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0.00 KB
  • 2021-06-04 发布

浙江省慈溪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慈溪市 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 20 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施刑人的两个下手给犯人冲洗了肩膀,涂上某种立刻治愈一切创.(chuàng)伤的药膏,扔 了一件好像神甫.(fu)穿的披风似的黄衣服到他身上。 B. 曼妙的文身在美女的背部,加强了她的妖饶和蛊.(gǔ)惑;病变的皮肤布满令人生厌的疱. (pào)疹,颓败的肉体紧紧踩住灵魂的脚后跟。 C. 汉代艺术中的神仙毕竟不同于远古图腾,也区别于青铜饕.(tāo)餮,它们不再具有现实 中的威吓.(xià)权势,毋宁带着更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 D. “垃圾”是个现代性概念,物品丧失某种功用便成垃圾,垃圾正在吞噬人类日益逼仄.(zè) 的生存空间,垃圾分类提上日程已板上钉钉.(dīng)。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辨识能力。侧重于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 形近字、同音字、音近字进行辨析,如要求考生辨别多音字在不同语境的词语中的具体读音、 要求考生比较形近字的读音等。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 A 项,“创”应读作“chuāng”; B 项,“妖饶”应写作“妖娆”; C 项,“吓”应读作“hè”。 故选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雄心太大,鉴于..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在它给人类带来 好处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考虑,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 这些信息被滥用或被错用又怎么办?【乙】“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之日(这里讲的是人类的 奥秘彻底揭开之时,人类基因组计划只是序幕),就是人类自己灭亡之时”,这种说法虽然太 极端,但绝不是骇人听闻....,人类至今安全的原因之一,就是它的奥秘还不为人所知! 【丙】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人类基因和人类权利的全球宣言》写进了针对基因安全的相 关内容,并要求各国遵守。对这个问题的防范..,关系到每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也关系到每一 个有责任心的科学家,而且要保证民众的知情权。我不赞成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比喻成“曼哈 顿原子计划”(前者在人文上的意义远远超过了后者),就是出于这样的忧虑。我很希望在这 - 2 - 一问题上,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炸之前,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防患.. 于未然...。历史将证明这样做的必要性。 2. 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鉴于 B. 骇人听闻 C. 防范 D. 防患于未 然 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 甲 B. 乙 C. 丙 【答案】2. B 3. A 【解析】 【2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和词语的能力。此类题一般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 语和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 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 项,鉴于:意思是关于;考虑到,按照的意思,指根据某事的情况来确定下步的工作。语境 是“考虑到自然科学的‘双刃剑’性质,使用正确。” B 项,“骇人听闻”指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情,不合语境,此处可改为 “耸人听闻”。 C 项,防范:指防备,戒备。对象是“基因安全问题”,语境意思是要防备基因安全问题的发 生,正确。 D 项,防患于未然:意思是指在祸患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根据“在这一颗‘基因原子弹’爆 炸之前,通过我们的努力,建立国际性的合作”可知,语境要表达的就是在基因问题发生前 加以预防。正确。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的使用较为复杂,不同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各 不相同,需要学生识记理解句号、逗号、感叹号、引号、破折号、冒号等使用方法。 A 项,甲句“这些信息落在生物恐怖主义者或其他人类公敌手里怎么办”作考考虑的宾语,后 面的问号应改为句号。 故选 A。 【点睛】句号,表示说完一句话的停顿。逗号,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顿号,①表示句子 中并列的词或词组间的停顿。②表示次序后的停顿。分号,表示一句话中并列的分句之间的 - 3 - 停顿。冒号,用来提示下文。问号,表示一个疑问句完了之后的停顿。感叹号,表示赞美、 愤怒、惊奇等感情的话完了之后的停顿。引号,①引用说话或文章中的一段文字。②表示特 指的词语或反语、讽刺。书名号,表示书籍、文章、报刊、影片等名称。省略号,①表示说 话未完或余意未尽。②表示声音断续。③表示重复词语或列举的省略。破折号,①表示解释 部分或说明部分。②表示意思的转折。③表示声音的延续。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世相重侯沦落至近乎庶族,这种大起大落的家族兴衰史激发了青年柳宗元浓烈的政治热 情,培育了他重振族业、利民安民为务的强烈的仕进意识。 B. 《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透射出鲁迅对言语既信任也不信任但又不得不信任的复杂暧昧态度, 真切地体验到了言语的生命性和生命言语化的若干可能性。 C. 高德是科技大学电子信息专业的硕士生,在我们朋友圈中是响当当的高材生,但他这次也 没看懂公司电脑屏幕上那条显示错误的命令,可见学无止境。 D. 骨骼水塔和厂棚改建的茶舍,原设计都试图在旧有构筑物上进行改造,但施工过程中因担 心安全问题,不得不重新建造,使原有结构没能充分利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做好此题应该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共六大类:语序不 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 A 项,成分残缺,可在“培育了他”后面加介词“以”; B 项,不合逻辑主客颠倒,可在“真切地体验到了”前面加“让人”; C 项,表意不明,句中“显示错误的命令”有歧义,“错误”既可理解为电脑屏幕上显示的“错 误”这两个字,又可理解为修饰“命令”,即命令是错误的。 故选 D。 【点睛】结构混乱是课标卷必考点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表意不明和中途易辙 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 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 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有的语句直接缺少主语。