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50 KB
  • 2021-06-04 发布

广东省佛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佛山市普通高中高一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2019.12‎ 本试卷共10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衡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B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方文明的崛起约历四百年。从欧洲基督教国家在八九世纪之交发展出独特文明,直到公元1500年欧洲文艺复兴,为全球政治的新纪元奠基。西方文明大致到了1600年才渐成强势文明,此前,她是落后于中国文明和回教文明的。亨廷顿引用杰弗里·帕克的话说:“很大程度上,西方兴起全靠力量的运作,和海外对手在较量军力时,欧洲渐占上风……西方缔造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帝国,关键正是兵力的改善,时称‘军事革命’。”‎ 亨廷顿作出结论:“西方赢得世界并非靠思想、价值和宗教胜人一筹,其他文明国家因此而归顺者少之又少,而是靠其在运用组织暴力上的优势。西方人经常忘了这一点,但非西方人无时或忘。”可见,西方文明崛起是靠霸道的“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四百年来的西方文明,把驾驭、开发自然的心态转移到对人文世界的控制,其文化潜意识是一种“自我中心幻觉”所表现出的“偏狭傲慢”,以为世界绕着它转。这种偏狭傲慢反映在学术界就形成了“西方史观”,忽略了“文明的多样性”。‎ - 27 -‎ 从道家观点或从混沌理论的非线性观点来看,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终究不符合宇宙演变的轨迹,其必将引起反弹。经过四百年的横冲直撞和偏狭傲慢,自诩“白种人担当”的西方文明开始呈现精疲力竭的走势。一般西方人尚未有此忧患意识,但西方文明的爱国主义者亨廷顿开始“唱衰”了:“西方在21世纪最初数十年仍是最强势的文明,之后西方仍可能在科学人才、研发能力等方面大幅领先。但其他权力资源的控制,越来越分散于非西方文明的核心国家和其他重要国家中。西方对这些资源的控制在20世纪20年代后便不规则地大幅走下坡。”“西方垄断的时代即将过去,同时,西方的式微和其他权力中心的兴起已经促成全球本土化的进程及非西方文化的复苏。”亨廷顿也对美国近年来所表现的西方道德败坏、文化自杀和政治不统一问题忧心忡忡。‎ 面对西方道德的衰退,亨廷顿忧心忡忡地指出,如果儒家与回教的道德优势成为趋势后,西方能成功地因应这些问题吗?若因应失败,西方文明将来影响其他文明或社会的力量也就衰退下去了。此外,亨廷顿指出,美国国内许多人假借多元文化之名抨击美国和西方文明认同,否定美国有任何共同文化,而鼓吹种族、族群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认同。美国人若不再以西方文明为核心,多元文化论将使美国四分五裂,国将不国矣!亨廷顿的“唱衰”,足以对那些迄今仍执迷不悟的西方派产生醍醐灌顶之功效,也足以对台湾岛内失去文化自信心的“孱头学者”或毫无中国文化意识的“台独”政治人物来一记当头棒喝。‎ ‎(摘自吴琼恩《文化的重建》)‎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亨廷顿第一个指出,西方的兴起全靠力量的运作,关键是军事优势,使他们缔造了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帝国。‎ B. 非西方人会记得,西方在思想、价值和宗教方面并无优胜,而是靠组织暴力上的优势使其他文明国家归顺。‎ C. 21世纪后数十年,西方还会在科学人才、研发能力等方面大幅领先,但西方文明开始呈现精疲力竭之势。‎ D. 因为美国道德的衰退,所以许多美国人不再以西方文明为核心,多元文化论将使美国四分五裂,国将不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大体按时间先后来进行阐述、论证,结构清晰,重在论述西方文明为何会有崛起到衰落的变化。‎ B. 文章指出西方文明崛起靠的是霸道,其“偏狭傲慢”的文化潜意识,在学术界反映为“西方史观”。‎ C.‎ - 27 -‎ ‎ 文章第三段将道家观点、非线性观点与自我中心的思维进行对比,从而指出西方文明已呈现衰竭趋势。‎ D. 文章最后借亨廷顿对西方文明的“唱衰”,以此警醒台湾岛内没有文化自信的学者和“台独”政治人物。‎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方文明在历史上大部分时间内都是落后于中国文明和回教文明等东方文明的。‎ B. 西方文明偏狭傲慢,且忽略了“文明的多样性”,很难统一其他被征服的文明。‎ C. 西方道德衰退,而儒家与回教的道德优势已非常明显,西方文明影响力已衰退。‎ D. 许多美国人否定美国有共同文化,鼓吹多元文化论,这将会导致美国四分五裂。‎ ‎【答案】1. B 2. C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问题有:遗漏或添加信息、时空交错、偷换概念、张冠李戴、逻辑出错等。‎ A项,“亨廷顿第一个指出”错,张冠李戴。从原文第1段“亨廷顿引用杰弗里•帕克的话说:‘很大程度上,西方兴起全靠力量的运作,和海外对手在较量军力时,欧洲渐占上风……西方缔造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帝国,关键正是兵力的改善,时称‘军事革命’。’”可知“西方的兴起全靠力量的运作……”是亨廷顿引用杰弗里•帕克的话,至少杰弗里•帕克在前,所以说“亨廷顿第一个指出”错。‎ B项,正确,选项符合原文第二段:“西方赢得世界并非靠思想、价值和宗教胜人一筹,因为其他文明国家因而归顺者少之又少,而是靠其在运用组织暴力上的优势。西方人经常忘了这个事实,但非西方人无时或忘”的内容。‎ C项,“西方还会在科学人才、研发能力等方面大幅领先”错,语气轻重失当,将原文不确定的推测语气变成了肯定陈述。原文第三段:“之后西方仍可能在科学人才、研发能力等方面大幅领先”,原文是不确定性的“仍可能”,选项变成了肯定的“还会”。‎ D项,“因为美国道德的衰退”错误,偷换概念,强加因果。选项将“西方道德”偷换成了“美国道德”,而且“因为西方道德的衰退,所以许多美国人不再以西方文明为核心”,原文并没有表述出这层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对原文论证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理解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论证”一般指论证方法、论证结构、论点、论据等内容。论述类文本阅读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因果论证与类比论证等六大类;论证结构主要包括“横向展开议论”(并列结构)与“纵向展开议论”(递进结构)两种。‎ C项,“第三段用对比论证”错误。根据原文信息“从道家观点或从混沌理论的非线性观点来看,自我中心的思维倾向终究不符合宇宙演变的轨迹”可知,文章只是将视角放在道家或非线性观点,并没有涉及正反对比论述。