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1.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考点一 文言实词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                ‎ 第一讲 文言基础细落实 考点一 文言实词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仅指出了考查范围(《考试大纲》要求的120个实词和初高中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常用实词),还明确了考查方向(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实词往往是多义的,只有在具体语境的限制下,实词的意义才是确定的、具体的、有着特定内涵的。这就需要考生具备依据语境理解实词意义与用法的能力。从历年对实词的考查情况来看,文言实词的考查内容主要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偏义复词等,其中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通假字的考查是重中之重,偏义复词相对较少。‎ 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类型 解说 本义 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道”的本义是“路途、道路”。‎ 引申义 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为“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为“树木的根”,“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比喻义 就是词建立在比喻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比喻义是“得力的帮手或武士”,现在属贬义词;“草菅人命”中的“草菅”,本义是“野草”,比喻义是“不值得珍惜的事物”。‎ 假借义 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含义。古文中常常出现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 巧借本义 联系解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一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如“从弟”。‎ 紧扣语境 推敲解 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辞 谢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译文: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旁为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回声使行走的云停下。‎ 参考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大道旁给他饯行,打着节拍唱起悲伤的送行歌,歌声使林木振动,回声使行走的云停下。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2.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并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选自《后汉书·冯异传》)‎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 )‎ A.①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伐:自夸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  伐:讨伐,征伐 B.①进止皆有表识  识:赏识 ‎②天下谁人不识君  识:认识 C.①每所止舍  舍:宿营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舍:舍弃 D.①光武以此多之  多:赏赐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多:大多 解析:B项,①应解释为“标志”;C项,②应解释为“停息”;D项,①应解释为“赞扬”。‎ 参考译文:‎ 冯异为人处世谦虚退让,不自夸,出行与别的将军相遇,就把马车驶开避让。军队前进停止都有标志,在各军队中号称最有纪律。每到一个地方停下宿营,其他将军坐在一起讨论功劳时,冯异经常独自退避到树下,军队中称他为“大树将军”。等到攻克邯郸,要重新安排各将领任务,每人都有被分配的隶属,士兵们都说愿意跟随大树将军,光武帝因为这个而赞扬他。‎ ‎3.阅读下面的文段,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 ‎(《吕氏春秋·先识》)‎ ‎(1)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   应:迎敌 ‎(2)羊斟御 御:驾车 ‎(3)羊斟不与焉 与:参加 ‎(4)昨日之事,子为制 制:掌握 ‎(5)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 机:弩的部件名 参考译文:‎ 郑公子归生率领军队攻打宋国。宋国的华元率领军队在大棘迎敌,羊斟给他驾车。第二天将要作战,华元杀了羊宴飨甲士,羊斟却不在宴飨的人中。第二天作战的时候,(羊斟)愤怒地对华元说:“昨天宴飨的事由你掌握;今天驾车的事该由我掌握了。”于是把车一直赶进郑国军队里。宋国军队大败,华元被俘。弩牙相差一个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正像一个大的弩牙。宴飨甲士却忘了自己的驭手,将帅因此战败被俘,难道不是应该的吗?‎ 汉语的词义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今天阅读古书的一个难点,是词义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因此有必要正确认识和掌握古今词义演变的知识。