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2.00 KB
  • 2021-06-05 发布

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景东一中2022届高一(下)期中考 语文试题 总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暴力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省:省察 C.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D.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躁:浮躁,不专心 - 23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輮使之然也 B. 君子生非异也 C.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D.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3.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学习应注重积累”的一项是( )‎ ‎①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③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A. ①③④ B. ②⑤⑥ C. ①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是对文言实词的考查。应对此类试题要结合语句的意思理解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特别要注意词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活用的现象。‎ A项,暴,暴力,解释错,应改为:通“曝”,晒干。译文: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通假字。应对此类题目,考生平时对通假字多归纳汇总,并熟悉常见的通假字,尤其是课本中出现的通假字。同时,结合语句的意思也可以帮助识别通假字。‎ A项,“輮”通“煣”,使弯曲;‎ B项,“生”通“性”,资质秉性;‎ C项,没有通假字;‎ D项,“有”通“又”,再;“暴”通“曝”,晒干。‎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及观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重在理解文意,理解文意又重在掌握重要的文言文语法知识,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平时的积累。同时还要理解作者在文章中的观点态度。‎ ‎①句说明“人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进步,才能立足于不败之地”;‎ ‎②句说明“学习应注重积累”;‎ - 23 -‎ ‎③句说明“学习在于坚持”;‎ ‎④句说明“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⑤句说明“学习应注重积累”;‎ ‎⑥句说明“学习应注重积累”。‎ 故选B。‎ ‎【点睛】对于高中课本文言文的学习,除了掌握一些文言知识以外,还要对课本内容方面进行了解。答这类题型,要注意选项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重点词语的错议,篡改原文,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 译文: ‎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 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从这里兴起;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从这儿产生;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连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六条腿,两个蟹钳,(但是)没有蛇、鳝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 23 -‎ 材料一:‎ 历史上有相当多的传染病是不治而愈的,麻疯病到后来就不再具有传染性了。而人类的机体在每一次感染后,会自动产生抗体,抵挡类似疾病的再次侵扰。在机体与疾病此消彼长的无数次较量中,人类将自己的生命能力发挥到了极致,为生命机体构筑了一个持续向上攀升的平台,生命在与疾病的对抗中进化。这是一个自然完善的过程.‎ 早在公元前4世纪,医学先哲希波克拉底就已认识到疾病是一个自然过程,机体有自然治愈力,他认为医生的作用是帮病人恢复自身的自然能力,应对疾病,完成身体内部的自然平衡。‎ ‎(摘编自高晞《流行病与文明同行?》)‎ 材料二:‎ 图1 2003年我国东西中部地区基本经济状况 图2 2003年肺结核与传染病在中西东部发病率1/10万 ‎(上表数据源于陈迎春、唐圣春的《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卫生发展比较》一文)‎ 材料三:‎ - 23 -‎ 中医的这种“独特的色彩、风格”,一言以蔽之——以不变应万变也。运用中医理论时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辨析出患者临诊时的病机之所在,然后据“机”立治法、选方药。这种带有明显的个体化、技艺化的临床决策思维特点,恰恰与现代医学临床决策思维高度的规范化、逻辑化形成强烈的反差,表现出独特的色彩、风格,并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和优势。