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1-06-05 发布

江西省临川第一中学暨临川一中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 6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临川一中暨临川一中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 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 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引用等论证方法。‎ 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C.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改动。‎ D.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是落后、保守、专制等。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让世界走近中国,了解中国,并且不断谋求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各国开展贸易合作、对外援助、举办大型赛事或会议、推广孔子学院、建设“一带一路”等,中国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并不是中国制造能带来的,更多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全球格局观念等的吸引力,说到底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创造力。‎ ‎ ‎ ‎ 改革开放让很多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如快餐、电影、节日等,这些事物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面对外来文化,从猎奇到接受,甚至到崇拜,让很多中国人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产生了文化自卑感。中国文化的输出让更多国人能够走出国门,去了解世界。出现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文化,中国流行的科技产品与应用软件成为国外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让国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断增强。‎ ‎ (摘编自杨文琴《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与符号化困境》,2018年6月)‎ 材料二:‎ ‎ 我们的流行文化中,曾有“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以“玄幻、武侠、仙侠”类为主的中国网络文学,也已走向国外,但它们或者因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不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也不具备深刻的文化影响力,并不能发挥提升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 而在《三体》中,我们看到它对世界输出了表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意识,而它所诉求的世界观、人类观和宇宙观,具有人类所普遍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其承载的信息量,已完全超越了小说,甚至是文学的领域,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影响着世界文化。《三体》在日本出版的项目组主编就这样说,在日本“我们希望不仅是科幻小说读者,还有其他如工程师、科学家、研究人员、学者、知识分子去了解中国小说”。这说明,我们中国的文学对世界文学、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具有深度、广度的渗透,文化影响力已越来越大……‎ ‎(摘编自昊昊《由海外“<三体热>”说“文化输出”》,2019年7月23日)‎ 材料三:‎ ‎ 与官方的努力相比,民间自发的文化输出有着灵活、新潮、流行的特点,形式更加接地气.表达方式也更贴合互联网语境,可以很快地进行传播。当我们还在为如何包装“中国功夫”“京剧脸谱”“中国结”这些传统文化绞尽脑汁的时候,不妨转变思路:“阳春白雪”的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需要传播,但更需要考虑的,是外国人的接受形式。“曲高和寡”,外国人也不全都是“文化精英”‎ ‎,大多数外国人也只是普通人罢了,相比于内涵丰富、形式较为复杂的传统文化而言,人们在心理上本能地对通俗流行之物接受度更高。‎ ‎ (摘编自王嘉睿《文化输出,从来都不只是官方的事》,2019年12月11日)‎ 材料四:‎ ‎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方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 (摘编自钟超《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光明日报》2019年12月9日)‎ ‎4.下列对“文化输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办大型赛事或会议、建设“一带一路”等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创造力。‎ ‎ B.西方的快餐、节日等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文化输出。‎ ‎ C.《三体》作为文化输出的成功范例,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在日本。‎ ‎ D.李子柒的视频获取了海内外大量的关注,旨在说明文明对话中价值共识的重要性。‎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革开放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和西方的文化输入提供了可能,中国在国际上产生了更多积极的影响。‎ ‎ B.文化输出需要官方的努力,也需要民间的广泛参与。对于外国人来说,雅文化不如俗文化受欢迎。‎ ‎ C.“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颇有“着意栽花花不发,闲情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值得我们深思。‎ ‎ D.真正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点可以避免出现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和孤芳自赏的情况。‎ ‎6.请结合材料概括文化输出应注意的问题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效。(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于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做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这不公道!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之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质朴、典雅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8.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6分)‎ ‎9.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要阐述。(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祥符中,迁太常博士。‎ ‎ 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擢刑部员外郎。‎ ‎ 寇准判永兴,黥有罪者徙湖南,道由京师,上准变事。夷简曰:“准治下急,是欲中伤准尔,宜勿问,益徙之远方。”从之。使契丹,还,知制诰。两川饥,为安抚使,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治严办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 ‎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徙永定陵地,夷简验治,允恭诛,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因请以祥符天书内之方中。真宗祔庙,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宫中,以银罩覆神主。夷简言:“此未足以报先帝。”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迁尚书礼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帝始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夷简亦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 未几,感风眩,降手诏曰:“古谓髭可疗疾,今翦以赐卿。”三年春,帝御延和殿召见,‎ 敕乘马至殿门,固请老,以太尉致仕,朝朔望。‎ ‎ 既薨,帝见群臣,涕下,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 (节选自《宋史·吕夷简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 B.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 C.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D.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大理寺,中国古代官署名,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大理寺卿。‎ ‎ B.权,古代表示兼代某一官职的词语,此类词语还有领、署、知、摄、行、判、守。‎ ‎ C.衬庙,是指将死者附在祖先宗庙里进行祭祀。在本文中是指宋真宗死后祔于宗庙。‎ D.朔望,中国古典文献中用朔、望、晦来分别指代农历的初一、十五和每月最后一天。‎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夷简一心为国,多有建言。面对寇准将要“变事”‎ 的言论,吕夷简认为这是有人故意诋毁寇准,不应理会,应将他们流放到更远的地方。‎ ‎ B.吕夷简政绩突出,受到赏识。两川灾荒期间他出任安抚使,并获得提拔,因为严办有声,皇帝在屏风上看到了他的名字,表示将要重用他。‎ ‎ C.吕夷简为人机巧,善于应变。宋仁宗罢免了太后任用的张耆、夏竦两位大臣,吕夷简实则也曾依附太后,只是他应对圆融,不易被察觉。