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51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散文)
考情纵览
阅读素养
1.形散而神聚。“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也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借景抒情,也可以发
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聚”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
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
灵活,这些都是为更好地表现主题服务的。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情”指散文中表现出来的情调趣味,它体现了作者对生活
深沉含蓄,而且它又更多地把情感寓于所描写的生活材料中,转为一种情趣。“理”即哲理,
指作者对生活进行独到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和精心的提炼后形成的人生经验;也可指事理,
即散文中表现出的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些散文虽然取材小,但却饱含哲理,
并且散文中表达的这些哲理不是凭空而发,它们往往与情绪紧密相依,是作品中所流露出来
的情感的升华和结晶。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散文素有“美文”之称,散文的语言往往具有高度准确
的概括力,作者也力求做到句中无余字,篇中无剩言;也讲究平实易解,绝不故弄玄虚,总
努力把艺术匠心藏于自然而和谐的气势之中,将一系列警句妙语融于朴实无华的文字之中,
从而呈现出一种华而不俗、朴而不拙的美。
4.分类
按内容和性质分有以下几种:叙事散文,写景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整体感知,精准把握
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要求考生在读文时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读文时也要始终
坚信一点,一篇优美的散文,其中的每一段落、每一句,甚至每一词都不是随意堆砌的,都
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作者精心安排、刻意提炼的,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具备了以上读文意
识,养成良好的读文习惯,读散文便成了一种“享受”,做题也就有了“成就”。要在考场
上轻松解读散文内涵,把握命题意图,需遵循以下阅读步骤:
1.圈点勾画,理清思路
文必有思,思必有路。散文取材自由,材料丰富,但总是按照一定的思路组织的,阅读
散文,要注意理清文章思路。抓住体现其写作思路的词句,勾出各层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
句、结尾句或过渡句,或重要词语:顺序词、时间词、指代词及反复出现的词语。再将这些
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2.巧借信息,把握主题
在对全文有了初步把握的基础上,进行局部阅读,抓有效信息,从而精准把握主题。一
般来说,散文的有效信息是指文章抒情议论的地方、文章的标题、结尾和开头段。
3.分析形象,感悟情意
许多散文表情达意,主要是通过生活画面的描绘来实现的。这些画面由带着作者主观感
受的人、事、物、景等意象组成,从而形成深邃优美、富于哲理的意境。所以,阅读欣赏散
文,应抓住文章中的形象画面,做由景及情的揣摩,由事及义的联想,分析其特点和作用,
进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主旨。
续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⑤当地男人们很少进店。最固执的是一些
老头儿,偶尔来一次,取了衣服却死活不愿
试穿,即使试了也死活不肯照镜子,你开玩
笑地拽着他往镜子跟前拖,让他亲眼看一看
这身衣服多“拍兹”(漂亮),可越这样他越
害羞,双手死死捂着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⑥女人们就热闹多了,三三两两,不做衣
服也时常过来瞅一瞅,看我们有没有进新的
布料。如果有了中意的一块布,未来三个月
就一边努力攒钱,一边再三提醒我们,一定
要给她留一块够做一条裙子的。
⑦库尔马罕的儿媳妇也来做裙子了,她的
婆婆拎只编织袋跟在后面。量完尺寸我们让
她先付订金,这个漂亮女人二话不说,从婆
婆拎着的袋子里抓出三只鸡来——“三只鸡
嘛,换条裙子,够不够?”
⑧她订的是我们最新进的晃着金色碎点
的布料,这块布料一挂出来,村子里几乎所
有的年轻媳妇都跑来做了一条裙子。
⑨她说:“不要让公公知道啊!公公嘛,
小气嘛,给他知道了嘛,要当当(唠叨、责怪)
嘛!”
⑩“婆婆知道就没事了?”
⑪“婆婆嘛,好得很嘛!”她说着揽过旁
边那矮小的老妇人,“叭”地亲一口:“裙
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一天我一天,
轮流换着穿嘛!”
⑫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
才有的笑容。
⑬但是我们要鸡干什么?但是我们还是
要了。
⑭还有的人自己送布来做,衣服做好后却
凑不够现钱来取,只好挂在我家店里,一有
空就来看一看,试穿一下,再叹着气脱下来
⑤⑥段,将男女顾客对比,突出在裁缝店里,
男牧民们固执、害羞,女牧民们则兴奋、热
忱。
⑦~⑬段,专写库尔马罕家的儿媳妇和婆
婆一道来做裙子。
⑭⑮段,不同的人情况不同,其中专写一
个小姑娘和她的花衬衣的故事。
⑯~○21 段,作者从裁缝店主的角度,写干
裁缝这一行的体验,并把它升华为对人生劳
作的哲理思考。
第三步 把握文章主旨
明确主旨:一,赞美质朴、善良、勤劳、
节俭、不慕奢华、相互关爱、彼此体贴等看
似平凡实则珍贵的美好人性;二,思考买卖
关系,揭示买卖双方不应也不必沦为纯粹的
金钱关系;三,思考劳作的意义,揭示了关
于劳动的哲理——诚实的、无愧于天地良心
的谋生,都不免辛苦;能为他人带来美好的
劳作,就有乐趣,就有价值,就值得坚守。
第四步 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突出婆婆、媳
妇、裁缝形象的?突出了婆婆、媳妇、裁缝
怎样的形象?
