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 MB
- 2021-06-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五抓
”
把握散文主旨
1
.
抓文章标题
——
有的文章题目是中心意思的概括
,
暗示文章的主旨
;
有的标题则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如茅盾的
《
白杨礼赞
》
,直接体现文章的主旨。
2
.
抓开头结尾
——
有的开篇点题,统领全文、点明或暗示主旨,有的篇末点明或深化中心。如
《
故都的秋
》
,开头段和结尾段都直接表达了对北平秋天的喜爱之情。
3
.抓议论抒情
——
文中的议论
、
抒情句有画龙点睛的功效
,
也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
表露着作者的情感态度
。如
《
囚绿记
》
中有大量议论抒情的语句。
4
.
抓段意层意
——
有些文章主旨隐含在人物、景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之中,要做综合归纳,因此要抓住各部分的段意和层意。
5
.
抓写作背景
——
有时文章主旨还需了解、分析有关时代背景,弄清文章的主旨与时代背景的关系。如
《
荷塘月色
》
,抓住文末
“
1927
年
7
月
”
,就可理解文章的主旨。
考点诠释
把握主旨内涵一般以主旨概括题形式出现
,
它是针对文章的整体表达意图而言的
。这类题直接以文章层意、内容要点为基础,涉及作者主观创作意图和文章的客观表达效果,关系到文内使用的材料和文外相关背景,要求具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把握主旨内涵,包含两点:一是文本内容要点的概括,二是作者观点态度的把握。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文字
,
完成后面的问题
。
三月惊蛰春始开
雨辰
①
当蓄势已久的第一声闪雷划破早春的夜空,悠荡于旷野中的那一阵阵季风便日渐和畅起来,薰梅、染柳、催桃,土地变得松软了,冬眠昆虫蠢蠢欲动,
“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
。惊蛰,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②
在这个时候,天色如孩童变化无常的脸,或阴阴晴晴,或细雨蒙蒙,水汽的悄然升腾驱散了料峭轻寒,小草为大地铺展了浅浅绿意,一种清新、温润的气息在四周弥漫,让徜徉其中的你,感觉浑身通泰甚至有些许迷醉。在某些地区,春的步履姗姗来迟,然而
“
冻雷惊笋欲抽芽
”
,地下的植物已被唤醒。这一切无不表明,
“
春到人间草木知
”
。
③
在江南水乡,
“
天开地辟转鸿钧
”
,万千条抽芽的柳枝经微微春风的吹拂,越发轻盈柔美,一片片鲜绿从芦苇丛的枯枝败叶中蹿出来,贴地而长的荠菜、马兰头、艾草、泥胡菜,仿佛一个个玲珑的乡村女孩,争相点缀着千里沃野。
④
此时,行走于园林绿化带或杂草丛生之地,还得提防害虫的侵袭。在江浙的某些地区,惊蛰到来之际有除虫习俗,人们把随带的扫帚插到田间地头,以示驱除虫害保护庄稼之意;或者在自家墙基、畜栏、厕坑等处撒上石灰末,在果树下满上石灰水等等。记得少儿时代常听家母念叨:
“
金
(
惊
)
蛰银蛰,人吃狗食。刚出洞的蛇虫百脚是顶顶毒的!你可要当心哪!
”
⑤
那时候,我们全家居住在一座墙院里,步出后门即是与菜园相连的一个池塘。原本静静的水面,到了惊蛰,就会稀稀落落地响起蛙鸣,轻轻的,听起来像在敲着蒙布的小鼓。深潜水底的鱼儿,偶尔也会浮游上来,一甩尾巴又不见了踪影。耕耘菜园,铁耙翻起的蜂窝状泥块上,能看到好多条蚯蚓像幼鳝一样激烈地蹿跳。公鸡打鸣似乎也不择时间了,冷不丁会拍动双翅啼叫起来,跃跃欲飞。在隐蔽的墙脚边,还可发现蛇不知什么时候蜕下的皮,软不拉耷的一条,孩子们见了惊得大呼小叫。万物跃动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
⑥
向来靠天吃饭的农家,诚然不会在这晴雨交替的时光只顾陶醉于人间春色而坐失耕种的良机。在长三角地区,此时普遍一派
“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之光景了。犁田的机器轰鸣声、锄地的人声、高处的广播声,已在田地里喧腾起来。小麦大多已经拔节,青青油菜即将开花,禾苗茵茵似绿色锦缎,一片又一片,在艳阳的映射下鲜亮夺目,农谚道,
“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
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得歇
”
。此时,施肥、培土、适时灌溉对于农作物的长势是十分关键的,而同样不能有丝毫疏忽的还有对秧田的防寒措施。如能将这些环节真正把握好,加之风调雨顺,农家期盼的一年好收成就不会是梦。
⑦
惊蛰时节,虽然还没有百花争艳,没有燕舞莺歌,但
它是春天的使者,引领人们去捕捉春的诗意,去理解生物的奥秘以及
“
一年之计在于春
”
的意义
。
(
摘自
《
光明日报
》)
一、文本梳理
1
.