‎ D.吕夷简深受皇恩,颇受礼遇。吕夷简身患风眩之症,皇帝剪掉自己的胡须赏赐给他,用来治病。三年春,皇帝又恩准他可以骑马到殿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 (2)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寻春①‎ 苏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③招魂,即《楚辞·‎ 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江城”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15.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 ”一句表明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 (2)《荡寇志》中说兖州府的镇阳关“两山陡立,中夹泗河,易守难攻”,这正是《蜀道难》中说的“ , ”的兵家必争之地。‎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两句慨叹历史风云变幻、物是人非。‎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共享单车缓解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优点突出,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然而,当资本纷纷相中这块热土,一股脑儿涌入,共享单车也就火过了头,    乱象丛生(  );单车数量骤增,管理却跟不上,难以约束用户,也无力调度和维护,这又加剧了堆积和毁弃问题。‎ 共享单车乱象该怎么治?专家介绍,北京建设电子围栏,上海划出专门区域,杭州发动环卫工人、市政养护员、停车收费员等多支队伍以规范单车停放;南京、成都、昆明等地或实行总量控制,或实行配额管理。专家们还呼吁,政府和企业应携手打造用户信用体系,敦促使用者将单车停放好、爱护好。共享单车具有公共性,使用者、管理者多,难免各行其是、各“甩”其责。把规则立起来,各方才能有所   ,避免造成破窗效应。‎ 然而,规则有     。如果一种新鲜事物方兴未艾,很难立出合理的规矩,因为无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测;等充分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要总结经验教训,汇聚众智,凝聚各方意见,建立规则。当然,规则应该有一定弹性,也需要     ,根据情况的发展,再进行补充、修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致 遵守 修正性 与时俱进 B.以至 遵循 修正性 随机应变 C.以致 遵循 滞后性 与时俱进 D.以至 遵守 滞后性 随机应变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造成了“单车围城”,企业圈地,无限投放 B.造成了“单车围城”,无限投放,企业圈地 C.无限投放,企业圈地,造成了“单车围城”‎ D.企业圈地,无限投放,造成了“单车围城”‎ ‎19.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优点突出,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 B.共享单车优点突出,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 C.共享单车缓解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优点突出。‎ D.共享单车优点突出,缓解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学会区分不同种类的垃圾实际并不算太难,一开始可能需要对照垃圾分类图表,熟悉之后就会在头脑中   ①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减法”,即弄清哪些是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剩下的几乎都可归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顾名思义是不宜焚烧的垃圾,包括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干电池等。这类垃圾不是经常有,因此   ②   ‎ ‎,通常一个月回收一次。资源垃圾就更好分类,包括塑料瓶、饮料食品用玻璃瓶、饮料食品用铝罐铁罐等,并且都要清洗干净,捆扎整齐。至于大件垃圾则主要是边长超过30厘米的家具等,扔大件垃圾需要提前向当地的大件垃圾处理中心申请,并且需要付费。各种资源垃圾   ③   ,不能混在一起。‎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19年6月28日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举行。28日中午大阪峰会正式开始,日本首相主持并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位发言,作引导性讲话,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全球治理;坚持迎难而上,破解发展瓶颈;坚持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习主席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出对外开放的若干重大举措,习主席已连续七次出席或主持G20峰会,这充分体现中方对G20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重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9月8日,武汉大学举行本科生开学典礼。一名未被选中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的学生自行上台希望展示自己准备好的演讲,工作人员及时对该生进行了劝离。当晚,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敢于展现自我体现了武大青年可贵的勇气,但再强烈的个人意愿也不应随意打破公共秩序的边界。”此事引起不少网友的质疑:“机会不是这样争取的,还是要遵守规则”;“金子总会发光,急于表现自己反而让人讨厌”。也有网友表示可以理解,“该同学有勇气打破常规是难能可贵的,校方应该让他发言”‎ ‎。武大校刊也开辟专栏对此事进行讨论。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武大新生的身份,向武大校刊“争鸣”专栏投稿,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认识,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临川一中暨临川一中实验学校2021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题 命题人: 审题人:‎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题。‎ 朱自清先生的《论雅俗共赏》最早于1948年上半年由观察杂志社出版,书中其收关于文艺的论文十四篇,有三分之一是谈诗歌的,主要是谈朗诵诗。先生对新诗创作有个基本观点,即诗歌语言固然应当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但更主要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盖中国传统诗歌与音乐有密切关系,而“节奏”是从音乐来的;尽管新诗与音乐已没有直接关系,却也不能没有节奏。既称为诗,总要读来朗朗上口,因此节奏是不能缺少的。这本书中谈诗歌的文章大抵从不同角度来阐释并论证这个观点。‎ 书中力作当推《论雅俗共赏》和《论逼真与如画》。这里我想着重谈谈《论雅俗共赏》。先生撰写论文,经常结合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脉络来谈问题,此文自不例外。这篇论文的观点是有倾向性的,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大读者层面。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一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这样的作品才能传之永久。这就是我对先生论“雅俗其赏”‎ 的粗浅理解。其实我以为,雅与俗并非彼此不能相容的矛盾对立面,其间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在先秦文学中,《诗》三百篇应该是最古老也最典雅的作品了,但其中“国风”和“小雅”两大类,有不少作品最初也应该是比较通俗的,且曾在民间广为流传。后来经过上层文化人进行加工,才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楚辞》中的《九歌》也是这样。其后的汉魏乐府、五七言诗以及词、曲,散体文中的话本等,其发展过程亦大抵如是,不妨说都是由俗变雅,或先俗后雅的。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时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闲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可见“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 如果从读者这方面说,则从俗到雅,实即“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主要还是希望广大群众的文化素质和鉴赏能力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当前有一种风气,强调属于古典范畴的文艺作品非经过人为的改动不可,即使是已被公认为经典之作,如小说中的《西游记》《红楼梦》或戏剧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也要对它们妄施斧斤。理由是不“改刀的话就不算“与时俱进”,并认为群众也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是不科学的,也是行不通的。真正的经典作品,不下苦功夫是读不懂的。试问,谁敢擅改屈原的《离骚》《天问》以及鲁迅的《野草》呢?成功的作家和艺术家是有责任提高读者和观众的鉴赏能力和艺术水平的,而不是随意迁就读者和观众的低水平,从而降低作品的质量或擅改传世已久的经典之作。如果拿“雅俗共赏”做挡箭牌,而一味迎合时尚的低级趣味,最终是会葬送我们一切文学艺术创作的前途的。‎ 一部成功的文学艺术作品能产生“雅俗共赏”‎ 的效果,乃是品位很高的美学境界,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不能由于作者水平低或演员的艺术表现力不足,写不出或演不出达到一定水平的作品和剧目,便以“雅俗其赏”为借口而替自己文过饰非。在当前这种社会浮躁风气下,在文化滑坡日益严峻的形势下,请读者耐心读一读朱自清先生这本《论雅俗共赏》旧著,窃以为是大有好处的。‎ ‎(选自吴小如《<论雅俗共赏>前言》,有删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的基本观点。‎ B.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指出,文学作品应重点照顾一般文化水平的读者。‎ C.