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00 KB
  • 2021-06-05 发布

黑龙江省鸡西市鸡东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语文试题 论述类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民族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它诞生于传统中国农业宗法文化土壤之中,它具有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的性质。但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传统节日毕竟脱离了它赖以发生的农业社会土壤,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之下,它历史地位的下降与蜕变是必然的结果。因此我们对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所面临的生存挑战应该有清醒的认识,以使我们在背靠传统、面向未来中能脚踏实地建设我们的节日。   ‎ 民族传统节日习俗因为近百年的人为阻断,节日习俗本身损毁严重。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由于记忆的缺失,人们有意无意地抛弃了许多传统节俗,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直接造成节日文化传承的困难。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比如春节的社火表演、狮舞龙舞、年画等,都是烘托年节气氛的重要元素。   ‎ 民族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民族传统节日植根于农业社会土壤中,它是农业社会的生活节奏与农业时代伦理文化的产物,传统节日重视协调天人关系与家庭关系。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人们对传统节日更多地是文化欣赏与精神留恋,享受传统节日是对生活的丰富而不是必需。同时新型社会政治节日、外来节日也在不断地分散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注意力。因此在全球化的语境及多样化的文化选择面前,传统节日要想生存发展并影响民族的未来,就必须适应时代变化的需要,主动变革创新,必须对节日内涵与节俗形式进行合理的文化重组与再造,以获取新的生命力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树立新的节俗标志象征,是民族节日存续的关健。   ‎ 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将传统节日定为公众假日这在当代社会有着现实的意义,因为我们多数人的生活处在公共体系之中,这里有一个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问题。在传统社会政府假日与社会节日是统一的,人们在统一时间体系之下,因此也就没有时间冲突。现代社会工作时间接照公历进行,传统节日是依照中国传统的夏历,节假日不统一。为了让人们享受传统节日,社会应该给大众以休闲的时间,从时间上保证传统节日的生存空间是特别关键的。人们只要有自己支配的时间,就会自觉地传承创造节俗活动。   ‎ - 22 -‎ 当代传统节日的复兴是传统发明与文化再生的过程,在现代文明的全新环境中,我们有责任与义务更新节日传统。从近年来的传统节日复兴实践中看到各大传统节日适应现实的积极变化,如清明节的网上祭祀活动、七夕节、重阳节节俗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传统节日的积极演化能力。新的节俗传统正在形成过程中,我们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了民族节日的未来。   ‎ ‎(摘编自萧放《全球化语境下的民族节日走向》) ‎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农业社会,中国民族节日能帮助人们适应自然时序、协调家族活动和天人关系。‎ B. 在新的政治社会格局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标志的中国民族节日发生了蜕变。‎ C. 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 D. 如果新的节俗传统能形成,那么就可能从节日复兴变化中看到民族节日的未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建设中国民族节日的写作动机有关,文章主要以层进式结构论证了民族节日的复兴。‎ B. 文章从时代发展与多元文化需求两个层面论证了传统节日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的变化。‎ C. 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向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 D. 与第2段的举例论证不同,文章第4段采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传统节日的发展现状。‎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 B. 节日里贴年画、划龙舟等传统节日习俗元素的失落,使传统节日失去了其丰富的象征与内涵。‎ C. 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 D. 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其更多的价值是对生活的丰富。‎ ‎【答案】1. C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对应原文逐项分析。