读懂标题含义
文章标题是
“
三月惊蛰春始开
”
,其字面意思是:
。
三月惊蛰之后,春天就开始
2
.梳理文本内容
第
①
自然段说
“
惊蛰
,
好似一个万物复苏的动员令
,
天地之间的浩瀚生机突然勃发
,春天也由此拉开了序幕
”
,这里突出了
。
第②③自然段写:
。
第④⑤自然段写:
。
第⑥⑦自然段写:
。
惊蛰的时令意义
草木在惊蛰时萌生,一派欣欣向荣
昆虫在惊蛰时出现,一切蠢蠢萌动
农人在惊蛰时开始春耕,一年之计在于春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
①
文章开篇,作者借
“
第一声闪雷
”
宣告了惊蛰的到来,引出下文对这一时节的描述。
(
)
②
文中第
⑤
自然段,以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惊蛰到来时,农村生活的恬静与悠然,其目的是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喜爱与向往。
(
)
√
×
其目的是表现惊蛰到来时节气的特征
。
③
农谚,是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里总结出来的经验。本文多处引用农谚,意在说明
“
惊蛰
”
这个节气对农业生产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
√
答案:
大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在蠢蠢萌动
,
拉开了生机勃发的序幕
。植物抽芽,动物跃动,表现出争早春的态势。农家不失时机地开始耕作。到处充满着撸起袖子加油干的一派新气象。
结合本文,谈谈你对
“
惊蛰
”
这一节气文化内涵的理解。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明确考查角度
解读
“
惊蛰
”
这一节气的文化内涵,首先
。因此,题目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要理解文章的主旨
第
2
步:检索文本信息
文章共
7
段,主题部分可分为三层,分别从
、
和
三个方面写
“
惊蛰
”
的文化内涵。
节令
动植物
人们的活动
第
3
步:
“
五抓
”
法答题
抓标题
抓层意
第一层
写惊蛰拉开了春天的序幕,可见凸显了
意识,告诉我们要
,
。
第二层
写自然界的植物和动物都因惊蛰而动,凸显了
意识,
。
第三层
写农人们因惊蛰而顺时而动,突出了一种
意识,
。
时间
珍惜时间
奋发有为
生命
生命觉醒,万物复苏
生存
顺应自然规律,应时而为
[
规范作答
]
①(
时间意识
)
珍惜时间
,
春天是一年之初
,
那第一声闪雷拉开了春天的序幕
,
启示人们要抓紧时间
。②
(
生命意识
)
生命觉醒,万物复苏,生机勃发,带给人们对新的生命与希望的欢愉与喜悦。③
(
生存意识
)
顺时而动,应势而为,顺应自然规律,把握节令变化,努力劳作,才能有美好的收获。
[
评分细则
]
能紧扣文意
,
从时间意识
、
生命意识和人们的生产活动
3
个角度理解分析即可
,
每点
2
分
。
答案:①
使者
:
万物复苏的动员令
,
拉开了春天的序幕
。②春的诗意:惊蛰到来,天气变得清新、温润。
(
惊蛰到来,驱走了轻寒,天气变得清新、温润
)③
奥秘:惊蛰到来,各种地下植物已被唤醒,以鲜绿争相点缀沃野;各种动物充满生命的活力,争早春的态势正在生动地上演着。④意义:惊蛰到来,农人抓住耕种良机,辛勤劳作,展现出一幅生动的
“
早春耕种
”
图。
探究标题意蕴的四个维度
1
.词义维度:
以词组或短语为标题的
,
要思考标题的表层含意和深层含意
。
2
.
内容维度:
有的作品标题,直接点出写作的对象,要特别关注其对象的特点。
3
.
情感维度:
标题中包含有情感词、修饰词的,要特别注意词语表达的感情。
4
.
