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3.83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考情速览]
[命题规律]
1.从选材上看,选文均出自二十四史,
一般为人物传记,传主品质一般与当前社会
价值观相吻合。从考点来看,着重考查文言
文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分析概括、理解并
翻译文中的句子等考点。2019~2020 年的文
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分值、题型稳定,2021 年
高考全国卷文言文的命题形式、分值、选材
应该不会发生变化。
2.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是
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不理解这些,就不能阅
读文言文。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考虑,虽然三
年高考没有单独考查这些考点,但不能放弃
对这些考点的复习,况且翻译题也是对这些
考点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平时要熟悉课本
上的文言文,要有充足的知识积累,在复习
时要进行全面复习。
[2020·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 1~4 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程氏亲授
- 2 -
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嘉祐二年,
试礼部。主司..欧阳修惊喜,殿试..中乙科。后
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
一头地。”洵卒,赠光禄丞。既除丧,还朝,
以判官告院。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
便。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
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
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
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
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元祐元年,轼
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
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
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
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
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
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
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
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
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
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
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
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
- 3 -
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
郎。轼自元祐以来,未尝以岁课乞迁,故官
止于此。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轼师父
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
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
于所不可不止。”虽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
而诵之。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
以来,盖亦鲜矣。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确的一项是( )
A.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
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
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
奏逐之/
B.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
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
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
奏逐之/
C.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
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
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
奏逐之/
D.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
- 4 -
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
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
奏逐之/
解析:由“大雪苦寒”可知,“坐庭中”
的“士”因“噤(寒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
战)”而不能说话,故“噤未能言”前后应该
断开。由此排除 B、C 两项。从“轼尽奏逐
之”可知,“每摧辱举子”的人是“内侍”,
而不是苏轼,故“内侍”和“每摧辱举子”
之间不能断开,进而排除 D 项。
答案:A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
可特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
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
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做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
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解析: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答案: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 5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轼自幼聪颖,深受时贤赏识。母亲
亲自为他授课,他往往能说出要点。欧阳修
十分看重他,曾对梅圣俞表示,应当避开此
人让他出人头地。
B.苏轼因势利导,利用新法便民。当时
王安石创行新法,他上书论其不便;新政下
达,他常常设法使这些法令有利于百姓,百
姓生活得以安宁。
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
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
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
场所以防备疫病。
D.苏轼天赋异禀,为文得心应手。他从
父习文,又极具才华,作文如行云流水,行
止有度,嬉笑怒骂之辞,皆可书而诵之,最
终成为一代文宗。
解析:减免上供米的三分之一,是苏轼
向朝廷的请求,不是苏轼减免的。
答案: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 粥药剂,遣使
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 6 -
译文: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
来,盖亦鲜矣。
译文:
解析:(1)关键词:粜,出售;挟,带领;
坊,街巷。
(2)关键词:浑涵,博大深沉;雄视,称
雄;鲜,少。
答案:(1)又减价出售常平米,制成许多
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分街道治病,救
活的人很多。
(2)他的文章博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
代,自有文章以来,也属少有。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母亲程氏亲
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的成败得失,(苏轼)
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嘉祐二年,参加礼部
考试。主考官欧阳修惊喜,(苏轼)殿试考中乙
科。后来写了名帖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对
梅圣俞说:“我应当避让这个人,让他出人
头地。”苏洵去世,(朝廷)追赠(苏洵)光禄丞
之职。(苏轼)已经服丧期满,回到朝廷,(朝
- 7 -
廷)任命他为判官告院。王安石建立和实行新
法,苏轼上书议论新法不便利。(当)新的法令
日益推行,苏轼在这中间,常常设法使这些
法令有利于百姓,百姓得以安宁。(苏轼)被调
任密州知州。司农寺实行手实法,不按时实
行的官吏以违反诏令论罪。苏轼对提举官说:
“违反诏令的罪过,如果出自朝廷,谁敢不
服从?现在出于司农寺,这是擅自制定法
令。”提举官惊慌地说:“您暂且慢慢推行
手实法。”不久,朝廷知道手实法有害于百
姓,取消了它。元祐元年,苏轼穿着七品官
服进入延和殿侍奉皇帝,皇帝赏赐他用银装
饰的红色六品官服,升任他为中书舍人。元
祐三年,(苏轼)暂代礼部贡举。正逢大雪纷飞
十分寒冷,士子们端坐庭中,噤冷得说不出
话。苏轼放宽对他们的禁约,使他们能尽量
发挥自己的才能。巡视考场的内侍们常侮辱
应试士人,而且抓住士子文章中意义模糊的
个别词语,诬陷为罪状,苏轼上奏朝廷并把
这些内侍官都赶走了。元祐四年,因多次发
表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愤恨。苏轼
担心不被他们所容,请求调到外地,担任龙
图阁学士、杭州知州。(苏轼)到杭州后,遇上
大旱,饥荒和瘟疫一起发生。苏轼向朝廷请
- 8 -
求,减免本路上供米的三分之一,又得到皇
上赏赐给予剃度僧人的牒文,用于换取米来
救济饥饿的人。第二年春天,又减价出售常
平米,制成许多稠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
分街道治病,救活的人很多。苏轼说:“杭
州是水陆交通的要地,得瘟疫而病死的人比
别处常常要多些。”于是集中多余的公款二
千缗钱,又拿出自己囊中的五十两黄金,建
造治病场所,稍稍蓄积钱粮来防备瘟疫。徽
宗继位,又经过三次大赦,(苏轼)于是提举玉
局观,恢复为朝奉郎。苏轼自从元祐以来,
从未因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仅止于
此。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苏轼
学习他父亲苏洵写文章,后来得之于天资。
自己曾经说:“写文章如行云流水,本无一
定格式,但是常要在该说的地方就说,该停
的地方就停。”虽然是嬉笑怒骂的话,也都
可以写成文章,并且可以诵读。他的文章博
大深沉光辉灿烂,称雄百代,自有文章以来,
也属少有。
- 9 -
高分技法1:突破文言断句题的“5依据”“3
步骤”
一、文言断句“5 依据”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 10 -
确的一项是( )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人。本姓李氏。
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宣徽使事
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徽使咸雍
初,坐误奏事,出为榆州刺史。俄诏复旧职,
迁汉人行宫都部署。
(节选自《辽史·耶律俨传》)
A.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
院/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
宣徽使/
B.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
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
徽使/
C.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
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
徽使/
D.父仲禧/重熙中始仕/清宁初/同知南院
/宣徽使事/四年/城鸭子混同二水间/拜北院宣
徽使/
解析:“清宁初”是年号,前后都应断
开,排除 A、C;“南院宣徽使事”为官职,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答案:B
【参考译文】
- 11 -
耶律俨,字若思,析津府人。本姓李。
父仲禧,重熙年间开始任官。清宁初年,任
同知南院宣徽使事。四年(1035),在鸭子、混
同二水之间筑城,拜为北院宣徽使。咸雍初
年,因误奏事情获罪,贬为榆州刺史。不久
诏令官复原职,迁为汉人行宫都部署。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确的一项是( )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河南洛阳人。
其先魏拓跋氏,后为宗室长,因号长孙。父
晟,字季,涉书史,矫鸷晓兵,仕隋为右骁
卫将军。后喜图传,视古善恶以自鉴,矜尚
礼法。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抚
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
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时隐太子衅阋已
构,后内尽孝事高祖,谨承诸妃,消释嫌猜。
及帝授甲宫中,后亲慰勉,士皆感奋。寻为
皇太子妃,俄为皇后。
(摘编自《新唐书·列传一》)
A.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
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
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
B.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
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
- 12 -
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
C.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
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
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
D.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
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
子/不可以不图昏/故晟以女适太宗/
解析:“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语意完
整,且“心志之”的主语为“炽”,故应在
“突厥女”后断开,由此可以排除 B、C 选
项。根据“必有奇子”的主语应为“此”,
所以“人”后应该断开,因此可以排除选项
D。
答案:A
【参考译文】
太宗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是河南府洛
阳县人。其祖先出自北魏拓跋氏,因后来成
为魏宗室的长房子孙,故称之为长孙氏。父
亲长孙晟,字季,涉猎书史,矫健勇猛,通
晓兵法,出仕隋朝任职为右骁卫将军。长孙
皇后喜好图书史籍,观古往今来善恶之事作
为自己的借鉴,视听言动严守礼法规范。长
孙晟之兄长孙炽,仕周为通道馆学士。曾闻
知太穆皇后幼时劝北周武帝抚接突厥之女,
- 13 -
暗暗记在心中。常对长孙晟说:“这是聪明
智慧之人,必生奇异之子,不可不考虑她的
婚姻之事。”因此长孙晟将其女嫁给太宗。
当时秦王与隐太子李建成嫌怨已成,长孙皇
后内助秦王尽孝以侍奉高祖,谨慎地顺承高
祖诸妃,以消除猜疑。到太宗进入宫中分发
将士铠甲兵器时,长孙皇后亲临其地慰劳勉
励将士,大家无不为之感动振奋。不久成为
皇太子妃,接着成为皇后。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
确的一项是( )
周昌者,沛人也。其从兄曰周苛,秦时
皆为泗水卒史。沛公立为汉王,以周苛为御
史大夫,周昌为中尉。……高祖崩,吕太后
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
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
昌。周昌至,谒高后,高后怒而骂周昌曰:
“尔不知我之怨戚氏乎?而不遣赵王,
何?”昌既征,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
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
三岁而死。
(选自《史记·张丞相列传》)
A.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
- 14 -
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
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B.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
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
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C.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
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
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D.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
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
患之/乃使使召周昌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在语
段中,两个“使”字,第一个为动词,翻译
为“派遣”;第二个“使”为名词,翻译为
“使者”。原文翻译为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
(入朝),语意连贯,中间不应该断开。因此可
以排除 A、B。“使者三反”语意连贯,后面
断开;“固不遣赵王”的主语应该是“周
昌”,据此可以排除 C。
答案:D
【参考译文】
周昌是沛县人。他和堂兄周苛在秦时都
担任泗水卒史。沛公被封为汉王,任命周苛
为御史大夫,周昌为中尉。……高祖去世之
- 15 -
后,吕太后派使臣召赵王(入朝),赵王的相国
周昌让赵王称病不去。使者往返了三次,周
昌坚持不送赵王(入朝)。在这种情况下吕后很
忧虑(这件事),就派使臣召周昌(入朝)。周昌
被召(入朝)之后,拜见太后,太后非常生气地
骂他:“难道你不知道我非常恨戚夫人吗?
