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50 KB
  • 2021-06-03 发布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考点二 文言虚词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考点二 文言虚词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公讳邦乂,字希稷,胄出汉太尉震。五代时,①其先避乱徙居庐陵,后遂为吉州吉水人也。世②以儒学相承,父登进士第,初命长沙民掾,未终月而卒。后五月公始生,未冠而妣陈氏即世。兄弟相为命。公天性孙悌,视兄犹父。‎ 太学七年,苦心嗜学,言行忠敬,每以古人自励。政和乙未,以上舍生解褐,赐第还家。公初调歙州婺源县教授,改蕲州州学教授,以育才作人为己任,不专文辞而已。秩满,授从政郎、卢州州学教授,除南京宗子博士,改建康府府学教授。荐者状其所居,转移宣教郎,辟权知本府溧阳县事。时二圣北狩,中原多故,寇盗蜂起。公训民为兵,五里一堠,号令期会,枹鼓一鸣,远近毕集。未几,府兵叛,闭关杀官吏,四境狼顾虑变。公③乃阅民兵,赡军实,申号令,即日趋府,讨叛者。贼畏公威声,亟白部刺史,愿从谕招。发运使方公会诸郡之师④于城下,公率民兵首集,士整而奋,观者伟之。‎ 初,兵之叛也,溧阳旧县镇射士数十百,以羽檄往戍他所,乘隙离次⑤而归,劫巡检为魁甲而趋溧阳,将屠之以掠金帛。公即率民兵逆之,一战贼歼焉。部刺史奏功议赏,公悉推逊僚佐,曰:杀人而利赏非吾志。邑人德公,肖像祀之。后朝廷诏举文武全才,当路以公名闻就命通判建康军府,兼提领沿江措置使司公事。其时贼李成剽江北,又值金虏大至,与成合,我师败绩。知军府事陈邦光柔怯不足赖。是日,邦光出城迎降,亦强公以行,公至街桥大呼曰:“我岂为降虏者?”虏知其不可屈,遂害⑥之。‎ ‎1.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①处的“其”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B.吾其还也 C.其正色邪 D.其孰能讥之乎 解析:A项与文中“其”都是代词,他,他的。B项,表委婉语气。C项,表选择关系。D项,表反诘语气。‎ ‎2.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②处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B.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 C.作《师说》以贻之 D.欲以客往赴秦军 解析:A项与文中“以”都是介词,用、凭借。B项,介词,因为。C项,连词,表目的。D项,介词,和、跟。‎ ‎3.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③处的“乃”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B.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解析:C项与文中“乃”都是副词,于是、就。A项,副词,竟然。B项,代词,你的。D项,表判断。‎ ‎4.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④处的“于”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 解析:A项与文中“于”都是介词,在。B项,介词,表比较。C项,介词,引进对象,对于。D项,表被动。‎ ‎5.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⑤处的“而”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吾尝跂而望矣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解析:C项与文中“而”都是连词,表承接。A项,连词,表转折。B项,连词,表修饰。D项,连词,表因果。‎ ‎6.下列加点词与文中⑥处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何陋之有 C.不如因而厚遇之 D.蚓无爪牙之利 解析:C项与文中“之”都是代词,他。A项,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D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改蕲州州学教授,以育才作人为己任,不专文辞而已。‎ 译文:(杨邦乂)改任蕲州州学教授,把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不只是专门教授诗文写作而已。‎ ‎(2)部刺史奏功议赏,公悉推逊僚佐,曰:杀人而利赏非吾志。‎ 译文:部刺史(准备)将功绩上奏朝廷,评定功劳大小及赏赐多寡,杨邦乂把功劳全部谦让给部属,说:“杀人而获得利益或赏赐并不是我的志向。”‎ 参考译文:‎ 公名叫杨邦乂,字希稷,是汉代太尉杨震的后代。五代的时候,杨邦乂的祖先躲避战乱而迁徙居住在庐陵,后代于是成为吉州吉水人。(杨家)世世代代学习儒学,杨邦乂的父亲考中进士,起初被任命为长沙民掾,还没有满一个月就死了。五个月后杨邦乂才出生,还没有成年,母亲陈氏也去世。兄弟相依为命,杨邦乂天性谦和,敬爱兄长,看待哥哥犹如父亲一样。‎ 在太学学习七年,刻苦钻研,十分喜爱学习,言行举止忠诚恭敬,常常用古人的事迹来勉励自己。政和乙未,凭借上舍生的身份担任官职,赐进士及第回到家中。杨邦乂起初调任歙州婺源县教授,改任蕲州州学教授,把培养人才、造就人才作为自己的责任,并不只是专门教授诗文写作而已。任职期满,授予从政郎、卢州州学教授,任命杨邦乂为南京宗子博士,改任建康府府学教授。推荐的人向朝廷描述杨邦乂在任职期间所作所为,转调宣教郎,朝廷征召他暂时代理主持建康府溧阳县的事务。当时徽宗、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虏北迁,中原变故很多,寇盗蜂拥而起。杨邦乂教导百姓学习军事,每隔五里设置一个土堡,发出号令,约定会合,战鼓敲起,远近的人都集合起来。没多久,府兵叛乱,闭塞关口杀了官吏,四方都感到不安,担心发生叛乱。杨邦乂于是检阅民兵,充足军粮,发出号令,当日前往建康府讨伐叛乱者。叛贼害怕杨邦乂的威名声望,急切地告诉部刺史,愿意听从朝廷命令,请求招安。发运使方公在城下聚合各郡部队,杨邦乂率领民兵第一个来会合,军士阵容整齐,士气高涨,观看的人都认为很雄壮。