‎ 据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日前已决定立项启动“中医学的特色优势研究”课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确定中医药优势病种。专家已达成的共识是:即西医尚无良好疗效,中医药能够发挥独特效果的治疗领域;西医有确切疗效,但中医药具有独立的临床疗效或中西医结合疗效高于单纯西医药的病种;中医与西医有相同的疗效,但中医药毒副作用小的病种。对于这种做法,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早在2002年就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一篇预先为中医准备好的祭文……难道几千年不断发展的中医药学就只剩下文中所说的那点优势吗?!”‎ ‎(摘编自张效霞《“以不变应万变”才是中医最大的特色与优势》)‎ 材料四:‎ 比疫病更可怕的,是疫病引起的“恐慌情绪”。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透明度高,有利于我们及时掌握情况,但反过来,也可能导致泥沙俱下,甚至激起非理性的极端情绪。在此次疫情中,不管是吸烟、喝酒可以杀死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亦或是一些毫无根据、违背常识的悲观论调,都是抓住了人性在面对灾难、疾病时的恐惧和怯弱,再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不断放大。这启示我们,在重大疫情中,不仅要和病毒作斗争,也要和一系列不真实的消息、不健康的情绪作斗争。要想取得胜利,既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提升公开度、透明度,及时辟谣,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疫情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对战胜困难和挑战保持必要的信心和耐心。当然,理性健康的心态不能代替实实在在的举措,反过来,更扎实的防控措施才是我们的信心之源。……政策层面的支持、机制上的保障,才能化解各方心中的芥蒂、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为包容的社会心态提供土壤。对此,各地政府部门义不容辞,需要拿出更多科学、务实的举措,避免社会情绪的极端化、对立化。‎ ‎(摘编自人民日报评论《面对疫情,理性和信心也是一剂良药》)‎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生命机体自然完善过程中,经过与疾病的无数次较量,人类的生命不断进化。‎ B. 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传染病防治的效果,传染病流行会对社会经济造成影响。‎ C. 中医临床决策思维具有个体化、技艺化的特点,在某些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 D. 疫情期间,信息传播快、透明度高,利于人们掌握情况,直接导致“恐慌情绪”‎ ‎5.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图1和图2看,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传染病发病率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23 -‎ B. 传染病发病率东中部地区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东部地区要略高于中部。‎ C. 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高额度的财政收入,即可维持相对较低的传染病发病率。‎ D.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依然是西部地区沉重的负担,尤其是肺结核占比很高。‎ ‎6. 面对疫情,材料提供了哪些有效措施?请加以概括说明。‎ ‎【答案】4. D 5. C ‎ ‎6. ①正确认识传染病的特性,提高自身免疫力。‎ ‎②拥有理性健康的心态,对战胜困难和挑战保持必要的信心和耐心。‎ ‎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巧妙运用中医等特殊疗法。‎ ‎④相关部门做好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做好舆论引导。‎ ‎⑤政府决策,拿出科学、务实的防控措施。‎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D项,“直接导致”错误,“恐慌情绪”根源在于“人性在面对灾难、疾病时的恐惧和怯弱,再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不断放大”,互联网只是极端情绪的催化剂,并非直接原因。‎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C项,“东部地区继续保持高额度的财政收入,即可维持相对较低的传染病发病率”错误,从图一和图二可以看出,想要维持相对较低的传染病发病率,不仅要保持高额度的财政收入,还需保持财政收入大于财政支出,同时本地区经济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高。‎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在此基础上回归文本,根据题目要求确定答题区域,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 - 23 -‎ 材料一,“疾病是一个自然过程,机体有自然治愈力,他认为医生的作用是帮病人恢复自身的自然能力,应对疾病,完成身体内部的自然平衡。”概括为:正确认识传染病的特性,提高自身免疫力。‎ 材料四,“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对疫情保持科学、理性的态度,对战胜困难和挑战保持必要的信心和耐心”概括为:拥有理性健康的心态,对战胜困难和挑战保持必要的信心和耐心。