本题C项,“修复传统节俗,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我国当代传统节日复兴的重要任务”,以偏概全,原文表达为“在当代传统节日复兴过程中,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刻不容缓”,强调的是“修复有价值的传统节俗”,并非修复所有的传统节俗。故选C。‎ ‎【2题详解】‎ - 22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本题C项,“文章分析现代时间与传统时间的协调向题,对人们自觉传承节俗活动作出了论证”不合文意,原文主体部分每1段都采用了总分的结构模式,每一段的开头句都是分论点,据此可以断定第4自然段的中心论点应该是“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C项概括层次大意出现问题。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根据题目要求,找准答题区间,本题A项,“因为‘革命’的影响,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甚至将传统节日进行不充实、表面化处理”不合文意。原文表述为“在‘革命’的旗帜下,人们对传统节日有意漠视,对传统节俗进行禁止、改造、抛弃,导致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原文中“导致”一词表明前后分句是因果关系,“人们有意漠视传统节日”是原因,“传统节日的空洞化、表层化”是结果。选项中抹煞了二者的因果关系,错误理解为递进关系。本题C项,“作者认为,与修复节日习俗和适应文化语境相比,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中“解决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于文无据,文章第4段写道“传统节日的公假问题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第2、3、5段都有修复节日习俗适应文化语境的相关表述,作者在表述过程中并没有轻重之分,没有比较哪一个更迫在眉睫。本题D项,“七夕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已和人们生活的时序无关”不合文意,选文表述为“在工业文明与信息化的时代,传统节日已经不是人们生活紧密依赖的时间坐标”,据原文可知,传统文化与人们生活联系减少,但并非和人们的生活时序完全无关。故选B。‎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黄原城 黄原城四周被连绵的群山包围。黄原河穿城而过,于几百里外注入黄河。黄原河上建有二桥,连接东西两岸。市中心的桥建于五十年代,叫老桥,桥面相当狭窄。黄原城以老桥为中心,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大桥以东统称东关,东关大桥头也是传统的出卖劳动力的市场。 ‎ - 22 -‎ 当孙少平背着自己的破烂行李,恍惚地立在汽车站外面,愕然地看着这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一刹那间,便被庞大的城市震慑住了。 ‎ 这就是我要开始生活的地方吗?你,身上带着十几块钱,背着一点烂被褥,你怎样才能生活下去呢?‎ 孙少平发了一会愣怔,便迈着沉重的脚步,往前走去。‎ 到东关大桥头的时候,两边的人行道上,挤满了许多衣衫不整或穿戴破烂的人。他们身边都放着一卷像他一样可怜的行李……少平知道,他将像这些人一样,要在这里等待人来买他的力气,便自然地加入了这个杂乱的阵营。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到来,和这些同行比起来,他除过皮肤还不算粗糙外,穿戴和行李没有什么异样。‎ 天色暗下来,街上桥上的路灯亮了,大桥头的人群稀疏起来。少平仍然焦急地立在边上,严酷的现实横在这个漂泊青年的面前——他既没有闯世的经验,又没有谋生的技能,仅仅凭着一股勇气就来到这个城市。今天是没有希望了!那么,再返回双水村吗?——回到他那另一种苦恼之中……可是,他怎么能回去呢?他想,他必须在这个城市里活下去……他晚上到什么地方住呢?他不愿意这么一副样子去找他的朋友,又舍不得住旅社。他走到桥中央,望着满河流泻的灯火,心乱如麻。他突然想起,父亲曾告诉过他,黄原城有他一个亲戚,住在北关的阳沟,有事可以去找他。要不要去找这位远亲呢?少平想,人生路不熟,得边走边打听,赶天明都不一定能找到……这时,他突然想起上回来黄原讲故事时认识的那位半生不熟的朋友贾冰,于是辗转找到了他家。‎ 在贾冰家中住了一夜,第二天一大早他决定去阳沟了,带着贾冰送他的《牛虻》,少平边走边问,总算找到了他的亲戚——马顺。‎ 马顺两口子刚起床。当少平说明他是谁的时候,没见过面的远门舅舅和妗子(【注】妗子:某些地方称舅母。)勉强承认了他这个外甥。‎ ‎“你怎么赤手空拳跑出来了?”‎ ‎“我的行李在另外一个地方放着,我想……”‎ 少平话还没有说完,他妗子就对他舅恶狠狠地喊叫说:“还不快去担水!”‎ 少平听声音知道她是向他发难。他于是立刻说:“舅舅,让我去!”‎ 孙少平一口气给他的亲戚担了四回水——那口大水瓮都快溢了。‎ 马顺两口子的脸色缓和了下来。他舅对他说:“我一下子想起来了,我们大队书记家正在箍窖,我引你去一下,看他们要不要。你会什么?”‎ ‎“什么也不会,只能当小工。”‎ - 22 -‎ ‎“噢……我记得前两年老家谁来说过,你不是在村里教书吗?小工活都是背石头,你能撑架住?”‎ ‎“你不要给人家说我教过书..…”‎ ‎“那好吧,咱现在就走。”‎ 少平以一块五的价格获得了他的“工作”,解决了最迫切的住宿问题,他内心洋溢着欢乐。‎ 吃过中午饭,少平就上了工。他当然干最重的活——从打石场往半山坡箍窑的地方背石头。一百多斤的大石块,从那坡道爬上去,人简直连腰也直不起来。三天下来,他的脊背就被压烂了,两只手也肿胀起来,但庆幸的是,他没有被主家打发——他闯过了第一关!‎ 晚上,他脊背疼得只能趴着睡,突然感觉有人在轻轻摇晃他的头。‎ 他在睡眼朦胧中认出这是书记的老婆。‎ ‎“你原来是干什么的?”书记老婆轻声问他。‎ ‎“我……一直在家劳动。”少平吞吞吐吐地说。‎ 书记的老婆摇摇头。‎ 少平知道瞒不过这位夜访的女主人了,“我原来在村里教书……”‎ 书记的老婆半天没有言传。后来她叹了一口气,离开了。‎ 出乎少平意料的是,他不仅没有被打发走,而且还换了个“好工种”——钻炮眼。半月以后,孙少平适应了他的新生活。‎ 黄土高原第一场连绵的春雨来临了。雨天不能出工,少平睡足后,到街上买一身外衣——他的衣服已经快不能见人了。当他从街上回到那个敞口子窑后,便把被子旁的包打开,将新买的衣服放进去。