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8.5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版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成长如蜕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学案 语文版必修1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8课 十八岁出门远行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中有荒诞意味的描写及其表达效果。 2.讨论文中“旅店”的内涵,把握小说的主旨。3.揣摩小说的精彩语句,体会其新奇独特的语言。‎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抛锚(  )       ②弧度(  )‎ ‎③浩劫(  ) ④撬开(  )‎ 答案 ①máo ②hú ③jié ④qiào ‎(2)多音字 ‎①柏 ②刹 ‎③模 ④尽 答案 ①bǎi/Bó ②shā/chà ③mó/mú ④jǐn/jìn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1) (2) ‎(3) (4) 15‎ 答案 (1)蜂拥而来/踊跃/风起云涌 (2)抛锚/瞄准/扫描 (3)轻歌曼舞/谩骂/漫不经心 (4)不理不睬/大声喝彩/兴高采烈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心安理得: ‎ ‎(2)漫不经心: ‎ 答案 (1)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 ‎(2)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我们如果能够从容乐观地看待生活,就能心安理得地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 ‎(2)他兴高采烈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漫不经心地哼着小曲,欣赏着那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  )‎ 答案 (1)√。(2)√。‎ ‎2.辨词填空 ‎(1)消失·消逝 消失:(人或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不复存在。消逝:(声音、时间等)慢慢逝去,不再存在。‎ 爱就像沙子堆砌的城堡,不去保护它,它就会随着时间的 而渐渐 。 ‎ 答案 消逝 消失 ‎(2)侦察·侦查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侦查: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和检察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了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检察机关对周永康、孙政才、令计划、苏荣等120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立案 ,对105名原省部级以上干部提起公诉。‎ ‎②实验表明,该机器人体积小、噪声低、隐蔽性好;视频模块图像清晰、传输稳定;整个系统可以满足执行反恐 任务的基本要求。‎ 答案 ①侦查 ②侦察 三、名言警句 青春的热情 ‎1.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雨果 15‎ ‎2.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汪国真《热爱生命》‎ 一、作者简介 余华,浙江海盐人。198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等。《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余华的成名作。‎ 二、背景展示 ‎《十八岁出门远行》选取的故事是一个十八岁的男孩初次出门远行的生活片段,写的是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在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鲜明地体现了“先锋小说”的一些特点,如《十八岁出门远行》放弃传统的真实观,大胆吸取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尝试新的小说表现形式,重视叙述方式与语言的创新。