而你却不让赵王(入朝),为什么?”周昌被召
(入朝)后,吕后(又)派使臣召赵王,赵王果然
来了。(赵王)到长安一个多月,喝药死了。周
昌于是称病辞职,不上朝觐见,三年之后去
世了。
- 16 -
二、文言断句“3 步骤”
步骤 解释
第一步:理解
句意初判断
先通读所给语段,弄懂文言文
的基本情节;若有人物对话,
应要弄清说话的人物是谁,讲
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通过对文
意的了解,初步判断选项中易
切分的地方。
第二步:巧抓
依据定关键
断句时,要在通读语段的基础
上,巧抓标志。(见“五依
据”)。
第三步:断后
通读细检查
断完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
句意是否完整,语意是否连
贯,句间衔接是否圆合,最后
与四个选项比对,确定正确答
案。
[2019·全国卷Ⅰ]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
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
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
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
- 17 -
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
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
最为少。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
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
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
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
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
置门下/甚幸爱/
[ 答 题 演
示 ]—————————————————
—●
第一步:理解
句意初判断
本句的大概意思是:贾生名叫
贾谊,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
便以博通诗书、写文章而在全
- 18 -
郡有名气。当时吴廷尉是河南
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优秀的
人才,就把他召到自己门下,
很赏识他。根据大意可知“吴
廷尉”为人名,是后一句的主
语,可以肯定 A 项错误。
第二步:巧抓
依据定关键
四个选项中,前三处断点相
同。第四处 B、C 两项相同,
A、D 两项不同,“闻于郡中”
是状语后置句,可以肯定 D 项
错误;B、C 两项五、六处相
同,第七处根据对句子意思的
理解,应为“召置门下”,可
知 B 项错误。
第三步:断后
通读细检查
断完句后,再通读一遍,检查
句意、语意,四个选项比对,
确定答案为 C。
4.[2020·全国卷Ⅱ]王安中字履道,中山
阳曲人。进士及第,历秘书省著作郎。政和
间,天下争言瑞应,廷臣辄笺表贺,徽宗观
所作,称为奇才。他日,特出制诏三题使具
草,立就,上即草后批:“可中书舍人。”
未几,自秘书少监除中书舍人,擢御史中丞。
- 19 -
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卒遇缚以
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服安中廉知
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时上方乡神仙之
事,蔡京引方士..王仔昔以妖术见,朝臣戚里
寅缘关通。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
的一项是( )
A.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
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
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B.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
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
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C.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
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
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D.开封逻卒夜迹盗/盗脱去/民有惊出与
卒遇/缚以为盗/民讼诸府不胜/考掠之惨/遂诬
服/安中廉知之/按得冤状/即出民抵吏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民讼诸府”意思是民向官府诉讼,“诸
府”是诉讼的对象,做状语,修饰“讼”,
其后断开,“不胜”是忍受不住,说明“考
- 20 -
掠”的情况,二者不能断开,据此排除 BD;
“即出民”中,“民”是“出”的宾语,其
后断开,排除 C。故选 A。
答案:A
【参考译文】
王安中,字履道,中山阳曲人。考中进
士,历任秘书省著作郎。政和年间,天下人
争相传言会降下祥瑞,朝廷中的大臣就写奏
表祝贺,徽宗看了王安中的奏表,称赞(他)
是奇才。有一天,徽宗特意下令出了三个题
目让他草拟,他马上就写完了,皇上(看后)
就在草稿后批阅道:“(他)适合担任中书舍
人。”不久,(他)便从秘书少监被任命为中书
舍人,后又被提拔为御史中丞。开封的巡逻
士兵夜里追查盗贼,盗贼逃脱离去,有受到
惊吓跑出来的百姓(恰巧)和士兵相遇,(士兵)
就(把百姓)当成盗贼捆起来。(被抓的)百姓向
州府申诉,然而,受不了残酷的拷打,于是
承认了被捏造的罪名。王安中查访得知了这
件事,仔细考察后,了解了其中的冤情,便
释放了(被抓的)百姓,治州府官吏之罪。当时
皇上正向往神仙之事(信奉道教),蔡京引荐方
士王仔昔以所谓的妖术朝见皇上,朝臣外戚
都攀附他,并与他勾结。
- 21 -
5.对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 )
朱伺字仲文,安陆人。有武勇,而讷口,
不知书,为郡将督,见乡里士大夫,揖称名
而已。及为将,遂以谦恭称。建兴中,陈声
率诸无赖二千余家断江抄掠,陶侃遣伺为督
护讨声。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遂
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道城
中无水杀牛饮血阎晋,声妇弟也,乃斩声首
出降。
(选自《晋书》)
A.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
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
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B.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
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
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C.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
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
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D.声东走/保董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
遂重柴绕城/作高橹/以劲弩下射之/又断其水/
道城中无水/杀牛饮血/
解析:解答此类试题,可以在对句意进
- 22 -
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句子成分的划分等
判断断句是否正确。对比四个选项,“保董
城伺又率诸军围守之”这一处断句中,
“伺”是人名,谓语是“率”“围守”,而
“保董城”则是“声”发出的动作,所以
“伺”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C、D 两项。“又
断其水道城中无水”这一处断句中,根据句
意来看,此处是说阻断水道,城中没有水,
所以“城”前应断开,据此排除 B 项。
答案:A
【参考译文】
朱伺字仲文,是安陆人。朱伺勇猛威武,
但不善言辞,不认识字,担任郡将督时,见
到乡里的士大夫,只是作揖报个姓名。等到
做了将军,便以谦恭著称。建兴年间,陈声
率两千多名无赖之徒拦截长江掳掠,陶侃派
朱伺为督护讨伐陈声。陈声往东逃去,守住
董城。朱伺又率众军包围董城,在城四周围
起层层篱栅,架筑高高的望楼,用强弓向下
射,又阻断城中水道。城中没有水,杀牛喝
血。阎晋,是陈声的妻弟,就斩下陈声的头
出城投降。
- 23 -
高分技法 2:破解文化常识题的“两法+四法
+两步”
一、文化常识“记忆两法”“判定四法”
记
忆
两
法
一
线
串
珠
法
琳琅满目的文化常识就像一颗颗散
落的珍珠,只要有一根线将它们贯串
起来,这些文化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
了,这根线可以是时间、空间、风格、
内容等等。例如记忆古代文化常识中
的人物称谓,可以以人物姓名为线
索,用这条线串起古代人们对人物称
谓的颗颗“珍珠”。如人物的称谓:
直称姓名→称字→称号→称谥号→
称斋名→称籍贯→称郡望→称官名
→称爵名→称官地→谦称→敬称→
特殊称谓。
归
类
联
想
法
识记文化常识,要进行必要的归类联
想,即由一点进行相关的联想,或相
似的联想,或相反的联想等。比如记
忆屈原时,首先把屈原的相关知识归
纳整理,再由屈原发散联想:屈原,
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离
骚》→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李
- 24 -
白、李贺。
判
定
四
法
调
动
积
累
直
接
判
定
法
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
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
(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
下”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
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
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
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
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
直接判断。
(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
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
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
于古代文化常识。如“视事”旧时指
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中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的课下注
释来判断。
剖
析
词
语
推
断
法
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
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
