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8.94 KB
  • 2021-06-04 发布

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寒假作业(第11天)任务(十)诗歌鉴赏1 Word版含答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寒假作业第 11 天 任务(十) 准确定调,善于分析,赏析情感美 【分析两原则】 (1)紧扣主旨,分析有据,不可任意拔高或转移,更不可一知半解,就句论句。在读懂诗歌的基 础上,先对全诗的主旨、感情基调有个大致的把握,在这样的前提下方能展开分析。分析时,既要 扣住所给文字,又要兼顾全诗,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紧紧扣住语言作具体分析,不可空泛、笼统,套用一两个术语了事。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 分) 闲 望 吴融① 三点五点映山雨,一枝两枝临水花。 蛱蝶狂飞掠芳草,鸳鸯稳睡翘暖沙。 阙下新居成别业②,江南旧隐是谁家。 东迁西去俱无计,却羡暝归林上鸦。 注 ①吴融:浙江绍兴人,此诗作于诗人求仕长安时期。②别业:相对于本宅而言,亦称别墅、 别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三点五点”“一枝两枝”,语言清丽典雅,朗朗上口,颇具音律复叠之美。 B.颔联动静结合,以“狂飞”写蛱蝶之爱芳草;又用“稳睡”言鸳鸯之适意。 C.前四句总写闲望所见,四组画面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一幅工细优美的图景。 D.本诗前半部分描写场景,后半部分感事抒怀,结构和范仲淹的《渔家傲》有相似之处。 (2)全诗感情丰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注] 苏 轼 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卧听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床头几卷书。 搔首赋归欤。自觉功名懒更疏。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 注 此词作于熙宁十年,当时苏轼在徐州太守任上。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发端写凉簟、清风,其意境与李清照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相似。 B.“昼睡余”“晚衙无一事”“徐徐读尽”等语句表现出词人公务不多,比较清闲。 C.词人自觉建功立名没有指望,加之性情闲散随意,因而产生归隐田园的想法。 D.本词上片重记事,叙词人任上之闲;下片重议论,抒怀明旨,全词脉络清晰。 (2)“若问使君才与术,何如?占得人间一味愚”三句包含了怎样的意蕴?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不遇咏 王 维 北阙献书寝不报,南山种田时不登。 百人会中身不预①,五侯门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饮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复临水,莫问春风动杨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说②君应知。 济人然后拂衣去,肯作徒尔一男儿?③ 注 ①百人会:众多重臣被召的盛会。预:同“与”。②说:同“悦”。③肯:岂肯。徒尔:仅 能如此,意指平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诗人献书报效朝廷却不被接纳,想要回归田园却收成不好,表现了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况。 B.诗人渴望得到朝廷重用而无法如愿,然而又不肯违背自己的心志去趋附权贵、求取功名。 C.远赴他乡后,诗人虽然可以和友人一起饮酒、登山、临水,仍不免触景生情,思念家人。 D.今人自私冷漠而友人知我心忧,两者对比,反映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 (2)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6 分) 答: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楚国寺有怀 赵嘏① 风动衰荷寂寞香,断烟残月共苍苍。 