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6.32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2021 年高考语文五大文本阅读高频考点讲解:古代诗歌阅读
高频考点
1.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诗歌的语言
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本讲义两课时:
(一)典型解析——方法归纳——当堂练习
(二)典型解析——方法归纳——当堂练习
(一)
典型解析
(2020.全国卷Ⅲ改编)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2 分)
苦笋
陆 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释]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
妩媚。
[诗歌鉴赏]
本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既勾勒了苦笋的外形,更强调了其“苦”的口感,同时赞颂了具有“苦笋”
特点的人。
诗歌前两句,在一贯简单粗劣的饭桌上,诗人忽然惊喜地看到一盘苦笋,这盘苦笋就好像刚刚脱去襁
褓的白玉般的婴儿一样白嫩鲜亮晶莹,他不觉眼前一亮。虽然陆游是个美食家,但这首诗绝不是停留在吟
咏荚食上,接下来两句笔锋一转,感叹苦笋的苦睐,并指出其不会改变,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坚守是多么
难能可贵!
诗歌第五、六句,为了进一步突出苦笋这种人格化的魅力,陆游援引了唐代著名忠臣魏征的故事。他
敢于犯颜直谏,深得唐太宗的赏识和倚重。魏征这样刚正不阿的气节,不正是苦笋的人格化写照吗?虽然
苦笋具备了天赋的正直秉性,但天赋的能力更需后天的艰苦磨炼。因此虽然苦笋好吃,但诗人要“勿多取”,
不要因贪图美味而轻易挖取。诗人顺势推出了尾联,以议论收尾,指出要给人才发展的空间,放手让他们
去经历风雨的磨砺,去承受艰苦的考验,直到他们成长起来。
1.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苦笋形象?(6 分)(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解析】首联描绘的是苦笋的外形,“白玉婴”是其外形特点,即洁白鲜嫩;颔联突出的是其个性品
质,“耿介”“苦”等是其品质特点。
【答案】①剥去外皮的苦笋鲜亮洁白晶莹;②苦笋虽苦,但不会因人们的偏好而改变自己的天性,它
耿介正直,刚正不阿。(每点 3 分)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栩似之处?请简要分析。(6 分)(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解析】要由二者的相似点进行分析,苦笋是口感苦,魏征是正直言行让人难以接受。二者个性相同,
这是答题的切入点。
【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
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每点 3 分)
方法归纳
考点 1:鉴赏诗歌中的形蒙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重点是人物形象,有时是物象、景象等,可以从以下几个力+面人手: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要准确记忆作者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表作、所处时代特征、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
等。对于吟咏物象 的涛歌更须关注作者的生平经历。一般说来,盛唐诗歌多抒发建功立业的豪情,
晚唐诗歌多表达同情百姓的情怀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南宋诗歌多表达壮志难酬的忧愤和对朝廷偏安一
隅的不满。
2.整体理解,分析方法。
对于人物形象来说,要分析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动作、语言、神态等,关注反映其心情的词
语;分析人物形象所处的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天气、周围景物等;分析诗歌叙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
评价诗歌用语的感情色彩,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对人物的品质性格进行深层分析。对于物象而言,找出
作者在描写物象时所用的语句,分析物象的性质,挖掘物象的内在晶格、精神,抓住物与志的“契合
点”,就能明白作者意在何为,情为何端。对于景象而言,要利用意象的知识,结合作者创作此诗歌时
的背景,从情、景关系角度进行思考,进而确定该景象所裹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这首诗歌运用……手法,刻画了……的形象,表现(展示)了这一形象的……的基
本特征(内在品格、精神),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品格节操)。
考点 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抓标题
一首诗歌的题 Ej 往往是这首诗歌的核心,或概括其主要内容,或暗示其感情基调,或表明其文体特点,
题目可帮助我们理解诗歌的主题及作者的情感,有些诗歌的题目就直接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2.找“诗眼”
一首涛歌,总有一两个表现情感主旨的词句,即“诗眼”。
3.析意象
意象即诗歌中已经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景和物,如杨柳表示送别,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松柏表示坚
强、正直,梧桐表示凄凉悲伤,荷花和竹子寓意高洁,猿呜和鸟啼表示凄凉和哀伤,羌笛和烽烟分别象征
思乡和战争……抓住这些意象有助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联背景
有些诗歌,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情感,这时要借助作者的个人经历、作品的写作
背景来理解作者的情感。
答题模板:这首诗歌描绘了……的景物(描述了……事物),通过运用……意象,营造了一种……的
氛围,表达(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当堂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飞雪。
○诗中“知”“斗”“解”有和妙处?请加以赏析。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 (选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你认为诗中最后一句哪一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