《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都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这与上层文人的加工有关。‎ D.“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即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化素质和鉴赏力,而非一味地迁就读者水平。‎ ‎1.D(A项,“这个观点”指的是“新诗必须有节奏”而非“新诗语言必须要有节奏”。B项,“重点照顾”错误。结合“即以古今的名著名篇为例,要求今后的作者能照顾到广人读老层面”“文学作品不能只供文化程度高的读者阅读,而应该争取多数人(即般文化水平的人)都能欣赏”分析,“重点照顾”借误。C项扩大了范围,原文是“《楚辞》中的《九歌》”经历了由俗到雅的演变历程。故选D。)‎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介绍文集基本内容,然后主要就其中一篇文章谈自己的理解和深入思考。‎ B.作者在阐述“雅俗并非矛盾对立”这一看法时,主要运用事例和引用等论证方法。‎ C.文章主要从文学史发展和读者鉴赏两方面,阐释了作者对“俗”与“雅”的认识。‎ D.这篇前言体现作者鲜明的观点和写作动机,文末点明旧著再版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2.B(B项,“引用等论证方法”错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与音乐有关,因此朗诵诗歌时需关注诗歌的节奏,充分体现诗歌的美感。‎ B.清末谴责小说在当时是闲书,在今天成为经典名著,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 C.要读懂屈原、鲁迅的作品,读者需下一番苦功夫,而不能寄希望于人为的改动。‎ D.追求雅俗共赏的境界,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水平,也要致力于高质量的文艺创作。‎ ‎3.B(B项,“说明由俗变雅是一种常态”错淏。文中举“清末谴责小说,如《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在当吋不过是流行一时供人消遣的书’,现在则成为近代文学史中必须予以评价的古典名著”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雅”与“俗”只是相对而言,不宜划分得太刻板、太绝对。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在外国人眼中的形象是落后、保守、专制等。改革开放后,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让世界走近中国,了解中国,并且不断谋求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各国开展贸易合作、对外援助、举办大型赛事或会议、推广孔子学院、建设“一带一路”等,中国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角色。这并不是中国制造能带来的,更多的是中国的发展模式、发展理念、全球格局观念等的吸引力,说到底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创造力。‎ ‎ 改革开放让很多西方文化涌入中国,如快餐、电影、节日等,这些事物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面对外来文化,从猎奇到接受,甚至到崇拜,让很多中国人对自身的传统文化缺乏自信,产生了文化自卑感。中国文化的输出让更多国人能够走出国门,去了解世界。出现在异国他乡的中国文化,中国流行的科技产品与应用软件成为国外民众生活的一部分,这些都让国人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对本国文化的自信不断增强。‎ ‎ (摘编自杨文琴《中国文化输出的现状与符号化困境》,2018年6月)‎ 材料二:‎ ‎ 我们的流行文化中,曾有“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以“玄幻、武侠、仙侠”类为主的中国网络文学,也已走向国外,但它们或者因缺乏文化内涵,或者不是当代中国主流文化,也不具备深刻的文化影响力,并不能发挥提升和发展我们民族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 ‎ ‎ 而在《三体》中,我们看到它对世界输出了表示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意识,而它所诉求的世界观、人类观和宇宙观,具有人类所普遍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其承载的信息量,已完全超越了小说,甚至是文学的领域,正在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地的读者,影响着世界文化。《三体》在日本出版的项目组主编就这样说,在日本“我们希望不仅是科幻小说读者,还有其他如工程师、科学家、研究人员、学者、知识分子去了解中国小说”。这说明,我们中国的文学对世界文学、世界文化,正在发生着具有深度、广度的渗透,文化影响力已越来越大……‎ ‎(摘编自昊昊《由海外“<三体热>”说“文化输出”》,2019年7月23日)‎ 材料三:‎ ‎ 与官方的努力相比,民间自发的文化输出有着灵活、新潮、流行的特点,形式更加接地气.表达方式也更贴合互联网语境,可以很快地进行传播。当我们还在为如何包装“中国功夫”“京剧脸谱”“中国结”这些传统文化绞尽脑汁的时候,不妨转变思路:“阳春白雪”的中国传统文化固然需要传播,但更需要考虑的,是外国人的接受形式。“曲高和寡”,外国人也不全都是“文化精英”,大多数外国人也只是普通人罢了,相比于内涵丰富、形式较为复杂的传统文化而言,人们在心理上本能地对通俗流行之物接受度更高。‎ ‎ (摘编自王嘉睿《文化输出,从来都不只是官方的事》,2019年12月11日)‎ 材料四:‎ ‎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如何让一种文化理想精准落地另一种文化土壤,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避免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孤芳自赏,这需要真正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在李子柒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剖析出诸多为世界各国文化广泛接受的价值理念,如仁爱、勤劳、勇敢、与自然和谐相处甚至性别平等,这也是她能够受到广泛欢迎的重要原因。‎ ‎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方面,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 (摘编自钟超《李子柒为何能走红海外》,《光明日报》2019年12月9日)‎ ‎4.下列对“文化输出”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办大型赛事或会议、建设“一带一路”等证明了中国文化的魅力和创造力。‎ ‎ B.西方的快餐、节日等对中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是一种成功的文化输出。‎ ‎ C.《三体》作为文化输出的成功范例,在世界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特别是在日本。‎ ‎ D.李子柒的视频获取了海内外大量的关注,旨在说明文明对话中价值共识的重要性。‎ ‎4.(3分)C ‎("特别是在日本"错,文中仅是以日本为例。)‎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改革开放为中国的文化输出和西方的文化输入提供了可能,中国在国际上产生了更多积极的影响。‎ ‎ B.文化输出需要官方的努力,也需要民间的广泛参与。对于外国人来说,雅文化不如俗文化受欢迎。‎ ‎ C.“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颇有“着意栽花花不发,闲情插柳柳成荫”的意味,值得我们深思。‎ ‎ D.真正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点可以避免出现陷入文化的自言自语和孤芳自赏的情况。‎ ‎5.(3分)B ‎("对于外国人来说"错,原文表述为"对于大多数外国人",扩大范围。)‎ ‎6.请结合材料概括文化输出应注意的问题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效。(6分)‎ ‎6.(6分)‎ 应注意的问题:‎ ‎(1)应输出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要具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影响力。‎ ‎(2)文化输出需要官方和民间一同努力,要考虑采用易于外国人接受的形式。‎ ‎(3)要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输出的内容要具有人类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 取得的成效:‎ ‎(1)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了中国形象。‎ ‎(2)国人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了文化自信。‎ ‎(3)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大。‎ ‎(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老舍 近来忙得出奇。恍忽之间,仿佛看见一狗,一马,或一驴,其身段神情颇似我自己;人兽不分,忙之罪也!‎ 每想随遇而安,贫而无谄,忙而不怨。无谄已经做到;无论如何不能欢迎忙。‎ 这并非想偷懒。真理是这样: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反之,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想当初,苏格拉底终日奔忙,而忙得从容,结果成了圣人;圣人为真理而忙,故不手慌脚乱。即以我自己说,前年写《离婚》的时候,本想由六月初动笔,八月十五交卷。及至拿起笔来,天气热得老在九十度(注:约等于32℃)以上,心中暗说不好。可是写成两段以后,虽腕下垫吃墨纸以吸汗珠,已不觉得怎样难受了。“七”月十五日居然把十二万字写完!因为我爱这种工作哟!我非圣人,也知道真忙与瞎忙之别矣。‎ 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如发现九尾彗星,如在灵感下写诗作画,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情书往往成为真正的文学,正在情理之中。‎ 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在这种忙乱情形中,人们像机器般的工作,忙完了一饱一睡,或且未必一饱一睡,而半饱半睡。这里,只有奴隶,没有自由人;奴隶不会产生好的文化。这种忙乱把人的心杀死,而身体也不见得能健美。它使人恨工作,使人设尽方法去偷油儿。我现在就是这样,一天到晚在那儿作事,全是我不爱作的。我不能不去作,因为眼前有个饭碗;多咱我手脚不动,那个饭碗便拍的一声碎在地上!我得努力呀,原来是为那个饭碗的完整,多么高伟的目标呀!试观今日之世界,还不是个饭碗文明!‎ 因此,我羡慕苏格拉底,而恨他的时代。苏格拉底之所以能忙成个圣人,正因为他的社会里有许多奴隶。奴隶们为苏格拉底做工,而苏格拉底们乃得忙其所乐意忙者。