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1 26页

  • 51.00 KB
  • 2021-06-04 发布

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1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最新】精选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1‎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关于良法善治的追求,大致可以概括为几个方面:以礼法为良法善治之法,以中道为良法善治之道,以德政为良法善治之政,以乡治为良法善治之基,以刑罚为良法善治之剑。而“中道”则一以贯之于其他几方面之中,成为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传统中华法系中的“中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和谐、和合、和衷共济、和而不同,都是“中和”的衍生词。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儒家将自然、社会与人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生生不息的大系统,“中和”便是这个系统存在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基本状态。人与人之间、家与家之间、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天人之间,都是和为贵。这种观念深深地渗入到中国古代法律文化之中。对于政出多门、朝令夕改、立法偏私等等,古人将其斥为恶法、败法、非法之法,皆因这些法背离了中和。法是一定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稳定器,它所维护的是社会关系的平衡、稳定。稳定性是法的基本属性之一。“中和”之道求统合、求和谐、求稳定的价值取向正与法的这一属性和功能相契合。‎ 26 / 26‎ 二是“中正”。中,含有适当、适度、公平、准确、不轻不重、不偏不倚等内涵。正, 意为端正、公正、合规矩。程子云:“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可见,中道即是正道。中正而不偏颇是中道的又一基本义,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这也正是法的基本价值和属性。孔子主张博施济众、忠恕爱人、立人达人,反对聚敛和不教而杀;认为治国理民重在导德齐礼、宽严相济;要求统治者“使民以时”,做到 ‎“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提出“政者,正也”,强调执政者首先要正己,言行合规范,秉公办事。从这些主张中可以看出,他所追求的正是“天下有道”,“有道”,即有仁道,仁道也就是“正道”,亦即“中道”,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价值。‎ 三是“时中”。如果前面两层讲的是静态的中道,那么,这里讲的就是动态的中道。“中 和”的稳定、和谐、平衡、秩序,“中正”的适宜、公平、公正,不是绝对不变、静止不动,也不是因循守旧、掩盖矛盾,而是在动中求稳、在变中求衡、在发展中求正。这一原则可称之为“时中”。时中,就是依“时”而处“中”。“时”是流变不居,“中”是持守正道。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按照社会发展、时代前进和事物变化的实际情势去把握正确之道。“时中” 绝非与时俯仰、随波逐流、媚世取容的处世哲学。“时中”包含着审时度势、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等一系列价值判断和政治艺术,强调始终坚持原则,保持“中道”,达到 26 / 26‎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时世而变易”,“因前人之故典而开一代之新规”。由此可见,中国传统的中道蕴含着高深的智慧,需要我们认真地领会和借鉴。‎ ‎(摘编自余荣根《中道:传统良法善治之道》,见 2017 年 7 月 17 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于“中道”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中道”是中国古代的良法善治之道,它贯穿于礼法、德政、乡治、刑罚等几个方面中,是传统中华法系的“法统”。‎ B.“中道”可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即“中和”、“中正”、“时中”;“和”是“中道”的基本涵义,所以说,“中道”就是“和”之道。‎ C.“中道”的另一基本涵义是“中正”,“中正”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是追求公平、正义,所以说,“中道”即公平、正义之道。