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50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题卷(一)
(建议用时:20 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新批评的“反讽”范畴
新批评发轫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风行于美国学院,六十年代走向消亡。
新批评的阅读聚焦在文本上,他们提出了所谓“细读”,即彻底地、深入地阅读。限定在文
本以内,又要深入,当然难度极大。文本,尤其是经典诗歌文本,是水乳交融的,有机统一
的,阅读如果停留在表层,就只能重复读者一望而知的信息。他们把追求的目标,说成是在
文本内部,其实是在文本以下。当然文本以下,信息是多元的,他们又自己设定了一个禁区,
那就是不能涉及情感。这样一来能供他们施展功夫的,就只有语言了。
难得的是,他们在词语的前台看到存在于语言背后的冲突。诗歌语言与科学语言不同,
科学语言是严密的,有着字典语言的确定性,而诗歌语言的生命来自诗人随机赋予的文本意
涵。这样,显在的文本意涵就与潜在的字典语义有了反差。新批评的干将布鲁克斯分析华兹
华斯描写夜晚的十四行诗:“甜美的夜晚,安然,随意/这神圣的时刻静如处女/屏息膜
拜……”他说:“甜美、安然、随意、神圣、静、屏息,这些词的并置并不奇特,但请注意
‘屏息’这个形容词暗示了巨大的激越。可是,夜不但寂静而且安详。”他的意思是,激越
和静寂、安然,隐含着冲突,他把这叫作“悖论”,并概括为诗歌核心规律:“诗人表达真理
只能依靠悖论。”就是说,这不仅仅是词语的个别现象,而且是诗歌的普遍方法。布鲁克斯
引用华兹华斯的话说,他总是把平常的现象,写得不平常,这是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根本
原因。悖论的修辞模式,他们叫作“反讽”。
究竟什么样的结构才是反讽结构呢?新批评理论家退特提出,诗歌语言中有两个经常起
作用的因素:外延和内涵。在形式逻辑中,外延适合某一词的一切对象,而内涵则是指这一
词的属性的总和。新批评把外延用来指称词的词典意义,把内涵理解为文本的暗示意义或者
感情色彩。二者之间构成了反差,诗歌艺术感人的奥妙尽在其中。如丁尼生《无端的泪》中
的头一节:“泪啊,无端的泪,我不知道它为了什么/泪啊,它来自神圣的绝望的深渊。”这
里的“无端的”和眼泪不言而喻地隐含着冲突,接着说它来自“绝望的深渊”。一方面说没
来由的,另一方面又说因为绝望,这是不相容的,这里就有反讽。下面又说,这是“神圣的”,
和“绝望的深渊”的冲突就强化了。常规意蕴和文本意涵之间冲突,就成为反讽。诗意就在
外延和内涵意蕴的反差之中。这就难怪他们要说“内涵越多越好”了。集中阐释内涵多样的
是燕卜荪的“朦胧”。但是,燕卜荪承认无法给“朦胧”作出一个准确的定义,他只是感到
朦胧“可以是一个词代表几种事物的意图,可以是一种这种东西或那种东西或两者同时被意
指的可能性”。不过,燕卜荪认为这样的定义可能“过分含糊”。故从严格的学术意义来说,
燕卜荪还不能说是新批评的代表。
但是,不管他们的差别如何,他们都表现出一种共同的追求,那就是把诗歌感染力归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为修辞结构的胜利。总的来说,新批评的理论代表布鲁克斯对反讽和悖论的分析十分粗糙。
他把一切与平常观感相异的文本,都说成是反讽,是十分牵强的。其实反讽本来就是反语,
字面意义和实际内涵相反。但与平常观感相异的抒写,并不一定是相反的,有时是错位的,
有时是不同类别的。
(选自孙绍振《美国新批评“细读”批判》,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新批评”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批评出现于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四五十年代风行于美国学院,六十年代走向消亡。
B.新批评理论追求诗歌分析要关注情感,把修辞结构的分析作为其重要的研究方法。
C.新批评的阅读限定在文本以内,他们提出了所谓的“细读”,即彻底地、深入地阅
读。
D.在新批评理论发展过程中,燕卜荪由于其理论含糊,所以不能算是新批评的代表。
B [原文说“他们又自己设定了一个禁区,那就是不能涉及情感”。]
2.下列对“诗人表达真理只能依靠悖论”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鲁克斯分析华兹华斯十四行诗中隐含冲突的现象,总结出“悖论”是诗歌创作的
核心规律。
B.华兹华斯主张“把平常的现象写得不平常”,认为诗歌之所以成为诗歌的根本原因
在于“悖论”。
C.退特认为诗歌语言的外延和内涵之间存在矛盾,构成反差,诗歌艺术感人的奥妙尽
在其中。
D.燕卜荪的“朦胧”说,虽然没有给出准确的定义,但对阐释内涵的多样性提供很好
的参照。
D [燕卜荪的“朦胧”说不能解释这句话。]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批评理论是一种只关注文本表层的阅读理论,读者在这种理论的关照下,解读文
本会变得更加简单明了。
B.丁尼生《无端的泪》中,常规意蕴和文本意涵之间的冲突,成为反讽,再一次证明
了“内涵越多越好”的观点。
C.退特把外延用来指称词的词典意义,把内涵理解为文本的暗示意义或感情色彩,很
好地阐释了“反讽结构”。
D.虽然新批评理论有其独特的理论创造,但作者认为其理论是十分粗糙的,不足以成
为我们分析诗歌的理论依据。
C [A 项,原文说新批评“限定在文本以内,又要深入,当然难度极大”。B 项,“再一
次证明”文中无据。D 项,“不足以成为我们分析诗歌的理论依据”不是作者的观点,文中
无此说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每小题 3 分)
古琴的文化内涵
我国的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
不释手的器物。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
乐形式。“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
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白居易“入耳淡无味,惬心潜有情。自弄还自罢,亦不要人听”
所讲述的正是这个道理。
古琴的韵味是虚静高雅的,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则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
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这样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在这
一方面,伯牙的经历可称为后世的典范。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
达到境情合一的境界。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伯牙左等右盼,始
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
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
唱起来。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变他的性情。后来,
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琴者,禁也。作为“圣人之器”的琴,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范。《红楼梦》
第八十六回,贾宝玉得知林黛玉会弹琴时,便要妹妹为自己演奏一曲。林黛玉这时讲道:“若
