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 MB
  • 2021-06-04 发布

山东省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1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

  • 8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1部分 现代文阅读 专题1 论述类文本阅读 应试基础必备 论述类文本的三要素 论述类文本的类型 论述类文本的结构 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论证方法 600 分基础 考点 & 考法 论述类文本 ( ) ( ) ( ) 立论文 驳论文 基本结构 : 引论 — 本论 — 结论 论证结构 :并列式 层进式 对比式 总分式 综合式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因果论证 类比论证 假设论证 三要素 类 型 结 构 论证方法 论点 论据 论证 高考真题 解法实例 [ 课标全国Ⅰ201 8 ·1~3,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点】 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新子学” 的内在品格 ( 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论据】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结构】 总分式。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考 例 真题文本 + 阅读点拨 行文结构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 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 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 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答案】 D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应考思路】 对于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首先 , 要紧扣选项中的关键词,锁定选项在原文中所在的信息区,找到原文中的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A 项对应第 1 段第①句和第②句, B 项对应第 2 段第④句和第⑤句, C 项对应第 3 段第②句和第⑥句, D 项对应第 3 段第②句和第 4 段第⑧句。 其次,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差别,甄别两者表述是否一致,选出正确答案。 比较时注意理解和整合。 如本题的 D 项,“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错,根据原文第 3 段“‘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和第 4 段“‘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可知,“新子学”具有历史的承继性,并没有脱离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故选 D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 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 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 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 答案 】 A 【 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解答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题目,首先需要确定选项所论述的角度,圈画关键词,以便回归原文。 A 项提及“对比”属于论证方法; B 项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概括了论证的结构; C 项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是论证 的观点; D 项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涉及文本论证的过程和内容。 【应考思路】 其次,快速浏览全文,以选项中的关键词和所涉角度为指向,梳理原文。 梳理时,注意抓住原文中的角度关键词以及“因为”“总之”等表明思路的词,以及原文中的事例、数据、理论等相关内容。本文的相关内容见“行文结构”。 再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往往涉及 全 文,要善于串联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比对,分析选项正误。 本题中, A 项是对全文内容的分析, B 项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C 项概括了“ 接着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D 项论证了“照着讲”“接着讲”的联系。 A 项,曲解文意,“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错,文章突出的是“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联系,而非“差异”。故选 A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 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 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 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 答案 】 B 【 考点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对于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首先确定选项观点所论述的对象。 本题中, A 项分析经典的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的关系, B 项指出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怎么做, C 项概括“照着讲”“接着讲”对促进新思想生成的作用, D 项指出“新 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 应考思路 】 其次,依据论述对象锁定原文主要信息区。 A 项对应原文第 2 段第⑤句和第 4 段第⑧句, B 项对应原文第 3 段第③~⑥句, C 项对应原文第 4 段第⑤~⑦句, D 项对应原文第 3 段第⑤句和第 4 段第⑧⑨句。 再次,细读信息区及其上下文,理解作者观点,分析选项正误。 A 项,根据原文第 2 段“这方面的研究 …… 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 想资源”和第 4 段“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可知,“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并不是“互相隔膜的”。 C 项,“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错,原文第 4 段说的是“仅仅停留在‘照着讲’ …… 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D 项,“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错,原文第 3 段说“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且文末 也说“‘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故选 B 。 高考真题 解法实例 [ 课标全国Ⅰ201 7 ·1~3,9分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点】 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 【论据】 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论证结构】 总分式。