‎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因为是“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句子,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出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C项,“而儒家与回教的道德优势已非常明显,西方文明影响力已衰退”错误,混淆了未然与已然。原文第4段说“如果儒家与回教的道德优势成为趋势后,西方能成功地因应这些问题吗?如果因应失败,西方文明将来影响其他文明或社会的力量也就衰退下去了。”原文说的是“如果”“将来”,选项表述成了“已”。‎ 故选C。‎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揣摩的命题陷阱:‎ ‎1.以偏概全——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或者以全局替代局部,以一般替代个别,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阅读科技文原文时一定要特别注意“凡、凡是、所有、都、全、几乎、到……为止、除……之外、一些、某些”等表范围的词语。严格区别“部分”与“整体”。做这类题关键是沉着细心推敲。‎ ‎2.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注意:在做题时要仔细检查所给选择项的内容是否能在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有效信息句合理地推断出来。‎ ‎3.有意缺失——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 - 27 -‎ ‎4.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 ‎5.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 ‎6.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常见是漏字、添字、换字、错位。‎ ‎7.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方法:要留心文中的“这些”、“那些”、“这个”、“哪个”、“其”、“即”等词。联系上下文,弄清楚它们的指代内容。‎ ‎8.转化失误——将某一个意思的句子转化成另一个句子时,误将肯定变否定,否定变肯定,全称变特称,变相对为绝对,变绝对为相对,把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等。‎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3小题,212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环节。恢复高考40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基本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了保障和促进教育公平,国家抓住考试招生制度这一关键环节,不断探索和有效推进了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教育重大政策的科学决策机制,更好地维护了高校招生的公平正义,让更多的人共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摘自《中国教育报》)‎ 材料二:‎ 今年4月,广东新高考方案公布,本科高校考试科目按“3+1+2”(必考+首选+再选)模式设置。‎ 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特别指出,各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由普通高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结合自身办学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学习要求自主确定。因此相同专业(类)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比如,中山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均可”,而暨南大学的历史学专业首选科目为“仅历史”。‎ 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高校的专业中,首选科目为“仅物理”与“物理或历史均可”占绝大多数,首选科目为“仅历史”的屈指可数。以北京大学为例,数学类、生物科学类、天文学、应用语言学等要求首选科目为“仅物理”,工商管理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等首选科目为“物理或历史均可”。‎ - 27 -‎ 绝大多数专业都不提再选科目要求,而提了再选要求的,又以要求选考化学的最多。大多数专业对再选科目不提要求,就是说,首选科目已经满足了专业要求。这也为高校招生扩大了选择面,否则选考科目限定得越多,招生的选择面就越窄,可能错过一些未选考该科目的优秀学生。再选科目提了相应选考要求的,则是由于该专业培养人才时不得不提这些要求。比如有些医学类专业要求再选化学、生物科目,就是因为学习该专业必须有相应科目基础。‎ ‎(摘自新华网)‎ 材料三:‎ 院校名称 专业类别 包含专业 首选科目要求 再选科目要求 北京理工大学 设计学类 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 仅物理 不提科目要求 北京建筑大学 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 仅物理 不提科目要求 首都师范大学 录音艺术 仅物理 不提科目要求 首都体育学院 舞蹈表演 仅物理 不提科目要求 上海交通大学 设计学类工业设计、建筑学、风景园林 仅物理 不提科目要求 武汉大学 设计学类 环境设计、产品设计 仅物理 不提科目要求 - 27 -‎ ‎(摘自教育在线)‎ 材料四:‎ 选科之后,复兴中学(化名)确定了以“行政班为主,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的小走班模式。首先,将选定传统文理三科(史政地或理化生)的学生编入同一个班;其次,将都选择推荐两科(政史或理化)的学生也编入同一个班,再实行“固2(史政或理化)走1(其他任意1科)”的教学方式。选科走班的效果符合预期。目前,高二年级22个行政班中,有18个班完全不需走班。‎ 教学评价也随之发生转变。例如,走班后,学校实施的是全新考核评价,即语数英、物理或历史计原始分,其余四科算校内等级分给学生对应赋分,完全接轨新高考的评价办法。‎ ‎(摘自《鄞州教育》)‎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提高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有利于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 B. 因为首选科目选择物理可以报考绝大多数专业,所以考生无需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直接选择物理即可。