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8.92 KB
- 2021-06-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
2.
梳理并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并默写全文。
3.
把握主客问答这一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理解作者借清风、明月阐发的“变与不变”的哲理;学习文章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4.
由苏轼被贬黄州而取得创作成就,探究其“穷而后工”的原因,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讨论,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精神。
赤壁赋
学习目标
重点
1
.
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
.
了解作者运笔自然,文辞优美的写作特色。
3
.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难点
1.
体会景、情、理三者内在的联系。
2.
把握文章主客问答中蕴含的哲理,学习古人乐观旷达的情怀,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
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扫除生字
①
壬
( )
戌
( ) ②
窈
( )
窕
( ) ③
冯
( )虚御风
④ 桂
棹
( ) ⑤
嫠
( )妇 ⑥
愀
( )然
⑦ 山川相
缪
( ) ⑧
舳
( )
舻
( ) ⑨
旌
( )旗
⑩
酾
( )酒 ⑪ 横
槊
( ) ⑫ 渔
樵
( )
⑬ 江
渚
( ) ⑭
扁
( )舟 ⑮
匏
( )樽
⑯
蜉
( )
蝣
( ) ⑰ 无尽
藏
( ) ⑱ 枕
藉
( )
rén
xū
yǎo
tiǎo
píng
zhào lí
qiǎo
liáo
zhú
lú
jīng
shī
shuò
qiáo
zhǔ piān
páo
fú
yóu zàng
jiè
二、阅读思考
1.
第
1
段从几个方面展现了诗情画意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
写箫声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
客”和“我”各有怎样的人生观和思想?
4.
主客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作品简介
《
赤壁赋
》
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
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
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
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作家简介
苏轼(
1037—1101
),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及第。官至礼部尚书。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求外调,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等。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谪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后因与旧党政见不合,引起旧派疑忌,出知杭州、颍州等。绍圣元年,新党得势,他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贬英州、惠州、儋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苏轼虽一生遭受排挤,但他在各地方官任上,办了不少有益于民的事。苏轼为“
唐宋八大家
”之一,散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主要作品作品集有
《
东坡七集
》《
东坡乐府
》
等。
写作背景
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苏轼于元丰二年(
1079
)到达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证是他的一些诗文。这些诗文中流露出一些牢骚,表达了苏轼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却成了他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小人诬蔑他“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将他投入大狱,讯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御史台,是行政监察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内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苏轼在狱中受尽诟辱折磨,幸得亲友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
1082
),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鼻矶,写下前、后
《
赤壁赋
》
,课文为前
《
赤壁赋
》
。
苏轼于元丰三年(
1080
)到达黄州,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开辟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取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佛、老思想中求得解脱。同时,他在躬耕农事以及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又感到了温暖。
文体知识
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
文采
、
韵律
,兼具
诗歌
和
散文
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
chī
,铺陈)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赋最早出现在诸子散文中,叫作“
短赋
”;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
骚赋
”;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
辞赋
”;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
骈赋
”;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
律赋
”;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
文赋
”。
著名的赋有杜牧的
《
阿房宫赋
》
、欧阳修的
《
秋声赋
》
等。
课文探究
1.
“清风徐来
……
歌窈窕之章“是怎样写月出之前的情况的?
先写景后叙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水兼写风,“徐”字从触觉写清风之柔缓,水波“不兴”从视觉方面反映出风之轻柔,这句描绘出秋江的澄净,这也是主客内心的写照。“举酒”句是直接写主客饮酒吟诗。
2.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
羽化而登仙”写月出之后的情况,写景叙事各有什么特点?
①
写景生动形象
。“徘徊”运用拟人手法,描绘出明月似对游人有所依恋;“横”“接”讲究炼字,描绘出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天连成一片的情景。
②
叙事意境开阔,重在感受
。“纵”表现了作者主观上的尽情,泛舟游江的自由,愉悦的心情。“凌”依然是作者的主观感受,纵情地游赏。“浩浩乎”与“飘飘乎”前后照应,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之乐,溢于言表。
3.
