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7 MB
  • 2021-06-04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3-15李清照词二首课件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

  • 5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5 课   李清照词二首 【 助读链接 】   一、作者名片 千古第一才女 —— 李清照   李清照 (1084— 约 1151) ,自号易安居 士,历城 ( 今山东济南 ) 人。宋代女词人, 婉约词派代表。她出身书香门第,早期生 活优裕。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两人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歌诗合为事而作 李清照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 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 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 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 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具有流丽 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流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与国难家愁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   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通诗词。李清照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有 《 漱玉词 》 传世。 同学们,请你们说说李清照的词是如何体现“歌诗合为事而作”的。   二、背景回放 《 鹧鸪天 ( 暗淡 ……)》 的写作背景   李清照曾随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约十年之久。他们攻读而忘名,自乐而远利,此情此境,和桂花那种“暗淡轻黄”、“情疏迹远”、但求馥香自芳的韵致非常相似。这首词即为作者与丈夫居住青州时的作品。 【 作品简介 】    1. 自是花中第一流    《 鹧鸪天 》 是一首咏物词。词人 通过赞扬桂花的色淡香浓、迹远品高, 展现了超尘脱俗的美学观点和对桂花 由衷的赞美和崇敬,表现了自己独特高尚的人格理想。    2.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 永遇乐 》 是词人晚年伤今追昔 之作。此词运用对比手法,写了北宋 京城汴京和南宋京城临安元宵节的情 景,借以抒发自己的故国之思,并含 蓄地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上片写 元宵佳节寓居异乡的悲凉心情,着重对比客观现实的欢快和作者主观心情的凄凉;下片着重用作者南渡前在汴京过元宵佳节的欢乐心情,来同当前的凄凉景象做对比。全词用语极为平易,化俗为雅,未言哀但哀情溢于言表,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大悲大痛,堪称词坛大手笔。 【 初读自测 】 一、读准字音 二、明确 句意 ( 填空或判断正误 ) (1)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体性柔: ___________________   疏: _____ ﹒ ﹒ ﹒ ﹒ 体质柔弱,性格和顺 疏放 (2)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骚人:指诗人自己,借用屈原的 《 离骚 》 ,故称其为 “骚人”。何事:为何,何故。 ( ) (3)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 ﹒ ﹒ ﹒ × ,“骚人”应指屈原。 无须用浅绿或大红的色相去招摇炫弄,它本来 就是花中的第一流。 (4) 梅 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 次第岂无风雨 次第: _____ 梅花肯定妒忌它,而它又足以令迟开的菊花感 到害羞。在装有华丽护栏的花园里,它在中秋的应时 花木中堪称首位。 ﹒ ﹒ 转眼 (6)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暇: _________    三五:指正月十五 ( ) (7)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风鬟霜鬓: ___________________ 空闲时间 头发散乱斑白的样子 ﹒ ﹒ ﹒ ﹒ ﹒ ﹒ ﹒ √ (8) 落日 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9)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落日金光灿灿,像熔化的金水一般,晚霞在 落日的照耀下,好比珠联璧合,可我如今又置身于 何地? 帽子镶嵌着翡翠宝珠,身上带着金捻成的雪 柳,个个打扮得俊丽整齐。 (10)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不如就在帘儿的底下,听一听别人的欢声 笑语。 三、把握大意 下列对本节所选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鹧鸪天 · 桂花 》“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 B.《 鹧鸪天 · 桂花 》“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 C.《 永遇乐 》“ 人在何处”,写词人面对落日的凄凉景色,感慨自己因国亡家破而漂泊的身世。 D.《 永遇乐 》“ 次第岂无风雨”,含蓄地表达经历不幸后,对世事难料、祸患不测的恐惧心理。 【 明确 】 选 C 。 C 项,“凄凉景色”不对。“落日熔金,暮云合璧”比较壮观。 【 文本导学 】 微课:鉴赏诗歌中的艺术手法 1.《 鹧鸪天 》“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一句主要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 明确 】 拟人、对比。梅花既有艳丽的外美,更有迎霜雪而开放的高洁的内美。菊花更是人所共同认可的“君子之花”,兼具内外之美。但是这两种名花,在桂花的面前都自叹不如,都产生了羞愧和忌妒的心理。经过这样的比较抑扬,桂花的定位就很清楚了。所以作者论定:桂花是众多的秋季名花之冠。 2. 