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
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
“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
“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
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
- 25 -
职。
结
合
语
境
深
推
法
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
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
信息加以推断。
遇
生
灵
活
判
对
法
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
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
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
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
表述正确。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虞潭,字思奥,会稽余姚人。潭清贞有
检操,州辟从事、主簿。大司马齐王冏请为
祭酒..,除祁乡令。寻被元帝檄.,使讨江州刺
- 26 -
史华轶。以母忧去职。服阕..,以侍中、卫将
军征.。年七十九,卒于位。追赠左光禄大夫,
谥曰孝烈。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
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
为首席、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
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
所用文书的专称。
C.“服阕”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
先生陈留范史云铭》,指守丧期满除服,与
“服除”同义。
D.“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
任官职。文中指虞潭守丧结束后,朝廷任命
他为侍中、卫将军。
解析:“后成为古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
书的专称”错,应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
谕、声讨的文书。
答案:B
【参考译文】
虞潭,字思奥,会稽郡余姚县人。虞潭
清正坚贞有品行节操,州郡征辟他为从事、
主簿。时任大司马的齐王司马冏请他担任祭
- 27 -
酒,出任祁乡县令。不久,虞潭被元帝征召,
被派遣去讨伐江州刺史华轶。后因母亲去世
而离职。服丧完毕后,以侍中、卫将军身份
被征召。(虞潭)七十九岁时在任内逝世。(朝
廷)追赠他为左光禄大夫,谥号为孝烈。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俄直集贤
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二年二
月,拜参知政事....。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
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
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
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
“丁忧”。
C.“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
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
调用。
D.“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
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
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解析:对“字”的表述有误,“对平辈
- 28 -
或晚辈”应改为“对平辈或尊辈”。
答案:A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不久王安
石任职集贤院。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
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他都不肯
起复任职。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
命为参知政事。
二、文化常识答题“两步骤”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元至顺..间,举
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
去。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
诸葛孔明俦也。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
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
“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
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
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
- 29 -
相杨宪。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
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
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帝
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
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
宪、广洋、惟庸皆败。八年,疾笃,居一月
而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明史·刘基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顺:元宁宗的年号,帝王年号纪年
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国君改用新的
年号称为“改元”。
B.辟: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前文中
的“除”意义相同,均为“征召”的意思。
C.顿首:叩头,头叩地而拜。古代的九
种礼拜形式之一。此处刘基为辞受丞相一职
而拜。
D.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
同的称谓,大夫死曰“卒”,刘基属于大夫
阶层。
[答题演示]
第一步,根据积累,初步判断。调动平
- 30 -
时积累的文化常识,很容易判定 A、C 两项
正确。
第二步,联系推断,排疑解难。此题可
联系选文内容,判定疑难项 B 项和 D 项的正
误。文中显示:刘伯温考中了进士,按照古
代的选官制度,当然就会被任命,因此“除”
应是“任命”的意思,而不是“征召”之意;
做官有廉直声誉,当然会被主管部门“征
召”。故可确定 B 项错误。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9 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
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
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
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判.广宁尹,加太.
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
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
帛事。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
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
守。……桢久在台.,弹劾无所避,每进对,
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
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诐深刻,
- 31 -
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
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
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
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
余恨。”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
致奠,赙赠加等。
(节选自《金史·高桢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能通过
最后一级考试殿试者,通称为进士。
B.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
三是降职。
C.判,在古代可用于表示官员以高位兼
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的“判”表示,天
会六年,高桢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兼任广宁
尹。
D.牧,州的行政长官,相传舜置天下为
十二州,设立州牧。文中是“管理”的意思。
解析:文中“牧”是州的行政长官,并
不是“管理”的意思。
答案:D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
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2 -
A.太子太师,指太子的老师,后来逐渐
成为虚衔。文中指为高桢加衔。
B.公,古代爵位的一种,“戴国公”是
指当时给高桢的封爵。古代的爵位通常有五
等,按地位高低分为“公、伯、侯、子、男”。
C.台,即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中央的行
政监察、司法机关,负责纠察、弹劾官员,
肃正纲纪。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唐朝以
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都叫“薨”。高桢身
居高位,所以称其死叫“薨”。
解析:按地位高低应分为“公、侯、伯、
子、男”。
答案:B
【参考译文】
高桢,辽阳渤海人。他的第五代祖父高
牟翰在辽国做官,官至太师。高桢年少时就
喜欢学习,曾经从事进士举业。金朝斡鲁攻
打高永昌,攻下沈州后,高永昌畏惧,假装
送投降文书作为缓兵之计。天会六年,高桢
升尚书左仆射,兼任广宁尹,加封太子太傅。
他在位八年,治政法律清明严肃,官吏敬服
而百姓安定。天会十五年,高桢被加封太子