主旨维度:
有些以富含哲理的句子为标题的,要注意主旨的表达或哲理的启示。
考点诠释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题目在所有的文章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散文作品自然也不例外。甚至因为散文篇幅短小,内容精炼,语言典雅,韵味无穷,其标题内涵一般比较丰富,尤其容易成为探究的对象。
【
典题示例
】
——————————————————————————————————
[
典例
2]
(2019
·
广东六校联盟第四次联考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岸 边
朱以撒
①春潮带雨,暮色渐渐压了下来,这条从夹峙的两山间穿出的江流,越发显得急了起来。
②
我坐在高高的岸上,闲看流水浮动着泡沫,推搡着枯木朽株向前。没有航标的江流,它一以贯之的流动只是惯性的作用,或直前,或转弯,就看两岸的笔直或者弯曲。我不太愿意乘船外出,缘于不愿投身于激流的颠簸之中,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③
自然之岸成形的巧妙非人工可比。常常是两边高耸的巨石相接,断岸千尺,江流无法逾越,这使许多巨石成为规划江流走向的标志。这些巨石是上苍安放停当的,没有什么可以改变它的面貌。我们听说的变与不变,就是从某一种物来证实的。岸正是不变之物。如同易变的一样,我看到了岸边的树林,那是一片杂树林,种类繁多,长相迥异。挺拔者接收了大量的阳光云霓,横撑者占据了大量的湿气,而更多的则是斜的、歪的,暮色中更暴露了随意和无人管束的野性。现在我居住的城市已经不用这类杂树绿化了,树的品种明显得到了改良,种在两边街道,更不至东歪西倒。每过一段,有园林工人持电动剪刀前来,修剪伸出的枝桠。远远看去,是无数把一律朝天的乒乓球拍。这和岸边野生的形态,是一种极不相称的悖反生长规律。树的种植,原本就是为这个平庸无奇的城市增添天然之趣的,生机被不断地压抑着,如果观者在深夜被惊醒,一定心存惋惜
——
这些横生出来的原始生态,传递着自然气息的前锋,被刀斧手们扼杀了。
④
分辨两种事物或现象的差别,简易的办法,那就是把它们放在一起。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启迪了人最原始的认识
——
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千百年间有过许多不动的东西,岸就是最突出的一种。这种无从漂流的物质,嵌在一个位置上,几乎就是永生。消耗极少,变化无多。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岸边坐定,坐享入眼的动荡之美而不须耗费自己的能量,即便多年之后,在许多江流由盛而竭,再也寻不到当年的簇拥之势,我们要寻找屹立不移之岸,还是轻而易举。
⑤
暮色苍茫的岸上,可以眺望到遥远星星点点的灯火,只是耳边一片静寂。没有被人开发成景点的岸是寂寥清冷的。幽暗使岸变得绵长而朦胧,只有下面的江流在泛动着寒光,即将穿过灯红酒绿的都市。不可移易的岸,有点像一个世代生活在一个地方的家族,最终对这个城市的评价就是无声。爱品头论足的倒是那些外来者,夸张地比画着一些皮相的感受,好像他们太了解这个城市的原委了。那些知根知底的人躲着记者的镜头:
“
不讲不讲。
”
再说讲了也没用。这和岸的冷峻有相通之处。我们喜欢用长江大河来比喻某一种行进中的气势,同时包含这种气势下发出的咄咄逼人的煽动声响。人间有什么像江流这样,由涓滴而积聚,脱离岸的规划,变得动荡不安不可收拾呢?那就是记忆中各种典型的飞流激荡。潮水浸湿了每一个边角,触目的都是冲刷留下的伤痕。我们形容
“
泛滥
”
,说明已经无法捉控了。人被冲撞着,失去了站稳的根底,许多人性的本质也在这些潮水中翻开着,让人吃惊地看到决然相反的部分。失去了秩序的日子除了让人不习惯之外,也打破了那些平民只想规矩木讷过好日子的美梦。当变动幅度远远超出他们具有的生活经验,于是茫然无措,甚至恐慌起来。我不喜欢
“
席卷
”
这个词,席卷意味着残酷的深度
——
没有谁可以幸免。许多良好的初衷,并没有因展开获得良好的结局,我的判断就是
——
在汹涌流动的过程中,许多变质的成分恣肆地膨胀起来了。
⑥
许多的岸继续它的沉默和稳固,让许多的飘零过眼,成为虚无
。与之相反的是越来越多带着探险气味的举动刺激着我们的心灵。对此,我只是旁观,绝无仿效之意。从不动的长城上飞车的好手、从不动的雪山攀缘的学生,有的就一去不回头了。没想到有人还在赞赏着这种精神,不痛惜脱离了精神的肉体开裂。许多静止中观察的迹象表明,流动的确能引起关注和喝彩,可是千万谨慎,生命宛如一件易碎的陶器,持抱不紧,比生命刚硬的东西四处皆是。
⑦
我倾向的是,如岸一般静止不动中,它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
(《
岸边
》
有删改
)
一、文本梳理
1
.
