- 685.61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高频考点练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上)
1 历史地理专家王振忠访谈录
2 南方冬天为什么也会大雪纷飞
3 “新冠肺炎”及其病毒的命名
4 96 岁翻译家许渊冲
5 附录:答案与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1~4 题。
历史地理专家王振忠访谈录
文汇报:《人民日报》李辉先生最近多次呼吁恢复“徽州”这个地名,这也引起各方对于是否要重新将
黄山改名为徽州的又一波热烈讨论。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振忠:上世纪 70 年代末,徽州并没有多大名气,打“黄山牌”确实比较成功,最近几十年黄山市的
发展与当初相关行政区划调整是有很大关系的。后来对徽州的研究逐渐升温,徽州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于是有了新的口号“打黄山牌,做徽文章”。再往后到现在,最新的口号是“梦幻黄山,礼仪徽州”。从
口号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当地从强调经济发展,到逐渐重视经济、社会、文化全方位的发展,这应该说是
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问题和实际需要,过去徽州改黄山,并
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现在大家回过头来看,徽州名气也有,历史文化内涵也有,放弃这样的地名当然相当
可惜。
文汇报:“徽州”二字具体对应的是哪片区域? 它大致经历过怎样的历史沿革?
王振忠:就独立设置的统县政区而言,与“徽州”对应的区域先后设有新都郡、新安郡,隋唐时期则有
歙州的建制。到了北宋宣和三年,改歙州置徽州。从唐宋以来一直到清末,维持着一州六县或一府六县的
格局,下辖歙县、黟县、绩溪、休宁、祁门和婺源六县。解放以后,建立过徽州地区、徽州专区,地理范
围有所扩大,除了徽州府原来六县中的五县,还一度包括了历史上不属于徽州的一些地方,如太平、石埭、
旌德等也被划了进来。太平县位于黄山北大门,这为后来县级黄山市的设立,埋下了伏笔。
文汇报:现在人们在讨论要不要把黄山改回徽州时,也谈到乡愁的寄托,其对应的是否就是一府六县的
那个徽州?
王振忠:现在人们津津乐道的、想要恢复的徽州地区,就是原来的一府六县加上黄山。现在若把黄山割
出去,当然是不愿意的了。原来六县中的婺源县被划到了江西省,绩溪县划到了安徽的宣城市。“徽州”
较之“黄山”,当然更能展示皖南这一域热土的文化特色。倘若要改回徽州,要回到原来所谓的徽州一府
六县,这个恐怕不太现实,动静也实在太大。从可操作的层面来看,如果真的要改,那么徽州区(原来歙
县的西乡)或可撤消,绩溪最好能划回来,这样就是五个县,再加上黄山区、屯溪区,改动仅限于安徽省
内,应当比较妥当。如果非得把婺源划回来,那么改动太大了,显然不太乐观。试想,“最美乡村”的提
法就是从婺源县开始的,江西省怎么可能同意放弃婺源这么重要的旅游资源?当然,如果将来有一天水到渠
成,大家都觉得婺源划到徽州更好,那是另当别论。从地理上看,婺源始终是嵌入今江西省东北角的一个
县份,而且,与徽州其他五县河流多属于新安江水系不同,婺源境内的主要河流系属饶河水系,最终是流
入江西鄱阳湖的。因此,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婺源两度被划到江西,亦有其“山川形便”上的内在逻辑。
如果考虑到文化上的差异,历史上的徽州,与宣州(属安徽)和饶州(属江西)的确有很大的区别。现在,
婺源归属历史上的饶州,想要回归困难不小。相对而言,将绩溪从宣城划回来,可能更为现实。绩溪是旧
徽州一府六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隋唐之际出生于该县的汪华,被徽州人尊奉为汪王、汪公大帝,对于
统合一府六县具有重要影响。而且,绩溪素称“徽厨之乡”,是著名的徽菜故乡,当地的风俗也与徽州其
他几个县更为接近,将绩溪放回到徽州里面还是比较合适的。
文汇报:历史上“黄山”和“徽州”又有怎样的关系?