‎ C. 绝大多数专业都不提再选科目要求,提再选要求的都是学该专业所必需,比如学医必须再选化学、生物。‎ D. 根据新高考选科及教学评价变化,中学的“行政班为主”模式将发展成“教学班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 ‎5. 物理好的小张、历史好的小李都要报考,根据材料三、四相关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选物理或历史,都可以满足绝大部分艺术专业类的要求,所以物理好的小张和历史好的小李都可以报考艺术类。‎ B. 艺术类对再选科目“不提科目要求”的近99%,所以小张和小李都可以再任选自己的优势科目,再选科难度不大。‎ C. 小张可将报考目标定为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大、武汉大学这些名校,发挥物理优势,还能避开小李的强势竞争。‎ D. 小李如果不从首选科目“仅历史”的少数院校、专业中去报考,就很可能竞争不过小张这样物理好的艺术类考生。‎ - 27 -‎ ‎6. 面临选科,请结合材料和联系实际,谈谈学生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答案】4. A 5. D ‎ ‎6. ①提前了解新高考的考试招生制度,包括各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材料二、三);选科走班的实施方案(材料四);新高考的评价方法(材料四)。②认真分析会影响到选科的各种因素:兴趣爱好;成绩优势;理想高校与专业;未来职业发展;专业覆盖率;专业匹配度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这类题需要考生仔细认真阅读文本,迅速提取信息,与选项内容加以细致比对,筛选、聚焦错误点,并灵活理解准确做出判断。‎ B项,“所以考生无需考虑自己的兴趣和特长,直接选择物理即可”错误,强加因果。此结论不符合文意,原材料无此信息,也推断不出,更明显违背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的高考改革目标。‎ C项,“比如学医必须再选化学、生物”错,材料二最后一句话:“比如有些医学类专业要求再选化学、生物科目”,选项忽视了“有些”,扩大了范围。‎ D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说到走班模式班级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首先审清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在读完一遍文本的基础上快速找出选项中可能有问题的敏感处,再次回归原文,筛选并提取出能与选项敏感处加以对照分析的句子,细致分析灵活理解,做好抉择。常见问题有:推测变肯定导致表述绝对、信息杂糅不合文本、时空错位、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过度解读文本等等。本题 D项,“就很可能竞争不过小张这样物理好的艺术类考生”分析错误。本选项需根据材料三进行整体推断,历史好的小李可以首先选“仅历史”或“物理或历史均可”的专业、院校,由于物理和历史都计原始分,所以,并不一定竞争不过小张。‎ 故选D。‎ ‎【6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相关材料,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从本题题干“面临选科,请结合材料和联系实际,谈谈学生需要做好哪些准备”可知本题的答题区域在材料二、材料三和材料四,材料二1、2段分析的是广东新高考方案,广东省招生委员会、广东省教育厅对学生选科以及对“相同专业(类)在不同高校可能会有不同的选考科目要求”的解释说明,可得出:学生应提前了解新高考的考试招生制度,材料三是对艺术类3949个专业对首选学科的要求以及部分高校的部分专业对首选学科的要求的统计,从而得出:学生应该提前了解新高考的各专业(类)选考科目要求;从材料四第1段的举例可得出:学生应该清楚选科走班的实施方案,从材料四的第2段“教学评价也随之发生转变。例如,走班后,学校实施的是全新考核评价,即语数英、物理或历史计原始分,其余四科算校内等级分给学生对应赋分,完全接轨新高考的评价办法”可得出:学生应该知道新高考的评价方法。学生再联系自身实际认真分析从兴趣爱好,成绩优势,理想高校与专业等方面分析会影响到选科的各种因素。‎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望穿秋日 田洪波 ‎1934年那个秋风瑟瑟的下午,哈尔滨道里一家简易客栈的木格窗前,久等接头人不见的我爷爷,已经饥肠辘辘的我爷爷,十分响亮地打了个饱嗝。这饱嗝吓了我爷爷一跳,有一瞬间他是愣怔的。从早晨到达哈尔滨起,我爷爷的肚子就一直是空着的。显然,饱嗝是他的肚子发出的强烈抗议。‎ 我爷爷已不错眼珠几个时辰,那个交接情报者像空气一样难以捕捉。此时,唯一能看得见的是不时从窗前走过的行人,以及被风吹落的零星枫叶,随着风势不太情愿地从门前的土路上飘过,一如我爷爷的心情。‎ 饱嗝继续侵扰我爷爷,他下意识叹出一个长音,我爷爷做梦也想不到会遭遇这样的尴尬。他是北满地下交通站的一员,常年来往于周边市县接送情报。曾做过几次非常漂亮的活儿,使敌军损失惨重,早早上了黑名单。因此说,我爷爷入住这家简易客栈,是冒着一定风险的。既要避开敌军耳目,又不宜久留。但以目前情况分析,恐怕还要等上一阵儿。‎ - 27 -‎ 虽然已过正午,依然不时从街道那边传来袅袅的菜香,这无疑更加刺激我爷爷敏感的胃,饱嗝接二连三地响起。东张西望一会儿,我爷爷決定速去速回填饱肚子,然而,他把脚迈到门前时又犹豫了,万一此时那个接头人来了呢?那样责任就大了,错失的情报也许会导致整个战局的失算。‎ 此时,晴白的天忽然暗淡下来,预示着一场雨将不期而至。我爷爷的饱嗝虽然不再打了,心却灰暗到了极点。他猜测要么是接头人出现了人身意外,要么就是遭遇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 我爷爷在那个下午望眼欲穿。到星星满天时也没等来接头人,只好匆匆买了烤地瓜充饥。然而第二天,依然未能等到接头人。我爷爷叫苦不迭,感觉嗓子针扎似的疼痛。此行他所带盘缠并不多,仅够维持几天的。‎ 第四天他彻底没钱了。饱嗝不时侵扰我爷爷,那滋味真是难受。吃东西已成了奢望。焦虑和饥饿,使我爷爷在第五天下午时彻底病倒了。‎ 我爷爷像一个弃婴,被扔在孤零零的房间里无人问津。一直捱到第七天上午,才有一瘦高男人以接亲戚之名,进得我爷爷的房间。他身上带着的一缕阳光迅速把我爷爷照亮了。‎ 简单诊治后,我爷爷精神大振,抓着瘦男人的手不放。瘦男人解释说,他在马店村突遇山洪,被困于一个老乡家中。他请我爷爷下馆子担罪,两人找了家哈尔滨老字号砂锅店坐下。瘦男人大约一路颠簸也没怎么吃好饭,于是两人大快朵颐。这一忘情不要紧,直吃到夜半时分。我爷爷又打起了饱嗝。我爷爷那饱嗝打得真是响亮,引来邻桌的窃笑。‎ 那顿饭,我爷爷显然是撑着了。他每迈一步似乎都很困难。两人连夜分手。一切委屈都被那顿砂锅治好了,临别时我爷爷郑重向瘦男人抱了下拳。他像脚底下拖了个铅块,一步三挪地踏上了归途。他走走停停,饱嗝一直相伴。‎ 我爷爷走在孤寂冷清的街道上,走着走着,感觉有些乏累,干脆一屁股坐在哈尔滨南线一个交叉路口的石板上歇息起来。结果困意上身,我爷爷顺势睡过去了。这一睡就再也没醒来。‎ 北满交通站派人到哈尔滨接应,阴差阳错地在路口寻见了我爷爷。那天的场景实在难言——我爷爷的肚子大得像扣着一口锅。他们判断我爷爷或是被捕或是病困客栈,却从没想过是这样的结局。