也可解释为“结构混乱”中的暗换 主语,“除了”前面没有主语,没有主语就是“承前省”或“蒙后省”,后面没有句子,造 成前后结构混乱。 5.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或相同(近),或相反,或相关。请根据这些 - 4 - 意义联系,从下列备选字中,为《论语》中的三个人物名分别搭配一个最恰当的字,填写在 横线上。 备选字:子张、子恒、子夏、子长、子迟、子华、子贡、子车、子游、子思。 (1)卜商,字______________。 (2)步叔乘,字______________。 (3)端木赐,字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子夏 (2). 子车 (3). 子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经典名著的阅读能力。应对此类题目,只要阅读并识记作品的主要内容 就比较容易,尤其要注意作品中人名、地名的书写,必须忠实于原著。 卜商,字子夏,尊称卜子(夏),南阳温邑(今河南温县黄庄镇卜杨门村)人。春秋末期思想 家、教育家,孔门十哲之一。 步叔乘,字子车,春秋末年齐国人,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儒商鼻祖,春秋末年卫国黎(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孔子 的得意门生,儒客杰出代表,孔门十哲之一,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 卫国的丞相。还善于经商,是孔子弟子中的首富。 【点睛】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 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 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 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 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在现代汉语中,“差一点儿(怎么样)”和“差一点儿没(怎么样)”是两种比较常用的句 式,两者表达的意思有时相同,有时相反,颇有意思。试看: ①差一点儿摔倒了=差一点儿没摔倒=没摔倒 ②差一点儿打破了=差一点儿没打破=没打破 ③差一点儿淹死了=差一点儿没淹死=没淹死 ④差一点儿及格了(没及格)≠差一点儿没及格(及格了) ⑤差一点儿中奖了(没中奖)≠差一点儿没中奖(中奖了) ⑥差一点儿当选了(没当选)≠差一点儿没当选(当选了) - 5 - (1)仿照上面样式,把“错过”一词纳入“差一点儿”和“差一点儿没”句式中,并写出这 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2)根据上举例句,归纳“差一点儿”和“差一点儿没”两种句式的表意规律。 【答案】(1)差一点儿错过了=差一点儿没错过=没错过 (2)①“差一点儿”和“差一点儿没”两种句式所表达的意思,与人们的心理认知与情感倾 向有关。 ②凡是人们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差一点儿”和“差一点儿没”表达的意思相同;凡是人们 希望发生的事情,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反。 ③“差一点儿”所表达的意思都是否定的;“差一点儿没”所表达的意思则要看人们的情感 态度,不希望发生时表否定,希望发生时表肯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比较句子用法和仿写的能力。需要学生结合题干中所 给示例和自己对句子的理解进行分析;仿写句子一定要结合所给示例的格式进行,比如“差 一点儿摔倒了=差一点儿没摔倒=没摔倒”。 根据“差一点儿摔倒了=差一点儿没摔倒=没摔倒”可以仿写出“差一点儿错过了=差一点儿 没错过=没错过”。 “差一点儿摔倒了”中,“摔倒了”表示动作完成,是“已经倒了”,而“差一点倒了”就 是“没摔倒”,此时“差一点儿摔倒了”=差一点儿没摔倒=没摔倒。“差一点儿及格了”中, “及格了”表示已经及格,加上“差一点”就是没及格;“差一点儿没及格”中,“没及格” 表示否定,再加上“差一点”,表示肯定,因此,“差一点儿及格了”≠差一点儿没及格。 总结这两种情况可以看出,人们不希望摔倒,这时,“差一点”和“差一点没”表达的意思 相同;根据“差一点儿中奖了(没中奖)≠差一点儿没中奖(中奖了)”可以总结出,凡是 人们希望发生的事情,两者表达的意思相反。 根据“①差一点儿摔倒了=差一点儿没摔倒=没摔倒;②差一点儿打破了=差一点儿没打破=没 打破;③差一点儿淹死了=差一点儿没淹死=没淹死”可以总结出,“差一点儿”所表达的意 思都是否定的。 根据“差一点儿没摔倒=没摔倒”“差一点儿没及格(及格了)”可以总结出:“差一点儿没” 所表达的意思则要看人们的情感态度,不希望发生时表否定,希望发生时表肯定。 二、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一)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金华道情发源于金华义乌市,形成约在清乾隆年间,道光至光绪年间开始流行于浙江金 华地区以及周边的衢州、丽水等市县。因各地语言有别,当地听众往往把艺人们所唱的道情 冠以当地名称,可见金华道情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之一。金华道情 的艺人大多为盲人或半盲人。金华道情的传统曲目分“摊头”和“正本”(短篇和中长篇) 两类。摊头类似弹词的开篇,多在正本前加唱,其篇幅较短,正本是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 有说有唱,短则一场唱完,多则三四场,每场约二至四小时。金华道情正本曲目有四百多个, 有的移植、改编自传统戏曲,有的根据其他曲种改编,还有一部分则是根据发生在金华地区 的真人真事编成的,故金华道情又叫“唱新闻”。2008 年金华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摘编自高燕编著《金华民俗文化读本》) 材料二: 金华道情的道具是渔鼓和简板。渔鼓是毛竹制成的筒状器物,中间打通,一头绷上猪油 皮,套上布环,将猪油皮绷紧,用手指轻轻弹击于绷紧的猪油皮上,能发出“嘭嘭”的声音; 简板是用剖开的竹子做的两条毛竹片,主要配以节奏,使演唱更具韵味。传统的金华道情表 演形式为一人采用当地方音,怀抱渔鼓,手持简板,自行伴奏说唱,以唱为主,间有说白。 唱句多为七字句,通俗易懂。演唱时艺人唱一段加几句说白,配上简单的动作,即所谓“艺 人一台戏,演文演武我自己”。尽管金华道情曲调仅有一个基本调,即“道情调”,但演唱 者根据内容、情绪的需要,有“平调”“悲调”“哭调”等多种唱腔,并按节奏分有紧板、 中板、慢板等。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金华道情在唱腔上锐意改革,出现了把金华民 歌、婺剧音乐融合进道情的新派唱法,以轻松欢快的方式代替了沉闷哀怨的基调,使古朴的 金华道情更加优美动听。同时,又开发了“群唱”形式,由五人组合坐唱,使古老的道情焕 发了新的魅力。 (摘编自《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材料三: 金华道情铿锵悦耳,很少有一种曲艺形式能像金华道情这样,有几百个曲目,其故事很 多都源于金华民众的生活经历,取材于发生在金华的社会新闻。金华道情是下里巴人,在渔 鼓和简板的热闹声里,金华道情谴责邪恶,劝人为善;金华道情始终以大团圆结局,给生活 在社会底层的民众一种生活的信念和期盼。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是金华宝贵的文化遗产。金华 - 7 - 道情至今还保留着古老原始的演唱形式,由于演唱者大多是不识字的文盲,主要活动在农村, 缺乏交流和借鉴,容易停滞不前。再加上民间艺人和受众人数的逐年减少,金华道情前景不 容乐观。 (摘编自李骅《金华道情漫谈》) 7. 下列对材料中“金华道情”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华道情是浙江省最有名的地方曲种,发源地是金华义乌市,大约在清乾隆年间形成,道 光至光绪年间开始在金华及周边市县广为流行。 B. 每一支金华道情的传统曲目均由“摊头”和“正本”两部分构成,前者篇幅较短,后者篇 幅较长,故事完整,有头有尾,有说有唱。 C. 传统的金华道情表演形式为一个人怀抱渔鼓,手持简板,自己为自己的说唱伴奏,而说唱 则采用当地方音,以唱为主,偶尔配以说白。 