这时候,他才发现了包里装着的《牛虻》——半月来,他已经忘了这本书,甚至忘了他自己是个识字人呢!好,雨天不出工,他现在正好能看这本书了。‎ 他内心立刻感到一种颤栗般的激动!‎ 他很快倒在自己的一堆烂被子里,匆忙地打开了那本书,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 ‎(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刻画了11届3中全会前后社会变革时期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有的着墨不多,却形象生动,如东关桥头的劳动大军,夜访的书记老婆。‎ B. 开篇的环境描写为孙少平出场做了铺垫;写天色暗下来,则引出孙少平找住宿、投奔亲戚的情节,环境描写对推动小说情节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C.‎ - 22 -‎ ‎ 小说善于抓住细节刻画人物。第二段“恍惚”“愕然”两个词,第三段的心理描写,准确刻画了孙少平刚到黄原城时的震惊、迷茫的状态。‎ D. 小说注意立体地刻画人物,写孙少平不愿意回到双水村、不愿意找朋友,表现他的自尊;不要舅舅说自己教过书,则表现他不愿触及内心伤痛的自卑。‎ ‎5. 小说以少平“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结尾,这样写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答案】4. D 5. ①突出了孙少平忘情读书的形象,半月的忙碌让他几乎忘了自己是个识字的人,此刻,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理想世界;②形成了情节的逆转,揭示了孙少平本来的生活面目,给人意料之外的感受;③留下了悬念,这样一个人会有怎样的命运。‎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内容及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错误选项一般都是不会引起争议的硬伤。‎ D项,“他不愿触及内心伤痛的自卑”错误,选文无相关信息,这里表现的是怕找不到工作。‎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本题需要从情节、人物和效果方面作答。形象上,“小说以少平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半月的忙碌让他几乎忘了自己是个识字的人,此刻,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理想世界”结尾,突出了孙少平忘情的读书的形象。情节上,“少平加入了出卖劳动力的大军”“雨天不出工,他现在正好能看这本书了”形成了情节的逆转,揭示了孙少平本来热爱读书的生活面目,从劳动大军到读书的形象转变,给人意料之外的感受。效果上,“他很快倒在自己的一堆烂被子里,匆忙地打开了那本书,竟忍不住念出了声:亚瑟坐在比萨神学院的图书馆里……”,文章结尾处并没有写明孙少平最后是什么命运,属于开放式结尾,设置了悬念。‎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 - 22 -‎ 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内容和手法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备选选项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及手法的作用概括不当,其中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作用等。选择题的错误选项命制往往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高祖为人,隆准①而龙颜②,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爱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 高祖常徭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单父③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沛中豪杰吏闻令有重客,皆往贺。萧何为主吏,主进④,令诸大夫曰:“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高祖为亭长,素易诸吏,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谒入,吕公大惊,起,迎之门。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⑤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酒阑,吕公因目固留高祖。高祖竟酒,后。吕公曰:“臣少好相人,相人多矣,无如季相,愿季自爱。臣有息女,愿为季箕帚妾。”酒罢,吕媪怒吕公曰:“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曰:“此非儿女子所知也。”卒与刘季。吕公女乃吕后也,生孝惠帝、鲁元公主。‎ 高祖为亭长时,常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有一老父过请饮,吕后因哺之。老父相吕后曰:“夫人天下贵人。”令相两子,见孝惠,曰:“夫人所以贵者,乃此男也。”相鲁元,亦皆贵。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高祖问,曰:“未远。”乃追及,问老父。老父曰:“乡者夫人婴儿皆似君,君相贵不可言。”高祖乃谢曰:“诚如父言,不敢忘德。”及高祖贵,遂不知老父处。 ‎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注】①隆准:指高鼻梁儿。②龙颜:眉骨圆起,眉骨突起似龙;比喻帝王的容貌。③单(shàn)父(fǔ):故址在今山东省单县南。④主进: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⑤狎侮:轻慢,戏弄。‎ ‎6.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B.