好在他身上的情报尚在。因了那份情报,后来抗联部队的几个将军绕道苏联,被安全护送到延安。我爷爷也算立了一功。‎ ‎(选自《北方文学》)‎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详细描写“爷爷”等待接头人的艰辛过程,从头至尾饱嗝都在侵扰爷爷,可是爷爷却不为所动,表现了爷爷坚强执着的革命精神。‎ B.‎ - 27 -‎ ‎ 在爷爷发烧时候,恰巧遇到自己亲戚,他带爷爷简单诊治后,让爷爷惊喜于美味的砂锅,舒畅于大快朵颐,为下文爷爷吃撑埋下伏笔。‎ C. 文中写“晴白的天忽然暗淡下来,预示着一场雨将不期而至”,既是写天气的变化,也是写爷爷在遭受贫病交加时心情灰暗到了极点。‎ D. 爷爷在石板上一睡就再也没醒来,交通站的人找到他时发现他肚子大得像扣着一口锅,样子看上去很滑稽,却渗透着浓浓的悲壮味道。‎ ‎8. 小说以“望穿秋日”为题目,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9. 小说叙述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7. D 8. ①“秋日”点明了爷爷等待接头人的时间是在秋天。‎ ‎②“望穿”指“爷爷”久等接头人不见的艰辛、焦虑与执着,久等接头人不见,而“爷爷”饥肠辘辘却不敢离开,焦虑和饥饿最终使爷爷病倒了,望穿双眼是小说主要情节的概括。‎ ‎③制造悬念,“为何会望穿秋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④“望穿秋日”暗示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爷爷具有质朴、谨慎、忠于职守的革命品质。 ‎ ‎9. ①在叙述视角上:以“我”的口吻讲述“爷爷”的故事,让读者感觉亲切。‎ ‎②在叙述顺序上:用插叙的方式交待爷爷是一个优秀的情报员,使情节更加完整。‎ ‎③在叙述线索上:以“饱嗝”为线索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修辞分析、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项,“从头至尾饱嗝都在侵扰爷爷”分析错误,从文章“久等接头人不见的我爷爷,已经饥肠辘辘的我爷爷,十分响亮地打了个饱嗝。这饱嗝吓了我爷爷一跳,有一瞬间他是愣怔的。从早晨到达哈尔滨起,我爷爷的肚子就一直是空着的。显然,饱嗝是他的肚子发出的强烈抗议。”“饱嗝继续侵扰我爷爷”“第四天他彻底没钱了。饱嗝不时侵扰我爷爷,那滋味真是难受。吃东西已成了奢望。焦虑和饥饿,使我爷爷在第五天下午时彻底病倒了”“一直捱到第七天上午,才有一瘦高男人以接亲戚之名,进得我爷爷的房间。……我爷爷又打起了饱嗝。我爷爷那饱嗝打得真是响亮,引来邻桌的窃笑。”可知饱嗝并不是从头至尾都在侵扰爷爷,中间有个阶段停下来了。‎ B - 27 -‎ 项,“在爷爷发烧时候,恰巧遇到自己亲戚”分析错误,从原文“一直捱到第七天上午,才有一瘦高男人以接亲戚之名,进得我爷爷的房间。他身上带着的一缕阳光迅速把我爷爷照亮了。简单诊治后,我爷爷精神大振,抓着瘦男人的手不放。瘦男人解释说,他在马店村突遇山洪,被困于一个老乡家中”可知高瘦男人是接头人假装成亲戚与爷爷接头,并非真的是亲戚。‎ C项,“也是写爷爷在遭受贫病交加时心情灰暗到了极点”分析错误,文章第5段“此时,晴白的天忽然暗淡下来,预示着一场雨将不期而至。我爷爷的饱嗝虽然不再打了,心却灰暗到了极点。他猜测要么是接头人出现了人身意外,要么就是遭遇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写到天气,文章6、7段写到“我爷爷在那个下午望眼欲穿……然而第二天,依然未能等到接头人”“第四天他彻底没钱了。……焦虑和饥饿,使我爷爷在第五天下午时彻底病倒了”可知“贫病交加”情况的发生不是在“晴白的天忽然暗淡下来”这一时间,是这一情节之后的事情。‎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小说标题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首先要理解小说标题的作用,小说标题一般有以下几种作用: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交代文章写作情感、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作答时考生要结合文本内容总结概括答案。本文标题“望穿秋日”中的“秋日”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就是爷爷等待接头人的时间是在秋天;看到题目,读者想到“为何会望穿秋日?”,题目制造了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从小说内容“久等接头人不见的我爷爷……从早晨到达哈尔滨起,我爷爷的肚子就一直是空着的。”“他是北满地下交通站的一员,常年来往于周边市县接送情报。曾做过几次非常漂亮的活儿,使敌军损失惨重,早早上了黑名单。……东张西望一会儿,我爷爷決定速去速回填饱肚子,然而,他把脚迈到门前时又犹豫了,万一此时那个接头人来了呢?那样责任就大了,错失的情报也许会导致整个战局的失算。”“我爷爷在那个下午望眼欲穿。到星星满天时也没等来接头人,只好匆匆买了烤地瓜充饥。然而第二天,依然未能等到接头人。我爷爷叫苦不迭,感觉嗓子针扎似的疼痛。此行他所带盘缠并不多,仅够维持几天的。”“第四天他彻底没钱了。……使我爷爷在第五天下午时彻底病倒了。”可知题目中的“望穿”指“爷爷”久等接头人不见的艰辛、焦虑与执着,久等接头人不见,而“爷爷”饥肠辘辘却不敢离开,焦虑和饥饿最终使爷爷病倒了,题目是对小说主要情节的概括。从小说内容可知,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爷爷具有质朴、谨慎、忠于职守的革命品质,题目“望穿秋日”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 ‎【9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小说的叙述技巧的能力。分析小说的叙述特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叙述视角(人称、对话形式)、语言特点(句式、修饰语)、叙述顺序、叙述线索、话题引出故事、引用历史(现实)等,作答时考生要联系具体文章分析。本篇小说从叙述视角上看:以“我”的口吻讲述“爷爷”的故事,让读者感觉亲切;“他是北满地下交通站的一员,常年来往于周边市县接送情报。曾做过几次非常漂亮的活儿,使敌军损失惨重,早早上了黑名单”这里用插叙的方式交待爷爷是一个优秀的情报员,使情节更加完整;文中多次写到爷爷的“饱嗝”,从开始的“饿饱嗝”的描写“十分响亮地打了个饱嗝。这饱嗝吓了我爷爷一跳,有一瞬间他是愣怔的。从早晨到达哈尔滨起,我爷爷的肚子就一直是空着的。显然,饱嗝是他的肚子发出的强烈抗议”“饱嗝继续侵扰我爷爷”“饱嗝接二连三地响起”“我爷爷的饱嗝虽然不再打了,心却灰暗到了极点”“饱嗝不时侵扰我爷爷,那滋味真是难受”到“饱饱嗝”的描写“我爷爷那饱嗝打得真是响亮,引来邻桌的窃笑。……他走走停停,饱嗝一直相伴。”可知全文以“饱嗝”为线索,“饱嗝”贯穿全文,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睛】小说标题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突出小说主题。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设置悬念,引发联想。