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1-06-03 发布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7周专项限时练7文言文阅读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项限时练 7 文言文阅 读 (用时:40 分钟 满分:4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 分) 太子丹论 [清]侯方域 天下有绳墨之论,而挫英雄志士之气者,如以荆轲为盗是也。况乎狃①于成败之形,而 不察于确然之数,以忠臣孝子不得已之深心苦行,不痛惜其不幸,而反以为罪,则何以为后 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 昔者燕太子丹遣荆轲入秦,刺始皇不中,秦人来伐,王喜②斩丹头以献于秦,国竟以灭。 宋儒③曰:“丹有罪焉,故书斩④。”呜呼!丹之心事,可以告之皇天后土而无憾矣!本意欲 杀敌,不遂则死,已决绝于易水送荆轲之日矣,其书“斩”者,固其.所笑而不受也。 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夫强秦之欲灭燕,岂待有衅哉?彼六国之见灭者,又坐. 何衅也?刺亦亡,不刺亦亡,三尺童子能辨之矣。即云幸而苟延焉.,乃蜉蝣之朝夕也,尚不 得为蟪蛄之晦朔也。有两人行而遇虎者,其一惶恐拜跪而乞哀以死,其一大呼奋臂斗不胜而 死,而论者顾以乞哀为智,以大呼奋臂为狂佻而撄虎之怒,则何其愚且.谬也! 且太子丹之遣荆轲也,或筹之熟矣。秦之横行而不可御.,乃天下惊魂震魄,自慑伏于秦, 非秦果能制天下也。斩竿一呼而天下瓦解,相去几时?秦既无德以入人,其势又非蟠结而不 可动,设一旦其万乘之君立死于匹夫之手,国有不内乱乎?天下豪杰因以知其不足畏。而太 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馀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以泄暴秦之威而倡 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 宋人有见于战国之世,圣人之道不明,先王之法不立,其公子养客而侠士轻生,故一切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以儒者之论绳.之,恶聂政⑤之以私害公,而并及于轲;恶原、尝、春申之属,而并及于太子 丹。譬如有医之于.药者,不察其人之何病,而概以乌附⑥为不可用,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 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宋之亡也,秦桧、汤思退之流,日以挑衅之说,挟持杀戮天下之谋 臣战将,始终以讲和误其国。仅有一大儒如考亭者,犹所见之如此,亦何怪乎三百年间,多 议论而少成功哉! 然则轲可为忠臣,丹可为孝子乎?曰:由今日论之,轲可为忠臣矣。而要之,其人则英 雄而感恩者也。若太子丹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选自《壮悔堂文集》,有删改) 注 ①狃:因袭,拘泥。②王喜:燕王喜,战国末年燕国最后一代国君,太子丹的父亲。 ③宋儒:指朱熹,即下文的“考亭”。④斩:无罪被杀曰杀,有罪被杀曰斩。⑤聂政:战国 时韩国人,严遂与相国侠累争权结怨,聂政为严遂刺死侠累。⑥乌附:又名乌头,可入药, 治风寒等症。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则何以为后之国家者处.仇敌法也 处:处理,对待 B.又坐.何衅也 坐:因……而获罪 C.秦之横行而不可御. 御:抵挡 D.故一切以儒者之论绳.之 绳:制裁 答案 D 解析 绳:衡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固其.所笑而不受也 其.皆出于此乎 B. 即云幸而苟延焉. 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C. 则何其愚且.谬也 臣死且.不避 D. 譬如有医之于.药者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介词,对于。