把握文本内容
第一层
(
第
①②
自然段
)
文章的开头
,
由江流想到
“
岸
”
。
第①②自然段,由江河之岸入手,引出
。
“
在岸边的时光静止着,以不变观万变
”
,是这两段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我对岸的观察思考
第二层
(
第③④自然段
)
写
“
自然之岸
”
给我的思考
第③自然段将
“
”
和
“
”
对比,阐述
“
”
的道理。
第④自然段以
“
”
对比,阐释对
“
”
的思考。
第三层
(
第⑤自然段
)
由自然
“
岸
”
引申到抽象的
“
岸
”
。
第⑤自然段
,人们对秩序的依赖。
不变的岸
易变的树林
变与不变
不动的岸与永动的江流
动与静、行与止、存在与流逝
阐释岸的作用以及我对
“
秩序
”
的理解
第四层
(
第⑥⑦自然段
)
点明文章的主旨
第⑥⑦自然段,是作者对
“
岸
”
的敬畏,对
的敬畏。
不变的规矩
2
.体会情感态度
本文是作者站在
“
岸边
”
时
,
对
“
岸
”
的思考
。岸是
,是
,在激流澎湃中,
“
如岸一般静止不动中,它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
”
规则
秩序
二、以题读文
1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
(
错误的要注明原因
)
①
作者将岸边的杂树林和城市的绿化树带进行对比思考,认为这其中蕴含了现代人对
“
自然物
”
的不同态度。
(
)
②
文中关于
“
江流与岸
”
的动与静、行与止、流逝与存在的解读,体现了作者的辩证思考,富含哲理。
(
)
√
√
③
作者认为
“
人间
”
如
“
江流
”
,各种飞流激荡打破了规矩与秩序,生活脱离规划,这也意味着人生充满希望。
(
)
×
“
这
也意味着人生充满希望
”
错误。
答案:
对
“
岸
”
的肯定
,
岸是不变与沉稳的
,
且美感持久
;对赞赏探险举动的委婉批判,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将飘零过眼的事物与沉默稳固的岸形成对比。
结合全文,分析标题中的
“
岸
”
的意蕴。
(6
分
)
[
答题流程
]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
1
步:明确考查角度
文章的标题是
“
岸边
”
,题目要求分析
“
岸
”
的意蕴,考查的是
。
第
2
步:体会情感态度
通观文章可以发现,作者对
“
”
有着鲜明的情感态度:
“
可靠,就是由这种不动而生发出信赖
”“
岸一般静止不动中,它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
”
等。
对标题意蕴的探究
岸
第
3
步:多维度组织答案
词义维度
“
岸
”
是静止的,不易变动的,是
的意思,象征
等。
情感维度
沉默的、固定的美感更易持守久远,许多的
“
岸
”
继续它的
,让许多的
。
主旨维度
文中以
“
岸
”
是稳固和
“
江流
”“
树木
”
的易变阐释了
的道理。
标志与可靠
规则、秩序
沉默和稳固
飘零过眼,成为虚无
变与不变、静与动、行与止、存在与流逝
[
规范作答
]
①
岸的静止与不变标志着可靠
、
依赖
(
或
“
岸是静止的一种存在
,
是不变的标志
,
可靠
,
可信赖
。
”
)②
指沉默稳固中富有持久的美感。③象征着具有规划性,能维系秩序稳定的社会制度等抽象事物。
[
评分细则
]
能从语境义和深层义解释岸的含义
,
准确揭示
“
岸
”
中包蕴的情感态度和哲理思考即可
。意义
2
分;情感
2
分;哲理
2
分。其他意思相近者,也可酌情给分。
答案:①
作者认为
,
变动不居的事物
,
往往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喝彩
,
但是
,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
,
如果以脆弱的生命挑战那些坚固的存在
,
遭受损失的只能是人本身
。②这段话告诉我们,要辩证看待变与不变、静止与运动、存在与流逝的辩证关系,不要用美好短暂的生命刻意去挑战那些如
