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1.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_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五课言之有“理”第一节“四两拨千斤”__虚词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五课 言之有“理” 第一节 “四两拨千斤”——虚词 记一记 1.汉语的虚词主要有 、 、连词、助词和 。 答案:副词 介词 语气词 2.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 ,不能 。 答案:充当句子成分 单独回答问题 3.“的”按所属词类分成 和 。 答案:助词 语气词 辨一辨 判断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否使用恰当,并进行修改。 (1)时间快到了,事情还没做完,心里未免..着急起来。 (2)乡党委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政策,进而..推动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3)昨天夜里下了一夜的雨,天亮后不但没有停,而且..越下越大。 (4)如果轻视思想教育和人格培养,就会产生很大的片面性,因为这种片面性常常..会影 响人们一生的轨迹。 答案:(1)“未免”表委婉的否定,含有不赞成、不以为然之意。应改为“不免”,“不 免”表示客观上免不了。 (2)“进而”表递进,应改为表相因相成的“从而”。 (3)“而且”应改为“反而”。 (4)“常常”应改为“往往”。 填一填 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白处填入合适的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本书为何开篇谈“素材”? 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② 大师创 作 ③ 孩子习作,都必须首先面对“材料”,即靠什么“材料”来编织文学。俄国现 - 2 - 实主义文学大师契诃夫留下的《手记(1892 年~1904 年)》就是他搞创作的素材库。它收集了 大师在创作成熟期随手记录下的对生活的瞬间感触、未来作品的腹稿、读书心得 ④ 从 别人著作中摘录下的精粹。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是一种 ⑤ 包含了大师生活的真实, ⑥ 凝聚着大师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答案:①因为 ②无论(从) ③还是(到) ④以及(和) ⑤既(不仅) ⑥又(而且) 理一理 虚词的用法 1 意义:特殊表意作用。 例释:那一年,他才.42 岁 表惋惜之情 2 注意虚词的位置 例释:鸟的翅膀不管..多么完美,如果不凭借空气, 就永远不能飞到高空“ 不管”应放在句首 感悟体会 想一想 - 3 - 1.“的”“得”“地”在用法上有何区别? 答案:助词“的”“地”“得”的读音相同、性质相近,但用法上有差别,“得”用在 动词、形容词后,表示后面是补语;“地”用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前面是状语;“的” 的用法除结构上作为定语的标志外,还可与动词结合,表示判断或有指代作用,如:是很好 的(表判断),干什么的(指人),另外“的”还是语气词,起肯定或强调的作用。 2.各类虚词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答案:(1)副词:修饰或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范围、程度等,而不能修饰或限制名 词的词。如:都、只、再三、屡次、很、更、越、也、还、不、竟然、居然。 (2)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边,合起来表示方向、对象等的词。如: 从、自、往、朝、在、当(方向、处所或时间),把、对、为(对象或目的),以、按照(方式), 比、跟、同(比较),被、叫、让(被动)。 (3)连词:连接词、词组或句子的词。如:和、与、而且、但是、因为、如果、只要。 (4)助词:独立性最差、意义最不实在的一种特殊的虚词,包括结构助词,如“的、地、 得、所”;时态助词,如“了、着、过”;语气助词,如“呢、吗、吧、啊”。叹词、象声 词从略。 3.请结合课堂活动中“的”的用法说明虚词运用应注意什么。 答案:运用虚词要注意两点:一是虚词的特殊表意作用,二是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位置。 如“的”: (1)放在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的标志。如:这个区的中心小学/当了教师的他 /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对他的意见。 (2)放在词或词组的后边,构成相当于可以独立指代事物的名词的“的字结构”。如: 经他介绍而成家的/闹过离婚的。 (3)与“什么”组合,放在表示列举的词语之后,表示“等等、之类”的意思。如:打 架吵嘴什么的。 (4)在有些短语中用“的”与不用“的”时,词组的意义会发生变化。如:“夜晚记日 记”与“夜晚记的日记”。前者表明“记日记”的行为是在“夜晚”进行的,后者表明“日 记”的记录时间是在晚上。 [高考链接] 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是虚词的分类、意义与运用,对应的高考考点是“正确使用词语”。 虚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与实词辨析和成语运用结合起来命题, 有时也和辨析病句结合起来考查。 - 4 - 【例 1】 请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逻辑 严密,层次分明。 从读大学到当老师,我跟随郭先生十几年了。这十几年间,每每有不懂的问题,就去先 生家, ① 有问,必有答。先生偶有记不清楚的, ② 亲自去图书馆查来,抄 得整整齐齐地给我。这些年来,问的问题不计其数, ③ 也不乏幼稚之处。 ④ 张 开嘴后自己都悔之不已,但是先生 ⑤ 认认真真地为我解答;有时先生才说两句我就 表示懂了,先生 ⑥ 要我说出来,看我想的对不对。 答案:①凡 ②必定 ③其中 ④有时 ⑤却 ⑥则 【例 2】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古代的一些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完全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们 是现实 主义者,思想中就不能不具有唯物主义成分, 他们能够从艺术描写中反映出一定的 客观现实。 A.既然 尽管 既而 B.不管 既然 既而 C.尽管 既然 因而 D.尽管 既而 因而 解析:根据前后句子之间的关系判断,第一处选“尽管”与“但是”搭配,第二处选“既 然”与“就”搭配,第三处前后句子构成因果关系。 答案:C 【例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两千多年以前的剑刃还如此锋利, 令人诧异。 ②那种以清散闲适为乐的人 是事业心不强的人。 ③某市春节期间,烟花爆竹伤人事件发生了 100 起。 A.确实 往往 不只 B.确实 往往 不止 C.实在 常常 不止 D.实在 常常 不只 解析:“确实”,对客观情况的真实性表示肯定,书面语色彩较浓;“实在”,的确, 完全确实。“往往”,表通常情况下一般怎样或可能怎样,常带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常 常”,指动作行为重复的次数多,不一定有规律性或推论的性质。“不止”,表示超出某个 数目或范围;“不只”,不但、不仅,经常用在一句话的上半句,下半句常用连词“而且” 等相照应,表示并列的两个事物,后者比前者有进一步的意思。 答案:B 【例 4】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应当承认,好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不喜欢读书,那么, 说什么求甚解 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 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是知识,不喜 欢读书也就不能用心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好读书,这 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 把书读进去,越读越有兴趣, 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 - 5 - A.无论 或 因为 才 渐渐 B.即使 和 因此 就 渐渐 C.无论 或 因为 才 自然 D.即使 和 因此 就 自然 解析:抓住“说什么……都毫无意义”可排除 B、D 两项,抓住句末“慢慢”一词可排 除 A 项。 答案:C [技法指导] 1.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如否定副词要放在“把”“被”之前。关联 词语的位置与前后句子主语是否一致有关。 2.使用虚词,要注意它们所指向的对象。如“对”“对于”要注意谁对谁。 3.使用虚词,要注意合理搭配。虚词也有成对使用的,不能随意拆开。 [拓一拓] 1.关于 vs 对于: 关于表关涉的范围。 例: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只能用“关于”)。 对于主要指出动作,行为的对象。 2.必然 vs 必定: 必定重在强调说话人对事物的推测或判断。 例:我们必定胜利。 必然强调事理上的确定不移或客观必然。 例:缺乏幻想的人,必然缺少创造力。 3.继而 vs 既而 继而是状态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紧紧相接。 例:我先是一惊,继而暗暗佩服他的才能。 既而是时间副词,表示两事发生的时间相继不久。 例:既而雨停了,我们又欣然登山。 4.径直 vs 径自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弯,不间断。 例:他出了校门,就径直回家。 径自:自作主张,擅自行动,多含贬义。 例:他没有等到会议结束就径自离开了。 - 6 - 测基础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必须保留的一句是( ) A.咱们厂所需的原料已经运来,并被.存放在库房里了。 B.老先生很有度量,他和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经常争论不休的人也交朋友。 C.北京地区今年少雨,大风却比近两年的.