D. 作为一种雅俗相间的说唱艺术,金华道情具有普世的价值,它谴责邪恶,劝人为善,又以 大团圆结局,给底层民众以生活的信念和期盼。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华道情正本曲目非常多,这些曲目的来源不一,既有对传统戏曲、其他地方曲种的改编, 也有对本土真人真事的编创。 B. 金华道情的道具极为简单易制,只需渔鼓和简板,两者均由毛竹做成,用它们为道情演唱 作伴奏,可使演唱更有韵味。 C.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金华道情发生了一场唱腔改革,新派唱法融合了金华民歌、 婺剧音乐的元素,取代了传统的道情唱法。 D. 金华道情曲调只有一个“道情调”,但唱腔多变,可“平调”,可“悲调”,可“哭调”; 也可伴有紧板、中板、慢板等多种节奏。 9. 作为国家级“非遗”的金华道情,目前发展前景堪忧,请你根据上述材料,提两条对策。 【答案】7. C 8. C 9. ①加大道情宣传力度,扩大受众面; ②借鉴吸收新元素,改革道情演唱形式; ③加大道情年轻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力度,使道情传承有人: ④保护原有道情民间艺人,总结已有成功经验; ⑤扶植民间道情艺术团体,加强交流和借鉴,努力打造道情艺术精品。 【解析】 - 8 -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 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A 项,“最有名的地方曲种”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是浙江省五大地方曲种之一”; B 项,“每一支金华道情的传统曲目均由‘摊头’和‘正本’两部分构成”错误,原文的表述 是“金华道情的传统曲目分‘摊头’和‘正本’(短篇和中长篇)两类”,是两个种类,不是 一支曲目下的两个组成部分; D 项,“雅俗相间的说唱艺术”错误,原文是说“金华道情是下里巴人”,是俗艺术。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 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 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C 项,“取代了传统的道情唱法”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出现了把金华民歌、婺剧音乐融合进 道情的新派唱法,以轻松欢快的方式代替了沉闷哀怨的基调”,是说出现了新唱法,没有说 取代,要说代替的也只是新旧唱法中的情感风格。 故选 C。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逐段分析,全面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 整体理解答题。最后不要忽略了材料的出处,有时材料出处的标题可以帮助我们归纳材料的 主要内容,甚至标题就是材料的主要内容。 本题可依据“2008 年金华道情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 世纪 70 年代 末 80 年代初,金华道情在唱腔上锐意改革,出现了把金华民歌、婺剧音乐融合进道情的新派 唱法,以轻松欢快的方式代替了沉闷哀怨的基调,使古朴的金华道情更加优美动听。同时, 又开发了‘群唱’形式,由五人组合坐唱,使古老的道情焕发了新的魅力”“由于演唱者大 多是不识字的文盲,主要活动在农村,缺乏交流和借鉴,容易停滞不前。再加上民间艺人和 受众人数的逐年减少,金华道情前景不容乐观”“这些口头文学作品是金华宝贵的文化遗产。 金华道情至今还保留着古老原始的演唱形式”等内容,从国家扶持民间道情艺术团体,保护 原有道情民间艺人,培养传承人,借鉴吸收新元素,改革道情演唱形式,加大道情宣传力、 - 9 - 扩大受众面等角度提出自己的建议。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 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 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著 刘光宇 译 一个阴沉沉的冬日黄昏,我坐在由横须贺始发北上的二等客车的一角,呆呆地等着开车 的笛声。车厢里早已点上了灯,难得的是,除我之外空无一人。朝外看去,与往日不同是, 昏暗的站台上,今天未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一只小狗,间或发出几声哀鸣。 这景色与我此刻的心绪竟出奇地吻合。我脑子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犹如雪前的 天空般阴沉。我两手插进大衣兜里动也不动,连掏出晚报来看看的兴致都没有。 不一会儿,开车的笛声响了。我心里略觉舒坦,把头倚在后面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 着眼前的车站缓缓地向后退去。然而,火车还未启动,只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矮齿木屐 的呱嗒呱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叫骂声,我乘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哗啦一声拉开了,一个 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慌慌张张走了进来。这当儿,火车猛地晃了一下,徐徐开动了。眼前掠过 站台上的一根根廊柱,仿佛被遗忘了的送水车,还有向车厢里给小费的人道谢的红帽子搬运 工——这一切都随着刮进车窗的煤烟,依依不舍地朝后倒去。我总算松了口气,点上一支烟, 这才懒洋洋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座位上的小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左右梳成两个半银杏髻,红得扎眼的两颊上横 着道道皴裂的痕迹。脏兮兮的浅绿色毛围巾一直拉到膝盖,膝上放着一个大包袱。抱着包袱 的手满是冻疮,十分珍惜地紧紧捏住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小姑娘那粗鄙的长相, 她那邋遢的衣着也令我不快。她甚至愚蠢得连二等和三等车厢都分不清,就更令人气恼。因 此,点上烟之后,也是有心要忘掉这个小姑娘,便漫不经心地把兜里的晚报摊在腿上。突然 间,从车外射到晚报上的光线,变成电灯光,印刷粗糙的几栏铅字分外耀眼。不消说,火车 现已驶入横须贺线上许多隧道中的头一条隧道。 灯光下,我浏览一遍晚报,上面登的净是些世间寻常事,媾和问题、新婚夫妇、渎职事 - 10 - 件、讣告等,这些都无法排遣我心中的郁闷——进入隧道的一刹那,我产生了一种错觉,似 乎火车在逆向行驶,同时,几乎是机械地扫视着一条条乏味的消息。不消说,我始终不能不 意识到那小姑娘正坐在我面前,她的表情仿佛就是这庸俗现实的人格化。这辆正在隧道里行 驶的火车,这个乡下小姑娘以及净是些寻常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 不可理喻的、卑贱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百无聊赖,将未读完的晚报扔到一 边,头又倚着窗框,像死人似的闭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几分钟后,我蓦地瞿然一惊,不禁环顾四周。那小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座位挪到 我身旁,几次要打开车窗。沉重的车窗好像不大容易打开。她那满是皴裂的脸颊更红了,一 阵阵抽鼻涕声,轻微的喘气声,一股脑儿地涌入我的耳鼓。这当然足以唤起我几分同情。暮 色中长满枯草的两侧明亮的山腰,此时迫近窗前,眼看火车就要开进隧道口了。尽管如此, 这个小姑娘为什么特意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我觉得不可理解。不,我只能把这视为她心血 来潮。因此,我依然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冷眼望着那双生着冻疮的手,苦苦地要打开 车窗的情景,但愿她永远也成不了。