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突出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铺开情节,呼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5)以事件为标题:突出主要故事情节,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6)以问题为标题:设置悬念,引发思考。‎ 二、古代诗文阅读(4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4小题,9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寔,字子真,平原高唐人也。寔少贫苦,卖牛衣①以自给。然好学,手约绳,口诵书,博通古今。清身洁己,行无瑕玷。郡察孝廉,州举秀才,皆不行。以计吏入洛,调为河南尹丞。后历吏部郎,参文帝相国军事,封循阳子。钟会、邓艾之伐蜀也,有客问寔曰:“二将其平蜀乎?”寔曰:“破蜀必矣,而皆不还。”客问其故,笑而不答,竟如其言。寔之先见,皆此类也。泰始初,进爵为伯,累迁少府。咸宁中为太常,转尚书。初,寔妻卢氏卒,华氏将以女妻之。寔弟智谏曰:“华家类贪,必破门户。”辞之不得,竟婚华氏而生子夏。寔竟坐夏受赂,免官。顷之为大司农,又以夏罪免 - 27 -‎ ‎。或谓寔曰:“君行高一世,而子不能遵。何不旦夕切磋,使知过而自改邪!”寔曰:“吾之所行,是所闻见,不相祖习,岂复教诲之所得乎!”元康初,进爵为侯,累迁太子太保。惠帝崩,寔赴山陵。怀帝即位,复授太尉。及薨,时年九十一,谥曰元。寔少贫窭,杖策徒行,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尝诣石崇家,如厕,见有绛纹帐,裀褥②甚丽,两婢持香囊。寔便退,笑谓崇曰:“误入卿内。”崇曰:“是厕耳。”寔曰:“贫士未尝得此。”乃更如他厕。自少及老,笃学不倦,虽居职务,卷弗离手。尤精《三传》,辨正《公羊》,又撰《春秋条例》二十卷。‎ ‎(节选自《晋书·列传十一》)‎ ‎[注]①牛衣:供牛御寒的编织披盖物。②裀褥:坐卧的垫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 B. 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 C. 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 D. 每所憩止/不累主人/薪水之事/皆自营/给及位望通显/每崇俭素/不尚华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察”“举”,即“察举制”,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由地方长官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 B. “封循阳子”中的“子”和后文的“伯”“侯”都是爵位,西周以来分“王、侯、伯、子、男”五等。‎ C. “泰始”和后文“咸宁”等都是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纪年所用。明清前帝王往往不止一个年号。‎ D. 《三传》,指阐释《春秋》的三部书:《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其中以《左传》叙事最为详尽。‎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刘寔年少好学,学通古今。他编牛衣都不忘读书,郡中和州中察举他都没去,但最终还是入朝为官。‎ B. 刘寔善断时事,明于先见。他曾断言钟会、邓艾必定破蜀,但两人都会回不来,结局果然如他所料。‎ C. 刘寔婚姻不幸,教子无方。他不顾弟弟劝谏,主动迎娶了家风贪婪的华家女,后因儿子贪赃而免官。‎ - 27 -‎ D. 刘寔崇尚节俭,反对奢华。他经常是拄着拐杖走路,凡事自己动手,去石崇家拜访拒绝用奢华厕所。‎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寔竟坐夏受赂,免官。顷之为大司农,又以夏罪免。‎ ‎(2)自少及老,笃学不倦,虽居职务,卷弗离手。‎ ‎【答案】10. A 11. B 12. C ‎ ‎13. (1)刘寔最终因为刘夏受贿赂获罪,被免官。不久又任大司农,又因为刘夏犯罪而被免官。‎ ‎(2)他从年少到年老,都专心地学习毫不倦怠,即使在官职上事务繁多,书卷也不离手。‎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就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文言文学习的语感。而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因此诵读就显得尤为重要。碰到断句题,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力求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也可以使用排除法,先找出四个选项断句的不同处,一般有两处,然后再结合一些技巧,比如语法知识、人名地名、借助虚词、对称结构等,排除选项。‎ 本题句意为:每当休息住宿时,不麻烦主人,烧水做饭这些事,都是自己动手供给。等到官位通达名望显赫了,还经常崇尚俭朴,不爱奢华富丽。完成此断句时,第一步,根据句式整齐和句意相对,断出“每所憩止,不累主人”和“薪水之事,皆自营给”“休息歇止的时候”对“做饭烧水的事情”,“不拖累主人”对“烧水做饭这些事”“都自己给养”;“营给”意为“动手供给”,不能断开,排除B、C两项;第二步,句首的连词“及”(等到)前面要断开,排除D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考生根据平时积累掌握的知识作出答案,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本题 B项,五等爵位是“公、侯、伯、子、男”,在秦朝统一前,“王”是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不是分封的爵位。‎ - 27 -‎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印证。解答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本题 C项,“不顾弟弟劝谏,主动迎娶”错,原文是“华氏将以女妻之”,是华家要把女儿许配给他为妻,而刘寔“辞之不得”,意思是“刘寔推辞这门婚事,没能推掉”。‎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首先熟悉文言文常见的八种句式:省略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被动句、固定句式;其次了解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古今异义词语、通假字、古代文化常识等。最后还要找好有助得分的关键词。‎ 本题第一句重点字词:竟:最终;坐:因为……获罪;顷之:不久;“免官”为被动,“被免官”;‎ 第二句重点字词:笃:专心致志;虽:即使;居:担任,处在;弗:不。