‎ D.“中道”并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因时而变,因势而变,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所以说,“中道”又是与时俱进的动态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从“中和”“中正”“时中”三个方面论述“中道”,因为前两方面属于“中道”的内涵,所以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 B.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多次引用古人的有关言论,使论而有据,论而有理,论而有力。‎ C.文章论述“时中”时,不仅与“中和”“中正”联系起来,指出了“中道”动的特点,而且联系了现实,这样写,更有助于阐明“时中”‎ 26 / 26‎ 的意思。‎ D.本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分”是论述的重点所在,层次分明,论述透彻,结构谨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如果中国古代统治者真正能用“中道”来治理国家,那么,国家的和谐、稳定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就有了法律上的保证。‎ B.“中道”在今天有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仍然需要这种良法善治之道,“中道”是现代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应该认真借鉴的重要思想。‎ C.“中道”是儒家之道,孔子是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孔子的言论及主张从不同方面体现了“中道”精神,所以,孔子思想是治国理政的最好思想。‎ D.近年来,我国在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领域实行改革开放,文化领域坚持守正创新,这都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中道”思想。‎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群山之巅 何君华 乌热松接到父亲阿什库来信,让他请假回去跟他上山学习打猎。 ‎ 父亲怎会突发奇想要他回去学打猎呢?乌热松虽是鄂伦春人,但他从小到大从未上过山打过猎,更何况他现在公职在身,乌热松还是回去了,回家第二天的清晨,乌热松就被父亲拽上了山。 ‎ 26 / 26‎ 他们上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祭拜山神白那恰。 ‎ ‎“我们的一切都是山神白那恰赐予的。来,磕头。”阿什库将儿子的头按了下去,“请山神赐予我们猎物。”阿什库嘴里念念有词。 ‎ ‎“今晚我们住在山里。”阿什库说。 ‎ 兴许是父亲充满仪式感地祭拜山神感染了他吧,乌热松不仅对住在山上没有反感,还主动地帮父亲砍白桦树搭起撮罗子来。 虽然这是乌热松平生第一次搭撮罗子,却搭得有模有样。父亲看乌热松一丝不苟的样子甚是欣慰,他终究是鄂伦春之子啊。 ‎ ‎“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岭,打也打不尽……”阿什库不由自主地哼起了鄂伦春小曲。 ‎ ‎“乌热松,上马。我们出发!”阿什库别起那支跟随了他一辈子的俄式“别勒弹克”猎枪,便朝兴安岭的深处走去。 ‎ ‎“一个出色的猎手要会看山形、辨风向,掌握各种动物的气味,通过观察雪地上动物的足迹进行跟踪、围猎。更重要的是,你必须有足够的耐心,能够忍受零下三十度的低温,还要忍受一连数天找不到猎物的失落和烦闷。” ‎ ‎“我们鄂伦春人以狩猎为生。老弱病残者无力获取猎物,只能靠年轻猎人供养,而年轻猎人也有需要靠别人供养的一天。一代传一代,鄂伦春人就这样走到今天。”阿什库边走边说。 ‎ ‎“雪地上有狍子的足迹!”阿什库突然大喊一声翻身下马,查看起雪地上的足印来。“‎ 26 / 26‎ 没错,是狍子。乌热松,快下马,我们得步行了,从下风口追过去!”阿什库在寒风中大声吆喝道。 ‎ 两个小时后,他们终于发现了那只足有30多公斤重的大狍子。乌热松对打猎原本兴致不高,可当活生生的猎物就在眼前时,他还是忍不住喊出了声:“爸,快打!” ‎ 狍子是兴安岭森林里反应最不灵敏的动物,所以大家都叫它们“傻狍子”。尽管乌热松大喊了一声,那只傻狍子却好似没听见一般,仍然呆立原地一动不动。 ‎ 这时阿什库方才缓缓举起猎枪,然而他仅仅是瞄准,并没有开枪。 ‎ ‎“爸,你咋不打呀?”乌热松急不可耐地小声问道。 ‎ 阿什库不但没有开枪,反而把枪扔到了地上。那只傻狍子终于发觉了他们,撒腿跑了。 ‎ 阿什库一屁股坐在雪地里,慢悠悠地燃起一锅旱烟,长叹一口气,用一种乌热松从未听过的语气说道:“我们鄂伦春人从不射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下河捕鱼总是将网眼扩大一指,以此放过那些小鱼。