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 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①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⑦,西陵绕越台。
湖④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④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①谢客:即南北朝谢灵运。 ②秦望:山名,在今浙江。 ③湖:指镜湖。 ④枚乘:西汉辞赋
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简要赏析本诗中的友人形象。(6 分)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释]①甘泉:汉代行宫,在今陕西淳化,此处代指宋皇宫。 ②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
③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6
分)
【答案】
1.春将归去,似乎所有“草树”都探得了这个消息而想要留住她,各自使出浑身招数,吐艳争芳,一
刹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可笑那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
飞。草树本无情,却能“知”、能“解”,还能“斗”,且彼此还有高下之分,晚春景致描写得如此生动
而有奇趣,全靠拟人手法的运用。
2.“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
山本静态,一个“送”字,通过拟人化手法,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
园风光的盎然生机,也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3.才华横溢;“偏宜澍客才”运用典故来赞美友人像谢灵运一样富有才华;(2 分)热爱山水:由友人
探蜀越中地区的山水 W 知;(2 分)富有生活情趣,任诞不羁:通过“八月枚乘笔.三幂黪翰杯”的典故
表现出友人喜爱文墨,豪放洒脱。(2 分)
【解析】“偏寅谢客才”表现了友人才华降横溢。结合诗歌标题可知友人喜爱山水,向往自然生活。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运用典故刻画 了友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豪放洒脱的性格。
[诗歌鉴赏]
本诗开篇“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作者把友人比作谢灵运,毫不掩饰地对友人才干加以赞赏。
接着“干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两句描述会稽山水之美。李白另一首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也
有类似的句子:“万壑与千岩,峥嵘镜湖里。”“东海横泰望”至“涛白雪山来”四句高度概括了越中美
景。作者在选景上既选择有代表性的胜地,如“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又注重捕捉真切的山水画面,
如“湖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尤其是“湖清”两句,一方面写湖水消如明镜,另一方面写大浪从对面
排沓而来,强化了大浪的动感,让人以为是雪山倾倒,体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瀚杯”两句,运用枚乘笔、张翰杯两个典故赞美友人的文才与逸兴。选两个典
故的主人公都是文学家,很贴合诗意。这里的用典不仅为山光水色增彩,而且增加了诗歌的意韵。最后“此
中多逸必,早晚向天台”,点出作者对越中美景的独特感受。
4.①表达了诗人对宋朝统治者败逃行为的讽刺,对国势日衰的忧愤。首联、颔联写敌人步步紧逼、朝
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对此痛心疾首。②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流落异乡,白发如霜,不能为国解忧的感伤。
颈联化用诗句扣题写“伤春”,写出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的处境以及因国家动荡而伤感的忧国之怀。
③表达了诗人对抗金行为的歌颂,意在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尾联赞扬抗金将领向子湮的勇敢行为,流露
出对朝廷当权者败逃的讽刺。(每点 2 分)
【解析】首联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没有平戎之策,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用汉代匈奴
入侵,烽火照亮了甘泉宫的典故,表现了诗人的忧愤。颔联矛头直指宋高宗,流露了诗人为宋高宗的失望
之情。颈联化用李白和杜甫的名甸,直接抒发感慨,诗人用“孤臣”自指,表达了伤时忧圆的感情。尾联
以长沙太守向向子湮与“庙堂”当权派作对比,充满了对向湮的赞美和崇敬之情,流露出对朝廷的讥讽。
[诗歌鉴赏]
这首诗感伤时事,表现出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深得杜甫同类题材诗
歌的神韵。
首联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叙国事的危急。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说朝廷没有平戎之策,下句
“坐使甘泉照夕烽”,以汉代匈奴入侵,烽火照亮了甘泉宫来表示金兵长驱直入,逼近京都,用典贴切。
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
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经,借“飞龙”比宋高宗,暗喻其逃难远走。
对这种敌人步步紧遇、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宋事却如此危急,
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这两句流露了诗人对高宋的失望之情。
颈联诗人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李白
甸)与“烟花一万童”(杜甫句)两句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伤时忧国的感情。
尾联“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单锋”二句,诗人显然是以长沙太守向子湮与“庙堂”当权派作