王振忠:明代以前黄山只是普通的一处山川,一跃而成天下名山,与明代徽商的崛起密切相关。晚明时
期出生于歙县西乡的汪道昆和潘之恒,先后都以“黄山主人”自居。他们出身于富商之家,不遗余力地招
揽天下文人学士前来徽州,前往黄山探险、旅行,士大夫中一度出现了“黄山游”的热潮。此一热潮,极
大地提升了“徽之黄山”的名气,所以现在徽州人讲恢复一府六县,又不想把太平割出去,认为黄山是徽
州的,也是有道理的。
(原载 2016 年 5 月 7 日《文汇报》,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下列对访谈录内容地概括和分析,正确地两项是( )
A.徽州历史上本来并没有多大名气,后来随着人们对徽州研究的增加而逐渐升温,徽州受到越来越多
的关注,名气这时候才逐渐大了起来。
B.黄山与徽州并无历史联系,解放后的徽州地区、徽州专区先后都把不在一府六县之内的黄山也并入
境内,这为后来的纷争留下了伏笔。
C.原来的徽州地区就是旧徽州的一府六县再加上黄山,现在人们想要恢复旧徽州,却不愿意把后加进
来的黄山割出去,这是不合情理的。
D.徽州原来六县中的婺源县被划到了江西省,如果将来条件成熟,可以重新划归徽州,但是目前非得
把婺源划回来,改动太大,不够现实。
E.一府六县之内的绩溪划归了宣城市,但是当地风俗与徽州其他几县更为接近,将绩溪从宣城划回来,
是安徽省的内部调整,这是可行的。
2.王振忠先生对当年将徽州改为黄山市有怎样的看法?请作简要概括。
3.根据王振忠先生对婺和绩溪归属的看法,政区划分应当贯彻哪些原则?
4.这篇访谈录有哪些现实意义?请作简要阐述。
练习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南方天天为什么也会大雪纷飞
材料一
2018 开年,冷空气送上“大礼”。本月 24 日起河南南部、湖北北部、安徽中部等地部分地区出现暴
雪。以后三天江汉、江淮、江南等地先后发生两次强降雪过程,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等地遭强降雪连
击,新增积雪深度在 20 厘米以上。此外,湖南北部、贵州北部有冻雨。这不禁令不少民众想到 2008 年南
方的雨雪冰冻,时间是如此的巧合。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表示,2008 年那次一开场也是在这个位置下
的,然后就往江南推进了。今年这场降雪,范围和强度应该都是历史少见的,很震撼!也恰恰因为凶猛,
这个降水在很早就报了出来,这也反映出大范围的强降水天气往往能较早被预报的特点,小范围强降水,
临近都不一定能报。
附表一:冻雨、降雪在各温度区间个数比率(CTT 表示云顶温度)
温度区间 CTT<-10℃ -10≤CTT<-5℃ -5≤CTT<0℃ CTT≥0℃
总体 22.97% 19.59% 34.46% 22.97%
冻雨 4.76% 18.10% 47.14% 30.00%
降雪 67.44% 23.26% 3.49% 5.81%
(据中国气象频道及有关信息)
材料二
每年冬季,当西风急流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移而南退时,西风气流就会被青藏高原阻挡,形成两股气
流,一股南下,形成南支槽。一股北上,形成天山高压脊,在脊后形成北支槽。最后两股气流在东海、黄
海至日本上空重新合并为一股西风急流。北支槽槽后携带有大量冷空气,而南支槽槽前有大量的暖湿气流,
它的加深带来的后果就是大量的暖和空气源源不断的被携带至中国南方。除此之外,在脊后还存留有一个
移动缓慢的低压系统,位置大约在巴尔喀什湖附近,它相当于是从高纬极涡环流中泄露出的一股冷气团,
它较为顽固,被称为切断低压。它的存在使得后部的高压脊(即北支槽后的脊)更为持久,冷空气势力更
强,从而使得南方的降雪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摘自《知乎网》,有改编)
材料三
下雪或者下雨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一是来自于热带地区暖湿气流,二是有来自于高寒地区的冷空气。
冬季降雪区域(夏季降雨区域同理)分布于锋面附近,也就是冷暖气团交界处。这个位置是不固定的,它
由两种性质气团势力的强弱决定。冷气团势力弱,锋面及降水区域偏高纬,冷气团势力强,锋面及降水区
域偏低纬。
