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7.98 K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新高一语文古诗文知识梳理《赤壁赋》
一、作家、作品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之子。嘉祐年
间(1056—1063)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
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在各地均有惠政。卒后追谥文忠。
学识渊博,喜好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
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
称“苏辛”。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
二、写作背景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被贬谪黄州期间。元丰二年(1079),因被诬作诗“谤
讪朝廷”,苏轼因写下《湖州谢上表》,遭御史弹劾并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几
经重辟”,惨遭折磨。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
安置所。”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丰五年,苏轼于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两次泛游赤壁,写
下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后人因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第二篇为《后赤壁赋》。
三、重点字词
(一)字词注释
1.壬戌(rén xū): 元丰五年,岁次壬戌。古代以干支纪年,该年为壬戌年。
2.既望:农历每月十六。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3.徐:缓缓地。
4.兴:起。
5.属(zhǔ): 倾注,引申为劝酒。
6.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
7.窈窕(yǎo tiǎo)之章:《陈风·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窈
纠”同“窈窕”。
8.少焉:一会儿。
9.斗牛:星座名,即斗宿(南斗)、牛宿。
10.白露:白茫茫的水气。
11.横江:横贯江面。
12.纵:任凭。
13.一苇:比喻极小的船。《诗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航)之。”
14.万顷:极为宽阔的江面。
15.茫然:旷远的样子。
16.冯(píng)虚御风:乘风腾空而遨游。冯虚,凭空,凌空。冯,通“凭”,乘。虚,太空。御,驾
御。
17.遗世:离开尘世。
18.羽化:传说成仙的人能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升。
19.登仙:登上仙境。
20.扣舷(xián): 敲打着船边,指打节拍。
21.桂棹(zhào)兰桨:桂树做的棹,兰木做的桨。
22.空明:月亮倒映水中的澄明之色。
23.溯:逆流而上。
24.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25.渺渺:悠远的样子。
26.美人:比喻心中美好的理想或好的君王。
27.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
28.和:同声相应,唱和。
29.怨:哀怨。
30.慕:眷恋。
31.余音:尾声。
32.袅袅(niǎo): 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33.缕:细丝。
34.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此句意谓: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为之起舞。
35.嫠(lí)妇:寡妇。白居易《琵琶行》写孤居的商人妻云:“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这里化用其事。
36.愀(qiǎo)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3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38.何为其然也:箫声为什么会这么悲凉呢?
39.夏口:故城在今湖北武昌。
40.武昌:今湖北鄂城县。
41.缪(liáo): 通“缭”,盘绕。
42.郁:茂盛的样子。
43.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的八十万大军。
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郎。
44.舳舻(zhú lú): 战船前后相接,这里指战船。
45.酾(shī)酒:滤酒,这里指斟酒。
46.横槊(shuò): 横执长矛。槊,长矛。
47.侣:以……为伴侣,这里为意动用法。
48.麋(mí): 鹿的一种。
49.扁(piān)舟:小舟。
50.匏(páo)尊:用葫芦做成的酒器。匏,葫芦。尊,同“樽”。
51.寄:寓托。
52.蜉蝣(fú yóu): 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此句比喻人生之短暂。
53.渺:小。
54.沧海:大海。此句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
55.须臾:片刻,形容生命之短。
56.长终:至于永远。
57.骤:多。
58.遗响:余音,指箫声。
59.悲风:秋风。
60.逝者如斯:流逝的像这江水。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逝,往。斯,斯,指水。
61.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
62.卒:最终。消长:增减。
63.曾(zēng)不能:固定词组,连……都不够。曾,连……都。
64.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65.造物者:天地自然。
66.无尽藏(zàng): 无穷无尽的宝藏。
67.食:享用。《释典》谓六识以六人为养,其养也胥谓之食,目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
口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
68.肴核:菜肴、果品。
69.枕藉:相互靠着。
(二)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繆.: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三)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东
(1)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2)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1)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2)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1)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2)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1)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2)如.怨如慕:副词,像。
(五)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六)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3)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4)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5)而.卒莫消长:连词,表转折,译为“却”“但是”。
(6)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译为“地”。
(7)正襟危坐而问客:连词,表承接,译为“就”“然后”。
(8)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译为“和”“与”或不译。
(9)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连词,表因果,译为“因而”“所以”。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疑问,译为“吗”“呢”。
(8)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七)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倒装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八)成语积累
1.遗世独立:超脱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
2.如泣如诉:像哭泣,像诉说,形容声音悲切。
3.余音袅袅:袅袅,声音婉转悠长。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4.一世之雄:一代的英雄。
5.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米粒,比喻非常渺小。
6.杯盘狼籍:杯子盘子乱七八糟地放着,形容吃喝以后桌面杂乱的样子。
7.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四、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
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缓步徐行。
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
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
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
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
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
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
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
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
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
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
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
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
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
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
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
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
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斟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
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五、段落分析
第一段:写作者游赤壁的情景,展示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第三段: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第五段: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照应开头,极写游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六、写作特色
1.“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形成了情、景、理的
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文章分三层来表
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
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
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
交融的程度。
2.“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
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
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
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
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
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3.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
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
“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
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
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
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