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天眷初年,高
- 33 -
桢为同签会宁牧。等到金熙宗到达燕京,高
桢兼同知留守,封为戴国公,改任同知燕京
留守。……高桢长期在御史台,检举官吏的
罪状无所回避,每次到朝廷汇报,一定区别
官级,推荐好的官员,撤职坏的官员,掌权
的人很憎恨他。推荐张忠辅、马讽做中丞,
这二人非常阴险邪恶,掌权者想让他们两个
找事中伤高桢。正隆年间高桢按例封为冀国
公,高桢借故推辞说:“我被很多小人嫉妒,
恐怕不能免除罪行,怎么还可以接受封爵
呢?”海陵王知道他忠诚正直,安慰并且命
令他接受。等到高桢因病免官,他还用手指
在空中比画着独自说:“某事还未决定,某
事还未上奏,死了也有遗憾。”高桢六十九
岁时死去。海陵王很惋惜,派使臣前去祭奠,
加倍赠送丧葬财物。
- 34 -
高分技法 3:“三点考虑”“六字诀”,保文
言翻译高分
一、文言文翻译“三点考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
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
九世孙也。……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
- 35 -
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
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
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
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
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
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
雅钦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
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答题演示]
第一步:找
出关键实词
句中“度”译为“猜度”;
“辄”译为“总是”;“辞”
译为“推辞”;“雅”译为
“一向,非常”;“重”译为
“敬重”;“罪”译为“怪
罪”。
第二步:锁
定重点虚词
句中“因”为副词,译为
“就”;两个“之”均为代词,
他。
第三步:抓
牢文言句式
“辄辞以疾”为倒装句中的状
语后置句,翻译时调整句序为
“辄以疾辞”;“弗之罪也”
- 36 -
为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的宾语
前置句,翻译时调整句序为
“弗罪之也”。
第四步:连
缀成佳句
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
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
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
不曾参与。叔陵一向钦敬他,
不怪罪他。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
是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
孙。……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
亲属离散走失,谢贞在江陵落
入敌手,谢暠逃难到番禺,谢
贞的母亲在宣明寺出家。等到
高祖接受禅让即位,谢暠返还
乡里,供养谢贞的母亲,将近
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
朝。等到始兴王陈叔陵担任扬
州刺史,推荐祠部侍郎阮卓做
记室,征召谢贞做主簿。谢贞
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
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
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
参与。叔陵一向钦敬他,不怪
- 37 -
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横
行不法,叛逆作乱,他府中的
属官大多受到牵连而被拘捕,
唯独谢贞与阮卓没有受株连而
获罪。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渤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
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
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
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
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
执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
“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归侍御服饰,
更着短布裳,与宣共挽鹿车归乡里。拜姑礼
毕,提瓮出汲,修行妇道,乡邦称之。
(1)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
女妻之。
①重要实词:
②重要虚词:
③特殊句式:
- 38 -
④译文:
(2)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
巾栉。既奉承君子,唯命是从。
①重要实词:
②重要虚词:
③特殊句式:
④译文:
答案:(1)①“尝”,曾经;“就”,跟
随;“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
奇;“妻”,名词作动词,嫁。
②“以”,介词,把。
③故以女妻之:省略句,承前省略了主
语“父”。
④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
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
嫁给了他。
(2)①“大人”,这里指父亲;“奉承”,
侍奉。
②“以”,因为。
③唯命是从:宾语前置句,宾语“命”
- 39 -
提到了动词“从”之前。
④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
所以让我拿着手巾梳子(服侍您)。(我)已经侍
奉了您,就只听从您的命令。
【参考译文】
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
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
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奇,因此把女儿嫁给了
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非常丰厚。鲍宣
不高兴,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
习惯穿戴漂亮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
穷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
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
着手巾梳子(服侍您)。(我)已经侍奉了您,就
只听从您的命令。”鲍宣笑着说:“(你)能像
这样,就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数退回
了那些侍从婢女、服装首饰,改穿(平民的)
短衣裳,与鲍宣一起拉着小车回到家乡。(她)
拜见婆母礼节完毕后,就提着水瓮出去打水,
修习为妇之道,乡里的人对她非常称赞。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陕西
- 40 -
用兵,为体量安抚使。将行,请曰:“故事,
使者所至,称诏存问官吏将校,而不及于民。
自元昊反,三年于今,关中之民凋敝为甚,
请以诏劳来,仍谕以贼平蠲租赋二年。”仁
宗从之。时入内都知张永和建议,收民僦舍
钱十之三以助军费。尧臣入对曰:“此衰世
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以致朱泚之乱
也。”度支副使林潍畏永和,附会其说,尧
臣奏黜潍,议乃定。
(1)自元昊反,三年于今,关中之民凋敝
为甚,请以诏劳来,仍谕以贼平蠲租赋二年。
①重要实词:
②重要虚词:
③特殊句式:
④译文:
(2)此衰世之事,召怨而携民,唐德宗所
以致朱泚之乱也。
①重要实词:
②重要虚词:
- 41 -
③特殊句式:
④译文:
答案:(1)①“凋敝”,困苦;“劳”,
慰劳、安抚;“谕”,宣布;“蠲”,减免。
②“于”,介词,到;“以贼平蠲租赋
二年”中的“以”,介词,把。
③三年于今:状语后置句,“三年”是
名词用作动词,有三年;状语“于今”宜在
其前。
④自西夏元昊反叛,至今已有三年,关
中的人民困苦到了极点,请求让我带诏前往
慰劳、安抚他们,并宣布平定叛贼之后减免
租赋二年。
(2)①“携”,离散;“所以”,……的
原因;“致”,招致。
②“而”,连词,表并列,无实义。
③此衰世之事……之乱也:判断句,
“……也”表判断。
④这是衰世才做的事,会招来民怨并离
散民心,这就是唐德宗(时期)招致朱泚叛乱的
原因。
【参考译文】
- 42 -
王尧臣,字伯庸,应天府虞城人。陕西
用兵,他任体量安抚使。出发前,向皇帝请
求说:“按照旧例,使者每到一处,都宣读
皇帝的诏书,慰问官吏将校,但不惠及普通
百姓。自西夏元昊反叛,至今已有三年,关
中的人民困苦到了极点,请求让我带诏前往
慰劳、安抚他们,并宣布平定叛贼之后减免
租赋二年。”仁宗听从了他的请求。当时,
入内都知张永和建议,收取老百姓十分之三
的房租用来增加军费。王尧臣进奏皇帝说:
“这是衰世才做的事,会招来民怨并离散民
心,这就是唐德宗(时期)招致朱泚叛乱的原
因。”度支副使林潍害怕张永和,因此附和
他的建议,王尧臣奏请罢黜林潍,才停止讨
论此事。
二、文言文翻译“六字诀”
三处着眼点,让我们找到了题目的命题
点和翻译的采分点,接下来就是动手翻译的
过程。先直译,确保字字落实,直译不畅再
意译。翻译时注意合理运用六字诀。运用六
字诀翻译语句,并非单纯考虑某种方法和技
巧,而应是两种甚至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
- 43 -
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六字诀,我们特
地把六字诀分开详细讲解。
1.留
“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
和专有名词。包括:
(1)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
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
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
有封侯之赏”(《鸿门宴》)中“劳苦功高”这
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
(2)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
位名、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
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
12.把下面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注意运用保留法)
荀伯玉,字弄璋,广陵人也。祖永,南
谯太守。父阐之,给事中。伯玉仕宋,为晋
安王子勋镇军行参军。齐高帝镇淮阴,伯玉
为高帝冠军刑狱参军。①高帝为宋明帝所疑,
被征为黄门郎,深怀忧虑,伯玉劝高帝遣数
十骑入魏界,安置标榜。②魏果遣游骑数百
履行界上,高帝以闻,犹惧不得留,令伯玉
占。伯玉言不成行,而帝卒复本任,由是见
