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50 KB
  • 2021-06-05 发布

百师联盟2021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联考(三)全国卷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百师联盟 2021 届高三一轮复习联考(三)全国卷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上对应题目的容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一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 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 150 分钟,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民间歌谣是民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它是民间文 学中产生最早,内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我国民间歌谣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从原始社会开始,它就一直伴随 着人民的生活,在人类的集体劳动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诗歌起源于劳动,最早 的诗歌,就是民间歌谣。那时没有文字,民间口头歌谣是唯一的诗歌形式。正如《淮削子》 中所说的:“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也就是鲁迅先生所 说的“杭育(yo)杭育派”,这就是原始劳动的节奏和韵律。这些自然的呼声,如果填上实 词,表现出一定的思想内容,就是歌谣。《吴越春秋》所记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 逐肉。”这是远古时代,最早也是黄帝时代的作品,它所描写的只是几个连续的动作,所使 用的是竹弓、土弹等简单的劳动工具。八个字,四个停顿,术语简单的一反一复的节拍。其 大意是:截断竹子,用弦索把它连接起来;飞射土弹,逐击那奔跑的鸟兽。这是一首反映狩 猎过程的原始歌谣。 到了农耕时代,歌谣的内容也就不同了。如《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 草木归其泽。”据传这是伊者氏蜡祭时的祝辞。从内容到句式,都比《弹歌》复杂一些,但 章法有些相似,都是用四种相同事物的并列,在同样句式的反复中来表达中心思想。这一特 点,是由于劳动动作的反复而产生的节奏所决定的。 到了夏商时代,歌谣由描写劳动生产开始转为揭示社会面貌,成为“男女有所怨恨,相 - 2 - 从而歌”的工具。歌谣从此具有阶级性质,题材的内容也大大扩展了。周代是我国奴隶社会 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向封建经济过渡的时期,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我国最古老的 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小部分就是民歌,其数量占《诗经》的一半左 右。其后的《乐府诗选》、《汉魏六朝民歌选》,又展示了民歌创作的又一高峰,其题材延伸到 社会的各个方面,形成了广阔深厚的现实主义基础,形式从四言到五言,从五言到七言,对 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之后的《明清民歌选》明冯梦龙的《山歌》清杜文澜的 《古谣谚》李调元的《粤风》等,都保存了不少古代优秀的民间歌谣。 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通过歌咏表达自己的心理和愿望,针砭时政,传达感情,交流经 验,调节劳动。民歌是劳动人民心上的话,是他们斗争的武器、精神的食粮。人民群众热爱 它,保卫它。“刀刀子拿来头割下,死不了还是这个唱法”(甘肃“花儿”);“只有嘴巴抢 不去,留着还要唱山歌”(云南民歌);“唱到云开日头出,唱动天地口不渴”(安徽民歌)。 唱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劳动唱歌,各种礼俗仪式唱歌,谈情说爱唱歌,生 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我国还有多姿多彩的民间歌会,都有相当的规模,一直流传到今天。 (摘编自《简明民间文艺学教程》)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歌和民谣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头韵文作品,但是它们都属于民间歌谣。 B. 我国民间歌谣历史悠久,在我国原始社会初期就已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C. 随着原始劳动内容的转变,农耕时代和远古时代的民间歌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D. 周代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歌时代,因而诞生了《诗经》这样的民间歌谣经典之作。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通过列举我国不同时代的民间歌谣作品简要地展示了我国民间歌谣的发展概况。 B. 文章引用《淮南子》和《弹歌》,旨在论证民间歌谣和原始劳动有着密切关系。 C. 文章最后引用民歌唱词,目的是论证人民群众热爱民间歌谣并誓死保卫民间歌谣。 D. 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总结补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民间歌谣在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并占有重要地位,是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 B. 在没有文字的原始社会时期,民间口头歌谣是诗歌的唯一形式,它们都产生在人类的集体 劳动中。 C. 我国的民间歌谣能够展现我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图景,常常起着开启一代诗风的作 用,对诗歌发展产生影响。 - 3 - D. 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劳动唱歌,休息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有歌,事事有歌,时时在 歌。 【答案】1. B 2. C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A 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头韵文作品”偷换概念,表述错误。根据文意,“民间歌谣是民 歌和民谣的统称,指的是人民群众抒情言志的口头韵文作品。它是民间文学中产生最早,内 容最丰富,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历来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一种文学样式”,作为文学样式, 民歌和民谣都是民间歌谣,而非两种不同类型的作品。 C 项,“本质上的不同”表述错误。综合文章第一、二段的内容可知,两个时代的民间歌谣内 容上虽有些不同,但句式和章法上有相似之处。 D 项,“《诗经》这样的民间歌谣经典之作”表述错误。根据文意,由“出现了一个灿烂的民 歌时代,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的大部分和小雅中的小部分就是民歌”等文 字可知,《诗经》是最古老的诗歌总集,不是民间歌谣经典之作。 故选 B。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过程的能力。 