今年雨雪天气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来自孟加拉湾地区的暖湿气流非常强盛,与北方南下的弱冷空气在华
北南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地交汇,持续湿冷的状态促使大范围的雨雪形成。
(据中国气象频道及有关信息)
材料四
在天气预报中,不同强度的降雪主要以降雪量来衡量,一般有小雪、中雪、大雪、暴雪四个级别。降
雪量是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 12 小时或 24 小时内,多次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
毫米(mm)为单位。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积雪深度是通过测量气象观测场上未融化
的积雪得到的,取的是从积雪面到地面的垂直深度,以厘米(cm.)为单位,是一个可以随着积雪的加深不
断累积变化的数值。我国常年冬季积雪深度变化值和相应降雪量的比值平均为 0.7 厘米/毫米,不过,该比
值会受到气温的影响,相同降雪量的情况下,气温越低,积雪深度增量也就越大。
附表二:降雪等级划分标准(降水量单位:mm)
等级 小雪 中雪 大雪 暴雪
12 小时降水量 0.1~0.9 1.0~2.9 3.0~5.9 6
24 小时降水量 0.1~2.4 2.5~4.9 5.0~9.9 10
(摘自相关信息)
1.下列各项对今年南方暴雪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时间和地点。与 2008 年南方的雨雪冰冻一样,时间都在开年,地点都在我国的中东部地区。
B.出现的原因。与云顶温度有关,云顶温度越低,降雪的可能性越大,是冷空气送上的“大礼”。
C.暴雪的预报。与 2008 年南方的雨雪冰冻一样,范围和强度都是历史少见的,所以能准确预报。
D.暴雪的强度。新增积雪深度达 20 厘米,24 小时降水量正好是暴雪标准的二倍,所以为暴雪。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云顶温度对冻雨和降雪的影响是不同的,冻雨集中在-5℃(包括-5℃)至0℃(包括0℃)之间,
降雪集中在-10℃至-5℃之间。
B.北支槽槽后携带有大量冷空气,而南支槽槽前有大量的暖湿气流,冷暖气团交界的锋面附近就是
降雪区域或降雨区域。
C.高纬极涡环流中泄露出一股冷气团,使得北支槽后的脊更为持久,冷空气势力更强,因而南方的
降雪范围更广,强度更强。
D.在天气预报中,降雪强度是按照降水量而不是按照积雪深度计算的,因为积雪深度不仅受降水量
影响,也受气温的影响。
3.有一句歌词:“我在南方的艳阳里大雪纷飞,你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南方大雪纷飞而北方
四季如春,会有这样的可能吗?请结合材料,试作探究。(6 分)
练习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新冠肺炎”及其病毒的命名
材料一
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 2 月 11 日在日内瓦开幕。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在记者会上宣布,将新型冠状病
毒感染的肺炎命名为“COVID-19”。谭德塞解释,“CO”代表冠状(Cornona),“VI”代表病毒(Virus),
“D”代表疾病(Disease), “19”则因为疾病爆发于 2019 年。谭德塞表示,这样命名是为了避免与地
理位置、某种动物、个人或群体相关联,拥有一个正式名称很重要,可以防止名称使用不准确或是“污名
化”。
世卫组织同时在官方推特上解释了命名准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商定的准则,我们必须找到一个命名,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
而且这个命名也要易读,并与该疾病有关。”世卫组织表示,命名很重要,可以防止使用其他可能不准确
或具污蔑性的命名。
(综合相关新闻》)
材料二