‎ ‎18岁,阳光灿烂的日子,刚刚走出了梦幻的花季雨季,青春涌动的你多么想探寻一下更为遥远的世界!可是,当你真的走出去之后,外面的世界会像你想象的那样吗?《十八岁出门远行》讲述了一个18岁的孩子初次出门远行的故事,或许对你认识这个世界有些启发。‎ 小说选取的是十八岁的“我”初次出门远行所经历的生活片段,写了成长中的挫折与收获。在这一成长过程中,“我”的心情一直在变化。请根据课文内容,写出“我”心情变化的词语,将其填在图中横线处。‎ 答案 ①欣赏 ②高兴 ③焦急 ④愤怒、悲伤 ‎ 15‎ ‎1.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找出这些“荒诞”性的描写,并说说这些“荒诞”性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 ‎ 答案 (1)这些“不合情理”的描写主要出现在文章的第二、三部分。第二部分中,这篇小说的“荒诞”色彩就开始初露端倪,一些“不合情理”的因素开始出现。首先表现在司机突然转变的态度上,他“笑嘻嘻地十分友好地看起我来”,而且还要“我”在车开得飞快时爬出驾驶室到车厢里去拿苹果,当“我”问他到哪里去时,他说“开过去看吧”。其次表现在“我”不知目的的旅行上,“我”对找“旅店”也“根本不在乎”了,“我”似乎和那位司机一样,“反正前面是什么地方对我们来说无关紧要,我们只要汽车在驰着,那就驰过去看吧”。第三部分的种种“不合情理”的场景给整篇小说蒙上了一层荒诞的色彩。司机的举动成为“荒诞”的先兆。他在汽车抛锚后“漫不经心”地修了一阵后,又在公路中央“很认真”地“做起了广播操”,“做完又绕着汽车小跑起来”;接着,五个骑自行车的农民到来,他们似乎是毫无理由地抢劫车上的苹果,并把试图阻拦的“我”打倒在地;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那个司机竟无动于衷,只对“我”被打破的鼻子感兴趣。小说的荒诞色彩越来越浓。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当“我”被第二批来抢苹果的人打得坐在地上再也爬不起来时,司机也加入到抢劫者的行列中去,把“我”的背包也抢走了。这个时候,小说的“荒诞”性达到了高潮。‎ ‎(2)①这些描写为下文的情节突变做铺垫。 ②“荒诞”性的描写给读者呈现的是一个强烈的冲突:“我”与抢劫者和司机的冲突是“我”与成人世界的冲突,更是“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司机与其他人一起形成了“我”不能理解、给予“我”狠狠打击的“世界图景”。③因为“荒诞”从某一方面把“真相”浓缩了,使之更醒目地展现在“我”的眼前,寓示着“我”出门远行遇到的挫折是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2.文中多次提到“旅店”,思考“旅店”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答: ‎ 答案 “旅店”本来是“我”一直要寻找的歇息的地方,但当“我”躺在汽车里,感到一丝温暖,并说“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时,“旅店”就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它象征着“我”心底的希望和力量,这是一个人在成长路途中必需的动力。‎ ‎3.在寻找“旅店”的过程中,“我”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答: ‎ 答案 (1)“我”的情绪一直在变化——期望、失望;期望、出乎意料、大大失望;期望、更出乎意料、完全失望。‎ ‎(2)“我”的情绪变化来自客观世界的不可捉摸,想象中的世界和现实世界相差甚远。‎ 15‎ ‎4.这篇小说的叙事语言很有新意,试体会下列语段描写的新奇之处和蕴藏的内涵。‎ ‎(1)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答: ‎ 答案 把走路比作航海,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我”出门时内心的激动喜悦和几分不安,也暗示着出门远行并不会一帆风顺。‎ ‎(2)我就这样从早晨里穿过,现在走进了下午的尾声,而且还看到了黄昏的头发。‎ 答: ‎ 答案 这句话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我”出门远行一天的奔波。