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3.50 KB
  • 2021-06-04 发布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文学类文本阅读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高中语文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高考目标导航】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 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 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基础知识梳理】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 谛、哲理,真挚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 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 神不散:主题、意境集 中。分三类:托物言志类,记叙抒怀类,议论明理类。文意=形式(结构和手法)+内容(材料)+主旨(志向,情怀 和哲理) 随着高考语文试卷文学性的强化,散文这种文体越来越受到命题者的青睐。许多感情真挚、文学色彩 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散文佳作都成了命题者的首选材料。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类考的大多是散文,题型 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学生的解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不 外有两个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高考散文 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 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小说阅读的取材多以微型小说为主,考查侧重点主要在于概括故事情节.鉴赏 2 人物形象.把握小说的表达技巧和语言风格等,考生应对其相关内容和作用了如指掌。 小说考查着重从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情节、高潮、结尾等方面设题考查。同时,注重考查 考生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 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要点名师透析】 一、散文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神聚”。“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 在的形式上。散文的“神”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 散文选用的材料靠线索贯穿全文,线索是散文“形散神不散”的必要条件,是贯穿整个作品的情节发 展的脉络。它可以是人、物,也可以是事件、作者的感情,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散文,一要抓住线 索,二要把握“神”,三要注意体会意境。重点是把握“神”。方法有:寻找文眼,品味抒情。抒情的方式 有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等几种。阅读散文,用心体察、品味到了作者的感情,就等于理解了文 章的思想内容。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 使读者借助想象,如身临其境,在思想上受到感染。 (一)、词语含义 一般地说,高考试题测试词语的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诠释的“规范”意思,而是在文章中的具体 的义项。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散文阅读中要重点把握以下三类词: 1.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在文章中,有的词语与全文的核心内容或与文章局部的主要内容密切相关。不正确理解,就会影响对 全文或某个局部的正确理解,对这样一些词语,要给以足够的关注。 2.表达功能特别强烈的词语 有些词语在文中有高度的概括力,或者显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或者感情倾向特别强烈,这样的词语也 是重要的词语。 3.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 既与文章核心内容相关,有高度的概括力,又是理解上容易发生偏差的词语,自然是重要词语,因为 不理解它,就可以说没有读懂文章。 解题方法 1.结合该词语具体的上下文,即通常说的“语境” 要分析其在文中的含义,必须把握它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然后再推断、确定词语在文中的不同含义。 2.对文章全局的“整体把握” 3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能离开特定的语言环境,这里的“语言环境”自然也包括文章全局,甚至包括作 者在文中的情感基调。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临时意义 为了文章表达的需要,有的词语在文中被冠以临时意义,准确理解临时意义需根据上下文来推断。 4.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范围极为广泛。一般代词指代的内容,应把握如下几点: (1)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此”等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彼”等是远 指;“某”“某类”等是不定指。 (2)在具体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归纳。 (3)把找出指代的内容代入原文,检验是否合适。 5.抓住文中相关的暗示,理解词语 相关的暗示主要指文章的题目、出版或注释等。高考语文考试的情形不同于所学的语文课本,为培养 学生独立阅读理解文章的能力较少用注释,而一旦用了注释,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应引起大家的重视。 (二)、句子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几乎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 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 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句子的含意有基本含意、深层含意之别。句子的基本含意即表层意义,这往往不难理解;句子的深层 含意,如哲理意义、隐喻(象征、比喻、双关)意义,这样的句子须在总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去理解。 1.哲理意义 所谓哲理意义,是指文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含意。它们是作者人生经验的总结,显出很强 的思辨性和启发性。分析句子哲理,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句子所在文段的语言环境,即该警句产生的土壤。 2.隐喻意义 所谓隐喻意义,就是作者使用比喻、象征、双关等手法而产生的临时含意。分析句子的隐喻意义必须 抓住喻体、象征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和整合。 (三)、句段作用 文章的材料是按照一定思路组织的,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体现。而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 往是全文行文思路的重点句段,如结构上有特殊作用的句段,表达上富有特色的句段。高考考查结构和思 路的题目不少就是考查分析首尾句段、过渡句段等特殊句段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该题型常见的命题形式 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而在这些设题中,主要又可以分为句 子的作用、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某一物象的作用等等。 4 (一)、理解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要注意句子在文章中的位置。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情况: 1.首句 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 交代起因或缘由。 2.过渡句 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 3.段尾句 作用大致归纳为: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括全文、深化主旨、启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 (二)、理解段落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在文中的作用应注意段落的位置,具体而言: 1.首段的作用: (1)如果开篇即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 感情基调)。 (2)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3)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 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4)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2.末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中间段的作用: (1)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启下(过渡) (2)中间段如果比较短,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如果描写的物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 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如: (3)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 5 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四)、文意概括 概括在逻辑上属于归纳,散文主旨的归纳分析,需要综合能力。分析、归纳文章的主旨是综合能力的 主要标志,它包括分析、归纳段落意思、层次意思和整篇文章的中心等。要准确地分析、归纳主旨,首先 要弄懂句与句之间的关系,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抓住各部分里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 西,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来。 文章都有中心,都有写作目的,或赞成什么,或批判什么,或宣传某种思想观点,或驳斥什么观点, 或介绍什么事件,或传播什么知识,或抒发某种情感……总之,不管怎样,“形散神不散”,散文都要有一 个“神”,这就是文章的主旨,它是文章的主脑,整个文章都要围绕它来选材、组材、构思、行文。 