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第
2
段歌词中的“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歌词是骚体诗。“
桂棹
”“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指作者的
理想和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
。歌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谪之后仍然坚持理想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不甘沉沦的情怀。
4.
“方其破荆州
……
而今安在哉”几句是怎样勾画曹操的形象的?目的何在?
“方其”以下几句,先从曹操兵力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其声势和气派,“破荆州,下江陵”,可谓有武功。然后以“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勾画曹操的文采和英雄气概。最后用“固一世之雄也”一起,“而今安在哉”一落说明人,包括像曹操这样的英雄,生命都是有限的,何况“吾与子”这些平庸之辈。写曹操,是为了
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暂”的感慨
。
5.“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蕴含了怎样的哲?
与曹操相比,作者“渔樵于江渚之上
……
举匏樽以相属”,身份、功业判若云泥。字里行间虽流露出人之渺小、生之短暂的思想,实际上却是其心理变化的一个转折
——
消极的思想深处正酝酿着“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内心骚动。
6.
如何理解“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而又何羡乎!”这句话所反映的作者的思想?
以“江水”和“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有“变”与“不变”的一面。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哲学意味的阐释,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内容小结
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1.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乐
—
悲
—
喜”,试结合课文作具体分析。
作者把泛舟游江的所见所闻所感,以自己的主观感受为线索,有机地组合成文。不管是对事件的叙述、景物的描写,还是感情的抒发和对人生的议论,都是以作者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为基点来构思的:先写泛舟夜游,饱赏秋景,是乐;次写吟诗听箫,吊古伤今,由乐转悲;再写悲中求解,自我安慰;最后写转忧为喜,开怀畅饮,以至酩酊大醉。
深入探究
2.
结合第
3
、
4
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①第
3
段由眼前之景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然逝去,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就更加不值一提了,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②第
4
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3.
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逐步升华。
①第
3
段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本文的思想感情转入悲凉。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②第
4
段文章思想感情得以深化,又一次泛起波澜。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而后,苏轼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方面进一步申说。
③第
5
段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写客人听了苏轼的一番言论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4.
本文多次写了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结构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深层揭示。
第
3
段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他的思想感情跌入低谷。
第
4
段是苏轼针对客人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宽慰自己。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申说,思想感情由此得以深化,心胸也更加开阔,文章又一次涌起波澜。
第
5
段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进入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5.
有人说苏轼在文中流露出的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未免让人有消极之感,你怎么看?
观点一:
苏轼因被诬作诗“谤讪朝廷”,被捕入狱,“几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被释放,贬谪黄州,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尽管他的性格中有旷达豪放的一面,但经历如此人生磨难,在文中流露出听任自然、力求豁达的心境,带有一种消极之感,这是人之常情,是苏轼真实心境的体现。
观点二:
苏轼的人生观应该是乐观旷达的。当时他被流放到偏远的黄州,但他不讲丧气话,不甘陷于苦闷而力求解脱,这很不简单。听任自然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客观形式对自己最不利时,苏轼没有意志消沉,也不去幻想,而是顺乎自然积极地去适应现实,这是很好的适应方式。在现代竞争社会中,要立足于社会,我们同样要积极地去适应现实,投身到激烈的竞争中去。
课堂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记游松风亭
苏 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
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
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选自
《
东坡志林
》
)
1.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1
)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
2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答案:
(
1
)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脚力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一下。(
2
)于是(我)如同挂在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解析:
(
1
)“纵”,放纵,听任;“就”,接近,到。(
2
)“由是”,于是,因此。
2.
选文是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所作,展现了苏轼怎样的胸怀?
答案:
乐观、旷达(或“豁达、洒脱”等),随缘自适(或“随遇而安”“善于自我排遣”等)。
解析:
苏轼被贬惠州前的一段时间,政治打击接踵而来,但他仍怀着极高的兴致游览了松风亭,文章记录了他游览时轻松愉悦的心情,显示了他的旷达态度。
参考译文:
我曾经借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脚力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一下。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就这样想了很久,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我)如同挂在渔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如果人们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战鼓之声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课后作业
1.
