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01 KB
  • 2021-06-04 发布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鉴赏评价)第04课新题(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04 课 新题 一、(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18 届高三起点考试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光明网): 中国拥有 3000 多家制笔企业,年产圆珠笔近 400 亿支,堪称圆珠笔第一大国。但令人尴 尬的是,这 400 亿支圆珠笔笔尖上的球座体,从设备到原材料,都高度依赖进口。明明是制 造业大国,为什么连小小的笔尖都无法做到完全自主研发自主生产? 时间流转,尴尬的局面终于发生了变化: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圆珠笔尖。 圆珠笔笔头分为笔尖上的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小小的圆珠笔头需要二十多道工序。 笔头里面有不同高度的台阶和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加工精度都要达到千分之一毫米的数量 级。而笔头的关键部位更是要细上加细——在笔头最顶端的地方,厚度仅 0.3-0.4 毫米。极 高的加工精度,对不锈钢原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性能要求,既要容易切削,加工时又不能开裂, 小小“笔尖”着实考验着中国制造。 科研人员们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向世人展现了大国工匠应有的风采,笔尖钢的元素配 比参数终于浮出水面。也正是因为他们贯彻了“工匠精神”,才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一场 关于“笔尖工艺”的硬仗,打倒了一批只会粗制滥造的企业,同时也让真正的精英们站在了 行业的制高点上。中国是制造业大国,而当下,我们正努力走在成为制造业强国的路上。面 对现实的挑战,我国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而在转型提质的过程中,践 行“工匠精神”则显得格外关键。相信在未来,“工匠精神”也定将引领中国制造业走向“以 质取胜”的新阵地。 材料二 既然制造能力没问题,为什么消费者会觉得国产笔不好用?中国制笔行业为什么没有多 少高端品牌呢? 《人民日报》记者的调查显示,虽然一些好企业的产品质量可靠,但中国 3000 家制笔企 业中,规模以上企业只有 245 家,还有大量小作坊式企业。这些小企业以仿冒为主,从东家 买笔到西家买墨水,有的甚至还在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产设备,拉低了中国笔业的整体 质量水平,影响了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认知。 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小作坊靠偷工减料、偷税漏税挑起低价竞争,破坏了市场秩序,大 有劣币驱逐良币之势。“对电器等耐用品,消费者可能还会以质量为重,但对不到一元钱一 支的笔,消费者对质量的敏感度远不及价格。假冒伪劣大行其道,正规企业的路就不好走了。” 解思鹏说,“市场上除了假白雪,还有过白雷、白雾、飞雪,甚至还有黑雪,外观都和白雪 笔一模一样,消费者很容易买到冒牌货。我们没少替这些企业背黑锅。”由于在国内市场被 仿冒困扰,昌隆文具只好靠与国际知名品牌合作,贴牌出口扩个大销量,出口比例高达 75%。 低价竞争的直接危害,是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和质量提升的动力和能力。陈湖雄说:“我 国目前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还不够健全,这就导致欠缺鼓励创新的环境。一个公司花了很大力 气研发的产品,却可能被仿冒打死,导致企业的合理盈利水平无法保障,无法持续提高产品 品质。”这样的市场环境,造成制笔行业创新能力偏弱。 低价竞争还使国产品牌被打上 “便宜货”的烙印。目前国产笔以中低端为主。以圆珠笔 为例,2014 年全行业圆珠笔产量 141 亿支,中低端产品占了约 80%。品牌形象一旦形成,就 很难改变。国产品牌迈向高端举步维艰。“同样的技术,同一群人,同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 贴上国际知名品牌可以卖四五元一支,换成国产品牌,卖两元就少有人问津了。” 材料三(新浪网): 不久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太原主持会议时指出,“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 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圆珠 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事实上,圆珠笔头问题折射出了中国制造业深层的结构性的问题。有专家分析认为,企 业创新能力不足,是结构性问题中最为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 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 在。这也正是当下中央提出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而要进行这样的改革,从根本 上来说,还是要从理念入手,从人入手。 许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良好素质的技术工人,不应仅仅是掌 握制造技术,而且还应该是有责任心的匠人,是能够对产品终身品质负责的匠人。但是在人 才培养和使用上,我们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对技术工人重视不够,导致这部分人才严重缺 失。 显然,中国经济要转型升级,要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要从制造业重塑人力基因入 手。企业首先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起一种超越世俗商业利益的 成就动机。同时,整个社会要注重人才培养,特别是技术工人的技能培养,畅通其职业发展 通道、提高其收入水平、改善其工作环境。 5.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材料一报道了中国 3000 多家制笔企业曾经面临的尴尬局面,同时指出这局面已改变, 中国已能够自主研发、自主生产笔尖。 B. 材料二报道了中国制笔业所面临的困境,特别强调了正规企业因创新能力较弱,与小企 业、小作坊相比没有了竞争优势。 C. 材料三引用总理的话,说明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以及特殊类高质量钢材仍需进口的问 题,突出了中国制造业调整结构的必要性。 D. 综合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中国制笔业正在不断地解决问题,以期 走出困境,寻求发展。 6.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我国制笔企业三千余家,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又用“小小”修饰笔尖,两相对比,突出 了我国制笔业高度依赖进口球座体的尴尬。 B. 小作坊通过不法手段破坏市场秩序,质量可靠的制笔企业逐年减少,使得中国笔业的整 体质量下滑,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C. 笔头分为球珠和球座体,生产一个圆珠笔需要二十多道工序,对笔尖的加工精度和材料 性能要求极高,而此前中国制造达不到这些要求。 D. 我国圆珠笔制造业的新突破启示我们,只要科研人员能够不断雕琢,精益求精,努力贯 彻“工匠精神”,就一定能够将产品做到极致。 E. 新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合理盈利无法保障,鼓励创新的环境欠缺,使得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这也是中国制造业面临深层结构性问题的突出表现。 7.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树立中国制笔业的品牌形象? 【答案】5.B 【解析】 原因概述错误。“正规企业因创新能力较弱”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6.AE 【答案】 7.对策:(1)制造业不断寻求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之路,大力倡导“工匠精神”,从人入手, 重塑人力基因,注重人才培养;(2)净化市场环境,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严打假冒伪劣 产品,为正规制笔业提供良性的竞争市场;(3)从理念入手,企业要转变生产经营理念,树 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建立超越世俗的成就动机。 二、(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实用类文本阅读 南京降半旗迎国家公祭日 民众冒雨为遇难者致哀 (新华日报 记者 鹿琳 沈峥嵘)12 月 13 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苍天 有感垂泪,南京细雨如诉。 1937 年 12 月 13 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30 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军 民被日军以各种方式屠杀,南京城内三分之一的建筑被毁。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 12 秒 就有一条生命殒丧于日军暴行! 