2 月 11 日晚,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发表声明称,其委员会的冠状病毒研究小组(CSG)根据系统学、分类
学和惯例,正式将该病毒命名为“SARS-CoV-2”,并认定这种病毒是 SARS 冠状病毒的姊妹病毒。此前,CSG
曾将新型冠状病毒暂命名为“2019- nCoV”,“2019”指代病毒被发现的年份,“nCoV”是“新型冠状病
毒”英文翻译的缩写。CSG 表示,这次新的命名较为准确地表明这种特定病毒与 SARS 的关系,而以
“ 2019-nCoV”为名的术语“新型”也可能表示该基因组与其他先前已知的冠状病毒之间的基因组不完全
匹配。在 21 世纪研究冠状病毒的病毒专家多次遇到冠状病毒新颖性的问题,例如 2003 年在中国广东省爆
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和 2012 年在中东地区爆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这两次疫情
事件,都将病原体最初称为新的人类冠状病毒,在此后都是通过相似结构进行命名,就像本次爆发期间的
SARS-CoV-2 一样。
SARS-CoV-2 是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相关冠状病毒物种中的另一种病毒,它的发现与 21 世纪引入人类
的人畜共患冠状病毒 SARS-CoV 有很大不同,是冠状病毒属的一个亚类。与 SARS-CoV 相比,SARS-CoV-2 的
名称并非源自 SARS 疾病的名称,并且绝不应该使用它来预先定义疾病的名称,由 SARS-CoV-2 引起的疾病,
这将由 WHO 决定,也就是新命名的 COVID-19。
(摘自新浪财经《 新 冠 病毒 被 正 式 命 名 为 SARS-CoV-2,命名乱象终止》)
材料三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一个病毒大家族,因为忙于公共卫生应对,给新病毒的命名通常都会滞后
许多,这可以理解,但是,病毒命名工作应该高度重视,优先处理。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健康安全中心
高级学者克丽丝特尔·沃森解释说,媒体和公众都在使用病毒的别名,非官方的名称很容易在社交媒体上
迅速流行起来,这很难撤回;而没有正式名称的危险在于,人们开始使用诸如“中国病毒”等表述,这会
导致人们对部分特定人群产生强烈抵制。
其实,给病毒起名不慎而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早已有前车之鉴。2009 年的甲型 H1N1 流感病毒曾另被
称作“猪流感”,结果导致埃及屠宰了境内全部的猪。其实这种流感病毒是由人传播,而不是猪传播。正
式名称不合适也可能引发各种潜在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就曾在 2015 年批评过“中东呼吸综合征”这一名称,
命名中含有地区信息,这就可能招致不必要的地域歧视,毕竟病毒只是在这一地区偶然发现的,没人能够
证明世界上其他地方就不存在这种病毒。世卫组织在一篇声明中说道:“我们注意到某些疾病的名称煽动
起了对特定宗教或是族裔成员的抵制,对旅行、商业和贸易造成不正当的障碍,并且引发了对食用动物不
必要的屠杀。”
(摘自中国日报网 《世卫组织:“新冠肺炎”命名为 COVID-19》)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命名为“COVID-19”,“COVID”是冠状病毒的英文缩写。
B.COVID-19 和 SARS-CoV-2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疾病名称,后者是病毒名称。
C.SARS 是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它是由 SARS-CoV 引起的一种急性的呼吸道传染病。
D.SARS-CoV-2 中的“2”表明它是冠状病毒属的亚类,与 SARS-CoV 有很大的不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能以地名来命名病毒,因为无人能够证明这种病毒仅在该地存在,其他地方没有这种病毒。