古今词义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词的义项的变化。在大方面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类型 解读 示例 词义 扩大 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江”“河”,古义一般特指长江、黄河,如“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今义则泛指一般的江河。‎ 词义 缩小 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中的“金”,原来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 词义 转移 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词义 弱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弱。‎ ‎“病”,古代的基本义是“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而现在,只要是生理上或心理上出现不正常的情况,都通称为“病”,不再单纯表示“重病”这个意思。‎ 词义 强化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现在表示的语义较强。‎ ‎“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续表)‎ 类型 解读 示例 感情色 彩变化 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 ‎“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 方法 示例 要区分所给词语是否由两个词组成,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词往往有其固定义项,所以对文言文中的双音词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细致比对。‎ ‎“璧有瑕,请指示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指示”为“指”和“示”两个词,依上下文可译为“指出来,给……看”;而在现代汉语中,“指示”为一个词。‎ ‎“宣言曰:‘‎ 即使所给词语古今都是一个词,也要看其含义是否相同,依据就是其所在的具体语境。‎ 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宣言”,在此为“扬言”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宣言”作名词,则为“(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之意;作动词,则为“宣告,声明”之意。‎ 结合所给词语的感情色彩是否一致加以区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卑鄙”的含义是“地位卑贱,见识浅陋”,在古代汉语中是自谦的词语;在现代汉语中,“卑鄙”意为“(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是贬义词。‎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实所用不过三石    其实:他实际上 ‎②左右皆引试之 左右:近臣,随从 ‎③所用不过三石 不过:不超过 ‎④而终身自以为九石 以为:认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 译文: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 参考译文:‎ 齐宣王爱好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实际上他曾经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群臣看,群臣就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使用它?”宣王很高兴。宣王的实际情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悲的吗?‎ ‎5.阅读下面的文字,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成化中,历侍读、中允,侍孝宗于东宫。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十三年,星变,自陈乞休。报许,赐敕驰驿,加太子太保,以侣钟代。‎ ‎(选自《明史·列传七十一》,有删改)‎ ‎(1)改庶吉士,授检讨 检讨:官职名,掌管国史修订编纂的官员 ‎(2)经刚介方正 方正:正直,端正不偏 ‎(3)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 疾:憎恨,厌恶 ‎(4)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 交通:勾结 ‎(5)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 竞:争相 ‎(6)臣但有寸金、尺帛 但:只要,如果 ‎(7)以为奔竞无耻之戒 以为:把……作为 ‎(8)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 干涉:关联,牵涉 ‎(9)报许,赐敕驰驿 报:回复 参考译文:‎ 周经,字伯常,是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他)改任庶吉士,被授予检讨职务。成化年间,先后做过侍读、中允,在东宫侍奉孝宗。