“从早晨里穿过”,好像早晨是一片树林;“下午的尾声”则是把下午当成一首歌或一出戏;“黄昏的头发”则把黄昏当成一个人的形象。这样写显得欢快,充分抒发了“我”出门远行的兴奋心情。‎ ‎(3)我看到那个司机高高翘起的屁股,屁股上有晚霞。司机的脑袋我看不见,他的脑袋正塞在车头里。那车头的盖子斜斜翘起,像是翻起的嘴唇。‎ 答: ‎ 答案 这段话有两个地方显得新奇可笑。一是说司机“屁股上有晚霞”,把一俗一雅结合在一起,让人觉得好笑。二是说车头的盖子“像是翻起的嘴唇”,也很新鲜,会让人有一点担心司机会被“嘴唇”吞进去。这种感受也充分表达了少年初次出门远行对外部世界的好奇。‎ ‎(4)那个时候太阳要落山了,晚霞则像蒸气似的在升腾。旅店就这样重又来到了我脑中,并且逐渐膨胀,不一会便把我的脑袋塞满了。那时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 答: ‎ 答案 这段话的有趣之处在于,“我的脑袋没有了,脑袋的地方长出了一个旅店”,这样写突出了“我”急于找到“旅店”的心理,这时候的“我”满脑子想的都是“旅店”。‎ ‎(5)我坐在地上爬不起来,我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 答: ‎ 答案 这句话写出了“我”被打倒在地的无奈,“只能让目光走来走去”;也说明“我”心里不甘被打败,这是少年典型的不服输的精神。‎ 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告诉我们: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十八岁意味着长大成人,意味着要独立闯世界了。你对十八岁外出远行有什么看法呢?‎ 答: ‎ 15‎ 答案 (提示)首先要赞同。然后分析说明在外出远行中要注意的方面,例如:心态、生活物品、通讯工具、路途的选择、应对突发事件的预案等。最后强调要远行,但要做好相应的准备。‎ 象 征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在《十八岁出门远行》这篇文章中,作者写“出门远行”后,“我”走在一条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道路上,这条道路象征了一条荒芜、迷茫的人生路;“我”在路上极其孤独,无人可以询问、可以依靠,象征了纯真青年踏进社会门槛时的无助;在人人都无可依赖的时候,只有汽车让“我”感到温暖、安定,人心冷如铁石,铁石反倒比人有人情味;成人世界排斥纯真的“我”、“我”被抛弃在黑暗和寒冷中,这黑暗和寒冷象征着社会浓重的阴暗面。‎ 技巧点拨 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将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可以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现出来,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运用象征手法要注意以下三点:‎ ‎1.注意抓住象征体和象征本体之间的相似点 首先,我们要细心地观察所借助事物的外部特征和习性特点,进而分析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这一事物的外部特征、内在习性的相似点,使二者在作者的心中联系在一起,为运用象征手法打下基础。‎ ‎2.注意围绕相似点,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确定了相似点,就要围绕它展开去写,这就要从自然现象到社会现象,从所写之物联想到社会生活的人,联想到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展开丰富的想象,使所写之物和某种思想感情融为一体。‎ ‎3.注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在运用象征手法时,为把所写之物描绘得更加生动、形象,使文章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作者往往使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 15‎ 迁移运用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值得赞颂的事物,例如小草、树根、春蚕等,请展开联想,运用象征手法写一个片段,赞颂一样生活中你喜欢的事物。‎ 答: ‎ 答案  (示例)在众花里,我最喜欢菊花。