这不公道!在一个理想的文化中,必能人人工作,而且乐意工作,即便不能完全自由,至少他也不完全被责任压得翻不过身来,他能把眼睛从饭碗移开一会儿,而不至立刻拍的一声打个粉碎。在这样的社会里,大家才会真忙,而忙得有趣,有成绩。在这里,懒是一种惩罚;三天不做事会叫人疯了;想想看,灵感来了,诗已在肚中翻滚,而三天不准他写出来,或连哼哼都不许!懒,在现在的社会里,是必然的结果,而且不比忙坏;忙出来的是什么?那么,懒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世界上必有那么一天,人类把瞎忙从工作中赶出去,人人都晓得,都觉得,工作的快乐,而越忙越高兴;懒还不仅是一种羞耻,而是根本就受不了的。自然,我是看不到那样的社会了;我只能在忙得——瞎忙——要哭的时候这么希望一下吧。‎ ‎(载一九三五年六月三十日《益世报》“益世小品”第十五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点题,借助幽默的语言,既凸显了作者的忙碌,又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无形中也流露出作者对瞎忙的厌恶之情。‎ B.文章运用对比的手法,在形象的叙述中让读者明白了“瞎忙”与“真忙”‎ 之别,暗示了作者渴望过越忙越幸福的生活。‎ C.“饭碗文明”时代,为了生存,人们只好强迫自己做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在这种情况下,其忙碌大多就成了“瞎忙”。‎ D.文章似乎是即兴命篇,随意写成,但别有风味,其语言明白如话、清新质朴、典雅精致,确实是大家手笔,平而不凡。‎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D项,“文章……其语言……清新……典雅”错误,从文中来看,本文语言风格幽默诙谐、通俗质朴,而“清新”是指语言新颖,不落俗套,“典雅”是说文章、言辞有典据,高雅而不浅俗,这二者在文中并没有体现,“清新”“典雅”的描述不准确。故选D。‎ ‎8.请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6分)‎ ‎【参考答案】①标题设疑,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②点明主旨,警醒读者自我反思③交代文章的主要内容,表明作者对“忙”的态度:作者为生计忙碌,是自己颇似驴马兽类,期望人类有一天能摆脱这种状态。‎ ‎【解析】本题考查散文标题的作用。从题干来看,题干要求“简要分析文章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的作用”‎ ‎,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再从标题对读者、内容、主旨的作用。“人兽不分,忙之罪也?”是一个问句,使用问句作为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标题给出问题,文本给出解答,自然引出下文;从内容来看,标题以“忙之罪也?”表明自己对“忙”的态度,而文中围绕“真忙”和“瞎忙”阐述自己对“忙”的认知,由此可知,标题即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从主旨的角度来看,作者借助对比的手法分析“瞎忙”与“真忙”的区别,表明对越忙越幸福生活的渴望,标题“人兽不分,忙之罪也?”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考生可以围绕这几个方面分析答题。标题的作用或妙处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思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点明写作特点或含义,揭示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是记叙的线索,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结合文本:①“真忙”,为自己喜欢的事,忙而无怨,忙而充实,是作者赞同的人生境界;②反对“瞎忙”,做没意义的事或者不喜欢的事,或者只为“饭碗”而忙,是作者批判的人生状态。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生活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整日奔波忙碌,疲惫不堪,却忙而无所得;而有一部分人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忙,忙得开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阐述自己看法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读了这篇文章,你对‘忙’有怎样的理解和感悟?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简要阐述”,然后到文中找出有关“忙”的内容,分析作者对于这些“忙”的态度,再联系现实生活中有关“忙”‎ 的事例来分析自己的态度。从文中来看,作者主要讲述了两种忙,一种是真忙,一种是瞎忙。对于“真忙”,作者认为“凡真正工作,虽流汗如浆,亦不觉苦”“所谓真忙,如写情书,如种自己的地,……虽废寝忘食,亦无所苦。这是真正的工作,只有这种工作才能产生伟大的东西与文化。人在这样忙的时候,把自己已忘掉,眼看的是工作,心想的是工作,做梦梦的是工作,便无暇计及利害金钱等等了;心被工作充满,同时也被工作洗净,于是手脚越忙,心中越安怡,不久即成圣人矣”,由这些内容和第三段中作者写作《离婚》一书的例子可知,作者是认可这种“忙”的,这是为自己喜欢的事情而忙,忙而不觉得累;对于“瞎忙”,作者认为“凡自己不喜作,而不能不做,做了又没什么好处者,都使人觉得忙,且忙得头疼”“所谓瞎忙,表面上看来是热闹非常,其实呢,它使人麻木,使文化退落,因为忙得没意义,大家并不愿做那些事,而不敢不做;不做就没饭吃”,由这些内容可知,作者对于这种没有意义却不得不做的“瞎忙”是反对的。明确了这些内容之后,再联系现实中的真忙和瞎忙的事例进行分析,如屠呦呦等科学家就属于真忙,而我们的身边经常会有一些人,每天忙忙碌碌,从早到晚,感觉非常勤奋,非常努力。当你问他最近怎么样?他们总是说:很忙很忙,当你问他都在忙些什么、忙出什么成绩了吗?他们却无言以对,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就属于瞎忙。‎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吕夷简,字坦夫,先世莱州人。进士及第,补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寺丞。祥符中,迁太常博士。‎ ‎ 时京师大建宫观,伐材木于南方。有司责期会,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又言:“盛冬挽运艰苦,须河流渐通,以卒番送。”真宗曰:“观卿奏,有为国爱民之心矣。”擢刑部员外郎。‎ ‎ 寇准判永兴,黥有罪者徙湖南,道由京师,上准变事。夷简曰:“准治下急,是欲中伤准尔,宜勿问,益徙之远方。”从之。使契丹,还,知制诰。两川饥,为安抚使,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治严办有声,帝识姓名于屏风,将大用之。‎ ‎ 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徙永定陵地,夷简验治,允恭诛,以给事中参知政事,因请以祥符天书内之方中。真宗祔庙,太后欲具平生服玩如宫中,以银罩覆神主。夷简言:“此未足以报先帝。”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迁尚书礼部侍郎,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 帝始与夷简谋,以张耆、夏竦皆太后所任用者也,悉罢之,退告郭皇后。后曰:“夷简独不附太后邪?但多机巧、善应变耳。”由是夷简亦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 未几,感风眩,降手诏曰:“古谓髭可疗疾,今翦以赐卿。”三年春,帝御延和殿召见,‎ 敕乘马至殿门,固请老,以太尉致仕,朝朔望。‎ ‎ 既薨,帝见群臣,涕下,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 (节选自《宋史·吕夷简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A.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 B.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 C.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D.及宣/制夷简方押班/闻唱名/大骇不知/其故岁中/而夷简复相/‎ ‎10.(3分)A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 A.大理寺,中国古代官署名,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管司法刑狱,长官为大理寺卿。‎ ‎ B.权,古代表示兼代某一官职的词语,此类词语还有领、署、知、摄、行、判、守。‎ ‎ C.衬庙,是指将死者附在祖先宗庙里进行祭祀。在本文中是指宋真宗死后祔于宗庙。‎ D.朔望,中国古典文献中用朔、望、晦来分别指代农历的初一、十五和每月最后一天。‎ ‎11.(3分)B ‎("知"不是代理、兼任的意思。)‎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吕夷简一心为国,多有建言。面对寇准将要“变事”的言论,吕夷简认为这是有人故意诋毁寇准,不应理会,应将他们流放到更远的地方。‎ ‎ B.吕夷简政绩突出,受到赏识。两川灾荒期间他出任安抚使,并获得提拔,因为严办有声,皇帝在屏风上看到了他的名字,表示将要重用他。‎ ‎ C.吕夷简为人机巧,善于应变。宋仁宗罢免了太后任用的张耆、夏竦两位大臣,吕夷简实则也曾依附太后,只是他应对圆融,不易被察觉。‎ D.吕夷简深受皇恩,颇受礼遇。吕夷简身患风眩之症,皇帝剪掉自己的胡须赏赐给他,用来治病。三年春,皇帝又恩准他可以骑马到殿门。‎ ‎12.(3分)B ‎("皇帝在屏风上看到了他的名字"错,应是把名字记在屏风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工徒有死者,诬以亡命,收系妻子。夷简请缓其役,从之。‎ ‎ (2)故事,郊祠毕,辅臣迁官,夷简与同列皆辞之,后为例。‎ ‎13.(10分)‎ ‎⑴死去的工匠,被诬陷成逃跑,(官府)收捕他们的妻子儿女。吕夷简请求皇帝延缓劳役,(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关键词:诬以亡命,被动/以亡命诬,状语后置,译为"官府用逃跑诬陷"也可;收系,收捕;妻子,妻子儿女;从,听从/采纳,各1分,句意1分。)‎ ‎⑵按照旧例,在郊外祭祀完毕,辅佐的大臣会得到升迁,吕夷简与同僚们都推辞了这件事,此后成为惯例(范例)。‎ ‎(关键词:故事,按照惯例,按照旧例;郊祠,在郊外祭祀;迁,升迁(译为改任,无分);同列,同僚、同事,各1分,句意1分。)‎ 附:参考译文 吕夷简,字坦夫,先祖是莱州人。考中进士,补任绛州军事推官,改任大理寺丞。祥符年间,改任太常博士。‎ 当时京城大规模营建宫观,在南方砍伐木材。有关官吏规定期限运集木材。死去的工匠,被诬陷成逃跑,(官府)收捕他们的妻子儿女。吕夷简请求皇帝延缓劳役,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又上言:"隆冬牵运艰苦,须等到河流渐通,用兵卒轮流运送。"真宗说:"看你的奏章,有为国爱民的志向啊。"提升为刑部员外郎。‎ 寇准做了永兴判官,将罪犯施以黥刑并流放到湖南,道经京城,这些罪犯向朝廷告发寇准,说他要生事。吕夷简说:"寇准治理地方急峻,这是想中伤寇准而已,应该置之不理,把他们流放到更远的地方",皇帝听从了他的意见。