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因果论证 。 考 例 18 真题文本 + 阅读点拨 19 20 行文结构 2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 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 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 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2 【答案】 D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应考思路】 对于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首先紧扣选项中的关键词,锁定选项在原文中所在的信息区,找到原文中的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A项对应第一段的第②句,B项对应第二段的第①句和第③句,C项对应第三段的第⑥句和第⑧句,D项对应第三段的第④~⑧句。 其次,比对选项与原文的差别,甄别两者表 述 是否一致,选出正确答案。比较时注意理解和整合。 23 如本题的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错,原文说的是“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非政府组织”前缺少限定词“一些”,以偏概全。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理解片面,原文第二段论述的是在享有气候容量问题上的公平原则,不能简单理解为“限制排放”。C项,原文第三段最后一句明确指出“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A、B、C三项都错误,故正确的一项为D。 24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25 【 答案 】 C 【 考点 】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 应考思路 】 解答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题目,首先需要确定选项所论述的角度,圈画关键词,以便回归原文。 A项提及“两个维度”,属于论证方法;B项提及“立论”“指向”,涉及文本论证的内容;C项中含“论证”“以大量篇幅”,依旧属于论证方法;D项“先……接着……最后……”概括了论证思路。 其次,快速浏览全文,以选项中的关键词和所涉角度为指向,梳理原文。 梳理时,注意抓住原文中的角度关键词以及“因为”“总之”等表明思路的词,以及原文中的事例、数据、理论等相关内容。本文的相关内容见“行文结构”。 26 再次,论点、论据、论证方法往往涉及全文,要善于串联关键词,联系上下文,进行比对,分析选项正误。 本题中,A项是对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总结,B项是对全文论述的前提和核心的概括,C项是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D项是对全文思路的概括和提炼。C项,“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错,作者在第三段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来看”,可见其立足点是当下。故选C。 27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8 【 答案 】 B 【 考点 】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应考思路】 对于考查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首先确定选项观点所论述的对象。 本题中,A项假设气候容量无限的结果,B项假设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的结果,C项论述实现代际共享的条件,D项说明气候正义只是一种视角。 其次,依据论述对象锁定原文主要信息区。 A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第②③句,B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第⑦句,C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第②句和第段第③句,D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第二段第①句和第三段第①句。 29 再次,细读信息区及其上下文,理解作者观点,分析选项正误。 A项,原文第一段第②③句介绍了气候正义的产生背景、关注核心和主要表现,由“气候正义……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可知,“气候容量有限”是气候正义存在的前提,前提不存在则自然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B项,落实长期目标只跟后代利益有关,不能保证后代的需求,尤其不能保证后代可能存在的诸如奢侈排放之类的需求,选项推断过于绝对。C项,第二段从空间维度阐述公平原则时,强调“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其和第三段“就代际公平而言……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相结合,即C项内容。D项,原文从国际、国内、代际、代内及国家、地区、个人等诸多层面展现了气候容量公平享有的复杂性,又强调气候正义作为视角有其独特的关注核心,可见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个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仅是理解这一问题的视角之一,选项分析正确。故选B。 综合考法 1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 综合考法 2 选项设错陷阱规律 综合考法 3 多重对比,识破选项设错陷阱 700 分综合 考法解析 读——阅读题干 综合考法 1 论述类文本阅读解题步骤 找——准确查找 比——仔细对照 除——排除干扰 偷换概念 无中生有 张冠李戴 因果错误 混淆是非 以偏概全 混淆时间 混淆条件 夸大事实 综合考法 2 选项设错陷阱规律 偷换概念 将一些貌似一样的概念进行偷换,实际上改变了概念的修饰语、适用范围、所指对象等具体内涵。 例 [ 课标全国 Ⅲ2018·1C] 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 原文 】 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 解析 】 “抽象”错,原文说的是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 张冠李戴 主要指命题者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题干要求从 “ 此 ” 对象入手作析,而选项却从 “ 彼 ” 对象入手分析。 例 [ 天津 2017·7A]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晷、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 原文 】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辰,用以测量时间。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 解析 】 根据原文可知,人们制造出的指时杆、日晷、漏壶等是记录时间的参照物,而非参数。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是“时间”。 无中生有 这里指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涉及 , 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 , 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编造出某种说法。 例 [ 课标全国Ⅲ2017·2C ] 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原文】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解析】 原文只是说“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并没有“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因果错误 一是因果颠倒,把 “ 因 ” 错断为 “ 果 ” , “ 果 ” 错断为 “ 因 ” ;二是强加因果,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两种事物说成有因 果关系。 