每次出猎我们都祭拜山神白那恰,从不胡乱砍伐森林。千百年来,兴安岭森林里人和动物共存共荣,我们一直遵守自然的法则,国家颁布了野生动物保护法和森林法。从今天起,我们不能打猎了。孩子,鄂伦春人下山了。” ‎ 父亲的一席话令乌热松着实震惊不已。他也一下瘫坐在雪地上,不知该说些什么,也不知该如何安慰父亲。 ‎ ‎“‎ 26 / 26‎ 孩子,我这次找你回来,并不是要让你真的学会打猎,而是要告诉你,你是一个鄂伦春人,你是猎民之子,你必须知道,你的祖先们是怎样生活的。” ‎ ‎“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我们的文化只能口口相传。我真担心,一旦离开山林,我们的狩猎文化就要消失。”说着阿什库流下了哀伤的眼泪。 ‎ 乌热松这时才突然明白,他们进山前的河口平地上,那一排排崭新的房屋就是鄂伦春人新的归宿……‎ 现在,乌热松只想将鄂伦春人世代相传的狩猎文化和自然法则与更多的人分享。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选自《啄木鸟》2016年11期,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写父亲莫名其妙的让乌热松请假回家跟他上山学习打猎,这样写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 ‎ B.小说中父子上山后首先祭拜山神,并非迷信,反而能够说明鄂伦春人为什么世代立于兴安岭上。 ‎ C.小说中阿什库哼起鄂伦春小曲,表达了他的欣喜之情,小曲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生活,体现出他们的勇敢。 ‎ D.阿什库不射杀追到的狍子,唯一的解释是他看出狍子正处于特殊期,这是他们必须遵守的自然法则。 ‎ ‎5.小说结尾说“他想让年轻的人们知道,他们的祖先是靠什么站在了兴安岭的群山之巅”‎ 26 / 26‎ ‎。他们靠的是什么?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5分) ‎ ‎6.小说最后告诉读者“不能打猎了”,却写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打猎过程,请结合作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 ‎ ‎(三) 实用类文本阅读(本小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汉语就已形成当时的共同语“雅言”和“通语”了。秦汉时代,语言的统一性更强,东汉时的洛阳话、唐代的长安话、宋代的汴梁话等,都曾先后成为汉民族的共同语。金、元、明、清四代都曾建都北京。由于政治、经济的集中,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北京话成为明代“官话”的基础语言,“官话”成了明清时期的“共同语”。‎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完整地赋予了“普通话”科学的定义:“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标准音,是以北京语音的系统为标准,并不是北京土音,也不是把北京语音的一切读法照搬。因此,普通话不等于北京话。推广普通话,并不意味着消灭北京土音,但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 (摘编自潘佳《普通话的前世今生》)‎ 26 / 26‎ 材料二 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推广是与时俱进的:1955年,国家提倡推广普通话,提出的方针是“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57年,这个方针增补为“大力提倡,重点推行,逐步普及”;1992年,推普方针调整为“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新世纪大体还是延续着这个方针。‎ 普通话的规范使用,是形成和实现社会语言生活和谐的必要条件,是人们语言素养和语言能力的体现和表征。诚然,普通话的规范使用不是阻碍语言的发展变化和遏制语言的修辞创新,而是有助于引导语言的健康发展和有效地进行修辞创新。而经典就正是这种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向经典学习,展开经典朗读、诗词吟诵、演讲比赛、咬文嚼字等活动。从经典中人们会发现:语言的使用,“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 (摘编自陈光磊《普通话,规范着才是美丽的》) ‎ 材料三 长期以来,有人把推广普通话简单地理解为国家政治意志,这是片面的。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需要有一个沟通各族人民的共通语,以方便交际,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国家认同感。