不一会儿,火车发出凄厉的轰鸣,冲进隧道;这当儿, 小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车窗,终于吧嗒一声落了下来,一段乌黑的空气,像是烧化的煤烟似 的,顷刻变成令人窒息的烟雾,从方形窗孔呼呼地灌满车厢。本来就患咽喉炎的我,连用手 帕蒙住脸都来不及,呛了一脸的烟,咳嗽得气儿都喘不上来。但是小姑娘对我毫不在意,把 头伸到窗外,直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她那挽着两个半银杏发髻的鬓发在黑暗中任风吹拂。 在煤烟和灯光中我望着她的身影,窗外不知不觉已亮了起来,泥土、枯草和水的气息冷飕飕 地灌了进来,我总算止住了咳嗽,要不然,我准会劈头盖脸地把这个陌生的小姑娘训斥一顿, 让她把窗户照原样关好。 然而,这时火车已平安地穿过隧道,正在通过夹在净是枯草的山岭当中的一个贫穷镇边 的道口。道口附近,寒碜的茅屋顶和瓦房顶杂乱无章地挤在一起。大概是看道工在打信号旗 吧,一面发白的小旗形单影只地在暮色中无精打采地摇晃着。火车刚驶出隧道时,我看见在 萧索的道口栅栏对面,三个红脸颊男孩挤着站在一起。他们的个子仿佛叫阴沉沉的天空压得 都很矮。穿着的颜色和镇边的风景一样凄惨。他们仰望着火车开过,很快一齐举起手,扯着 稚嫩的嗓门拼命尖声地不知在喊着什么。转眼间,从窗口探出半个身子的那小姑娘,一下子 伸出长着冻疮的手,使劲地来回摆动。忽然间,令人惊叹的是,沐浴着和煦阳光的五六个橘 子,从窗口一个接一个地飞落到送行的孩子们的头上。我不禁屏住气息,顿时恍然大悟。小 姑娘,恐怕是前去当用人,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下去,以慰劳特意到道口来为她 送行的弟弟们。 - 11 - 暮色中镇边的道口,小鸟啼鸣般的三个孩子,还有散落到他们头上的橘子那鲜艳的颜 色——这一切从车窗外转瞬即逝。然而,此番情景却痛切地铭刻在我的心上。我意识到自己 不由得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豁然开朗的心情。我昂然扬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注视着那 个小姑娘。她不知什么时候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浅绿色的毛围巾依旧围着她那满是皴裂 的脸颊,抱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捏住那张三等车票。 这时,我才聊且忘却那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还有那无法理喻的卑贱而无聊的人生。 (选自《芥川龙之介全集》) 10. 用简明的词语,概括“我”对小姑娘的情感态度的变化。 11. 赏析文中画横线的部分。 12. 分析本小说结构上的特征。 13. 这篇小说为什么以“橘子”为题?请简要分析。 【答案】10. 鄙夷厌恶、略有同情、幸灾乐祸、惊叹感动 11. ①动作描写,通过弟弟们“仰望”“举”“喊”和小姑娘“探”“伸”“摆动”等一系 列动作,写出了姐弟们在送行和道别时的激动与深情。 ②细节描写,通过“长着冻疮的手”“沐浴着和煦阳光的五六个橘子”等细节,表现了底层 小人物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怀揣珍贵的温情和憧憬。 12. ①首尾呼应,开头“我”被“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缠绕,结尾“我”摆脱了“那难 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完整地显示了主人公的精神突围过程。 ②对照结构,小姑娘坐三等车厢、慌张邋遢、执意开窗、扔橘子,与“我”坐二等车厢、倦 怠体面、反感开窗、看扔橘子形成鲜明对照,增强了叙述张力。 ③先抑后扬,小说先大量描叙“我”对生活的厌倦和对小姑娘的鄙夷,后借“橘子”促使 “我”醒悟并振作,铺垫充分,反转有力,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13. ①内容上,小姑娘坐火车去远方当用人,途中开窗扔橘子给前来送行的弟弟们,在小姑 娘的故事中,“橘子”构成了人物活动的核心要素。 ②情节上,“我”坐火车北上,对眼前的一切由厌倦和鄙夷突然转向醒悟与振作,这个情节 上的大反转,是由“橘子”这一重要物象促成的。 ③主题上,“橘子”不仅寄寓着小姑娘对弟弟们的爱,而且让“我”感受到了这种爱,看到 了生活的亮色与意义,“橘子”彰显小说的灵魂。 【解析】 【10 题详解】 - 12 -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总览全文,整体把握,然后要 善于抓住关键语句,厘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 其次联系生活,明确观点。在对文本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阅读感受或生活体验, 分析评判人物的情感态度。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左右梳成两个半银杏髻,红得扎眼的两颊上横着 道道皴裂的痕迹。脏兮兮的浅绿色毛围巾一直拉到膝盖,膝上放着一个大包袱。抱着包袱的 手满是冻疮,十分珍惜地紧紧捏住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小姑娘那粗鄙的长相,她 那邋遢的衣着也令我不快。她甚至愚蠢得连二等和三等车厢都分不清,就更令人气恼”透露 出的是“我”对小姑娘的“鄙夷厌恶”。 “她那满是皴裂的脸颊更红了,一阵阵抽鼻涕声,轻微的喘气声,一股脑儿地涌入我的耳鼓。 这当然足以唤起我几分同情”透露出“我”对小姑娘略有几分同情。 “尽管如此,这个小姑娘为什么特意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我觉得不可理解。不,我只能把 这视为她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抱着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冷眼望着那双生着冻疮的手, 苦苦地要打开车窗的情景,但愿她永远也成不了”透露出“我”幸灾乐祸的情感。 “忽然间,令人惊叹的是,沐浴着和煦阳光的五六个橘子,从窗口一个接一个地飞落到送行 的孩子们的头上”“然而,此番情景却痛切地铭刻在我的心上。我意识到自己不由得产生了 一股莫名其妙的豁然开朗的心情”透露出的是“我”的惊叹与感动。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文章语句的能力。赏析语句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 旨来进行体会。 画线语段在手法上,作者通过“仰望”“一齐举起手”“拼命尖声”“劲地来回摆动”等一 系列动作描写生动的刻画了这一场面,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深刻地感受到了姐弟们在送行 和道别时的激动与深情。此外“长着冻疮的手”“沐浴着和煦阳光的五六个橘子”的细节描 写,更突出了小姑娘生活的不易。画线句子就是通过写小姑娘与三个兄弟之间送行道别的故 事,表现了底层小人物在艰难的生活中依然怀揣珍贵的温情和憧憬。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结构特点的能力。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 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结构一部小说的过程,就是小说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 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 - 13 - 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 本题从人物的配备上,主要是选取了“我”和“小姑娘”,结构上形成对照,通过我与小姑 娘的对比,以及我对小姑娘情感的变化来展开情节,通过“我”的视角来写“小姑娘”,增 强了叙述张力。 从手法的运用上,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先写小姑娘的慌张邋遢,以及我对她的鄙夷厌 恶,再写她执意开窗、与弟弟们道别、扔橘子等,我的情感也由鄙夷厌恶而逐步变为略有同 情直至惊叹感动。