虽然它没有兰花那样清新飘逸,没有牡丹那样倾国倾城,也没有荷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但我喜欢它那与世无争的品质。‎ 在野外,在田里,我见过几朵野菊花,它们十分小,让人很容易忽略,但它们好像一丁点儿也不在乎一样,仍然在秋风中挺立,所以人们才说菊花“与世无争”吧!‎ 菊花的花瓣窄窄的、长长的、金黄金黄的,茎非常细小,风一吹就要断了似的。我蹲在菊花旁边,忽然迎面飘来了一股淡淡的香味。‎ 秋风中,菊花摇摇摆摆,乍一看,像是一颗星星在向我们招手呢!‎ 我喜欢菊花,也喜欢它那与世无争的品质。‎ ‎1.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十八岁出门远行》一文告诫年轻人,生活需要敢闯。世界是属于年轻人的,年轻的心不能静如止水,应该动如鸿鹄,雄视四方。‎ 运用示例 远行,意味着从熟悉的生活圈闯出来,彻底摆脱现时生存的桎梏和无形的束缚;在异乡,生长着朴素、单纯和明亮的元素,没人了解、没人在乎你的过去,你可以毫无顾忌地往前冲。远行,渴望地理的改变能唤醒内心的沉寂,渴望告别亲情的溺爱造成的求新欲的窒息,能激起生命的亢奋与人生冲浪的激情。远行,也意味着前面的一切都是新奇未知的,谁都无法预知明天,无法预见最美的风景在哪里,唯有怀着一颗憧憬与勇敢的心去探索、去体验。‎ ‎2.课外素材 晒18岁照片 ‎2018年元旦假期,怀旧的情绪随之喷涌,满朋友圈都在晒18岁照片。其中,既有最具“杀伤力”的说法,即“90后”马上就要全体跨过18岁了,又有这是2018(爱你18)带来的由头。于是,各年龄段的人都出来炒18岁,连叔叔阿姨大伯大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们,都敢于晒出自己18岁时的照片,以展示自己那一颗颗不服老的心。 ‎ ‎“晒18岁照片”,可能让很多人想起了自己当初的梦想,当初是如何要坚定地“做自己”。“晒18岁照片”让每个人,特别是中年人,都有机会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次省察,看一看自己18岁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样子。 ‎ 选材感言 15‎ ‎ 18岁是一个美妙的年龄,是美好青春的开始、灿烂鲜花的绽放之时,是告别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当然值得留恋和怀念。“晒18岁照片”也许是一剂药方,吃了这剂药,或许能让自己清醒一点,反思一下怎么能“做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做自己”。但是没有谁能“永远18岁”,无论对谁来说,晒18岁照片,都不如活出18岁风采,即永远像自己18岁那样,对世界抱有好奇和热情,用辛勤和诚实的劳动体现自身价值。‎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 青春是一串风铃,我看见它挂在十八岁的门口,随着风儿叮当作响,朝我招着手。我知道跨过这道门,我就要向青涩的少年作别了,迈向属于我的成熟人生。‎ 我的生日恰好在七月,跨过高考去迎接十八岁的生日应该别有一番滋味吧,因为经历了十多年学习的生涯再加上高考的洗礼,这份成年礼更显沉稳和智慧。‎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朝后回望,那是一段十八载精彩的人生。我收获了亲情,那儿有我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独立思考时,父母对我无微不至的呵护与谆谆的教导。我收获了友情,从儿时打闹的玩伴到同窗学习的挚友,他们无邪的笑容与无数次和我的共勉在我的心底永远留下了温存的回忆。我收获了知识,十八年来,我像如饥似渴的鱼儿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来游去。文学名著给我以智慧的启迪,给我以前进的动力,它们是滋润干涸心田的雨露,它们是孤苦绝望时的良师益友;自然科学让我更真切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与美丽,激发着我探索世界的欲望。我收获了民族自豪感,作为黄皮肤的中国人,我欣喜地见证着祖国的进步与繁荣,我庆幸自己能与这样的民族同行!‎ 感谢十八岁的人生让我感受着世界的真善美,让我更明确自己的理想与人生的奋斗目标!‎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我看着那串美丽的风铃,告诉自己:挥手告别那充满酸甜苦辣的过去吧!现在,我要鼓起勇气准备驶向人生的下一个航程。‎ 也许和所有即将或刚成年的朋友一样,我的心中充满了怀念、彷徨和希冀,那是一份真实腼腆的萌动,那是一种想要操纵人生的激情与渴望!