C 项,“目的是论证人民群众热爱民间歌谣并誓死保卫民间歌谣”表述错误。分析文章可知, 末尾引用唱词的目的是论证“我国民间歌谣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民间歌谣对人民群众的 特殊意义,不仅仅是热爱它和保卫它,除此之外,人民群众也无需“誓死”保卫民间歌谣。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行简单推理的能力。 D 项,“事事有歌,时时在歌”分析有误,不合逻辑。根据文章最后一段中“唱歌和人民群众 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劳动唱歌,各种礼俗仪式唱歌,谈情说爱唱歌,生活的各种场合都 有歌”等文字的表述,可知我国人民历来爱唱歌,在很多时候和很多场合都会唱歌,但此项 的表述明显不合逻辑,因为人民群众不可能“时时”在歌、“事事”有歌。 故选 D。 - 4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材料一 九月初,一份“余杭区街道办事处的录用人员名单”公示截图在网上流传,名单中清一 色都是北大、清华的硕博,甚至还有生物学、地球物理等专业博士。 序 号 报考单 位 报考岗 位 性 别 出生年 月 毕业 院校 学 历 专业 1 余杭区 人民政府办 公室 综合管 理 男 1992.09 北京 大学 硕 研 区域经济 学 2 男 1990.10 北京 大学 硕 研 计算机技 术 3 男 1990.02 北京 大学 硕 研 计算机软 件与理论 4 余杭区 发展和改革 局 综合规 划 女 1994.02 北京 大学 硕 研 新闻与传 播 5 男 1994.03 北京 大学 硕 研 新闻与传 播 6 余杭区 经济和信息 化局 智能制 造 男 1992.04 北京 大学 硕 研 微电子学 与固体电子学 7 余杭区 人力资源和 社区保障 法律 女 1992.09 北京 大学 硕 研 法律硕士 8 余杭区 财政局 工程造 价管理 男 1989.08 北京 大学 硕 研 土木工程 - 5 - 9 国土余 杭分局 综合管 理 女 1992.12 北京 大学 硕 研 汉语国际 教育 10 余杭区 林业水利局 林业产 业管理 女 1978.11 北京 大学 硕 研 环境科学 与工程 杀鸡用牛刀?别小看街道办,博士 38 万年薪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街道办,看起来名 不见经传的基层岗位,其待遇和前景其实一点都不一般。清北毕业生可以选择事业编制人员 或政府部门高级雇员两种身份。博士,可参照事业副处级薪酬水平,或拿 38 万元年薪。硕士 参照事业正科级薪酬水平,或拿 35 万元年薪。海外招聘录用人选中,政府高级雇员年薪约 50 万,政府中级雇员博研约 38 万,硕研约 35 万。此外,还配套一系列生活安家补贴、人才公 寓使用、租房购房补贴等各类人才优惠政策。这样算下来,都加在一起的薪资似乎也并不比 互联网大厂的一些初级岗位差,况且这还是体制内!一位技术从业者汗颜,“那要是拿到 offer 了,岂不是可以直接辞职,拿着最低 35 万最高 50 万的年薪,不再需要修福报,不再需要担 心自己的发际线,不再需要担心自己 35 岁被裁,走上人生巅峰?” (摘编自《街道办招聘,清华北大毕业生挤破头!》2020 年 9 月) 材料二 “余杭是一种特殊现象。”浙江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亿律科技集团董事长陈云峰这 样评价。在陈云峰看来,余杭区对于清北人才的重视和服务到了“精心”的地步。去年底, 在余杭区的邀请下,浙江省北京大学校友会的会址落户临平新城。校友聚会上,余杭区的相 关领导也会现身支持,并在致辞中恰到好处地推介余杭。 为何清北毕业生如此受重视?陈云峰认为,人才是余杭谋划的第一步,每一位清北毕业生 都是一个资源枢纽,背后纽结着导师、同学、学校、企业、项目等各种资源,他们背后庞大 的资源库更是余杭谋的一盘大棋。 (摘编自《街道办招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 材料三 最近几天,杭州市余杭区 2018 年的一份招聘公示在社交网络上火了。这份长长的公示名 单里,清一色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学历均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其中 8 个岗 位还是街道办事处的。 对此,不少网友质疑清华北大的毕业生去街道工作,会不会大材小用了?事实上,早在 2013 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城管就成为过舆论焦点,各种论调铺天盖地,现在仍然还会成为新闻, - 6 - 主要是人们脑海中的旧思维、旧观念依然存在。 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缺少就业的机会和岗位,更多的是大学生们放不下架子,处于高 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单就街道办事处来说,上面千根线下头一根针,做的是一些最基础的、 与居民打交道的工作,看似对文凭含金量的要求不高,实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的扩张、 居民素质提升、高端企业发展等因素,街道办的工作早已不再是想象中的“街道大妈”那么 简单,特别是对于余杭区这种在数字经济大潮前沿的地区。 (摘编自《“清华北大毕业生入职街道办”是教育资源的成功反哺》) 材料四 “现在有一种风气,好像清华北大不能去基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过去 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是国民教育,这是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打破 精英教育的光环,对民族而言是巨大进步。 “大学很重要,但关键是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学识和价值。”竹立家举例说,很多好的 政策方针到了基层就打折、缩水、歪曲、流失,所以中国现在亟需高素质人才去打通最后一 公里。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后,社区治理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下大功夫提升改善 的工作。基层治理的一个前提是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高,清北学生去基层发挥公共服务和 社会治理的作用,这将是对基层的推动。 (摘编自《街道办招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去哪儿了?》) 4.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余杭街道办为清北硕博毕业生提供了事业编制人员和政府部门高级雇员两种身份的选择。 B. 清北毕业生背后纽结的导师、同学、学校、企业、项目等各种资源是余杭最为看重的。 C.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的原因之一是很多大学生摆脱不了旧思维、旧观念,放不下架子。 D.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素质人才去基层工作对基层的推动极具意义。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和材料二针对清北硕博毕业生入职余杭街道办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讨论,据此 可知,高校毕业生入职基层岗位普遍存在,不足为奇。 B. 材料二中,余杭区的相关领导现身支持浙江省北京大学的校友聚会,并为了谋划好余杭发 展的第一步在此次聚会中恰到好处地推介余杭。 C. 材料三中,作为数字经济大潮前沿的地区,余杭区的街道办工作内容和方式与传统意义上 的“街道大妈”的工作内容和方式有着很大区别。 D. 材料四中,基层工作人员的高素质问题关系到很多好的政策方针在基层工作中的落实情 - 7 - 况,它也是基层治理工作的一个前提。 6. 