反转有力,又在情理之中,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内容布置方面,开篇写到“我脑子里有一种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犹如雪前的天空般阴沉。 我两手插进大衣兜里动也不动,连掏出晚报来看看的兴致都没有”,而结尾处写到“这时, 我才聊且忘却那难以名状的疲劳和倦怠”,完整地显示了主人公的精神突围过程,首尾呼应, 结构完整。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标题作用的鉴赏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熟练掌握标题的常见作用:贯穿全文,起线 索作用;概括文本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奠定文章的感 情基调;烘托人物的思想性格,突显人物形象;揭示文本主旨,深化主题;从给读者的带来 的感受角度来说,还有吸引读者,引发阅读冲动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即可。 内容方面,小说情节的高超是小姑娘坐火车去远方当用人,途中开窗扔橘子给前来送行的弟 弟们。在小姑娘的故事中,“橘子”构成了人物活动的核心要素,是姐弟间深情的外化载体。 情节结构方面:本文以“扔橘子”为界,形成反转,小说先大量描叙“我”对生活的厌倦和 对小姑娘的鄙夷,后借“橘子”促使“我”醒悟并振作 主题方面,“小姑娘,恐怕是前去当用人,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下去,以慰劳特 意到道口来为她送行的弟弟们”“此番情景却痛切地铭刻在我的心上。我意识到自己不由得 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豁然开朗的心情”,“橘子”不仅寄寓着小姑娘对弟弟们的爱,而且 让“我”感受到了这种爱,看到了生活的亮色与意义,“橘子”彰显小说的灵魂。 【点睛】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要素。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来揭示 社会生活的本质,从而表现一定的主题。小说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包括两个方面:外在特征和 内在特征。外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外貌、职业、生活习惯等,内在特征指的是人物的心理状 态、精神品质等。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 40 分) (一) - 1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少林药局记 (金)元好问 少林英禅师为余言:“昔青州辨公初开堂仰山,自山下十五里负米,以.给大众。其后, 得知医者新公,度为僧,俾.主药局,仍不许出子钱致赢余,恐以利心而妨道业。新殁,继以 其子能。二十年间,斋厨仰.给,而病者亦安之。故百年以来,诸禅刹之.有药局自青州始。兴 定末,东林隆住少林。檀施有以白金为百年斋者,自寇彦温而下百家。图为悠久计,乃复用 青州故事,取世所必用疗疾之功博者百余方以为药,使病者自择焉。僧德、僧浃靖深而周密, 又廉于财,众请主之。故少林之有药局自东林隆始。局事之备,迨予三年矣,子幸以文记之。” 予以为,医,难事也.。自岐黄卢扁之书而下其说累数千万言皆典雅渊奥本于大道之说究 乎死生之际儒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世之学者非不艺专而业恒,至终其身有不免为粗工者, 其可为难矣!佛之徒方以禅定为习,于世间法皆以为害道而不敢为。间.有言医者,特儒者之 谈禅尔。有能了知味因,断除病本,如子之书所为大医王者乎?谓之专则不可也。劳则辞, 久则厌,不合则离。泛然而.来,悠然而往,其视粥鱼斋鼓如传舍中物而不留顾,其肯老岁月 于参术间乎?谓之恒则亦不可也。不恒不专,取未必甚解之人,而付之司.命之事,病者何赖 焉?故廉者取之,什一而有余,治药不得不良,十愈一人,千愈百人,盖犹有所望也。古语 有之:“良医之不能以无药愈疾,犹良将之不能以无兵而制敌也。”兵有形,有形则易见, 善用之者,能以杀人者生人;药之性难穷,难穷则不善用之者,反以生人者杀人。人可不惧 哉!今子则不然。若德若浃之实与廉,皆选之十百辈有不可得者,子固得所任矣。时节、州 土无不适其当,炮炙、生熟无不极其性。德与浃固亦尽其伎矣。虽然,吾恐他日有不善其后 者出,人将曰“药局之坏自某人始”,未必不以予为知言也。故备述之,使来者监观焉。 (选自《遗山先生文集》,有删节)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俾.主药局 俾:使,让。 B. 斋厨仰.给 仰:依靠。 C. 间.有言医者 间:秘密地。 D. 而付之司.命之事 司:掌管。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给大众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 15 - B. 诸禅刹之.有药局自青州始 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C. 医,难事也. 难为俗人言也. D. 泛然而.来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据少林英禅师的说法,东林隆任少林住持期间,为了寺院的长远发展,大胆改革青州原先 的做法,组织人员研制百姓常用药,供生病的人自由挑选。 B. 作者认为,治病是件难事,世上学医的人没恒心、不专注自然一事无成,即便学业专注且 持之以恒,终其一生也有可能成为一个仅粗通医术的医生。 C. 文中以良将类比良医,医生用药如将领用兵,善用的人可用杀人的方式救人,不善用的人 反而用救人的方式杀人,因此病人一定要将生命托付给良医。 D. 本文叙议结合,先简要记叙了东林隆任少林住持时创办少林药局的事迹,再较详细地论述 了少林药局在选药、用人方面的思考与理由,富有警醒意味。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自 岐 黄 卢 扁 之 书 而 下 其 说 累 数 千 万 言 皆 典 雅 渊 奥 本 于 大 道 之 说 究 乎 死 生 之 际 儒 者 不 暇 读 庸 人 不 解 读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仍不许出子钱致赢余,恐以利心而妨道业。 (2)局事之备,迨予三年矣,子幸以文记之。 【答案】14. C 15. D 16. A 17. 自岐黄卢扁之书而下/其说累数千万言/皆典雅渊奥/本于大道之说/究乎死生之际/儒者 不暇读/庸人不解读 18. (1)还是不允许拿出钱财来获得盈余,担心因为利欲之心而妨碍佛道修行。 (2)少林药局事项的筹备,到我这里有三年了,希望你用文字记述它。 【解析】 【14 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 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 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C 项,“间有言医者”意思是:间或有谈医论药的人。间:间或。 故选 C。 - 16 - 【15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 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 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原因,因为; B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 C 项,语气词,表判断/语气词,表感叹; D 项,都是连词,表修饰。 故选 D。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 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 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A 项,“大胆改革青州原先的做法”错误,见原文“乃复用青州故事”,恰好相反,应该是又 恢复使用。 故选 A。