吕夷简出使契丹,返回大宋,担任知制诰。两川饥荒,吕夷简任安抚使,改任刑部郎中、兼任知开封府。他治事认真有声望,皇帝在屏风上记下他的姓名,将要重用他。‎ 仁宗即位后,吕夷简晋升为右谏议大夫。雷允恭擅自迁移永定陵地,吕夷简查验处治,允恭被诛杀,吕夷简以给事中参知政事,于是请求将祥符天书放在皇帝预筑的墓穴中。真宗附祭先祖宗庙,太后想按照宋真宗生前的习惯,依宫中规制来布置服饰玩物,用银罩覆盖牌位。夷简说:"这不足以报答先帝。"按照惯例,郊外祭祀完毕,辅佐的大臣会得到升迁,吕夷简与同僚们都推辞了这件事,此后成为惯例(范例)。迁尚书礼部侍郎,官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帝开始与夷简谋划政务,因为张耆、夏竦都是太后所任用的人,皇帝都加以罢免,皇帝退朝后告诉郭皇后。皇后说:"难道只有夷简不依附太后吗?只不过,他多计谋、善于应变罢了。"因此夷简也被罢为武胜军节度使。等到宣布制令时,夷简正在朝会上领班,听到提名,大惊,不知原因,年中夷简复任宰相。‎ 不久,吕夷简因风眩患病,皇帝亲自写了诏书,"传言胡须可以治病,我剪掉胡须赏赐给你。"三年春,皇帝驾临延和殿召见吕夷简,恩准他可以骑马到殿门外,吕夷简坚决请求退休,最后他以太尉的身份退休,每月初一、十五参加朝会。‎ 吕夷简去世后,皇帝见到大臣们,流下了眼泪,说:"哪有像吕夷简这样忧虑国家,忘记自己的人啊!"追赠他为太师、中书令,谥号文靖.‎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寻春①‎ 苏轼 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江城白酒三杯酽②,野老苍颜一笑温。‎ 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③。‎ ‎[注]①题目为编者所加,原诗仅有诗前小序。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诗人被贬黄州期间。②酽,yàn,(汁液)浓;味厚。③招魂,即《楚辞·招魂》。传说宋玉因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能悔悟,及时召回屈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设想“东风”为春之信使,城居的诗人没有感觉到春意,渴望春意的诗人于是主动出郊寻春、旧地重游。‎ B.颔联宕开一笔,不写寻春所获,而作起议论来,表达感慨,诗意警策。可结合作者同时期写的《前赤壁赋》来理解。‎ C.“江城”诗中指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既表明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表现了苏轼在黄州的生活状况。‎ D.最后两句是告慰故人,诗人表明自己在黄州过得很好,并邀请京城的朋友到此相聚,让友人不必为自己返京之事多操心。‎ ‎14.D(“邀请京城的朋友”不准确,这里是与“野老”相约。)‎ ‎15.颈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6分)‎ ‎15.表现了诗人虽身处逆境,却超然旷达的人生态度。(3分)江城欢聚之乐、人情朴野之纯,都可以让人抛却烦恼的往事。虽遭贬谪,诗人却欢聚此间,乐在此间,不以为意。(3分)‎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正月二十日,对苏轼似乎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他从御史狱出来被贬逐去黄州途中,过麻城五关作《梅花》诗二首,正是元丰三年正月二十日。那两首诗,都在借“半随飞雪度关山”的梅花形象,流露出一股淡淡的哀怨凄凉之感。到黄州次年,即元丰四年“正月二十日,往歧亭,郡人潘、古、郭三人送余于女王城东禅庄院”,为此作七律一首,末两句说:“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正是指上一年所作的《梅花》诗。再过一年,又是今日,苏轼又作本诗,颇有乐在此间的味道。再往后追述,元丰六年,苏轼写定《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前后三年连续复写,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能超然旷达并最终执着于现实人生的精神境界,正是苏轼高不可及之处。‎ 苏轼写此诗时,他来到黄州已两年了,乌台诗案的骇浪已成往事,《初到黄州》就自找乐趣:“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后又自寻精神寄托,手抄《金刚经》,又筑南堂,垦辟东坡;至黄州后续有新交,诗酒唱和。诗题中的“潘、郭二生”即黄州新交朝夕相从的潘丙、郭遘。今天正月二十日想起去年的朋友送出城,突然感觉到春意袭来……‎ ‎【鉴赏】:首句起笔就是设想去年的“东风”为春之信使,如城里有了春意,当然是这位信使先自东门而入;现在城居的苏轼一点感觉也没有,恐怕是“东风未肯入东门”吧。为什么“未肯入东门”呢?妙在不言中。但“忽记去年是日”出城之前,不也是“十日春寒未出门”,一到郊外方知“江柳已摇村”的吗?就在这年到郊外尚未入城的早春时节,渴望春意的诗人主动“出郊寻春”了。他是旧地寻春,又是“走马”而去,所以次句说“走马还寻去岁村”。‎ 接下去不写寻春所获,却宕开一笔,忽出警句:“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纪昀评曰:“三、四深警”。人如候鸟,感信而动。鸿雁南来北往,即使年年如斯从不懈怠,在瞬息万变的宇宙中也不会留下什么痕迹。苏轼之所以有“人似秋鸿,事如春梦”之感,究其根源,是由于他遭受过乌台诗案的沉重打击,又正在贬逐之中,只有把一切往事,一切留恋和烦恼,都强自推向“春梦无痕”的虚无境地,以解脱失意中难以消除的痛苦。似乎把人生进取、政治抱负都看得淡漠了,于是才有超然旷达、出郊寻春之举,于是才有了下边四句所表达的春游之乐。‎ ‎“江城”指位于长江北岸的黄州。味道醇厚的江城白酒,笑意温和的野老苍颜,既可具体指这次春游的欢聚畅饮,也可概括苏轼在黄州的生活乐趣。总之,他是以此为乐,甚至要以此为归宿了。去年访故友陈慥,有三位新交相送,春涌心头;今年出郊寻春,又有潘、郭为伴,酒醺颜面。山水自然之乐,人情朴野之纯,完全可以驱除那些烦恼的往事,也完全可以冲淡甚至忘却他当前的困境。‎ 诗的最后说:“已约年年为此会,故人不用赋《招魂》。”‎ 指宋玉以屈原忠而见弃,作《招魂》讽谏怀王,希望他悔悟,召还屈原;苏轼在这里借指老朋友们为他的起复奔走。最后这两句是告慰故人:我在黄州过得很好,已和这里的朋友们约定每年作此寻春之游,你们不必为我的处境担忧,也不必为召我还京多操心。‎ 纵观苏轼在神宗、哲宗两朝党争中几经起落,遂使他一生陷于三十多年的灾难之中,但他仍是“随缘自适”。乌台诗案中他自料必死无疑,谁不知不死而贬去黄州,简直恍如隔世;经过这一次打击,“平时种种心,次第去莫留。”他对起复还朝已失去信心。他临死时对儿子说:“吾生不恶,死不必坠。”后人敬仰他、纪念他,一个原因是他的诗、词、文、书、画五艺俱绝,另一原因就是他有一腔正直忠厚的心肠,一种开阔旷达的襟怀。‎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用“ ”一句将描写的视线由帐外转到帐内。场景再次移到帐外时,作者用“ ”一句表明将视线延伸至广远的沙漠。‎ ‎ (2)《荡寇志》中说兖州府的镇阳关“两山陡立,中夹泗河,易守难攻”,这正是《蜀道难》中说的“ , ”的兵家必争之地。‎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 ”两句慨叹历史风云变幻、物是人非。‎ ‎16.(6分)‎ ‎(1)散入珠帘湿罗幕 瀚海阑干百丈冰 ‎(2)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3)舞榭歌台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7~19题。‎ 共享单车缓解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优点突出,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然而,当资本纷纷相中这块热土,一股脑儿涌入,共享单车也就火过了头,    乱象丛生(  );单车数量骤增,管理却跟不上,难以约束用户,也无力调度和维护,这又加剧了堆积和毁弃问题。‎ 共享单车乱象该怎么治?专家介绍,北京建设电子围栏,上海划出专门区域,杭州发动环卫工人、市政养护员、停车收费员等多支队伍以规范单车停放;南京、成都、昆明等地或实行总量控制,或实行配额管理。专家们还呼吁,政府和企业应携手打造用户信用体系,敦促使用者将单车停放好、爱护好。共享单车具有公共性,使用者、管理者多,难免各行其是、各“甩”其责。把规则立起来,各方才能有所   ,避免造成破窗效应。‎ 然而,规则有     。如果一种新鲜事物方兴未艾,很难立出合理的规矩,因为无法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预测;等充分发展了一段时间之后,就要总结经验教训,汇聚众智,凝聚各方意见,建立规则。当然,规则应该有一定弹性,也需要     ,根据情况的发展,再进行补充、修正。‎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以致 遵守 修正性 与时俱进 B.以至 遵循 修正性 随机应变 C.以致 遵循 滞后性 与时俱进 D.以至 遵守 滞后性 随机应变 ‎17.C(“以至”与“以致”的意义、用法不同。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亦作“以至于”,表示在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延伸和发展,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有时也用于相反的方向,有“直到”“直至”的意思以致:有“因而造成”、“致使”的意思,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某种结果,多指不良结果或者不希望出现的结局。这里用“以致”,排除B项、D项。“遵守”与¨遵循”的区别为①意思不同:遵守:依照规定行动;不违背。遵循:遵照。②侧重点不同:遵守:遵守纪律遵守规则遵守诺言。遵循:遵循是依旧已知的东西进行创造活动。此空前有“有所”一词,所以使用“遵循”更好。第三空应该选择“滞后性”,主要依据本段所阐述的内容。所以排除A项、B项。与时俱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不断前进。随机应变: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第四空前面的主语是规则,所以不选择随机应变。故选C项。)‎ ‎18.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造成了“单车围城”,企业圈地,无限投放 B.造成了“单车围城”,无限投放,企业圈地 C.无限投放,企业圈地,造成了“单车围城”‎ D.企业圈地,无限投放,造成了“单车围城”‎ ‎18.D(“企业圈地”中有主语“企业”,应放在最前面;造成“单车围城”‎ 是结果,结合“单车数量骤增,管理却跟不上,难以约束用户,也无力调度和维护,这又加剧了堆积和毁弃问题”分析,应该放在最后面。故选D。)‎ ‎19.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语病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共享单车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优点突出,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 B.共享单车优点突出,解决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 C.共享单车缓解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优点突出。