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C.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D. 公始常欲奇/此女与贵人/沛令善公求之/不与/何自妄许与刘季 - 22 -‎ ‎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祖本纪》中对刘季的出身和相貌的记述颇具传奇色彩。刘季仁厚爱人,喜欢施舍,心胸豁达。他平素具有干大事业的气度,不从事平常人家生产劳作的普通事务。‎ B. 高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吕公到县令家避难,大小官吏都筹备贺礼前往祝贺贵客到来,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C. 吕公擅长给人相面,一见到高祖,便认定高祖有显贵之相,对其敬重有加,虽然吕夫人强烈反对吕公擅定女儿的终身大事,但是吕公最终仍执意将女儿嫁给了刘季。‎ D. 高祖为亭长的时候,就有显贵的预兆。一老者看见吕后与儿女在田中耕作,告诉刘季的妻子将来会因为自己的儿子而显贵,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孝惠皇帝。‎ ‎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2)老父已去,高祖适从旁舍来,吕后具言客有过,相我子母皆大贵。‎ ‎9. 课内翻译: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6. A 7. B ‎ ‎8. (1)单父(shàn fǔ,善甫)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 (2)老汉走后,高祖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就把那老人经过此地,给她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全部)告诉了高祖。 ‎ ‎9. (1)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就值得烦劳您的属下。(2)张良这时正跟随着刘邦。项伯就连夜骑马跑到刘邦的军营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是解读文言文的重要环节,常见的断句方法有名词断句、修辞断句、对称结构断句、虚词断句等。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 ‎“此女”作“奇”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BD;‎ ‎“公”作“善”的宾语,之后断开,排除C;‎ - 22 -‎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B项,“高祖亦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错误,原文“乃绐为谒曰‘贺钱万’,实不持一钱”,意思是“高祖做亭长,平时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觐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并非选项所说“携万钱前往,令吕公等人大为吃惊”。 ‎ 故选B。‎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中“善”,与……交好;“避仇”,为躲避仇人;“家”,名词活用为动词,安家。(2)中“适”,正巧;“具”,详细;“相”,看相。‎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本题,(1)中“若”,假如,如果;“亡”,使动或灭亡;“有益于君”,状语后置,于君有益;“以(之)”,省略句;“执事”,办事的官吏,对对方的敬称。(2)中“是”,这;“从”,跟从;“夜”,名作状,在夜里;“驰”,骑马快跑;“之”,动词,到。‎ ‎【点睛】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 22 -‎ 参考译文: ‎ 高祖是沛郡丰邑(今江苏丰县)中阳里人,姓刘,字季。他的父亲是太公,母亲是刘媪(ǎo,袄)。刘媪曾经在大泽的岸边休息,梦中与神相遇。那时候电闪雷鸣,太公去找刘媪,看见一条蛟龙趴在她的身上。不久之后刘媪有了身孕,产下高祖。 ‎ 高祖长的很有帝王之相,额头高高隆起,鬓角和胡须很漂亮,左边大腿有七十二颗黑痣。仁义而爱人,喜好施舍,态度大方豪爽。平常有远大的抱负,不跟老百姓一样做生产之事。 ‎ 高祖曾经到咸阳去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到了秦始皇,长叹一声说:“唉,大丈夫就应该像这样!” ‎ 单父人吕公与沛县的长官要好,为躲避仇人投奔到县令这里来作客,于是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的豪杰、官吏们听说县令有贵客,都前往祝贺。萧何当时是县令的属官,掌管收贺礼事宜,他对那些送礼的宾客们说:“送礼不满千金的,让他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平素就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在觐见的名帖上谎称“贺钱一万”,其实他一个钱也没带。名帖递进去了,吕公见了高祖大为吃惊,赶快起身,到门口去迎接他。吕公这个人,喜欢给人相面,看见高祖的相貌,就非常敬重他,把他领到堂上坐下。萧何说:“刘季一向满口说大话,很少做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那些宾客,干脆就坐到上座去,一点儿也不谦让。酒喝得尽兴了,吕公于是向高祖递眼色,让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就留在后面。吕公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给人相面,经我给相面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你刘季的面相,希望你好自珍爱。