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 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 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子意思是:从歧伯、黄帝、扁鹊撰写的医书以来,医学学说累计有数千万直,都是典雅深 奥的,推原大道的学说,探究生死的界限。读书人没有空闲读,平庸的人读不懂。 “自……而下”是“从……以来”,应在“而下”断开;“其说累数千万言”中,“其说” 是主语,“累数千万言”是谓语和宾语,表意完整,应与后文断开;“皆典雅渊奥”中,“皆” 表判断,应与后文断开;“本于大道之说”“究乎死生之际”句式一致,应分别断开;“儒 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句式一致,应分别断开。古本句断句为:自岐黄卢扁之书而下/其 说累数千万言/皆典雅渊奥/本于大道之说/究乎死生之际/儒者不暇读/庸人不解读。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 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 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 17 - (1)还是不允许拿出钱财来获得盈余,担心因为利欲之心而妨碍佛道修行。关键词:致,获 得;以,因为;利心,利欲之心。 (2)少林药局事项的筹备,到我这里有三年了,希望你用文字记述它。关键词:备,筹备; 迨,到;幸,希望;记,记述。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 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 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 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 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 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 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少林英禅师对我说:“过去青州辨公在仰山初八入院开法堂说法,从山下五里背负大米, 来供给众人。这之后,得到懂得医术的新公,为其刹度成为僧人,让他主管药局,还是不允 许拿出钱财来获得盈余,担心因为利欲之心而妨碍佛道修行,新公死后,他的儿子能继承了 父亲的事业。二十年间,寺庙的厨房依靠他供给,生病的人也获得平安。所以百年以来,各 寺院设立药局是从青州开始的。兴定末年,东林隆任少林住持。施主中有寇彦温等百家大户 拿白金作为百年斋费。考虑作长久的打算,于是沿用青州旧例,择取世人所必然会用到的治 疗疾病功效显著的百余种药方,按照它们制成药,让生病的人自由挑选。僧德、僧浃静穆深 沉而周到细致,又清廉,众人请求让他们主管药局。所以少林有药局从东林隆开始。少林药 局事项的筹备,到我这里有三年了,希望你用文字记述它。” 我认为,治病,是一件难事。从歧伯、黄帝、扁鹊撰写的医书以来,医学学说累计有数 千万直,都是典雅深奥的,推原大道的学说,探究生死的界限。读书人没有空闲读,平庸的 人读不懂。世上学医的人即使学业专注且持之以恒,终其一生也有不免成为医术拙劣的医生 的。这可以说是很难了吧!佛门弟子当以修行作为日常的活动,对于世俗医术都认为有害修 行而不敢做。间或有谈医论药的人,只不过如读书人谈论修行罢了。有能够通彻明白地探究 出病因,彻底铲除病根,像你书中所说的医生吗?说他们专注却不能够。劳苦了就推辞,长 久了就生厌,不合意就分开。随便地来,闲适地走,他们看待木鱼斋鼓就如同旅舍中的物件 - 18 - 一样不留意,难道愿意在医药方面花费时间吗?说他们有恒心却也不能够。没有恒心,也不 专注,选取不一定非常了解的人却交付给他掌管生命的大事,生病的人依靠什么呢?所以选 专注,选取不一定非常了解的人却交付给他掌管生命的大事,生病的人依靠什么呢?所以选 取廉洁的人,十分之一还有剩余,备办药物不用不好的,十人治愈一人,千人治愈百人,还 可以有所期望。古语说:优秀的医生不能不用药物治愈疾病,就好比优秀的将领不能不用军 队就制服敌人。军队有形,有形就容易看见,善于使用的人能够用杀人的方式救人。药性难 以尽知,难以尽知那么不善于用药的人反而用救人的方式杀人。人们哪能不感到恐惧呢?现 在你却不是这样。像德、决他们的诚实与清廉,都是从数十百计的人中选取也不可多得的, 你自然任用他们。时节、水土没有不适当的,炮炙、生熟制作的药无不尽显药性。德与决本 来也竭尽他们的技艺。虽然这样,我担心以后有不良的人出现,人们将说“药局的衰败是从 某人开始的”,不一定不认为我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详细叙述这件事,让后来的人监督观 览。” (二)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宋)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19. 本词上阕“_______”二字承上启下,既回顾了以往的京城生活,又点出了眼前所面临的 境遇。 20. 在古典诗词中,点染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即先点明情感内涵,再用景物渲染烘托, 试赏析本词的点染手法。 【答案】19. 聚散 20. ①“聚散匆匆”点出别离之情,“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以比喻 手法渲染了与友人分别后的孤苦无依。 ②“教人怎不伤情”点明离别之痛,“觉几度、魂飞梦惊”以夸张手法渲染了诗人因友人离 去而心神不宁的失落感。 ③“后夜相思”点明相思之情,“尘随马去,月逐舟行”以虚写手法渲染了诗人对友人的深 切依恋。 【解析】 - 19 -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思路的能力。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并翻译诗歌,理解诗 歌各联所写内容,根据情景关系分析各联之间的联系。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意思是:回忆当年,你我同在京城,共饮菊花酒,同听 悠远的《梅花落》笛曲。分别之时,词人回忆旧日同在京城之时与友人欢聚的情景。“聚散 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意思是: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到处漂 泊不定。看似写景,实际暗含分别之后,二人均如云边的孤雁,无法找到可以理解自己的知 己,又如水上浮萍一般,四处漂泊。相聚的时间如此短暂,转眼就要分别,前路渺茫。“聚 散”二字承上启下,词人由前文的“聚”转入描写“散”。 【20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 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本题题干明确指出赏 析“点染”手法,学生需要结合对该手法的理解,再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分析。 《柳梢青·送卢梅坡》描写了送别时之时的 ,尤其是送别后刘过对友人魂牵梦萦的思念之情, 这是“点”,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染”。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意思是:你我聚散匆匆,如云边孤雁,又如水上浮萍, 到处漂泊不定。看似写景,实际暗含分别之后,二人均如云边的孤雁,无法找到可以理解自 己的知己,又如水上浮萍一般,四处漂泊。相聚的时间如此短暂,转眼就要分别,前路渺茫, 离别之后,再聚不知要等到何时,难以言表的复杂心情缠绕在词人心头,挥之不去。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孤独的词人怎能不“伤情”?友人离去后,他失魂 落魄,甚至辗转反侧,无法人眠。这三句词人自问自答,直说别后对卢梅坡的思念。“魂飞 梦惊”四个字写出刘过的复杂心情:希望在梦中见到好友,又害怕梦醒时要再次面对离别。 以夸张手法渲染了诗人因友人离去而心神不宁的失落感。 作者的满腹相思还未吐尽,又用“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三句进行深化。