2016 年 12 月 13 日上午 7 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升国旗、下半旗 仪式。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为 79 年前惨遭日寇杀戮的 30 万冤魂而半垂,悼念南京大屠杀 死难者,悼念中国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者,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 命的先烈和民族英雄。 10:01 分,凄厉的警报声再次在南京上空拉响。纪念馆内,和平集会广场上,参加悼念 的各界人士着黑衣,戴白花,肃立默哀;所有人脱去雨衣上的帽子,低头静默,任雨水浇注 于全身,生怕任何的不敬有碍对死难者的哀思。 “作为南京人,我从小听着警报声长大。我曾在高一时探访鱼雷营丛葬地。就在今年,学 校高二年级公开班会还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举行国家公祭仪式,不是为了延续仇恨, 而是为了远离战争,让和平的光辉洒满人间。”学生代表、金陵中学高三学生彭抒文说,“历 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他们望着记忆,后人望着他们。”他们是南京大屠杀劫难中的幸存者,如今已白发苍苍。 只要能走得动,他们就会出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上,参加和平集会, 今年也不例外。 “被杀害的儿子永不再生;被活埋的丈夫水不再生;悲苦留给了被恶魔强暴了的妻;苍 天啊……”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经减至 107 人,只要能走,他们都来悼念,悼念亲人。 幸存者杨翠英今年已经 92 岁高龄,但每年 12 月 13 日,她一定要到纪念馆中的南京大屠 杀遇难者名单墙前,因为亲人们都在这儿。 日本爱好和平的友人松冈环女士也出现在公祭日活动现场,这是她连续三年参加这个仪 式,第 90 次来中国南京。在仪式正式开始前,松冈环特意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躯,向 他们一一致意慰问。 “我以无以言状的悲怆追忆那血腥的风雨/我以颤抖的双手抚摩那 30 万亡灵的冤魂/我 以赤子之心刻下这苦难民族的伤痛/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 这样的诗文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是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解放军 73602 部队盛建忠说,中国人民解放 军会铭记血的教训,化悲痛为力量,改革强军,实干兴军,保卫国家,捍卫和平,我们要自 信而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敢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来自南京工、农、兵、科、学、企界的代表撞响和平大钟,3000 羽和平鸽振翅飞向天空。 “今天,我们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传递的是中华儿女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也希 望警钟长鸣,警醒后人时刻牢记历史,让它不再重演。”知识科技界代表、南京医科大学校 长沈洪兵说。 白鸽放飞,雨中向上飞翔,人们耳畔依然回响着话音绵延的《和平宣言》:“龙盘虎踞,彝训 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于冬雨中激发“莫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力量。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本则新闻的标题十分简洁贴切,整齐有力,既突出了新闻的主要事实,又吸引了读者的 注意。 B. 国家公祭日这天细雨蒙蒙,既描写了当时的天气情况,又恰好映衬了人们当时哀痛的心 情。 C. 第二自然段交代了新闻的背景,叙述了南京大屠杀的有关情况,通过数字解说有力地突 出了日寇当年的暴行。 D. 新闻中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既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与态度,又突出了现场 人群内心的感受,铿锵有力。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高三学生彭抒文说,他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 并表示历史不该遗忘,我辈更当自强。 B. 107 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他们每年都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广场, 参加和平集会,并来到遇难者名单墙前悼念亲人。 C. 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采用了多种仪式来悼念遇难同胞,包括升国旗、下 半旗、拉响警报、撞响和平大钟、放飞和平鸽等。 D. 松冈环女士先后 90 次来中国南京,并在仪式正式开始前,走到幸存者们身边,弯下身 躯一一致意,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 E. 无论是镌刻在纪念馆雕塑石碑上的诗文,还是各界代表的发言,他们都传达出中华民族 共同的心声:历史要牢记,中华要崛起。 9. 请联系新闻内容,谈谈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目的。 【答案】7. D 【解析】 “主要运用了议论与描写的表达方式”错误,议论与描写的文字并不多,都起到了画龙点睛 的作用。 【答案】8. CE 【解析】 A 项,“自己在班会上模拟了远东国际法庭的审判的情况”与原文不符。B 项,“来到遇难者 名单墙前悼念亲人”与原文不符。D 项,说明日本国民已对历史作出深刻的反省”理解错误。 【答案】9. 设立国家公祭日意在以国家的名义祭奠遇难的同胞,悼念死难者,缅怀先烈和民 族英雄,表达出民族儿女的赤子之心、家国情怀;国家公祭日传递的是中华儿女远离战争、 珍爱和平的良好愿望;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希望警钟长鸣,提醒人们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要 化悲痛为力量,从而促使我们承担圆梦中华的历史使命。 三、(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 2018 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 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 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 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 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 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 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 有 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 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 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 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 一 份面向全国 200 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 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 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 改革。 附图: (选自 2017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 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报 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 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 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 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 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 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 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 第一不利因素,同时 47.3%和 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 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 注。 