寒生晚寺波摇壁,红堕疏林叶满床。 起雁似惊南浦棹,阴云欲护北楼霜。 江边松菊②荒应尽,八月长安夜正长。 注 ①赵嘏:楚州人,约生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年轻时四处游历,为求功名而奔走。大和七年预 省试进士不第,留寓长安多年,出入豪门以干功名。②江边松菊:故园松菊。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句的“寂寞”运用拟人手法来写衰败荷花的余香,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与伤感。 B.颔联写红叶飘零,隐喻诗人自己的际遇,表现了他人生漂泊,饱含无可奈何之情。 C.颈联化用屈原“送美人兮南浦”诗句,用南浦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的离愁。 D.“衰荷”“残月”“阴云”等意象的组合,描绘出秋意苍茫的夜色,意境萧瑟凄凉。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石柜阁[注](节选) 杜 甫 石柜曾波上,临虚荡高壁。 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 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 信甘孱懦婴,不独冻馁迫。 优游谢康乐,放浪陶彭泽。 吾衰未自安,谢尔性所适。 注 该诗为杜甫携一家老幼由陕入蜀,途经石柜阁时所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石柜阁高耸在层层波浪之上,水光上映,高壁的倒影好像在虚空中回荡。 B.霞光、鸥鸟与远客在暮色中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色彩丰富,又富有动感。 C.诗人痛恨自己生性孱懦,加之为饥寒所迫,以致辜负了幽奇的山水景致。 D.本诗前四句描写景象,后八句抒写情怀,描写和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2)最后四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答: 6.阅读下面这首元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临川文昌楼望月 张翥① 醉胆望秋寒,星斗阑干。小窗人影月明间。客里不知归是梦,只在吴山。 行路自来难,长铗休弹。黄尘到底涴②儒冠。一片白鸥湖上水,闲了渔竿。 注 ①张翥:元代人,前期隐居扬州,55 岁被任命为国子助教,后来升至翰林学士承旨。②涴: 玷污、弄脏。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首句“寒”字不仅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凄寒,而且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星斗”和“小窗”二句紧扣“望”字,俯仰结合,写出月夜登楼所见之景。 C.结尾二句,作者看到了一幅和谐静谧的画面:湖水澄澈,白鸥栖息,渔竿闲置。 D.本词上片重在描写所望之景,下片重在感悟抒怀,景与情紧密关联。 (2)这首词流露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 分) 答: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过岳阳楼作① 张孝祥 湖海倦游客,江汉有归舟。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日落君山云气,春到沅湘草木,远思 渺难收。徒倚栏干久,缺月挂帘钩。 雄三楚,吞七泽,隘九州。人间好处,何处更似此楼头?欲吊沉累②无所,但有渔儿樵子,哀此 写离忧。回首叫虞舜,杜若满芳洲。 注 ①乾道五年(1169),张孝祥自请闲职以侍亲,获准,于是乘舟返乡。②沉累(lěi):屈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上片“日落”三句,描写远眺之景,使词人感触深长,思绪难平。 B.上片尾句描写从傍晚到月夜的景色,承上启下,为下片抒情积蓄了情势。 C.下片“人间好处”二句,运用反问,表达世间好处比不上此处风景。 D.下片尾句,词人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用美景反衬心境的悲凉。 (2)有人评价此词:“吊古是明写,伤感则见于言外。”请结合本词,分析“伤感”的内涵。