归纳主旨,必须要对全文有整体把握,掌握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抓住本质,进行概括。要求既要重视 细节和局部,又要能跳出细节和局部,提纲挈领,高屋建瓴,具有高度的审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舍弃枝叶, 取其主干,留存筋骨,去其皮肉。 归纳主旨的解题技巧 1.从分析散文类型入手 不同类型散文表达中心意思的方法是不一样的,借此可以帮助我们确立归纳的着眼点和归结点。叙事 散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写景状物散文应着重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 发了什么感情;议论性散文主要分析文章阐发了什么观点或哲理;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主要分析所托之物被赋予了哪些象征意义。如上面选文即属于写景状物散文,重点描写“老屋”,抒发社 会变化之快的感慨之情。 2.从文章关键点入手 对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等都是特别要注意的地方。抓住这些关键点不失为归纳内 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有效途径。对上面例文的主旨概括,就可以扣住标题“老屋”的“老”,联系文 中的“新屋”对比加以概括。 3.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有些文章主旨比较含蓄,难以把握,只能在理解和分析全文的基础上,划分文章层次,归纳各层层意, 进而提炼出中心主旨。如上面例题,全文显然可以根据文意划分为“老屋”(1~4 段)与“新屋”(5~9 段) 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老屋的古老,第二部分描写新屋的新潮。 4.从分析文章抒情议论性句子入手 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所写对象的看法,同时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表现文章 中心思想。上面例题即可抓住文中第四段、第六段“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以及第七段等议 论句子加以分析,进而概括文章主旨。 6 5.从分析文章写作背景入手 适当借助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尽可能多地了解事物、人物活动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 (五)、物象分析 散文的物象就是散文中所出现的具体景物形象,它往往包含着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客观物象和作 者或人物主观思想感情相融合,所构成的新的形象,我们往往又叫它意象。物象主要出现在托物言志或写 景状物的散文作品中。鉴赏物象首先要把握这一物象的形象特征,了解它与所象征意义之间的相似点,和 作者借这一物象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理解它对于表现主旨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意象之美。 对以写景状物和托物言志为主体的散文中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明了形象的外在特征或特点,包括形态、声音、色彩、气味等等。 2.把握形象的内在品质(内涵、本质、精神)和所蕴涵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3.分析形象的表达技法,如:象征、联想和想象以及常用的修辞手法。结合文章第四段后面几个句子 来分析归纳。 (六)、表达技巧 1.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人的语言和人物的语言两个方面。 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叙事记人散文多涉及人物语言,抒情散文、写景散文、托物 言志散文等多涉及叙述人的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2.鉴赏散文的表达技巧,要求考生能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 术效果等。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 写、抒情等;二是表现手法,如象征、对比、烘托、反衬等;三是布局谋篇,如开头或结尾的特色、线索 设置、过渡等;四是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七)、发掘探究 “探究”有三个小考点,探究重点放在第一小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 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故形成了自己的“探究”特色:基于文本内的丰富意蕴的探究。 探究很讲究角度和层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讲求的是“广”字,也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探究,由 浅层到深层,讲求的是“深”字。 从探究题趋势看,它极有可能变换“探究”考点,像其他课改省份一样,或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或 探究自己的个性化看法。 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 (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 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 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 7 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 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 (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 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 探究与赏析。 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 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 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 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 分析论证+总结点题。 “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 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二、小说 (一)、人物形象 小说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者的观点,反映社会生活。鉴赏小说,主要是鉴赏人物形象的典型性 格。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注意从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细节描写三方面入手。分析细节描写,首先要注 意细节的真实性;其次看是否具有典型意义,看其是否经过精心选择,巧妙安排。 1.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合成一 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具有更集中、更普遍的代表性。 2.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方式 从内容上来看,有如下几种: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从表达形式上 来看,有以下两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3.小说的核心任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的 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 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4.分析人物形象设题 在阅读小说时,命题者自然会从分析人物形象这一角度设置试题,具体说来,大致可能涉及指出小说 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 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等。 8 5.常见考查题型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2)×××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二)、故事情节 小说情节即在小说作品所提供的特定艺术描写的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 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它通常由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 事件组成,在一条基本情节线索的统领下包括许许多多的细节。小说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是形成情节的基础, 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动力,冲突双方的人物性格,则直接决定了情节进展的趋向。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 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 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9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3)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 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 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 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 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三)、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 定场所。一篇小说,除了要展示五光十色的社会环境,还要描写千姿百态的自然环境。弄清小说中自然环境 描写的作用,对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1.环境描写概述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 说的中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 10 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 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 整的人物形象,这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这些 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 对小说环境描写的考查,主要是对环境描写作用的分析。 