对比,向子湮“疲兵敢犯犬革锋”,而“庙堂无策可平戎”,所以诗人对向子湮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
堂”当权派的批判。
(二)
典型解析
(2020.湖南长沙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 分)
折杨柳
卢照邻
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依。
莺啼知岁隔,条变识春归。
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
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
[诗歌鉴赏]
本诗是一首闺怨诗,描写了独守闺房思念远方征人的女子的悲伤情绪。首联“倡楼启曙扉,杨柳正依
依”描写独守闺中的女子清晨时分打开窗看到一片曙光,杨柳依依的美丽春景。颔联“莺啼知岁隔,条变
识春归”承接首联进行细致描摹,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了女子的所见所闻所感。她听到黄莺啼鸣,看到
柳条变色,顿生光阴易逝,青春易老的感伤之情。颈联“露叶凝愁黛,风花乱舞衣”描写女子看到叶上即
将消失的露珠与纷飞的落花,更感叹美好时光转瞬即逝,无心起舞,任凭春风吹乱舞裙。颔联和颈联以美
丽的春景衬托了女子内心的相思愁苦,以乐景衬衷情。尾联“攀折聊将寄,军中音信稀”照应首联中的“杨
柳正依依”,点出了哀愁的原因是思念征人,女子姑且折下一枝杨柳来寄托内心的相思之情,可遥远的军
中不容易收到这份相思之情。
3.请结合颈联内容分析“凝”“乱”二字的表达效果。(6 分)(赏诗歌的语言)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凝”本是凝结之意,1 在这里形容女子因为内心伤感所
以看到叶子上即将消失的露} 珠就双眉紧蹙;“乱”是凌乱的意思,这里是说女子因为看到风吹落花而伤
感,所以无心起舞,风吹得舞衣凌乱。这两个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女子被物触发伤感之情的心理变化过程,
从而表现出她对征人的深切的思念之情。
【答案】“凝”本义是凝结,句中形容女子因惆怅而紧蹙的双眉;“乱,,本义是凌乱,句中形容女
子的舞衣被吹乱。(2 分)女子看到叶子上即将消失的露珠而愁眉不展,看到纷飞的落花而无心起舞,任凭
风吹得舞衣凌乱。(2 分)“凝”“乱”二字形象地刻画出女子触物生情的心理变化过程,表达了女子对征
人的思念之情。(2 分)
(2020.山东烟台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6 分)
巽公院五咏·苦竹桥①
柳宗元
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
迸箨分苦节,轾筠②抱虚心。
俯瞰涓涓流,仰聆萧萧吟。
差池下烟日,嘲哳鸣山禽。
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
[注释]①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作组诗《巽公院五咏》,此为其五。 ②筠:竹皮。 ③谅:料
想,实在。
[诗歌鉴赏]
本诗题似写桥,实则重点写竹,桥只不过是陪衬。苦竹,极普通的一种竹子,而且连名称都略带贬义。
诗人独具慧眼,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了诗意,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与不起眼的苦竹联系起来,寓意于有“苦
节”“虚心”的竹。诗的结构分三层。前四句写实,“危桥属幽径,缭绕穿疏林”,高高的桥与幽幽的小
路相连接,小路曲曲折折地穿过稀疏的竹林,突出“危桥…‘幽径”“疏林”。“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
心”特写竹子的拔节,写竹子从笋箨中迸发出苦节,青色的竹皮环抱着空虚的竹心。诗中突出了“苦节”
与“虚心”。第二层写桥上观景所得:俯身可以看到涓涓细流,抬头可以听到竹林萧萧的风声。烟雾蒸腾
中夕阳西下,山里的鸟儿啁鸣归巢。既俯瞰,又仰视,还运用听觉。天边的夕阳,山中的鸟鸣,一一入画,
充满了生机。眼中的景物往往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外在展示。大自然是美好的,然而胸怀大志的诗人不能像
鸟一样自由飞翔,而是在寺院的木鱼声中难以入眠,这强烈的反差不能不使人产生共鸣,伤感之情溢于言
表。最后抒发感慨,“谅无要津用,栖息有余阴”,这里的苦竹料想也不可能作为渡口的竹筏,只能给人
和鸟提供阴凉。正如吴文治先生所指出的:“作者借竹自喻,感叹竹子虽有‘苦节’和‘虚心,的美质,
也只能供人和鸟歇息遮阴,不会用在关键之处,隐有自伤怀才不遇之意。”
4.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诗歌最后两句。(6 分)(荟赏诗歌的表迭技巧)
【解析】最后两句写诗人料想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的渡口处,结合注释中诗人初贬永州住龙兴寺可知
诗人仕途失意,怀才不遇。这种感慨是诗人由物及人的联想,也是诗人以竹喻己,说明自己和苦竹有相同
的遭遇。
【答案】诗句明写苦竹不会被用在重要的渡口处,其实是诗人以竹自喻.感叹自己虽然也有“苦节”
和“虚心”的美质,但被贬偏地,不受重用。苦竹只能为人和鸟提供阴凉,体现了诗人对自身怀才不遇的
伤感无奈;而苦竹尚能为人和鸟提供阴凉,也暗含着诗人的一丝自我安慰之意。(6 分)
方法归纳
考点 3:赏析诗歌的语言
赏析诗歌的语言,应注意以下三点:
1.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要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去补充连缀。
2.结合具体诗句,品析炼字的技巧。占人在诗歌创作中,特别注意字词的运用,炼字主要有以下几种
类型:
(1)炼动词,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所描写的事物更形象生动;
(2)炼形容词,突出事物的特点,富于表现力。
(3)炼虚词,虚词的锤炼,可活跃情韵,开合呼应,化板滞为流动。
(4)炼叠音词,叠音词的作用一般有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5)炼数量词,精练准确,化抽象为具体。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妙字词的感悟熊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
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注意的是,分析时要结合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去
回答,不能只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3.通过反复吟诵、咀嚼,把握诗歌总体的风格特点,掌握有关术语,有利于青简意赅地表达自己的.见
解。
答题模板:炼字类:××字(词)在句中是……含义,运用了……手法,在这里起到了……的作用(包