‎ 材料三,“运用中医理论时病人进行具体的个体化分析,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研究和把握不同的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发生、演变的客观规律,辨析出患者临诊时的病机之所在,然后据‘机’立治法、选方药”概括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巧妙运用中医等特殊疗法。‎ 材料四,“要想取得胜利,既需要相关部门做好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提升公开度、透明度,及时辟谣”概括为:相关部门做好权威信息的发布工作,做好舆论引导。‎ 材料四,“各地政府部门义不容辞,需要拿出更多科学、务实的举措,避免社会情绪的极端化、对立化”概括为:政府决策,拿出科学、务实的防控措施。‎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寂寞荀子 王善鹏 荀子很寂寞,也很无奈,从他那荒凉的陵墓可以看得出来。‎ 小时候常去外婆家,每次去外婆家的路上必在一个杂草丛生的土丘上玩耍一阵。年龄稍大一些时,问大人土丘是何物,被告知是大地主的坟墓。直到上初中才惊讶地听说那个土丘原来是荀子墓。当再去外婆家路过这个土丘时,内疚之情便油然而生。 ‎ 在我名不见经传的故乡,竟沉睡着一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圣贤,这使我不由得感到自豪,随即又不安起来。 ‎ 我开始埋怨家乡的父老,我们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有如此显赫的人物,我们既没有尽地主之谊,更没有表现出鲁南人的热情豪放,而是无情地把这位客人抛到荒山野外。 ‎ - 23 -‎ 荀子墓位于兰陵镇东南1.5公里处,墓地东邻横山山脉,这就注定了荀子墓的地理位置在山麓洼地。荀子墓西邻城南王庄,所谓城,已经不是先生在时那个曾经辉煌的兰陵城了,如今的兰陵,属于山东省苍山县的一个镇,除了李白在《客中行》里赞誉过的那个美酒厂还艰难地支撑着兰陵的门面,已经看不出当年兰陵城任何的蛛丝马迹了。 ‎ 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也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 ‎ 荀子远离喧嚣,被世间的尘埃湮没。 ‎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王思玷先生可谓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他仅留的几篇作品被家兄王善民先生编入《午夜彗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王思玷先生神采奕奕,戴一副近视眼镜,留中分头,面对近两公里外长眠的荀子,不知感想如何。 ‎ 面对一代宗师,王思玷先生像是在背诵荀子的那篇名作:“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王思玷先生的雕像是在地方政协的倡议下,兰陵的仁人志士们自筹资金树立的,雕像下面的石座四周密密麻麻刻满了捐钱人的名字。这不难看出,兰陵人还是挺慷慨的。 ‎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这是李白的《客中行》,李白的许多著名诗篇都是酒后有感而发,一生的诗作数不胜数,兰陵人对《客中行》却情有独钟。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注册,这难道不是兰陵人的精明? ‎ ‎《客中行》不是诗,更像广告词,比那个铺天盖地的推销词“相信我没错的”说得更加含蓄而富有内涵。李白为兰陵酒制造的名人效应持久不衰,使兰陵人世代受益。兰陵人把一个酿酒作坊发展成今天的集团公司,除了兰陵人自身的努力之外,李白功不可没。 ‎ 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看得出,兰陵人还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的。 ‎ 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 ‎ - 23 -‎ 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明朝诗人李晔专程来兰陵拜谒荀子墓,见荀子墓孤寂荒凉,感慨万千,曾赋诗一首:“古冢萧萧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当时文彩凌星虹,此日荒凉卧烟雾。卧烟雾,愁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尽无人到,惟有蛛丝罗墓门。”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荀子墓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 我定眼看看兰陵人,再次瞻仰荀子墓,竟无言以对。‎ ‎7.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因为家乡沉睡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的圣贤——荀子而感到自豪,但同时也为家乡人对荀子墓的冷落而感到不安。‎ B. 文章引用明朝诗人李晔的诗极有意义,它一方面展现了历史上荀子墓一直以来的荒凉,另一方面也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C. 作者想象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像是在对着荀子墓背诵荀子的著名篇章,这表明作者认为荀子应该得到包括王思玷在内的人们的尊重。‎ D. 作者思路开阔,笔法灵活,将与兰陵有关的名人一一写来,挥洒自如,体现出散文形散神聚的文体特点。‎ ‎8. 本文的题目是“寂寞荀子”,文中却又写了另外两个人物——王思玷和李白,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9. 