‎ 26 / 26‎ 当今,跨区域合作、全国市场趋于一体化,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常态,更加需要推广普通话,以方便交际,减少语言成本,促进民族地区和汉语方言区更好地分享全国市场,加快发展。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推广普通话可帮助大众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公共服务。‎ 会讲普通话有助于争取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有助于获得更高的收入,有助于开拓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个简单的道理:懂一种语言或方言只能跟本地人打交道,学会了普通话不仅能跟所有讲普通话的人直接打交道,而且还可以跟所有懂得普通话的讲其他语言或方言的人直接打交道。这不仅扩大了个人社交网络,也可带来更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国进入了“强起来”的新阶段,世界也面临新的变局。新形势下,提升国家语言能力也有了新需求和新任务。有哲人说:“语言永远与实力相伴!”古代拉丁语、法语、汉语的辉煌,今天英语的强势,都证明了这一点。可见,以推广普通话为抓手来全面提升国民语言能力和国家语言能力,更具有助力国家“强起来”的重大意义。‎ ‎ (摘编自赵世举《推广普通话是发展的需求》)‎ 材料四 26 / 26‎ 如今,我国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呈现崭新局面: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进一步提高,普通话普及率达到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社会用字进一步规范;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语言文化品牌活动广受关注和赞誉;世界语言大会成功举办,中文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国际语言,全球学习人数迅速增长。中华优秀语言文化承载的中国智慧越来越受到世界瞩目,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语言文字又一次焕发出迷人的魅力和光辉,中国人民沉淀了几千年的文化自信更加坚定。这些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摘编自杜占元《普通话助力建设语言文化强国》)‎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共同语的形成与政治中心有密切关系,宋以后,北京被金、元、明、清作为都城,因此,以北京方言为基础的“官话”成为共同语。‎ B.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不等于就是北京话,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语音和语法规范并没有完全照搬北京话。‎ C.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是我国的一贯政策,不管时代怎么发展,从1955年起,普及普通话一直是推广工作的目标。‎ D.普通话的推行与方言的使用是和谐共存的关系,推广普通话不是要消灭方言,但随着民族共同语的发展,方言的力量必然会减弱。‎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经典是语言的社会使用规范的生动体现和修辞创新的真正榜样,所以,要说好普通话就必须要向经典学习。‎ B.会讲普通话的人比不会讲普通话的人,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会讲普通话就能接触到更多的人和更广阔的天地。‎ C.当前我国的普通话普及率在73%以上,语言交流障碍初步消除,这为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 D.随着国家的繁荣富强,中文越来越被更多的外国人学习,古老的中国语言文字再次焕发出魅力和光辉。‎ 26 / 26‎ E.随着普通话的日益普及,我国的文化越来越繁荣,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社会也更和谐。‎ ‎9.为什么需要推广普通话?请结合材料三简要概括。(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王敬弘,琅邪临沂人也。与高祖①讳同,故称字。曾祖暠,晋骠骑将军。祖胡之,司州刺史。父茂之,晋陵太守。敬弘少有清尚,起家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性恬静,乐山水,为天门太守。‎ 敬弘妻,桓玄②姊也。