清华、北大硕博毕业生入职余杭街道办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B 5. A 6. (1)余杭政府方面的原因:重视人才,岗位待遇极高,提供了各类人才优惠政策,对于清 北人才的重视和服务到了“精心”的地步。 (2)清北大学生的个人选择:摆脱旧思维、X 旧观念,放下高校学子的架子,对现实的就业情 况和工作需求有清醒的认知,更加踏实、务实。 (3)社会原因: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国民教育,同时社会基层治理亟需高素质人才。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 项,“清北毕业生背后纽结的导师、同学、学校、企业、项目等各种资源是余杭最为看重的” 错误,由材料二“陈云峰认为,人才是余杭谋划的第一步,每一位清北毕业生都是一个资源 枢纽,背后纽结着导师、同学、学校、企业、项目等各种资源,他们背后庞大的资源库更是 余杭谋的一盘大棋”可知,清北毕业生背后资源库是余杭谋划重要的一部分,但并未说是“最 为看重的”。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A 项,“材料一和材料二针对清北硕博毕业生入职余杭街道办现象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和讨论, 据此可知,高校毕业生入职基层岗位普遍存在,不足为奇”错误,由材料一“九月初,一份 ‘余杭区街道办事处的录用人员名单’公示截图在网上流传,名单中清一色都是北大、清华 的硕博,甚至还有生物学、地球物理等专业博士”“杀鸡用牛刀?”和材料二“余杭是一种特 殊现象”“在陈云峰看来,余杭区对于清北人才的重视和服务到了‘精心’的地步”可知, 两则材料谈论的是清北高校硕博毕业生入职基层岗位人们认为很奇特。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清华、北大硕博毕业生入职余杭街道办的原因。 从余杭政府方面看,由材料一“别小看街道办,博士 38 万年薪起。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街道 - 8 - 办,看起来名不见经传的基层岗位,其待遇和前景其实一点都不一般。清北毕业生可以选择 事业编制人员或政府部门高级雇员两种身份。博士,可参照事业副处级薪酬水平,或拿 38 万 元年薪。硕士参照事业正科级薪酬水平,或拿 35 万元年薪。海外招聘录用人选中,政府高级 雇员年薪约 50 万,政府中级雇员博研约 38 万,硕研约 35 万。此外,还配套一系列生活安家 补贴、人才公寓使用、租房购房补贴等各类人才优惠政策”可知,政府重视人才,给予他们 的岗位待遇极高,提供了各类人才优惠政策,对于清北人才的重视和服务尤为“精心”是清 华、北大硕博毕业生入职余杭街道办的原因之一。 从清北大学生的个人选择看,由材料三“ 事实上,早在 2013 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当城管就 成为过舆论焦点,各种论调铺天盖地,现在仍然还会成为新闻,主要是人们脑海中的旧思维、 旧观念依然存在”“大学生就业难,并不是缺少就业的机会和岗位,更多的是大学生们放不 下架子,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态”可知,清北大学生摆脱旧思维、X 旧观念,放下高校学子 的架子,对现实的就业情况和工作需求有清醒的认知,更加踏实、务实,也是清华、北大硕 博毕业生入职余杭街道办的原因之一。 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由材料四“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过去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 育,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是国民教育,这是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打破精英教育的光环,对 民族而言是巨大进步”“ 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后,社区治理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 下大功夫提升改善的工作。基层治理的一个前提是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高,清北学生去基 层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作用,这将是对基层的推动”可知,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变 国民教育,同时社会基层治理亟需高素质人才,也是清华、北大硕博毕业生入职余杭街道办 的原因之一。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好人的故事 贾大山 后街里住着一个退休老人,姓石,人们都说那是一个真正的好人。人们不大清楚他的历 史,只爱谈论他的故事。那年他在一个工厂里当收发员时,负责卖邮票,谁买邮票只许一张 一张地买: “老石,买张邮票。” “八分。” “再买一张。” - 9 - “八分。 “再买一张。’ “八分。” 你若一下买三张,不卖。——他怕弄错账目,给国家造成损失。 “四清”的时候,街上来了工作队,他家的西屋里也住了两名工作队员。工作队撤走那 天,他拿着一个小纸包,追了半道街: “同志,你们丢东西了。” “什么东西?” 工作队员一看,是两片四环素,就笑了说: “我们不要了,扔了吧。” “真不要了?” “真不要了。” “真不要了,我就吃了。” “你又没病,吃药干什么?” “有病没病,吃了总没坏处——国家造的东西。” 脖子一仰,真的吃了。——他不昧人东西,也不糟蹋东西。 那年县里成立了火化场,没人愿意到那里工作,领导上就把他调去了,让他烧火。走上 新的工作岗位,心里很不平静,一夜没睡好觉,大清早就去问领导: “一个人,得烧多大时辰?” “一个钟头吧。’ “胖人呢?” “也是一个钟头。” “瘦人呢?” “你看着烧吧!” 倒把领导问烦了。 一天下着雨,一个死人正要入炉,一个活人把他叫到一边叮嘱: “烧好点儿,这是个局长!” 他愣了一下,放下扒拉钩子,又去请示领导:局长怎么烧?领导大笑,他便请了另外一位 经验丰富的师傅一同去烧,自己不敢烧。干了两年,领导看他忠诚可靠,想培养他入党。一 天领导和他谈话: - 10 - “一个人入了党,得听党的话。” 他点点头。 “党指向哪里,得奔向哪里。” 他又点点头。 “是刀山也得上。” 他吃了一吓,眼都直了: “哎呀——” “怎么了?” “做不到,做不到。” 他不欺骗自己,更不欺骗领导,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那年他退休了,文保所下属的天宁寺雇清洁工,把他雇去了。白天让他打扫寺院的院落, 晚上让他在寺院里睡觉。所长向他交代:这座寺院是国宝,一定注意防火防盗,睡觉也得睁 一只眼。干了两天,他就瘦了,所长问他: “老石,病了?” “没有,睡不着觉。” “怎么睡不着觉?” “睁一只眼睡不着觉。” 其实他是不敢睡觉。 有一天,他上街买笤帚,看见商场卖彩券,他也买了一张,不料竟然中了奖,得了一辆 摩托。他被吓坏了,推着那辆摩托,一定要给了所长。 所长当然不要,他就急了,急得满头是汗地说: “那钱不是我的!” “你中的彩,是你的。” “买彩券的钱不是我的!” “不是你的,是谁的?” “那是买笤帚的钱,公款!” 所长望着那辆摩托,倒被愁住了。 后来,天宁寺里招收了一些待业青年,他就不干了,彻底歇了。 彻底歇了,但是日子并不寂寞。街上死了人,总是请他去给死者穿衣服、净面。他给死 者穿衣服,手儿很轻,像给婴儿穿衣服;他给死者净面,鼻孔、耳孔都净,手指甲、脚趾甲 - 11 - 也要细心剪一剪。他还会用金纸银纸马粪纸给死者糊个电视,很像。街上的老人们都很尊重 他,见面就说:“老石,我死了,也得劳动你啊!” “好的,好的,没有问题。”他总是这么说 他给死者穿了衣服,净了面,丧事办完了,死者的家属便要酬谢他。 给他酒,不要,他不会喝酒;给他烟,也不要,他也不会吸烟。别的礼物,更不收。他 看人家实在不落意,就说:“走,我到你家吃碗杂烩菜吧。” 无论谁劳动他,都是一碗杂烩菜。 我看见这位老石,是在他很老了的时候。那年夏天奇热,晚上人们爱到开元寺里歇凉, 他也去。他个子偏矮,稍胖,脸很大,没有胡子,不笑,见了人不打招呼。他总是坐在距离 人们稍远一点的地方,瞅着天空听人们说话,偶尔也插一句嘴,像是自语。