‎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翘首展望,那将是充满未知的旅程,未知的成功、未知的失败、未知的喜悦、未知的烦恼,我会彷徨失措吗?会被困难压倒吗?哦,抬头一看,那是父母肯定的目光,那是朋友亲切的挥手,那是老师美丽的微笑。哦,还有我身边的中国人,永远坚强不屈的中国人,和他们为伍,我一定不会害怕,和他们结伴前行,传承五千年炎黄子孙的辛勤与智慧,我想,我一定可以。‎ 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望向人生的大海,我想:‎ 把帆留给风,把桨留给浪,把船长的位置留给我!‎ 读后启悟 15‎ ‎ “十八岁”是人生的关口,是由青涩到成熟的转折点,作者“站在十八岁的门口”,回顾既往,面对现实,展望未来,表达了自己对“十八岁”的成熟思考:十八岁了,人生该由自己做主,无论遇到多大的风浪。‎ 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关系之八——法治 ‎1.[名句]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商君书·定分》‎ ‎[译文]法令,关系着百姓的性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 ‎[解读]商鞅作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通过实施法治,使秦国迅速走上富强之路,他对法治重要性的认识不言而喻。在变法过程中,商鞅与秦国的守旧势力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辩论和斗争,最终得到了秦国君主的支持,让法治成为秦国的根本大业。在他看来,法治对于国家,就好比粮食对于人的生存,一刻也不能缺少。君主要让百姓明白法治的道理,使之知法、懂法,从而守法。商鞅的法治思想经过广泛推行,连太子犯法,其老师也受到严厉处罚,很快被举国上下接受。甚至商鞅被守旧势力反攻倒算,逃亡途中投宿客栈,客栈老板因遵纪守法不敢私自收留来历不明的客人而拒绝了他,可见秦国的法令之严格。‎ ‎2.[名句]法者,治之端也;君子,法之原也。——《荀子·君道》‎ ‎[译文]法,是国家治理的根本;君子,又是法治的根本。‎ ‎[解读]荀子作为儒家学者,看重法治,但也同时强调人对法治的影响。法治,归根到底是依靠执法者来实施的,若执法者素质不高,就会对法律的理解和执行造成歪曲,法治也因此会受到不良影响,最终失去效果。因此,培养法律人才,是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途径。荀子毕生讲学,就以培养人才为己任。而其最著名的弟子,就是承袭和发扬了其法治思想的韩非和李斯。韩非成为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著作《韩非子》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李斯则成为秦国的重要谋士,帮助秦王嬴政制定内外政策,最终统一天下,其本人后来更担任了秦朝的重要官职——廷尉,即执掌法律的最高长官,实现了老师荀子的理想。‎ ‎3.[名句]国无常治,又无常乱,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东汉·王符《潜夫论·述赦》‎ ‎[译文]国家不会有永久的安定,也不会有永久的动乱。法令实行时,国家就安定;法令废弛时,国家就动乱。‎ 15‎ ‎[解读]学者王符生活在东汉晚期,当时宦官、外戚交替专权,政治腐败黑暗,他终生不仕,隐居著书,写成《潜夫论》这部著作,抨击时政,讨论治国安民之术,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王符的观点具有朴素的相对主义色彩,他认为国家的安定或动乱都不是永恒的状态,随时可能变化,而变化的根本正取决于法治是否施行,强调法治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他举例说:东汉明帝时期,有一名大臣进京向皇帝述职。皇帝询问大臣平时的主要工作,大臣回答自己负责管理地方治安,缉拿盗贼,但屡无成果。于是皇帝大怒,责备大臣身为执法者,却不能维护法律尊严,任由盗贼横行,将其罢官,并命令其上司立即追捕盗贼,不到十天盗贼就捉拿归案,地方也因此恢复了安定的秩序。可见,法律得到实施,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4.[名句]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权衡所以定轻重,准绳所以正曲直。