(6 分) 答: 8.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秋暮吟望 赵执信 小阁高栖老一枝[注],闲吟了不为秋悲。 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 烟水极天鸿有影,霜风卷地菊无姿。 二更短烛三升酒,北斗低横未拟窥。 注 “一枝”语出《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老一枝”意为终老山林。 分析中间两联寄寓的情感,并指出产生的原因。(6 分) 答: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 李 纲 江上雪,独立钓渔翁。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注]空。图画若为工。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茅舍竹篱依小屿,缩鳊圆鲫入轻笼。欢笑有儿童。 注 玉花:喻雪花。 下片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词句简要分析。(6 分) 答: 语文第 11 天答案 1.白话译文:几滴小雨飘过山前,水边稀稀疏疏地开着几朵花。蝴蝶纷飞掠过芳草丛,鸳鸯在 暖和的沙子上沉睡。在帝京的新居成为别馆,江南故乡旧日的隐所现在不知成为谁的家园?几年的 东奔西走还是没有收获,还是羡慕那暮色中归到林中的寒鸦。 此诗题为“闲望”,诗中所写,看似闲淡,实际却写出了诗人四处奔走,苦于仕途劳碌的心境。 诗的前四句是望中所见,诗人通过对周遭景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描写,力图写出一个“闲”字。 青山疏雨、临水野花、芳草蛱蝶、暖沙鸳鸯,四组画面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自然美景图。雨只是 点点滴滴,不是翻云遮山的倾盆大雨,不是昏昏沉沉的绵绵阴雨。花不是千枝万枝,漫山遍野,而 是一枝两枝,临水横斜。景致优美疏淡,色彩明丽而添秾艳之感。这四句诗,遣词用字极为考究, 写淡雅的景色,反衬闲淡的心理。“三点五点”“一枝两枝”,纯属口语,然朗朗上口,音律复叠 之美,如贯珠落盘,天籁自响。写蛱蝶之爱芳草,用“狂飞”出之;言鸳鸯之适意,着“稳睡”二 字,其自乐自适的物情宛然在目。 后四句由写景转入抒情。诗人新居处在皇都,又当如此美景,按理说,他应该感到欣喜,而他 却不无惋惜地写到“江南旧隐是谁家”,新居固佳,然诗人总有“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想法。 颈联二句,由新居闲望想到旧隐所见,语气之中充满抛离故园的懊悔伤感情绪。尾联上句承上由离 开旧隐到建立新居的联想而来,虽然只用了“东迁西去”四字,但写出了诗人多年来仕途奔走的辛 苦酸楚,劳碌的结果只是“俱无计”。无数次的碰壁和失望,一事无成的悲哀,使他重新萌发了归 隐之情,然而,事情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生计、仕途、理想等因素,对于一个沉沦潦倒而素有抱负 的下层知识分子来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一古脑儿地抛掉。进退无计之际,望着暮色中纷纷归林的 晚鸦,诗人不禁生出一股羡慕之情。由此可见,诗题中的“闲”字,诗中表现的闲情,是诗人在八 方奔走,无计可施的窘况下那种无可奈何之闲。在诗中貌似宁静的闲淡下,覆盖着一颗被苦恼纠缠、 骚动不安的心。 (1) 答案 A 解析 “语言清丽典雅”错,“三点五点”“一枝两枝”是口语化的语言。 (2) 答案 ①首联和颔联描写雨、花、蛱蝶、鸳鸯等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和赞美。② 颈联将长安新居和江南旧家对比,暗示了抛离故园、奔走仕途的懊悔和感伤。③“东迁西去俱无计” 写自己四处碰壁、求仕不得,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失望和悲哀。④末句写羡慕暮归之鸦,含蓄地表 达了对往昔不问功名时闲适生活的眷恋和向往。 2.鉴赏 词的上片写初秋的黄昏,词人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 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一片寂静,他知道这意味着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 这是一个清闲的黄昏。