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3.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绝密★启用前
2020 届江苏省高三三模全真模拟试卷语文试题二(学科基地密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共 16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写在密封线内。
一、 语言文字运用(12 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智慧是哲人对世道人生、天地宇宙的独见独闻或先知先觉,它注定不是 的市井常识,也不
是循规蹈矩的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哲学的进步实则是哲人学术与智慧的不断 。
A. 人云亦云 陈词滥调 融会贯通 B. 人云亦云 老生常谈 推陈出新
C. 妇孺皆知 陈词滥调 推陈出新 D. 妇孺皆知 老生常谈 融会贯通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
求“最恰当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空,人云亦云:指只会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符合文意。妇孺皆知:指妇女和小孩都知
道,指某件事物众所周知,流传得很广,强调众所周知。“不是……不是……”表示反义并
列的关系。故横线处所填的词语与“独见独闻或先知先觉”语意相反。“独见独闻或先知先
觉”强调独特、先进的见解,“人云亦云”符合文意。
第二空,陈词滥调:指谈话的内容既陈旧又空泛,含贬义。老生常谈:指谈的虽是老话,但不
一定没有现实意义,属中性成语。依据前文“循规蹈矩”所表达的情感色彩,应选“老生常
谈”。
第三空,推陈出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融会贯通:参考
并综合多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而得到全面透彻的领悟。根据前文可知此处强调创新之意,应用
“推陈出新”。
故选 B。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单纯地说僻字对今人有意义或对现代汉语有推动作用,那是无稽之谈。因为脱离了日常生活
情境,或者说脱离了特定的语境和语用,文字没有特别的意义和功用。 , 。 , 。 。
文化的发展是创造与淘汰并行的,淘汰的旧文化在某些境遇中被赋予新的内涵,成为焕发文
- 2 -
化活力的新因素。
①但是所有的文字都记载了先人的生活历程和开拓精神
②僻字的产生和弃用,显示了文化演进的轨迹
③那些得以留存的生僻字,记录了先人的探索尝试
④当然也包含在那些生僻字中
⑤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文化的丰富性就包含在语言的丰富性中
A. ⑤④①③② B. ①②⑤④③ C. ⑤④①②③ D.
①③⑤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
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
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本题主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和标点符号判断。前文语境以否定句的形式强调僻字只有在具体情
境中才有意义和作用,接着列举现象证明,所以①紧跟语境,③是和①共同阐释,⑤则是对
上文的总结,④是对⑤的补充。根据后文的“文化的发展是创造与淘汰并行的”,提示了前
面一句为②。据此,句子的排列顺序是:①③⑤④②。
故选 D。
3.“请名人代言”是提高广告说服力的好方法,下列四则广告标题,如果单就文字意义,寻
找背景相契合的古代名人来代言,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请庄子代言“自然就是美”。
B. 请子路代言“心动不如马上行动”。
C. 请司马光、王安石代言“好东西要和朋友分享”。
D. 请苏秦、张仪代言“做个不可思议的沟通高手”。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
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C 项,“代言‘好东西要和好朋友分享’”错,人物形象和代言的内容要和谐,而王安石和司
- 3 -
马光是政敌,不是朋友。
故选 C。
4.陆俨少,中国当代山水画家,他一生敬仰李杜。为了纪念杜甫创作了《杜甫诗意图》, 下
列诗句与图意境最符合的一项是( )
A. 一声何处送书雁,百丈谁家上水船。
B. 苍苔浊酒林中静,碧水春风野外昏。
C.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D.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诗句与图画意境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审题,把握解题的方向,然
后要求考生对诗句和图画的内涵和意境进行准确的解读,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抓住意象,
理解诗歌的意境,还要借助联想,把诗句的意境与画面结合起来。
A 项,“雁”的意象与画面不符;
B 项,“苍苔”“浊酒”的意象与画面不符,“静”的意境也与画面不符;
C 项,“窗”“门”的意象与画面不符,诗歌整体风格明快的意境与画面不符;
D 项,“春江”“芳洲”的意象、“杖藜徐步”的形象与画面意境吻合,暮春时节,诗人拄着
拐杖在江边漫步,站在芳洲上望四周,一种伤感满怀的形象。
故选 D。
【点睛】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诗歌
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只是第一步,是诗的基础;组合意象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
的艺术境界才是目的。意境与意象在本质上有一定的联系,它们都是主观与客观统一的产物,
都是情与物的结合体。
二、 文言文阅读(20 分)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先生墓志铭
宋·苏 辙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