文章倒数第二段转而写荀子墓(庙)的历史,有何意图?请结合文章进行探究。‎ ‎【答案】7. B 8. 这两个人物都和兰陵有关,也都受到了兰陵人的推重,他们在兰陵的境遇与荀子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表明荀子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更加突出荀子的“寂寞”。 ‎ ‎9. 这种写法极为巧妙。这一段写历史,或反映古人对于荀子墓的重视,或反映荀子墓的孤寂荒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荀子墓在今天理应得到重视却未能得到重视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和不平。‎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中,‎ - 23 -‎ B项,“一直以来的荒凉”理解错误。明朝诗人李晔的诗只是展现了明代时期荀子墓的孤寂荒凉,并不能说明历史上荀子墓一直以来的荒凉。根据文章倒数第二段的内容,“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荀子墓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可见在历史上荀子墓曾经一度被重视过。‎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题干要求分析:本文的题目是“寂寞荀子”,文中却又写了另外两个人物——王思玷和李白,作者的用意是什么。首先从内容上看,根据文中的“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兰陵的另一位名人,他是被茅盾先生称为‘午夜彗星’的近代作家王思玷先生……在兰陵,王思玷是名人,甚至胜过荀子。如果你有机会去兰陵,站在西街口上,一定能看见西山上王思玷先生的巨型雕像”,“兰陵酒的商标上不仅有李白的诗篇,更有李白的头像”“兰陵人知恩图报,在美酒厂的办公楼前建起了一座高大雄壮的太白楼,据说这座太白楼的建造施展了兰陵人大胆的想象力,登上太白楼,使人联想到李白当年把酒临风醉卧兰陵的洒脱风采”这些描写可知,这两个人物都和兰陵有关,而且都受到了兰陵人的推重。在结合文中的句子“相对于李白来说,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他曾两度就任兰陵令,在位十八年,走遍了兰陵的山山水水,政绩卓著,内治外联,实惠于民,政平而民安。”“荀子墓长满了野草,周围有几棵瘦弱的洋槐,既没有楼阁庙宇,又没有苍松翠柏。逢年过节或许也没有人烧香祭奠,至今给人的感觉仍是凄凉。”可知,荀子是个地道的兰陵人,曾两度就任兰陵令,且政绩卓著,实惠于民。可现在兰陵人已经忘记了荀子,荀子墓上长满了野草。所以文中写王思玷和李白是为了和荀子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荀子未能得到应有的尊重,从而更加突出苟子的“寂寞”。‎ ‎【9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本题属于探究题,解答此类题,先要认真审题,有明确的观点,然后在文章中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论据。探究题是一种个性化阅读,必须有理有据,但不要脱离文本,更不要背离主流观点作答。本题题干要求探究文章倒数第二段转而写荀子墓(庙)的历史,有何意图。首先从内容上分析这段文字主要描写了什么内容。文章倒数第二段主要叙述了历史上古人对待荀子墓的不同做法,根据“宋朝徽宗皇帝非常敬重荀子,曾下令建造荀子庙”“道光二十一年(1841)清政府曾补建荀子墓碑一座,光绪三十年(1904)又立‘楚兰陵令荀卿之墓’碑。1977年荀子墓被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苍山县革委会另立保护标志碑一座。”可见在历史上荀子墓曾经一度被重视过。但在明朝时,根据明朝诗人李晔诗的内容可知,荀子庙年久失修,早已倾圮,很是孤寂荒凉。写荀子墓(庙) 被重视的历史主要是和今天人们的做法形成对比的,突出今人对荀子墓的不重视的现状。写荀子墓(庙)在历史上就曾经不被重视,很孤寂荒凉,是为了和开头第二段描写荀子墓的荒凉内容形成呼应,突出荀子墓一直都很“寂寞”的现状,也很好地照应了题目里的“寂寞”二字。综合这一段的内容,主要是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苟子墓在今天理应得到重视却未能得到重视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内心的遗憾和不平。‎ ‎【点睛】考查段落结构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本题是考查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照应下文……。‎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 23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师襄(Xiāng)  苌弘(Cháng) 不屑(xiè) 孰能无惑(shú)‎ B. 经传(zhuàn) 老聃(dān) 嗟乎(jiē) 贻笑大方(yí)‎ C. 传道(chuán) 谄媚(chǎn) 郯子(tán) 阿谀奉承(yú)‎ D. 句读(dú) 丰腴(yú) 李蟠(pán) 间不容发(jiàn)‎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吾从而师之 B. 师不必贤于弟子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则群聚而笑之 ‎12.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地位高低、年龄大小,有道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 文章第二段,作者运用三个事实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C. “士大夫之族”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在从师这件事上还比不上他们,作者对此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D.