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0 KB
  • 2021-06-04 发布

2020年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杜甫诗三首课时优案2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杜甫诗三首 课时优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    。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    。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    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是复句,前半部分说“杜甫是……的诗人”,“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是其定语,该定语词组结构混乱,将“把……作为……”和“以……为……”两种句式杂粹,应说“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或“以天下为己任”。依此排除A、B。另外,这个特点不是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的原因,原句不存在必然的因果联系,分句间当是转折关系,排除B、C。故选D。‎ 7‎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D.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二者语意不同。文中讲杜甫“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说明“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少,该用“屈指可数”。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那种境地。指替别人的处境着想。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二者语意侧重点不同。“设身处地”侧重想的是处境,“将心比心”侧重的是心理。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义构成并列关系且用来修饰“细腻与体贴”的该用“将心比心”。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利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二者搭配对象不同。强调与“与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不存在很多利害关系,该用“息息相关”。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遥遥无期:形容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二者语意不同,搭配对象不一样。修饰“亲人”应用“杳无音信”。故选C。‎ ‎3.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B.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D.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前文语境是“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后文说的是杜甫“反复吟咏”的内容。文段并没有针对诸葛亮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来写,选项说“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和“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都是不合语境的。排除B、D。对比A、C,用“但”作转折,用“不是……而是……”表明杜甫表意侧重的角度,前后语言更连贯。故选A。‎ 7‎ ‎1.[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意象]《秋兴八首》(其一)的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其中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我的答案:                              ‎ ‎                                   ‎ 答案 颔联描绘了一幅悲阔之图景。巫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大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暗寓了诗人面对时局的动荡不安,心潮的翻卷不息,又寄寓着诗人对衰亡暗淡的国家命运的担忧。‎ ‎2.[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语言]“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我的答案:                              ‎ ‎                                   ‎ 答案 “空”本指没有结果的;白白地;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昭君已经身葬异邦,只是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王昭君虽然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一个“空”字,将诗人的同情与伤悼之意、悲愤之情传达得淋漓尽致。‎ ‎3.[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登高》一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试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情景交融的。‎ 我的答案:                              ‎ ‎                                   ‎ 答案 前两联描绘了登高所闻所见江边深秋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江边深秋的萧瑟荒凉意境兴起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两者情景交融,落笔的角度虽然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来写。‎ ‎4.[高考源点: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杜甫是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人民疾苦的诗人。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你是如何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的?‎ 我的答案:                              ‎ ‎                                   ‎ 答案 (观点一)沉郁,是感情的博大;顿挫,是感情的深沉。他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人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观点二)沉郁,应是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顿挫,应指深沉含蓄的感情抒发方式。如杜甫极善于运用反复、重叠、对比、衬托等手段,使沉郁之情巧妙地寓于顿挫中。‎ ‎(观点三)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曲折有力,而不是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九日 7‎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 ①竹叶:竹叶青酒。‎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B.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 C.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漂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爱国的感情。‎ D.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飘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 答案 C 解析 应为“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 ‎2.[直击高考源点]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答案 描绘了一幅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运用渲染的手法,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渲染了凄清之境(或:用对比的手法,异乡之景与旧国之物的对比,黑猿与白雁的色彩对比)。表达了诗人思亲怀乡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7‎ A.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茎;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B.在本诗中,杜甫十分重视炼字,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C.“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典故,均出自《庄子·逍遥游》。其中,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寓自己对前途的忧虑。‎ D.全诗以豪景抒悲情,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答案 C 解析 C.“暗寓自己对前途的忧虑”错。诗中作者以“鲲鹏”自喻远大志向无可披靡,暗示对未来充满信心与期待。‎ ‎4.本诗与《登高》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                              ‎ ‎                                   ‎ 答案 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而《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富有浓重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解析 题目已明确答题角度:情感的异同。分析两首诗的情感,找出异同即可。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6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③?‎ 黄牛峡④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庭闱:内舍,多指父母居住处。因用以称父母。④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7‎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试探性的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答案 D 解析 D项,“‘树影稀’……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误,这里是说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 ‎6.[直击高考源点]诗歌第三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赏析。‎ 答:                              ‎ ‎                                   ‎ 答案 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②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③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④听觉与视觉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了一路辗转旅途艰难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这是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水声回响不绝,韩十四坐的船也就越走越远,诗人的离情别绪,也被曲曲弯弯牵引得没完没了。一个“静”字,越发突出了滩声汩汩,如在读者眼前。这是以静衬动的手法,写得十分传神。等到诗人把离思从幻觉中拉回来,才发现他依然站在二人分袂之地。只是江上的暮霭渐浓,一阵阵寒风吹来,砭人肌骨。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秋意更深了。一种孤独感蓦然向诗人袭来。此情此景,催人泪下,这是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则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这是听觉与视觉相结合。考生从这些角度分析作答即可。‎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