我有一个亲生女儿,愿意许给你做你的洒扫妻妾。”酒宴散了,吕媪对吕公大为恼火,说:“你起初总是想让这个女儿出人头地,把她许配给个贵人。沛令跟你要好,想娶这个女儿你不同意,今天你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把她许给刘季了呢?”吕公说:“这不是女人家所懂得的。”终于把女儿嫁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吕后,生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 ‎ 高祖做亭长的时候,经常请假回家到田里去。有一次吕后和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老汉从这里经过讨水喝,吕后让他喝了水,还拿饭给他吃。老汉给吕后相面说:“夫人真是天下的贵人。”吕后又让他给两个孩子相面,他见了孝惠帝,说:“夫人所以显贵,正是因为这个男孩子。”他又给鲁元相面,也同样是富贵面相。老汉走后,高祖正巧从旁边的房舍走来,吕后就把刚才那老人经过此地,给她们看相,说他们母子都是富贵之相的情况,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高祖。高祖问这个人在哪,吕后说:“还走不远。”于是高祖就去追上了老汉,问他刚才的事。老汉说:“刚才我看贵夫人及子女的面相都很像您,您的面相简直是贵不可言。”高祖于是道谢说:“如果真的像老人家所说,我决不会忘记你的恩德。”等到高祖显贵的时候,始终不知道老汉的去处。‎ - 22 -‎ 名句默写 ‎10.名句默写 ‎(1)不畏浮云遮眼,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2)_______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 ——陆游《游山西村》‎ ‎(3)不应有恨,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4)《出师表》中,诸葛亮分析先汉兴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陋室铭》一文刘禹锡表明陋室主人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自缘身在最高层 (2). 箫鼓追随春社近 (3). 何事长向别时圆 (4). 亲贤臣 (5). 远小人 (6). 斯是陋室 (7). 惟吾德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本题中需注意“箫”“惟”“馨”的书写。‎ ‎【点睛】名句默写的几种识记方法: ‎ 一、对于名句默写应注意字形识记。 ‎ 二、名句默写应注意:字义识记。 ‎ 三、名句默写应注意:对比识记。 ‎ 四、名句默写的意境识记。‎ 语言文字运用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考察中国国情可以预见,中国今后的民主法制建设不可能全盘引进西方理念,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务实渐进,逐步实现制度的进步和升级。‎ B. 如今,我们必须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要位置,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这样才能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之路。‎ C. 足球是当今世界参与人数最多的体育运动,英国是现代足球发源地和世界足球强国,值得我们借鉴。‎ D.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繁荣,也离不开道德文明建设。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道德文明,是人们选择入居的重要标准。‎ ‎【答案】B - 22 -‎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此题用反选排除法去做。‎ A项,“而更可能采取立足民生、务实渐进”错误,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在“渐进”后加“的方式”。‎ C项,“值得我们借鉴”错误,指代不明,“值得我们借鉴”的对象是什么,不明确;其实,前两个分句所陈述的情形都不能作为“值得借鉴”的对象。‎ D项,“一座城市是否具有道德文明,是人们选择入居的重要标准”错误,两面对一面,删除“是否”。‎ 故选B。‎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还有一个简捷的方法便是借助标志法,比如,如果句中出现关联词,可从关联词的搭配、语序、逻辑等三个方面考虑;如果出现介词,可从主语残缺、中途易辙、主客颠倒等角度考虑。‎ ‎12.下列各句加点词中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放心,你们的困难就是我们的困难,这件事我们一定鼎力相助。‎ B. 他是我最真诚的朋友,经常对我耳提面命,使我能在工作中少犯许多错误。‎ C. 他耳濡目染了这次事故的经过,向大家一五一十的讲述着。‎ D. 在银行门前抢储户200万的抢劫案告破,周继美被判死缓罚不当罪,检察机关抗诉改判死刑。‎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具体语境中成语的运用正误的辨析能力高考能力层级E.要结合积累的成语来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首先我们对于遇到的成语要做好积累,其次是注意可以从词义、词语的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成语常见的错误有: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重复冗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 A - 22 -‎ 项,鼎力相助:大力相助,指别人对自己的大力帮助。词语是敬辞,一般用于请人帮助时的客气话,此处用于称对别人的帮助,用错对象。 ‎ B项,耳提面命:不仅是当面告诉他,而且是提着他的耳朵向他讲,形容长辈教导热心恳切。此处用于称朋友的帮助,用错对象。 ‎ C项,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语境和“受到影响”无关,使用错误。 ‎ D项,罚不当罪:处罚和罪行不相当。使用正确。‎ 故选D。‎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 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3.下列各句加点词中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然知道错了,就应该马上改正,如果犯而不校,那就危险了。‎ B. 这座雕塑造型奇特,构思巧妙,真可谓鬼斧神工。‎ C. 这件事本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他故意骇人听闻,引人注意。‎ D. 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生所能改变得了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成语辨析与运用能力。此类题目要准确把握成语的含义和用法,结合语境具体分析,然后做出判断。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 A项,犯而不校:受到别人的触犯或无礼也不计较。此处误解为“犯了过错不改正”,望文生义。 ‎ B项,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使用正确。 ‎ C项,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句中陈述对象为“他”,词语用错对象。 ‎ - 22 -‎ D项,积重难返:指长期形成的不良的风俗、习惯不易改变,也指长期积累的问题不易解决。此处用于美德,用错对象。‎ 故选B。‎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解答这类题,正确理解词义是前提,能辨明语义的轻重、色彩的褒贬、适用的对象的差异等方面是保证。在具体的语境中,考查其搭配是否得当,使用是否得体,照应是否周密是关键。‎ 课内知识点 ‎14.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共其乏困 B. 常以身翼蔽沛公 C. 令将军与臣有郤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中的通假字,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即“通用、借代”,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或其他类型的字代替本字。需要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通假字。‎ A项,句意为:(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共”,通“供”,供给。 ‎ B项,句意为: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没有通假字。 ‎ C项,句意为:使您和我发生误会。“卻”,通“隙”,矛盾。 ‎ D项,句意为:燕王确实非常害怕大王您的威风。“振”,通“震”,震慑。‎ 故选B。‎ ‎【点睛】判断通假的方法:1.音同(近)通假,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音近;2.形似通假,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 ‎15.下列各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 B.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C.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22 -‎ D. 距关,毋内诸侯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考查的古今异义。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这就是古今异义。判断句子有没有古今异义不是很难,重要的是要结合古文中的上下文,平时一定要多积累东西,可以说考试里的古今异义凭平时的课文和做过的题,都可以答出来的。‎ A项,句意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行李”的古义是外交使节,今义是出门携带的包裹箱子等。 ‎ B项,句意为:那些宫廷侍卫握着武器,都在殿下侍候。“郎中”的古义是皇帝的侍卫,今义是医生。 ‎ C项,句意为: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非常”的古义是意外的变故,今义是程度副词,很。 ‎ D项,句意为:守住函谷关,不要放诸侯进来。没有古今异义词。‎ 故选D。‎ ‎【点睛】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或短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中书写相同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古今异义常见的有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词义扩大就是某些词原来应用的范围比较窄,原有意义比较狭窄,后来它应用的范围变得宽泛了,意义也有所发展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购:悬赏)‎ B.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暗暗地)‎ C. 而燕见陵之耻除矣(见:看见)‎ D. 因击沛公于坐,杀之(因:于是,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A - 22 -‎ 项,句意为:现在的樊将军,秦王用千斤的黄金,一万户的封邑。购:悬赏。加点字解释正确。 ‎ B项,句意为:如果没有那个人我不会到这个地步。微:如果没有。