‎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  刘寔,字子真,是平原高唐人。刘寔少年贫苦,卖牛衣来供养自己。然而爱好学习,(编牛衣时)手里编着草绳,口里诵着诗书,所以能博通古今。他为人清静高洁,行为没有瑕疵污点。‎ - 27 -‎ ‎ 郡里推举他为孝廉,州里推举他为秀才,他都不去。(后来)凭借计吏的身份进入洛阳,调任做河南尹丞。后来又历任吏部郎,晋文帝司马昭相国军事参谋,被封为循阳子爵位。钟会、邓艾伐蜀的时候,有人问刘寔:“二将应该能平定蜀国吧?”刘寔回答说:“破蜀是一定的了,然而他们都不能生还。”问他什么原因,刘寔笑而不答,最终(事情)就如刘寔说的话。刘寔有先见之明,大都是这类的例证。泰始初年,刘寔进爵为伯爵,多次升官到少府。咸宁年间做太常,转任尚书。当初,刘寔的妻子卢氏死了,华家将要把女儿嫁给刘寔为妻。刘寔的弟弟刘智劝谏说:“华家的人大都贪婪,必定会使你家破败。”(刘寔)推辞不掉这门亲事,最终还是和华氏结婚,后来生儿子刘夏。刘寔最终因为刘夏受贿赂(获罪),被免官。不久又任大司农,又因为刘夏犯罪而被免官。有人对刘寔说:“您品行高洁于当世,然而您的儿子不能遵行父道,为什么不经常切磋教诲,使他知道过错因而改正自己呢!”刘寔说:“我的品行,这是他耳闻目睹的,他都不能模仿学习,我又怎么能去教诲他(变好)呢!”元康初年,进爵为候爵,逐渐升迁到太子太保。晋惠帝驾崩,刘寔赶赴陵墓拜祭。晋怀帝登上帝位,又授官他做太尉。等到刘寔死,当时享年九十一岁,谥号叫“元”。刘寔少年贫困,(往往)拄着杖徒步行走,每当休息住宿时,不麻烦主人,烧水做饭这些事,都是自己动手供给。等到官位通达名望显赫了,还经常崇尚俭朴,不爱奢华富丽。他曾经拜访石崇家,上厕所的时候,见到有红帷帐,垫子非常华美,两个婢女拿着香囊(在旁边伺候)。刘寔就退回来,笑着对石崇说:“误入了你的内室。”石崇说:“这是厕所罢了。”刘寔说:“我这样的穷人从没有这样上厕所。”就改上了其他厕所。他从年少到年老,都专心地学习毫不倦怠,即使在官职上事务繁多,书卷也不离手。尤其精通《春秋三传》,曾辨析指正《公羊传》,又撰写了《春秋条例》二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瀑布①‎ 范仲淹 迥与众流异,发源高更孤。‎ 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 势斗蛟龙恶,声吹雨雹粗。‎ 晚来云一色,诗句自成图。‎ 注①:本诗写于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谪。‎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瀑布与平常溪流不同,它从大山高处倾泻而下,卓尔不群。‎ B. 颈联诗人从气势、声音两个角度描绘瀑布如龙斗,似冰雹的气象。‎ C. 尾联意思是傍晚时云彩变成同一颜色,笔下诗句自然变成了图画。‎ D. 这首咏物诗富有理趣,体现了宋诗以文为诗,议论化倾向的特点。‎ - 27 -‎ ‎15.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颔联的含意。‎ ‎【答案】14. C 15. ①瀑布从高山之巅倾泻而下时尚且清直,可是经过千回百转,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还能保持它的清白无污?②此诗写于范仲淹第三次贬谪之际,诗人虽一心为民请命,但仕途漫长曲折,如人生长河流动多变,表达他在人生重大转折处的深刻思考,警示自己要永葆清正廉洁、忠诚正直的节操。‎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云彩变成同一颜色”错,因为“云一色”是指云水一色。另外“诗句自成图”意指诗人见到瀑布飞流直下与晚霞流云相接的辽阔壮观景象,感到整个美景,如诗如歌,自然如画,令人回味无穷。‎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诗句意思、归纳诗句内容要点、体会诗句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从诗句解释和思想情感两方面作答。本题要求“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颔联的含意”,解答时要求考生首先解释颔联诗句的意思,“下山犹直在,到海得清无?”这里的“下山”指“瀑布从高山之巅倾泻而下”,诗句的意思是“瀑布从高山之巅倾泻而下时尚且清直,可是经过千回百转,流入大海时,不知是否还能保持它的清白无污?”然后考生结合注解联系是人的写作背景体会思想感情。通过注解可知此诗写于范仲淹第三次贬谪之际,诗人虽一心为民请命,但仕途漫长曲折,如人生长河流动多变,“到海得清无?”表达他在人生重大转折处的深刻思考,结合后两联对眼前瀑布的描写,可知诗人对自己做了警示。‎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不俗衣着来象征自己的高洁品行。‎ - 27 -‎ ‎(2)庄子在《逍遥游》中引《齐谐》的话语指出,大鹏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虽然可以产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宏伟气象,但这还是需要凭借六月的大风才能做到。‎ ‎(3)苏轼在《赤壁赋》里感慨:天地之间万物都各有其主,我们应该不要贪婪地索取、占有,正确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制芰荷以为衣兮 (2). 集芙蓉以为裳 (3). 水击三千里 (4).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5). 苟非吾之所有 (6). 虽一毫而莫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名篇背诵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芰”“裳”“击”“摇”“苟”“毫”。‎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上寒山石径斜”信息量很大。远上说明路长,山寒说明天冷,所以此行坐了车,而且大约也只能走到半山腰。前面,没准就是石头铺就,必须__________的小路了。小路蜿蜒曲折,歪歪扭扭,所以说“石径斜”。此时回望,只见座座峰峦草木凋零,尽显__________。峰峦与峰峦之间,白云缭绕,飘浮不定,一片__________。但,山风吹来,云开雾散那会儿,( )。这就叫“白云生处有人家”。“生”也有版本写作“深”。但显然,“生”比“深”要好。站在高处的半山腰,使得我们是可以看见云雾从谷底升腾的。相反,云深不知处,则恐怕看不见什么房屋。更何况白云“生长之处”有人家,__________诗意盎然?‎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迎难而上 萧瑟 空旷 难道不是 B. 拾级而上 萧瑟 苍茫 岂非 C. 拾级而上 凋敝 苍茫 难道是 D. 迎难而上 凋敝 空旷 岂非 - 27 -‎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却隐约可见三五房舍,几处村落,星星点点 B. 却可见三五房舍,几处村落,星星落落 C. 隐约可见几处村落,三五房舍,星星落落 D. 可见几处村落,三五房舍,星星点点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站在高处的半山腰,我们是可以看见云雾从谷底升腾的。‎ B. 站在半山腰的高处,使得我们可以看见云雾从谷底升腾。