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00 KB
  • 2021-06-05 发布

高中语文第8课拿来主义教案2 人教版必修4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拿来主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1)能说出本文的论点和论点不在文章开头提出的原因;‎ ‎(2)能阐述本文论据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3)能解释本文论证的特点和对论述过程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 ‎(1)能在理解课文论点、论据、论证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2)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作者对社会崇洋媚外风气的批判 ‎(2)能体会“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重点】‎ 能解释本文论证的特点和对论述过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体会“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进入文本 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出访法国时,曾有一件趣事,同学们知道吗?在一次访法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冯先生发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冯先生,会怎样回答呢?冯先生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也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了满堂喝彩。是的,冯先生的意思是说我们学习资本主义先进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继承文化遗产和我们的改革开放一样,只要我们坚持“拿来主义”的原则,就一定成功。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今天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多方启发,让学生进入角色,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导入《拿来主义》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感受“拿来”‎ 6‎ 每个人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通篇阅读,可以大声的朗读,也可以不出声的默读,自行阅读,在阅读朗诵中对《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有大致的了解感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初步阅读的自主感受能力。)‎ 三、一探论点,接触“拿来”‎ 每个人先自主学习探究,边想边在纸上写下,要求就本文论点的形式、内容等方面自主提出问题(原则上不少于一个,不多于三个),并就自己提出的问题自行找出答案,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需要遵循“四有”要求和原则:第一,有疑而问,提出的问题是值得质疑的真问题;第二,有启发而问,提出的问题对自己和同学有帮助和启发,促进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第三,有本探究,结合文本展开探究,不脱离文本;第四,有效探究,向深度或广度发展,提出的问题和答案有深度或新颖。时间为八分钟左右。‎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之后,进行小组交流,通过分享自己的问题和答案进行评价,在讨论中整合小组的问题。‎ 随后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发言,讲解小组综合的问题,边讲解边评论分别达到了“四有”原则的哪些方面,并由其他小组共同评论,选出班级内符合要求的典型的问题和回答。‎ 最后由老师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深化学生的认识。对于本文的论点,有两个问题。首先,本文的论点内容是什么;其次本文的论点以何种形式呈现。‎ 针对这两个问题,我的理解是第一,本文论点的内容可以引用原文“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来概括,更简洁的可以用本文标题“拿来主义”概括;第二,本文的论点不是一开始就呈现的,因为这篇课文是就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而写的,开头应该介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现象问题,然后在现象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开头先介绍当时国民政府的“送去主义”的不当做法,批判他们在学术与文艺方面的媚外卖国行为,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应拿来。但当时的人们对“拿来”已经怕了,于是作者又举例澄清拿来主义的拿来的真正含义,之前认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然后作者顺理成章的亮出自己的观点:“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教师顺便介绍当时的时代背景,深化学生的认识,以便对文本更好地理解。‎ 本文写于一九三四年六月四日。“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把魔爪伸向华北,蒋介石反动统治集团越来越依附英美帝国主义,肆无忌惮地出卖民族利益,讨好帝国主义,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方面奉行一条彻头彻尾的卖国投降路线。‎ 6‎ 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落后,各帝国主义不断输入鸦片、枪炮、香粉、电影及各种小东西进行军事、经济、文化侵略,因而使清醒的青年们对于外来的东西“发生了恐怖”,产生了一种盲目排外的思想,不能正确对待外国的东西。当时上海《文学》月刊正在讨论如何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在讨论中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同时革命内部在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相当混乱的观点。针对这些情况,鲁迅写了《拿来主义》一文,揭露了帝国主义侵略政策和反动派的卖国罪行,阐明了无产阶级正确中外文化遗产的基本观点。(选自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的论点的内容和形式。)‎ 四、二探论据,理解“拿来”‎ 首先由每个人进行自主探究,边思考边在纸上记录,要求就论据的内容、形式自主提出问题,并就问题自行回答,形成基本理解,遵循上述的“四有”要求和原则,时间为八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问题及回答,并进行互相评价,最终综合小组内的问题回答,派取代表向全班介绍,在介绍之后进行小组的自评和互评,在班级内推选出符合要求和原则的问题答案。‎ 最后老师也来说说自己的想法,深化学生的认识。‎ 教师提出三个问题,现场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从同学学习议论文的经验和角度,对本文会存在诸多疑惑,第一本文的论据在哪些段落?又是怎样来证明论点的?