周经刚强耿直,喜欢极力诤谏,即使深深忤逆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害怕他并且憎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物的账簿,非常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勾结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朝廷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被审问,(但)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办法来自己说明情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赠送他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请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该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物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将我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诫。如果没有关联牵涉,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施展才能,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如果让我带着侮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埋在沟壑,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安慰并答复了他。弘治十三年,星宿变化,自己陈说请求退休。皇帝回复许可,并下诏赏赐他可以驾乘驿马疾行,加封他太子太保,让侣钟代替他。‎ 通假字是指本当用甲字,却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甲字的一种语言现象。甲字叫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句中本该用“早”字,却用音同的“蚤”替代。‎ 还有一种情形,一个汉字(古字)原本有好几个意义,后为了区别不同义项,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如“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石钟山记》),“莫”是会意字,从字形结构分析,就是“太阳坠入草丛中”的意思,后来为了区别其他义项,才又造了一个“暮”字专门表示“太阳落山的时刻,即傍晚”这个意思。因此,这两个字的关系,“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 应该注意的是,由于古今语音的演变,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甚至完全不同。如“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中的“生”通“性”,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声母、韵母、声调都不相同,这类字在平时就应着重识记。‎ 因为通假字和本字多没有意义上的必然联系,所以在阅读时如遇到按其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都解释不通的字时,就要考虑这个字是不是某个字的通假字。‎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出有通假字的一项( B )‎ 南阳刘子骥,好游山水。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闭一开。水深广,不得渡。欲还失道,遇伐薪人问径,仅得还家。或说囷中皆仙方灵药及诸杂物。子骥欲更寻索,不复知处。‎ ‎(节选自陶渊明《搜神后记》)‎ A.好游山水        B.深入忘反 C.遇伐薪人问径 D.子骥欲更寻索 解析:“深入忘反”中的“反”通“返”,意为“返回”。‎ 参考译文:‎ 南阳的刘子骥,喜欢游山玩水。曾经到衡山采药,深入衡山忘了返回。路上看到一道山涧,水的南面有两扇石门,一扇关一扇开。水极深,水面相当宽广,他无法渡到对岸去。想要返回却已经迷失了道路,遇到砍柴的人,刘子骥就向他问路,只能找到回去的路罢了。有人说石门里都是仙家的药方和灵验的药以及各种奇妙的东西。刘子骥想要再次去寻找那个地方,不再能知道它在哪里。‎ ‎7.指出下列各句中所含的通假字并解释。‎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 ‎“反”同“返”,返回 ‎(2)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 ‎“坐”同“座”,座位 ‎(3)女忘会稽之耻邪 ‎“女”同“汝”,你 ‎(4)厚遇宾客,振贫吊死 ‎“振”同“赈”,救济 参考译文:‎ 吴王赦免越王后,越王勾践返回越国,就忧心苦思,把苦胆挂在座位上,坐处、卧处抬头就能看到苦胆,吃饭也尝苦胆。自语:“你忘了会稽的耻辱了吗?”(他)亲自去耕种,其妻子亲自织布,不吃肉食,不穿有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降低身份礼待贤士,厚待宾客,救济贫苦的人家,悼念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 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一般是一个字一个词;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合成词)为主,两个字一个词。但古代汉语中也有特殊现象,存有少量双音节词(即复词),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就是较典型的两类词。‎ 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合成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是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批评”的意思。‎ 偏义复词,是指由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语素构成,而词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有两种类型:‎ 类型 例句 语义相近的 偏义复词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 园圃:偏义复词,“园”“圃”语义相近,分别是“种树的、种菜的地方”,此处只取“园”之意。