‎ 起初,军队叛乱,在溧阳旧县镇的几十上百个弓箭手,把紧急文书发往其他军的驻所,乘机离开驻地回家,并劫持巡检做首领奔赴溧阳,打算屠杀溧阳百姓,抢掠他们的钱财。杨邦乂立即率领民兵迎击,一交战就把叛贼歼灭了。部刺史(准备)将功绩上奏朝廷,评定功劳大小及赏赐多寡,杨邦乂把功劳全部谦让给部属,说:“杀人而获得利益或赏赐并不是我的志向。”乡人感激杨邦乂,塑造肖像来祭祀他。后来朝廷下诏举荐文武全才的人,该路长官因为杨邦乂 的名声就任命他担任通判建康军府,兼提领沿江措置使司。当时,贼人李成在江北抢掠,且金兵大举入侵,朝廷的军队遇上李成,被打败。知军府事陈邦光性格柔弱胆小,不足以依靠。当天,陈邦光出城投降金人,并强迫杨邦乂一起前往,杨邦乂走到街桥上,大叫道:“我怎么能够做投降金人的人呢?”金人知道杨邦乂不肯屈服,于是杀害了他。‎  文言虚词推断六法 句意 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句子大意是“堆积土石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由此确定“焉”是兼词“于之”“于此”,“兴焉”即“在这里兴起”。‎ 标志 识别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其用法是固定的。如用“者”“也”“乃”“为”表判断,用“见”“于”“为”“为所”表被动,用“之”“是”表宾语前置。如:“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和“何陋之有”。‎ 句位 分析法 一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那么它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如“其”,在句首一般作代词,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在句首还常作语气副词(表反问或揣测),如“其(表揣测语气)皆出于此乎”(《师说》)。在句中动词后一般是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语法 切入法 根据虚词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判断其大概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 ‎,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 词性 界定法 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其词性,推断其意义。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其意思可理解为“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可据此推知其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对称 分析法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方庆,雍州咸阳人也。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其曾祖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古指马来人)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未尝鞫问。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8.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1)始家咸阳焉 焉:语气助词,了 ‎(2)乃上书切谏 乃:连词,于是、就 ‎(3)元昌览书而遽止 而:连词,表承接,无实义 ‎(4)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与:介词,跟、和 ‎(5)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者:代词,……的人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译文:(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追随他完成学业。(关键点:“尝”“就”“受”“卒”)‎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译文:王方庆于是召集府僚告诫并制止他们,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被治罪,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关键点:“乃”“集止”“绳”“清肃”)‎ 参考译文:‎ 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他的祖先从琅琊向南迁移,迁居到丹阳,是江左名门望族。他的曾祖父王褒向北迁移入关,才在咸阳安家了。他的父亲王弘直,是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王弘直)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王方庆十六岁时,开始任官做了越王府参军。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追随他完成学业。永淳年间,多次升任为太仆少卿。武则天临朝听政,拜授他任广州都督。广州地接南海,每年都有昆仑人携带珍宝乘船前来与中原互相贸易。前任都督路元睿侵夺他们的货物,昆仑人身藏利刃将他杀死。王方庆在任几年,秋毫无犯。另外管辖地区内的各州首领,以往大多贪婪放纵,有的百姓到都督府喊冤,府内官员因事先接受了首领的参见和贿赂,从来不加讯问。王方庆于是召集府僚告诫并制止他们,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被治罪,由此,境内清明整肃。当时议论之人认为有唐以来,治理广州者无人能胜过王方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