‎ C. 站在半山腰的高处,我们是可以看见云雾从谷底升腾的。‎ D. 我们站在高处的半山腰,是可以看见云雾从谷底升腾的。‎ ‎【答案】17. B 18. A 19. C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能力。解答技巧:首先,看词义,抓住近义成语中不同的语素或整个成语的含义;其次,仔细分析语境;褒贬感情色彩、语体等也不能忽视。‎ ‎“拾级而上”:逐步登阶,客观的动作描摹;“迎难而上”:迎着困难也要上,去克服它,由下文语境“小路蜿蜒曲折,歪歪扭扭,所以说‘石径斜’”可知,应该选择“拾级而上”。‎ ‎“萧瑟”:寂静冷清;“凋敝”:形容百花凋零,一片凄凉的景象,引申为民众生活痛苦。由前文语境“只见座座峰峦草木凋零”可判断,选用“萧瑟”符合语境。‎ ‎“空旷”:空荡荡的,视野开阔。“苍茫”:有旷远朦胧不清的意思,由前文语境“峰峦与峰峦之间,白云缭绕”可知,有白云缭绕,可见“空旷”,因此选用“苍茫”符合语境。‎ ‎“岂非”:表示反诘,哪里,如何,怎么;“难道不是”和“难道是”都是说不定的意思,由前文语境“更何况白云‘生长之处’有人家”可知,应该是表示反问,而非不确定,故选择“岂非”符合语境。‎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 27 -‎ 本题,由前文语境“但,山风吹来”可知,此处为转折关系,因此,排除C、D项,由前文语境“白云缭绕,飘浮不定,一片苍茫”可以推断:既然是“白云缭绕,苍茫”说明应该是“隐约”可见,排除B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分析原句,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审主干再查附加成分,找出语病,并加以修改,再仔细比对选项所给出的修改方案,找出答案。‎ 本题,原句错误有两处:“站在高处的半山腰”搭配不当,“处”意为“处所,地点”,“半山腰”之大,不能用一个处所来形容,应该为站在半山腰的某个处所、地点,排除A、D两项,“使得”一词使句子缺主语,排除B项。‎ 故选C。‎ ‎【点睛】词语辨析的关键就在于:一是对语境意义的准确把握,二是对词语含义的正确掌握,两者必须相互结合,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辨析词语使用情况时,可依次思考下面几个问题:语境义→词语义→该词语是否适合于该语境。可以说,对语境义的准确把握和对词语义的正确掌握,是我们辨析词语使用情况的前提和保证,也是我们正确解答词语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语句,使整段文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当生态价值观浸润每个人心间,当全社会建构起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美丽家园就有了最深厚的推动力。从现实推断人类史,相较数十万年的原始文明、一万年的农业文明,短短两三百年的工业文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短时间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从全球变暖到荒漠化侵袭、垃圾围城,人类生存环境①____。现实强烈警醒世人,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②____。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展才有根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实现永续发展,③_________是唯一的选择。‎ ‎【答案】 (1). ①(已)面临严峻威胁; (2). ②人类(或大自然、地球、世界等)才有未来; (3). ③建设生态文明。‎ ‎【解析】‎ - 27 -‎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语言连贯能力,属于补写上下句题。这是一道补写题,属于语言表达能力里的衔接考查。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所谓“语句补写题”,就是指给出一个语段,空出两至三个句子进行补写,补写后的句子与语段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答题时要注意话题要保持一致,本题①空承接“从全球变暖到荒漠化侵袭、垃圾围城”而来,很自然就能得出“(已)面临严峻威胁”的结论;②这句承上启下,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正确举动,接下来应该要填写人类(或大自然、地球、世界等)等的好结果,“才有未来”是呼应前一句的“只有”和下一句的“才有根基”;③这句是总结句,根据文段就能总结出主旨“建设生态文明”,或找回到段首总起句中的有效信息“当全社会建构起生态文化体系”,再整合出答案。‎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文本。具体说,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句的命题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1.下面是一封邀请函的初稿,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可爱的张老师:‎ 本校定于XX年XX月XX日在学校报告厅搞一场写作分享会。众所周知,您在创作方面挺不错,我们鼎力邀请您前来指导,请您务必出席。‎ 敬请光临!‎ 复兴中学 XX年XX月XX日 ‎【答案】①“可爱”改为“尊敬”(“敬爱”)‎ ‎②“搞”改为“举行”‎ ‎③“挺不错”改为“颇有成就”(“造诣非凡”)‎ ‎④“鼎力”改为“诚挚”‎ ‎⑤“请…务必”改为“望…拨冗”‎ ‎【解析】‎ - 27 -‎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语言得体的运用修改能力,所谓“得体”,就是根据内部语境(上下文)和外部语境(语言交际的各种情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场合、对象、目的、话题、使用语言流露出的情感色彩等)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表达方式适合特定的语境,包括文体色彩、语体色彩(口语与书面语)、感情色彩(褒义与贬义)、交际目的、交际场合、交际对象、交际手段的差异,还要注意敬词、谦词的使用(用语要注意礼貌的要求)、转述语言得体等等。解答此类试题考生要根据生活实际及平时的积累做出答案。邀请函是正式的信函,需使用得体的书面语。所以,口语化的“搞”、“挺不错”使用不当,要改成“举行”、“颇有成就”(“造诣非凡”)。同时,书面语还得讲究谦敬得当,对自己用谦词,所以对自己用“鼎力”就显得狂妄倨傲,改成“诚挚”;对别人用敬词,对张老师肯定不能用“可爱的”“亲爱的”,所以改成“尊敬的”(“敬爱的”);而用“务必”是命令语气,极为不敬,要改成敬词“拨冗”,意为“百忙之中抽空”“请”改成“望”比较合适。另外,正文要正式告知被邀请方举办活动的缘由、目的、事项及要求,写明活动的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并对被邀请方发出得体、诚挚的邀请。