例 [课标全国Ⅱ201 8 ·1 B ] 人的主体身份所以被数据化,是因为个人信息选择性删除所耗费的成本太高。 【原文】 最后,大数据技术加速了人的主体身份的“被数据化”,人成为数据的表征,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忆。大数据所建构的主体身份会导致一种危险,即“我是”与“我喜欢”变成了“你是”与“你将会喜欢”;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利用信息去推动、劝服、影响甚至限制我们的 认同。也就是说,不是主体想把自身塑造成什么样的人,而是客观的数据来显示主体是什么样的人,技术过程和结果反而成为支配人、压抑人的 力量。进一步说,数字化记忆与认同背后的核心问题在于权力不由数据主体掌控,而是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解析】 “人的主体身份”“被数据化”是因为“数据控制者选择和建构关于我们的数字化记忆,并塑造我们的认同”。 以偏概全 即命题者在设计选项时,或以部分替代整体 , 或以局部替代全局 , 或以个别替代一般 , 致使考生做出错误的判断。特别要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 如“一些”“有些”“几乎”“除 …… 之外”“到 …… 为止”等。 例 [课标全国 Ⅱ2018·3B ]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是我们面对现实和想象未来的基础。 【 原文 】 不论是个人的遗忘还是社会的遗忘,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个人及社会修复和更新的机制,让我们能够从过去经验中吸取教训,面对现实,想象未来,而不仅仅被过去的记忆所束缚。 【 解析 】 “遗忘是个人和社会的一种修复和更新机制”扩大了范围,原文有限定词“在某种程度上”。 混淆是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了的事物加以肯定。 例 [ 课标全国 Ⅲ2016·2D] 电视剧 《 康熙王朝 》 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 【 原文 】 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但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作品 当成真史就很可虑了。 《 红楼梦 》 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可是如果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戏说之类当然是文学,但读者观众往往误以为是历史。如中俄签订 《 尼布楚条约 》 ,张诚、徐日昇当时担任与俄国谈判的翻译,工作是以拉丁语作为中介的,而电视剧 《 康熙王朝 》 中他们说的却是俄语,观众看到这个情节时被误导也就难以避免了。 【 解析 】 原文的观点是“至于纯粹的文艺作品, 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选项中的“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直接将原文肯定的意思说成否定的了。 混淆时间 命题者在事物或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有时将“先期”表述为“后期”,有时将“后期”表述为“先期”,有时将“先期或后期”表述为“先期和后期”。 [ 四川 2015·7C ] 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例 【原文】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 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 解析 】 原文只是说“一时没有实现”,选项却说“一直未能立于学官”,明显是错误的。 混淆条件 从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上看 , 有把“或然”说成“必然”和把“必然”说成“或然”两种错误。“或然”是指可能发生 , 也可能不发生的事情;“必然”是指一定发生的事情。 例 [ 天津 2016·6B] 消费者文化消费品位的形成,建立在其具备一定文化水平这一客观基础之上;消费者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就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 原文 】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 【 解析 】 选项将原文中的“不一定”换成了“就会”,即将或然说成了必然,过于绝对。 夸大事实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而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地位、能力、功能和效用等。 [ 课标全国 Ⅲ2018·1D ] 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例 【原文】 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 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 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解析】 文中没有提到“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只是说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制度弹性不足“会妨害城市发展”,意义弹性的减弱“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合考法 3 多重比对,识破选项设错陷阱 1 比对句 中 词语 2 比对句间关系 3 比对论点论据 比对句中词语 表时间或时态 表范围 表否定 表程度 表语气 表指代 重要动词、形容词等 表范围 表全部的有“全”“都”“所有”“囊括”“共”“统统”“一概”等;表示大部分的有“大多”“多数”等;表示 范围限定的有“只”“仅仅”“光”等;表示范围涉及两种以上对象的有“以及”“及”“和”“也”等。此外 , 要特别注意修饰对象的词语 ( 一般是定语 ) 。这些词语往往圈定了范围 , 比对选项和原文时 , 要注意选项是否有扩大或缩小原文范围的表述。 例 [ 课标全国 Ⅱ2017·1C ]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原文】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于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比对分析】 “ 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原文说的是“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而“明代社会”指的是整个明代,扩大了范围。 表程度 表程度高、深的,有“很”“挺”“怪”“更” “最”“太”“忒”“好”“非常”“十分”“特别”“极其”等;表程度一般的、适中的,有“较”“比较”等; 表程度轻的,有“稍微”“不大”“有点儿”“有些”等。比对时,要注意加深或减轻程度的表述,注意轻重倒置、夸大过度的现象。 例 [ 北京2014·16E ] 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 原文 】 值得欣慰的是,为鼓励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国家近年出台了一些关于发展新能源的政策,其中《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已公布实施,2013年更是加快了光伏发电示范项目和相关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体现了国家政策对正在起步阶段的光伏发电技术研发的扶持和鼓励。 【 比对分析 】 原文说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研发“正在起步阶段”,而选项却认为我国的光伏发电技术“十分成熟、可靠性高”,夸大过度。 表指代 表示指代的词语有“这”“其”“它”等。比对时,要注意指代对象是否一致,特别要注意是否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等错误。 例 [山东2014·8D] 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 原文 】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 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平气稳地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有成就。