- 44 -
亲待。后随高帝还都,除奉朝请。高帝使主
家事。武帝罢广兴【注】还,立别宅,遣人于大
宅掘树数株,伯玉不与,驰以闻,高帝善之。
(选自《南齐书》,有删改)
【注】 广兴:地名。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保留词语 高帝、宋明帝、黄门郎、伯
玉、魏界
关键词语 征、安置、标、榜
关键句式
“为宋明帝所
疑”(“为……所……”被
动句),“被征为黄门
郎”(“被”表被动的被动
句)
译文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保留词语 魏、高帝、伯玉
关键词语 履、闻、占
关键句式
“魏果遣游骑数百履行(于)
界上”(状语后置句、省略
句),“高帝以(之)闻,(高
- 45 -
帝)犹惧不得留”(省略句)
译文
答案:①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
黄门郎,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数
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
②魏国果然派遣数百骑兵在魏齐边界游
荡,高帝把这种情状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
留驻淮阴,让荀伯玉占卜。
【参考译文】
荀伯玉,字弄璋,是广陵人。祖父荀永,
是南谯太守。父亲荀阐之,官任给事中。荀
伯玉在宋朝做官,担任晋安王刘子勋镇军行
参军。齐高帝镇守淮阴,伯玉担任高帝的冠
军刑狱参军。高帝被宋明帝怀疑,被征召做
黄门郎,高帝深感忧虑,伯玉劝高帝派遣数
十骑兵进入魏界,设置界标表示占据该地。
魏国果然派遣数百骑兵在魏齐边界游荡,高
帝把这种情状上报,但还是害怕不能留驻淮
阴,让荀伯玉占卜。荀伯玉断卦说不要动身
前去,而明帝果然有诏恢复高帝本任官职,
荀伯玉由此更被太祖当作亲信看待。后来伯
玉跟随高帝回到京都,被授官奉朝请(朝廷给
予闲散大官的优厚待遇)。高帝让他主管家里
- 46 -
的事情。武帝离开广兴返回京城,大肆修建
别苑,派人到伯玉宅子里挖掘几株树,伯玉
不给,武帝迅速把这件事上报高帝,高帝认
为伯玉做得很好。
2.换
“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
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
(1)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汉语词语;
(2)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
的双音节词;
(3)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
思;
(4)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
(5)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
13.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替换法)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
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
食。……光宗即位,差(陆九渊)知荆门军。民
有诉者,无早暮,皆得造于庭,复令其自持
状以追,为立期,皆如约而至,即为酌情决
之,而多所劝释。①其有涉人伦者,使自毁
其状,以厚风俗。唯不可训者,始置之法。
- 47 -
其境内官吏之贪廉,民俗之习尚善恶,皆素
知之。有诉人杀其子者,九渊曰:“不至是。”
及追究,其子果无恙。有诉窃取而不知其人,
九渊出二人姓名,②使捕至,讯之伏辜,尽
得所窃物还诉者,且宥其罪使自新。因语吏
以某所某人为暴,翌日有诉遇夺掠者,即其
人也,乃加追治。吏大惊,郡人以为神。申
严保伍之法,盗贼或发,擒之不逸一人,群
盗屏息。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有删节)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替换词语 其、涉、毁、厚、
训、置
关键句式 “始置之法”(省
略句、状语后置句)
译文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替换词语 捕、讯、伏辜、宥、自新
关键句式
“使捕至”“讯之伏
辜”“且宥其罪使自
新”(均为省略句)
- 48 -
译文
答案:①其间有涉及人伦关系的,陆九
渊就让他们自己撤销诉状,以使社会道德风
尚淳厚。只有对那些不可教导的人,才按照
法律处置。
②(陆九渊)派人把他们逮捕回来,一审讯
他们就服罪了,并没收他们偷盗来的财物归
还给起诉的人,还宽宥了他们的罪过,让他
们改过自新。
【参考译文】
陆九渊字子静。他三四岁的时候,就问
他的父亲天地的尽头在哪里,父亲笑而没有
回答。陆九渊便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以至忘
记休息和吃饭。……光宗即位后,派遣陆九
渊去管理荆门军。老百姓有告状的,无论早
晚都可以到公堂上,又让上诉者亲自持状子
追索被告,为他们立下期限,大家都能如约
而至,于是陆九渊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裁决,
劝开了许多人。其间有涉及人伦关系的,陆
九渊就让他们自己撤销诉状,以使社会道德
风尚淳厚。只有对那些不可教导的人,才按
照法律处置。对自己境内官吏的贪污或廉洁,
民俗风尚的好坏,陆九渊一向了如指掌。有
- 49 -
人控告某人杀了自己的儿子,陆九渊说:“不
至于如此。”等到追查清楚,他儿子果然无
恙。有人控告遭窃但不知何人所为,陆九渊
列出两个人的名字,派人把他们逮捕回来,
一审讯他们就服罪了,并没收他们偷盗来的
财物归还给起诉的人,还宽宥了他们的罪过,
让他们改过自新。陆九渊对一属吏说,某人
在某地施暴,第二天,有人控诉说遭遇抢劫,
劫者即为陆九渊所说之人,于是加以追查处
置。那个属吏十分惊异,郡人把陆九渊视为
神人。陆九渊还申令严格遵守保伍之法,盗
贼有时生事,抓住他们不漏掉一人,群盗因
而消失。
3.调
“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
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
译句通顺。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
有以下几种:(1)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
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2)定语后置句,
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
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
报秦者,未得”,应翻译为“寻求一个可以
出使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3)谓语前
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
- 50 -
《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
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4)宾语前置句,
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注意运用调序法)
周浚随王浑伐吴,攻破江西屯戍,与孙
皓中军大战,斩伪丞相张悌等首级数千,俘
馘万计,进军屯于横江。时闻龙骧将军王浚
既破上方,别驾何恽说浚曰:“①张悌率精
锐之卒,悉吴国之众,殄灭于此,吴之朝野
莫不震慑。今王龙骧既破武昌,兵威甚盛,
顺流而下,所向辄克,土崩之势见矣。窃谓
宜速渡江,直指建邺,大军卒至,夺其胆气,
可不战而擒。”②浚善其谋,便使白浑。恽
曰:“浑暗于事机,而欲慎己免咎,必不我
从。”浚固使白之,浑果曰:“受诏但令江
北抗衡吴军,不使轻进。贵州虽武,岂能独
平江东!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
为罪已重。且诏令龙骧受我节度,但当具君
舟楫,一时俱济耳。”恽曰:“③龙骧克万
里之寇,以既济之功来受节度,未之闻也。
且握兵之要,可则夺之,所谓受命不受辞也。
今渡江必全克获,将有何虑?若疑于不济,
- 51 -
不可谓智;知而不行,不可谓忠;实鄙州上
下所以恨恨也。”浑执不听。
(选自《晋书·周浚传》,有删改)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关键词语 悉、殄灭、莫、震慑
调整句式 “殄灭于此”(状语后置句)
译文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关键词语 善、使、白、暗、事机、慎、
咎
调整句式 “必不我从”(宾语前置句)
译文
句③翻译采分点关注
关键词语
克、以、济、受、节度、
要、则、夺、受、命、
辞
调整句式 “未之闻也”(宾语前置
句)
- 52 -
译文
答案:①张悌统率着精锐的部队,都是
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了,吴国朝
野无不震撼慑服。
②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便派人禀告王
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机方面昏聩糊
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于过失,一定
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
③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
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
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
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
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
【参考译文】
周浚跟随王浑攻吴,攻破江西的戍军,
与孙皓的中军激战,斩了伪丞相张悌等几千
人的首级,俘虏数以万计,进军驻扎在横江。
当时听说龙骧将军王浚已经攻克上游城镇,
别驾何恽劝说周浚道:“张悌统率着精锐的
部队,都是吴国的部众,在此地被我们消灭
了,吴国朝野无不震撼慑服。现在王龙骧已
经攻克武昌,军威很强盛,沿江顺流而下,
所向无敌攻无不克,吴已显现出土崩瓦解之
- 53 -
势。我私下认为应该迅速渡江,直奔建邺,
大军突然而至,夺了吴军胆量气势,可以不
用交战就擒获敌人。”周浚认为这是条妙计,
便派人禀告王浑。何恽说:“王浑在把握时
机方面昏聩糊涂,就想行事谨慎保全自己免
于过失,一定不会同意我们的计策。”周浚
坚持派人禀告王浑,王浑果然说:“我接受
的诏命只是让我在江北与吴军抗衡,不让我
轻率进军。您的辖区即使武力强大,难道能
独自平定江东!现在违背了皇命,即便取胜
也不值得称赞;如果不能取胜,罪责更重。
再说诏令龙骧将军要接受我们的指挥,只应
该备齐你们的舟楫,同时渡江罢了。”何恽
说:“龙骧将军攻克了万里敌寇,凭借已成
战功来接受我们的指挥,这是不曾听说过的
事。再说掌握兵权的关键是,时机允许就夺
取,这就是说只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
何完成则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现在渡江必
定大获全胜,还有什么顾虑呢?如果犹疑不
决迟迟不渡江,不能叫作明智;如果明知能
取胜却不去行动,不能叫作忠诚;这真的将
会成为我州上下遗憾不已的原因。”王浑固
执己见不肯听从。
4.删
- 54 -
“删”即把无实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
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