B.将新型冠状病毒名为“SARS-CoV-2”,可以准确地表明这种特定病毒与 SARS 病毒的姊妹关系。
C.对新发现的冠状病毒,一般都会将其称为新冠状病毒,而后才会通过相似结构进行正式命名。
A.“COVID-19”的命名可以防止“污名化”行为,使少数政客不得再把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
3.命名疾病和病毒应遵循的原则?为什么要有这样的原则?(6 分)
练习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6 岁翻译家许渊冲
材料一
许渊冲:江西南昌人,英语和法语教授,被称为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法文译
著主要有《唐宋词选 100 首》《中国古诗词 300 首》。英文译著主要有《诗经》《宋词 300 首》《楚辞》
《中国古诗词 600 首》《汉魏六朝诗 150 首》《元明清诗 150 首》《唐诗 300 首》等。他的 30 首译诗还被
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目前他的旧著新作已达 120 本。
(综合《英语教育周刊》等信息)
材料二
许渊冲走上翻译之路,提倡音美、形美、意美“三美理论”、“以创补失”等翻译之道。译界争鸣,他
时常遭反驳,甚至被贴上“文坛遗少”等恶名。一部外国名著动辄数十种译本,不同译本孰优孰劣在旁人
的评价语系中,“各有千秋”、“见仁见智”是常用词。许渊冲不喜欢这些词儿,“总得有个高下的嘛!”
他的结论是:我比别人译得好。有人背后笑他:“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许渊冲一脸不屑:“那也要看
我的瓜到底甜不甜!”
许渊冲和赵瑞蕻辩论《红与黑》“谁红谁黑”的问题,同许钧讨论等值翻译和再创翻译的问题,对冯亦
代反驳陈词滥调的问题,向韩石山回击自信与自负的问题,与江枫、陆谷孙、王佐良等激起“形似”与“神
似”的论战……
每次口舌相争或笔墨相伐,许渊冲均是一副愤愤不平的样子,一旦喷完写完,他又用冯友兰的“以理化
情”成功疏解情绪。这时,他就天真到心无芥蒂以致“敌友”不分了。写完对韩石山的回击文章之后,许
渊冲一时找不到发表的地方,竟一个电话打给韩石山,说想发表在韩主编的《山西文学》上。韩也不是俗
人,欣然应允,两人成了忘年交。
(摘自江胜信《许渊冲:译道独行侠》)
材料三
人物工作室:听说 1999 年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的 10 位教授,提名您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诺贝
尔文学奖的一位评委给您回信,称您的翻译是“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学的样本”。您回信说,诺奖一年一个,
唐诗宋词流传千年。您是如何有这份底气和自信的?
许渊冲:诺贝尔奖只说明评委那十几个人喜欢这个作品,我不把这个看得很高。如果读者看了我的书觉
得人生更美好,我觉得更有意义。
人物工作室:您说过您做翻译,是要让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但要让世界领略这份“美”,需要尽量
弥合中西方文化的表达差异,您能否说说在翻译中,如何努力消除文化的差异和隔阂?
许渊冲:中国诗词往往意在言外,英诗却是言尽意穷。中诗意大于言,英诗意等于言。如果言是一加一,
意是二,那英诗就是 1+1=2;而中诗却可能是 1+1=3。如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诗,如果只表示春
蚕到死才不吐丝,那就是 1+1=2;如还表示相思到死才罢休,那就是 1+1=3;如还表示写诗要写到死,那就
是 1+1=4 了。
(摘自《96 岁翻译家许渊冲成“网红”》)
材料四
许渊冲前年接受了出版社邀请,向莎翁剧作翻译发起猛攻。他给自己规定每天一千字的翻译量,如果这
个数量没完成,不论时间多晚都会补上。迄今他已翻译完成 11 部,出版了《李尔王》《罗密欧与朱丽叶》
《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等 10 部。“莎士比亚写得满意,我翻得也满意。”许渊冲一再说, “我要活
到 100 岁,把莎士比亚剧作全部都翻完!”