A 项代词,他,指太子丹/副词,表示揣测语气,大概。B 项句 末语气词/兼词,于之。C 项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让步,尚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以批判的眼光评判历史人物的功罪得失,反对“丹有罪焉”的观点,赞扬太子丹派 荆轲刺秦王的壮举,论述了“以成败论得失”的荒谬。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B.作者认为,宋儒的观点颠倒了燕国灭亡的因果,混淆了判别懦夫和英豪的标准,反映出 宋人的外交弱势心理,所以三百年中,“多议论而少成功”。 C.第五段作者借论宋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批判了“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和“讲和误国” 的可耻行径,宣泄了自己郁积心中的对黑暗官场的愤激之情。 D.文章运笔恣肆刚健,行文纵横开阖,论证层层深入,比喻手法的运用,使议论形象生动, 结尾高度评价了历史英雄主义精神,洋溢着凛然的正气。 答案 C 解析 第五段并没有批评“以私害公”的社会现象,而是批评宋儒对太子丹和荆轲的偏见; 而且作者批判的矛头也没有指向黑暗的官场。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而 太 子 丹 者 且 收 合 六 国 之 馀 烬 以 西 向 而 前 吾 恐 嬴 氏 之 亡 不 待 沛 公 之 入 关 矣 其 以 泄 暴 秦 之 威 而 倡 天 下 之 义 莫 此 一 击 若 也 答案 而太子丹者/且收合六国之馀烬//以西向而前/吾恐嬴氏之亡/不待沛公之入关矣/其 以泄暴秦之威//而倡天下之义/莫此一击若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然则何以罪丹乎?曰:召衅也。(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以宽和之剂养其肠胃,又安能起久痼而生之乎?(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来给太子丹定罪呢?说:招致事端。 (2)每天用药性平和的汤药调养他的肠胃,又怎么能治好久治不愈的痼疾而使他活命呢? 参考译文 天下有死板运用旧规矩论事,而挫伤英雄志士豪气的事,譬如把荆轲看作盗贼就是这样。 况且拘泥于只看结果的成功与失败,而不去分析实际情况如何,对忠臣孝子为形势所迫的深 沉用心和艰苦卓绝的行动,不顾念怜惜他的不幸,却反而认为他有罪,那怎么能作为后来国 家的人对待仇敌的法则呢? 从前燕太子丹派遣荆轲到秦国,刺杀秦始皇不成功,秦国来讨伐燕国,燕王喜斩了太子 丹的头,把它献给秦国,而燕国最终灭亡了。宋代儒者说:“太子丹有罪,因此在记载他事 迹的书上写‘斩’字。”唉!太子丹的心事可以告知皇天后土而没有遗憾了!太子丹本来的 心愿是想杀仇敌,不能成功就情愿死去,这在易水送别荆轲的时候就已打定主意了,那为他 写的“斩”字,本来是他所讪笑而不接受的。 既然这样,那么用什么来给太子丹定罪呢?说:招致事端。强大的秦国想要灭掉燕国, 难道要等待对方挑起事端吗?那六国被灭亡,又是因什么事端而获罪呢?行刺要灭亡,不行 刺也要灭亡,三尺小童也明白这个道理。即使说侥幸能延缓灭亡的时间,也是像蜉蝣的朝生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夕死罢了,就连像蟪蛄的月初活到月末也做不到。有两个人一同赶路遇到老虎,其中一人害 怕地跪地磕头、乞求哀怜而被咬死,其中一人大喊着挥臂搏斗,不能战胜而死,而评论的人 却把那哭着哀求的看作机智,把那大喊着挥臂搏斗的看作是发狂,认为他轻率地触怒了老虎, 这是多么愚蠢而且荒谬的评论啊! 再说太子丹派遣荆轲刺秦王,或许是谋划得很严密的。秦的横行天下不可抵挡,只是因 为天下人魂魄震惊,自己因害怕而屈服于秦国,不是秦国真的能制御天下。大泽乡揭竿而起, 振臂一呼,秦朝天下随之土崩瓦解,两件事相隔能有多远?秦国既然没有德行使贤才归附, 它的势力又不是坚固而不可动摇,假如一旦那拥有万乘的国君忽然死在一个普通人的手里, 国家能不发生内乱吗?天下的英雄豪杰会因此而知道秦是不值得害怕的。