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的老师,只是“小学”水平而已。‎ ‎13.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答案】10. D 11. D 12. D ‎ ‎13. (1)所以无论(地位)是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纪大还是年纪小,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2)(一方面)不通晓断句,(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 23 -‎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识记字音的能力。做题时由易到难,注意分析那些疑难字的读音, 注意调动知识积累,适当运用联想进行比较,注意用好排除法。本题中,‎ D项,句读(dú)——dòu,句读是进入文言文体系的方式,俗称“断句”。间不容发(jiàn)——jiān,意思是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也形容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本题要求选出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 A项,从而:古义,跟从并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 B项,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C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D项,群聚:古今同义,指聚集在一起的意思。‎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D项,“只是‘小学’这一水平”分析有误,由文中第二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小学”说的不是老师的水平,它在文中的意思是“小的方面倒要学习”。‎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 23 -‎ ‎(1)中,“是故”,因此,所以;“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标志“……也”,“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所存”,所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词性短语,这里意为“存在的地方”。‎ ‎(2)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应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为“不通晓断句,不能解决疑惑”;“或”,有的;“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遗”,放弃。‎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 23 -‎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断句,(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马嵬(其二)‎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14.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是对方士称在海外仙山寻找到杨贵妃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州,不过是空闻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 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军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 “此日”是禁军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郎织女不知他俩可以永不分离。‎ D. 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15. 《马嵬(其二)》颈联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各写了哪两种生活?前后两种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答案】14. C 15. (1)对比。(2)第一种生活: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的爱情的甜蜜;第二种生活:唐玄宗的沉溺声色荒淫误国,导致“六军不发”,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要清除祸水,“今日就是杨贵妃的死期”的现状。(3)没有“当时”的荒淫,就没有“此日”的离散,以前的享乐生活是造成今日悲剧的根本原因。‎ ‎【解析】‎ - 23 -‎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诗歌的综合能力。