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51 KB
  • 2021-06-04 发布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五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阅读考点3分析传记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专题演练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考点三 分析传记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 1909 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 年,86 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 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 1945 年 8 月 15 日听到日本投降 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 息的那一天?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 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我少年时期, 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痛感国耻的严重,于是萌发了爱国之心,唤起了爱国主义的情感。 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 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 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 20 世纪 30 年代,张岱年发表多篇哲学论文。1933 年,他在《大公报》上发表《论外界 的实在》,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 外界的客观实在性。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 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 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 “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 学。”“唯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 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1937 年 7 月 29 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 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 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 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 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 深刻的理解。 1941 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正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 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天人新论》,意为“将欲穷究天人之故,畅 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人论” 四部分,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维论》《事理论》 《知实论》《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 1943 年,张岱年会晤私立中国大学校长何其巩。何其巩得知张岱年著有《中国哲学大 纲》,恐其在战乱中遗失,建议张岱年到中国大学讲课,借此将《大纲》印为讲义。张岱年 欣然同意,《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历经坎坷,先后以“宇同”和“张岱年”的 署名公开出版。后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张岱年在抗战时期写有一首新诗,诗中说:“东南起太平洋之滨,西北越昆仑山之巅, 吾族经营此大地,已逾五千年。我们创造了崇高的伟大文明,我们从来有光辉的革命传统。 我们的成就是人类的光荣,我们的努力将永久延续以至于无穷。我们的理想是世界大同,我 们的愿望是永久和平。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 干城。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世界上照耀一切的巨星。”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 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时必定欢欣鼓 舞,以至日本投降日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张岱年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走上了 学术救国的道路。 B.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 系在一起。 C.张岱年非常爱国。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 他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D.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哲学的新生。中国若不能创造 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 【答案】D 【解析】“张岱年认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依靠的应该是中华民族哲学的新生”以偏概 全,原文为“唯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哲学只是文化的一部分。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张岱年一生中最难忘的“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是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直到晚 年,他回忆起这个“第一次”,仍会生起欣慰之感。 B.张岱年走上学术道路,进行学术研究,出发点是为了救国。终其一生,他的学术研 究始终没有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脱离过。 C.张岱年满怀爱国主义情感,对于民族危机感受极深,他认为,有了勇猛宏毅能应付 危机的哲学,就能够拯救中华民族。 D.太平洋战争的爆发让张岱年看到了抗战胜利的曙光,抗战胜利后,他开始撰写自己 的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 E.北平沦陷期间,张岱年认为当时虽是国家艰难之时,但也是民族中兴之机,个人毫 不颓唐丧气,反倒更加勤力攻读,专心撰述,其中一个原因是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深刻 的理解。 【答案】BE 【解析】A.“一生中最难忘”的说法有失严谨,由原文“86 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 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可知,抗战胜利是他难忘的“第一次”之一,但是否“最难 忘”文中没有提及。C.“有了……就能够……”表述过于绝对。由原文“中国民族现值生死 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可知,“勇猛宏毅能应 付危机的哲学”对拯救中华民族而言,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D.“抗战胜利后,他开 始撰写自己的哲学理论专著,意欲开创新的社会风气”表述错误,原文说张岱年的哲学理论 专著的撰写始于太平洋战争爆发的 1941 年。 3.文章结尾段引用了张岱年的一首诗,这首诗表达了张岱年的什么思想?在全文中起 到了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思想:诗歌表达了张岱年的民族自豪感和抗战到底、复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 感。 作用:①直接引用张岱年创作的诗歌,能够更加真实而具体地展示他的爱国主义情怀, 便于读者更好地了解他学术救国的思想出发点。②照应文章开头,点明张岱年把“1945 年 8 月 15 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看作生命中“最有意义的第一次”的内在原因。文章前后呼 应,结构严谨。 