2.常见考查题型 (1)文章××处的环境描写有何特点? (2)文章××处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3.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④ 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解题思路 ①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②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环境本身 (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 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 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 环境+人物+情节+主题 (四、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小说的主题是 小说的灵魂。而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一 般来讲,可以通过环境、背景甚至小说的标题来了解小说的主题;也可以通过人物、情节了解小说的主题。 另外要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符合实际情况,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 11 1.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品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 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2.常见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3.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2)解题思路 ①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 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 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③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故事情节,暗示了……刻画了……抒发了(呼吁)…… (五)、表达技巧 优秀的小说不仅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还要有独具特色的艺术构思。小说的艺术技巧同样是作者艺术风 12 格的体现,精巧的构思、层层的渲染、出人意料的结尾都对小说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有重要作用。 1.常见题型 (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 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 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对表达技巧的评价鉴赏,就是分析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 等。 (六、探究题) 小说探究题往往是要求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能对文本进行多层次多角 度的审美阅读和探究。而高考卷的探究是立足于文本、对文本的艺术处理作出探究,以探究赏析型为主。 小说主题具有多义性,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情节具有生活的逻辑性,这些都是高考以后的探究命题方 向。 小说探究题探究内容及答题模式 1.探究人物 ①探究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a.提出观点。 b.选准探究的角度(情节、主题等)。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某某为主人公的依据。 ②探究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心理 a.根据文中相关的内容指出人物的身份。 b.结合文中相关描写(环境描写、人物描写)概括人物的性格和心理。 2.探究情节及结构 ①探究情节 a.表明观点(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 b.从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文章的主旨出发,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依据。 ②探究结构 a.表明观点。 b.从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为自己的观点找出依据。 3.探究主旨 13 a.表明观点。 b.通过分析人物身份性格、情节安排及社会背景来分析文章的主旨。 4.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a.审清题意,明确探究的方向。 b.认真分析,寻找探究的角度。 c.从探究的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及相关的背景分析归纳。 【感悟高考真题】 一、(2011·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怪人 【乌拉圭】比亚纳① 这是给牲口烙印的日子。早晨的阳光倾泻下来,照得人们头昏眼花。 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一群小牛犊踢打着蹄子,眼里冒着火光,在弥漫的尘烟中急得团团 打转。从那激怒的神色看,这样被囚禁在里头,它们再也不能忍受了。 畜栏外面,准备套牲口前蹄的人排成两行,中间留一条通道。他们手握绳索,睁大眼睛,等待小牛出 栏。 在畜栏的门旁,巨大的火堆熊熊燃烧,火焰冲天。 突然,套牲口的人拖出一头小牛来。当它走到场地上的时候,加乌乔②们发出一阵吼叫,吓得它发疯 似的埋头奔跑起来。十几条套索在空中发着咝咝声,凶猛的小牛咆哮了一声,扑通倒在地上。勇士们一拥 而上,把它捆缚起来,按在了地上。 “烙!”一个人叫道。 打烙印的人从火堆那儿跑了过来。 火红的烙铁烙得小牛毛皮发着吱吱的声响,冒出一股白烟,发出一股臭味。然后,小牛被解下绳索, 身上流着血,疼痛而悲哀地跑开了。加乌乔们却又说又笑地走向火堆,去享受他们套捉牲口的奖赏——畅 饮那杯美酒去了。 这种粗野而危险的活计,是加乌乔们最大的乐趣,他们从内心里感到高兴。但是在这一片欢乐的气氛 中,只有马乌罗与众不同。他身体高大、粗壮,有点驼背,脑袋硕大,头发蓬乱,脸上最引人注目的特征 是那个大鼻子:鼻梁高高地突起,在浓密的头发衬托下,就像是乱糟糟的黑色胡椒树丛中间的一座小石山。 别人交谈的时候,他嘟哝;别人大笑的时候,他吼叫。 “烙!这回该你了!”伙伴们着急地冲马乌罗喊道。 他气呼呼地回答:“来了,哼!我又不是火车!” 转回来的时候,他嘟嘟囔囔,推搡着人群往前走,或给狗一脚,或给一个男童头上一掌,什么借口他 w 14 都找得到的。“这帮懒鬼!你们不知道给人让路吗?” “你们给这个怪物让路!”有人这样应答。马乌罗头也不回,粗言恶语地骂他一句,全是难听的字眼儿。 老头儿马乌罗的为人一向如此:脾气暴躁,态度冷淡,出言不逊,像青榅桲一样苦酸。所以,人们都 管他叫“怪人”。他那毛茸茸的狮子般的大头,他那被头发遮掩着的可憎的面孔,他那目光凶狠的小眼睛, 他那嘶哑的嗓音和他那把总是插在腰间的长刀子,令人不禁感到几分敬畏。 他是从何处来的呢?没人知道。可能是从地狱里来的,也可能是从某个狮子洞里来的。谁也不知道他 的身世,但是大家都猜想:他准是一个有着不幸经历的强盗。一个怪人,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一个心灵干 枯、心似铁石的人。他经常冲着大家抱怨,而不对着某个人。 场地上忽然响起一阵可怕的叫喊。只见一头肢体伤残、秉性暴烈的四岁大公牛从地上爬起来,怒气冲 冲地用蹄刨了刨地,接着痛苦而狂怒地向众人发起了攻击。加乌乔们大惊失色,恐惧地四处奔逃。那公牛 三蹦两跳地蹿到火堆边。马乌罗还来得及躲开,他噌地一下爬到了畜栏的围墙上。 但是,当他回头看时,发现下面有一个男童,一个六岁的男童,一只手提着一只吐绶鸡,另一只手抱 着一个南瓜,吓得脸色铁青,呆若木鸡。马乌罗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伸手把他抓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用 自己的胸膛挡住了公牛的犄角。 在场的二十个人异口同声地发出恐怖的叫喊,冒着红色火焰的木柴四处飞溅,烟雾弥漫,尘土飞扬, 眼前的一切顿时变得模糊不清。 当公牛被两条绳索套着犄角从烟雾中拖出来的时候,大家才看清这幅惨景,都惊呆了。 那男童站在被公牛冲毁的火堆旁,面色如土,但是安然无恙。有着不幸经历的怪人马乌罗却直挺挺地 躺在地上,一动也不动;他的头枕着灰烬,结实的胸膛已经被公牛的凶恶犄角挑开。 (朱景冬译,有删改) 【注】①比亚纳(1868~1925):著名作家,其作品多取材于加乌乔的口头传说。②加乌乔:南美潘帕斯草 原牧民的统称,意思是“孤儿”、“流浪者”,性格强悍而狂放。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由于即将被拖出去烙印,那群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建造的畜栏里的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 B.加乌乔们打心眼儿里喜爱烙牛,是因为这项粗野危险的活计既紧张又刺激,事后他们还能畅饮美酒。 C.马乌罗的强盗经历、丑陋容貌和暴戾性格,使他受到加乌乔们的歧视,他被看成一个冷酷无情、心灵干 枯和心似铁石的人。 D.作者一面同情被烙的小牛,一面也以欣赏的笔触描写了加乌乔们在烙牛中所表现出来的强悍、狂放品格。 E.大公牛狂怒地向人群进攻,马乌罗为拯救男童而殉难。作者通过这段传奇,热情讴歌了主人公舍己救人 的高尚品格。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 级。解答本题要注意分析人物形象,把 15 握作者情感。A 项,属于强加因果,小牛神色愤怒,眼冒火光,无法忍受,不是因为即将被拖出去烙印, 而是因为被囚禁在用横木和立柱造的宽大畜栏里。 C 项,“歧视”一说原文无据,原文只说“几分敬畏”; 至于“强盗经历”,那只是人们的猜想。E 项,舍己救人只是一个方面,这一英雄壮举和主人公身上那种加 乌乔式的强悍而狂放的性格共同展示了人物的人性之美 (提示:应注意作品下面的注解) 。 答案:答 D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A、C 不给分。 (2)“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概括说明。 答: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把握人物形象,要从人物外貌、语言、举 动、他人的反应以及作品主旨等几个方面来分析总结。解答本题,概括主人公在相貌、性格方面的不同之 处比较容易,文中有一些明确的概括性的语句,品行方面就容易被忽视。 答案:①形象上,他高大粗壮,有点驼背,发乱面丑,脑袋、鼻子硕大,目光凶狠,嗓音嘶哑;②性情 上,他暴躁,冷淡,粗鲁,不太合群;③品行上,危急关头,别人四处奔逃,他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3)小说为什么对马乌罗“烙牛”的具体过程不着一字?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写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 级。情节的详与略、露与藏,都是出于塑造人物、 凸显主旨的需要。解答本题一要瞻前顾后,看看前后情节,二要考虑表现手法,三要注意情节的气氛与节 奏。 答案:①前文已对如何“烙牛”作了详尽细致的描写,此处不必重复;②塑造马乌罗形象的重心是后文“救 童”一段,其“烙牛”仅是铺垫,应该略写;③可腾出笔墨来写平日的马乌罗,与前后文的紧张叙述形成 对比,舒缓了节奏,使行文张弛有致。 