人们说物价又涨 了,他说工资也涨了;人们说现在的东西尽假的,他说京九铁路是真的。不喜不怒,散淡安 闲,一副天下什么事也没有的样子。 一天晚上,我提起关于他的一些故事,问他是否真有其事?他笑了,举起手里的棍子,象 征性地打了我一下说:“没有的事。” 去年冬天,他不能出门了,街上的人们天天去看他。人们称颂他的德行,埋怨社会风气, 都说,假如人人都像他这么活着,该多么好啊,哪里会有假冒商品,哪里会有车匪路霸,哪 里会有卖淫的、嫖娼的、买官的、卖官的……他听着听着,笑了,他笑着说了一句颠三倒四 的话: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 那天后半夜,他就死了——这也是传闻,不知真假,但是那辆好像应该属于他的摩托确 实还在天宁寺里扔着。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没有主线情节,而是将生活的片段组合在一起,写了一个“好人的故事” B. 小说除了大量使用语言描写,还通过侧面描写精细地刻画老石的形象。 C. “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体现了老石对生活的理解。 D. 本篇小说体现了现实主义塑造人物的创作风格,传达了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8. 本篇小说叙述很有特色,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9. 老石的“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显得真实、自然、亲切。②使用对话方式展 开情节,人物语言凸显人物性格。③叙述故事过程中,加入作者的评论性语言,使故事简洁 质朴。 - 12 - 9. ①工作严谨、认真。认真研究每一个工作细节。②不贪财物。不糟蹋东西,中奖的摩托不肯 占为己有。③为人诚实,对生活充满善意。善待逝者,别人抱怨生活和世界的时候,他说“京 九铁路是真的”“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对生活充满善意。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 项,小说并没有“精细地刻画老石形象”,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属于白描。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叙述特色的能力。 分析小说的叙述特色可以从叙事人称、叙事方式、叙述语言等方面着手。 (1)从叙事人称看,这篇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结合的方式叙述故事。小说在叙述老 石的事情的时候,主要采用第三人称叙事,在文章倒数第三四节,写“我看见这位老石,是 在他很老了的时候……”则采用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的使用使老石的事情显得真实、自 然、亲切。 (2)从主要情节的展开方式看,这篇小说最明显的特色是采用对话方式,作者用主人公老石 和文中次要人物的对话展开情节。如交代买邮票的事情,“‘老石,买张邮票。’‘八分。’ ‘再买一张。’‘八分。’‘再买一张。’‘八分’”。如老石还两片四环素的事情,“‘同 志,你们丢东西了。’‘什么东西?’工作队员一看,是两片四环素,就笑了说:‘我们不 要了,扔了吧。’‘真不要了?’‘真不要了。’‘真不要了,我就吃了。’‘你又没病, 吃药干什么?’‘有病没病,吃了总没坏处——国家造的东西’”,还有老石入党的事情, 等等,都采用对话方式完成情节的叙述。这样,小通过人物老石个性化的语言,了解他的事 情,从而凸显他的性格特征,文中塑造了老石的确是一个工作严谨认真、不贪财、诚实善良 的好人。 (3)从叙述语言看,小说在叙述故事过程中,也适当加入作者的评论性语言,如“不喜不怒, 散淡安闲,一副天下什么事也没有的样子”“人们称颂他的德行,埋怨社会风气,都说,假 如人人都像他这么活着,该多么好啊,哪里会有假冒商品,哪里会有车匪路霸,哪里会有卖 淫的、嫖娼的、买官的、卖官的……”,作者这些评论性语言使故事简洁、质朴。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 13 - 此题从“工作严谨认真”“不贪财物”“为人诚实,对生活充满善意”等角度概括人物的性 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①最典型的事情是老师在火葬场工作的事情,“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心里很不平静,一夜没 睡好觉,大清早就去问领导:‘一个人,得烧多大时辰?’‘胖人呢?’‘瘦人呢’”。还 有卖邮票的事,用买笤帚的钱买彩票的事,给死者穿衣服的事……老石认真对待每一个工作, 研究每一个工作细节,表现了他是一个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人。 ②从文中说的“你若一下买三张,不卖。——他怕弄错账目,给国家造成损失”“‘有病没 病,吃了总没坏处——国家造的东西。’脖子一仰,真的吃了。——他不昧人东西,也不糟 蹋东西”“‘买彩券的钱不是我的!’‘那是买笤帚的钱,公款’”“那辆好像应该属于他 的摩托确实还在天宁寺里扔着”分析,老石不糟蹋东西,不贪财物,一辈子为人诚实,中奖 的摩托不肯占为己有。 ③从“干了两年,领导看他忠诚可靠,想培养他入党。一天领导和他谈话:‘一个人入了党, 得听党的话’……‘做不到,做不到。’他不欺骗自己,更不欺骗领导,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睁一只眼睡不着觉。’其实他是不敢睡觉。”“他给死者穿衣服,手儿很轻,像给婴儿 穿衣服;他给死者净面,鼻孔、耳孔都净,手指甲、脚趾甲也要细心剪一剪。他还会用金纸 银纸马粪纸给死者糊个电视,很像”“他给死者穿了衣服,净了面,丧事办完了,死者的家 属便要酬谢他。给他酒,不要,他不会喝酒;给他烟,也不要,他也不会吸烟。别的礼物, 更不收。他看人家实在不落意,就说:‘走,我到你家吃碗杂烩菜吧’”分析,可见老石善 待逝者,善待生命。还有,当别人抱怨生活和世界的时候,他说“京九铁路是真的”“人人 都像我,世界就好了;人人都像我,世界就坏了”对生活充满善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邓州南阳人。父仲卿,为武昌令,有美政,既去,县人刻石颂德。终 秘书郎。 愈生三岁而孤,随伯兄会贬官岭表。会卒,嫂郑鞠之。愈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 长,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擢进士第。会董晋为宣武节度使,表署观察推官。晋卒,愈从 丧出,不四日,汴军乱,乃去。 华阴令柳涧有罪,前刺史劾奏之,未报而刺史罢。涧讽百姓遮索军顿役直,后刺史恶之, - 14 - 按其狱,贬涧房州司马。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 封溪尉。愈坐是复为博士。既才高数黜,官又下迁,乃作《进学解》以自谕。 宪宗遣使者往凤翔迎佛骨入禁中..,三日,乃送佛祠。愈闻恶之,乃上表。表入,帝大怒, 持示宰相,将抵以死。裴度、崔群曰:“愈言讦牾,罪之诚宜。然非内怀至忠,安能及此? 愿少宽假,以来谏争。”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天促言何乖剌 邪愈人臣狂妄敢尔固不可赦 于是中外骇惧,虽戚里诸贵,亦为愈言,乃贬潮州刺史。 镇州乱,杀田弘正而立王廷凑,诏愈宣抚。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惜。” 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既坐,廷凑曰:“所 以纷纷者,乃此士卒也。”愈大声曰:“天子以公为有将帅材,故赐以节,岂意同贼反邪” 语未终,士前奋曰:“先太师..为国击朱滔,血衣犹在,此军何负,乃以为贼乎?”愈曰:“以 为尔不记先太师也,若犹记之,固善。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李希烈等有子若孙在乎? 亦有居官者乎?”众日:“无。”愈曰:“田公以魏、博六州归朝廷,官中书令,父子受旗节; 刘悟、李祐皆大镇。此尔军所共闻也。”