‎ ‎——唐·吴兢《贞观政要·公平》引魏徵语 ‎[译文]法律,犹如国家的天平和准绳,天平是用来称重量的,准绳是用来测定曲直的。‎ ‎[解读]唐朝贞观年间,有宦官外出担任使者,欺瞒朝廷,胡乱上报情况,事情败露后,唐太宗非常生气。大臣魏徵便上奏皇帝,撤销了宦官外出担任使者这一制度,并借此机会进行劝谏。魏徵认为,宦官因为身份地位的原因,容易亲近君主,君主就难免偏听偏信,影响国家政事。君主治理国家应当首先依靠法律,法治严明,老百姓才有遵循的标准;如果君主只是凭借自己一时好恶,随意减轻或加重刑罚,法律就会失去权威。有一次,唐太宗特别下令,犯罪的人应当自首罪行,凡不自首而被查处的人均要处死。大臣戴胄查处了一名未自首的罪犯,却依照正常法律判决。唐太宗生气地指责戴胄让皇帝失信,戴胄却表示,“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贞观政要·公平》),法律才是国家最大的信用,君主特别命令的效应不应凌驾于法律之上。唐太宗心悦诚服地接受意见,最终维护了法治的尊严。‎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常常在书的海洋中流连忘返,有时 地翻开一本书,立刻就被妙笔生花的文章吸引住了。‎ ‎②科学界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机一直未敢 ,最近研究人员想出用巨型气袋来消除浩劫的方法。 ‎ ‎③老师批评了他,他还一副 的样子,明显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A.不以为然  漫不经心  掉以轻心 B.漫不经心  掉以轻心  不以为然 C.漫不经心  不以为然  掉以轻心 D.不以为然  掉以轻心  漫不经心 答案 B  ‎ 解析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掉以轻心: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 15‎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考察中国教育会发现这个现象,在教育规模和质量不太高的时候,人们并不太关注教育公平问题,而教育有了发展后,人们对教育不公平的批评越来越多。‎ B.一些青少年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里不能自拔,使得身心受到损害的问题,已成为心理学者新的研究课题。‎ C.新时代社会保障改革的再出发必须首先厘清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落实共建共享和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 D.要提升中国学派的影响力,不仅中国学者要学会在中西方理论岛之间穿行,更要搭建起中西方理论沟通的桥梁,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 答案 B 解析 A项搭配不当,“规模”与“不太高”不能搭配,应将“规模和质量不太高”改为“规模不太大和质量不太高”。C项成分残缺,应为“厘清……的发展理念”。D项语序不当,“中国学者”应位于“不仅”前面。‎ ‎3.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让孩子选择未来, ① 不是放手不管不问, ② 在既有的经验和孩子的意愿之间,寻找最恰当的平衡点,并 ③ 给孩子更多的尊重。自主选择, ④ 一种意愿, ⑤ 一种能力, ⑥ 这种能力呼应了时代的要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要 尽力 不仅是 也是 因为 B 并 而是 尽可能 是 更是 ‎/‎ C 也 ‎/‎ 一定要 不但是 同样是 所以 D 虽然 而是 尽可能 是 ‎/‎ 当然 答案 B 解析 ②空,由上文中的关联词语“不是”可知,要选择“而是”,排除A、C两项。⑤空,由语意“自主选择”是“意愿”,“自主选择”是“能力”可知,两者是递进关系,所以选择“更是”,排除D项。‎ ‎4.学校举行“我们最喜欢的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的推荐活动,你们组推荐了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你写一段推荐的理由,要求表述简明连贯,突出课文特点。(不超过40字)‎ 答: ‎ 答案 (示例一)在荒诞的背后体味人性的思考,在恐惧的背后体验成长的坚强。‎ ‎(示例二)少年视角下的成人世界,历经困难后的不灭希望。‎ 15‎ ‎5.