每答出一点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 (4)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 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文本的探究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F 级。这是一道开放题。探究的要求是“从不同 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 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开放题不能超出文本这一基础,乱作分析,乱下判断,犯误解文意的方 16 向性错误。探究时要紧扣文题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作者的意图和艺术表现的效果应得到尊重。解答 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内容方面可在把握作品主题和地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形式方面要重点分 析作品的描写手法和表现手法。 答案:观点一: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②构成了理解 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 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观点二: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 ①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②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 歌人性之美的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 心的力量。 观点三:两个片段同样精彩。 ①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②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 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③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 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 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 2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给 6 分。 二、(2011·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2 题。 审丑 严歌苓 拾垃圾的曾老头拿烂得水汲汲的眼看着赵无定,说:“你出息了,跟你爸一样教大学了。我家小臭儿 也出息了,要娶媳妇了。现在的媳妇都得要钢琴,就跟我年轻时候,媳妇们要彩礼一样。没彩礼,娶不上 什么体面媳妇。……一个钢琴得五千哪。” 老头两片嘴唇启开着,看得出结了满嘴的话:“我在想,你能不能给大爷找那份差事,就是你爸早先 给我找的那份儿人体模特儿的差事。小臭儿的一房间家什都是靠那份差事挣来的。” “大爷,可现在……” “你不用说,我知道我现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没法看了。你跟学校说说,要是给别人十 块,给我八块就成……” 无定为他争取到的价码是十五元一小时。因为无定父亲的“审丑说”莫名其妙地热起来;一个顶信仰 “审丑”原则的学生的画作在全国美展中得了一等奖,许多杂志刊出这个“审丑”创举——巨大的画幅上, 17 那丑浓烈,逼真得让人恶心。 晚秋,那老头又出现在灰色的风里,颠颠簸簸追逐一块在风中打旋的透明塑料膜。他告诉无定,小臭 儿有了钢琴,也有了媳妇。他们交谈时,不少人默默地注视着老头,每张脸都板硬,盛着或显著或含蓄的 恶心。 又一年,赵无定被介绍到一个画商家。敲开门,里面的男人对他叫:“哎呀,是你呀!不认识我啦?” 男主人身后是一屋锃亮的家具,锃亮的各“大件儿”, 锃亮的钢琴,锃亮的一个女人。 “你妈给过我一块冰糖呢,那时糖多金贵!忘啦?” 无定明白了,面前这个双下巴、头开始拔顶的男人是小臭儿。 “快请进,快请进!哎,咱家来稀客啦!”他对女人说。 无定在宽大的沙发上落下屁股,挺寒酸地把几张画靠在茶几腿上。 “这几张画……” “先不谈生意,先吃饭!哥儿们多少年了!”小臭儿扬声笑起来,“包了饺子,三鲜馅儿的,正下着。 冰箱里我存了青岛啤酒。瞅你赶得这个巧!” 这时有人轻轻地敲门。媳妇从猫眼儿看出去,踮着脚尖儿退回来:“你爷爷!” “我哪儿来的爷爷?他不要老脸,我可要脸!”小臭儿说。他起身,嘱咐媳妇:“先不开饭,不然他下 回专赶吃饭时间来!你就告诉他我不在家。”然后转脸向无定,笑又回来了:“拿上你的画,咱们上卧室谈。” 无定跟着进了卧室,小臭儿将门挂个死,客厅里传来一清亮一混浊两副嗓音。 “臭儿又不在吗?老也没见他,想得慌。” “他一时半会儿还不会回来!” “那我多等会儿。” “哎哎!……别往那儿坐,那沙发是新的!您坐这儿吧!……” 无定早没了谈生意的心思,心坠得他累。一小时后,老头走了。一锅饺子捂在锅里的时间太长了,全 沤烂了,成浆了。 无定客气而坚决地在他们摆开饭桌时离开了。 不久,学校会计科的人告诉无定,老头的计时工资算错了,少付了他百把块钱。无定揣了钱,但从夏 天到冬天,一直没遇到老头。他只好从学校找到了老头的合同,那上面有他的地址:某街三百四十一号。 街是条偏街,在城郊。无定没费多少时间便找着了三百四十号——这条街的最后一个号码,再往前就是菜 田了。 无定走出了街的末端,身后跟了一群热心好事的闲人。在阔大无边的菜田里,有一个柴棚样的小房, 门上方有一个手写的号码:三百四十一。门边一辆垃圾车…… “噢,您是找他呀!”闲人中有人终于醒悟似的,“曾大爷!他死啦。去年冬天死啦!” 18 那人说:老头有个很好的孙子,孝敬,挣钱给爷爷花,混得特体面,要接爷爷去他的新公寓,要天天给爷 爷包饺子;但老头不愿去,天天喂他饺子的好日子他过不惯,他怕那种被人伺候、供着的日子……这是老 头亲口告诉街坊的。 “你是曾大爷的什么人?”那人问。 “朋友。”无定答。 “也认识他孙子小臭子?” “对。” “他真对他爷爷那样好?” 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 (节选自《审丑》,有删改) 19.根据小说内容,简要概括曾大爷的形象特点。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文章对人物直接的肖像描写、行 动描写、语言描写等方面入手,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也可以从对人物的间接描写中,如他人 的评价介绍中概括人物的特点。从文中的曾大爷要求“无定”给他找一份人体模特的工作,以便给孙子小 臭儿挣钱娶媳妇的一段对话中,可知他以前靠做人体模特给孙子挣了“一房间家什”,那时他尚年轻,现 在“老得就剩下渣儿了,走了样了”,表现了他对孙子的疼爱。从他看望孙子时“老也没见他,想得慌”“我 多等会儿”的话语,可见他对亲情的渴望。从曾大爷告诉街坊功成名就的孙子如何如何孝敬自己的谎言中, 可知他又是一个极爱面子的人。从他最后孤独地死去,可见他晚景凄凉。 参考答案:①外貌丑陋;②吃苦耐劳;③深爱自己的孙子并为之全力付出(或“隐忍小臭儿的不孝”);④ 晚景凄凉。 20.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解答此题一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二要抓住关键词 语并结合所用的手法。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曾大爷,第一处画线句却写人们观察他时的表情神态,显然运 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 从人们“默默地注视”,脸“板硬”,盛着“恶心”,写出了他的丑陋。第二处是无 定到小臭儿家中谈生意,目睹他对含辛茹苦为自己操劳一生的爷爷冷遇时的心理感受。“心坠得他累”有 对曾大爷的同情,更有对小臭儿夫妻不孝行径的厌恶。 参考答案:①侧面描写,通过写“不少人”脸上的表情来表现曾老头的丑陋(或“在‘不少人’世俗的眼 19 光里,曾老头做人体模特是‘丑’的”)。 ②心理描写(“坠”字形象刻画了赵无定此时的内心感受),表现出此时无定对老人的同情和对小臭儿夫妻 言行的反感。 21.小说结尾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答: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全文的故事情节来揣摩人物心理。曾大 爷曾向街坊夸赞孙子孝顺自己,面对街坊的求证,了解实情的无定“停了好大一会儿,说:‘真的。’”表 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有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还有对小臭儿不孝敬爷爷这一行为表示厌恶,又不忍戳破曾 大爷谎言;既有对曾大爷的同情,愿意替他隐瞒真相,又有对审丑社会的批判。 参考答案:反映了无定的复杂矛盾心理。无定对闲人的话感到意外,在同情老人的同时,还是理解了他的 一片苦心;无定憎恶小臭儿的不孝(或“忘恩负义”),却仍愿意为这个淳朴的老人隐瞒真相。 22.“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主题的分析探究能力。解答时要思考小说审视了哪些方面的“丑”,作者批判了 什么。可以从艺术、社会(人们)、小臭儿(追逐金钱)、曾大爷(追逐面子)、自我各个层面进行挖掘。 参考答案:①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②“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 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③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 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④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三、(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 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 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 AB 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 AB 型是不祥之兆。 20 “我丈母娘就是 AB 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 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 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 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 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 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 AB 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 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 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 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21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 ‘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要柔 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 A 型, 小舅子是 B 型,丈母娘是 AB 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 100 毫升,共需 300 毫升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 秀鸾说:‘这样说来,爸爸是 O 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 我也是 O 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 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 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 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 生动曲折。