敬弘之郡,玄时为荆州,遣信要令过。敬弘至巴陵,谓人曰:“灵宝见要,正当欲与其姊集聚耳,我不能为桓氏赘婿。”乃遣别船送妻往江陵。妻在桓氏,弥年不迎。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玄辅政及篡位,屡召不下。高祖受命,补宣训卫尉,加散骑常侍。永初三年,转吏部尚书,常侍如故。‎ 敬弘每被除召,即便祗奉,既到宜退,旋复解官,高祖嘉其志,不苟违也。复除庐陵王师,加散骑常侍,自陈无德,不可师范令王,固让不拜,又除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加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不就。太祖即位,又以为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领江夏王师。元嘉三年,为尚书仆射。关署文案,初不省读。尝豫听讼,上问以疑狱,敬弘不对。上变色,问左右:“何故不以讯牒副仆射?”敬弘曰:“臣乃得讯牒读之,政自不解。”‎ 26 / 26‎ 上甚不悦。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改授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给亲信二十人。让侍中、特进,求减亲信之半,不许。及东归,车驾幸冶亭饯送。二十四年,薨于余杭之舍亭山,时年八十八。追赠本官。顺帝升明二年,谥为文贞公。‎ 敬弘形状短小,而坐起端方,桓玄谓之“弹棋八势”。所居舍亭山,林涧环周,备登临之美,时人谓之王东山。太祖尝问为政得失,敬弘对曰:“天下有道,庶人不议”。上高其言。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太祖嘉而许之。敬弘见儿孙岁中不过一再相见,见辄克日。恢之尝请假还东定省,敬弘克日见之,至日辄不果,假日将尽,恢之乞求奉辞,敬弘呼前,既至阁,复不见。恢之于阁外拜辞,流涕而去。‎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①高祖,南朝宋的开国之君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史称宋武帝(宋高祖)。②桓玄,字敬道,一名灵宝,大司马桓温之子,东晋将领、权臣,大亨元年逼晋安帝禅位于己。‎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B.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C.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26 / 26‎ D.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讳”,名讳。封建时代对于帝王梅相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王敬弘因与高祖刘裕名字相重,故只称字。‎ B.“赘婿”,指就婚、定居于女家的男子。以女之父母为父母,所生子女从母姓,承嗣母方宗祧。秦汉时赘婿地位等于奴婢,后世有所改变。‎ C.“受命”,受命于天。古代统治阶级为巩固统治地位,宣扬“君权神授”论,称他们做皇帝是顺从天意,接受天命。这里指桓玄接受禅让。‎ D.“薨”,就是死的意思,是诸侯以及王公大臣死时的专用字,也可以用于妃嫔和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敬弘少有清尚,不慕权贵。王敬弘的夫人是权臣桓玄的姐姐,王敬弘却不愿亲近桓玄。桓玄辅政及篡位时多次征召他.他都拒绝了。‎ B.王敬弘为政长于清淡,短于操作。皇上曾经问他为政得失,他回答让皇上推崇不已;皇上问以疑狱,他却连审讯记录都没有看。‎ C.王敬弘淡泊官场,一生多次辞官。他性恬静,乐山水,好隐居,仅在宋朝,他就有多次辞官回家的纪录。有事朝廷一再封以高官,他却屡屡推辞。‎ 26 / 26‎ D.王敬弘为父慈爱,但国事为重。他一年之中会多次与儿孙们相聚。但为了勉励回家探望的王恢之以国事为重,他直至儿子假期将尽也忍住没见儿子。‎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妻在桓氏,弥年不迎。山郡无事,恣其游适,累日不回,意甚好之。(5分)‎ ‎(2)六年,迁尚书令,敬弘固让,表求还东,上不能夺。(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书愤 陆游 白发萧萧卧泽中,只凭天地鉴孤忠。‎ 厄穷苏武餐毡久,忧愤张巡嚼齿空①。‎ 细雨春芜上林苑,颓垣夜月洛阳宫②。‎ 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注】①苏武厄于甸奴,餐毡吞雪而忠心不泯。安史乱中,张巡死守睢阳数月,被俘后仍骂敌不止,最后竞嚼齿吞牙,不屈加死。②上林苑,汉时旧苑。它和“洛阳宫”在这里都是代指皇宫。‎ ‎14.下列对颔联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人借苏武的典故写晚年的困厄境况,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一片忠心。