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
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
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
如《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一句中的“夫”为助词,引起下文,无实义,
翻译时须删去。
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注意运用删减法)
墨者有钜子①腹 ②,居秦,其子杀人。秦
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
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
腹 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
者刑。’①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
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
诛,腹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
遂杀之。②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
义,钜子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 ①钜子:墨家学派对墨家有成
就的人称“钜子”。②腹黄享:人名,战国
时墨家学派领袖。
- 55 -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删减词语 也(第一
个)、夫
关键词语 所以、禁
译文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删减词语 之
关键词语 私、忍、行、公
译文
答案:①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方
法。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律,是天下(人应
该遵守)的大义啊。
②儿子,是每个人偏爱的。忍痛(杀掉)
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 可以称得上大
公无私了。
【参考译文】
墨家有一个领袖叫腹 ,居住在秦国,他
的儿子杀了人。秦惠王(对他)说:“先生你的
年事已高,又没有别的儿子,寡人已经命令
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
- 56 -
的吧。”腹 回答道:“墨家的法律说,‘杀
人的人处死,伤人的人处刑。’这是用来禁
止杀人和伤人的方法。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
法律,是天下(人应该遵守)的大义啊。您虽为
了他开恩而命令官吏不要杀他,我却不可以
不按照墨家的法律行事。”腹 不听惠王的,
还是杀了儿子。儿子,是每个人都偏爱的。
忍痛(杀掉)偏爱的人来施行大义,领袖腹可以
称得上大公无私了。
5.补
“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
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
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如
《游褒禅山记》“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
其见愈奇”一句中“见”后省略了宾语“景
象”,翻译时应该补充完整。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
语。(注意运用增补法)
①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
非牛不闻,不合其耳也。②转为蚊虻之声,
孤犊之鸣,即掉尾奋耳,蹀躞【注】而听。
(选自《弘明集》)
【注】 蹀躞(dié xiè):小步走路。
- 57 -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增补词语 (牛)伏食如故、(曲
调)不合其耳也
关键词语 为、伏、合
译文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增补词语
(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及)
孤犊之鸣,(牛)即掉尾奋耳,
蹀躞而听
关键词语 为、即、奋耳、蹀躞
译文
答案:①公明仪给牛弹奏古雅的清角调
琴曲,牛依然像刚才一样埋头吃草。牛并非
没有听见,而是这种曲调不适合它听罢了。
②公明仪于是用琴模仿蚊、牛蝇的叫声,
以及孤独的小牛犊的叫声,牛立刻摆动尾巴
竖起耳朵,小步走并听着。
6.变
“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
这往往是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
- 58 -
确翻译时的一种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
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
译。如:(1)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
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
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
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
(2)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
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
尺 ”“ 纨 绔 ” 分 别 翻 译 成 “ 官 员 ”“ 法
律”“富家子弟”。(3)对委婉说法的翻译,
只要将委婉语句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
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
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
17.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文中画横
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变通法)
文长为山阴秀才,大试辄不利,豪荡不
羁。总督胡梅林公知之,聘为幕客。文长与
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
得出入。”胡公皆许之。①文长乃葛衣乌巾,
长揖就坐,纵谈天下事,旁若无人。胡公大
喜。②是时公督数边兵,威振东南,介胄之
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
诸生傲之,信心而行,恣臆谈谑,了无忌惮。
- 59 -
句①翻译采分点关注
变通词语 长揖
译文
句②翻译采分点关注
变通词语 介胄之士、膝语、蛇行
译文
答案:①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
头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
好像旁边没有人一样。
②那时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
威震东南一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
匍匐在地像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
【参考译文】
文长是山阴的秀才,乡试多次未被录取,
性格直爽,无拘无束。总督胡宗宪知晓他的
才能,聘请他做幕客。文长与胡宗宪讲定:
“如果要我做幕客的话,要按照接待宾客的
礼节,不规定时间,自由进出。”胡宗宪都
答应了他。文长于是穿葛布衣服,戴黑色头
巾,拱手行礼入座,放言畅谈天下大事,好
- 60 -
像旁边没有人一样。胡宗宪非常高兴。那时
胡宗宪统率着几个方面的兵将,威震东南一
带,军人畏惧他以至跪着说话,匍匐在地像
蛇一样爬行,不敢抬头;而文长作为部下一
秀才却对他高傲自得,随心所欲地行事,任
意谈论和开玩笑,丝毫没有畏惧顾虑。
- 61 -
高分技法 4:解答概括分析题的“六重比
对”“两步流程”
一、“六重比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19 题。
陈咸,字逢儒。登淳熙二年进士第。调
内江县尉,县吏受贿,赋民不均。咸以闻于
部使者,为下令听民自陈利病,而委咸均其
赋。改知果州南充县,转运司辟主管文字。
岁旱,税司免下户两税,转运使安节以为亏
漕计,咸白安节曰:“苟利于民,违之不可。”
安节从之。蜀岁收输绢钱,民以为病,咸白
安节,核入节出,奏岁减二十余万缗。大修
学宫,政以最闻,改知普州。
擢知资州,时久旱,咸被命即请帅臣发
粟二千余石以振。开禧元年,边事兴,四川
宣抚使程松奇其才,辟主管机宜文字。咸贻
- 62 -
书劝松捐金帛,募死士,搜人才;考图籍以
疏财用之源,视险要以决攻守之计。松复书
深纳,然实不能用。副使吴曦蔑视松,易置
将兵,不关白正使。咸忧之,复说松收义士
为缓急用,据险厄,立关堡,以备不虞,松
又不能用。迁利路转运判官。曦叛臣于金,
关外四州继没,人情大骇。咸留大安军督军
粮,檄其守杨震仲振流民,备奸盗,众稍安。
安丙密以曦反谋告咸,咸即遣人告松,松不
之察。曦以咸蜀名士,欲首胁之以令其余,
檄咸议事,咸不往,遂之利州。李道传问咸:
“计将安出?”咸曰:“事极不过一死耳,
必不为吾蜀累也。”语家子钦曰:“咸受国
厚恩,义当击贼,恨无兵权,独有下策,削
发以全臣节。”会曦以书招之急,咸答书劝
其禀令,既而欲亲谕之,遂行。曦既诛,咸
语诸子曰:“吾不能讨贼而弃官守,罪也。”
上表自劾,安丙、杨辅等皆勉其出。
安丙寻奏以咸总蜀赋,从之。时僭乱后,
帑藏赤立。咸至武兴,与丙商榷利病,兵政
财计,合为一家,请丙奏于朝。核诸司羡余,
移支常平广惠米。汰弱兵二万余,规画备至,
故军兴增支之数,皆不取于民。咸昼夜精勤,
调度有方,不二岁,钱粮布帛饶足。嘉陵江
- 63 -
流忽浅,或云金人截上流,咸不动,疏而导
之,自益昌至于鱼梁,馈运无阻。金州地险,
咸增馈米以实之,人皆曰:“金州之险,金
人不可向,何益之为?”咸曰:“敌至而虑,
无及矣。”
未几,金人犯上津,守赖以固。召为司
农少卿。卒,丙列奏其功,赐谥勤节。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七十一》,有删
改)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咸长于政事,体恤百姓。内江县官
员贪贿无为,赋民不均。陈咸陈情部使,部
使让他听取百姓自陈利病,并让他来做调整
赋税的工作。
B.陈咸应变有方,效果显著。吴曦叛宋
投金,多地失守,民心震惊。他督促收集军
粮、发布文告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百姓最
终安定下来。
C.陈咸总理蜀赋,调度有方。安丙推荐
他总理蜀地赋税,他和安丙一同研究财政现
状,把兵政财计合为一家,合理调度,收到
明显的效果。
D.陈咸面对困境,积极有为。面对嘉陵
- 64 -
江被金人上游截流的传闻,他并不惊慌,而
是积极疏导航道,使得从益昌到鱼梁的航运
保持畅通。
解析:混淆了人物,是陈咸让杨震仲赈
济流民。
答案:B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咸为官宽仁,心系百姓。他认为免
除两种赋税对百姓有利,表示支持;大旱之
时,他奏请统帅发放两千余石粮食赈济百姓。
B.陈咸为人臣子,恪守节义。吴曦叛变
后,想通过胁迫陈咸来命令其他人,但他宁
可削发;后又因没有尽人臣之义自我弹劾。
C.陈咸勤于政务,颇有政绩。他总管财
赋时,在安丙的支持下,他力挽狂澜,不到
两年就扭转了国家财政亏空的状况,并有很
多盈余。