偏多。 D.天阴得这么厉害,怕是要下大雨,所以..你还是带把雨伞。 解析:A 项“存放”就是被存放的意思,“被”字多余;C 项“的”字可有可无;D 项 删去“所以”,语言表达更加简明,也更合乎口语的表达习惯。 答案:B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素质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而是..整个社会的事。 B.李自成等起义领袖内部不团结,贪图享受,严重脱离群众,然而..起义失败了。 C.由于大量捕杀,以至..这种珍稀动物逐年减少,现已濒于灭绝。 D.为什么有的学校对.学生反映的学业负担过重问题置之不理呢? 解析:A 项“不只是”与“而是”搭配不当,应为“还是”或“也是”;B 项句间具有 因果关系,“然而”应为“因而”;C 项分句间不是程度的延伸,而是具有不好的因果关系, “以至”应为“以致”。 答案:D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勇于开拓的企业能获得荣誉当属不易, ,当前由 于名目繁多的荣誉牌的泛滥,使其荣誉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②不能把握到的我们必须泰然地放弃, 是诗,是自然,还是七彩斑斓的情意。 ③我们学习,并不只是要积累别人创造出来的东西,我们 要提高自己的创造能 力。 A.然而 不论 更 B.因此 不管 而是 C.因此 不论 而是 D.然而 不管 更 解析:①句有转折意味,应该选用“然而”。②句选“不论”。“不论”表示条件或情 况不同而结果不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语或表示任指的疑问代词。“不管”表示在任何条 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与之呼应。③句表示递进,应选“更”。 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一部长篇小说有主题、副主题,而每一卷作品也何妨..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 - 7 - B.同志们盼望早日归队,上阵杀敌,张思德又何曾..不是这样的心情呢? C.老杨说:“自家兄弟,何其..如此客气呢?客气了,反而见外了。” D.与其靠外地供应,何如..就地取材,自己创造。 解析:D 项“何如”用于反问语气,表示“不如”;A 项“何妨”应改为“不妨”;B 项“何曾”之后不能用否定的形式,应改为“何尝”;C 项“何其”应改为“何必”。 答案:D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们虽然在同一个城市,但也只是 见见面。 ②他 考虑什么问题,总是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③西湖南线开放,作为原居住于此的居民旧地重游, 想起往事。 ④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人人”, 包括所有的人,任何人也不得例外。 A.偶尔 不论 难免 诚然 B.偶然 不管 难免 当然 C.偶尔 不管 不免 当然 D.偶然 无论 不免 诚然 解析:“偶然”,副词,表示事理上不一定要发生但发生了,“偶尔”表示间或、有时、 不经常。“不管”,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都”“也” 等与它呼应。“无论”,连词,表示条件或情况不同而结果不会改变,后面往往有并列的词 语或表示特指的疑问代词,下文多用“都”“总”等词与它呼应。“不免”,即免不了,后 面一般不能跟否定式。“难免”,即难以避免,后面可以跟否定式,也可以跟肯定式,后面 一般要带“会”或“不会”。“当然”,可理解为①应当这样,②合乎事理或情理。“诚然”, 即固然,用于引起下文的转折。 答案:C 6.下面句子括号内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 ) ①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 )发展,国家将在西部新建十大工程。 ②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共发现 28 颗行星,它们( )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出来的。 ③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 )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拼抢厮杀谋求发展。 ④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快、灵、狠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 )最大障碍。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解析:②句中“它们存在”是一个主谓结构,加“的”后变成偏正结构。此句的主语位 置需要名词性的词组,因而要加“的”。④句中“取胜”不能直接修饰“障碍”,没有“的”, 这句话就不连贯了。 答案:B - 8 -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长期卧床,非但..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反而会影响将来肢体的活动。 