加点字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燕国被凌辱的耻辱可以消除了。见:被。加点字解释错误。‎ D项,句意为:趁机把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了他。因:趁机。加点字解释错误。‎ 故选A。‎ ‎【点睛】文言实词由于时间流逝,与现代汉语用法、词义往往有较大差异。古今通假、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语言现象是阅读文言文的主要障碍之一,复习时应把这些作为重点,通过比较、归纳,真正掌握这些内容。‎ ‎17.下列各句中,词类适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迟之(迟:意动用法)‎ B.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函:名词作动词)‎ C. 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 D. 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中词类活用的现象。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辨别词语的词性,然后再看其在后面词语的词性,最后辨别该位置需要一个什么词性的词语,由此确定其活用类型。‎ A项,句意为:太子嫌荆轲走晚了。迟:意动用法。加点字解释正确。 ‎ B项,句意为:于是收拾好樊於期的头,用盒子装好。函:名词作状语,用匣子。加点字解释错误。‎ C项,句意为:项伯杀了人,我使他活了下来。活:使动用法。加点字解释正确。‎ D项,句意为: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善:形容词作动词。加点字解释正确。‎ 故选B。‎ ‎【点睛】词类活用需要了解词类活用的种类,名词活用的类型有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动词活用的类型有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形容词活用的类型有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数词活用的类型有数词作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18.下列各句中,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 A.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季父:叔父。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叔、仲、季。‎ - 22 -‎ B.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祖:临行祭祖先,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C. “晋侯、秦伯围郑。”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D.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类,共13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A项,“古代兄弟或姊妹间长幼排序为伯、叔、仲、季”错误,古人以伯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在最后。‎ B项,“祖:临行祭祖先”错误,是祭祀路神。‎ D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错误,《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故选C。‎ ‎【点睛】多读、多看、多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重要的文学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19.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它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 B. 沛公安在?‎ C. 及宾客知其事者。‎ D. 项王、项伯东向坐。‎ ‎【答案】C ‎【解析】‎ - 22 -‎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式。由于古今汉语在语法上的差异,古代汉语中存在与现代汉语整体不同或有局部差异的非一般句式,就是所谓的文言特殊句式。它包括被动句、省略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要解答此类型的题,要在积累的基础之上,学会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与现代汉语句子的差别所在,即可确定。‎ A项,句意为: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宾语前置。‎ B项,句意为:沛公在哪儿。宾语前置。‎ C项,句意为: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们。定语后置。‎ D项,句意为:项羽、项伯朝东坐。宾语前置。‎ 故选C。‎ ‎【点睛】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作“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作“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作“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作文 ‎20.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每天5点起床,晚上12点休息。32岁的谭超是烟台大学一个快递代理点的快递员。