众曰:“弘正刻,故此军不安。”愈曰:“然尔曹 亦害田公,又残其家矣,复何道?”众欢曰:“善。”廷凑虑众变,疾麾使去。因曰:“今 欲廷凑何所为?”愈曰:“神策六军将如牛元翼者为不乏,但朝廷顾大体,不可弃之。公久 围之,何也?”廷凑曰:“即出之。”愈曰:“若尔,则无事矣。”会元翼亦溃围出,延凑 不追。愈归奏其语,帝大悦。 (节选自《新唐书·韩愈传》,有删节)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妄 /敢尔/固不可赦/ B.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刺邪/愈/人臣/狂 妄敢尔/固不可赦/ C.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 妄敢尔固/不可赦/ D. 帝曰/愈言/我奉佛太过/犹可容/至谓东汉奉佛以后/天子咸夭促/言何乖剌邪/愈/人臣/狂 妄敢尔/固不可赦/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经》,相传孔子整理的六部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的合称。 B. 禁中,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 - 15 - C. 太师,为辅弼国君之官。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有很大的实际权力。 D. 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 12. 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出身官宦家庭,有良好的家风。韩愈的父亲受到百姓的爱戴,在他离职的时候,百姓 在石头上刻下事迹来歌颂他的美德。 B. 韩愈自幼丧父,敏而好学。韩愈跟随兄长在岭外生活,从小就知道读书,长大之后,全面 贯通诸子百家的学问,考中了进士。 C. 韩愈正直敢言,不畏强权。韩愈上表劝谏皇帝迎佛骨,皇帝大怒,皇亲贵戚和显贵们为他 求情,才被赦免,贬官到了潮州。 D. 韩愈才华出众但仕途坎坷。朝廷派他去安抚镇州的王廷凑,元稹替他鸣不平感到可惜,认 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愈过华,以为刺史阴相党,上疏治之。既御史覆问,得涧赃,再贬封溪尉。 (2)穆宗亦悔,诏愈度事从宜,无必入。愈至,廷凑严兵迓之,甲士陈廷。 【答案】10. B 11. C 12. D 13. (1)韩愈路过华州,他认为刺史暗中互相勾结(袒护),上疏请求处理。不久,御史再一次勘 问,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一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 (2)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整顿军士迎接他, 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我奉佛太过”作“愈言”的宾语前置,是主动宾结构,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ACD 三项;“东 汉奉佛以后”是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人臣”名词作谓语,独立成句,之前之后都应 断开。 画线句的意思是皇上说:“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 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 可以赦免! 故选 B。 【11 题详解】 - 16 - 本题考查识记和理解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项,“有很大的实际权力”错误,太师是虚职,没有实权。 故选 C。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的能力。 D 项,“认为韩愈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错误,由原文“既行,众皆危之。元稹言:‘韩愈可 惜。’”可知,元稹是替韩愈感到担心。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得分点: (1)阴,暗中;相党,互相勾结;覆,再;赃,收受贿赂;再,又一次。 (2)度事,行事;从宜,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迓,迎接;“陈廷”,省略句,应为 “陈(于)廷”。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邓州南阳人。他的父亲叫韩仲卿,做官武昌令,有很好的政绩,离开 之后,县里的百姓刻石碑来歌颂他的功德。最终做官做到秘书郎。 韩愈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孤儿,他跟随大哥韩会贬官到岭外居住。韩会去世之后,嫂子 郑氏抚养他。韩愈从开始读书,每天都能记诵几千几百字,等到长大,能够完全贯通《六经》、 诸子百家的学问。韩愈考中了进士。正赶上董晋做宣武节度使,上表章让韩愈做了观察推官。 董晋去世之后,韩愈跟随灵柩离开京城,不到四天,汴梁的军队作乱,韩愈于是就离开了。 华阴令柳涧犯了罪,前刺史弹劾他,但还没有得到回复,刺史就被罢免了。柳涧暗示百 姓拦住(他)索要军队食宿费和劳役的钱。后刺史很厌烦他这样做,追究他的案件,朝廷将 柳涧贬为房州司马。韩愈经过华州的时候,以为刺史与人相互勾结,便上疏惩治他们。不久, 御史再一次勘问,得到柳涧收受贿赂的证据,再一次贬官,做了封溪县尉。韩愈因此重新担 任博士。韩愈才华横溢,却多次被贬,官职也下降了,于是,就写了《进学解》来表明心迹。 宪宗派使者前往凤翔迎请佛骨进入皇宫禁苑,三天后,才送到佛寺中供养。韩愈很厌恶 这种行为,就上书朝廷(建议废止)。韩愈的奏章送上去,皇上看了大怒,拿着奏章给宰相看, 要将韩愈处死。裴度、崔群进谏说:“韩愈言语冒犯,惩罚是应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 是怀有一颗忠心,怎么可能这样做?希望皇上稍微宽贷他,从而引导群臣进谏。”皇上说: - 17 - “韩愈说我奉侍佛教过分了,还可以宽容。至于说自东汉信奉佛教以来,天子都寿命短,这 种话多么荒谬?韩愈,只是朝廷一个臣子,胆敢狂妄若是,坚决不可以赦免!于是,全国上 下都感到恐惧。即使是外戚替韩愈说情,还是被贬为潮州刺史。 镇州动乱,士兵杀了田弘正,立王廷凑做节度使,皇上下诏让韩愈前往招抚。韩愈出发 后,大家都认为有危险。元稹说:“韩愈可惜了。”穆宗也后悔,让韩愈便宜行事,不要进 入乱军中去。韩愈到了,王廷凑整顿军士迎接他,让兵士穿上铠甲站立堂上。大家坐下后, 王廷凑说:“变乱发生,就是这些士卒闹的。”韩愈大声喝道:“天子认为你有将帅之才, 所以赐予你节杖,哪里会料到你会与贼人一道造反呢?”话还没说完,一个士兵上前激愤地 说:“先太师为国家抗击朱滔,血衣还在,我们的军队哪里对不起朝廷了,却说我们是叛贼?” 韩愈说:“我以为你们不记得先太师了,如果还记得,那很好。天宝以来,安禄山、史思明、 李希列有孩子或者孙子在吗?还有在做官的吗?”众人说:“没有。”韩愈说:“田公率领 魏博六州来归顺朝廷,做到中书令的职务,父子都做了节度使。刘悟、李祐统领的也都是大 镇。这些也都是你们都知道的。”众人说:“田弘正很刻薄,所以,这里的兵士不能安身立 命。”韩愈说:“但是你们也害了田公,又残害了他的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众兵士都 说:“好吧。”王廷凑担心军心摇动,赶忙叫他们都出去。然后,对韩愈说:“您想让我干 什么呢?”韩愈说:“神策六军的将领,像牛元翼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但朝廷顾全大局,不 能把他丢弃不管。你长时间围困他们,为什么呢?”王廷凑说:“我马上就放他出城。”韩 愈说:“如果是这样,那就没什么事了。”正逢牛元翼突围出来,王廷凑也就不再追赶。韩 愈回朝报告皇上,皇上很高兴。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小题。 