B.不符合规定的费用一律不能报销,由于..我手中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是我个人的。 C.老陈未免..太不会讲话了,根本没把这次活动的要求讲清楚。 D.你跟我说实话,那封信终于..收到了没有? 解析:A 项“非但”是“不但”的意思,应和“而且”搭配;B 项“由于”不能用于因 果复句的后一分句,应改为“因为”;D 项“终于”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较 多用于希望达到的结果,不能用于问句中加强语气,应改用“到底”。 答案:C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遇到自觉艰难的事,不要退缩,盍.不先尝试着做一做。 B.雷锋传人郭明义的先进事迹,可见诸.于今天《人民日报》的头版。 C.像我这样的年纪,恐怕已不堪..胜任重命了。 D.洞深约三百米,入焉.,倍觉清爽,这也就成了我们的避暑胜地。 解析:此题在提醒同学们,注意虚词中的兼词现象,这种词仍保留着文言文中的用法。 A 项中的“盍”是“何不”;B 项中的“诸”是“之于”;D 项中的“焉”是“于之”;只有 C 项中的“堪”不是兼词,却又极容易在使用中造成重复的错误,如例句便是如此。本题中, 只有 D 中的“焉”使用正确,“入焉”,可理解为“进到里面”。 答案:D 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今天凌晨两点钟 ,强台风“凡比亚”在台湾登陆,台风中心风力达十二级, 且伴有强降雨。 ②口称人民公仆,却不为人民服务, 你就一点也不感到惭愧吗? ③与会的很多国家认为,严厉打击国际恐怖活动无可厚非,但草木皆兵,随意扩大战争 范围,则 轻率。 ④院子里种着两棵桂花树, 还有几棵梅花树。 A.上下 莫非 失之 另外 B.上下 难道 有失 此外 C.左右 难道 失之 此外 D.左右 莫非 有失 另外 解析:“上下”不表示时间的约数,而“左右”可以表示时间的约数。“莫非”和“难 道”都是副词。“莫非”多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揣测的语气,一般不表示反问语气;“难 道”多用于反问句,表示反问语气。依据语境填“难道”。“失之”与贬义词相关;“有失” 常与中性词或褒义词搭配。“另外”,除此之外,表另提下文,“此外”表示除了前面所说 - 9 - 的情况之外。此处选“此外”。 答案:C 1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 段中适当的地方。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 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我们自己应该 学好汉语,用好汉语。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 字连篇,真是出尽“洋相”。 ①总要 ②却是 ③更 ④但 ⑤随着 答案:①(总要)夹上 ②(却是)白字连篇 ③(更)应该 ④(但)同时 ⑤(随着)中国 测考点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虚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远征是去年六月走的, 到今年五月才来信,真叫人着急。 ②从春种到秋收,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们 在咱们村帮助咱们科学种田。 ③每逢星期天或节假日,杨红珍 去文化市场逛逛,买点花草书刊什么的。 ④秀英希望大家以后能够 到群众中间走走看看,以便了解基层的有关情况。 A.一直 始终 往往 常常 B.始终 一直 常常 往往 C.一直 始终 常常 往往 D.始终 一直 往往 常常 解析:“一直”比“始终”程度更强。“常常”既可用于过去,也可用于将来;“往往” 则只能用于过去。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四大国有银行发放教育贷款, 以.解决寒门学子入学难的问题。 B.关于..群众提出的意见,我们应该认真分析,迅速处理,而不应该束之高阁。 C.随着北方冷空气的逐渐南下,我市北风加大,气温下降,天气明显变得更加..寒冷起 来。 D.《纽约时报》于.日前推出一组“眺望明日世界”专题文章,大胆预测了 32 项不出 10 年就会面世的科技新产品。 - 10 - 解析:“关于”应该改为“对于”。对于:介词,引进对象或事物的关系者。关于:介 词,引进某种行为的关系者。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人们不但..从报纸上、广播里,就是从自己的家里也能感受到我们整个社会发生的巨 大变化。 B.该公司去年曾有过一次违规尚且..不论,单说这一次查出的偷税款竟达几十万元,就 该依法制裁。 C.唯有用人民的语言描写人民的生活,才会..使作品有生活气息。 D.隋唐统治者为扩大统治基础,实行了科举制,通过..明经、进士等种种名目的考试, 来选取官吏。 解析:“尚且”,提出程度更甚的事例作为衬托,下文用“何况”呼应,表递进。如“牺 牲尚且不怕,何况受点小伤”,此处宜用“姑且”“暂且”之类的词。 答案:B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湖北武当山突发大火,有着千年历史的玉真宫主殿 化为灰烬。 ②在中国统一大势不断巩固与发展的过程中,博大精深、与时俱进的中华文化 起到了团结各族人民、促进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 为合理化解统一道路上所遇到的 各种矛盾提供了重要的智力资源。 ③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气力, 学习另一种语言呢? A.顿时 不但/而且 何况 B.马上 如果/就 况且 C.顿时 如果/就 何况 D.马上 不但/而且 况且 解析:“顿时”,立刻,只用于叙述过去的事物、局面;“马上”,立刻,用于叙述将 要发生的事情。“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况 且”只表示进一步申诉理由或追加理由。 答案:A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琅琊人杰地灵,藏龙卧虎,彪炳史册的又 王羲之一人呢? ②他梦想在作文大赛中获得奖励,这次他 获得了一等奖。 ③优秀的教师并非为了金钱工作,所以, 得不到丰厚的报酬,他也会竭尽全力。 A.何止 偏偏 既然 B.何止 恰恰 即使 C.何尝 偏偏 即使 D.何尝 恰恰 既然 解析:①句表示不止王羲之一个,应选“何止”。②句表示恰好之意,应选“恰恰”。 ③句表示让步关系,应选“即使”。 - 11 - 答案:B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你至今还没拿定主意考文科 考理科? ②他非常用心地写生, 野地里刮起沙来都不知道。 ③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接着飞快地在地图上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 看了一阵。 A.或者 以至 再 B.还是 以致 又 C.或者 以致 再 D.还是 以至 又 解析:“或者”,不能用于疑问句,只能用于肯定句中表选择。“以致”“以至”均为 连词。“以至”,表示在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以致”,用于下半句开头, 表因果关系,但多指不好的或陈述者不愿看到的结果。在表示动作重复或继续时,“再”多 用于未实现的动作,“又”用于已实现的动作。 答案:D 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李某解释说,货车是去年买的,今年 11 月才来温州, 行驶证曾经丢过两次, 又在补证后都被找回来了。 ②他 后,以县里财政困难为由,放弃了他本应得到的国家赔偿。 ③安徽“三农”问题专家均认为,种粮大户的涌现,有助于粮食优良品种和现有种粮技 术的集成推广,提高单产 实现粮食总产持续增长。 A.其间 申冤 从而 B.其间 伸冤 进而 C.期间 申冤 进而 D.期间 伸冤 从而 解析:“其间”指某一段时间,可单用,也可说“这其间”;“期间”是某个时期里面, 前面通常要加上特定的时间概念,如“春节期间”“高考期间”。“申冤”主要指自己申诉 所受的冤屈,希望得到洗雪;“伸冤”则指洗雪冤屈。“进而”表递进关系;“从而”表因 果关系。 答案:B 8.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儒家信徒以担荷道统自命,他们无论“从政” “立言”,其终极目的就是“行 道”, 说是以“道”化众,使人人都受到文化的熏沐。这样我们就懂得了司马迁为 什么把自己坚持在屈辱中写《史记》看得“重于泰山”,也就懂得了曹丕为什么说写文章是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些士人都有 的文化自觉,他们把创造文化和传播 文化视作安身立命的基础。 A.或是 或者 充足 B.或是 甚至 充分 C.还是 或者 充分 D.还是 甚至 充足 - 12 - 解析:第一个空应填“还是”,与前面的“无论”搭配;第二个空应填“或者”,表选 择关系,而“甚至”表递进关系,与文意不符;第三个空应填“充分”(多用于抽象事物)。 此题要运用多重技巧,结合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来分析。 答案:C 9.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虚词,正确的一组是( ) ①国外有种说法,“人的一生中只有两件事逃不过去,即纳税和死亡”。 纳税 是和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 ②当您依法缴纳了税款后,您自然就会享受到应有的权利, 您在接受教育、乘 车、去公园休闲等日常生活中, 已经享受了作为纳税人应该享受的权利了。 ③北京地方那么大, 你又不知道他的住址,一下子怎么能找到他呢? A.因为 因而 都 同时 B.因而 其实 就 同时 C.因而 因为 都 况且 D.因为 其实 就 况且 解析:“因为”表原因,“因而”表结果;“其实”有揭示真相的作用,“因为”没有; “就”表示两者连接较紧,“都”无此作用;“况且”表补充,“同时”只表并列。 答案:D 10.下面文字中画线的词语,有的不能删去,有的必须删去,有的可删可不删,请把它 们找出来,将序号分别填写在横线上。 记者从我市天文台中①了解到,日前,该台专家参加了②有关日全食工作会议,针对日 全食过程有③可能出现的社会现象,制定各项应急预案。台长告诉记者,有一年德国某大城 市上空出现日全食,由于④驾车者都停车观看,导致了 100 多公里的高速公路将⑤全线瘫痪。 因此,日全食期间的交通问题值得重视。此外,治安、卫生等问题也⑥很重要。 (1)不能删去的是: (2)必须删去的是: (3)可删可不删的是: 答案:(1)②⑥ (2)①⑤ (3)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