D.陈咸深谋远虑,未雨绸缪。陈咸提前
增送粮食充实金州的实力,人们都认为金人
不可能去那样险要的地方,但事实证明陈咸
是正确的。
解析:不是“国家财政”,而是蜀地财
政。
- 65 -
答案:C
【参考译文】
陈咸,字逢儒。南宋淳熙二年(1175)中进
士。(初)调任内江县尉,当时县中官吏受贿,
征收百姓赋税不公平。陈咸把这种情况上报
部使,让他授权地方官吏听取百姓反映陈述
弊端,部使委托陈咸平均民赋。后改任果州
南充县知县,转运司征召陈咸主管文书。那
年大旱,朝廷税司部门免除百姓两种赋税,
转运使安节认为这样会影响朝廷的漕运收
入,陈咸禀告安节说:“如果这项措施是对
下户平民有好处的,违背它是不应该的。”
安节听从了陈咸的建议。蜀地每年强行征收
绢钱,致百姓怨声载道,陈咸禀告安节,应
该核定收入,节约开支,并奏请上司每年减
免二十余万缗。陈咸还大修学宫,政绩卓著,
改任普州知州。
(陈咸)被提拔为资州知州,当时天气长时
间干旱,陈咸刚接受任命就奏请统帅发放两
千余石粮食赈济百姓。开禧元年(1205),边关
发生战事,四川宣抚使程松视其才华出众,
授陈咸主管机宜文字。陈咸向程松写书信建
议程松拿出金帛,招募为国效死的将士,网
罗人才;考查土地和户籍(材料)以疏理财用之
- 66 -
源,根据险要的地势情况来决定攻守的策略。
程松复信表示接受,实际上没有采用。副使
吴曦瞧不起程松,调动将兵,不告诉正使。
陈咸对此深感忧虑,又劝程松收纳义士作为
战情紧急的备用,据守险要扼口,建立关隘
战堡,来防备意外的变故,程松仍然没有采
纳。陈咸后来迁任利路转运判官。吴曦叛宋
投金,关外四州(阶、成、和、凤)相继被割给
金国,民情大惊。陈咸留下大安地区的军队
来督促军粮,发布文告给大安地区的太守杨
震仲让他赈济流民,防备奸盗,百姓才稍稍
安定。安丙暗中把吴曦造反的阴谋告诉陈咸,
陈咸立即派人告诉程松,程松却不去核查这
个情况。吴曦觉得陈咸是蜀地名士,就想先
胁迫他让他来影响其他将兵(投降金人),他用
公文征召陈咸请他来议事,陈咸(觉察到其中
的阴谋)没有前往,于是就去了利州。李道传
问陈咸:“这将怎么办?”陈咸说:“事情
到头不过一死罢了,一定不会连累我们蜀地
的。”(陈咸)对他的儿子陈钦说:“我受国家
的厚恩,从道义上讲我应该杀贼,可惜没有
兵权,只有行此下策了,削掉头发来保全人
臣节操。”正赶上吴曦急迫地用书信招致他,
陈咸回信劝吴曦接受命令,不久又想亲自劝
- 67 -
告他,于是就出发了。吴曦被杀之后,陈咸
对他的儿子们说:“我不能讨伐贼人却放弃
职守,这是罪过。”他上表自己弹劾自己,
安丙、杨辅等都鼓励他复出。
安丙不久又上奏朝廷让陈咸总理蜀地赋
税财政,陈咸接受了这个建议。当时国家动
乱之后,国库出现赤字。陈咸到武兴,与安
丙商讨(现实中)赋税政策的利弊,把军事、行
政、财政合为一体,请安丙上奏朝廷。(陈咸)
又查核诸司财政盈余,移支常平广惠粮仓的
米粮。减弱兵二万多,精心规划,因此用于
发展军队的新增支出的资金,全不从百姓收
取。陈咸日夜精心理财,调度有方,不到两
年,钱粮布帛充盈富足。嘉陵江流量突然减
小,有人说这是金人在上游截流造成的,陈
咸并不为所动,在当地疏通河道引导流向,
从益昌一直到鱼梁,确保粮草运输无阻。金
州地势险要,陈咸增拨金州粮草来充实战斗
力,人们都说:“金州地势那么险要,金人
根本不可能有进攻的可能,那给金州增加粮
食有什么必要呢?”陈咸说:“敌人来了再
去考虑,可能就来不及了。”
不久,金人(果然)侵犯上津,金州靠提前
的准备来固守不失。(后来陈咸)被朝廷征召为
- 68 -
司农少卿。去世后,安丙上报他的功劳,赐
谥号“勤节”。
- 69 -
二、“两步流程”
第一
步:定
比对
区间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通常按照文本内
容的先后顺序设置四个选项。解答
时,应依据选项内容,回归文本,筛
选出与选项相对应的句段,锁定比对
区间。
第二
步:定
比对
角度
将选项内容与锁定的比对区间的内
容相比较,特别是要从人物、地点、
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设
误角度进行细致比对,找出似是而非
之处,然后做出是否相符的准确判
断。
[201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
成题目。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
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
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
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
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
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
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
- 70 -
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
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
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
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
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
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
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
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
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
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
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
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
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
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
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
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
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
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
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
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
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
- 71 -
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
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
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
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
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
必要,劝说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
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
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
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
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
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
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地说,遗憾的
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答题演示]
选 定区间、定角度 判定
- 72 -
项
A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商鞅从魏国到
秦国的过程以及他初到秦国的情
况。由原文中的“卫之诸庶孽公
子也”“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
贤者”“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
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鞅
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
说之耳。’”可知选项正确。
√
B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商鞅到了秦国
之后,说服秦孝公变法的过程。
商鞅到秦国后,受到秦孝公的赏
识,提出变法主张,并用历史兴
亡教训来劝说秦孝公。最终,秦
孝公赐他官职,同意变法。
√
C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商鞅变法的成
效。由原文“于是太子犯法。卫
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
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
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可知,
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并没有处
罚太子,而是处罚了他的老师公
子虔,以墨刑处罚了他的老师公
×
- 73 -
孙贾。秦国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
了。所以“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
刑罚”错误。
D
此项分析概括的是魏国打了败
仗,被迫迁都以及魏惠王的感慨。
原文“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
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
言也。’”中“恨”的意思是遗
憾、懊悔,魏国战事失利后魏惠
王遗憾没有听公叔座的劝告。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21 题。
韦陟字殷卿,京兆万年人。父安石晚有
子,及为并州司马,始生陟及斌,俱少聪敏,
颇异常童。神龙二年,陟始十岁,拜温王府
东阁祭酒,累迁秘书太堂丞,有文彩,善隶
书,书有楷法,辞人、秀士已游其门矣。开
元初,丁父忧,以父不得志殁,乃与斌杜门
不出八年。亲友更往敦晓【注】,乃强调为洛阳
令。宋璟见陟叹曰:“盛德遗范,尽在是矣。”
与弟斌相劝励,探讨典坟,俱有盛名。张九
龄一代辞宗,为中书令,引陟为中书舍人,
时人以为美谈。
后为礼部侍郎。陟好接后辈,尤鉴于文,
- 74 -
虽辞人后生,靡不谙练。故事,取人以一日
试为高下。陟许自通所工,先就其能试之,
已乃程考,由是无遗材,美声盈路。迁吏部
侍郎,选人多伪集,与正调相冒,陟有成采,
擿辨无不伏者,黜正数百员,铨综号为公平。
自以门品可坐阶三公,居常简贵,视僚党傲
然;其以道谊合,虽后进布衣与均礼。
李林甫忌之,出为襄阳太守,寻移河东
太守,充本道采访使。十二年入考,杨国忠
忌其才,谓拾遗吴豸之曰:“子能发陟罪乎?