“
岸
”
一样的坚固的存在,不要做无谓的牺牲。
(
抓住文章的比喻,能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角度分析即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一个字的故乡
周伟
①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
②故乡里最长最长的一个字是等,最深最深的一个字也是等。
③等太阳爬上树梢,等月亮落到水里。等油菜开了花,等稻子抽了穗。等黑发染成白发,等脊背弯成弓犁。
④
你看,八太婆不还在村口那棵树下等吗?一棵小小的桃树等成枝繁叶茂的一棵老树。八太婆被抓了
“
壮丁
”
的崽还没有回来。有人劝她,不要等了。她说:
“
等!等着等着就回来了。我常常看见村口的路尽头,有木娃欢蹦乱跳的身影
……
”
有人替八太婆伤心,要是真等不着呢?八太婆先是一怔,继而喃喃自语:
“
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
”
⑤
等到了,是一种胜利和满足;等过了,是一种踏实和美丽。等,不单单是等一个人,不仅仅是等一种结果,更重要的是用整个心在等。心与心的等待,超越时空,超越语言,比什么都重要。
⑥
故乡里最美最美的一个字是怀,最暖最暖的一个字也是怀。
⑦
高兴了,汉子们就开怀大笑,在火塘边,大碗大碗地喝着苞谷烧,咬着猪头肉。嫌不过瘾,干脆伸出手去抓,肉肥汪着哩,也把手弄肥滑了,晶亮晶亮地流着油,脑门上的汗一线一线地,从满脸的黑土地上流下来。火塘里的火,旺旺地,开怀地呼呼呼地笑。就是有个鸡零狗碎的事,乡里乡亲谁也不放在心上,袒露胸怀,总是检讨自家的不是。
⑧
姑娘开了怀,小伙喜癫了,欢快地追逐着,嬉戏着。山川田野上,走一路,笑一路,写下一路抒情的篇章。有过一回,让人美丽感动一生。一生再也难以忘怀。
⑨
故乡开怀的日子,大多选在金色秋天的收获季节里,甚或把欢乐陶醉在油亮亮香喷喷的腊月里。也许,他们的春天太忙碌,夏天太多情。
⑩
故乡里最怕最怕的一个字是单,最真最真的一个字也是单。
⑪
走山路,最好多凑几个人,一个人太单了。还记得,晚婆婆总在山路这头送走一起一起的过路人。白天,她定要过路的人先歇上一会儿,喝口水,呷杆烟,养足劲才走。晚上,给过往的行人点一个火把。这时,一律地说,不怕!你只管往前走,不要回头,我看着你走,我就站在你的身后,你就不觉得单了。
⑫
后来,我晓得晚爷爷有一天也是从山路这头走过去,再也没有走回来。晚婆婆哭得山摇地动,
“
一七
”
(
七天
)
水米不进,一句话也不言语。后来,就常见晚婆婆唠叨:单,单了,啥都不怕,就怕单了。老鬼走了,我一个人,单了;老鬼在那头,就他一个,日夜里过,也太单。要走,总得一块走,手牵着手。
⑬
故乡的文章里,要说的字还很多很多,都储存在我的脑海里。动不动,就会一个一个地蹦出来。
⑭
故乡的山川土地,雄浑,肥沃,壮美无边。在乡人眼里,就不仅仅是山,就不仅仅是水,就不仅仅是地。是亲人,最亲最亲的人!是父亲,是母亲!
⑮
他们一个字就把人生说透,世间看穿。父亲是山,母亲是地。父亲的伟大都长在山上,母亲的慈爱都生在土里。是的,他们再没有办法,故乡的字都是生长在父亲山母亲地的土壤中,一个字一个字都是打磨了几千年的。
⑯
一个字就是浓缩的一页历史,沉甸甸的。要读懂她,其实,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要说,只轻轻地说一个想字,在梦里说了千万次的那个想字。一个想字,说起来很轻很轻,看起来很淡很淡,却要胜过浓浓的爱字千倍万倍,千万钧地重。一辈子望穿秋水,日思夜想,行色匆匆,几千里路云和月,到头来,投到故乡的怀抱里,只会捧一抔黄土,贴着胸;掬一捧山泉,甜着心。
⑰
啊,故乡!回,回了,我回到你的身边来了!回,四四方方的两个方圈,大圈套小圈,不管走到何方,思想却在故乡。记住一个回字,就能走准一生,方方正正地做人。来来去去,生生死死,无论贫穷和富有,得意或失意,风光也好无名也罢,都一样地走了一圈,回到原地,回到最后的安居地。一个回字,一生的体验,尽在不言中。
⑱
故乡,年年月月,日复一日,总是这样吝啬,吝啬到不肯多用一个字。
⑲
哦,我一个字的故乡!