二是第8、9两段算不算论据,为什么?三是第8、9两段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思考之后亮出教师自己的见解)‎ 首先本文的论据在第3段和第6段。其中第3段从侧面论证为什么要“拿来”,“我们要给子孙留下点资源,一味送去会带来亡国灭种的危险”;第6段从正面论证为什么“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 第二8、9两段不算论据,因为它既不是用来证明为什么要拿来,也与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的特点不相符;‎ 第三8、9两段写的是“怎样拿来”,而不是“为什么要拿来”。之所以写“怎样拿来”的目的是让读者明白了为什么要“拿来”后,应该怎样“拿来”,因此在八九段中需要作形象化的阐述,怎样“拿来”,这样写更符合现实写作的原则。‎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论据的内容和形式,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并在分享探究内容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习。)‎ 五、三探论证,阐述“拿来”‎ 6‎ 首先由每个人进行自主探究,边思考边在纸上记录,要求就论证的过程、方法自主提出问题,并就问题自行回答,形成基本理解,遵循上述的“四有”要求和原则,时间为八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问题及回答,并进行互相评价,最终综合小组内的问题回答,派取代表向全班介绍,在介绍之后进行小组的自评和互评,在班级内推选出符合要求和原则的问题答案。‎ 最后老师说说自己的认识和看法,继续深化和提高学生的认识。对于本文的论证,问题有三。一是,从论证方法看,8、9段分别属于什么论证方法?第二,从论证角度看,第8、9段是否从同一角度阐述?第三,针对8、9段介绍大宅子及宅子里的其他东西的态度,用通俗的话来进行解释。(提出的问题在学生现场探究之后在介绍)‎ 我认为,第一,从论证方法看,第8、9段都属于比喻论证。第二,从论证角度看,这两段从不同的角度,第8段从反面阐述错误的态度,“‘拿来主义者’全不是这样的”,第9段从正面阐述正确的态度。第三,第8段中对待“大宅子”就是对待文化遗产,“徘徊不敢走进门”就是不敢接受这些文化遗产,“放一把火烧光”属于全盘否定的错误态度,“接受一切”属于全盘肯定的错误态度;在第9段中,“鱼翅”指文化中的精华,“鸦片”指糟粕与精华并存的文化,“烟枪”、“烟灯”指文化中的糟粕,“姨太太”指封建文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究文章论证的过程和方法,并形成自己的基本理解。并在分享探究内容的过程中继续深化学习。)‎ 六、四探特点,总结“拿来”‎ 首先由每个人进行自主探究,边思考边在纸上记录,要求就论述的特点和效果自主提出问题,并就问题自行回答,形成基本理解,遵循上述的“四有”要求和原则,时间为八分钟左右。‎ 学生独立完成之后,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各自的问题及回答,并进行互相评价,最终综合小组内的问题回答,派取代表向全班介绍,在介绍之后进行小组的自评和互评,在班级内推选出符合要求和原则的问题答案。‎ 最后老师也来说说自己的看法,努力深化学生的学习认识。针对本文的论述特点,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依照段落梳理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第二,本文在论述上有什么特点,这样论述有什么效果?(学生进行现场探索之后由老师进行总结)‎ 6‎ 本文先从现实问题入手,列举各种崇洋媚外的不良现象,在此基础上亮出自己的观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接着假设只有“送去”,子孙只能磕头乞讨。然后阐述怎样“拿来”,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最后作者用形象的比喻从正反面论述正确的“拿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本文在论述上具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从现实社会问题入手,列举现实存在的种种不良现象,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写能显示写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二是用比喻的方法来论述怎样“拿来”把文化遗产比作一座大宅子,分别从正反面介绍正确与错误的态度,形象的比喻使深奥晦涩的观点变得通俗易懂;三是语言幽默辛辣灵活,幽默表现在开头“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辛辣表现在“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灵活主要有贬词褒用,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吝啬二字极为传神,褒词贬用,如“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还有变换用词,“拿来”、“送来”、“抛来”、“抛给”显示出语言的丰富。这些特点使文章形象生动又风趣,辛辣灵动。‎ 设计意图:总体把握拿来主义这篇课文的特点。‎ 七、五探疑难,剖析“拿来”‎ 学生在学习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述的特点这四个问题之后,如果还有存在的疑惑,现场提出以共同探究,要求遵循上述的“四有“原则要求,时间机动。‎ 教师在学生提问解惑之后,可以适当提出作者在文本中提到的“拿来“的近义词,“送来”、“抛来”、“抛给”各具有什么含义。‎ 从文本表达的意思看,“抛来”有对方善意给予的意思;“抛给”是有不屑傲慢的意思;“送来”含有让自己受到恩惠的意思。‎ ‎(设计意图:在探索议论文三要素之后,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思考提出一至两个问题,并进行自主探究来查漏补缺。)‎ 八、品读经典,加深感受 由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在此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标注新词。完成之后,由老师现场选取一些词进行检测。‎ 聚焦两类段落美读,读喜欢的段落,读出体验和享受;读难懂的段落,读出理解和感受。‎ ‎(设计意图:画龙点睛,通过学生情感充沛的朗读使课堂达到高潮。)‎ 九、整理收获,走出拿来 6‎ 在下课之前,每位同学就本次的学习,写一句结束语,可以是自己的收获,启示或建议等。要求收获准确、全面,启示建议深刻,精炼,一针见血。时间为二分钟。‎ 个人完成后,再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老师随机点同学发言,最后自主举手发言。‎ 最后老师也来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的议论文,但从现实问题入手,加入形象的比喻,采用幽默灵活的语言,使文章显得清新自然,风趣生动,我们应当学习鲁迅先生论述的方法和特点,学习清晰的写作思路,学习幽默灵活的语言,同时在内容上,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设计意图:即是学生学习情况的汇报,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十、得益课文,推荐阅读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除了课内的学习,还需要课外的扩展。推荐阅读鲁迅的《关于新文字》和《关于中国的两三件事》,同学可自行选择其中一篇,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感受体会,并进行同学们之间的交流。‎ ‎(设计意图:丰富学生的认知结构,使语文学习不只是局限于课堂。)‎ ‎【板书设计】‎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