‎ 26 / 26‎ B.诗人以史明志,用张巡的典故写自己虽然被俘但仍要坚持斗争、永不屈服。‎ C.“久”写出诗人持续困厄的时间之长;“空”突出诗人年华已逝、报国无门之情。‎ D.诗人以苏武和张巡自比,抒发了低落的情绪和内心的悲愤,照应了题目。‎ E.本联表达了诗人对朝延的耿耿忠心,自己虽不被理解,满怀忧愤,却矢志不渝。‎ ‎15.本诗颈联悄情景交融,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 ”两句,以蛟龙和寡妇的表现,侧面写出客人箫声的感染力。‎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中“ ”一句印证了这句话。‎ ‎(3)韩愈在《师说》中用“ , ”两句强调懂得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里,西伯利亚小天鹅翩跹而至、群集回翔,候鸟的复归意味着××市生态修复举措行之有效。‎ ‎②‎ 26 / 26‎ 为全球经济增长推波助澜,与各国一道让正在滑向悬崖的世界经济稳定复苏,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深知自身责任重大。‎ ‎③中国活力的迸发离不开朝气蓬勃的青年,这已经被过去几年的生动实践证明,如“长征六号”火箭研制团队平均年龄只有27岁。‎ ‎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元旦晚会上出现了意想不到的一幕,登台者竟然是校门口拉二胡的老大爷,其表演赢得莘莘学子们热烈欢呼。‎ ‎⑤合肥轨道公司与皖新传媒珠联璧合,近日在地铁2号线安徽农大站创办全国首家轨道交通共享书店,此举促进了全民阅读活动。‎ ‎⑥今后文化部将不定期开展全国地方戏剧种普查,刻不容缓地掌握地方戏剧种情况,实现文化行政部门对地方戏资源的动态管理。‎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透露,中国将在2020年前后计划完成中国载人空间站的建造。在此期间,根据需要会发射一系列货运飞船,向空间站提供物资补给。‎ B.京州市发布政策规定,暂停向拥有本市三套及以上住宅的本市户籍家庭出售新建商品住房及手住房;取得本市居住证的非本市户籍居民家庭,方可允许在本市购买一套住房。‎ C.周梅森创作的《人间正道》《至高利益》《我主沉浮》和《绝对权力》等政治小说闻名全国,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是他的又一部反腐力作。‎ 26 / 26‎ D.食品生产厂的选址和建设要根据当地的环境条件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出发,既要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也要保证当地的生态环境不受影响。‎ ‎19.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3分)( )‎ A.今天的讲座,能够聆听诸位先贤的高论,茅塞顿开,获益匪浅。‎ B.兹介绍我校傅岷同学前往贵公司参加社会实践,请予接洽为荷。‎ C.迟暮之年,年华已逝,祝您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D.三年同窗,朝夕相处,今毕业在即,特赠小照一张,敬请笑纳!‎ ‎20.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6分)‎ 一个好思想,一个好作品,在形成之前,____①____。这种子来自人类生活的土地,如同柳絮一样在人类精神的天空飘荡。倘若它落到了你的心中,你的心又恰巧是一片肥土,____②____,最后有希望发育成一棵好的植物。精神的创造当然是离不开外部的环境的,____③____。满天柳絮,阳光明媚,水分充足,可是倘若你的心是一片瘠土,你的心中仍然不会绿柳成荫。一颗种子只有落在适宜的土壤上,才能真正作为一颗种子存在。‎ ‎21.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5分) ‎ 把体育纳入中考必考科目,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都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激发“终身体育”‎ 26 / 26‎ 的内在热情。有些人极端地认为,取消体育考试才能真正释放学生的兴趣,这显然过于理想化。即便在一些发达国家,也依然保留着体育成绩这个指挥棒。世界一流大学在录取时,都十分看重体育等课外活动经历。一个广为人知的案例是,当NBA向天才篮球少年科比·布莱恩特发出召唤时,包括杜克大学在内的多所知名学府也向这位17岁的高中生抛来橄榄枝。‎ ‎①把体育课纳入中考必考科目不一定就能唤起学生对体育的热情。‎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其实这个词条跟佛教没有直接关系,它是指在社会中存在的一部分秉持“不争不抢;不求输赢,怎么都行,看淡一切”生活哲学的青年。