‎ 语义相对的 偏义复词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存亡:偏义复词,此处只有“亡”的意义,“存”为衬字。‎ 虽然偏义复词在古汉语中很少,但如果不了解、掌握它,就会成为阅读的障碍。如何掌握呢?一要弄清两个语素的构成方式——意义上相近或相对,二要结合语境加以揣摩、判断。如“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中的“车骑”,结合下句则可知偏在“车”义。偏义复词具有临时、动态、借用的性质,一定要借助语境判断。‎ 需要注意的是:同义词连用与偏义复词很相似,而考生要善于把二者区分开来。同义词连用时,其中的每一个实词的意义都有所保留;而偏义复词是在某一语境下,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失去了,如“无毛羽以御寒暑”(《汉书·刑法志》)与“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两个句子相比较,前一句中的“寒暑”是偏义复词,偏在“寒”义;后一句中的“寒暑”是两个单音节词,兼有“寒”“暑”的意思,是两词连用。‎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窦群,字丹列,京兆京城人。……宪宗即位,转膳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出为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闻其名,既谒见,群危言激切,甚悦,奏留充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皆爱重之,召入为吏部郎中。元衡辅政,举群代己为中丞。群奏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吉甫以羊、吕险躁,持之数日不下,群等怒怨吉甫。群性狠戾,颇复恩雠,临事不顾生死。是时征入,云欲大用,人皆惧骇,闻其卒方安。‎ ‎(选自《旧唐书·窦群传》,有删改)‎ A.吉甫以羊、吕险躁 险躁:轻薄浮躁 B.群等怒怨吉甫 怒怨:怨恨 C.群性狠戾,颇复恩雠 恩雠:恩泽和仇恨 D.临事不顾生死 生死:死的危险 解析:A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应该是形容两人性格方面的不足,“躁”是“浮躁”的意思,“险”有“冒险,犯险”之意,都指性格不稳重,即“轻薄浮躁”。该项解释正确。B项,是同义复词,从上下文看,任命被李吉甫压下,窦群等人心里当然不高兴。“怒”是“发怒”的意思,而“怨”有“怨恨”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该项解释正确。C项,是偏义复词,“颇复恩雠”中的“复”是“报复”的意思,因此“恩雠”一词,更偏向“雠”,即“仇恨”的意思。该项解释不正确。D项,是偏义复词,“生死”更偏向“死”,就是不顾及自己会遭遇“死的危险”。该项解释正确。‎ 参考译文:‎ 窦群,字丹列,是京兆京城人。……宪宗即位,调任膳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出任唐州刺史。节度使于素来闻知他的名声,谒见时,窦群言语率直激切,于很喜欢,奏请朝廷授窦群留任山南东道节度副使、检校兵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赐紫服金鱼袋。宰相武元衡、李吉甫都喜欢和器重窦群,召他入朝任吏部郎中。后武元衡任辅政大臣,举荐窦群顶替自己做御史中丞。窦群奏请刑部郎中吕温、羊士谔为御史,李吉甫认为羊、吕二人轻薄浮躁,接到奏表数日不予批复,窦群等人因此愤恨李吉甫。窦群性情狠毒暴戾,喜欢复仇,碰到事情不考虑死的危险。当时召他入朝,说要重用,朝中人人惊骇,听说他死了方才心安。‎ 文言实词推断五法 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对于这方面的复习,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加强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 技法1:代入语境检验法 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吴履,字德基,兰溪人。少受业于闻人梦吉,通《春秋》诸史。李文忠镇浙东,聘为郡学正。久之,举于朝,授南康丞。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居数月,擿发奸伏如老狱吏,则皆大惊,相率敛迹。履乃改崇宽大,与民休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以中益怒,曰:“丞慢我。”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邑有淫祠,每祀辄有蛇出户,民指为神。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淫祠遂绝。为丞六年,百姓爱之。‎ ‎(1)南康俗悍,谓丞儒也,易之      易:轻视 ‎(2)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詈:辱骂 ‎(3)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慢:怠慢,不敬 ‎(4)履缚巫责之,沉神像于江  责:责罚 解析:(1)结合语境看,南康民风凶悍,认为县丞是个文人,所以都“轻视”他。(2)结合语境,知县周以中来巡察,百姓无礼,他非常生气,逮捕了很多民众,据此,百姓的行为应是“辱骂”。(3)结合语境,吴履察知冤情,在未通知周以中的情况下,“立释之”,在周以中看来,是对自己的“大不敬”,是“怠慢”之举。这样分析后可知,此处的“慢”‎ 显然应该解释为“怠慢,不敬”。(4)结合语境,吴履捆绑了巫师,并且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消除了胡乱祭祀鬼神的现象,此处的“责”不仅仅是“责备”,应该含有“惩罚”的意思,应为“责罚”。‎ 参考译文:‎ 吴履,字德基,是兰溪人。少年从师于名士梦吉,通晓《春秋》诸部史书。李文忠镇守浙东,聘请他为郡里学正。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吴履)被推荐给朝廷,朝廷任命他为南康县县丞。