吾以御史相处。”豸之乃劾陟馈遗事。陟贬
桂岭尉。会禄山反,陷洛阳,弟斌为贼所得。
国忠欲构陟与贼通应,潜令吏卒伺其所居。
州豪杰共说曰:“昔张说被窜,匿陈氏以免。
今若诏书下,谁敢庇公?愿公乘扁舟遁去,
事宁乃出,不亦美乎?”陟慨然曰:“命当
尔,其敢逃刑?”因谢遣,坚卧不动。
肃宗即位于灵武,有诏令陟赴行在,深
器之,拜御史大夫。会永王兵起,委陟招谕,
乃授江东节度使。与高适、来瑱会安州,陟
曰:“今中原未平,若不斋盟质信,以示四
方,知吾等协心勠力,则无以成功。”乃推
瑱为地主,为载书,登坛曰:“皇天后土,
实鉴斯言。”辞旨慷慨,士皆陨泣。杜甫上
- 75 -
表论房琯有大臣度,辞旨迂诞,肃宗怒,令
陟讯之。陟因入奏曰:“杜甫所论房琯事,
不失谏臣大体。”上由此疏之。时朝臣立班
多不整肃,至有班头相吊哭者,乃罢陟御史
大夫,授吏部尚书。因宗人伐墓柏,坐不能
禁,出为绛州刺史。
永王败,帝趣陟赴凤翔。初,季广琛从
永王乱,非其本谋,陟表广琛为历阳太守,
慰安之。至是,恐广琛有后变,乃驰往谕诏
恩释其疑,而后趣召。帝雅闻陟名,欲倚以
相,及是迁延,疑有顾望意,止除御史大夫。
陟早有台辅之望,间被李林甫、杨国忠所挤。
及中原兵起,天下事殷,陟常自谓负经纬之
器,遭后生腾谤,明主见疑,常郁郁不得志,
乃叹曰:“吾道穷于此乎,有志不伸,得非
天命乎?”因遘疾,卒于虢州,时年六十五,
赠荆州大都督。
(节选自《新唐书·韦陟传》,有删改)
【注】 敦晓:敦促开导。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陟聪颖好学,才华显于当世。他年
幼时十分聪敏,十岁就开始做官。用心攻读,
享有盛名。张九龄引荐他担任中书舍人。
- 76 -
B.韦陟关心后辈,善于选拔人才。他担
任礼部侍郎时,喜好和后辈交往,对后辈文
人十分熟悉。选拔人才结合考生特长进行考
核,得到众人赞誉。
C.韦陟为人正直,敢于仗义执言。“安
史之乱”期间,他担任御史大夫时为杜甫直
言辩护,但也因此被唐肃宗疏远,不得不离
开朝廷出任绛州刺史。
D.韦陟命途多舛,深感壮志难酬。他才
华出众,极有声望,但仕途坎坷,先后遭到
李林甫、杨国忠的排挤、陷害,感慨有一身
本领却无法施展。
解析:他是因不能制止宗族之人砍伐墓
地柏树而被贬出任绛州刺史。
答案:C
2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陟才华突出,遵守孝道。他从小聪
明异常,十岁担任官职,擅长写文章;他的
父亲去世,因父亲生前不得志,他和弟弟八
年不出来做官。
B.韦陟恪尽职守,为国选材。他在礼部
任职,改变以往选人的方法;他在吏部任职,
凭借个人素质,改变了吏部舞弊丛生的选人
- 77 -
风气,人称公平。
C.韦陟遭人忌恨,坚忍不屈。他因名声
高被李林甫排挤;杨国忠妒忌他的才华,先
指使人控告他,后又抓住他弟弟的事进行陷
害,他没有屈服。
D.韦陟慷慨陈词,忠于国家。有人叛乱
时,他表达自己效忠国家的志向,感动士兵;
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
的季广琛,维护国家利益。
解析:“他不顾皇帝的劝阻,去安抚曾
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错,皇帝没有劝阻
韦陟去安抚曾经参加过叛乱的季广琛。
答案:D
【参考译文】
韦陟字殷卿,京兆万年县人。他的父亲
韦安石很晚才有儿子,担任并州司马时才生
下韦陟和韦斌,兄弟二人年少时都十分聪敏,
和平常孩童很不一样。神龙二年,韦陟才十
岁,被授予温王府东阁祭酒一职,多次升迁
为秘书太堂丞,有文才,善写隶书,字有楷
法,文人秀士已经登门和他交往了。开元初
年,父亲去世,因父亲不得志而死去,他便
与韦斌八年闭门不出。亲友不断前去敦促开
导,他才勉强调任洛阳令。宋璟见到韦陟感
- 78 -
叹说:“盛德遗范,都集中在他身上了。”
韦陟和弟弟韦斌互相劝勉鼓励,探究研讨古
典文籍,二人都有了盛大的名声。张九龄是
当时的文坛宗主,担任中书令,引荐韦陟做
中书舍人,当时人们传为美谈。
后来韦陟担任礼部侍郎。韦陟喜好结交
后辈,尤其是帮他们鉴别文章,即使是后辈
文人,没有不熟悉的。根据旧例,选人全凭
一场考试决定优劣。韦陟允许考生自己通报
所擅长的学问,先就考生擅长的方面考试,
然后再按照常规考核,因此不遗漏人才,赞
美韦陟的声音传播很广。(韦陟)升任吏部侍
郎,候选的人多有虚假,与正式调任的相互
冒名顶替,韦陟有声威名望,裁定无人不服,
取消正式官员几百名,选官号称公平。韦陟
自以为凭着门第等级可以坐而得到三公的地
位,以简约尊贵自居,傲然蔑视同在朝班的
显贵;但如果遇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是后
进布衣他也以礼相待。
李林甫妒忌他,让他出任襄阳太守,不
久转任河东太守,充任河东道采访使。开元
十二年,韦陟来到朝廷考绩,杨国忠忌恨他
的才能,对拾遗吴豸之说:“你能揭发韦陟
的罪行吗?我任你为御史。”吴豸之便弹劾
- 79 -
韦陟赠送贿赂的事。韦陟因此获罪被贬谪为
桂岭尉。适逢安禄山谋反,攻陷洛阳,弟弟
韦斌被叛贼抓获。杨国忠想构陷韦陟与叛贼
勾结,暗地里派人监视他的居所。州里的豪
杰都劝韦陟说:“过去张说被流放,藏在陈
氏家得以幸免。现在如果诏书一下,谁敢庇
护您呢?希望您乘坐轻舟逃走,等事情平息
了再出来,不也很好吗?”韦陟感慨地说:
“命该如此,怎么敢逃脱刑罚?”于是表示
谢意让他们离去,韦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唐肃宗在灵武登位称帝,下诏让韦陟前
去行宫,十分器重他,任命他为御史大夫。
正遇永王兵乱,唐肃宗委任韦陟前往招抚,
便授任韦陟为江东节度使。韦陟与高适、来
瑱在安州会合,韦陟说:“如今中原没有平
定,若不结盟约定效忠,以此宣示四方,让
人们知晓我们同心协力,就无法成功。”便
推举来瑱为当地之主,订下盟书,登上盟坛
说:“皇天后土,明察此言。”辞意慷慨,
士兵都感动得流下眼泪。杜甫上奏表说房琯
有大臣的气度,(奏表的)言辞内容荒诞迂腐,
肃宗十分生气,让韦陟审问杜甫。韦陟于是
上奏说:“杜甫上表议论房琯的事情,并未
失去谏臣的本分。”皇上因此疏远韦陟。当
- 80 -
时官员上朝时班列多有不整齐肃穆的情况,
甚至有人在朝廷上吊唁哭泣,于是罢免了韦
陟御史大夫一职,改任吏部尚书。韦陟因不
能禁止宗族之人砍伐墓地柏树获罪,离开朝
廷担任绛州刺史。
永王失败,皇帝催促韦陟赶赴凤翔。起
初,季广琛跟从永王叛乱,不是他的本意,
韦陟上表举荐季广琛任历阳太守,安慰了他。
到这时,韦陟恐怕季广琛以后会发生变故,
便先赶往宣示皇上的恩旨以化解他的疑惧,
然后才赴召去拜见皇帝。皇帝一向听说韦陟
的名声,想要倚重他做宰相,到这时韦陟来
凤翔有所拖延,皇帝怀疑他有观望之意,只
授任御史大夫。韦陟早年就有跻身台阁的声
望,先后被李林甫、杨国忠排挤。等到中原
兵戈四起,天下战事频繁,韦陟经常自认为
有经天纬地的才能,却遭到后生毁谤,被君
主怀疑,常常郁郁不得志,于是感叹道:“我
的道路困厄到这个地步了吗?有志向却不能
施展,难道不是天命吗?”(韦陟)因为生病死
于虢州,享年六十五岁,朝廷追赠他为荆州
大都督。
温馨提示:请完成专题过关训练一
相关文档
- 2018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021-06-036页
-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021-06-0310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之翻2021-06-0329页
-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之2021-06-0334页
- 2019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021-06-0310页
-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021-06-037页
- 2020-2021年高考语文读高频考点讲2021-06-039页
- 黑龙江省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检测2021-06-0323页
- 2020届二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专项突2021-06-038页
- 2018届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全国2021-06-03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