(摘自路艳霞《活到 100 岁,翻译完莎翁剧作》)
1.下列各项对许渊冲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译英法唯一人。许渊冲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他的 30 首译诗被国外选为大学教材,
他翻译的诗歌作品已有 120 本之多。
B.独树一帜成大家。许渊冲倡导“音美、形美、意美”的翻译理论,走以创补失的翻译之路,成绩卓
著,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C.文人相轻更相重。许渊冲动辄为学术问题与人口舌相争或笔墨相伐,毫无谦让之意,但事后心无芥
蒂,遇到难事照样向“论敌”求助。
D.青春常在心不老。对大多数人来说,90 多岁本是颐养天年之时,许渊冲却在这时候欣然接受出版社
的邀请,翻译莎士比亚全部剧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篇阅读所选材料,有述评,有传记,有访谈录,为突出人物的成就多用举数字的方法,如“唐宋
词选100首”“唐诗300首”等。
B.人物传记要真实可信,不作溢美之词,如《许渊冲:译道独行侠》在写许渊冲成绩卓著的同时,并
不回避其自卖自夸的缺点。
C.写许渊冲在译界争鸣中时常遭反驳,甚至被贴上“文坛遗少”等恶名,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许渊冲独
树一帜、不怕孤立的性格特征。
D.许渊冲回信诺奖评委说,“诺奖一年一个,唐诗宋词流传千年”,意思是说诺奖虽然十分珍贵,但
是只有唐诗宋词才是永恒的。
E.许渊冲用“1+1=2”形象地说明英诗意言相等,没有张力,而用“1+1=3”“ 1+1=4”形象地说明
中国诗词意蕴丰厚,耐人寻味。
3.许渊冲身上体现着当代中国最需要的时代精神,请任选两点进行简要的阐述。(4分)
练习一
1.D E【解析】A 项“徽州历史上本来并没有多大名气”不当,原文为“上世纪 70 年代末,徽州并没有
多大名气”。B 项“黄山与徽州并无历史联系”不当,黄山不在旧徽州进内,但明代徽商的崛起与黄山密切
相关。C 项“ 这是不合情理的”判断不当,文章最后分析说:“所以……认为黄山是徽州的,也是有道理的。”)
2.【答案】当时为了强调经济发展,打“黄山牌”,将徽州改为黄山市,有一定道理;徽州有名气和
历史文化内涵,放弃徽州这样的地名相当可惜。
3.【答案】①要考虑现实情况,便于操作,动静不能大;②要考虑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情感;③要
考虑地理因素,体现“山川形便”的逻辑;④要考虑文化上的联系和差异,不可人为地强行分割。
4.【答案】①有助于地名整治工作的展开。由于种种原因,不尊重历史,乱改地名的现象十分严重,
访谈对整治和清理不规范地名工作具有舆论宣传和原则指导作用。②科学地指导行政区域地划分整合工作。
各地在调整政区划分过程中,往往是权力意志起决定作用,访谈涉及地一些重要原则,对政域划分整合工
作具有指导意义,可以促使该项工作科学规范地进行。
练习二
1.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D 项, “新增积雪深度达 20 厘米,24 小时降水量正好是
暴雪标准的二倍”换算错误,积雪深度和降水量是不同的概念。
2.C【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C 项,原文为“它相当于是从高纬极涡环流中泄露出的一
股冷气团”,“使得……南方的降雪范围更广,强度更强”的是“它”,即在脊后存留的低压系统,而不
是高纬极涡环流中泄露出一股冷气团。
9.【答案】有这种可能。来自热带地区的暖湿气流和来自于高寒地区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雨雪;冬季
降雪区域分布于冷暖气团交界处附近;而交界的位置受冷暖气团势力强弱的影响,冷气团势力弱,降雪区
域偏向高纬。这样,在我国就会出现处于低纬度的南方大雪纷飞,而处于高纬度的北方则四季如春。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考查理解文意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本题答题区域恶集中在材料三,抓住雨雪