包括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此类试题一般从意象的含义、手法及其解说、艺术效果、语言风格、曲解诗意等角度设错,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意为在这危急之时”错,正确的理解是:“当时”指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发生“马嵬事变”五年前的七月初七。‎ 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要反复读懂诗歌,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1)对比手法。“六军同驻马”与“七夕笑牵牛”进行对比,“当时笑牛郎织女一年只一度相会,而今六军驻马,赐死杨贵妃,从此永诀,想一年一度相逢亦不可得了”,运用对比讽刺了唐玄宗荒淫误国。‎ ‎(2)两种生活:“此日”指贵妃赐死之日,“当时”指七夕相约之时。“六军同驻马”指禁军哗变,李、杨两人的爱情也一同“驻马”了,幻灭成空。“七夕笑牵牛 ”,意为七夕之夜,长生殿上两人曾欢笑密约,并笑牵牛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之短暂;“当时”曾经“笑”他人,而今却不如牵牛织女之长久相恋;相比之下,令人可悯而又可笑。诗人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 ‎(3)前后两种生活的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充满了强烈的讽刺意味,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点睛】探究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通过赏析诗句,首先指出在抒发情感上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者是表现手法,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是如何运用该手法的,最后指出运用该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表现诗人听取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后的感受的诗句是_________ ,_________ ,诗人也借此句点明了全诗主旨。‎ ‎(2)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中,能体现孟子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最终达到和谐社会的句子是_________ ,_________ 。‎ - 23 -‎ ‎(3)《过秦论》中最能表现秦始皇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的句子是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_________ ;并指出秦的过失即灭亡的原因在于________ 。‎ ‎【答案】 (1). 同是天涯沦落人 (2). 相逢何必曾相识 (3). 谨庠序之教 (4). 申之以孝悌之义 (5). 履至尊而制六合 (6).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是提示,注意“涯”“沦”的书写;‎ ‎(2)“注重民众教育,通过认真兴办学校”是提示,注意“庠”“悌”的书写;‎ ‎(3)“统一天下势不可挡”“灭亡的原因”是提示,注意“履”“合”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语言运用 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现实中,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________、奋楫争先的新局面。前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________的重大战略任务”。________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    ),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的决定,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 - 23 -‎ 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________: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5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B.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深谋远虑 擢发难数 C. 百舸争流 长治久安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D. 百废待兴 政通人和 高瞻远瞩 不胜枚举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枪、款、人”战略思想 B. 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 C. 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由陈毅提出 D. 陈毅提出了“枪、款、人”战略思想来壮大新四军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 B. 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不足。‎ C.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D.