如约车,司机到门口也行,自己多走两步也行;饿了,有啥吃啥,凑合就行;干活,说我好也行,说不好也行……“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在网上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支持者众多,反对者也不少。‎ 针对“佛系青年”的生活哲学,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6 / 26‎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1.D(“因人因事而变,日新月异,变化不定”为无中生有,对“时中”理解有偏差。)‎ ‎2.A(“论述要比后一方面深入细致”说法不准确,其实,三方面平均用墨。)‎ ‎3.C(“孔子思想……最好的思想”说法太绝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4.D ‎5.(5分)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③多年练就的技能(如猎手的优秀技能);④耐心坚韧等优秀品质(忍受低温,足够耐心,忍受烦闷等);⑤人与人的互助(如年轻猎人对老弱病残者的供养)。(每点1分,共5分)‎ ‎ 评分细则:‎ ‎①对自然的尊敬与感恩(如祭拜山神);‎ ‎②遵循自然法则(如不杀怀孕和哺乳期的动物);‎ ‎③多年练就的技能(如猎手的优秀技能);‎ ‎④耐心坚韧等优秀品质(忍受低温,足够耐心,忍受烦闷等);‎ ‎⑤人与人的互助(如年轻猎人对老弱病残者的供养);‎ ‎⑥狩猎文化口口相传。(鄂伦春人没有文字,文化只能口口相传)‎ 26 / 26‎ 答任何五条即可得满分。‎ 只摘抄原文,未加以概括的:答对五条的最多得2分,答对四条的1分。(每点1分,共5分)‎ ‎6.(6分)①打猎过程构成一个完整曲折的故事,故事性强,吸引读者;②打猎过程中塑造了以阿什库为代表的鄂伦春人的形象,反映出鄂伦春人的狩猎文化与精神品质;③揭示了坚守传统文化与自然法则、迎接新生活的主题。(每点2分,共6分)‎ ‎ 评分细则:‎ 只罗列术语,没有相应分析,该点不得分。例如,只答“揭示主旨”“丰富人物形象”。‎ 每点2分,共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7.(A“官话“是明清时期的共同语,金元时期,北京话的影响逐渐增大,地位日益重要,并没有成为共同语)‎ ‎8.CD(A向经典学习打助于说好普通话,不能据此认为要说好普通话就一定要学习经典;B同一个人,会讲普通话比不会讲普通话会有更多、更好的机会,而不是比不会讲普通话的人有更多的机会。E选项中所说的些情况,根本原因是国家的日益发展,不是推广普通话的结果)‎ ‎9.①沟通交际的需要;②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需要;③个人发展的需要;④强国强语的需要。(每点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26 / 26‎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10.B 【解析】原句标点为: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为求奉朝请,与恢之书曰:“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 ‎11.C 【解析】“桓玄接受禅让”错,应该是刘裕接受禅让。‎ ‎12.B 【解析】“他却连审讯记录都没有看”错,原文说的是审讯记录他看不懂。‎ ‎13.(1)妻子住在娘家,王敬弘整整一年也没有去接她。郡里无事,便尽情游山玩水,往往一连数日不归,心里非常高兴。(弥、恣、累日、各1分,大意2分)‎ ‎(2)元嘉六年,升任尚书令,敬弘坚决辞谢,上表皇上请求回到东部,皇上难以改变他的想法。(迁、让、表、夺各1分,大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小题共2题,11分)‎ ‎14. B、D (B项 2分,D项3分) ‎ ‎15.(6分)①“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②借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激愤。(每点3分)‎ ‎ 评分细则:‎ 模式一:依照参考答案,每条3分。‎ ‎①中“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1分,“诗人对国家衰败的伤感”2分;‎ ‎②中“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1分,“‎ 26 / 26‎ 表达了诗人对当权者的激愤” 2分。‎ ‎ 模式二:三处得分点,景物描摹2分,感情各2分。‎ ‎ “细雨春芜、颓垣夜月描绘了一幅凄清而又破败的景色,展现了上林苑和洛阳宫的荒芜破败,写出国势的衰微”2分,“对国运衰败的感伤”2分,“对造成国势衰微的当权者的激愤、悲愤”2分。