正文结尾一般要写常用的邀请惯用语。如“敬请光临”“欢迎光临”。落款要写明活动主办单位的全称和成文日期。‎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诗人臧克家说:“文章读到会心处,顿觉灯花亦灿然。”我们在读书中,往往能与作者心灵相会,或增长了知识,或开阔了眼界……‎ 请结合你的读书经历和体验,以“我的读书之乐”为副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定文体,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参考范文 开卷有乐 ‎——我的读书之乐 古人云“开卷有益”,从小,我就与书为伴。连环画,注音读物,文学名着……一本本图书陆续走进我的生活,扩大了我的视野,提高了我的写作水平,增进了我的文化修养,陶冶了我的情操……读书,给我带来了无数的快乐,故曰“开卷有乐”。 ‎ ‎  书是人类文明的使者,它寄寓着人类热切的希望,蕴藏着人类丰富的感悟。陶醉书中,纵可体会千古渊源,横可领略八面风情。在书的海洋里,思维在书中遨游,情感在书中起落,心灵在书中得到充实……‎ - 27 -‎ ‎  陶醉书中,邂逅古人。可以跨越时空,和李白一起攀登天姥山,采摘红霞白日;可以在“梅子黄时雨”“绿肥红瘦”时,和李清照在莲花丛中争渡;可以和徐志摩在康桥下信步,采摘河中的水草;亦可以和海明威的老渔夫桑提亚哥一起抵抗鲨鱼的肆虐,感受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打倒的精神;还可以和孔子、司马迁、高尔基、莎士比亚成为知心朋友。‎ ‎  陶醉书中,提神益智。柳永“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着,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果敢,张九龄“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的高洁,杜甫“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的豪放……诸葛亮空城之上,笑对百万之众的从容,毛泽东运筹帷幄,指挥三大战役的镇定,田中角荣善待逆境的纯情浓谊……在书中无一不包,无一不含……‎ ‎  陶醉书中,洗涤心灵。在夜深人静时,邀明月相伴,泛舟书海,即如在百草园中采摘朝花,寻找生命的花絮,又仿佛在西湖采摘启迪生命的莲子,仿佛置身于西湖的莲花香气中,觉得生命就是一幅浓妆淡抹的水墨画,黯淡与灿烂并蓄,精彩和沉重同在。“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杜甫之喜,“怒发冲冠凭栏处”的岳飞之怒,“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之哀……诸如此类,信手可得。‎ ‎“开卷有乐”,读书之乐说不尽、道不完。于广漠的学海泅游,于知识的海洋驰骋,于无边的天空飞翔,此读书之乐所在。沉醉此中,一切虚浮的功名利禄、阿谀奉承抛之九霄云外,一种回肠荡气充盈满怀。畅游书海,让书香氤氲、馥郁我的一生吧!‎ ‎【解析】‎ ‎【详解】一、审题 考生首先要理解材料中的这句话,臧克家的意思是:灯下夜读,当自己有所领悟,与作者情意相合之时,感觉到灯花也是灿烂美丽的。诗人描述了自己阅读时的快乐。在读书中,读者与作者心灵相会,或增长知识,或开阔眼界,往往能感到极大快乐。“心灵相会”,侧重于心灵上情感上的共鸣;“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侧重于知识上道理上的收获;省略号表示考生还可以有其它的感受和体会。根据后面的要求可知立意必须限定在“我的读书之乐”上,写明读书给我带来的快乐。‎ 考生还要注意要求以“我读书之乐”为副标题,副标题是针对主标题,是全文主旨的补充说明,明确并且完善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考生切不可把“我的读书之乐”当作作文题目。‎ - 27 -‎ 副标题引导考生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与体验来写,写作的内容范围非常广泛,书海中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师生情、忘年情、家国情及生命、生活、历史、现实、社会、文学、观点、思想、兴趣、文化性格等多方面,这些方面的内容只要能体现“我的读书之乐”都可以写。每个人的读书“感悟”是开放多元的。因写作者的生活经历、人生阅历、生命体验不同,联想和思考的角度、深度、广度也自然会是丰富多样的。‎ 二、立意 ‎1、从书中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师生情、忘年情、家国情方面立意:书中有爱,书中有乐 ‎2、从书中涉及生命、生活、历史、现实、社会、文学、观点、思想、兴趣、文化性格等多方面立意:读书使我丰富知识,读书使我快乐 三、参考素材 ‎1、翻开厚厚的历史书,古今的一幕幕掠过眼前。看到那闻名中外的四大发明的记载,心中油然而生出一种自豪之情,情不自禁地赞叹一句——中国人好样的!看到所记载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鬼子凶狠残暴的恶行,罄竹难书,令人发指,可谓人人得而诛之;同时也为那敢于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的红军战士们所敬佩……‎ ‎2、翻开散文书籍,给我们的不是一种沉重的感觉,相反,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清新脱俗,与众不同的感受。阅读朱自清的《背影》,虽然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通篇的语言都十分朴实,但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父子间深沉的爱,读者为之深深感动。,再试想在午后懒洋洋的阳光照耀下,你正拿着一杯花茶,捧着泰戈尔的《园丁集》——优美的词汇,细腻的感情,深远的意境。那茶香书香融为一体,我们沉浸于此,给我们无穷的享受,让我们流连忘返……‎ 四、可参考的作文结构 ‎1.逐层递进式 ‎ 文章各个片段的中心之间形成层递关系,使得文章主旨不断升华或深入。‎ ‎2.片断并列式 ‎ 对于记叙性作文来说,可以是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片段形成并列,也可以是不同时间、同一空间的片段形成并列。‎ ‎3.一线串珠式 ‎ 即根据内容特点选准恰当线索,串起表现主旨的材料。一线串珠式的基本框架是:由实物引起话题——就实物陈述往事——因实物抒发感情 ‎4.情景交融式 ‎ 即文章中心确定后,以此为辐射点,广泛展开联想,组合材料,让情与景相映成趣。‎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四个步骤:‎ ‎1.审读材料,划出关键句。‎ ‎2.根据材料中的不同对象,列出你所能想到的所有立意(多角度立意)。‎ - 27 -‎ ‎3.分析对象之间的相对关系,选择较为核心的一两个进行作文题目立意。‎ ‎4.从自己对所掌握的作文材料中,选取有新意又有把握的立意(最佳立意)。‎ 审题关键:‎ ‎ (一)、寻找关键词。‎ ‎ (二)、分清对象,理清主次。‎ ‎(三)、筛选最佳立意。‎ ‎ ‎ - 27 -‎ ‎ ‎ -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