‎ D.共享单车优点突出,缓解了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还能减少拥堵和排放。‎ ‎19.B(原句有两处语病:搭配不当,“缓解……难题”搭配不当,应改为“解决……难题”,排除C项、D项;语序不当,“优点突出”是对各优点的总结,应放在最前面或最后面,排除A项。故选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学会区分不同种类的垃圾实际并不算太难,一开始可能需要对照垃圾分类图表,熟悉之后就会在头脑中   ①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做减法”,即弄清哪些是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和大件垃圾,剩下的几乎都可归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顾名思义是不宜焚烧的垃圾,包括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干电池等。这类垃圾不是经常有,因此   ②   ‎ ‎,通常一个月回收一次。资源垃圾就更好分类,包括塑料瓶、饮料食品用玻璃瓶、饮料食品用铝罐铁罐等,并且都要清洗干净,捆扎整齐。至于大件垃圾则主要是边长超过30厘米的家具等,扔大件垃圾需要提前向当地的大件垃圾处理中心申请,并且需要付费。各种资源垃圾   ③   ,不能混在一起。‎ ‎20.①形成基本概念 ②回收频率很低 ③都需要分类装袋(每点2分,共6分)‎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2019年6月28日至29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G20)第十四次峰会在日本第二大城市大阪举行。28日中午大阪峰会正式开始,日本首相主持并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第一位发言,作引导性讲话,习近平发表了题为《携手共进,合力打造高质量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坚持与时俱进,完善全球治理;坚持迎难而上,破解发展瓶颈;坚持伙伴精神,妥善处理分歧。习主席还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出对外开放的若干重大举措,习主席已连续七次出席或主持G20峰会,这充分体现中方对G20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高度重视。‎ 21. ‎①2019年6月28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四次峰会在大阪举行。②习近平受邀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主张。③宣布将推出对外开放若干举措。(5分)‎ 2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9月8日,武汉大学举行本科生开学典礼。一名未被选中作为新生代表发言的学生自行上台希望展示自己准备好的演讲,工作人员及时对该生进行了劝离。当晚,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发布的声明中表示“敢于展现自我体现了武大青年可贵的勇气,但再强烈的个人意愿也不应随意打破公共秩序的边界。”此事引起不少网友的质疑:“机会不是这样争取的,还是要遵守规则”;“金子总会发光,急于表现自己反而让人讨厌”。也有网友表示可以理解,“该同学有勇气打破常规是难能可贵的,校方应该让他发言”。武大校刊也开辟专栏对此事进行讨论。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内容,以武大新生的身份,向武大校刊“争鸣”专栏投稿,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认识,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基本立意】‎ 核心角度:从评价学生行为的角度进行立意。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立意:‎ ‎①对该生行为作出肯定的评价,可以从渴望展示才能、释放才能、有勇气打破常规等角度立意。‎ ‎②对该生行为作出否定的评价,可以从学生没有规则意识、没有大局意识、每个人都应遵守公共秩序等角度立意;‎ ‎③从思辨角度立意,可以从勇气固然可嘉,但是“打破规则”则是不可取的等角度立意。‎ 次要角度:从评价校方回应的角度进行立意。‎ 偏题角度:如写“言论自由”、“多一点人文关怀”等,或者写成了“规则”或“勇气”的话题作文。‎ ‎【写作要求】‎ 同时,作为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本文在写作时需要完成以下任务:‎ 任务一:“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写作时要表明自己对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任务二:“以武大新生的身份”,写作时要明确写作身份,点明自己武大新生的身份。‎ 任务三:“向武大校刊“争鸣”专栏投稿”,明确规定了写作语境和写作目的,同时暗示了写作对象,作为校刊上的文章,写作对象应为武大本校学生。‎ 任务四:“表明你的态度”,写作时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观点要鲜明。‎ 任务五:“体现你的思考与认识”,写作时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并阐述理由。任务六:“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写作时要针对武大学生提出希望和建议。‎ ‎【佳作欣赏】‎ ‎1.‎ 勇气与规则并行,意气与风度齐驱 ‎——致武汉大学“争鸣”‎ 近日,一则新生企图自行上台演讲未果的新闻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同样作为武汉大学的新生,我对这样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并不认同,纵使有一腔勇气,损害了集体利益,岂不得不偿失?‎ 对此,我想说:勇气与规则并行,意气与风度齐驱。让我们携手做一个有风度的武大人。‎ 校园并非一个人的天下,展现自我的勇气固然重要,但遵守规则,维护公共秩序,才是集体利益的最大化。康德曾说:“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让我敬畏:天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试问,这种没有提前沟通、自作主张的行为是否打乱了会场的秩序?如果打破了公共秩序的边界,受到损害的是上千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你的观点还会被他人接受吗?你认真准备演讲的用心,还会被他人认可吗?我想说,唯有维护公共秩序,唯有让你的品行而非仅仅是你的演讲内容深入人心,你金子般的光芒才能在校园闪耀。‎ 倘若这样的行为被进一步放大,在美丽的武大校园,我们将会看到这样的一个社会:一个人人满腔热血、却无规则可言的社会。这像极了今日的香港,年轻人固然有追求言论自由、集会自由的勇气,却无视法理规则,肆意上街游行、破坏社会,其结果反倒是香港经济遭受十年来最大下滑,百姓怨声载道。这样的结果,你们想看到吗?‎ 回看我们的社会,倘若人们能心怀勇气的同时也能遵守规则,满腔意气的同时也能风度翩翩,他们发的光,也终究被人们看到。是央视主播刘欣,一腔消除外界误解的勇气、一身温文尔雅的风度,冷静地讲道理、阐事实,消除“中美”‎ 认知误区;是大学生村官群体,纵使满怀少年意气,也遵守乡村自然发展的规则,他们静下心来科学策划,创造了中国大地上一个个脱贫奇迹。陈独秀曾说:“青年之于社会,当如新鲜活泼细胞之于人身”。唯有以勇气与规则并行,唯有用意气与风度齐驱,我们才能肩负起建设未来的重任。‎ 亲爱的武大人,我希望我们也能做到:‎ 下一次,在急于表达观点之前,不妨先停下来,想一想是否扰乱了秩序;下一次,在展现自我之前,不妨先检查一下自己,意气有了,风度呢?‎ 勇气与规则并行,意气与风度齐驱。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做一个优秀的武大人。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评点】本文审题准确,思路清晰,首先明确表明态度:不认同这种有勇气但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进而提出中心论点“勇气与规则并行,意气与风度齐驱”,接着分三个段落谈对“勇气和规则”“意气与风度”的认识和思考,最后顺理成章提出希望和建议。作者身份、读者对象、写作情境都比较明确,很好地完成了任务。标题和结尾化用诗句,为文章添加了亮点。‎ ‎2.‎ 勇气诚可贵 规则价更高 近日我校开学典礼上一位未被选中的新生代表自行上台发言,被校方劝离,此事引起了广泛讨论。借这次向“争鸣”专栏投稿的机会,作为与他同届的武大新生,对于此事,我想说:勇气诚可贵,规则价更高。‎ 这位新生想要上台发言展示个人想法,体现了我们“武大人”可贵的勇气。海选时大浪淘沙,复选又风起云涌,在如此激烈的选拔下,这位同学“过五关,斩六将”,虽未被选中,但还是上台演讲,这都充分展现了他勇于表达个人意愿。一纸已准备好的发言,一次为表达意愿毅然上台的行动,不仅可以让自己的观点被更多人熟知,连接起情感共鸣的桥梁,而且可以借此机会与校方充分沟通自己的想法促进校生关系发展。勇气,在诉求的表达中不可缺席。倘若没有勇气,春秋战国时期将不会有各学派争芳斗艳,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宴;倘若没有勇气,北洋政府时期将不会有学生工人站起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表达诉求的勇气,让想法变成可能,落地生花。‎ 然而,表达强烈的个人意愿也应遵守公共秩序,勇气应在规则内彰显。“无规矩不成方圆”,揭示了社会形态要靠规矩塑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告诉我们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不违背农业生产的规律,即可获得丰收。可见,规则产生的作用是基础的,是根本的,只要跨越了规则的边界即便强烈的主观能动性最终也会徒劳无功。君不见,葛宇路以自己的名字为道路命名勇敢地表现了艺术诉求,但违背了地名管理条例路牌最终被强拆;君不见,香港群众勇敢表达对立法相关条例的反对但其部分激进暴力的举动打破了公共秩序的枷锁而被叫停。作为武大新生,我们在入学前业已熟读校园的规章制度,已得知不得随意破坏公共秩序,表达意愿本应有度!假若每位学生表达诉求都如同那位同学般在秩序边缘挑逗,校园将会变成“你方唱摆我登场”的戏台。‎ 在此,我提出我的希望与建议:表达个人意愿,我们要按“规则”索骥,凭勇气探索。在武汉大学这所兼容并包的校园里,我们应有着“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勇气,遨学术之海,摘成就之冠。而更重要的是,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尊重社会秩序、社会公俗,时时在心中竖立起“规则”的旗帜,若是要“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在不到“三十而立”的美好年华里便要收起自己的锋芒,谨慎循矩而行,努力追求卓越境界。‎ 望与每位武大学子一同共勉,心手相牵,薪火相传,将梦想在盛世放飞!一位武大新生2019年10月17日 ‎【评点】本文条理清晰,首先针对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位新生想要上台发言展示个人想法,体现了我们‘武大人’可贵的勇气。”