南康一带民风凶悍,他们认为县丞是个文人,都轻视他。过了几个月,吴履像老狱吏一样揭发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大家都很吃惊,(奸人)相继收敛形迹。吴履于是改为推重宽大政策,让百姓休养生息。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统属下的村民辱骂。逮捕不到辱骂他的人,大怒,把辱骂他的人的乡邻都拘捕了。吴履察看军房,问清缘由后,立即释放了百姓,并告诉周以中。周以中更加恼怒,说:“县丞怠慢我。”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很多而犯人未捕住,如果把老百姓逼急了,将会发生变故,怎么办呢?”周以中的怒气这才缓和下来。县里有不合礼制的祠庙,每次祭祀就有一条蛇溜出门,百姓都指着蛇说神出来了。吴履将巫师捆绑起来责罚,把神像沉到江里,于是不合礼制的祠庙就没了。吴履当县丞六年,百姓都拥戴他。‎ 技法2:位置定性推断法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相比,在词义上差别很大,但句子的语法结构基本上还是一致的。除了一个特殊句式——“倒装句”以外,文言文中的句子也是按“主+状+谓+定+宾”的顺序排列的,所以其相应成分上的词的词性也与现代汉语一致。即主语、宾语一般是名词,谓语一般是动词,定语一般是形容词,状语一般是副词。所以,我们解释实词时就可以通过分析这个词在句中所处的位置、所充当的成分先判定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义项。例如“绝”字的5个义项:①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②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③以为妙绝;④佛印绝类弥勒;⑤‎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这时要想迅速给出准确的解释就比较困难,而利用语法结构先来确定多义词的词性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①句中“绝”字的前面是主语“群响”和一个“毕”字,这里“毕”不可能是谓语而只能是修饰“绝”的状语,否则结合上下文讲不通,由此可推知这个“绝”在句中的语法成分是谓语,是动词,译为“停止”。②句中“绝”字修饰的是宾语“境”,可知“绝”在这里是形容词作定语,解释为“与人世隔绝的”。③句中“绝”修饰的是形容词“妙”,句中成分应当是副词作补语,可意译为“到了极点”。④句中“绝”修饰的是谓语动词“类”,应当是副词作状语,解释为“非常”。⑤句中“绝”后面跟的是宾语“江河”,推测可能是动词作谓语,译为“横渡”。以上是对“绝”字5个义项的分析,如果能一眼看出词义最好,如不能,则很有必要先分析句子成分以确定词性。‎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花云,怀远人。貌伟而黑,骁勇绝伦。至正十三年,杖剑谒太祖于临濠。奇其才,俾将兵略地,所至辄克。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从。猝遇贼数千,云举铍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贼惊曰:“此黑将军勇甚,不可当其锋。”兵至,遂克滁州。‎ A.杖剑谒太祖于临濠     杖:拿着 B.太祖将取滁州  取:攻取 C.猝遇贼数千,云举铍翼太祖  翼:翅膀 D.兵至,遂克滁州  克:攻下 解析:本题可采用“位置定性推断法”。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的后面明显都是名词,它们都处在宾语的位置上。宾语的前面应是谓语或定语,定语放在选项中不合适,所以应为谓语。所以四个选项中加点的词都应是动词,C项解释为名词,是不正确的,应该是“保护”的意思。‎ 参考译文:‎ 花云,是怀远人。(花云)身体魁伟,脸色很黑,其勇猛无与伦比。至正十三年,(花云)手持宝剑到临濠拜见太祖。(太祖)对他的才华感到惊奇,让他带兵与敌人争夺土地,所向披靡。太祖要攻取滁州,率领几个骑兵向前行军,花云(在其中)跟从。半路突遇几千敌军,花云举起铍(古代的一种长矛)保护太祖,拔出宝剑策马飞奔,冲进敌阵向前攻击。敌人惊叫:“这个黑脸的将军非常勇猛,(我们)难以抵挡他的锋芒。”后援军到达,于是(太祖)攻下了滁州。‎ 技法3:结构句式推断法 古人行文,喜欢用整齐的句式,如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等,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这样就可以由已知的词性词义推测未知的词性词义。如:“怨天尤人”,“天”与“人”相关,“怨”与“尤”也必定相近,由此可知“尤”应为“怨恨、归咎”义;“求全责备”中“责”与“求”同义,“备”与“全”同义。这种现象在各种典籍中均存在,如《千字文》中“女慕贞洁,男效才良”中的“慕”与“效”同为“效法”之义;“升阶纳陛,弁转疑星”中的“阶”与“陛”同为“台阶”之义等等。‎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阳子之宋,宿于逆旅。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庄子·山木》)‎ A.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之:到、往 B.其一人美,其一人恶  恶:凶恶 C.其美者自美  美:认为……美丽 D.安往而不爱哉  安:哪里 解析:本题的B项可采用“结构句式推断法”。“其一人美”“‎ 其一人恶”两句话结构一样,意义相对,所以“恶”的意思应和“美”相对,解释为“丑陋”。‎ 参考译文:‎ 阳子(杨朱)到宋国去,住在客栈里。客栈的主人有两个小妾,其中一个很美丽,一个很丑陋,丑的受宠爱,美的反倒受轻视。阳子问其中的缘故,客栈的主人回答说:“那个美的觉得她自己很美而骄矜,我并不认为她有多美;那个丑的觉得她自己很丑而安分守己,我并不认为她有多丑。”阳子说:“徒弟们记住这句话!品行贤良并且去掉自以为贤良的行为,(这样的人)到哪里不受人敬爱呢?”‎ 技法4:字形推断词义法 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且形声字占80%以上,“形旁”给我们推断词义带来了有利的条件。记住下列常见的偏旁及其含义,有利于快速推断汉字的字义。耒:与农事或农具有关。如:耨,古代一种锄草用的农具。