秋 风(其一) 杜 甫 秋风浙浙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①。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②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③不曾消息好,瞑传戍鼓长云间。 【注】①上牢下牢:上牢指巫峡,下牢指夷陵。修水关:修堤防。神都:指东都洛阳。③中 巴:指巴州。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8 - A. 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吹巫山”三字点明诗人所在。 B. 诗人以“吴樯”“楚柁”写出漂泊之苦,又用“神都”点明对家乡的向往。 C. 颈联写诗人平叛的决心,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本就是杜诗一大主题。 D. 诗人所见所闻,寒冷凄绝,国家战乱不断,更给秋景增加一重悲凉。 15.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诗人牵挂去东都却未按时返回的商船,表达了对战争影响百姓生活的 担忧。②诗人感叹“要路何日罢长戟”,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和平生活的向往。③诗人 写巴州战事不利,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 C 项,“诗人平叛的决心,为国分忧为民解难”错误。“要路何日罢长戟”是说“什么时候战 争才能停止”,一个“罢”字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没有体现作者平叛的决心。 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能力。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意思是:战争什么时候才能结束,暖和的时候走的天 冷了还没有回来。这是由“修水关”之事联想到了走水路去神都洛阳的吴楚商船还没有返回 来,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担忧之情。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意思是:主要的交通要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止战争,战 争从青羌连到百蛮,波及范围很广。这是交代商船没有按时回来的原因,是由战争导致的, 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厌恶之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之情。 “中巴不曾消息好,瞑传戍鼓长云间”意思是:巴州战事不曾有好消息传回来,恍惚间,(感 觉好像又从远处)悠悠地传来边防的鼓声。这句是写巴州战事不利,鼓声不断,表达了作者对 国家战事的担忧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 砺”;人要改造成为的“________________”君子,就要“________________”,可见,学 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 19 - (2)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一神 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知明而行无过 (2).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 地崩山摧壮士死 (4).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5). 哀吾生之须臾 (6). 羡长江之无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 (1)根据提示“人经过改造”成为“君子”可得答案;根据提示即成为“君子”的方式可得 答案,且需要注意“知”的正确书写。 (2)根据提示“引用‘五丁开山’一神话的句子”可得答案,且需要注意“栈”“钩”的正 确书写。 (3)根据提示“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可得答案,且需要注意“须臾”的正 确书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习近平总书记 这样概括中国人民始终秉承的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在新中国的创立、巩固、发展过程中 体现得最为 。( );建设岁月,中国人民 、艰苦创业,在短时间内实现 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跨越,用心血和汗水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桩;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人民团结奋进、 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极大地 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地影响了世界。 “人民是共和国的坚实根基,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 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 的历史。中华儿女始终无愧于祖先的冀望,以深厚的家国情怀、坚定的信念信仰,让 的精神火炬越燃越旺。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酣畅淋漓 战天斗地 同心同德 奋发图强 B. 淋漓尽致 战天斗地 劲力同心 自 强不息 C. 酣畅淋漓 能征敢战 劲力同心 奋发图强 D. 淋漓尽致 能征敢战 同心同德 - 20 - 自强不息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革命年代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B. 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在革命年代筑起捍卫民族尊严、拯救民族危亡的钢铁长城。 C. 革命年代,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D. 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在革命年代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历史,是人民用坚 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 B. 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荣光,是人民用坚 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历史。 C. 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历史,是人 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荣光。 D. 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的称号,是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共和国的荣光,是人 民用坚实的臂膀托举起共和国的历史。 【答案】17. B 18. C 19. C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词语(成语)的辨析能力。 “酣畅淋漓”:形容非常畅快。常指文章绘画,文艺作品感情饱满,笔意流畅,情感得到充 分抒发。