,然后提出“表达强烈的个人意愿也应遵守公共秩序,勇气应在规则内彰显。”,最后提出希望与建议。脉络清晰。本文也较好地落实了任务,语言表达流畅。‎ ‎3.‎ 尊重公共秩序,再谈突破精神 开学典礼上,一位未被选中为新生代表的同学上台请求发言遭到劝离,引起了校内及社会的热议。同为武大新生,我希望在校刊上对此事发表一些看法。我认为,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我们应首先尊重公共秩序,再讨论对突破精神的追求。 这位同学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固然可贵,但再强烈的个人意愿也不应随意打破公共秩序的边界。想要在开学典礼上得到全校的瞩目,理应在事先的正规竞选中与其它同学公平竞争,而不是另辟蹊径,欲跳过选拔流程直接上台演讲。若此举得到允许,不仅是对真正的学生发言代表和其他遵守规则的同学的不公平,也给社会各界开了个不好的范例。如若此次“挺身而出”受到舆论认可,那么往后类似活动学生蜂拥而上,各自备好一份演讲,既有的选拔秩序岂不形同虚设?由此观之,这种为了个人意愿打破公共秩序的行为不应得到弘扬,只有在公共秩序的统筹之下,个人自由的边界才可能不任意蔓延,互不冲撞地镶嵌在社会领域内。‎ 并非所有的“勇气”都值得鼓励,我们需要的是创新创意、助推社会的“打破常规”、而非一意孤行、以己中心的“破坏秩序”。需要明确的是,“打破常规”与“破坏秩序”并不等同。“打破常规”意指突破旧有的思维窠臼、迸发出新生的创意突破,其本身与公共秩序实际上并无冲突,甚至可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建构。而“‎ 破坏规则”不然,其目的局限于个人诉求的一亩三分地,仅仅是违反规矩,而无对社会的积极意义。正如梁漱溟坚守孔孟之学,一反新文化运动扬西弃中的文化潮涌,宣传儒家文化的新设想,此所谓打破常规,弘扬重光之任;正如华为前瞻世界局势,一反私企市场主体商品的常规,布局研发“鸿蒙”,此所谓打破常规,开阔企业格局。真正的“打破常规”,是谓不为物移的孤勇,是谓敢为人先的创新,而非意图令规则为了个人意愿让步。‎ 刘同在《向着光亮那方》里作出这样的比喻:“风筝是因为束缚,才能飞得高。”作为武大光荣的一员,我们应对公共秩序与突破精神的关系有更辩证的认识,在尊重规则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与创造力。如哈工大大学生自主研发卫星“紫丁香一号”,我们可以在学校的支持下实践创新;如广州十六中的陈逸华质疑地铁一号线翻新,我们可以为公共设施的完善建言献策。诸此种种,皆是秩序之内展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 尊重公共秩序,再谈突破精神。“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秩序之内,规则之内,我们的突破与表达才会有更清朗开阔的社会环境。‎ ‎【评点】作为一篇考场高分作文,本文观点鲜明,论说辩证有力,语言准确丰富,事例较充实。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应首先尊重公共秩序,再讨论对突破精神的追求”。第一个分论点“……固然可贵,……再强烈也不应……”‎ 的句式,在让步中鲜明表态。第二个分论段着力于厘清“打破常规”和“破坏秩序”,较有思辨力。接着顺理成章提出对武大学生的希望建议,较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 ‎4.‎ 勇气虽可贵,规则价更高 今天,在我们武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发生的戏剧性一幕,让我难以释怀。该同学在事先没有安排的情况下,意图自行上台发表演讲,这种行为十分不妥。我想借校刊“争鸣”专栏,表达个人的看法:遵守规则更为上策。‎ 作为一名同级武大新生,参加这样一场盛大的开学典礼,我深知维持现场秩序的不易。其巨大的总人数给管理员带来了负担及困难。维持好现场秩序将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意义重大,需要每个同学的配合。但很显然,这位同学没有考虑这些因素,仅凭个人意愿便擅自上台。这样的行为不论是于大家还是于他自己,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他扰乱了现场秩序。这种破坏规则的行为很可能造成现场混乱,甚至可能导致踩踏事件等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威胁到同学们的生命安全。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遵守规则才能维持秩序,才能保证开学典礼的正常进行,从而保障大家的安全。‎ 当然,这种敢于展现自我的行为是难能可贵的,这需要极大的勇气。但是,正如学校官方微博中说,再强烈的个人意愿都不应打破规则。难道拥有勇气,就可以随意违反规则吗?严苛的规则面前无个人意愿,规则的设立就是为了保证公平、维持安定的环境。我相信,当时在座的新生不乏有勇气且想发言者,若是允许这位同学发言,那下一位勇气可嘉的同学是否也该被允许?如果这样,每个同学都不会再重视、遵守这个规则,久而久之,就再无规则可言,学校的管理也就以失败告终。不遵守开学典礼规则可能未必会引起严重后果,但如果将其放大到社会,后果或将难以想象。一个没有规则没有制度的社会必将杂乱无章。试想一条没有“红灯行,绿灯停”的马路,将频频引发交通事故,造成不可逆转的严重损失,这将多么可怕。因此,遵守规则实为重中之重。‎ 该同学想争取机会表现自己,应该首先与校方进行沟通申请,了解规则和情况后,按照规则流程,仔细说明意愿及理由,静候批准。若失败了就耐心等待下一次机会,不懈地努力,相信学校不会埋没人才。遵守规则是实现个人意愿的前提条件,更是必要条件。有勇气固然好,但更应该学会在规则范围内展现勇气。‎ 勇气虽可贵,规矩价更高。作为一名新生,首要任务是了解熟悉规矩并严格遵守规则,然后才是表现自己,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青年。是金子总会发光,偌大的武大校园,一定会有我们新生展现勇气和才华的机会。‎ ‎【评点】本文观点明确,思想表达清楚,写作思路清晰,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第一段交代事件,表明旗帜鲜明地表明个人的观点态度,并明确了写作的语境和读者对象。第二段首先表明写作身份,二、三段指出这种行为的危害,从危害开学典礼本身延伸到社会上不遵守规则的危害。第四段提出希望和建议,并重申遵守规则的重要性。第五段结尾,回扣材和中心观点,并再次点明写作身份和读者对象。本文文从字顺,意脉连贯,在考场上属上乘之作。‎ ‎5.‎ 激荡青年声音,蹈行公共准则 我校一名新生在开学典礼时渴望自行上台演讲被劝阻。这一行为是在既定程序之外的,更出乎大家的意料。是任由学生彰显个人风采,还是坚决蹈行规则呢?依我看来,作为武大人,我们既要敢于向时代发出青年之声,更应学会蹈行公共准则。‎ 诚然,这是一个敢于发声的时代,我们这一代青年更是在“勇于表达、弘扬个性”的思想潮流下浸润成长的,我校这名新生也的确是一位想积极表达、展现自我的新时代青年。看如今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拥有麦克风,我们不再习惯做默默无闻的追随者,而更愿意向公众发出属于我们的声音,闪耀属于自己的光芒。恰如上海市“青年人大代表模拟会议”,朝气蓬勃的中小学生积极加入到为政府献言建策的潮流中,又如香港暴乱之时微博的年轻力量 ‎“饭圈女孩”“帝吧网友”自发创立祖国反黑站捍卫国家主权。勇于展现自我,不断锐意进取,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我们青年的确需要这样的勇气。‎ 但更为可贵的是,在阵阵“弘扬个性”的波流中,我们应找到一片陆地,构筑起坚实的公共准则。我校的开学典礼有众多尊贵来宾莅临,更有网络直播上的万人关注。倘若不加分辨地让人人都自主发声,规则何在?秩序何在?恐怕这样的典礼,最终也只会以混乱和无序收场罢了。我们的“麦克风”并不能时时处处无限度地发声;蹈行公共准则才是参天大树之根本,万里长河之泉源。君不见,当“张扬个性”的热浪吞噬青年的思想,裹挟青年的情绪,快手应用中少年不学无术、违法犯罪的现象随处可见,一干人在网络上口诛笔伐,引起法律隐忧的情况将愈发普遍。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更应学会在表达自我的同时蹈行规则,不破坏规则的边界。‎ 那么,作为武大学子的我们要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发声,真正和时代相适应呢?其实,这位新生可以将他的发言稿投递到校刊,抑或是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心声,有更多合乎规则的途径供我们选择,在规则的限度内展现自我风采,又何乐而不为呢?再者,我们武大校园也可多多增设平台供学生发声,在校刊中开辟学生专栏,定期举办学生演讲活动亦不失为上佳选择。‎ 唯有蹈行公共准则,武大才可真正激荡属于青年的声音,让武大的未来之树更加葳蕤蓬勃、苍翠挺拔;唯有恪守公共准则,新时代青年才可真正驾驭属于自己的航船,在时代的汪洋中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评点】本文审题精准,写作任务落实到位,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语言表达干净利落,富有张力。‎ ‎6.‎ 勇气诚可贵,规则价更高 近日,我们武大开学礼上一位新生欲自行上台发言被工作人员劝离的事件引起热议。一部分人认为应该被制止,这是对规则的漠视;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允许,这是争鸣的体现。作为一名武大的新生,我认为他的行为固然体现勇气,但缺乏对于规则的尊重,实属不妥。‎ 勇气诚可贵,思虑欠周全。从老庄道家学说诞生伊始,到“温良恭俭让”的代代传承,再到今日“和而不同”‎ 的思想广泛为人接受,谦逊中庸就成为了我们为人处事的思想脉络,温和隐忍也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基因。在这位同学身上看到的敢于争取的奋发勇气,确实能够激励我们前行,但被劝离的命运早已注定。校方重视典礼秩序,若许他一人上台,必将激起千层浪,恐有更多人渴望上台,其中,必定不乏种种作秀的口和想红的心。更何况,从公平性上权衡,新生代表发言需要竞选,如果未入选仍执意发言,势必破坏契约精神和公平竞争,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从影响受众上分析,学校未审核该稿件,若他发表不正当言论,而给予话语话筒的主体又恰是国内知名高校,恐产生难以控制的影响。因此,尽管这位同学勇气可嘉,望争鸣于校,但在公众场合也应周全思虑,谨言慎行!‎ 自由须有边界,规则仍需加持。纵有再强烈的个人意愿,一旦不顾规则,罔顾秩序,便是渴求自由过了火。古人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今人有行,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蜕变正是为自由框界的最好佐证。缺乏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序良俗的遵守,必将导致“层楼终究误少年,自由早晚乱余生”的后果。且看香港反修例事件,有些暴徒趁火打劫,丧心病狂,践踏祖国尊严,不仅自己身陷囹圄为人所唾骂,更严重影响了香港的经济发展;且看有人以自己的名字给公路命名,漠视规则,给百姓出行带来不便,最终私立的路牌被强拆。马克李维曾道:“规则是自由最好的盾牌”,这些无不提醒着大学生们,自由宛若孙悟空,规则如同紧箍咒。任你上天入海,总要有所敬畏!‎ 空有勇气缀其表,不如胸中藏乾坤。我认为与其一腔孤勇临时发言,不如沉潜静心积累,用正确手段赢得机会。塞涅尔曾言:“奴隶住进奢华居室,也终为奴隶。”若不提升自己,这位同学终为勇气的盲从者。当然胸中藏乾坤也要勇于表现自己,不要自蒙污浊,纪伯伦曾道“我曾七次鄙视自己的灵魂,第一次是在本该进取时,却故作谦卑。”