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
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
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
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
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嘉祐二年,欧阳文
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
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通判杭州。公于其间,常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少安。高丽入贡使者凌蔑州郡,押伴使臣
皆乘势骄横,至与钤辖亢礼。公使人谓之曰:“远夷慕化而来,理必恭顺,今乃尔暴恣,非汝
导之,不至是也。不悛.,当奏之。”押伴者惧,为之小戢。吏民畏爱,及罢去,犹谓之学士,
而不言姓。
自密徙徐。是时河决曹村,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公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
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公履屦杖策,亲入武卫营,呼其卒长,谓之
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宜为我尽力!”卒长呼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
效命之秋也。”执梃入火伍中,率其徒短衣徒跣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
属于城。堤成,水至堤下,害不及城,民心乃安。然雨日夜不止,河势益暴,城不沉者三板。
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以虞.水之
再至。朝廷从之。讫事,诏褒之,徐人至今思焉。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
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
实有焉。
(节选自《东坡乐府笺》,有删改)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疾.时文之诡异 疾:厌恶
- 5 -
B. 不悛.,当奏之 悛:悔改
C. 以虞.水之再至 虞:料想
D. 然终不以为恨. 恨:遗憾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文才过人。他年少时发奋读书,成人后通晓经史,参加进士考试时被主考官欧阳修认
为是奇才。
B. 苏轼依法治吏。接待高丽使者的官吏仗势横行,不守礼法,苏轼派人前去训斥,并准备将
此事上奏朝廷。这些官吏因惧怕而有所收敛。
C. 苏轼见义勇为。他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因此一生常常困
顿,却始终不以此为遗憾。
D. 苏轼深得人心。他因病在毗陵去世后,各地百姓在集市上相聚而哭,那些贤能的君子也在
家祭奠,为他叹息流泪。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2) 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8. 文中苏轼深受爱戴,具体有哪些原因?请简要概括。
【答案】5. C 6. D
7. (1)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流泪。
(2)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8. ①苏轼一心为民(或心系百姓)。大水将冲决徐州城,人手不足,他亲至武卫营请禁军出力
抗洪。河水暴涨,情势危急,他坚守城头,公而忘私。②苏轼德行高尚。他称颂善人善举,
斥责恶人恶行,爱憎分明。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不顾危害。有古代贤人的美德。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
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
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C 项,以虞水之再至:以防洪水再来,虞,防备。
故选 C。
【6 题详解】
- 6 -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D 项,“其君子相吊于家”意思是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故“那些贤能的君子也在家祭奠”错。
故选 D。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
(1)吊:祭奠;讣闻四方:省略句,应为“讣闻于四方”;无:无论;贤愚:形容词作名词,
贤者、愚人。
(2)以为:认为;异人:奇才;冠:动词,位列第一。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此题首先要提取信息,然后加以筛选整合。解答
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
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
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
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根据原文“公庐于城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而守,卒完城以闻。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
以虞水之再至”,他过家门而不入,心系百姓的安危,所以“徐人至今思焉”。从“其于人,
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可知他坚持做正