【解析】对文中所引用的张岱年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应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张岱年的事迹和精神来分析,正所谓“诗言志”,文章主要写传主张岱年的爱国情怀,引用 其诗,理当具体展示其爱国情怀。在分析诗在全文中的作用时,应结合文章的行文结构来进 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贝聿铭: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贝聿铭 10 岁时就对建筑产生了浓厚兴趣。1935 年他到美国留学,1939 年以优异的成绩 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1948 年,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 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担任建筑研究部主任。 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关心平民的利益。他设计了许多既有建筑美 感又经济实用的大众化的公寓。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就很受工薪阶层的欢迎。真正 使贝聿铭声名远扬并跻身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他对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起初, 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 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做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 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的赏识。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 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图书馆在当时的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为美国建 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罗浮宫是法国最大的王宫建筑之一,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的时候,罗浮宫内标志不 清,仿佛迷宫。每年 370 万名游客大多都会迷失在 224 间昏暗的屋子里,试图找寻赫赫有名 的 3 件作品:米洛斯的“维纳斯”、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和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观者 微笑的“蒙娜丽莎”。密特朗总统许诺:“让罗浮宫恢复原来的用途。”随即,总统邀请了 世界上 15 位博物馆馆长评选征集改建方案,结果有 13 位馆长同时选中了同一个方案——在 拿破仑广场上建一个“金字塔”入口,从地下通入罗浮宫内。方案的设计者便是贝聿铭。 人们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把古迹变成艺术大市场,而贝聿铭却希望“让人类最杰出的作 品给最多的人来欣赏”。1983 年,贝聿铭参观了罗浮宫 4 次,在他眼中罗浮宫正处于一种 “可怜”的境地。8 个世纪的不同用途和多次外貌改动使它成为一个杂乱无章的建筑。贝聿 铭的构想是建造一座约 23 米高的金字塔,理论上每小时可以吸纳 1.5 万名参观者。在得知 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时,法国人不分昼夜地表达他们的不满。人们认为这一方案“既毁了罗浮 宫又毁了金字塔”。因此他不惜在罗浮宫前建造了一个 1∶1 的模型,邀请 6 万巴黎人前往 参观并投票。结果,奇迹发生了,大部分人转变了原先的态度,同意了这个玻璃金字塔的设 计方案。有人回忆,“金字塔”落成那天,记者采访贝聿铭时,“他的脸亮得像金字塔”。 他说,等这一刻等了很久了。同一年,他还获得了被称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 20 世纪 70 年代,贝聿铭怀着一腔报国热情回到大陆。他应中国政府的邀请设计了北京 香山饭店。以贝聿铭的世界级名望来说,香山饭店只是一个小小的单子,但他却看重这个报 效祖国的机会。他的步履遍及江南一带的大小城市,他参观了无数的园林和庭院,要为自己 设计的建筑风格注入新的生机。最终,贝聿铭确立了香山饭店这幢建筑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 术的理念。香山饭店设计的层次感很强,逐渐展开,引人入胜。贝聿铭说:“在西方,窗户 就是窗户,它要放进阳光和新鲜空气。但对中国人来说,窗户是镜框,那里总有园林。” 贝聿铭为香港中国银行设计当时香港最高的建筑物——中银大厦。他强调说,香港在 1997 年要交还中国,这幢建筑必须使福斯特的银行大楼和其他殖民统治的标志相形见绌, 使香港著名的老公司放心,在中国政府的领导下香港会继续繁荣昌盛。它应该代表“中国人 民的抱负”。 贝聿铭有三子一女。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三个儿子的名字里都含有一个“中”字, 寓意是:安定中国、建设中国、礼仪中国。贝聿铭原本不希望子女继承自己的志向,他告诉 儿子们:建筑师是一种老年人的职业,只有到了四五十岁,才能取得成绩。但三个儿子都继 承了父亲的志向。1990 年,他和儿子贝礼中还因合作设计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而获 得“洛杉矶美化奖”。 【相关链接】①贝聿铭是在多重文化架构下孕育而成的建筑艺术家。他的衣着等择取了 西方的范式——现代建筑、几何学等,他的血脉和基因却是东方华夏民族的自然融通、刚柔 相济。(《“拥有两个世界的精华”贝聿铭》)②贝聿铭深知法国人对美国文化的不信任,他 没有立即表示对这一计划的热情,而是礼貌又决绝地回复:“我年纪大了,不想再为了一个 项目去搞竞争,要么直接把项目交给我,要么我放弃。”密特朗当机立断把这个项目单独交 给贝聿铭。(《贝聿铭:建筑界的外交家》)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贝聿铭设计建筑坚持以人为本。他在费城设计的三层社会公寓讲求经济实用,很受 工薪阶层的欢迎。 B.贝聿铭设计建筑注重实地考察。他参观了江南大小城市无数的园林和庭院,最终融 汇它们所长,建成北京香山饭店。 C.贝聿铭虽然长期生活在国外,但始终热爱祖国。他以世界级大师的身份,却乐于接 受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报效祖国的机会。 D.贝聿铭设计建筑注重功能与灵魂的统一。比如他赋予肯尼迪图书馆这一建筑物以特 殊的目的和意义,中银大厦的设计强调体现“中国人民的抱负”。 【答案】B 【解析】“最终融汇它们所长,建成北京香山饭店”无中生有。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肯尼迪家族最后采用贝聿铭的设计方案,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自 己的理念,并且受到肯尼迪遗孀的特别赏识。 B.作为一个华裔建筑设计师,贝聿铭身上的多重文化性,使他能够同时拥有东西文化 的精华,并在建筑设计领域取得辉煌的成就。 C.纽约房地产开发富商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而聘用贝聿铭,让贝聿铭在美 国建筑界崭露头角,变得小有名气。 D.由于法国人的反对,迫于压力的贝聿铭对罗浮宫的改造既要考虑“让罗浮宫恢复原 来的用途”,又要做到两种建筑艺术的对接。 E.贝聿铭虽然身在外国,但仍心系祖国,骨子里对祖国有着深深的眷念情怀,同时对 祖国的发展与未来充满信心。 【答案】BE 【解析】A.由原文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贝聿铭设计方案中所表现出来的唯美世界打动 了肯尼迪遗孀,贝聿铭“能够生动地描述”不是最主要的原因.C.“让贝聿铭在……小有名 气”表述不准确,原文并没有明确讲贝聿铭因被柴根道夫聘用而崭露头角。D.对罗浮宫的改 造方案一直是贝聿铭自己的主张,并不是因为法国人的反对才有的。 3.本篇传记在选材、人物塑造、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选材详略得当,侧重表现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与成就,其他方面略 写。②人物塑造上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既具体写贝聿铭的言行,又用别 人的评价进行侧面烘托。③语言平易直接,略带幽默,多处引用。如“透过防弹玻璃对着参 观者微笑的‘蒙娜丽莎’”“罗浮宫正处于一种‘可怜’的境地”等语言幽默。 【解析】题干要求分析本篇传记在选材、人物塑造及语言方面的特点。在选材方面,这 篇传记主要表现在详略得当,传记侧重表现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的工作与成就,其他方面 略写。人物塑造方面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等方法,本传记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的方式,即写贝聿铭的言行,又用别人的评价来进行侧面烘托。语言方面,要先找出文中的 语言描写,再具体分析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