所以 我们的东西不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 这不是小事体,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 比对分析 】 “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中 的“这”指代的是原文论述的问题“调理自己的心理”,并不包含写文章这一具体事例。 表时间或时态 表示时间或时态的词语。如“后来”“最早”“近来”“正在”“日前”“一旦”“立即”“马上”“目前”“已经 ” “早已”“曾经”“刚刚”“即将”“就 要” “了”等。比对时 , 要注意是否有时间先后错乱、混淆已然与未然的错误。特别要留心是否有故意将“即将出现的情况”表述或推断为“已经产生的情况”的内容。 [ 四川 2015·7C] 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 了巨大成就。 【 原文 】 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今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 …… 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烦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 …… 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 例 【 比对分析 】 原文只是说“一时没有实现”,选项却说“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与事实不符 。 表否定 表否定的词语有“莫”“非”“否则” “切忌”“禁止”“防止”“难以” “忘记”“忽视”“放弃”“拒绝” “杜绝”等。 例 [ 湖北 2015·8B] 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 原文 】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 要地 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 比对分析 】 原文中的“渐渐退居次要地位”说明“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存在过,并且原先是处于重要地位的,后来逐渐处于次要地位了。选项中“从来就没有”的说法与之相悖。 表语气 表肯定的有“必定”“必须”“一定”“的确”等,表揣测的有“或许”“大概”“可能”“似乎”“也许” 等。比对时,要注意是否有混淆或然与必然、说法绝对化的错误。 例 [ 浙江 2014·9D ] 为了商业利益,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生产必须平面化、碎片化,才能契合视觉快感要求。 【 原文 】 它所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在视觉文化时代,人们需要一种视觉快感。 MTV 从时间转向空间,从深度转向平面,从整体转向碎片,这一切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 【 比对分析 】 原文只是说 MTV 平面化、碎片化“正好契合”了视觉快感的要求,而选项却用了“必须”一词,说法太过绝对。 重要动词、形容词等 比对时,主要是判断一些词语的替代有没有篡改原文,有没有曲解文意。 例 [ 大纲2014·5D ] 中国古代的建筑为什么总以土木为主?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 【原文】 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多学者感到困惑: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 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比对分析】 选项将原文中的“着意”改为“留心”,看似接近,其实并不准确。“着意”在此处意谓“刻意”“努力去做”,而不只是“留心”那么简单。 比对句间关系 1 2 比对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比对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比对单个分句中的各种成分间的关系 与原文表述是否一致 例 [ 四川2013·7C ] 陈淳学习文徵明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的技法,画风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 【原文】 陈淳早年习元代绘画,后学于文徵明,花鸟、山水兼擅。他将书法和山水画笔法融入花鸟画,运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巧妙地表现花叶的形态与阴阳向背,简练放逸又不失法度,开写意花鸟一代新风。 【比对分析】 选项第一分句的主干是“陈淳学习技法”。“用水墨的干湿浓淡和渗透表现花叶”成了文徵明的技法,而从原文表述中可以看出,这是陈淳的创新。选项故意将陈淳的技法与文徵明的技法杂糅在一起,考查的其实是对句子中各成分间的关系的把握。 比对复句中各个分句间的关系 例 [ 浙江 2016·8A] 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运用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进而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 【 原文 】 初期现代小说对各种语言资源的综合,直接推动了中国现代小说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的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也使得现代小说的复调叙述成为可能。 【 比对分析 】 原文中“孕育了中国现代小说诗化、散文化等美学风格”与“推动了写实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则的确立”之间是并列关系,而选项以“进而”一词将二者关系更改成了递进关系。 比对论点论据 单一判断型 完整推断型 单一判断型 例 首先要看原文有没有类似的表述。如果没有 , 看它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如果有 , 看它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 , 看它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 比对选项之间的关系。 [ 课标全国 Ⅱ2016·3B ] 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会削弱小说的故事性,这将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小说的个人表达功能却会因此得到强化。 【 原文 】 就现代小说而言,虚构一个故事并非其首要功能,现代小说的繁荣对应的是故事不同程度的减损或逐渐消失。现代小说家对待故事的方式复杂多变,以实现他们特殊的叙事目的。小说家呈现人生,有时会写到难以言喻的个人经验,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在这些小说家笔下,故事成了幌子,故事之外的附加信息显得更有意味。 【 比对分析 】 根据原文“他们会调整讲故事的方式,甚至将虚构和表述的重心挪到故事之外”可知,现代小说并非不需要虚构,而是虚构的功能指向发生了变化,从故事之中挪到了故事之外,因此现代小说家尝试用新的方式讲故事并没有“降低小说对虚构的依赖”。 完整推断型 例 [ 课标全国Ⅱ2017·2A ]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同时出现。比对时:一要看原因与条件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二要看结果与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现成的句子;三要看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原文】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比对分析】 原文中,“由此可见”引出结论,由其后内容可知,第一段比较元明两代瓷器,是为了论证中外交往对文明交融和“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的作用,这样比对原文就可知“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