义的事,爱憎分明,勇敢无畏。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 7 -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家兄苏子瞻,贬官海南岛,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天下,恩泽遍及鸟兽。夏
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秋七月,因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
在集市上相聚而哭,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大家都叹息
流泪。几百个太学生,相继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呜呼!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敬慕谁
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
我拿着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到外地宦游。母亲亲自教援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的事,总能说出其
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等到成人,
他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
不实的文风,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梅圣俞当时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
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他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任杭州通判。家兄在那里常常依法变通,方便百姓,百姓因此得以稍稍安定。高丽进贡的
使者蔑视、欺凌州郡官吏,接待、陪同的使臣都仗势骄傲专横,直至同上级官吏分庭抗礼。
家兄派人对他们说:“外国人向往教化来到我国、按理一定会谦恭和顺、 现在(高丽使者)竟
然这样强横放纵,不是你们诱导,他们也不至于到这地步。如果你们不悔改,我们就要上报
朝廷。”接待、陪同的人害怕了,因此稍微收敛。官吏心服百姓敬爱,等到家兄离任,还称
他为学士,不称他的姓。
家兄从密州调到徐州。这时黄河水冲决曹村,徐州城墙将要被毁坏。富有的市民争着出
城躲避水灾。家兄说:“如果富有的市民出逃,民心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大水绝
不会冲毁城墙。”又把富有的市民赶回城。家兄穿草鞋,持手杖,亲自跑到武卫营,呼喊他们
的卒长,对他说:“河水将毁坏城墙,情况急迫,你们虽然是禁军,也应该替我尽力抗灾。”
卒长喊着说:“太守都不怕大水,是我们这些百姓舍命报效的时候了。”拿着棍棒走进队伍,
- 8 -
率领他的部下短衣光脚拿着簸箕铁锹出营,抢筑东南长堤,起于戏马台,尾部同城墙相连。
长堤筑成,大水就漫到了堤下,但没有毁坏城墙,民心才安定。然而大雨日夜不止,河水暴
涨,只有三板的城墙没有被淹没。家兄住在城上,过家门而不入。派官吏分墙而守,最终保
住了城池,把事情报告朝廷。家兄又请求调拨来年服劳役的人增筑旧城,防备洪水第二次来
袭。朝廷答应了家兄的请求。洪灾过后,皇帝下诏褒奖他,徐州百姓至今思念他。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极力赞誉,遇见坏人坏事就尽力斥责,遇见正义的事情就
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
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三、 古诗词鉴赏(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 上 看 山
苏轼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9.分析颔联和颈联所用到的表现手法。
10.历来有人认为本诗不纯粹是写景,也有对人生短暂匆忙的感悟,试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9. 颔联运用了比喻、对比的手法,把纷杂繁多的后岭比喻成惊马狂奔,与前山形成
对比,突出船行迅疾、山形变化万千。颈联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仰望高山小径回旋,云
雾缭绕,行人缥缈,富有诗意。
10. 示例一:作者江上看山,看出了人生的匆忙与无奈。倏忽而过的群山,就像尘世过客、缥
缈的行人,又如同追寻的梦想,还没来得及回味眼前的风景,便带着遗憾与惆怅、孤独匆忙
地告别了。
示例二:是纯粹写景。作者江上行船,只是记叙中途偶然的所见所感。全诗紧紧围绕所见之景
及感想来写。不写船行而写山动,只是角度问题,并无深意,要说人生感悟有些牵强。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然后要回顾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接着分析诗句
- 9 -
意思,判断用到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分析整首诗的手法,再分析具体诗句,按照由大到小
的手法来分析。答题时先说术语,再分析运用,最后结合情感分析效果。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意思是“错杂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的
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如惊奔”,运用比喻,意思是“马”连成了群,一群一群地在自
己眼前飞快地过去。这里诗人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前山”与“后岭”形成对比,以反衬
船速之快,同时也可见蜀中的山之多,因为蜀中的山连绵不断,船在加快速度前进,前面的
山高低不齐,不成马形,后面的山却像受了惊的马群失去队形乱哄哄地奔跑。突出船行迅疾、
山形变化万千。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意思是“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盘回曲折,高远处隐