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 争。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 匠心所在。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 蕴。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 又细腻。 【解析】选 C 给 3 分,选 D 给 2 分,选 B 给 1 分;选 A、E 不给分。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22 A 项“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有误,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是想借这个 故事告诉他们验血(知道血型)的重要性,是因为彭先生自己的恋爱与血有关。E 项“小说带有浓郁的台 湾风情”错,小说没有体现出台湾风情。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的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知道小说开头的作 用有哪些,如领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奠定感情基调,结构呼应,揭示主题,等等。 参考答案: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 言。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鉴赏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人物的言行来分析,在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 物形象。小说在“外省郎”彭先生恋爱悲喜剧中逐渐完成了对其性格的刻画,因此要结合情节来分析其形 象。 参考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 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 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心态。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 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作品个性化阅读的能力。这道题从小说拟题的艺术角度来对小说的主题、人物、 情节加以考查。可从自己把握的一方面入手。如从人物方面入手,首先要理解小说的主题与情节。 参考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 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 的事实”;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 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23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 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 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四、(2011·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15 题。 走进腾格里(节选) 学群 ①这是我第三次走进沙漠。每一次,沙漠总是让我变得跟一个小孩子似的。 ②先是骑在骆驼上往沙漠里走。就这样,沿着沙地的起伏一路走下去,把身后的那个世界.......远远地甩在 沙漠以外,甩掉人身上一切多余的东西.......。 ③晚餐就在沙地上进行。两只馒头,一瓶水,再加上一点取自沙漠的野菜,就这几样东西。面包、水 和盐,人的生活,最基本的无非就这几样东西。几千年几万年,真正支撑起人类历史的,也就是这几样。 ④晚饭之后,夜色渐渐从沙地的低凹处爬上来,漫过沙丘,将天空也浸入其中。这不是一般涂抹在物 体上的黑色,这是幽邃深远的晦暗,是亿万光年的未知领域。满天星光在闪烁。多少年不曾见过如此繁浩 的星光,仿佛天空把这么多年的星光一齐拿到这里来闪耀。 ⑤暗黑中,身子下面的沙丘仿佛在不断隆起,直到接近天空的高度。我仿佛是在地球的最高处,静静 地、静静地面对浩瀚的星空。幽邃的夜空下,整张大地剩下来的就只有宁静,原来这宁静中有着永恒的东 西。 ⑥月亮升起来。这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在李白的吟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 花树的月亮。我们大老远地赶来,来到沙漠中间,就是为了这轮月亮! ⑦就像沙漠一样简单地面对,面对月亮,面对天空,很多年不曾这样静静地面对。天空是灵魂一样的 蓝色,一轮明月就悬在灵魂中央。与身后无垠的宇宙相比,它是多么渺小。可是从那里传过来的光辉,却 把大地照亮——对于我们来说,是这么辽阔的大地。月光就像浓情的乳汁,在地面上流淌。这喂养灵魂的 乳汁! ⑧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海潮;早在我们出现之前, 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现在,它是如此深刻地牵动我。我感到,我所要表达的,全都在那月亮上。 你没法把你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月亮静静地把你要说的全都铺在你面前。你一动,就有一道逶迤的线条跟 着你。你每走一步,都把沙漠、把大地的起伏、把遍地月光牵动。 ⑨在我驻足的沙丘上,月光显得特别明亮。明晃晃的沙地上,一只甲虫爬过的痕迹显得格外醒目,六 条腿,每一条都拖着一道带痕。在我的眼里这就是一部沙之书,一部自然的圣经。在这里,一只虫子的吟 咏,一缕风,一株草,还有这充塞天地间的宁静,都带着哲人的意味。 ⑩月亮是地球的一个梦,是人冻结在天空的一个梦。 24 ○11沿着沙地的起伏往回走,人类的世界在地平线以下闪烁。城市就像大地上吵闹的星群。我知道,我 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然后把袜子和鞋穿上,用汉堡包、用啤酒填塞 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我没有办法像那些甲虫一样一直生活在这里,不能像一根骆驼刺把 根扎在这里,甚至不能像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不能留下,就把这里的天空,这 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摘自《生命的海拔》,有删改) 【注】腾格里:位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中部边境交界处,面积 4.27 万平方公里,为我国第四大沙漠。 1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②段“身后的那个世界”是指喧嚣的物质世界,不包括被扭曲的精神世界。因此,“一切多余的东西” 指的是物质的东西。 B.第④段连用“爬”、“漫”、“浸”三个动词来写沙漠夜色渐渐加深的过程和个人的感受,形象生动,让人 有亲临其境的感觉。 C.第⑦段写月亮与无垠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作者借此暗示,人和大自然相 比虽然渺小,但可以创造世界。 D.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写月光,突出了在宁静中,对大自然的永恒、人类历史文化的悠久以及生命意义的思 考,内涵丰富。 E.文章以时间为顺序,依次写了作者进入腾格里沙漠、沙地晚餐、月夜静观、从沙漠返回等片段,每个片 段都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悟。 【解析】选 A、C。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从文章中辨别、 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文章重要内容上。一段或一篇文章的重要内容包括:文 章的基本概念和新的知识;对重要概念和知识的解释和阐述;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即文章主旨的语句等。 作者主要批判了现实的社会,表达对自由的无限向往。而现实社会既包括物质世界,也包括扭曲的精神世 界。故 A 项错,概念不完整。第⑦段写月亮与无限的宇宙相比虽然渺小,但它的光辉却可以照亮大地。主 要传达出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向往,并不是借此突出人的伟大。故 C 项错误。 14.文章第⑧段画线的句子“月光牵动人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这“最深处最悠远的东西”有哪些?请联 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综合能力。从文章中辨别、筛选并整合重要信息,必须在阅读时把注意力放在 文章重要内容上。根据第⑧段的前后语境,我们可以在童年、历史、宇宙、生命等几个方面切入,用自己 的话概括出来。注意,不能简单概括,还要将所得出的结论和理解的依据(原文对应内容)列举出来。 25 答案:①“我”的童年记忆(“曾在千里之外照亮过童年的月亮”);②民族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李白的吟 咏里传递千年的月亮,有着嫦娥和桂花树的月亮”);③宇宙意识(“早在生命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 海潮”);④生命感受(“早在我们出现之前,月光就已经牵动母性的血液”)。 15.文章第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在阅读时, 考生应能看出作者对所论说的事物的观点和态度。作者对所说的事物是赞颂还是批评,是完全支持还是有 一定的保留,需要考生分辨。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述出来的,有的则是分散在多处,考生只 有在辨别和筛选后才能得出正确判断。注意:答题的依据要加以列举;多角度组织答案。 答案:①对城市“物资”生活的不满和批判(“用自来水冲洗身上的汗渍和沙粒”,“用汉堡包、用啤酒填 塞肠胃”,“用灯光和电视照耀空余的生命”,“诅咒过的物资”);②对沙漠的不舍和不得不离开的无奈(“像 一根骆驼刺把根扎在这里”,“像一匹骆驼”,“把这里的天空,这里的沙漠,这里的夜装进胸间,带回去”, “我还得回到那个世界里去”,“我没有办法……一匹骆驼”,“我只能回到刚刚诅咒过的物资中去”);③对 未来生活的希望(“让它照亮我的精神”,“让灵魂有一个呼吸的地方”)。 五、(2011·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想 飞 徐志摩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 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 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 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刺刺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 ——这全看不见了,影子都没了!