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
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又说:“若必要抚琴,先须衣冠整
齐,或鹤氅,或深衣,要如古人的像表,那才能称圣人之器,然后盥了手,焚上香。”林黛
玉的确不愧是一介才情女子,她深谙琴道,才识过人。
在中国众多的音乐形式中,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儒家主张
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琴者,禁也。禁止于邪,
以正人心。”古琴首先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讲:
“琴为之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魄,可以辨喜怒,可以悦情思,可以静神虑,可以壮胆
勇,可以绝尘俗,可以格鬼神,此琴之善者也。”儒家所提倡的音乐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
外在效果,讲究音乐的中正平和。
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道家最理想的音乐
应该是“大音希声”“至乐无乐”的境界。从某种程度上看,道家是反对音乐的。究其实质,
他们主要是反对艺术形而下的层面,而强调艺术形而上的境界部分。庄子进一步将音乐分成
“天籁”“地籁”与“人籁”三类。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
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琴人思想,如白居易、陶渊明、欧
阳修、苏轼等。陶渊明的琴桌上常年摆着一张琴,既无弦也无徽。每当他酒酣耳热、兴致盎
然时,总要在琴上虚按一曲。后来李白有诗写道:“大音自成曲,但奏无弦琴。”从中我们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难悟出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
4.下列关于“古琴”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琴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雅”“清淡”是琴乐追求的审美情趣,“味
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
B.古琴虚静高雅的韵味要求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
C.古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爱不释手的器物,因此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
于具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
D.“琴者,禁也。禁止于邪,以正人心。”所以在儒家看来,古琴必定要先担负起禁止
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D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D 项,强加因果。前半句是后半句儒家
思想的体现,二者不构成因果关系。]
5.下列对“古琴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的集大成者”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是( )
A.儒家所提倡的音乐讲究中正平和,不追求声音华美富丽的外在效果。而“和雅”的
琴乐正是这一审美情趣的体现。
B.道家崇尚自然,强调无为和逍遥,反对人们强加于自然的各种行为。“清淡”的琴
乐与道家的追求正好合拍。
C.道家认为只有“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
雕琢的音乐。这深深影响了以后的陶渊明、欧阳修等琴人的思想。
D.儒家主张入世哲学,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强调艺术对人伦的教化作用。古琴首先
担负起禁止淫邪、端正人心的道德责任。
C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偷换概念,原文最后一段“认为只有
‘天籁’才是音乐的最高层面,其根本也是提倡自然天成,反对人工雕琢的音乐”的主语应
该是“庄子”,而不是 C 选项中的“道家”。]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伯牙面对蓬莱仙境意识到成连先生要他体会天人交融、人琴合一的意境,于是心弦
被触动,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B.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张,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格的规
范,唐代薛易简在《琴诀》中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观点。
C.文章首先阐明了琴乐的审美情趣和深远意境,论述了古琴的内在韵味以及演奏时应
有的规范,深入地阐述了儒家和道家对古琴的巨大影响。
D.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作者引用李白诗
文,增强了说服力。
C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 项,时间先后有误,伯牙意识到的内容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发生在他弹唱之后,相关内容在原文第二段。B 项,“使弹琴者在演奏时自然有其独特而严
格的规范”的是“作为‘圣人之器’的琴”而不是“儒家重视人生的现实问题的哲学主
张”。D 项,原文只是认为“‘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美情趣”,没有指出
“道家思想对琴乐的渗透与融合是古琴文化的内涵‘清淡’的原因”。]
相关文档
- 专题4-2+古诗文阅读(一)(中)-2017年全2021-06-039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2021-06-0313页
- 2019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专题组合练2021-06-033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基2021-06-0319页
- 2021届高考语文新题型__语段综合专2021-06-038页
-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写作02下你才跑题2021-06-034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保分小题天天2021-06-034页
- 新高考语文二轮(山东专用)配套练习题2021-06-0310页
- 2019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五部分语2021-06-0318页
- 202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2021-06-038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