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答案】17. C 18. B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处 ,百舸争流: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 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百废待兴:各种被废置的或该办末办的事业都等待兴办。此处是说一个好的领导干部可以开创很多人部在奋勇前进的局面,再结合横线后“奋楫争先”,此处选用成语“百舸争流”。第二处,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政通人和:政治顺遂,人民和乐。形容国泰民安。此处是说把发现培养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重大战略任务”,应选用成语“长治久安”。第三处,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深谋远虑:周密地计戈,往长远里考虑。 ‎ - 23 -‎ 根据横线后“的判断”可以推断不能为“深谋远虑”,因为“深谋远虑”就包含“判断”的意思。选成语“高瞻远瞩”。第四处,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个全举出来, 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 ,数也数不清。此处是说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太多了,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选用成语“不胜枚举”。 ‎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要求语意连贯,句式整齐。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句,要与对应句子结构一致,修辞相同,意脉相承,内容相关,风格近似,符合事理理逻辑。根据括号后面的旬子“把培养干部放在武器、 筹款之前”可知,战略思想应是 “人、枪、款”。排除A、两项。 根据后一句“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陈述主语“他”显然是指“陈毅”, B项陈述主语是“陈毅”,C项陈述主语是“战略思想”,根据前后陈述主语一致性原则,排除C。 ‎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仔细阅读划线句子“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決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句子存在两处问题,首先语序不当, 根据逻辑,应是先解决间题,进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结果;第二是重复赘余,“缺乏”与“不足”重复。再来看选项:‎ A项,语序不当,应是先解决问题,进而达到提高战斗力的结果。 ‎ B项,语序不当,应是先解決间题,进而达到提高科力的结果,“缺乏”与“不足”重复。‎ C项,“缺乏”与“不足”重复。 ‎ 故选D。‎ ‎20.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两位名人,各写一段文字。‎ 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人生价值的宣言,也是他作为一位天才诗人高度自信、达观豪放的写照。‎ ‎【答案】陆游说:“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他临终的遗嘱,也是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终生追求未遂的梦想。‎ - 23 -‎ 鲁迅先生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的能力。仿写句子要做到:仿写的句义与原句一致;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注意例句的修辞手法,仿句要与之保持一致。本题要求仿照下面的句子,另选两位名人,各写一段文字。首先选择的是两位名人,可选择诗人,如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也可选择作家,如鲁迅、老舍、巴金等;还可以是毛主席、周总理等伟人。其次注意例句的句式,名人说+名人名言+这是他……,也是他……。最后将仿句与例句及要求对照,看是否完全符合要求。‎ ‎21.下面是一篇文章的摘要,请你根据其内容提取三个关键词。‎ ‎《过秦论》叙写了秦朝的很多罪过,但最重要的一条应是“焚书坑儒”,它残暴地毁灭了和谐文化。汉代则吸取秦朝速亡的历史教训,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及选用贤才、大兴和谐文化的建议,实现了四百多年的统治。唐朝的繁荣昌盛,与从隋朝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度密切相关,和谐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使封建统治又延续了一千多年。‎ ‎【答案】和谐文化 历史教训 繁荣昌盛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提取关键词的能力。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核心信息”,是一种压缩信息类的题型。实际上是考查对语言材料的准确理解、正确分析能力,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对信息的归纳和整合能力。‎ 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和谐文化问题,所以“和谐文化”这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通过正反事例论证构建和谐文化的必要性,反面是秦朝“焚书坑儒”;正面则是汉代吸取教训,实现了近五百年的统治;唐朝实行和谐文化,繁荣昌盛。据此即可找出“历史教训”“繁荣昌盛”两个关键词。