答案 第一问:①动作描写,如“浅色衣
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经常加油,难免会染
脏一点”“我立刻发现袖子那里有一点不
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好烙铁,‘滋
——’地一家伙下去……烫糊一大片……”
等;②语言描写,如“三只鸡嘛,换条裙子,
够不够”“裙子做好了嘛,我们两个嘛,你
一天我一天,轮流换着穿嘛”;③神态描写,
如“她的婆婆轻轻嘟囔一句什么,露出长辈
才有的笑容”等。
挂回原处。
⑮有个小姑娘的一件小花衬衣也在我们
这儿挂着,加工费也就八元钱,可她妈妈始
终凑不出来。小姑娘每天放学路过我家店,
都会进来捏着新衣服摸了又摸,不厌其烦地
给同伴介绍:“这就是我的!”穿衬衣的季
节都快过去了,可它还在我们店里挂着!最
后,我们先受不了了。有一天,这孩子再来
看望她的衣服时,我们就取下来让她拿走。
小姑娘惊喜得不敢相信,在那儿不知所措地
站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挪出房子,然后转
身飞快跑掉。
⑯裁缝的活不算劳累,就是太麻烦。量体、
排料、剪裁、锁边、配零料、烫粘合衬、合
缝……做成后,还得开扣眼、钉扣子、缝垫
肩、缲裤边。浅色衣服还得洗一洗,缝纫机
经常加油,难免会染脏一点。而且烙铁也没
有电熨斗那么干净,一不小心,黑黑的煤灰
就从气孔漾出来,沾得到处都是。
⑰是呀,从我们当裁缝的第一天起,就发
誓一旦有别的出路,死也不会再干这个了。
但假如有一天不做裁缝,我们还是得想办法
赚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能
干什么都一样的吧?
⑱是这样的,帕孜依拉来做衬衣,我们给
她弄得漂漂亮亮的,她穿上以后高兴得在镜
子面前转来转去地看。但是我立刻发现袖子
那里有一点不平,就殷勤地劝她脱下来,烧
好烙铁,“滋——”地一家伙下去……烫糊
一大片……
⑲怎么办呢?我们商量了半天,把糊的地
方裁掉,用同样的布接了一截子,将袖口做
大,呈小喇叭的样式敞开,还钉上了漂亮的
扣子。最后又给它取了个名字:“马蹄袖”。
第二问:媳妇——纯朴,热忱,聪慧,爱美,
孝顺长辈;婆婆——可敬,疼爱儿媳,体谅
儿媳的爱美之心,支持儿媳的抢购行动;裁
缝——讲良知,守诚信,重质量,有匠心。
⑳但是后来……几乎全村的年轻女人都
把衬衣袖子裁掉一截,跑来要求我们给她们
加工“马蹄袖”。
○21 干裁缝真的很辛苦,但那么多事情,一
针一线的,不是说拆就能拆得掉。当我再一
次把一股线平稳准确地穿进一个针孔,总会
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为游牧地区,喀吾图与城市“生活迥然不同”,读者由这一点出发会感受到裁缝
店里的寻常事别有趣味。
B.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特的生意经,是因为金鱼转移了顾客的注意力,让他们在
美的愉悦里一改平日的斤斤计较。
C.作者善于借小故事来表达情感,比如接受女顾客以鸡换衣,既是对她个人爱美之心
的赞赏,也含有一种对质朴人情的认同。
D.本文记述了裁缝生活中温馨的插曲,但并没将这种生活过于浪漫化,一针一线辛苦
踏实的劳动,才是平稳真切的生活感受。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
析综合)和 D(鉴赏评价)。主观臆断,“请顾客看金鱼”只是裁缝生活中的一支温馨插曲,
其能适当缓解与顾客讨价还价相持不下的局面,但这并不能说明“养金鱼可以成为裁缝店独
特的生意经”;这一段内容也并非表现了顾客的斤斤计较,而是渲染了裁缝店温馨祥和的氛
围。
2.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5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答案 ①裁缝作为辛苦的谋生行当,看起来与其他行当一样;②但在做裁缝的过程中,
对生活有了难忘的经验和体会,不由得对这一行当产生了特殊感情,感到它有独特意义。
解析 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关键在于对“一样”指代内容的理解。由上文“得想办法赚
钱过日子,过同样辛苦的生活”可知,“一样”强调干任何行业都需要辛苦劳作;但在做裁
缝的辛苦之中,“在一刹那想通很多事情”则表明作者对生活的认知更加深切,体会到其中
的独特含义。
3.本文的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请结合全文对此加以赏析。(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 ①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②人物对话有地域特点,鲜活真实;③整体
上形成了明快风趣的语言风格,率真不做作。
解析 题干点明了语言“充满生活气息”,要求考生结合全文加以赏析。语言包括作者
的叙述语言和作品的人物语言,赏析时应当结合叙述语言和人物语言,联系情节、人物塑造、
典型环境及主题思想来分析,就作品而言,其叙述语言朴实无华,具有生活化、口语化的鲜
明特征;人物对话还显示出较强的地域特点。整体语言呈现出简洁明快、幽默风趣的风格。
如“回过神来”“口气往往会软下去”“时常过来瞅一瞅”,这些口语化的句子极富生活气
息,读来让人感觉亲切自然。“三只鸡嘛,换条裙子,够不够?”简短的语句,表现出小媳
妇快人快语的性格特点;“要当当(唠叨、责怪)嘛”一句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点,使人物形
象更加鲜活真实。“但是我们还是要了”“最后,我们先受不了了”,这些句子简洁明快,
表达出裁缝们的善良;“‘滋——’地一家伙下去”场面感十足,明快风趣的语句大大提升
了文章的可读性,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
续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④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
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
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
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
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
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
命。
⑤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
致。它可以作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
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
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
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
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
是心绪流转,昨日迢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
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
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
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⑥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
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
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
藏着稀世的珍宝。
⑦“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
訇然敞开,堆积的珠宝浮光跃彩。
⑧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
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
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
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
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
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
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
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
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接着,作者运用议论、联想和想象,从不同
角度阐述了母语的含义与包孕的意义:
①由一段议论过渡到阐述母语的含义(议论、
联想);(第③④自然段)
②以诗歌为例,阐述中华母语于抒情状物和
理解上的特点(联想);(第⑤自然段)
③母语与民族文化(想象、议论);(第⑥⑦自
然段)
④承上,从文化的角度阐发中华母语的奥秘、
魅力与生命力(议论);(第⑧⑨⑩自然段)
⑤母语与归宿感(记叙、议论);(第⑪⑫⑬⑭
自然段)
⑥宕开一笔,放开视野。阐发尽管人类的语
言不同,但都可创造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要彼此尊重和交流的观念(叙述、议论);(第
⑮自然段)
最后,作者发出呼吁,要热爱母语,因为母
语是人生的基点。(第⑯自然段)
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
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
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
野;鹰隼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
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
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
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⑩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的生命力。五
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
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
排列衔接时,便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
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
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
魂。
⑪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
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
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
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
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有人听到,
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
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⑫一颗悬空的心倏地落地了。
⑬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
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
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
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
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
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
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⑭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