“一枕清风”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淋漓尽致。“卧 听”二字表现出词人起床的慵懒和悠闲,今天“无一事”带来一种超脱的感觉,于是他徐徐起身, 半躺半靠着看起了床头的书卷。 下片议论,“归欤”二字直接点明议论的主题,即他心中追求功名与早日归隐二者之间的矛盾。 “自觉”句表面上是一种自嘲,说自己对功名日渐疏懒,但实际上窃喜自己终于能够看破功名,心 无挂碍了。正是由于这种无挂碍的心态,当别人问及“使君”的才学时,词人才能通达、释然而略 带自嘲地说自己是“占得人间一味愚”。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我只拥有人间的愚笨罢了。言外之 意,有才学并不重要,但现在才看破功名真是“一味愚”,表达词人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 性的人生态度。整个下片议论,表面上看都是自嘲,在贬低自己,实际却是表达了词人虽仕途不顺 但仍能保持旷达的心境。末句表达了词人摆脱尘世功名束缚的愿望,同时也为自己已慢慢摆脱了这 些束缚而庆幸。 (1) 答案 A 解析 对意境的理解有误。“凉簟碧纱厨。一枕清风昼睡余”写初秋的黄昏,词人 在碧纱帐里一觉醒来,枕边微凉的秋风也吹不尽浓浓的睡意,于是继续躺在凉席之上,听外面公堂 一片寂静,今晚不用上堂处理公事了。“一枕清风”把晚风吹拂下那种清爽而又舒畅的困意表达得 淋漓尽致。这两句营造了一种凉爽、舒适的气氛。而“红藕香残玉簟秋”写的是荷花凋谢、竹席浸 凉的秋天,空灵蕴藉。该句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凄清、悲凉的环境气氛,对词 人的孤独闲愁起到了衬托作用。所以这两首词的意境不同。 (2)答案 ①这三句的意思是:如果要问使君我的才华能力怎么样,我只拥有人间全部的愚笨罢 了。②表达了词人保持自我,不因外物而放弃个性的人生态度。③词人自嘲,表现出词人虽仕途不 顺而能保持旷达的心境。④表现了词人怀才不遇的愤懑。 3. 鉴赏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慨心情。 本诗共十二句。开头四句,紧扣“不遇”题旨,连用四个“不”字,反复叙写自己困顿失意的 情形。北阙,指朝廷。首句是说自己向朝廷上书,陈述自己的政见,表达用世的要求,但没有得到 任何答复。次句化用汉代杨恽《拊缶歌》“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的句子, 意思是说自己退隐躬耕,因为天时不顺,没有获得好收成,衣食无着。第三句反用晋伏滔参加孝武 帝召集的百人高会,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说新语·宠礼》),借指自己不能挂名朝籍的不幸遭 遇。五侯,用汉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谭等五人为侯的典故(《汉书·元后传》),此处泛指权贵。第四句 意思是:阿谀奉承权贵,可以获得利禄,但自己的性格刚正不阿,不愿这样做,只能沉沦困顿。 接着的四句,描写主人公不遇失意后漂泊困窘的生活。河朔,黄河以北地区。茂陵,汉武帝刘 彻的陵墓,在今陕西兴平,诗中实指唐代京都长安。主人公落魄以后,远游河朔,投靠一位朋友为 生。但滞留他乡,依附他人的生活,使他心中产生了深沉的乡思。家人住在京城,风尘阻隔,音信 全无,他们都平安无事吧?还是暂且留在北地,登山临水,流连赏玩吧。即使春天已经来到人间, 和风吹拂,杨柳依依,最能惹起人的旅思,也全然不管。既思乡怀人,却又宁愿继续漂泊他乡,主 人公这一矛盾的心理,极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后凄楚、哀伤、悲愤的心情。 最后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陈述他对世俗的态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说:今天世上的人,只为 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对这种现象大为不悦,内心十分鄙视。这一点,你是应当了解的。我希望 先济世致用,然后功成身退,去过闲适的隐逸生活,岂肯一辈子庸庸碌碌,毫无成就,枉做一个男 子汉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栖迟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说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现出他仍 然有强烈的用世之心。 这首诗每四句一转韵,诗意亦随之而转换,是七古体裁中典型的“初唐体”,说明了王维的诗 歌创作受初唐的影响很深。