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 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 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 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 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猇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 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 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 前晃着身子背早上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 26 匾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 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 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来就是飞了 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 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 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 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 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 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 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 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罢,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 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卷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 出了你的视域,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涂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 够多寒伧!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那个心里 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看回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象,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 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 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 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 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 年版,有删节) 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意图。 答: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首段描写的内容上的作用和结构上引出下文的作用,学生只要结合文本, 很容易得满分。 答案:①描写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活;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16.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 27 答: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句的理解能力。注意“大鹏”的象征意义和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一定要用原文,分 点答。 答案: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 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含了“我”心目中的“大鹏”形 象。 17.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人称的作用,有全国卷的影子,属于送分题,关键是结合具体的文本,不要随意套术语。 学生可以先答形式上的作用,再答内容上的作用,即可得分。 答案: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能飞的“你”倾注同情 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 答: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的能力。第一问不难,据第三段相关内容加以整合即可。 第二问关键是要联系实际,谈“想飞”的积极意义,实际就是谈“理想”的激励作用。 答案: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 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②可以从做人 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考点模拟演练】 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题。 马缨丹翻身 林清玄 ⑴台北市区的安全岛上,行人道旁,开满了一大片紫的、黄的、白的、红的小花,繁华美丽。 ⑵走近一看,才发现是马缨丹花,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马缨丹竟已弥漫了整个城市。 ⑶马缨丹攻略了城市,使我感到惊奇,那是因为马缨丹原是乡间极为粗贱的花,蔓生于田野、坡地与 林间,虽然它的花朵很美,有如散落的小星星;它的花期很长,从春天可以一直开到冬天。但是,它一向 28 不为人喜。 ⑷马缨丹不受欢迎,有很大部分来自它的名字。在乡下,我们叫它“死人花”,那是因为马缨丹的花 会发出一种怪味,似香非香,又经常盖满了坟地。其次,是它的生命力太强了,稍不留意,就会抢去作物 的生机,对于这种除之不尽的花,乡人都会感叹地说:“有够臭贱!” ⑸像马缨丹这种花,在台湾乡下是不登大雅之堂,既不会被植于花园,也不会被种于庭院。 ⑹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又叫做“马缨花”,待遇是大有差别的。乡下人认为,有如烟火盛放 的金合欢,充满了喜气;而同样盛放如烟火的马缨丹,则充满了秽气。 ⑺马缨丹不管别人的眼光,自兴自谢,犹枯犹荣。 ⑻小的时候,我对这些被人离弃的花,有着难言的同情,常常剪下满满的小花,丢入庭前的水缸,水 缸霎时热闹,映着天光云影,使我不禁为那不凡的美而痴了。 ⑼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俗人俗眼看这种花,只是泄露了自己的粗鄙,于马缨丹又有何 损失呢? ⑽在城市里,我经常漫步于马缨丹盛开的街头,这使我感到喜悦,也感到澄明。喜悦的是,马缨丹终 于翻身了,曾有更多更多的人欣赏到马缨丹的美,趋近一闻,它有独具的味道,非香是香,在强调风格与 自我的城市,马缨丹的确是风格独具、自我强烈的花。 ⑾使我感到澄明的是,时间与空间的对待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三十年前的乡间看见的,是粗贱丑怪; 三十年后的城市,却是繁华美丽的。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在某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美与价值被忽 略了;但只要我们坚持着美与价值,在另一个时间点上,我们的光辉就会确立。在某一个空间上,被视之 为怪的,像竹林七贤、扬州八怪,历经千年之后,人们才大梦初醒,看见他们的先知。 ⑿内心澄明的人,不会为一时一地的评价,或一时一地的曲解,而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千山飞越、 万里孤鸿。在旅途上,人们往往要从缥缈的鸿影、雪泥的鸿爪去意见鸿,但能意见者众,能意会者寡;能 一瞥者多,能惊鸿者少。 ⒀有人欣赏,我能站在都城最热闹的街头,与人心心相印;无人欣赏,我也能站在最孤寂的荒地,与 天地精神相照。 ⒁我是一枝非凡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供养佛堂,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鼠目蛙见;我不在佛堂供 养,我在山间供养,佛无所不在,无分别见。 ⒂我是一枝美丽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能作为情人爱的信物,我知道那是他们的意韵不足;我不 成为花束做信物,我立于永恒之河边见证。 ⒃我是一枝清雅的马缨丹,有的人认为我不宜作为茶道的瓶花,我知道那是他们的道未会通;我不只 在花瓶、不只在茶堂,在天地的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清雅。 ⒄或者叫我马缨丹,或者不是。 ⒅我是散落的点点繁星,你走过的风中,一直都有我的消息! 1.文章写马缨丹,第⑥自然段却写了与马缨丹一字之差的金合欢(马缨花),请问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9 2.请你理解“美丽的马缨丹只有天地,没有是非”一句中,“天地”、“是非”两词的含义。 3.文中的马缨丹有着美好的精神品质,请你结合原文谈谈马缨丹给了你哪些人生的启示。 4.文章⒁⒂⒃自然段写法上有独特的妙处,表情达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请你任选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答:形成对比,人们喜爱充满喜气的金合欢,却厌弃同样盛放如烟的马缨花,突出了马缨花不管 世俗眼光,自兴自利,犹枯犹荣,坚持自我的美好品质。 2.答:“天地”既是指马缨丹生长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是指坚持自我,不因别人的评价和曲解而改变初衷 的豁大胸襟(精神天地)。“是非”是指“我”对马缨丹的喜爱和人们对它的厌弃不屑的态度。 3.答:①人生是多变的:它的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并不是单一而绝对的。 ②对待人生的态度:我们应坚持自我,不改变自己美好的初衷。 4.答:(1)作者进行了人称的转换,使用第一人称,将“我”写为了马缨丹,让读者觉得亲切、真实,抒 发了内心对马缨丹无限喜爱和赞美的真挚情感。 (2)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作者把我和马缨丹联系起来,赋予了马缨丹“非凡”、“美丽”、“清雅”的 品格,“供养”、“见证”等词语写出了马缨丹美好的精神品质。 (3)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空间的无所不在和时间的永恒的角度,写出了马缨丹美好清雅的精神品 质,同时增强了文章的音韵美。 2. (2011·郑州市第一次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 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你先上床。我穿好衣服就来看你。”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时,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一看就是个病得不轻、可怜巴巴的九岁男孩。