作家杨子在《十八岁和其他》中说:“十八岁使我想起初长彩羽、引吭试啼的小公鸡,使我想起翅膀甫健、开始翱翔于天空的幼鹰,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雄心和梦。”根据你对“青春”的理解,仿照上面的句子写一段话。‎ 答: ‎ 答案 (示例)十八岁使我想起冲破云幔、光芒四射的朝阳,使我想起春意盎然、开始吹拂于江南塞北的春风,整个世界填满不了十八岁男孩子的壮志和追求。‎ 二、课内阅读强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天色完全黑了,四周什么都没有,只有遍体鳞伤的汽车和遍体鳞伤的我。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我伸出手去抚摸了它。它浑身冰凉。那时候开始起风了,风很大,山上树叶摇动时的声音像是海涛的声音,这声音使我恐惧,使我也像汽车一样浑身冰凉。‎ 我打开车门钻了进去,座椅没被他们撬去,这让我心里稍稍有了安慰。我就在驾驶室里躺了下来。我闻到了一股漏出来的汽油味,那气味像是我身内流出的血液的气味。外面风越来越大,但我躺在座椅上开始感到暖和一点了。我感到这汽车虽然遍体鳞伤,可它心窝还是健全的,还是暖和的。我知道自己的心窝也是暖和的。我一直在寻找旅店,没想到旅店你竟在这里。‎ 我躺在汽车的心窝里,想起了那么一个晴朗温和的中午,那时的阳光非常美丽。我记得自己在外面高高兴兴地玩了半天,然后我回家了,在窗外看到父亲正在屋内整理一个红色的背包,我扑在窗口问:“爸爸,你要出门?”‎ 父亲转过身来温和地说:“不,是让你出门。”‎ ‎“让我出门?”‎ ‎“是的,你已经十八了,你应该去认识一下外面的世界了。”‎ 后来我就背起了那个漂亮的红背包,父亲在我脑后拍了一下,就像在马屁股上拍了一下。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6.在经历这场浩劫之后,文中写出了“我”和汽车的哪些相同感受?作者把二者结合起来写有什么好处?‎ 答: ‎ 答案 经历了这场浩劫后,“我”和汽车都遍体鳞伤,浑身冰凉,无限悲伤,但心窝还是暖和的。作者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因为两者有相似的经历,更重要的是,作者借汽车这一有形的实体,用它的遭遇来表现“我”在这场经历后的感受。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真实可感。‎ ‎7.选文中画波浪线的两句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15‎ 答: ‎ 答案 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感受,两句景物描写分别写出了出门远行后和远行前“我”的不同心情。通过环境引起读者的思考,使文章有了较深的底蕴。‎ ‎8.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和感受怎样?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 答: ‎ 答案 出门远行前“我”的心情是高兴欢快的。补写出门远行前的这段经历是为了和远行后的悲伤形成对照,通过情感的反差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感受,深化小说的主题。‎ ‎9.理解下列句子的含意。‎ ‎(1)我无限悲伤地看着汽车,汽车也无限悲伤地看着我。‎ 答: ‎ ‎(2)于是我欢快地冲出了家门,像一匹兴高采烈的马一样欢快地奔跑了起来。‎ 答: ‎ 答案 (1)作者把汽车当作人来写,通过“我”和汽车的对视,写出了远行遭遇挫折后、理想破灭之时的无奈之情。‎ ‎(2)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我”初次出门远行的兴奋、高兴之情。‎ 三、课外阅读拓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两个人的历史 余 华 一九三〇年八月,一个名叫谭博的男孩和一个名叫兰花的女孩,共同坐在阳光无法照耀的台阶上。作为少爷的谭博和作为女佣女儿的兰花,时常这样坐在一起悄悄谈论着他们的梦。‎ 一九三九年十一月,十七岁的谭博已经不再和十六岁的兰花坐在门前的石阶上。那时候谭博身躯里青春荡漾,他有时会突然拦住兰花,眉飞色舞地向她宣讲一些进步的道理。那时候兰花总是低头不语。在这年十一月的最后一天里,兰花与往常一样用抹布擦洗着那些朱红色的家具。谭博坐在窗前阅读泰戈尔有关飞鸟的诗句。兰花擦着家具时尽力消灭声响,她偶尔朝谭博望去的眼神有些抖动。她希望现存的宁静不会遭受破坏。然而阅读总会带来疲倦。当谭博合上书,他必然要说话了。