而太子丹召集聚合 六国剩余的力量,向西进军,恐怕秦国的灭亡,不用等到沛公入函谷关了。用这个举动来扫 落暴秦的威风,而作为号召天下人的倡议,没有能与这一击来相比的。 宋朝有人对战国社会的看法是,圣人的主张不昌明,先王的法则不确立,那些公子养食 客,于是侠士为他卖命,所以一切都拿这儒者的评论去衡量它,憎恶聂政因为报私仇损害国 家而牵连到荆轲;憎恶平原、孟尝、春申之流而牵连到太子丹。就好像有的医生对于用药, 不诊断那人得了什么病,而一概认为乌附不能用,每天用药性平和的汤药调养他的肠胃,又 怎么能治好久治不愈的痼疾而使他活命呢?宋朝的灭亡,是因为秦桧、汤思退之流整天用挑 衅的罪名,要挟杀戮天下的谋臣战将,始终用讲和的策略来害他的国家的结果。仅仅有一个 大儒家考亭,所持的见解还是这样,这也就何必奇怪三百年来,议论多而成功少了啊! 既然这样,那么荆轲可以算忠臣,太子丹可以算是孝子吗?回答是:由今天来评论,荆 轲可以算忠臣了。而概括这个人,他是英雄又重情义的人。像太子丹这个人,即使说他的精 神可与日月争光也是可以的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20 分) 象祠记① [明]王守仁 灵、博之山,有象祠焉。其下诸苗夷之居者,咸神而祠之。宣慰安君,因诸苗夷之请, 新其祠屋,而请记于.予。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新之也,何居乎?” 曰:“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然吾诸蛮夷之居是者,自吾父、吾祖溯曾高而上,皆尊奉 而禋祀焉,举.而不敢废也。”予曰:“胡然乎?有鼻②之祀,唐之人盖尝毁之。象之道,以 为子则不孝,以为弟则傲。斥.于唐,而.犹存于今;坏于有鼻,而犹盛于兹土也,胡然乎?” 我知之矣:君子之爱若人也,推及于其屋之乌,而况于圣人之弟乎哉?然则祀者为舜, 非为象也。意象之死,其在干羽既格之后乎?不然,古之骜桀者岂少哉?而象之祠独延于世, 吾于是盖有以见舜德之至,入人之深,而流泽之远且久也。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则不至 于恶;不底③于奸,则必入于善。信乎,象盖已化于舜矣!《孟子》曰:“天子使吏治其国,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象不得以有为也。”斯盖舜爱象之深而虑之详,所以扶持辅导之者之周也。斯可以见象之既 化于舜,故能任贤使能而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既死而人怀之也。诸侯之卿,命于天子, 盖《周官》之制,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吾于是盖有以信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也。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 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斯义也,吾将以.表于世,使知人之不善,虽若象焉,犹可以 改;而君子之.修德,及其至也,虽若象之不仁,而犹可以化之也。 注 ①本文为王守仁被贬为贵州龙场驿丞时所作。象祠:象的祠庙。象,人名,传说中虞 舜的弟弟。②有鼻:古地名,在今湖南道县境内。相传舜封象于此。象死后,当地人为他建 了祠庙。③底:通“抵”,到。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斯祠之肇.也,盖莫知其原 肇:建造 B.举.而不敢废也 举:全、都 C.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斥:斥责 D.其殆.仿于舜之封象欤 殆:大概 答案 A 解析 肇:创建。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 A. 而请记于.予 游于.赤壁之下 B. 斥于唐,而.犹存于今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C. 吾将以.表于世 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 D. 而君子之.修德 吾之.