我 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30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 度,就用不着担心。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 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读书。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 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我宁愿醒着。”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不嫌麻烦。”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 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 跌带滑,我自己也重重摔了两跤。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 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 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31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他说。 “谁说的?” “医生。”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你是在说傻话。” “我知道会的。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发烧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我已经一百零二度 了。”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你不会死的。那种温度计不一样。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 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 少公里一样。”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第二天,越发轻松了。为了一点无关紧 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有删节) (1)下列对这部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32 A.九岁男孩因为不懂得华氏温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一天,备受精神折 磨。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B.男孩在等待死亡的一天中没有哭泣,可当他知道自己不会死去以后却“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 事”“动辄哭起来”。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 C.男孩的反常动作、神态暗示了他等待的是死亡,如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的一切无动于衷, 不肯吃药、让人接近等等。 D.男孩误以为自己即将死去后,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当他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 示父亲时,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E.尽管 9 岁的小男孩面对死亡表现得异常镇静,但仍掩盖不了消极等待、无能为力的悲观情绪, 贯穿全篇的是一种忧郁痛苦的基调,使人读后感到压抑无奈。 (2)小说中的男孩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标题“一天的等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是多余的,也有人认为这样写恰恰体现了小说构 思的精巧。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答案:(1)答 C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E 不给分。(A 项“小说借此说明科学知识 的重要性”错;B 项“这样写男孩的性格显得不够统一”只是一种观点,另一种观点认为“这样写男孩的 性格才真实可信”;E 项对文章“基调”的理解有误。) (2)①善良、体谅他人。不想让父母被冻病,在已经浑身发抖、面色苍白、走路困难的情况下还要 为父母关窗;不愿给父亲带来麻烦,示意他可以离开;怕自己的病传染给他人,拒绝他人进入房间。②恐 惧死亡却能坚强、勇敢地面对。恐惧死亡:男孩苍白的脸色、异样的神情、死盯着床脚的眼睛、对听故事 漠然,以及对吃药表示怀疑都表现了对死亡的恐惧感。 坚强、勇敢:虽然病痛难忍却坚持说“我没事”;面临死亡时没有哭闹,也没有将内心的恐惧透露给父亲; 不让父亲陪伴,独自躺着,安静地等待死亡的降临。③天真而又脆弱。“天真”表现在男孩因不懂华氏温 度与摄氏温度的区别,误以为自己将要死去而等待了一天;“脆弱”表现在男孩得知自己不会死亡、精神 松弛下来后“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3)①标题没有明确等待的究竟是什么,设置悬念,吸引读者。②小说情节围绕“一天的等待”展 开,标题贯穿全文,是小说的行文线索。③“一天的等待”中,男孩直面死亡、坚强勇敢的精神得以彰显, 突出了人物性格,揭示了小说主旨。(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一:是多余的。理由:①因为父亲打猎这件事游离于小说主要情节之外,给人节外生枝之 感,对于突出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和主题并没有什么作用。②孩子生病了,但父亲却高兴地去打猎,不合 情理,是个明显的败笔。③打猎时轻松愉快的情调与整篇小说营造的氛围不协调。 33 观点二:这正是小说构思的精巧之处。理由:①明写父亲打猎的轻松愉快,暗写男孩在孤独恐惧中勇 敢地等待死亡,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②荡开男孩的情况不写,而写父亲打猎的情景,使小说更具有悬念。 ③父亲去打猎意味着他觉得孩子的病情不重,这与孩子自己的紧张恐惧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结尾的喜 剧效果。 3. (2011·烟台市模块检测) 阅读下文,完成 1~4 题。 寂寞天鹅美 肖黛 (1)寂寞有时是一种异常美的境界。若从最远处窥望湛蓝的深湖,似乎会让人感到是很难进入的。 一切景物,在翩翩舞动的天鹅的翅膀下浮游,残雪斑斑,落在天鹅们的身上,也落在长诗短歌般的山水 之中。天鹅瞄着湖泽,优优雅雅地舒展公主似的形影,感到不寻常的惬意。偶间,有庄重的王子腹收羽 毛,将背骨挺得笔直,向公主显现英俊洒脱。它们同临一泓湖水,有时心怀幽情,恪守行规,有时也会 意会神,雌雄彼此调护。甜柔、富有人情味,一种神秘情绪的陶醉,让人悟得高洁和温和、妍丽和尊严 以及雍容和自在的妙处。 (2)这湖水,是美神遗落的泪珠么? (3)天鹅就依这湖水而栖身,生于斯,长于斯。它们拒绝与狂风险浪共存的一切,拒绝兵器相击的 声音,拒绝车马被役而招致的铁穿鼻蹄钉掌的束缚,拒绝金银珠宝在颈间的羁勒,拒绝任何形式的人工 雕饰。它们无声无息地存在;它们存在的价值是为大自然的宁静,亦是为万物的和谐。只有到了同生命 揖别的时候,它们才会吟出听不真的一曲挽歌,渐渐缓缓地幻化于殷勤的清澈里。 (4)一生寂寞,一死寂寞,生死皆美。 (5)或许有人专门注意过天鹅平常的鸣叫,有形之嘹唳,有声之铿锵,却很难有人注意天鹅的秀目, 忽略以至冷落了和人同样重要的心灵之窗。天鹅的眼睛极少斜扫四周,蛋黄色的一圈,细致的宠着瞳光 的自信,且有慈爱、宽容和娇媚从那里发出昭示。它们从来就不习惯眯起双目蹙额看人,而人却从来就 靠眯起双目蹙额看它,因为人总是在很远处透过烟波翘着望它的。 (6)如若人被人如此看着,难免发生疑窦,难免会花费些时间去揣摩。是被鄙视了?被妒嫉了?被 记恨了?还是被怜悯着呢?难免会感到受了某种伤害而久久或至少片刻不能宁静。于是便拓展人所兼备 的最强的语言能力,街头巷尾,饭后茶余,有高吭长喧的,有俯耳贴鬓的。一时间热闹纷繁,难分谁的 喉管粗细,难辨谁的口音地道……有情话,有恶语,有事实,有谣言,当然会有些铭言,有些忠告,慷 慨激昂,热腾澎湃。为了维护也好,为了谴责也罢,把一个原本就喧闹的世界染濡得愈发喧闹,虽然一 个没有争战的世界是人们共同向往的。 (7)寂寞呵,寂寞离人是多么遥迢。 (8)但,耐得住寂寞的人仍是有的。汪曾祺先生有书《沈从文的寂寞》,文中说,寂寞是一种境界…… 34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边城是这样,长河是这样,鸭窠围、杨家咀也是这样。汪先 生言,从某个意义上,可说寂寞造就了沈从文,他的四十本小说,是在寂寞中完成的,他所希望的读者 也是“在多种事业里低头努力,很寂寞地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长河》题记)安于寂寞是一种美 德。寂寞的人是充实的。 (9)时下生活的风尚,亦如湖水般的湛蓝,建设,发展,和平,安定。人们假如真想听清美丽的天 鹅在揖别生命时,为自己挽歌的词意,那就是——拒绝是半个生命,索取是半个死亡。 (10)寂寞天鹅美。 (摘自《青海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一段描写了天鹅怎样的生存状态?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试简要分析第 7 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从文中看,人怎样才能耐得住寂寞?试分条概括。 4.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议论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试简要分析。 答案:1.描写了天鹅优雅惬意、庄重洒脱、恪守行规、会意会神、彼此调护的甜柔、富有人情味的生 存状态。为下文展开议论和抒情提供鲜活的现实依据。 2.(1)承上启下,由人世间的纷繁喧闹而发出感慨,写出了人难以达到寂寞的境界,由此过渡到下 文写耐得住寂寞的人的难能可贵。 3.远离世俗的争斗,拒绝尘世的束缚,不受物质利益诱惑,追求坦荡自然的生活。 4.(1)作者描写了天鹅和谐、宁静的生活状态,抒发了对天鹅寂寞之美的赞叹,并由此阐明了天鹅 寂寞之美产生的根源;(2)形象描写了人世间生活的喧嚣和争斗,与天鹅寂寞之美形成对比,抒发了作者 对寂寞之美的向往和呼唤。 4. (2011·豫南九校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珠 宝 莫泊桑 朗丹先生在副科长家里的一次晚会上,遇到了这个年轻姑娘,从此就堕入了情网。 她的父亲是外省的一个收税官,已经死了好几年。后来她跟着母亲来到了巴黎。她们家虽穷,可是为 人正派,稳重而且和蔼。这个年轻姑娘仿佛是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她的纯朴美里有一种天使般的 贞洁的魅力。 凡是认识她的人都再三夸奖说:“娶她的人肯定会幸福。再也找不到比她更好的了。” 朗丹先生那时在内政部里当主任科员,每年的薪水是三千五百法郎。他向她求婚,娶了她做妻子。 跟她在一起,他的幸福简直是难以用笔墨形容。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因而他们的日子好像过得很 阔绰。她对丈夫无比的关心、体贴、温存。而且她本人的诱惑力又是那么大,虽然他们相遇已经有六年了, 可是他比开头那些日子还要爱她。 35 他责备她的,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她的朋友们(她认识几个小官吏的妻子)经常能够替她搞到包厢,请她去看当时风行的戏。她不管她 丈夫愿意不愿意,总是拖着他一块去;不过一天工作下来,这种消遣反而增加他的疲劳。因此,他恳求她 别再拖他同去。她开始不肯答应,直到最后才为了讨好他,勉强让了步。他对她说不出的感激。 然而,这种爱看戏的嗜好,很快地引起了她爱打扮的需要。她渐渐地养成了一种习惯,爱在耳朵上戴 两粒冒充钻石的大莱茵石。