在舆论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 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 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抑或是科学上 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 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 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 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 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 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 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 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有删改) 7. 下列针对上诉材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 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 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 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 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 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 紧”的体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 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 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 以很好的把个人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 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答案】7. C 【解析】 A 项,第三则材料没有指出“海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B 项,“海归”回国并非只为 了“实 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而且还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D 项,不 是体 现文化吸引力,而是体现文化归属感。 【答案】 8. AC 【解析】 B 项,吸收海外人才过程中的问题也有留学生自己对国内形势不了解等原 因;D 项,老科学 在科研上还可以起引领和示范的作用;E 项,并非所有的海归人才都能找 到适合自己发挥的 领域。 【答案】9. ①国家政策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 轨的强烈愿望。③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 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 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四、(湖北省浠水县实验高级中学 2018 届高三 8 月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 国,“圈粉”无数。在“一笑二闹三跳四唱”的娱乐节目时代,“中国诗词大会”以优雅的 方式脱颖而出。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 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 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 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 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 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 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 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 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 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 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 岁,武亦妹 16 岁,陈更 20 多岁, 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 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妹,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 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 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 “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 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 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 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 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 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 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 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 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 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 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 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 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 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 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 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 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 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 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 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 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 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 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 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 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 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 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D. 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 乐观的态度。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 三则材料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 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B.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 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 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 一段的抒情性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 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7. B 【答案】 8. AD 【解析】 B 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 ‘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 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C 项,“三家媒 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E 项,“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 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 会”的意义和初衷。 