生也幸,而生也何为 答案 D 解析 D 项均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介词,向/介词,在。B 项 却,表转折/地,表修饰。C 项介词,用、把/连词,因为。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象祠是特为纪念舜的弟弟象而修建的庙堂,作者认为,对舜是可以修建祠纪念的,但对 象的祭祀却存有异议。 B.作者由象当初的不仁到最后世代受到苗族百姓祭祀这一事实,从而得出“人性原本是善 良的,至善的品德可以感化天下所有人”的结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C.舜不仅以自身崇高的品德感化了象,而且在封象之后派遣官吏帮他治理国家,从而使象 能“安于其位,泽加于其民”。 D.文章善用对比进行说理,象祠被唐人毁坏而在苗族得到祭祀,以此来论述“天下无不可 化之人”的观点。 答案 A 解析 “存有异议”与原文不符。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象 之 不 仁 盖 其 始 焉 耳 又 乌 知 其 终 之 不 见 化 于 舜 也 象 犹 不 弟 不 可 以 为 谐 进 治 于 善 则 不 至 于 恶 答案 象之不仁/盖其始焉耳/又乌知其终之不见化于舜也/象犹不弟/不可以为谐/进治于善 /则不至于恶 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予曰:“毁之乎,其新之也?”曰:“新之。”(3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则唐人之毁之也,据象之始也;今之诸夷之奉之也,承象之终也。(5 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 (2)既然这样,那么唐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 象后来的表现。 参考译文 灵鹫山和博南山有象的祠庙。那山下住着的许多苗民,都把他当作神祭祀。宣尉使安君, 顺应苗民的请求,把祠庙的房屋重新修整,同时请我做一篇记。我说:“是拆毁它呢,还是 重新修整它呢?”宣慰使说:“是重新修整它。”我说:“重新修整它,是什么道理呢?” 宣尉使说:“这座祠庙的创建,大概没有人知道它的起源了。然而我们居住在这里的苗民, 从我们的父亲、祖父,一直追溯到曾祖父、高祖父以前,都是尊敬信奉,并诚心祭祀,不敢 荒废啊。”我说:“为什么这样呢?有鼻那地方的象祠,唐朝人曾经把它毁掉了。象的为人, 作为儿子就不孝,作为弟弟就傲慢。对象的祭祀,在唐朝就受斥责,可是还存留到现在;他 的祠庙在有鼻被拆毁,可是在这里却还兴旺,为什么这样呢?” 我懂得了:君子爱这个人,便推广到爱他屋上的乌鸦,更何况是对于圣人的弟弟呢?既 然这样,那么兴建祠庙是为了舜,不是为了象啊。我猜想象的死去,大概是在舜用干舞羽舞 感化了苗族之后吗?如果不是这样,那么古代凶暴乖戾的人难道还少吗?可是象的祠庙却独 独能传到今世,我从这里能够看到舜的品德的高尚,进入人心的深度,和德泽流传的辽远长 久。 象的凶暴,在开始是这样的,又怎见得他后来不被舜感化呢?如果象还不尊敬兄长,就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不能够说是全家和睦了;他上进向善,就不至于仍是恶;不走上邪路,就说明一定会向善。 确实是这样啊,象已经被舜感化了!《孟子》中说:“天子派官吏治理他的国家,象不能有 所作为啊。”这大概是舜爱象爱得深,并且考虑得仔细,所以用来扶持辅导他的办法就很周 到。从这里能够看到象被舜感化了,所以能够任用贤人,安稳地保有他的位子,把恩泽施给 百姓,因此死了以后,人们怀念他啊。诸侯的卿,由天子任命,是周代的制度,这大概是仿 效舜封象的办法吧! 我因此有理由相信: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天下没有不能够感化的人。既然这样,那么唐 朝人拆毁象的祠庙,是根据象开始的行为;现在苗民祭祀他,是信奉象后来的表现。这个意 义,我将把它向世上讲明,使人们知道,人的不善良,即使跟象一样,还能够改正;君子修 养自己的品德,到了极点,即使别人跟象一样凶暴,也还能够感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