的成因、降雪区域的分布、冷暖气团势力强弱影响这三个方面组织作答即可。
练习三
1.A 【解析】A 项混淆概念。“COVID”冠状病毒疾病的英文缩写,“冠状病毒”和“冠状病毒疾病”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D 【解析】A 项曲解文意。“使他们不得再把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理解有误。文中“可以防
止……‘污名化’”应当理解为:少数政客把新冠病毒称为“中国病毒”的“污名化”行为就失去了专业
支持。
3、【答案】.原则:名称中要避免与地理位置、某种动物、个人或群体相关联的信息,使用中性的、
一般的术语代替这些信息。(2 分)
原因:根据人物、地点、动物、食物、职业等类词语来命名疾病和病毒,不能准确反映疾病和病毒的
本来面目;(2 分)容易产生“污名化”,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如煽动起了对特定宗教或是族裔成员的抵
制,对旅行、商业和贸易造成不正当的障碍,引发了对食用动物不必要的屠杀等。(2 分)
【解析】根据材料一“这样命名是为了避免与地理位置、某种动物、个人或群体相关联”,“我们必
须找到一个命名,不涉及地理位置、动物、个人或人群,而且这个命名也要易读,并与该疾病有关”,可
以归纳出命名疾病和病毒应遵循的原则。根据材料一材料三“毕竟病毒只是在这一地区偶然发现的,没人
能够证明世界上其他地方就不存在这种病毒”,可以归纳出第1点“原因”,根据材料一“可以防止使用其
他可能不准确或具污蔑性的命名”,材料三“我们注意到某些疾病的名称煽动起了对特定宗教或是族裔成
员的抵制,对旅行、商业和贸易造成不正当的障碍,并且引发了对食用动物不必要的屠杀”,可以归纳出
第2点“原因”。
练习四
1.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人物形象的能力。C 项,“文人相轻更相重”概括不当,为学术
问题与人口舌相争或笔墨相伐,毫无谦让之意,此行为表现人物的原则精神和认真而不敷衍的人生态度。
8.CE【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A 项,“唐宋词选 100 首”“唐诗 300 首”
在文中是举例,不是举数字。B 项,“自卖自夸”是反对者的意见,不是作者的观点。D 项,“诺奖一年一
个”意思是诺奖年年有,不足为奇。
9.【答案】①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许渊冲将中国古典诗词译成英、法韵文,前无古人。实现强国梦,
特别需要许渊冲这样的创新精神,没有创新,因循守旧,就无法实现强国梦。②让中国美成为世界美的文
化自信。许渊冲认为中国诗词意在言外,胜过英诗,立志把中国的美成为世界的美,这种文化自信对于改
革开放的当代中国显得特别珍贵,没有文化自信,月亮也是外国的圆,在改革开放中我们就会失去民族特
性和民族尊严。③追求三美译作的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许渊冲翻译注重音美、形美和意美,精益求精,
力求超过别人。这正是当下提倡的精品意识和工匠精神,只有各行各业的人们具有了这种意识和精神,努
力工作,追求极致,我们国家才能实现由大国向强国的转变。④不忘初心永远进击的进取精神。90多岁应
邀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这种不忘初心永远进击的进取精神在物欲横流的时代特别珍贵,无论是个人还是国
家,面对时代洪流,都要牢记使命,不被诱惑所迷惑。⑤既讲原则又有和谐的包容精神。许渊冲在争论起
来愤愤不平,争论过后正常交往,颇有“和而不同”风度,上至国际外交,下至个人交往,都要有这种精
神,这样才能在命运共同体中和谐共生。(任选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本提出的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作答本题,既要关注文本,又要关注社会,
作答是首先要根据许渊冲的行为归纳出具体的时代精神,如“创新精神”“精品意识”“工匠精神”“文
化自信”“不忘初心”等,然后结合当前社会的问题,阐述这种精神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