【答案】9. ①“中国诗词大会”带领人们重温经典诗词,从而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位,让人 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②“中国诗词大会”所选择的诗歌都很接地 气,从而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推动古诗词的普 及;③“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的理性思考;④“中国诗词大会”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 和情感共鸣,催生了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五、(安徽省合肥市 2018 届高三调研性检测语文试题)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冯其庸的“大国学” 1924 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 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 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 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 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 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 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让他看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 界。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 小学之后、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 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1946 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 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 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 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 座。 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 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 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音母校也。” 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 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 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 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 2005 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 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 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三是办国学论坛,领略大师风采, 博采众家之长。冯先生当初倡导的三个规范,至今都在人大国学院施行,对于国学的未来, 冯其庸充满信心。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学术成绩永远是有限的,教育的希望才是无限的。他 认为,后生才是国学的希望,中国文化的希望。这是学者的情怀,也是教育家特有的情怀。 (摘编自孟宪实《冯其庸的“大国学”》、叶君远《冯其庸传》等) 相关链接 ①冯其庸先生以文人意趣名世,通书画以涵养学术,兼文史而心性双修。其书法逸笔草 草、气韵幽远;其画卷师法古人、洗尽铅华;其学术结集《瓜饭楼丛稿》—十五卷册,以红 学、西域学独领风骚,亦因所涉浩瀚而令人钦叹;其平生书破万卷,路行万里,追随玄奘, 十上天山。近年来冯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 (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奖词) ②有一些学者认为,传统的经史子集、乾嘉以来的经学学派等等才是国学;但是我觉得, 经史子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学问。凡是我们民族的、自己的学问,都成该算国学。今天 的国学要更新,更新不是排除里头什么东西,而是要吸纳更多的兄弟民族的历史、语言、文 化到我们的国学的范畴罩来,使我们研究国学的人能够视野宽阔,不是仅仅拘泥于传统的乾 嘉以来的经史子集。 (《风雨平生 冯其庸口述自传》) 4.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冯其庸称自己是“稻香世家”,与“书香世家”相对,既能表明他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 又能表现他对早年农村生活的怀念。 B. 因为家贫,又加上 1937 年日寇占领无锡,冯其庸的读书生活变得艰难和奢侈。他从来 无法专力读书,唯一可读的只有《三国演义》。 C. 无锡国专在当时的教育大环境下,非常重视国学教育,且最强调经典教育,因而冯其庸 认为母校对自己的学术研究影响深远。 D. 冯其庸百折不挠,在遭受多次运动冲击后,仍能笔耕不辍,留下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 以红学、西域学独领风骚,涉及诸多领域。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缟!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 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在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学术的深厚精良, 让冯其庸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 B. 因为冯其庸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并且关注教育,积极推广国学教 育,所以,他不只是著名学者,也是教育家。 C. 冯其庸倡导国学,为高校学习国学的人设汁了游学制的规范,并率先垂范,最终因成就 突出而获得“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D. 冯其庸富有文人的生活意趣,在书面方面颇有研究,并达到一定的造诣,还能通过书画 创作涵养、增益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心性修炼。 E. 冯其庸的“大国学”理论,体现了传承民族特色与兼收并蓄、开拓创新的研究精神,是 正确的国学观,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6. 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答案】4. B 【答案】5. BD 【解析】 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要求选出的是“最 恰当的”“两项”。A 项,文中只是说“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 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 趣”“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选项把两者嫁接到一处, 故有误。C 项,文章最后一段说“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 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扎实学风”,注释中又说“近年来冯 其庸先生倡导国学,弘扬传统,身体力行,垂范后人”。E 项,“而固守乾嘉学派的则不科学” 有误。 【答案】6. ①少年之时艰难求学,国学基础逐渐牢固。 ②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 ③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国学研究广涉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 ④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推广国学教育,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 对于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到文中找出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成为一代国学大师,冯其庸经历 了哪几个成跃的阶段”,“几个阶段”,说明应与人生的经历联系起来,可以找出人物的经 历,且是与国学相关的经历,如第二段“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第三段“开始接受系统、 专业的国学教育”,倒数第二段“1954 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 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 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最为合适“等,依据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