“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也可形容暴露得彻底。前者 侧重在感情的宣泄上,后者侧重在意思的表达上。语境强调的是这种民族精神体现的程度, 应选“淋漓尽致”。排除 AC。 “战天斗地”:形容征服和改造大自然的英雄气概。“能征敢战”:形容作战经验丰富,敢 于作战。语境中没有体现作战的意思,应选“战天斗地”。排除 D。 “劲力同心”:指齐心合力,团结一致。强调合力奋斗。“同心同德”:指思想统一,信念 一致。强调思想、信念等一致。语境中是强调齐心协力共同奋斗,应选“劲力同心”。 “自强不息”:自己不懈地努力向上。“奋发图强”:振作精神,努力奋斗,谋求强盛。语 境中与“精神”搭配,应选“自强不息”。 故选 B。 - 21 -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语句的能力。 “革命年代拯救民族危亡”主谓搭配不当,排除 A;“捍卫民族尊严、拯救民族危亡”语序 不当,应先“拯救民族危亡,再捍卫民族尊严”, 排除 B;根据括号处下文语句的形式“建 设岁月,中国人民……”,应以“革命年代”单独成段开篇,排除 D; 故选 C。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和修改语病的能力。 “人民共和国始终无愧于‘人民’”不符合文意,排除 AB 两项;“创造荣光”和“托起历 史”搭配不当,排除 BD 两项。 故选 C。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 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们的全球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比较文学是一种跨 民族界限与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当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还局限在民族的界限时, _______________各民族的文学看成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整体时,比较文学才可能产生。这 种文学观念上的全球意识,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开始萌芽的。欧洲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发展的初期,正是民族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时期,_______________到了 19 世纪,人 们的眼炎才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而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_______________比较文 学的产生也就成为一种历史的必然。 【答案】 (1). 比较文学便不可能产生 (2). 文学的民族意识也较为强烈(强调文学的民 族意识) (3). 全球意识的萌芽影响到文学研究 (写出全球意识和文学发展关系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界限与跨学科界限的文学研究”可知,比较文学是跨 民族界限与跨学科界限的文学,当“人们对文学的认识还局限在民族的界限时” ,比较文学 的产生条件便不具备,所以此空可填“比较文学便不可能产生”。 第二处,根据“这种文学观念上的全球意识,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才开始萌芽 的”,这是强调比较文学的全球意识与人类历史发展有关。所以当人类历史处在“欧洲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初期”“民族和民族文学的形成时”,这说明具备了历史条件,所以比 - 22 - 较文学的民族意识也会应运而生,因此此空可填“文学的民族意识也较为强烈”。 第三处,“到了 19 世纪,人们的眼炎才打破了民族、国家和地域的界限”是说以前形成的民 族意识被打破,而“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这是人们意识的转变,“整体”强调世界性、 全球性,又联系句首“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人们的全球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 所以应填“全球意识的萌芽影响到文学研究”。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5 个字。 新华社昆明 2020 年 9 月 30 日电,云南省勐腊至勐满口岸高速公路 30 日 19 时正式通车 运营。这是中国云南省通往老挝的第二条高速公路。腊满高速公路与老挝 3 号公路、亚洲公 路网 AH3 号公路共同构成中老边境地区跨国环形高等级公路 260 公里交通通道,对促进中国 —东盟经济贸易往来和滇南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答案】2020 年 9 月 30 日 19 时,腊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这是中国云南省通往老挝的 第二条高速公路,对促进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往来和滇南地区经济发展具重要意义。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本语段共三句话。第一句话注意保留时间、地点、事件等关键信息,可得出答案“2020 年 9 月 30 日 19 时,腊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运营”;第二、三句话交代腊满高速公路的意义,第 二句可直接摘抄,第三句话提取关键信息“对促进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往来和滇南地区经济 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字数限制。 四、写作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颜回是孔子最优秀的学生。他不贰过,不迁怒,看重德行,是一个十分令人尊重的贤者。 孔子对颜回有很多中肯的评价: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 “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悦。”(《论语·先进》)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孔子的弟子端木赐也非常敬佩他,“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 二。”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你对颜回身上的什么特质感触最深?结合你 - 23 - 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走近颜回,走进清明之境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手捧《论语》,打开历史的闸门,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有一个人放着异样的光彩,掩不 住,挥不尽。因为与他在《论语》中的结识,我有一种相见恨晚之感。于是我追寻他,追寻 他的足迹;接近他,接近他的思想;而他,融入我,融入我的血液,滋润了我那还十分稚嫩 的灵魂。 穿过狭窄的小巷,走进简陋的房子,我看到了一个学子依旧秉着“生命不息,求学不止” 的信念钻研。在这个陋居中,他的饮食不过是一箪之食,一瓢之饮,而他在常人看来无法忍 受的环境中寻求到了自己的欢欣之事,这或许是一种简朴,这或许是一种磨练,还或许是一 种超脱,脱离了金钱享受的诱惑,脱离了物欲占有的侵蚀,脱离了社会利益的纷争,一心只 读圣贤书。这间陋室因有他的存在而闪现出灵动的光亮,诚如孔子所言“君子居之,何陋之 有?” 