鬼:与鬼魂有关。如:(旱)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魄,迷信的人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斤:与斧子有关,本义是伐木。如:斫,砍、劈。贝:与钱货有关。如:贯,旧时的制钱,用绳子穿上,每一千个叫一贯;贺,用礼物表示庆祝;质,以财物或人员作抵押;贪,不择手段地追求财物;贱,价格低;赋,旧时指农业税。糸:与丝麻绳索有关。如:绪,丝头;经,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约,绳子;红、紫、绛、绿等表示颜色的字从“糸”,是因为颜色是抽象概念,必须依附于具体事物。页:与人头有关。如:顿,以头叩地;颜,前额;题,额头;顾,回头;颇,头偏。‎ ‎1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奢子员亡,将奔吴。至江上,欲渡无舟,而楚人购员甚急,自恐不脱。见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剑以与丈人,曰:“此千金之剑也,愿献之。”丈人不受,曰:“楚国之法,得伍员者爵执珪,金千镒 ‎,吾尚不取,何用剑为?”不受而别,莫知其谁。员至吴,为相,求丈人,不能得。每食辄祭之,曰:“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其唯江上丈人乎?”‎ A.楚平王以费无忌之谗杀伍奢 谗:谗言 B.至江上,欲渡无舟  渡:过河 C.得伍员者爵执珪,金千镒  镒:古代重量单位 D.名可得闻而不可得见  闻:嗅到 解析:本题的D项可采用“字形推断词义法”。“闻”的形旁是“耳”,所以它的基本意义是“听到”;其余的三个选项的意义也都和各自的形旁相关。‎ 参考译文:‎ 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国人。楚平王因为费无忌的谗言而杀害了伍奢。伍奢的儿子伍员(即子胥)闻讯逃走,将要逃亡到吴国。(他)到达江边,想要渡过江去时,(发现江上)没有船,而楚国悬赏捉拿伍员的情形十分紧急,伍员自己担心不能逃脱。危急之时(伍员)遇见江上老者,得以渡过江去,于是解下佩剑,把它送给老者,说道:“这是一把价值千金的宝剑,我愿将它赠送给您。”老者不肯接受,说道:“楚国(现在下达)的条令(中说),捉到伍员的人,封给执珪的爵位,赏金千镒,我尚且不要,要这把剑做什么?”(老者)没有接受宝剑,转身告别而去,(伍员)也不知道他是谁。伍员到了吴国,做了国相,就(派人到处)寻找老者,始终没能找到他。(伍员)每逢吃饭时就向他祭告说:“名字可以听到却不能相见,恐怕只有这位江上老者吧!”‎ 技法5:联想迁移法 ‎(1)联想课本法 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有的文言实词的意义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如“军皆定次,将乃就舍”句,若判断“次”的意思,可联系课文《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句中的“次”,意为“‎ 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 ‎(2)联想成语法 成语大都是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流传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字词的成语,问题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如“喻”,可以从成语“家喻户晓”中的“喻”知其是“明白”之意。‎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常梦锡,字孟图,扶风人,或曰京兆万年人也。岐王李茂贞不贵文士,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累为秦陇诸州从事。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尚法律,任俗吏,人主亲决细事,烦碎失大体。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烈祖纳其言。元宗在东宫有过失,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始虽不悦,终以谏直多之。及即位,首召见慰勉,欲用为翰林学士以自近。‎ ‎(1)故其俗以狗马驰射博弈为豪  豪:豪杰 ‎(2)梦锡少独好学,善属文  属文:写文章 ‎(3)梦锡重厚方雅,多识故事  故事:先例 ‎(4)数言朝廷因杨氏霸国之旧  因:沿袭 ‎(5)宜修复旧典,以示后代  宜:应该 ‎(6)梦锡尽言规正,无所挠  挠:让步 解析:(1)“豪”可联想现代汉语中的词语“豪杰”“英豪”来判断,此处的“豪”应为“豪杰”。(2)“属文”可联想课文《张衡传》中的语句“衡少善属文”中的“属文”,意为“写文章”。(3)“故事”可联想选修课文《六国论》中“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中的“故事”,意为“先例”。(4)“因”可联想课文《过秦论》中的“因遗策”的“因”,意为“沿袭”。同时也可以联系成语“因循守旧”推知“因”的意义。(5)“宜”可联想成语“事不宜迟”中的“宜”,解释为“应该”,此句意为: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6)“挠”‎ 可联想成语“不屈不挠”中的“挠”,解释为“让步”。“无所挠”应译为“一点儿也不让步”。‎ 参考译文:‎ 常梦锡,字孟图,是陕西扶风人,也有的人说他是西安万年县人。岐王李茂贞不推崇读书人,所以当地的风俗是把擅长狩猎、骑射、博弈的人当作豪杰。唯独常梦锡自幼特别爱好学习,擅长写文章,连续升迁至秦陇诸州从事一职。常梦锡持重敦厚,品格方正,了解很多先例,多次说朝廷沿袭杨氏独霸朝政的旧习:凌驾法律之上,任用才智凡庸的官吏,国主亲自处置琐细的事务,政务繁杂琐碎,贻误国家大事。应该修复原来的法典制度,留给后人看。烈祖采纳了他的主张。元宗在东宫出现过失时,梦锡就苦心规劝他改正,一点儿也不让步,(元宗)起初虽然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因梦锡敢于直谏而称赞他。元宗即位后,首先召见并抚慰勉励(他),想任用他做翰林学士,让他在自己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