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
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
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
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
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
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
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行文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解析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段落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①文章开
头/中间/结尾写某某内容,有什么作用?②某内容对全文内容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请具体说
明。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内容上是指写了……,表
现了……;结构上是指段落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段落之间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
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
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作答。比如本题,题干只是
说“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里应包括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
用: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作比喻来强调母语的心理作用;②结构上,照应标题,引出下文。
2.赏析文中画线的文字。(5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 D(鉴赏评价)。
答案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
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句子的能力。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比如修辞角度、感官角度、
遣词造句角度等等。一般先从修辞角度思考,“就像”一词提示画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然后赏析即可,“但”字句提示具有转折意,从句意可知用了对比的修辞;这样具体化的事
物,理解起来明显。
3.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8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考生概括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
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
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解析 “母语的多重意义”,意味着答案要分条,思考时要多角度进行;“结合全文加
以概括”,意味着答案的区间不是位于文本的某一局部,可能散布于文本的各个角落。第
①②段,写多年未见的少年伙伴相见,最后谈得“真过瘾”,可见“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
系”;由第④段中“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
认识生命”可知,“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由第⑤段中“眼看他起高楼……难以
言传”可知,“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由第⑥段中“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
化……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和第⑩段中“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
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可知,“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由第⑬段中
“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
可知,“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由第⑮段中“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成为说着不同语
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可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文中引用英语 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
语的温馨可亲。
B.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
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如珠宝般珍贵。
D.文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
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E.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答案 BC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对于既考查内容,又考查方法和主旨的题目,考生首先要了解文章常用的技巧有哪些;然后
再与文本进行对照。解答此类题可从以下几点进行: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
概括主要内容;③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B.“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有误,文中
使用这两个比喻句,是为了说明母语的微妙和玄奥。C.“旨在说明封存在语言中的文化基因
如珠宝般珍贵”有误,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为了说明“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
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这是考查作者安排素材的意图。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2015·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
4 题。
云和梯田
张抗抗
①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
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
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
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
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
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
间。
②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
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
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
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
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
的水田里升起来。
③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
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
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
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
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
④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
的天梯。
⑤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
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
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
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
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
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
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
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
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
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
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
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
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
⑥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
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
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
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
本文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要抓住文中景和物
的特点。
第一步 研读标题,找切入点
从文章的标题来看,作者主要描写的对象是
云和梯田。
第二步 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第一部分(①~④)总写云和梯田的地理环境
和特点。
第二部分(⑤~○26 )描写云和梯田四时之美,
记叙相关的悠久历史。
第一层(⑤~⑯)描写云和梯田四时各异的美
景。
第二层(⑰~○26 )记叙云和梯田悠久的文明,
展现人类智慧。
第三部分(○27 )收束全文,表明云和梯田所代
表的文明在当今有重大意义。
续表
真题文本 高效读文
⑦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
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
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
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
⑧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
⑨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