越过孔子,穿越人群,我看到了一个学子对仁义道德的追求。以一颗炽热的赤子之心去 关爱别人,以一腔火热的情感去了解他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也许是一种感悟,这也 许是一种奉献,再也许是一种坚守,一种对“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坚守,一种对“老吾 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坚守,一种对“仁义道德”最执着、最诚恳的坚守。 于是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贤哉,回也! 跨过历史,透过岁月,我看到一个学子对名利的漠视,甚至是一种鄙弃。功名利禄生不 带来,死不带去,又有何用?于是他说:“愿无伐善,无施劳。”这是他的理想,也许这让 人难以接受,但是如果一个人做事的动力只剩下单纯的功名利禄,那么这个人的确肤浅得让 人可怜,让人可悲,让人可恨。 那一天,我终于认识了他,终于知道了他的名字叫颜回,终于知道了豪华的别墅或许破 陋的小屋都不是我们进取途中的障碍,终于知道了人生的意义更应该体现在奉献上,最重要 的是要有一颗仁德的心,终于知道了精彩的生活并不需要名利来支撑。 这是颜回的智慧。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颜回,也就没有第二个与他拥有同样光芒得 - 24 - 人。 于是,我贴近他,贴近他的心,倾听他,倾听他那纯洁的心跳。在这一起一伏、一顿一 挫中,我终于知道了,原来,这就是我心中的颜回,这就是我要的生活。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得聆听! 【解析】 【详解】审题指导: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这是一道供料型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一共五句话,归结在一起的大意是:颜回不贰过, 不迁怒,看重德行,是一个十分令人尊重的贤者;颜回听讲时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 蠢人,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挥老师所讲的,可见是一个外愚内慧的人;颜回可能不 会对他的老师有帮助,但是却是一个对老师说的话心悦诚服、尊敬老师的人;颜回是一个安 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远离社会利益的纷争、内心清明的智者;颜回是一个善于思考、举一反 三的人,对事物均能做到触类旁通。读懂材料才是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然后在此基础上确 定自己的写作任务:写一篇在读书会上的交流发言稿,就颜回身上最突出的特质谈自己的思 考和感悟。学生即可在上述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关键信息点上立意,可以就某一方面来谈, 也可以综合几个方面来谈。 在文体的控制上,根据材料的暗示及题干的要求,建议写一篇议论文或议论类散文。学生在 写作时,一定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要强化文体特征;如果选择写议论文,要注意议论文的 常见结构模式,能熟练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参考立意: (1)颜回不再同一个错误上犯两次错,且看重德行修养,启示我们要学会做一个注重道德修 养的人。 (2)颜回听取长者教导时从不提出什么反对意见,像个蠢人,私下里同别人讨论时,却能发 挥老师所讲的,启示我们要学会做一个低调的、外愚内慧的人。 (3)颜回对老师说的话心悦诚服、尊敬老师,启示我们要尊师重道。 (4)颜回是一个安于清贫的物质生活、远离社会利益的纷争、内心清明的智者,启示我们要 清于物质,富于精神。 (5)颜回是一个善于思考、举一反三的人,对事物均能做到触类旁通,启示我们认识事物不 要胶着于一处,要学会发散思考,有智慧、有辨地。 可用素材: - 25 - (1)颜回,字子渊,又称为颜渊,春秋末期鲁国曲阜人。颜回是个优秀的学生,他不贰过、 不迁怒,看重德行,是孔子三千学生里的七十二贤才之一,也是一个十分令人尊重的贤者。 孔子对颜回甚为得意,将之称为贤者。颜回勤奋好学,十四岁拜孔子为师,此后终生师之。 颜回初入孔门的时候,年纪很小,稚嫩的脸庞,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和迷茫,初见老师孔子 时,颜回的眼神还有些躲闪,因为他面对的是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颜回应该是所有学生当 中年纪最小的,他的个头不高,衣衫褴褛,双眼深凹,颜回庄重地给孔子行跪拜之礼,算是 正式成为了孔子的徒弟。颜回不是个出众的孩子,他不是所有学生中最聪明的,确是最勤奋 的一个,来得比别人早,回得比别人晚,刻苦钻研功课。他的性格稍许沉默,性格又内向, 沉默寡言,才智较少外露,让很多人觉得他有些愚。 (2)颜回的个性温顺、阴柔,言行举止都比较拘谨,不事张扬。《论语》中说他“敏于事而 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不迁怒,不贰过”,表面看来好像愚钝,但内里却很秀 慧。很多时候,孔子在讲学时,颜回都静静地在一边听着,不对老师的言论提出任何问题, 他对于老师孔子是朝圣般的膜拜;“亦步亦趋”便是他对老师尊敬的表现,他想要变得跟自 己的老师一样,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成为一个受到大家尊重的贤者,因此老师说的每一句 话,都被颜回记住。颜回这样的做法,起初在老师眼里,不过是个庸才,是不能成气候的。 他与孔子交谈时,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当孔子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的 时候,颜渊也是不吭声,默默地看着周围的同学发表自己的高见。尤其是农山言志时,仲由、 子贡都大谈特谈自己的见解,而颜回却“退而不对”,即躲在一边不做声,看似颜回愚钝, 但是事实证明颜回并非愚钝之人。 (3)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对于孔夫子的学问, 颜回能够掌握其精神实质,做到融会贯通,一以贯之。孔子周游列国,过匡地遇乱及在陈、 蔡间遇险时,差点就一命呜呼,跟随游学的很多学生都对孔子的学说产生了动摇,只有颜回 坚定不移地支持老师孔子,并解释道;“老师的理想很高,学问很深,所以才不被一般世人 所理解、采用,这正是他们的耻辱。”孔子听了很高兴。因为颜回真正读懂了老师的内心, 这样的学生孔子怎么能不喜爱?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 “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 慎于治身。颜回很忠厚,对老师言听计从,尊师重道,就连子贡也不敢和颜回进行比较,可 见,颜回是个“大智若愚”之人,这样的人是孔子所喜爱的,也是贤人的表现。 行文结构: 文章可以“走近颜回,走进清明之境”为题,以极富深情的文字开篇,直接表达对颜回的敬 - 26 - 仰之情,“我追寻他,追寻他的足迹;接近他,接近他的思想;而他,融入我,融入我的血 液,滋润了我那还十分稚嫩的灵魂”。然后写颜回在粗陋的物质生活中磨练的高洁品质,再 以孔子语小结“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接着写颜回对仁义道德的追求,并以孔子语“回也, 其心三月不违仁”“贤哉,回也!”小结。接着再写颜回对名利的漠视和鄙弃,并引颜回语 “愿无伐善,无施劳”小结。三个方面以平行结构模式展开,最后,谈颜回带给“我”的启 示以结束全篇:豪华的别墅或许破陋的小屋都不是我们进取途中的障碍,终于知道了人生的 意义更应该体现在奉献上,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仁德的心,终于知道了精彩的生活并不需要 名利来支撑;颜回的生活,正是我所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