这三句 化用苏味道《正月十五夜》中“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上来”的句意和贺铸《惜双双》中“明 月多情随柁尾”的句意,表达分别之后作者的心像马后的飞尘和天上的明月一样,仍紧紧追 随着卢梅坡。以虚写手法渲染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依恋。 【点睛】诗歌表现手法技巧答题步骤: 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 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 - 20 - 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 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 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 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 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 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论语•先进》) 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荀子•宥坐》) 子曰:“乡原,德之贼也。”(《论语•阳货》) 21. 以“宥坐之器”作比,孔子评价师与商的话可改为:师也 ,商也 。 22. 根据以上材料,简析中庸之道的内涵。 【答案】21. 满(覆)虚(欹) 22. ①由孔子对“师与商”和“宥坐之器”的评说可知,中庸之道要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讲求适度。 ②由孔子对不讲是非、四面讨好的“乡原”的深恶痛绝可知,中庸之道要坚守仁义原则,不 和稀泥。 【解析】 【21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意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读懂文章意思是关键,可根据文章内容,结 合平时积累的孔子、《论语》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作答。 孔子对“师”的评价是“有些过分”,也就是《宥坐》中的“满”或“覆”;对“商”的评 价是“有些赶不上”,也就是《宥坐》中的“虚”或“欹”。 【2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作者观点的理解概括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读懂文本,然后结 合题干要求进行筛选概括。 《论语•先进》中孔子对师与商的评价是:师呢,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可见“过” 与“不及”都不是“贤”。《荀子•宥坐》中强调“虚”与“满”都不好,唯有“中”才能 - 21 - “正”。这些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中庸之道”。过”与“不及”、“虚”与“满”,都是差 之毫厘,谬以千里。孔子教育学生要行中庸之道,认为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论语•阳货》中写到“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孔子斥责“乡愿”,明 确地点出这种人欺世盗名,似有德而实害德,极具欺骗性。这也说明孔子的中庸之道并不像 后人理解的那样是“骑墙”或“和稀泥”,而是要坚守仁义原则。 【点睛】对文学名著的阅读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 要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 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当然名著的内容、思想文化比 较复杂,大家要 “取其精华,剔除糟粕”,形成批判性思考。 译文: 子贡问孔子:“颛孙师(子张)和卜商(子夏)两个人,谁强一些?”孔子道:“师呢, 有些过分;商呢,有些赶不上。”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东西,灌满了水就会翻过去,没有水就倾斜,灌一半的水正好能 垂直正立。” 孔子说:“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是道德的败坏者。” (四)古诗文默写。(6 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 3 小题)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_____________。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论语》) (2)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3)_____________,三岁食贫。淇水汤汤,_____________。(《诗经•氓》) (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5)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天长地久有时尽,_____________。(白居易《长恨 歌》) 【答案】 (1). 言之必可行也 (2). 无所苟而已矣 (3). 不悱不发 (4). 举一 隅不以三隅反 (5). 自我徂尔 (6). 渐车帷裳 (7). 亦以明死生之大 (8). 匹 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9). 在地愿为连理枝 (10). 此恨绵绵无绝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 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 - 22 - 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 别字形。 本题注意“苟”“悱”“隅”“徂”“社稷”等字词的书写,此外还要注意“只选 3 小题” 的具体要求。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 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 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 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 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四、作文(60 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所谓“时尚”,即一段“时间”内“崇尚”某种趣味。有人爱追求时尚,认为追求时尚 可以确认自我,获得自我表达;有人则拒绝追求时尚,认为追求时尚会被大众趣味绑架,以 致丧失自我。 对此,你有什么体会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 800 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范文】 理性时尚,保持自我 所谓“时尚”,即某段“时间”内“崇尚”某种趣味。有人认为追求时尚者可以确认自 我,获得自我表达;也有人认为追求时尚会被大众趣味绑架,以致丧失自我。我认为,二者 都有道理,须辩证分析,理性对待。 追求时尚可以确认自我,但不是所有的时尚都能确认自我。 时尚是个性,却也不完全是个性。一件时尚的衣服令无数人倾倒,于是大家趋之若鹜。 但当你穿上它走上街头,却发现那件衣服满大街泛滥,那时你还有自我吗?衣服落伍了可以 马上换,但有些时尚却不是像换衣服那么简单。为了更好地表达自我、张扬自我,有人跟团 跑到韩国去整容,花大价钱把眼角开大了,单眼皮变双眼皮,时尚了没几天,发现国际选美 大赛选出的却是东方的迷离眼,这就有点得不偿失。