对下列加色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浩浩乎如
冯
虚御风(通“凭”,乘)
正襟
危
坐(高)
B.
山川相
缪
(缭、盘绕)
倚
歌而和之(循、依)
C.
白露
横
江(横贯)
知不可乎
骤
得(屡次)
D.
举酒
属
客(劝人饮酒)
而吾与子之所共
适
(适宜)
答案:
B
解析:
A.
危:端正。
C.
横:笼罩。
D.
适:享有。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色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
苏子与客泛舟游
于
赤壁之下 ② 此非孟德之困
于
周郎者乎
B. ①
倚歌而和
之
② 扣弦而歌
之
C. ①
侣鱼虾
而
友麋鹿 ② 耳得之
而
为声
D. ①
浩浩
乎
如冯虚御风 ② 山川相缪,郁
乎
苍苍
答案:
D
解析:
A.①
介词,在;② 介词,表被动,被。
B.①
代词,代“歌”;② 音节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C.①
连词,表并列;② 连词,表承接。
D.①②
均为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3.
下列各句中加色的词都有活用现象,按照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舞
幽壑之潜蛟 ②
泣
孤舟之嫠妇 ③乌鹊
南
飞 ④
西
望夏口 ⑤
东
望武昌 ⑥
正
襟危坐而问客曰 ⑦顺流而
东
也 ⑧
侣
鱼虾而友麋鹿 ⑨侣鱼虾而
友
麋鹿 ⑩不知东方之既
白
A.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⑩ /⑦ /⑧ ⑨
B. ① ② /③ ④ ⑤ ⑦ /⑥ ⑩ /⑧ ⑨
C.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D. ① ② ⑧ ⑨ /③ ④ ⑤ /⑥ /⑦ ⑩
答案:
A
解析:
① ② 为动词的使动用法。③ ④ ⑤ 为名词作状语。⑥ ⑩ 为形容词用作动词。⑦ 为名词用作动词。⑧ ⑨ 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4.
下列各项中与“客有吹洞箫者”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高余冠之岌岌兮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C.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
D.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答案:
B
解析:
例句及
A
、
C
、
D
三项都是定语后置句,
B
项是判断句。
5.
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
号,又称别号、表号。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感情,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
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D.
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大行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大行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如“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答案:
C
解析: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朔,农历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
)在苏轼
《
赤壁赋
》
中“
,
”两句写出秋风柔和、江水平静的景象,而“
,
”两句则写出了秋意之浓与秋水之浩渺。
(
2
)
《
赤壁赋
》
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在天地之间个人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的句子是:
,
。
(
3
)
《
赤壁赋
》
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
4
)
《
赤壁赋
》
中“
,
”两句运用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从侧面表现了洞箫声的凄切、婉转。
(
5
)苏轼虽遭贬谪,但仍在
《
赤壁赋
》
中用“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以“
,
”两句表明自己坚持对朝廷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政治追求。
(
6
)[
2019·
全国
Ⅱ
卷]苏轼在
《
赤壁赋
》
中以“
,
”两句,写出了婉转悠长、延绵不尽的乐声之美。
答案:
(
1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
2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
3
)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
4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
5
)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
6
)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
7.
翻译下面的句子。
(
1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2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答案:
(
1
)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曹操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
(
2
)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而并没有流去;时圆时缺的(月亮)像那样(不断地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
解析:
(
1
)缪:缭、盘绕。郁:(草木)茂盛。于:表被动。
(
2
)斯:此,这里指水。盈:满。虚:缺。彼:那,这里指月亮。卒:到底。
相关文档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三单元第9课赤2021-06-0380页
- 2020_2021学年高中语文第4单元像山2021-06-0315页
- 2020-2021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2021-06-0311页
- 2019-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七2021-06-0357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赤2021-06-0323页
- 部编版必修上册课时作业16 赤壁赋2021-06-0325页
-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9赤壁赋课件新人2021-06-0337页
-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高一语文上册2021-06-0224页
- (浙江专版)2020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专2021-05-136页
- 《后赤壁赋》心得体会2021-04-2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