他还有一个身份——延边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生,白天送快递,晚上一头扎进文献堆,在厚厚的史料中探究古代东北亚历史问题。现在,他成为这个快递点的老板,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的“博士快递哥”。‎ 每年,北京大学保安队都有20 余名保安,通过工休时间自学和免费旁听北大课程考进大学。17 年来,北大保安队共走出了300 多名大学生。这些保安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有的取得了大专或本科学历,有的甚至考上了北大;还有的考上了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毕业后当上了大学教授。‎ 这两则材料给了你怎样的启发与思考?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现实之上,踮起梦的脚尖 - 22 -‎ 谁说为生计奔波的生命没有沉静厚重的领土?快递哥的生活中,也有一个历史悠长的国度。谁说漂泊在城市,卑微的理想没有光芒的折射?北大保安用纯粹的步伐跨越了生活的界限。现实之上,踮起梦的脚尖,充盈的生命高于生活的局限。‎ 生命的价值并没有限制——只是大多数人习惯于画地为牢。出生的家庭,成长的路途,社会的角色……我们似乎被这个世界定义了。在界限之中,我们将目所能及之处,默认为界限的边缘,不可逾越,亦不可触碰。其实在视野的极限之外,还有一片更加辽远深邃的天空:只要你肯在低洼泥泞中向上攀登,向远张望。‎ 著名钢琴家贝楚齐亚尼,身高仅一米,在去世前说:“如果我高大,那么是矮小成全的。”现实的制约固然存在,但手中命运的钥匙,可以指向无数种可能,将现实视作天空的阶梯,那么灵魂将在空中自由舒展,带领卑微的你领略高处的奇景;将现实视作目光的极限,那么日复一日生活的公式,会在辗转中消磨梦想的棱角。如果矮小,如果平凡,那将成为你追寻有尊严地站直,与畏惧的发光的全部理由,因为真正的命运与灵魂本无价值的限制。踮起梦的脚尖,并非腾跃一番就能扶摇而上9 万里,它需要最质朴的初衷,与最虔诚的步伐。试问,快递哥孜孜不倦的背后,是汲汲于获得学历的愿望吗?试问,成为大学教授的保安,是在一夜之间获取高深的知识吗?所谓改变现实,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现实,那么要改变生命,亦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命。史铁生说:“真正的皈依不是某个地点,而是在路上。”‎ 生命正是这样的一次皈依的旅程,快递哥之所以成为博士,保安之所以改写命运,是因为皈依不是他们人生的目的,而是他们心中的故乡。没有价值限制的生命,需要你用崇高的理想充盈。否则,“超越现实”只能是一次哗众取宠的、喧嚣的狂欢。唯有用虔诚的步伐行走,才能抵达自由的彼岸。‎ ‎“每个人生来就是君王,只是大多数都流落而已。”诗人王尔德如是说。当加西亚•马尔克斯决心成为世界上最好的作家时,《百年孤独》的诞生,早已写下了开端。你将成为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一切都是种子,或许在卑微的土壤中才能获得生机。‎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 22 -‎ ‎【审题】本题的两则材料同中有异。考生审题要扣住关键词句“博士”与“快递”、“保安”与“大学生”,厘清材料的中心与实质,即身份阶层的转换,把握材料的关系,如因果(个人努力与群体勉励是因,华丽转身是果)、条件(社会的宽松与包容)、类比(白天送快递,晚上做学问,自学不辍)。考生可以思考现实与理想,知识与命运,求知与身份,主业与业余,个人进阶与时代进步等问题。‎ ‎【立意】求真务实,成功路并不是铺在云端的,而在脚下的实路上;劳动光荣,博士送快递非但不丢人,反而值得表扬。自食其力,以产养学,是正大光明的劳动,是劳动就是光荣的;包容多元,让博士生这个社会的高层次人才有更大的选择权,是全社会展现出的宽容。‎ ‎【结构】题目切题,《现实之上,踮起梦脚尖》符合要求,第一段联系材料,引出观点“现实之上,踮起梦的脚尖,充盈的生命高于生活的局限”;第二段围绕“生命的价值并没有限制——只是大多数人习惯于画地为牢”论述;第三段举“著名钢琴家贝楚齐亚尼”的例子;第四段分析原因“没有价值限制的生命,需要你用崇高的理想充盈”;第五段强调“你将成为谁,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一切都是种子,或许在卑微的土壤中才能获得生机”。‎ ‎【素材】1.无论谭超是先当快递员再读博士,还是与之相反;无论北大保安们是先当保安再上大学,还是与之相反,他们都是有梦想的人。他们让梦想带着自己飞,不喜眼前的苟且。 ‎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车轮向上,梦想就是推动车轮的发动机,努力是助推发动机的燃油。“不满”是对现实的永不满足,人一旦满足于现实,就难免会蝇营狗苟,畏葸不前,只为保住现有的一切。有人问球王贝利踢得最好的球是哪一个,贝利说:“下一个。”贝利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心怀梦想前进,永远不满足于现状。 ‎ ‎2.蓄势待发,就是立足现实奋发有为。谭超被誉为国内学历最高的“博士快递哥”,从语文语法来看,“快递哥”是中心语,“博士”是修饰语。谭超读博士是因为心有梦想,做快递员是他立足现实,不冒进、不孤注一掷。北大保安首先是做好本职工作,在工休时间通过奋发自学或旁听考上大学。他们既追逐梦想又立足现实,蓄势待发,为实现梦想做了充分的准备。 ‎ ‎3.蓄势就是要立足现实大地,做好充分的准备。我们要做一个永远行走在路上的人,而不是飘在半空的人。我们行走就是为了完成我们应该完成的任务,而把自己的任务完成得最好,就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工匠精神”。所谓“大国工匠”,就是不断地精益求精,不断地超越自我。这个超越就是自己的“下一个球”:把快递这份工作做到最好就可以当快递点老板,把保安和自学做到最好,就可以实现人生的“下一个”目标,成为大学老师。‎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 - 22 -‎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2 -‎ ‎ ‎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