‎ 要学习鲁迅等有识之士,争鸣于世,无惧沉浮。当然一时的失败低落也不要衍生成绝望,“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攒实力,有勇气,不气馁,终“鸣”世。‎ 作为一名武大学子,我欣赏他的勇气,也希望他敬畏规则, “看似简单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积累学习的路长且艰,必有“洒向千峰秋叶丹”的毅力与豁达。打造内功,脚踏实地,努力争鸣于世,真鸣于时。‎ ‎【评点】本文语言犀利,素材丰富,思路流畅,纵横捭阖。有明确的写作对象,审慎的逻辑分析,也紧扣材料论述了自由与规则的辩证关系。立场鲜明环环相扣,表述得体层层深入,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积累与灵动的思维,确为考场佳作。‎ ‎7.‎ 勇气诚可贵,规则价更高 近日,在我校开学典礼上一名同学渴望上台展现自我,却因规则限制而被劝离之事引发大众议论。作为一名武大新生,我欣赏这位同学的勇气与胆识,但我更赞同我校的做法。公共秩序的边界不能被随意打破,规则不能被个人意愿逾越。‎ 勇气之光应照耀于规则之下。诚然,有网友表示这位同学的做法体现了打破常规的勇气,殊不知,打破常规并不等同于突破规则,规则是一种秩序,是限制,是边界。天上的星星要绕着自己的轨道运行,地上的火车要沿着铺设的铁轨前进。物如此,人亦然。没有规则,人的行为就没有正误之分,人生也就缺乏前进的轨道。规则的存在就是让公共秩序和谐有序地进行,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正因如此,我们更应遵守规则,敬畏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打破常规,展现自我的勇气建立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 个人意愿应服从于对规则的敬畏之心。正如康德所言:“这世上只有两件事情让我敬畏,一是天上的星星,二是我心中的道德律。”康德将规则与光辉灿烂的繁星并列,足见规则的价值之永恒。诚如文有定法,律有常规,吾辈青年怎能放任个人意愿超出规则的边界?且看澳大利亚游泳运动员因服用兴奋剂而被终身禁赛,且闻男子因逾越动物园的规定翻过围墙而被老虎咬死,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逾越规则的危害之大,影响之深。我校那名同学的个人意愿已超过了公共秩序的边界,打破了规则的限制。若不及时制止,校园的管理如何有序进行?由此观之,我们应遵守规则,敬畏规则,而不是逾越规则,打破规则。‎ 敬畏规则方可构筑和谐校园。作为武大的新生,我们有责任有义务遵守校规,配合学校的管理工作,放下哗众取宠的心态,用更加理性的姿态展现自我。将“小我”融入“大我”,让个人利益服务于集体利益,让个人意愿服从于对规则的敬畏之心。唯有如此,我们的校园才能更加和谐有序,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安定如意。‎ 遵守规则才能共建和谐社会。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遵守规则,是为了维护公共秩序,是为了共建和谐社会,更是为了早日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时代的领航者,我们应敬畏规则,尊重规则,并遵守规则。在勇于展现自我的同时,怀着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一定能成就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 勇气诚可贵,规则价更高。愿我校学生能更加主动地遵守规则;愿校方能够提供更多的渠道让青年发声;愿吾辈青年能够拥有展现自我,打破常规的勇气同时不失对规则的敬畏之心;仰望着浩渺星空同时关注着脚下大地,一同回味过往,砥砺向前。‎ ‎【评点】本文审题精准,标题“勇气诚可贵,规则价更高”切中要点,表明态度,十分鲜明。主体部分结构严谨,论述充分。不足之处是四五两段谈做法稍显空泛,不够具体生动。‎ ‎8.‎ 让金子在秩序规则中发光 ‎《争鸣专栏》的老师:   ‎ ‎ 你们好!    ‎ 我是一名武大的新生,对近日热议的新生擅自上台发言,我想发表一些个人观点,还望笑纳!   ‎ ‎ ‎ 儒家思想中,国不可一日无礼,可见,礼是一切社会规范和制度的表现。从古至今,我们的社会一直追求规范有序,无论哪个朝代,讲规则,守规则都是个人必备的素养。身为武大青年,身担国之重担,岂能不清楚不明白这种道理?纵使作为金子,也要学会在秩序和规则中发光。  ‎ ‎  社会要在井然有序的规则下才能平稳运行。我们生活在当下,安全且幸福,稳中有序,正是因为有社会规则的保障。我们深知排队打饭,不乱闯红灯,礼让行人,这就是一种社会规则。假如失去了这种规则,小则我们个人利益受损,大则社会不再平稳,人民生活没有保障。这位新生自行上台发言,就是对这样一种社会规则进行了破坏,引发了场面混乱,也成为了为武大在外形象扣分的污点。 ‎ ‎   个人意愿不顺应秩序要求,终不会得以实现。林彪乃开国功臣,却在文革期间勾结四人帮企图夺取国家政权后失败,客死他乡,臭名远扬。纵使我们有万般能力,也要顺应社会的秩序,遵守社会的规则,它既是枷锁,也是我们前进的支柱。只有遵守,才能让金子发出更迷人的光芒。这位新生的勇气和胆识让我很佩服,不是谁都有勇气和能力面对台下那么多的观众,他既是金子,又何必急于这一时的风头而哗众取宠呢?相信武大,是我们的伯乐,这匹千里马,一定会走远!   ‎ ‎ 我希望这位同学可以暂时收敛身上的锋芒,学校没有选择你,一定说明你身上还有一些短板,克服了它们,你定能守得云开见月明!屠呦呦60‎ 年坚守,才戴上了诺贝尔奖的桂冠;于敏的潜心和热血,才弥补了原子弹领域的空白。我们不要太过急于表现自己,而要努力提升自己,让自己更有实力!你可以虚心听发言同学的演讲,自行上台实则也是对那位同学的一种不尊重,我们武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我们还会有更大的舞台!   ‎ ‎ 是金子总会发光!是金子也会在秩序规则中发光!‎ 此致                                                                                                敬礼!一位武大新生 ‎【评语】作为一篇高分作文,本文有以下优点:1.任务意识强。文章以书信的文体,开篇就点明了自己武大新生的写作身份和写作目的,在结尾用一整段来写希望与建议,很好地完成了写作任务。2.结构清晰。文章以“金子也要在秩序规则中发光”为总论点,开篇结合礼对社会规范的作用提出观点,接下来从规则的重要性和个人意愿的角度对事件进行分析,最后再次重申总论点,思路清晰,论证严密。‎ ‎9.‎ ‎ 个人自由不能越过群己权界 在最近的开学典礼上,一名武大青年虽未被选中作为新生代表发言,却仍自行上台希望展示自己的演讲,引得多方议论。恰校刊特辟“争鸣”一栏供大家讨论,我与他同为新生,想趁此表达对这位同学急于表现自我,罔顾公共秩序的反对。这名同学能有所想,敢有所言,诚然体现了青年人应有的思想独立,行为自信;但是,正如武大在微博上的表态“再强烈的个人意愿也不应随意打破公共秩序的边界”,开学典礼是一场正式庄严,程序既定的仪式,并非思想自由讨论之空间。尊重开学典礼的程序与仪式,也是对武大既有秩序与传统的敬畏与学习。‎ 这名同学希望展示现自我,但是必须知道,展现自我要通过合理程序,即是言,个人自由不能越过公共秩序的边界,不能打破群己权界。‎ 我们21世纪的青年,在改革开放的春潮之后,都被唤醒了敢想敢为的勇气与激情。打破常规,特立独行正在成为一些同龄人的行事标准。希望展现自我的个人意识的觉醒之势却有超过规则意识的普及之速的嫌疑。但是一个文明社会的达成,不仅要有更多个体的发言权,还要有意见的统一,个体利益的协调,而这,靠的就是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社会组织的基础。没有公共秩序,所有像这名同学一样希望表达自己的同学都可以不论次序,随意发言,最终丧失了开学典礼的庄严,也使每一位同学的发言无法被充分倾听;所有像“高铁霸座男”‎ 一样的人都可以扭曲地表达自己舒适的意愿,最终我们的高铁服务体系就会崩溃。相反,只有守好个人意愿与公共秩序之间的群己权界,我们个人权益才能得到保障。一元钱官司的打赢,与它遵守法律程序之正义不可分割;郑渊洁版权维护能赢得广泛认可,与它符合更广泛的公共权利相关联。只有在公共秩序内行使个人自由,表达自我,才能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赢。‎ 当然,武大也应该提供更多让青年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像北京大学的三角地一样,让校园里充满思辨之风。个人自由绝不超过公共秩序,让我们新青年将规则意识与自由意识共同孕育。‎ ‎【评语】作为一篇高分作文,本文审题精准、立意深远。本文从“群己权界”的角度入手分析该生行为,可谓精准深刻,可见该生思维之功力。接下来文章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证公共秩序的重要性,并结合“高铁霸座男”等事例水到聚成地提出要“在公共秩序内行使个人自由”的观点。当然,如果结尾的希望与建议能更充分一些会更好。‎ ‎10.‎ 在个人与公共的天平之上 日前,在我校新生开学典礼上,一位并非新生代表的同学希望上台发言而遭劝离一事引发热议。尽管学校官博已作出回应,但对于同是武大新生的我而言,我仍想对这位同学的行为浅表拙见。‎ 私以为,这位渴望展现自我的同学采取这般方式未免有失妥当。与其罔顾公共秩序而急于表达个人意愿,不如尝试在二者之间探索合理平衡点。‎ 这位同学“不请自来”的行径,本质上暴露了其秩序意识的淡薄。古语有云:“毋有规矩,不成方圆。”诚哉斯言。揆诸古今,放眼中外,小到家庭学校、大到国家社会,无一不需要既成稳定的公共秩序加以规范和匡正。正如众多网友所质疑的那样“机会不是这样争取的”,这位同学不仅践踏了武大的校规,更冲撞了校园乃至社会公共秩序的底线,刺痛了眼下诸多国人脆弱敏感的秩序神经。没有在公共规则的框架内而急于喷涌的表达诉求,无疑是浮躁而冒进的,又何以遵循武大师长们“遵规守纪”的训诫呢?‎ 以破坏公共秩序为代价以换取个人意愿的表达,对武大学子乃至社会各界都是不良的示范效应。如果任由未被选为新生代表的同学随意上台发言,堂堂开学典礼岂不变成了辩论会?设置新生代表的意义又怎不会湮没其中?如果这位同学的表达冲动没有受到劝阻,那么“不守规则也可以表达自我”的潜意识便会在每一个武大学子身上萌发。这既给日后我校校园建设带来窠臼,又对学生们观念形成与人格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游行、集会的权利,但人数、场所、目的必须报批,这意在昭示:在公共秩序下表达个人意愿,方为人心所向。‎ 究其根源,这位同学如此渴望自我表达,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们武汉大学在发展学生个性、提供展示平台方面所不尽完善的地方。也许新生代表再多一个名额,这位同学的表达欲望就可得到满足,也就不至于现今这种漠视公共秩序而希望表达的情形发生。作为高校,理当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与更加丰富的机遇,通过对公共秩序的进一步廓清以求一切思想的源泉活水在武大之中充分涌流。‎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愿你我同为武大人,皆能以清醒的认识在个人意愿与公共秩序的天平上力求平衡,共为武大增光添彩!‎ 愿武汉大学越办越好!‎ ‎【评语】作为一篇高分作文,本文有以下优点:1.任务意识强。开篇就点明了自己武大新生的写作身份和写作目的,结尾用二段分别对学校和学生提出希望与建议,任务完成得很充分。2.分析深入透彻,论证有力。文章对该生的行为进行了析本质、论影响的分析,论证上能灵活使用假设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文章论证深入透彻。3.语言凝练,作为一篇议论文,该文用词精炼,“未免失当”、“罔顾秩序”、“诚哉斯言”、“揆诸古今”等语言表达显得既有分寸,又文雅简洁,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