诗中所表现的虽是失意不遇,却仍然具有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这是盛 唐封建知识分子普遍的精神风貌和人生态度。 (1) 答案 D 解析 “对世态炎凉的愤慨,对友人的感激“错,反映的应该是诗人自己强烈的用 世意愿。 (2)本诗因不遇而作却并不消沉,请结合全诗加以简要分析。(6 分) 答案 ①诗人尽管不遇却不愿阿谀权贵,在落魄中仍保持自己的一身傲骨。②诗人与友人登山 临水,在对家人的思念中仍不失豪迈豁达的胸怀。③诗人批判世人自私,在忧愤不平中仍坚守自己 济世进取的志向。 4. 鉴赏 首联中,诗人选用了冷风、衰荷、断烟和残月四个意象。“衰荷”点明此时已经到 了夏末秋初的时节。“寂寞”一词在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来描写衰败荷莲的余香,其实 是诗人自己内心寂寞,飘零无依的伤感。“断烟”“残月”两个意象的巧妙组合,描绘出秋意萧瑟, 云雾飘渺,凄清苍茫的夜色,为全诗奠定下感伤、凄清的基调。 颔联中较为突出的意象便是“红叶”。独自飘零、旋转无依的红叶,从树上凋落,看似在写秋 景,给人以悲秋之感,实则是诗人自己的象征,红叶即诗人,诗人即红叶。这两句体现了诗人无人 为伴的孤独,人生的郁郁不得志,四处漂泊的伤感。见到此情此景,悲从中来,心中充满了对现实 的无可奈何之情。 颈联中不出意外地运用到了“大雁”“阴云”“南浦”和“北楼”意象,这几个意象在我们阅 读过的诗歌中并不陌生,它们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送别诗”中的常用意象。那么此时独 自借宿在楚国寺的诗人要和谁作别呢?为何要分别呢?分别后又将去向何处?这一系列问题才应当 是本联的重点所在。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知识点,即楚国寺中有楚哀王等金身铜像,知道了这一 点再结合诗人的生平——诗人胸怀壮志,年轻时便四处游历,多次参加选官考试,为求功名而奔走。 说明诗人是怀有能够报效国家、施展才华的雄心的。但是屡次考试的失意,无人问津的落寞,让他 内心彷徨抑郁。此时作别的将是何物?既是作别楚国寺,更是作别过往,作别初心。大好年华的流 逝,客游奔波的徒劳,孤寂艰辛的处境,凄凉迷惘的前景等等是否会让他做出别样的选择? 尾联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江边松菊”的分析。江边松菊,指的是故园松菊,在漂泊途中,诗 人回想故园的松菊,从中可以知道诗人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也表明了 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最后一句诗人再次点明时间、地点,漫漫长夜却无人交谈,表现了其内 心的孤苦和郁闷难解。 (1) 答案 C 解析 “送别好友的离愁”错,本诗并非送别诗。本诗主要是抒写诗人考试失意、 功名未就的落寞,让诗人内心彷徨抑郁,因此诗句所表达的是诗人放下自己对功名的追求。 (2) 答案 ①诗人在异乡漂泊,借用故园的松菊,抒发了思乡之情。②松菊又是品格高洁的象征, 表明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③尾句以八月长安的长夜漫漫,抒发诗人内心的孤苦与郁闷。 5. 鉴赏 杜甫在入蜀途中所写的纪行诗,是山水诗史上的一大创变。就其创作原理来说,他 继承了谢灵运观察细致、如实刻画山水形貌的基本特点,但更善于概括和传神,突出各处景物的不 同特征,并能调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以丰富多彩的笔调反映出蜀中山水挺特奇崛的风貌。 这首诗为原诗节选,省略了原诗开头四句:“季冬日已长,山晚半天赤。蜀道多早花,江间饶 奇石。”总的来看,这首诗前八句写诗人黄昏时分走到石柜阁时所见美景:季冬时候日影已经变长, 山里的傍晚半天都被照红了;因地气和暖,蜀道山花早开,江中奇石参差;石柜阁在层层波浪之上, 水光上映,高壁的倒影像在虚空中回荡;成群的鸥鸟在清朗的霞光中回翔,由远而近的暮色带来了 远方的客人。“清晖回群鸥,暝色带远客”两句出语奇隽,历来为人赞赏。“清晖”包含了日落时 山水间的波光和清气。暝色降临,一般是由远而近的。远客也是由远而近,所以像是被暝色“带” 来的。此两句之妙还在于在读者眼前拓开了想象空间,仿佛把远客推到了天边,半空的云霞和回翔 的群鸥构成了极其绚丽爽目的境界。 群鸥回还,是实景,但与“远客”对应,也暗示了人与群鸥相亲的忘机之乐。景色描绘中的这 点深意自然引出下文的幽栖之叹。诗人说自己虽然羁旅绝迹,但并没有搜幽讨奇之想,实在是辜负 了这优美的景致。其原因是生性孱弱怯懦,不止是为饥寒所迫。 