‎ ‎ 注:仅答出“伤感”和“悲愤”,不点明指向仅各得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5分)‎ ‎(1)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每句1分)‎ ‎(2)学不可以已 ‎(3)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 评分细则:‎ 名句题目设置有区分度,考察学生基础扎实程度。‎ 出错较多的是前三个空,后两空正确率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E)答案:B(②“推波助澜”比喻助长不好事物的发展,色彩贬义;④“莘莘学子”指众多学子,与“们”意义交叉重复;⑥“刻不容缓”指一刻也不允许拖延,与“不定期”矛盾。)‎ ‎18.B 【解析】A.语序不当。可改为“计划将在2020年前后”;C.搭配不当。“政治小说”不能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D.句式杂糅。“根据……出发”应该改为“根据……”或“从……‎ 26 / 26‎ 出发”。‎ ‎19.B[A项,“先贤”是指已故的有才德的人,与语境不合,可改为“大师”等。B项,正确,其中“荷”常用于书信、公文等,表示感谢或客气。C项,“迟暮之年,年华已逝”,有感伤情调,不合祝寿语境;此处可改为“春秋不老,古稀重新”。D项,“笑纳”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此处可以改为“敬请惠存” 。]‎ ‎20【解析】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牢记“瞻前顾后”四字,必须考虑每一处横线前后文内在的逻辑关系。①处,根据①后“这种子”可知,①处必包含“种子”这一关键词,即填与“起初只是一颗种子”类似的内容。②处,其前后都处于一种比喻的语境,②处前面写种子和沃土,②处后面写发育成好的植物,那么中间部分就应是种子发芽和生长的过程。③处,由后文用“可是……绿柳成荫”强调内心的重要性,且从前文提到离不开外部环境可知,③处要强调内部的环境。‎ ‎【答案】 (示例)①起初只是一颗种子 ②它就会在你的心中萌芽和生长 ③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环境 ‎21.②学生在上体育课的过程中,不一定都能感受到体育的魅力,也不一定能激发“终身体育”的内在热情。③世界一流大学在录取时,不一定都十分看重体育等课外活动经历。‎ 文言文参考译文:‎ 26 / 26‎ 王敬弘,是琅玡临沂人。因为他和高祖的名相同,所以以字称呼。曾祖王廙,担任晋骠骑将军。祖父王胡之,担任司州刺史。父亲王茂之,是晋陵太守。敬弘年轻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始任本国左常侍、卫军参军。敬弘性情恬淡宁静,喜欢游览山水。任天门太守。‎ 王敬弘的妻子是桓玄的姐姐。敬弘到郡县去时,其时桓玄镇荆州,桓玄送信给敬弘请他到府上拜访。王敬弘到了巴陵,对人说:“桓玄邀请我,只是要和他姐姐相聚罢了,我不做桓家的入赘女婿。”于是他派另一条船将妻子送到江陵。妻子住在娘家,王敬弘整整一年也没有去接她。郡里无事,便尽情游山玩水,往往一连数日不归,心情非常高兴。桓玄辅佐国政及后来篡位屡次征召他,他都不答应。高祖登基,敬弘补任宣训卫尉,担任散骑常侍。永初三年,王敬弘转任吏部尚书,常侍之职不变。‎ 敬弘每次被征召,即使敬奉高祖,已经到了应该退下来的时候,他就立即解去官职,高祖赞赏他的志趣,不随意违背他的请求。又被任命为庐陵王的老师,担任散骑常侍,他自称无德才不配做庐陵王的老师,坚决辞谢不接受。又被任命为秘书监、金紫光禄大夫,担任散骑常侍、本州中正,又未接受。太祖即位,又让他任散骑常侍、金紫光禄大夫,统率江夏王的军队。元嘉三年,任尚书仆射。刚开始不懂关署文案。有次参加判案,皇上问他一件疑案,敬弘回答不出来。皇上变了脸色,问有关人员:“为什么不将案卷交给仆射?”敬弘说:“臣已拿到案卷读了,却弄不明白。”‎ 26 / 26‎ 皇上非常不高兴。元嘉六年,调任尚书令,敬弘坚决辞谢,上表皇上请求回到东部,皇上难以改变他的想法。改而任命他为侍中、特进、左光禄大夫,分给他随从二十人。敬弘辞去侍中、特进,并请求减去一半随从,未被允许。等到敬弘回东部时,皇上亲自到冶亭为他饯行。二十四年,敬弘死于余杭舍亭山,时年八十八岁。朝廷追赠他原先的官职。顺帝升明二年,追授谥号为文贞公。‎ 王敬弘身材矮小,但举止姿态方正端庄,桓玄称之为“弹棋八势”。他所住的舍亭山,溪流环绕,极具登山临水的美景,当时人都称他王东山。高祖曾向他请教朝廷政事得失成败的关键,敬弘答道:“天下有道,普通老百姓不会议论政事。”高祖极其推崇他的话。敬弘的儿子恢之被召为秘书郎,敬弘替他请求任奉朝请,并写信给恢之说:“秘书郎名额有限因而有竞争,奉朝请则没有名额限制,所以没有竞争。我想让你处在没有争斗的地方。”高祖赞赏并答应了他。敬弘一年见儿孙不超过一两次,见一次也总是一天时间。恢之曾经请假回来看望他,敬弘限定一天见他,但是到了那一天没能实现,而恢之到家那天假期快结束了,恢之请求回朝廷,敬弘喊他,恢之已到了门口,敬弘又不见他了。恢之在门口跪拜辞别,流泪而去。‎ 26 /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