括在结构上起……的作用,突出了……的主旨,烘托了……的意境,表达了……的感情等)。
修辞类:通过……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情境,流露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蕴含了……
的哲理。
考点 4: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答题时首先应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表达技巧,这是整个步骤中最难的一步,表
达技巧是一个由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构成的复杂知识网络。
1.从修辞手法角度把握分析。
解题时首先判断诗歌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然后结合诗歌阐释怎么用、为什么用这种手法,最后分
析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即将修辞手法与此诗歌的主要内容和其中渗透的作者的
思想感情密切联系,重点评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2.从表达方式角度把握分析。
作者往往使用描写、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将景、理、情结合,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尤其注意
诗歌中的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问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托物斋志等。鉴
赏时要准确指出诗歌运用的表达方式,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方式表现 r
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从表现手法角度把握分析。
诗歌中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化用典故等。欣赏诗歌的角度很多,最好能
抓住它的最突出的手法来分析,分析时要结合全篇,尤其要在把握主旨的基础上进行。
答题模板:这首诗歌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十结合诗歌分析技巧十表达了作
者……的情感/态度/心境。
典型解析
榆河①晓发
谢 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
【注释】①檎河:在令北京之北,地形险要,为明朝京城的北方锁钥。②弃繻者:《汉书·终军传》
载,“军从济南当诣博士,步入关,关吏予军繻。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还当以合符。’
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 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
B. 第五句以“征尘”借喻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
C. 第七句中,诗人以终军自比,表明自己愿像终军一样建功立业。
D. 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E. 前两联写晓发所见,后两联写晓发所感,章法谨严,层次分明。
2. 诗歌的颔联历来受人称道。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与解析
1. BC 【解析】B“借喻战争”错误,此处为借代。C“以终军自比”错误,诗人感慨自己不能
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这种选择题型考查的点多,或品味字词句所深藏的情思,或理解诗歌内容,或分析
意象形象,或分析表达特色等。答题时不能孤立起来品味,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 ①写景远近结合,层次分明: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
为近景。②善于炼字:“出”、“生”二字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③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
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④“云出”、 “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暗含了
诗人对边患的隐忧。
【解析】题目要求赏析颔联的精妙之处。解答此题要对颔联从语言、内容、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内容上:颔联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语言则分析动词“出”、“生”
两个字的运用生动传神,使整个画面充满动感;艺术手法主要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
争风云,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手法答远近结合也可。分析要结合诗句进行。
点睛:鉴赏诗歌的精妙之处,要从诗歌语言、内容、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其中最难的要数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构思立意四大部分的 内容。解答此类题的一般
步骤:第一步,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
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
竹轩诗兴
宋代: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透,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此诗“句句扣题,但并不拘泥”,请结合全诗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首联描写“柴门”“狭径”“竹林”等,整体起笔,展现出简朴清幽的竹轩环境。颔联采用
视听结合的方法,局部展现画面。细细的竹影洒落在茶碗里.竹叶的清香似乎随着篆炯轻轻飘来,自然而
洒脱,足以引起静坐轩中的诗人的游兴。颈联虚实结合,上句实写,下句虚写,诗人夏夜于轩内倦卧看星,
想象冬昼对雪闲吟,诗兴大发,展现诗人的闲情。尾联诗人预想冬日梅花盛开,与竹相衬,将为竹轩带来
更多的、痔兴。整首诗处处扣题,却不拘泥于题耳,表现出诗人闲适、洒脱、高雅的人生志趣。(奄点 2
分,答出 3 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