所以他只好对谢灵运和陶渊明道歉:由于身体衰弱又不自由,不能效仿他们适性山水的潇洒。 杜甫感叹自己没有谢灵运、陶渊明那种放浪山水、优游田园的雅趣和性情,所说的原因固然是实情, 但也与他以前多次表白过的不肯“潇洒送日月”的夙志有关。无论在什么幽奇的山水中,他都没有 泠然独往的意趣,因为那是与他一生忧念天下的本性相悖的。即使身居乡村田园,他也永远不可能 超脱世俗,这就是他与陶、谢的根本差别。 (1)答案 C 解析 诗人说自己生性孱懦,又为饥寒所迫,回答了他面对蜀地奇绝的山水,无法 轻松享受优游之乐的原因,隐含了一种无奈与悲凉之感,不是痛恨自己的性格。 (2)答案 ①面对蜀地山水,诗人羡慕陶、谢的随性自适,希望能像他们一样,享受优游之乐。 ②个人境况的不如意,使他无法彻底放松,体现了他对自我和家人的担忧。③时局的艰难和平生的 志向也使他不可能像陶、谢那样超脱世俗,体现了他心怀天下的阔大胸襟。 6. (1) 答案 C 解析 C 项感情理解错误,“渔竿闲置”不是现实画面,是他对往日的回忆, 更是他不能忘怀的理想。 (2) 答案 ①思念家乡之情。“归是梦”“只在吴山”写出了词人无法归乡,且误识乡关的酸楚。 ②为客漂泊之苦。“客里”“行路自来难”等词句表达了词人对仕途奔波生活的无奈之感。③归隐 无望之伤。“白鸥”“渔竿”等暗示了词人对归隐的渴望,但“闲了”一语打破了这种理想,流露 出无限的遗憾和感伤。 7.鉴赏 词的上片,开头“湖海”二句,从自身落笔,横空而起,抒发了词人湖海漂泊和怀才 不遇的感慨。“倦游”指仕宦不得意而思归隐。这种宦海浮沉而今欲归隐的感受,贯穿全篇,使这 首境界阔大、宏丽的词作中带上沉郁的格调。“西风千里,送我今夜岳阳楼。”承上意写经过长途 的江面漂荡,终于来到了游览胜地岳阳楼上。“日落”三句,词人纵笔直写登楼远眺的景色:夕阳 斜照在广阔的洞庭湖上,波光粼粼;湖中群山暮霭云雾,四周萦绕;沅水、湘水相汇处的两岸草木, 呈现出一片葱绿的春色。这些自然景色,引起词人内心的深长感触,思绪翻腾,颇难平静。“徒倚 栏干久”二句,从傍晚到月夜的时空转换,更深一层地刻画出词人倚栏凝思的种种意绪,而含蓄的 笔墨又为下片直抒胸臆积蓄了情势。 词的下片,词人凭吊屈原,感其身处浊世而不被重用的遭遇;抒发了自己对宦海漂泊的倦意, 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期盼。“雄三楚”三句,承接上意而掉转笔锋,描绘岳阳楼的雄伟气势,跌宕 飞动。“三楚”,战国时期楚国的地域广阔,有西楚、东楚、南楚之称,后泛指长江中游今湖南一 带地方。“七泽”泛指楚地的一些湖泽。“隘九州”是说居国内险要之处。“人间”二句概括登岳 阳楼而触发古往今来人间悲喜的无穷感叹,又有它独具的地方色彩。“欲吊沉累无所”三句,进一 层抒发凭吊屈原的深切情意。“沉累”,指屈原沉湘,亦曰“湘累”。无罪被迫而死曰“累”。词 人对屈原身处浊世而坚贞不屈的斗争精神,有着心心相印的关系。他欲吊屈原而不知其处所,但登 山临水,有渔儿樵子,与之同哀屈原而诉其“离忧”之情。词人想到自己此次隐退犹如贬官外放, 也将渔樵于江中沙洲之上,内心充塞着无限辛酸悲苦。写离忧,正是抒写这种郁结心中的不平情绪, 结笔全用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回首叫虞舜”句和《离骚》辞语,抒发满腹的牢愁忧愤和凄 凉之怨。以景结情,韵致有余。 (1) 答案 D 解析 “想象满山遍野的杜若花”错,满山遍野的杜若花是实写,并非想象。 (2)答案 ①宦海浮沉,漂泊倦怠。“湖海倦游客”表现出词人宦途江湖上,身心俱疲的状态。 ②凭古伤今,怀才不遇。词人因屈原的“离忧”而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辛酸困苦。③渴求清明政 治,盼望贤主赏识。结尾词人表达了渴求被遇的心声,希望有贤明的君主可以发现并重用自己。 8. 鉴赏 人言赵执信诗善于造景抒情,这首《秋暮吟望》堪称“造景抒情”的代表作。从诗意 推断,这首诗当是他晚年之作。诗中“一枝”,出自《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 枝。”“老一枝”即终老山林之意,“高栖”的“栖”字正与“鹪鹩”关合,可为佐证。诗从自甘 终老山林入笔,次句又承以“闲吟了不为秋悲”,点题中“秋”“吟”二字。“了不为秋悲”即丝 毫不为秋天到来而悲怆。若单从这两句判断诗情,则望中秋色对这位诗人已全是身外之物,他毫不 为这“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辩》)的景物所动,写这首诗也不过是“闲吟”而已。看来, 诗人真正甘心终老于这山林小阁,他的心已经如此超脱,或者已经像槁木死灰了。但你一路读下去, 便会觉得诗人是在说假话——不,说反话。他的心,在“了不为秋悲”的反面! 让我们先对中间两联略加品味。因为,这是律诗的核心内容之所在。 这两联四句都写了些什么?寒山、斜阳、新月、落叶、烟水、鸿影、霜风、残菊。