最近,他常常梦见自己坐上了一艘海轮,这种渴望出门的欲望在清醒时也异常强烈。“我想去延安。”他告诉她。她迷茫地望着他,显而易见,“延安”二字带给她的只能是一片空白。他并不打算让她更多地明白一些什么,他现在需要知道的是她近来梦中的情景。她重现了一九三〇的害臊。然后她告诉他近来她也有类似的梦。不同的是她没有置身海轮中,而是坐在了由四人抬起的轿子里,她脚上穿着颜色漂亮的布鞋。轿子在城内各条街道上走过。他听完微微一笑,说:“你的梦和我的梦不一样。”‎ 一九五〇年四月,作为解放军某文工团团长的谭博,回到了他的一别就是十年的家中。此刻全国已经解放,那时候兰花依然居住在他的 15‎ 家中,只是不再是他母亲的女佣,开始独立地享受起自己的生活。谭博英姿勃发走入家中的情景,给兰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时兰花已经儿女成堆了,她已经丧失了昔日的苗条,粗壮的腰扭动时抹杀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在此之前,兰花曾梦见谭博回家的情景,居然和现实中的谭博回来一模一样。因此在某一日中午,当兰花的丈夫出门之后,兰花告诉了谭博她梦中的情景。“你就是这样回来的。”兰花说。谭博听后也回想起了他在回家路上的某一梦,梦中有兰花出现,但兰花依然是少女时期的形象。‎ ‎“我也梦见过你。”谭博说。他看到此刻变得十分粗壮的兰花,不愿费舌去叙说她昔日的美丽。有关兰花的梦,在谭博那里将永远地销声匿迹。‎ 一九七二年十二月。垂头丧气的谭博以反革命分子的身份回到家中。母亲已经去世,他是来料理后事的。此刻兰花的儿女基本上已经长大成人。谭博身穿破烂的黑棉袄在兰花身旁经过时,略略站住了一会儿,向兰花胆战心惊地笑了笑。兰花看到他后轻轻“哦”了一声。于是他才放心地朝自己屋内走去。过了一会儿,兰花敲响了他的屋门,然后问他:“有什么需要我?”谭博不知该说些什么。母亲去世的消息是兰花设法通知他的。这一次,两人无梦可谈。‎ 一九八五年十月。已经离休回家的谭博,终日坐在院内晒着太阳。还是秋天的时候,他就怕冷了。兰花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可她依然十分健壮。她将一盆衣服搬到水泥板上,开始洗刷衣服。谭博眯缝着眼睛,看着她的手臂如何有力地摆动。在一片“唰唰”声里,他忧心忡忡地告诉兰花:他近来时常梦见自己走在桥上时,桥突然塌了。走在房屋旁时,上面的瓦片奔他脑袋飞来。兰花听了没有作声,依然洗着衣服。谭博问:“你有这样的梦吗?”“我没有。”兰花摇摇头。(有删改)‎ ‎10.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时间跨度大,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梦想,既是两个人历史的再现,也是一段特定时代历史的缩影。‎ B.小说自始至终特别突出中国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年份,通过写谭博和兰花两个人的命运及其反抗,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 C.作者用较短的篇幅将两个人半个世纪的命运变化勾勒出来,呈现出历史的戏剧性和人物命运的荒谬性。‎ D.小说第二段中写谭博窗前读诗、兰花擦拭家具的情景,运用了神态描写,表现兰花内心深处对谭博的浓浓爱恋。‎ 答案 B 解析 “反抗”文中并未提及。‎ ‎11.根据小说内容,谈谈兰花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 ‎ 15‎ 答案 ①天真烂漫,内心细腻。少女时代与少爷谈着共同的梦想;青年时期爱恋着少爷,享受着与少爷在一起的安静时光。②勤劳、本分。兰花和当时大部分妇女一样嫁为人妇,儿女成群,任凭粗壮的腰身抹杀昔日的苗条,不停地操持家务。③心地善良、淳朴。特殊年代,谭博母亲去世,设法通知谭博,帮助“反革命分子”身份的谭博回家料理后事。‎ ‎12.小说以“梦”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答: ‎ 答案 ①线索及结构方面:以“梦”为中心,省去了许多相关却不必需的交代,使故事情节更集中、更简洁。②人物形象方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集中描写了不同时期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和感受,形象更立体多面。③小说主题方面:以“梦”为中心,使小说主题更丰富。小说通过展现不同时期的历史状况、人物的不同际遇和梦,表现时代对人的戕害和命运的无常。‎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