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
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
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
⑩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
⑪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
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
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
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
⑫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
⑬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
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
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
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
⑭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
⑮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
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
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
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
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
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
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
唱低吟……
⑯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
刻。
⑰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
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
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
⑱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
第三步 深挖情感,明确主旨
明确主旨:本文通过描写云和梯田,
突出其形状各异、四季变换等特点,
以此提醒人们要守护和继承优秀的
传统文化。
第四步 抓“形”析“情”,体
悟意蕴
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云
和梯田?突出了云和梯田的哪些特
点?
手法:文章灵活运用比喻、拟人、
衬托等手法,熔记叙、描写、抒情、
议论于一炉,从不同角度描写了云和
梯田。
特点:云和梯田“依山就势形状各
异”的形态,梯田淡雅清晰的特点。
云和梯田垦种的历史及梯田的功用,
既突出垦种不易,又突出其生态环境
“自我循环”的特点。
工天不知!
⑲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近徙浙
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
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
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
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
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
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
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
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
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
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
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
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
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之功。
⑳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
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
○21 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
○22 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
○23 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
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
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
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
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
所需水量。进入 21 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
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
○24 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
○25 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
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
○26 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
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立体史册。
○27 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
“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
共同的家园。
(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4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 (第一问)比喻、拟人、排比。(第二问)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
解析 本题的题干十分明确,要求分析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运用叠音词的表达效
果。“攀”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使用了排比的
修辞手法,这里还将梯田比喻为梯子。叠音词的运用效果,可以从音韵、节奏等方面分析,
比如“使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等。
2.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
答案 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山水与耕地完美
交融,体现中国农人的智慧。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
解析 回答本题,应先综观全文,分析全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对云和梯田进行描写的,再
对这几个方面加以概括。文章开篇描写了云和梯田“依山就势,形状各异”的特点。中间部
分从季节方面描写梯田的特征,可以总结为“四季不同,景色各异”。从“梯田之魅力,更
在于……人文极品”可知,文章后面又强调了云和梯田表现出山水与耕地完美融合,人与自
然和谐共处的魅力。
3.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6 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理解)。
答案 ①引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更是一
种象征。②“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
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解析 回答本题,要注意思考“梯田”的象征意义。梯田加引号,从引号的作用的角度
分析,这是一种强调作用;从梯田的象征意义的角度分析,它是传统文化的象征。结合最后
一段中的“移动”及作者的情感态度,可知我们要注重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4 分)( )
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
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
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
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
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
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
共徘徊”的摹景神韵。
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
农耕生活的向往。
答案 AD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词句的丰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分析综合)和 D(鉴赏评价)。B.“饱览了四
季交换之景”说法有误,作者是清明时节去的云和梯田,对其他季节景物的描写是想象。
C.“征服”说法错误,云和梯田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此外,云和梯田的形成有上
千年历史,是古代和现代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E.“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说
法有误,作者描写云和梯田的主要目的是提醒人们要保护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关文档
- 2020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基础巩2021-06-045页
- 高考语文作文立意创新招术3大题小2021-06-045页
- 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2021-06-0417页
- 浙江专用202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2021-06-0439页
- 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5古代诗2021-06-0438页
- 2020高考语文小题组合短平快11第三2021-06-045页
- 2020年天津市南开中学高考语文模拟2021-06-049页
- 2020高考语文全国版一轮习题:基础巩2021-06-04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0图表与文字2021-06-0412页
- 新课标2021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四2021-06-04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