(
原载
《
散文
·
海外版
》
,有删改
)
一、整体读文:
梳理结构思路
,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你的理解分析
。
全文共
19
个自然段,根据文本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
(
第①自然段
)
:
概括说明故乡
的特点,奠定全文情感基调。
“
干脆
”
和
“
散
”
第二部分
(
第②~
⑯
自然段
)
:
写一个字的故乡,表达对故乡的赞美思念之情。
这部分又可分为如下
4
层:
第
1
层
(
第②至⑤自然段
)
:
写故乡
。
等岁月,等收获,等思念的人。
第
2
层
(
第⑥至⑨自然段
)
:
写故乡
。
汉子开怀
,
姑娘开怀
,
故乡开怀
。
最长、最深的一个字是
“
等
”
最美、最暖的一个字是
“
怀
”
第
3
层
(
第⑩至
⑫
自然段
)
:
写故乡
。
走路怕单,人生怕单。
第
4
层
(
第
⑬
至
⑯
自然段
)
:
写故乡
,抒发对故乡的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
(
第
⑰
至
⑲
自然段
)
:
抒发
之情,总结全文。
最怕、最真的一个字是
“
单
”
给我的人生教益
对故乡的思念
二、模拟训练:
根据文本及你的理解
,
完成下列题目
。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八太婆喃喃自语:
“
等,就一定等得到!等过了,也算等到了。
”
其实老人也知道这种等待毫无希望,她的等更多是一种心安的态度。
B
.文章第⑦自然段通过火塘边的场面描写,刻画了故乡的汉子们的形象,大碗喝酒,大手抓肉,大汗淋漓,洋溢着开心与快乐。
C
.晚婆婆哭得山摇地动,
“
一七
”
又水米不进,这夸张的表达、传递的是晚婆婆刻骨铭心的伤痛和对晚爷爷的一片难舍难离的深情。
D
.本文以
“
故乡是一篇干脆的散文
”
开篇,以
“
我一个字的故乡
”
收束,首尾呼应,在构思行文上形成回环,结构完整严谨。
解析:
A
项
“
老人也知道这种等待毫无希望
”
分析错误。由第
④
自然段可知,当有人说
“
要是真等不着呢
”
时,八太婆一怔,说明老人之前没有想到过等不到的结局。
答案:
A
答案:①
真实善良
。比如八太婆等儿子归来,长年累月,苦苦守候,真实执着,用了整个心灵;而乡人也会为老人伤心难过,善良而富有同情心。②心胸开阔。乡里人不会把鸡零狗碎的事放在心上,总是先检讨自家的过错,足见淳朴坦荡,心胸开阔。③重情重义。晚婆婆对晚爷爷的刻骨铭心的情感,生在一起,死也要一起牵手走,感人至深。
答案:①
说故乡是散文,意味着故乡人和事
,
故乡的点点滴滴
,
都和作者对故乡的一片深情紧密相连
,
符合散文的形散神聚的特征
;
而且故乡的深情是舒缓绵长的
,
足够娓娓道来
,
但越来越感动人心
。②说这篇散文是干脆的,是因为故乡的人和对故乡的情感往往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但是一个字就是一部浓缩的历史,沉甸甸的。字虽少,但情深义重,蕴含丰富。③作者用这样一个比喻,高度概括了故乡和故乡人的特征,更形象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情感。也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思。
答案:①
故乡可用一个字概括
,
“
一个字
”
就是浓缩的故乡沉甸甸的历史
;②
“
一个字
”
就能概括我对故乡的认识,表达了我对故乡刻骨铭心的爱。
相关文档
- 2020秋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短篇小2021-06-0414页
- 高中语文第3课哈姆莱特课时作业7含2021-06-045页
-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6六一居2021-06-0453页
-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18诗词2021-06-0449页
-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2021-06-0438页
- 高中语文 经典易错题会诊与命题角2021-06-0410页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学设计18:第2021-06-045页
- 安徽省芜湖市示范高中2020届高三52021-06-0427页
- 高中语文精品课件识对联,对对联2021-06-0416页
-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部分示2021-06-0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