‎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 23 -‎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不忘根本 曾有位哲人说过:“向后看才懂得生活。”人生的后方,生命的源始,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不忘根本,不嫌弃那生养我们的“旧壳”,才不愧于良心,才能走得踏实而稳当。‎ 苍莽天地,红尘万载,个体于这个世界,一如苇草之轻盈,若不是深深地扎根于家的沃土,我们又怎么能逆势挺拔,在人生的风雨中坚韧地摇曳?‎ 曾被孝女孟佩杰的故事打动,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深深扎根在养母为她用关爱筑起的沼泽中。因为没有忘记养母的恩情,她在养母重病后坚强地照看了养母12年。她弱小的身影,如苇草般飘摇在凄风苦雨中,而她却用纤细的根系维持着坚韧的身姿,用发自内心的温情与跪乳,感动了世人。‎ 若将个体比作一棵树,它的根深深扎进家庭的爱中,那么我们整个民族之林的沃土便是对国家的爱,对民族文化的大爱。‎ 当今,国人中普遍存在一种对本国文化的不认同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就意味着落后与保守,一脸的鄙弃与不屑。如此幼稚之举,和那刚破壳而出的小鸡嫌弃曾经蛋壳,有何分别?这种肤浅认识的背后,是对民族文化根基的渐渐淡忘。‎ 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不在美利坚和英格兰的土壤上,也不在“原罪”与“等待救赎”之类的教义里,秉承中国文化的精髓,我们才有安身立命之所。早几年前韩国申请将端午节列为他们的文化遗产,就对我们敲响了警钟。‎ 所幸的是,中华民族也不缺有志之士,在为此摇臂呐喊,先是费孝通创新性的提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呼吁。紧接着,杜维明教授用汉语将中国儒学引入了哈佛课堂。近年,弘扬传统文化也纳入了文化兴国的战略中。‎ - 23 -‎ 中华民族之林正是有了他们的存在,才逐渐稳固了自己的根基,于经史子集中汲取养分,壮了枝桠,绿了树冠,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无忘根本,给了我们整个民族挺直腰杆的骨气。‎ 不管你走得多远,记得回望你的“蛋壳”,记得说一声“谢谢”,哪怕它再是破损与枯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漫画作文。漫画的内容是:画面左下方,有一个裂为两半的边缘不齐的蛋壳;右边是一只刚出壳的小鸡(小鸭、小鸟),小鸡嘴巴的斜上方写着“破玩艺儿!”。结合生物学知识来看,蛋壳对于小鸡而言,如同子宫、胎衣,它孕育过、保护过小鸡。“刚出壳的鸡”刚离开蛋壳,就骂它是“破玩意儿”,显然是瞧不起蛋壳,没有看到自己的出生曾得益于蛋壳,割裂并否定了自己与蛋壳的关系。小鸡否定蛋壳,说它是“破玩意儿”,其实是在否定自己。这反映出社会人生的一些什么现象呢?可以就事论事谈那些羽翼未丰就忘本的人或事。如果推而广之,当有深意,可以评说社会人生中的诸多现象。如:我们与父母亲情、家乡风物、中华文明、国家民族等的关系。一言以蔽之,漫画寓意是讽刺社会上“忘本”的人,他们对孕育、培养、帮助、教育过自己的父母、故乡、学校、社会、文化,没有感激之心,不懂得回报反哺,反而轻视、看不起,甚至指责、辱骂。‎ 参考立意:‎ ‎1、学会(对生我养我的父母、家乡等)心怀感恩,要知恩图报,寻找并了解自己的“根”。‎ ‎2、不可“出壳”“忘”本,不可忘“己”所“出”,不能忘掉自己本来的境况或自身的本源,不可忘恩负义。‎ ‎3、外来文化席卷而来,很多中国人就开始妄自菲薄,看不起本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盲目推崇西方文化,连饮食起居的生活习惯都以模仿西方人为荣。‎ 结构示例:题目《不忘根本》。开头引用哲人的话,引出观点:不忘根本,不嫌弃那生养我们的“旧壳”,才不愧于良心,才能走得踏实而稳当。主体部分由个人到文化,采用的递进式写法。个人,以孝女孟佩杰为例,说明不能忘记母亲的养育之恩。文化,以对比的形式,批判当前有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最后指出,不管你走得多远,记得回望你的“蛋壳”,记得说一声“谢谢”,哪怕它再是破损与枯瘪。‎ 参考素材:‎ ‎1.俗话说:狗不嫌家贫。同理,雏鸡也不应该嫌弃破蛋壳。君不见,漫画中那只初见天日,尚只有簇簇茸毛的小鸡,竟然摆出大爷的样子,朝蛋壳唾骂——“破玩意儿!”真让见者惊心,闻者伤心。‎ ‎2.‎ - 23 -‎ 华夏文明绵延数千载,那儒雅的学风,浑厚的积淀,陶醉、涵养着历代学子,支撑起国人的精神脊梁。而如今,却被有的人简单否定,一味贬损,只留下一个落寞的背影。面对这些,我们没由来地感到一种切肤之痛。从国家层面,善待和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是当务之急与有益之举。‎ ‎3、鲁迅的母亲姓鲁,鲁迅取这一笔名有对母亲尊重之意。鲁迅去南京求学时,母亲给他订了亲。女方叫朱安,是个没有文化的缠足姑娘。鲁迅请求退聘。但他母亲坚决不同意,说退聘有损两家名声,会给女方造成嫁不出去的痛苦。鲁迅要求朱安放足读书,但对方都没有做到。青春时期的鲁迅就被“母命难违”的封建礼教剥夺了男女情爱的权利。他曾对许寿裳说朱安“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其实,鲁迅何尝不知道爱情,但是他不愿让母亲为难,他那尚未萌芽的爱情种子就被礼教的“恶魔”吞噬了整整二十年,直到后来他同许广平结婚为止。  ‎ ‎4、《礼记·乐记》:“慢易以犯节,流湎以忘本。” 孔颖达疏:“淫酗肆虐,是流湎以忘根本也。”‎ ‎【点睛】写漫画作文时,特别注意两方面:‎ ‎①一定把漫画当作作文材料,需要引述材料,论述时有针对性,绝不能无限制地扩大化、广泛化,比如写“感恩挫折”、“感恩对手”“感恩朋友”就属于偏题。‎ ‎②又不能只谈漫画,要联系生活实际,由表及里,由“画”到社会,上升到理性思考,揭示人生道理或社会法则。作文题也有“类似的事情也许曾发生在你身上或身边”的提示。‎ - 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