眼角开大了,还可以花钱再做回去,还 有的人把骨头削了,做成时尚的锥子脸、蛇精脸,整的时候就已经失去了自我,时尚过去了 呢,恐怕花钱做回自己已不可能。 - 23 - 于是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鄙夷时尚,反对流行,与新事物抬杠,与新潮抗争。 这样的人认为,追求时尚会被大众趣味绑架,以致丧失自我。这就又犯了单极思维的错 误。当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参加读书活动成为众多年轻人追崇的时尚。这就是一种很好 的时尚,是一种确认自我、获得自我表达的良好方式;同时又是一种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 量、弘扬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这是值得社会各界的赞扬肯定与弘扬推广的。 对于风靡一时的选秀节目,尽管社会对其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它们依旧如火如荼地进行 着。说到选秀节目,我们的耳边不时萦绕着《唱得响亮》的歌声:“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 就算没有人为我鼓掌,至少我还能够勇敢地自我欣赏……”这样的一首歌,激发起很多年轻 人的梦想与激情。在绚丽璀璨的华灯之下,他们点燃的是时尚,放飞的是希望。我认为,这 是很多年轻人获得确认自我、获得自我表达的良好途径和平台,是值得推崇的。 鲁迅就讽刺过盘辫子、跳舞等追求流行的清国留学生,不追求时尚的鲁迅今天依然时尚 着,而不肯剪辫子的冯友兰到今天也并不落伍。作为当代的青年学生,我们在追求时尚和保 持自我之间,又该如何权衡选择呢? 可以追求时尚,可以拒绝时尚,前提是要保持自我,因为有内涵的自我才是永远的时尚。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 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材料提供了“爱追求时尚”的人和“拒绝追求时尚”的人的不同观点:前者认为追 求时尚可以确认自我,获得自我表达;后者认为追求时尚会被大众趣味绑架,以致丧失自我。 这是考生联想和思考的触发点,考生必须紧密结合材料提供的这两种不同观点展开写作,不 可另起炉灶。题目要求考生就“追求时尚”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不可抓住“时尚”一词 大谈特谈。关于“追求时尚”的问题,材料中两种“有人”持截然不同的观点,考生写作时 要针对此谈自己的体会和思考,体现作文的针对性,而不是抛开材料随意为文。追求时尚或 拒绝时尚,本无可厚非,且材料所界定的“时尚”的含意为“崇尚”某种趣味,不含贬义。 追求时尚和拒绝时尚的理由都是为了追求自我,无可指责。所以考生不管赞成哪种观点,均 不可单极思维,赞成 A 就打倒 B,而是要就那个更能确认自我、获得自我表达的观点来阐述。 【立意】1. 追求时尚,表达自我。(正向立意) 2. 与时俱进,追求时尚。(正向立意) - 24 - 3. 张扬个性,引领时尚。(正向立意) 4.当代青年应勇于追求时尚。(正向立意) 5.辩证看待(理性对待)时尚。(辩证立意) 6.独具个性的时尚,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辩证立意) 7.我们追求时尚,但不盲从跟风。(辩证立意) 8.请勿盲目追求时尚。(反向立意) 9.追求时尚是虚荣心作祟。(反向立意) 10.勿把时尚当个性。(反向立意) 【结构】文章首先解释“时尚”的内涵,然后引用材料中两类人的看法,顺势提出自己的观 点:二者都有道理,须辩证分析,理性对待。然后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追求时尚可以确认 自我,但不是所有的时尚都能确认自我;于是有人走向另一个极端:鄙夷时尚,反对流行, 与新事物抬杠,与新潮抗争。接着列举鲁迅和冯友兰的事例提出问题“我们在追求时尚和保 持自我之间,又该如何权衡选择呢”,最后指出——可以追求时尚,可以拒绝时尚,前提是 要保持自我,因为有内涵的自我才是永远的时尚。 【素材】1.一味地追求时尚容易迷失自我的风格。 每个人对于时尚这一概念的理解都不同,而一味的去追求所谓的时尚反而会更加容易迷失自 己对于时尚的理解。可以说在面对时尚这一概念的时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不同的眼中 有着不同的答案。在没有标准答案的时候一定要坚信自己对待时尚的态度,形成自己的一种 风格才是真正的时尚。 2.一味的追求时尚会造成盲目消费。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些人对于时尚有这一种痴迷的态度。往往 会选择追求一些当下比较流行的时尚元素,或者是花一些大价钱购买一些名牌商品甚至会超 过自己的消费能力去盲目的选择一些时尚的东西。而在这一行为背后所带来的则是一系列的 弊端,因为时尚是不断变化的,而且流行的速度非常快,某一件产品并不会固定成为长久的 时尚单品。所以一些人在追求时尚的同时自身的经济水平跟不上时尚变换的速度,必然会掏 空自己的钱包,使自己背上经济的压力,造成这种适得其反的效果。 3.一味的追求时尚会造成盲目跟风。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的穿衣搭配很有自己的风格,无论当下所流行的时尚元素是什 么在他们的身上都可以看到时尚的气息,而最重要的是因为在他们的身上有着明确的时尚风 格。如果一味地追求时尚的话,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丧失自己对于自身风格的理解去选择追求 - 25 - 一些当下最流行的东西,会很容易模糊自身的风格。比如一些穿衣风格比较简约大方的女性, 选择了当下比较流行的泡泡袖会使整体的风格看起来不伦不类,反而会适得其反。 4. 走上街头,不时与光头遭遇。有人说,那是做作;有人说,那是时尚。打开电视,常常与 长发男人“邂逅”。有人说,那是招摇;有人说,那是时尚。仿佛一夜之间,我们这个刚刚 涉足工业文明的古国,一旦从睡梦中醒来,竟突然不无尴尬地发现:自己正面临着以都市时 尚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地毯式的轰炸。时尚文化一开始还只是零星地、羞怯地在“娱乐”的名 义下被推举出来。然而,这局面很快被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不仅仅是武侠、言情等小说,还 有令人眼花缭乱的广告、录像、流行歌曲、摇滚乐、卡拉 OK、游戏机、蹦迪、网吧……几乎 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时尚就像风,一旦形成就立即刮过去了。时尚的领地里没有永恒 的说法。你时时刻刻紧紧追随着它……而对时尚你无处躲藏,你不知不觉地没入时尚找不到 自己了。 【点睛】高考作文要求做到“有文采”,这是在“语言通顺”的基础上提出的高一层次的语 言标准,共有四条内容。第一条是“用词贴切”。“用词贴切”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形象, 二是新鲜,三是传神。第二条是“句式灵活”。“句式灵活”,就是要注意句式的灵活运用 对表情达意的不同作用。句式要富于变化,包括长短变化、肯定与否定变化、主动与被动变 化、语气变化等。注意整句与散句的结合、排比句的运用等。第三条是“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要想使自己的作文语言亮丽起来,就要借助各种修辞手法。巧妙使用修辞手法,不但能增强 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会提升文章的审美含量和文化内涵,它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 一个重要手段。第四条是“文句有表现力”,指的是一篇文章的文句应该厚实有物,富有内 涵,字句中见情见美,见智见理,读起来有味道,耐咀嚼,给人以意味深长的回味与启迪。 在考场作文中,有文采的作文,一般要能够做到遣词造句准确,议论说理透彻,记叙描写生 动,修辞运用恰当,使文句不仅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理,展示情景,表现思想,表达情感,而 且能给文章着色敷彩,彰显语言的魅力,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