将这些景物 组织入诗,加起来便形成了意境。“寒山”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的“寒山”同义,指高山, 因山高而望之似有寒意。为什么说“寒山常带斜阳色,新月偏明落叶时”?要注意深孕诗情的“常” 字和“偏”字。山是四时、朝暮都存在的,晦明朝夕,仪态万方,决非“常带”斜阳之色。诗人这 样说,无非表明,他只是在这暮色苍茫之际才远眺寒山,这时的寒山已被夕阳染上昏黄黯淡的颜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人望中自不免生迟暮之感。更何况山高秋晚,望之一派森森寒意, 这“寒山”“斜阳”,给诗人带来什么感受,还用费辞吗?至于“新月”,是上弦的弯环恰似钩的 月亮。但新月之明,为时很短,很快就会西沉。现在却是昏黄的上弦月,而且偏偏照临在“无边落 木萧萧下”的疏林之上,飒飒秋风之中(无风何至落叶!)这位偃蹇老去的诗人,看了那些落叶,已不 胜摇落之悲,更何况又敷上新月的凄迷昏黄之色?“烟水极天”是湖上月夜景色,“极天”言其浩 渺无边。试看,在月夜清明的秋水之上,笼罩着一层烟雾;有孤鸿掠空,投影水上。这“鸿影”, 即使你没有记起“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的名句,那种超旷之境,“幽约 怨悱不能自言之情”(张惠言《词选序》),你能感受不到吗?秋天正是菊开的时候。现在,菊花都为 卷地而来的霜风所凋残,黄金委地,全无姿态。我国古典诗词中,一向以菊为傲霜君子的象征,诗 人望着眼前这严霜凋后的残菊,心里是什么滋味?他虽然不说,却尽得“不落言筌,方为上乘”的 妙谛。 以上颔联、颈联四句中提供的意象,空间从远到近,从高到低,从水上到陆上;时间从黄昏到 月明,从月明到深夜,无一物不是令人望而兴悲之色,无一时不是令人难以忘悲之时,诗人为什么 偏偏说“了不为秋悲”?难道说,“不为秋悲”是“深为己悲”的另一说法么?“他人有心,予忖 度之。” 作如是观,不无佐证。试看——“二更短烛”,他深夜还坐对短烛,无法入睡。“三升酒”, 一个人在喝闷酒,浇此万斛秋愁。“北斗低横”,已是快天亮的时候了。“未拟窥”,诗人连看都 懒得看,一任时间推移,自黄昏直至东方欲曙。之所以“未拟窥”,是因为他从黄昏到月夜,已经 看了许多,感受强烈,心已经难以承受了。可见诗开头说的“小阁高栖老一枝”,他的心其实是难 以安然终老山林的。 答案 (1)颔联有寒山、斜阳、落叶等黯淡景物,虽有“新月”之亮丽景色,却与落叶组合在一 起,也带有了凄凉之意。颈联有烟水、远鸿、霜风、残菊等朦胧、萧瑟的景物。从这些景物的悲苦 色调及暮秋(时令)色彩可以看出诗人的心情是忧伤、孤单、落寞的。 (2)原因:秋暮,人暮。 9. 鉴赏 上片写钓翁在冰天雪地中垂钓。首句化用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 雪”两句。“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斗笠上只听见雪弹子敲打的声响,蓑衣上不时 抖落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 散响”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 翁的凝定。“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图画若为工。”这句是说展现在眼前的好像不是生 活图景,简直就是一幅画,极言其美感。 下片写渔家乐。天色已晚,钓翁消失在淡淡的云烟中。小岛上的竹篱茅舍就是钓翁的家,他钓 满一篓鳊鱼和鲫鱼归家后,听到的是一片儿童的欢笑。“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 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 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 古人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不得志的李纲看到渔翁简朴自在的生活时,他 应该也想过“独善其身”吧!但无论多难,他都没有放弃,他一直在坚持,直到与这个世界决绝。 答案 下片表现了词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出环 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 “缩鳊圆鲫入轻笼”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显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