她还戴假珍珠的项链、赛金的镯子。 她的丈夫有点不满意这种对假货的爱好,每次劝他,她总是露出温柔的笑容,“有什么办法呢?我爱 好这个。我当然更喜欢有真的珠宝!” 到了晚上,只有他们俩待在炉火旁边,她就开始热情地细细观看那些假珠宝,好像其中有一种无穷的、 秘密的乐趣似的。 她一边用手指转动着珍珠项链,或者让宝石的切面放出夺目的光彩,一边不停地说:“你 倒是瞧瞧呀,做得多么好。简直跟真的一样。” 一个冬天的夜里,她从歌剧院回来,冻得全身直打哆嗦,第二天不停地咳嗽,一个星期以后就害肺炎 死了。 朗丹差一点也跟她进了坟墓。他是那么失望,不到一个月的工夫头发都变白了。他从早哭到晚,难以 忍受的痛苦撕碎了他的心灵。 但是生活对他来说越来越困难了。他的薪水在他妻子的手里,足够家里的一切开支,现在剩下他一个 人,反而不够用了。他奇怪她哪儿来的那么大的本领,居然能够让他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 终于有一天早上,离着月底还有整整一个星期,手上却连一个子儿也没有了。于是他打主意变卖东西。 他立刻想到了他妻子的那些“便宜货”。他在她留下的那一堆假货中找来找去,他决定卖掉她好像特别喜 欢的那串大项链,因为虽是假货,可是做工考究,想来还可以值个七八法郎。 他把它放在衣袋里,打算找一家可靠的珠宝店。 他终于看到一家,走了进去。 “先生,”他对商人 说,“我想请您估估这件东西。” 老板见了这件首饰,就立刻叫了起来:“哎呀!我可认识这串项链,它是从我们这儿卖出去的。” 朗丹先生感到很惊慌,问:“值多少钱?” “先生,我是两万五千法郎售出的。我准备出一万八千法郎收回来,不过按照法律规定,您得先把这 件东西弄到手的经过告诉我。” 朗丹先生惊奇得两腿发软,坐了下来。他说:“不过……不过,您再好好看看,先生,我一直以为它是…… 假的呢。” 首饰商人又问:“您愿意告诉我,您姓什么吗,先生?” “当然愿意。我姓朗丹,住在殉道者街十六号。” 商人打开帐簿,查了查,说:“这串项链的确是在一八七六年七月二十日送到朗丹太太的住址,殉道 36 者街十六号去的。” 他从首饰店出来,穿过大街,继续朝前走,走着走着发现走错了路,又转过身来往回走,走到了杜依 勒里宫,过了塞纳河,一看又走错了,于是又回到香榭丽舍大街,脑子里乱得没有一点儿主意。他想好好 地考虑考虑,弄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妻子没有力量买一件这样贵重的东西,——当然没有。那么, 这是别人送的一件礼物了!礼物!谁送的?为什么送呢? 他停下来,呆呆地立在大街中间。可怕的疑窦掠过他的脑海。莫非她?这么说,其余的珠宝也都是礼 物了!他觉得地上摇晃,觉得面前的一棵树倒下来;他伸出双臂,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他顺利地从珠宝商那里拿到了一万八千法郎,此后,他的贪欲膨胀起来,卖掉了妻子的所有珠宝,成 了有钱人,开始到处炫耀,与妓女鬼混,才半年就又结了婚。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概括最正确的两项是:( )( ) A.郎丹太太的“假项链”竟然是真的,这一情节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因为,小说已在前面做了 多处暗示。这一点与作者的另一篇小说《项链》有异曲同工之妙。 B.小说开头用“为人正派”“稳重”“天使般的贞洁”“ 规矩女人的完美无缺的典型”来形容郎丹太太, 读完全文,我们分明感到这些词语都充满讽刺意味。 C.小说在倒数第二段写郎丹先生一再走错路,这一情节意在表现他内心的恐慌,而造成他内心恐慌的原 因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 D.郎丹太太对丈夫的不忠,其实是郎丹先生一手造成的,他不该纵容妻子的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 珠宝。 E.小说在塑造郎丹先生时,运用了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而对郎丹太太虽着墨不多,但也写得栩栩如生, 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郎丹太太患肺炎并很快死去,这一情节在小说中具有重要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3)请分析郎丹太太的形象。 (4)有人说,郎丹夫妇虽然都未经受住物质的诱惑而走向了堕落,但在情感方面,他们夫妻还是彼此相 爱的,也有人认为,他们之间根本没有爱情可言。你认为呢?请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A B (答 A 得 3 分,答 B 得 2 分,答 E 得 1 分。答 C、D 得 0 分。C.“而造成他内心恐慌 的原因是,他觉得对不起妻子,不该在妻子刚去世不久就变卖她生前所喜爱的项链”错。D.“其实是郎 丹先生一手造成的”错。E.小说在塑造郎丹先生时,除了运用行动描写和语言描写外,心理描写也很突 出。) (2)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正是太太的去世,才使收入不高的郎丹先生很快陷入了困境,正是这种困境才 37 促使他想到要变卖妻子的“假珠宝”,也才解开了妻子和“假珠宝”的秘密。在人物塑造上,正是这一情 节的推动,才揭开了郎丹太太的真面目,也使郎丹先生贪婪、自私、无耻的嘴脸暴露无遗。从而使小说的 主题得到了深化。 (3)郎丹太太是一个经受不住物质的诱惑最终走向堕落的虚伪的女人。她外表美丽端庄内心却充满了对 奢华生活的向往,她爱看戏,爱珠宝,丈夫微薄的薪水无法满足她的欲求,于是她就凭借自己迷人的姿色, 博取有钱人的欢心,背着丈夫做起了别人的情妇,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送的礼物,,她不仅不感到耻辱, 还以此为乐趣。而在丈夫面前却把自己伪装的如此温柔娴淑,深得丈夫的喜欢。 (4)示例一:有真爱: 首先,郎丹太太是爱丈夫的。①与丈夫结婚后,她“勤俭持家,精打细算”“对丈夫无比关心、体贴 和温存”,她希望丈夫陪她看戏,但看到丈夫因此而疲惫时,她就主动做了让步;②她不惜委屈自己,从 情人那里弄到钱,让丈夫天天喝上等的酒、吃精美的食物;③她害怕丈夫为她做别人的情妇而伤心,于是 谎称自己的珠宝是假的,并谎称自己喜欢假珠宝。 其次,郎丹先生也是爱妻子的。①他从副科长家的晚会第一次遇见她,便对她一见钟情,很快便坠入 情网②他明明不喜欢她爱看戏,但他还是纵容她③妻子死后,他痛苦欲绝,差一点跟她一同进了坟墓。 示例二:没有真爱 从妻子方面:①她明知丈夫不喜欢她看戏,可她还是硬拖着他去看戏,根本不考虑丈夫的感受(不管 她丈夫愿不愿意)。②她明知道丈夫那样爱她,她还要背着他去做别人的情人。 从丈夫方面:①明知道这些珠宝是妻子生前的最爱,她还是毫不犹豫地将其卖掉,一件不留。②他利用卖 妻子珠宝得来的钱去与妓女鬼混③妻子去世才半年,他就又结婚了。 5. (2011·镇江市第一次统考)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4 题 对一条小路的怀念 梁化乐 多年前深秋的一天,在温州仙岩去清凉禅寺的路上,我和当地一位挑矿石的农民结伴而行。 上山的道是石阶路,步步登高。石阶路的两边布满了水泥修筑的青白色的椅子坟。椅子坟一座接一座, 形状大小都差不多,挤挤挨挨地充斥着台阶路旁的一点点壅塞得狭小的空间。坟前的小墓碑上镶嵌着墓主 人生前的照片,大多都笑意盈盈志得意满。我一边走一边看,要不是有挑石人做伴,走在这样的路上,心 里会觉得瘆得慌,生怕哪座墓门突然打开,伸出一只手拉住我的衣角,要同我聊点什么。 “快了,越往上越少。”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 果然,二三里上去,坟墓渐渐稀少,大片的橘树展现在我的面前,我长出了一口气。 “活人也会被死人压抑。”我说。 “天天挑石,一天两趟,已经没了感觉。”他说。 38 “是啊,你一天同他们碰两次面,都成熟人了。”我开了句玩笑。 爬到半山,台阶路消失,进入一条山间沙石小道。穿过一片天然的草群,小路拐进一片树林。刚走进 林子,我不由地停住了脚步。挑石人有点不解,也跟着我停了下来。 一条铺满落叶的小路蓦地出现在我的面前。 这肯定是在我的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那条小路,今天以这样让我无比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 我心中惶惶。我做过无数次关于一条小路的梦:那条小路落满秋叶,落在深山之中,安详而静美。梦中的 小路飘忽不定,不知是在南方还是北方。我在那条小路上悠闲漫步,细细体会着美对我的恩赐。梦醒后, 总以为美在虚幻之中,现实中恐怕不会有吧。不像现在它来到我跟前。 眼前的这条小路不过一米多宽,紧贴着一面长满苔藓的山崖。山崖上生长着很多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小 树。在秋风的催促下,树们正抛撒着自己已经成熟的叶子,那片片树叶自由自在地飘向自己的归宿之地。 小路任其缤纷的落叶落在自己的胸膛上,它坦然接受落叶的回归。虽有挑石工来回踩踏,但并无大碍。 原来的沙石路路面已经看不见,路上只见片片斑斓落叶。它们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底层稍稍卷曲,色泽 暗淡,那是先落的;上面的依然舒展,带着鲜润的光泽,那是刚刚从树梢飞下的。它们并不挤压,只是松 松地铺着,已经有了一定的厚度。 “歇得怎样了?快走吧。”挑石人说。 这时,我才意识到挑石工还站在我身边,我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了,你先走吧,我想再歇一 会儿。” 挑石人同我道了别,然后独自沿着落叶小路往前走去。他的一双穿着草绿色解放鞋的大脚“嗵嗵”地 踩在落叶上。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他要赶着去挑矿石,那是他的生计。 挑石人远去了,小路又恢复了原来的宁静。我的目光又落回到这条小路上来。小路上树叶的色彩深浅 不一,依然绚烂。它们或深红,或深褐,或黄中带点绿,或绿中带点紫,的确找不到相同的两片树叶。这 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示吗?我弯腰拾起一片树叶,这片叶子从中心到边缘同时呈现好几种颜色,犹如苏绣 的用线,深浅有致。变化之细微神妙,让我感叹不已。这些落叶,长在树上时生机勃勃,在风中吐纳,在 雨水中沐浴,现虽已脱离母体回归泥土,却仍以最后的灿烂显示自己的绝望之美。 或许它们并不绝望,绝望一词只是我的主观臆想。它们完成了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在秋风劲吹中潇 洒飘落。它们在空中飞舞盘旋之过程,恰是对生的回味,对死的礼赞。一地落叶一地诗,千姿百态胜春时。 美不胜收的仙岩小路,你让我心生无限敬畏。 回想刚刚走过的那条布满椅子坟的台阶路,我对温州人的生死观,不禁暗自哂笑。花巨资建造椅子坟 是对死亡的惧怕,是对生的纠缠,是旧观念的肆虐让我感到可叹可悲可怜。 犹豫再三,我终忍不住从那些美丽的落叶上走过去。我不是挑夫。我怕惊扰了落叶们的飘零之梦。于 是,我踩着路边凸起的石块,像在南雁荡山小溪上走踏步石一样小心地走过这约有百米的落叶小径。 39 1.在写小路前,作者花了较多笔墨描写椅子坟,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2.文中写挑石工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挑石工这一人物形象。 3.理解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今天以这样讶然的方式突然露面,这不禁让我心中惶惶。” 4. 本文写了落叶小径,请结合文本内容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案:1.写出了椅子坟权利地位的象征,人生圆满的表现;照应文章最后“椅子坟是对死亡的惧怕,是对 生的纠缠,是传统观念的肆虐”;作者批判了温州人的错误做法,升华了文章的对生死观的思考。 2. “挑石人看出了我的不耐烦,轻声安慰我”写出了挑石工关心别人,懂得安慰。“天天挑石,一天两趟, 已经没了感觉”写出了挑石工习以为常。“挑石人有点不解地也跟着我停了下来”写出了挑石工的诧异和 等待。“他的步子很大很急没有顾及到脚下那些落叶”写出了挑石工是迫于生计,对周围和人生鲜有感悟。 3.小路是我穿过椅子坟后发现的,它的突然出现是我始料未及的,所以我“讶然”;作者“惶惶”于梦中 小路竟在此时不期而遇,“惶惶”于现实恐怕不会有的小路竟然在眼前,我“心中惶惶”,文章因此由记 叙转向抒情。 4. “树叶的色彩深浅不一,依然绚烂”生命的终了同样绚烂;“完成了自己从春到秋的使命”完成使 命是绚烂的前提;“在秋风劲吹中潇洒飘落”飘落的过程是潇洒的;“脱离母体回归泥土”是归宿;不畏惧 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