有人评价这首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请结合具体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 明确 】 诗人以议论入词,议论桂花之美。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是直接赞叹桂花。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为第二层议论,以“梅”“菊”来衬托桂花,侧面赞美桂花。 “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 ,为第三层议论,以嗔怪屈原来间接表达桂花之独特。 三层议论,将自己对桂花的喜爱之情推到极致。 3.《 永遇乐 》 中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明确 】 ① 今昔对比。即现在的元宵和“中州盛日”的元宵做对比,“中州盛日”的元宵乐,今年的元宵悲。②用他人与“我”做对比。在今年元宵中,别人欢乐,“我”伤悲。   这样写拿过去的欢乐反衬今朝的落寞与伤感,凸显了身世之悲和盛衰之慨。 4.《 永遇乐 》 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运用了什么手法? 【 明确 】 夕阳像熔解的金子一样璀璨,晚云如碧玉一样瑰丽,描绘出一幅绚丽的元宵晚景图。   运用了乐景写哀情的手法。绚丽的元宵晚景,与词所体现的流离之苦、思家之痛及游玩的无绪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更好地突现了词人国破家亡夫死的无限伤感。 【 疑难探究 】 1.《 鹧鸪天 》 上阕前两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 【 点拨 】 上阕前两句是对桂花的直接描写,抓住了桂花色浅体柔、迹远香浓的特点,形神兼备,为下文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2. 古人咏物,往往托物言志或者托物抒情。李清照借“桂花”表现了怎样的情志? 【 点拨 】 作者之所以推崇桂花为第一流的花,是因为她十分注重桂花的内在美,十分欣赏桂花的色淡味香,体性温雅。她批评屈原当年不收桂花入 《 离骚 》 是“情思”不够的缘故。至此,作者既为桂花“正”了“名”,又抒发了自己的一怀幽情。实际上,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正是作者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正直性格的写照。 3.《 永遇乐 》“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是动作描写,请简要分析句中“争”字的表达效果。 【 点拨 】 这几句话写的是词人追忆当年元宵节时,心情欢快,精心打扮的情形,一个“争”字写出了当时女宾满座、莺歌燕舞、搔首弄姿、互相比美的热闹欢快场面。 4.《 永遇乐 》 词人不愿外出,却又要“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点拨 】 一方面反映词人内心悲苦,没有游玩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对过去美好的生活充满怀念和向往,希望在别人的笑语中重温旧梦。体现了词人对现实的感伤和对往事的追念。 【 知识钩要 】 心事曲表 —— 托物言志   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指词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情达意。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所托之“物”既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更是作者的志趣、情操或理想的化身。    《 鹧鸪天 ( 暗淡轻黄体性柔 )》 一词,李清照借那“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寄托自己傲视尘俗、乱世挺拔的理想品格,是典型的托物言志。   再如 《 清平乐 ( 年年雪里 )》 一词,“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一句的“风势”既是自然的“风势”,也是政治的“风势”,即“国势”,寄寓着作者为国势衰颓而担忧的心绪。 【 考题对接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9 分 ) 钱 [ 唐 ] 罗隐 志士不敢道,贮之成祸胎。 小人无事艺,假尔作梯媒 ① 。 解释愁肠结,能分睡眼开。 朱门狼虎性,一半逐君回。 咏  钱 [ 唐 ] 徐寅 多蓄多藏岂足论,有谁还议济王孙。 能于祸处翻为福,解向雠家买得恩。 几怪邓通 ② 难免饿,须知夷甫 ③ 不曾言。 朝争暮竞归何处,尽入权门与幸门。    【 注 】 ① 梯媒:媒介。②邓通:蜀郡南安人,汉文帝男宠;凭借与汉文帝的亲密关系,依靠铸钱业,广开铜矿,富甲天下。景帝即位,邓通被革职,其家产被没收,饿死街头。③夷甫: 《 世说新语 》 载王夷甫清高,“雅尚玄远,常嫉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字”。 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 A. 罗隐诗第一联,深刻揭示了金钱的危险性的一面,颇具警示意味。 B. 徐寅诗第二联,揭示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翻云覆雨的巨大力量。 C. 罗隐诗对小人的钻营表现出深深的蔑视,徐诗对邓通的命运表现出深深的同情。 D. 两首诗都较强烈地表达了愤世嫉俗之情,且对社会阴暗面的认识有相同之处。 【 解析 】 选 C 。 C 项,没有同情之意。 ★2. 在表现手法上,这两首诗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6 分 )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相同之处: (1) 题材上两诗都是咏物诗,两首诗都用托物言志,通过“钱”这一形象,揭露了小人和朱门富户虎狼般的贪婪本性。 (2) 手法上两诗都用了对比,罗诗以志士和小人进行对比,徐诗以邓通和夷甫进行对比。 (3) 主题上两诗都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愤怒之情,用讽喻手法对这种社会现象充满了讽刺和批判。 不同之处:徐寅诗用了典故,罗隐诗没有用典故。 【 应考指津 】   第一步:分析词中所托之物的特征,包括外在特征、内在神韵品格以及所处环境。   第二步:联系词人自身经历及处境,揣摩词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第三步:分析咏物词的写作技巧,包括所托之物及特点,表达效果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