约地看见有人在上面行走”。傍晚时分,前行途中,偶一回头,把目光转向盘旋曲折的山路
上,看到在落日余晖之中,天空孤云飘荡,山上云气缭绕,加之山路上的行人,景色美妙如
新成之画。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仰望高山小径回旋,云雾缭绕,行人缥缈,富有诗意。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及写作目的鉴赏能力。诗歌因含蓄而使读者形成不同的理解,考生首先
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观点,然后从诗歌中寻找证据,分析这种观点成立的根据即可。
如认为写出对人生短暂匆忙的感悟,可作如下分析。在船上看山犹如骑马疾走,数百座群峰
顷刻间就从眼前过去了。这是东坡在说江上乘船看山的总体感受,也像是在谈浮云短暂的无
奈人生,难怪人们都喜欢高唱“马儿你慢些走”。错落不齐的前山瞬间变化万千,纷杂繁多
的后岭犹如惊骇而奔跑。仰看山上的小路歪斜回环盘旋,高远隐约地看见有人行走在上面。
这四句则是东坡写在江上平视和仰视群山的具体感受,也似乎描绘了百态的人生。在舟中高
高地举起手想和山上行人打招呼,无奈孤单的船只已如飞鸟往南驰逐而去。兴致颇高的诗人,
为此而遗憾惆怅。东坡江上看山,看出了人生的无奈。就像尘世过客,还没来得及回味眼前
的风景,便带着遗憾与惆怅匆匆告别了短短的人生。
如认为是纯粹写景,可从全诗的内容入手,作者江上行船,只是记叙中途偶然的所见所感。
诗人采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的写作手法,用生动的笔触描写了在江上看山时所见山川如万
马奔腾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诗人自眉州赴汴京船行途中内心愉悦之情,说人生感悟有些牵强。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
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 (3)对比; (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
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
- 10 -
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
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 名句名篇默写(8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2)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独学而无友,_________。(《礼记·学记》)
(5)操千曲而后晓声,_________。(刘勰《文心雕龙》)
(6)锦瑟无端五十弦,_________。(李商隐《锦瑟》)
(7)地崩山摧壮士死,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8)_________,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师说》)
【答案】 (1). 佳木秀而繁阴 (2).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3). 无边落木萧萧下
(4). 则孤陋而寡闻 (5). 观千剑而后识器 (6). 一弦一柱思华年 (7). 然后天梯
石栈相钩连 (8). 惑而不从师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字词的写法:繁、瞬、
萧、陋、寡、栈、惑。
五、 现代文阅读(一)(15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桃源的小划子
沈从文
桃源洞离桃源县约二十五里。从桃源县坐小船沿沅水上行,船到百马渡时,上南岸走去,
忘路之远近乱走一阵,桃源就在眼前了。桃源既是个有名的地方,每年自然就有许多“风雅”
- 11 -
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携了《陶靖节集》与《诗韵集成》等物,来到桃源县访幽探
胜。
桃源有一种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在沅水中可称首屈一指。一个外省旅行者,若
想从湘西的永绥、乾城、凤凰研究湘边苗族的分布状况,或想从湘西往四川的酉阳、秀山调
查桐油的生产,往贵州的铜仁调查朱砂水银的生产,往玉屏调查竹料种类,注意造箫制纸的
手工业生产情况,皆可在桃源县魁星阁下边,雇妥那么一只小船,沿沅水溯流而上,直达目
的地,到达时取行李上岸落店,毫无任何困难。
一只桃源小划子上照例要个舵手,管理后梢,调动船只左右。张挂风帆,松紧帆索,捕
捉河面山谷中的微风。放缆拉船,量渡河面宽窄与河流水势,伸缩竹缆。另外还要个拦头工
人,上滩下滩时看水认溶口,出事前提醒舵手躲避石头、恶浪与洑流,出事后点篙子需要准
确稳重。这种人还要有胆量、有气力、有经验。张帆落帆皆得很敏捷地及时拉桅下绳索。走
风船行如箭时,便蹲坐在船头打吆喝呼啸,嘲笑同行落后的船只。自己船只落后被人嘲骂时,
还得回骂;人家唱歌也得用歌声作答。两船相碰说理时,不让别人占便宜。动手打架时,先
把篙子抽出拿在手上。船只逼入急流乱石中,不问冬夏,都得敏捷而勇敢地脱光衣裤,向急
流中跳去,在水里尽肩背之力使船只离开险境。掌舵的有事不能尽职,就从船顶爬过船尾去,
做个临时舵手。更有一份不可推却的职务,便是在一切过失上,应与掌舵的各据小船一头,
相互骂着,继续使船前进。小船除此两人之外,尚需要个小水手居于杂务地位,淘米、烧饭、
切菜、洗碗,无事不做。行船时应荡桨就帮同荡桨。这种水手大都在学习期间,应处处留心,
取得经验同本领。除了学习看水、看风、记石头、使用篙桨以外,也要学习挨打挨骂。尽各
种古怪稀奇字眼儿成天在耳边反复响着,好好地保留在记忆里,将来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
人。上行无风吹,一个人还得负了纤板,曳着一段竹缆,在荒凉河岸小路上拉船前进。小船
停泊码头边时,又得规规矩矩守船。关于他们经济情势,舵手多为船家长年雇工,平均算来
合八分到一角钱一天。拦头工有长年雇定的,人若年富力强多经验,待遇同掌舵的差不多。
若只是短期包来回,上行平均每天可得一毛或一毛五分钱,下行则尽义务吃白饭而已。至于
小水手,学习期限看年龄同本事来,有些人每天可得两分钱作零用,有些人在船上三年五载
吃白饭。上滩时一个不小心,会被自己手中的竹篙弹入乱石激流中,泅水技术又不在行,淹
死了,船主方面写得有字据:生死亲长不能过问。掌舵的把死者剩余的衣服交给亲长说明白
落水情形后,烧几百钱纸,手续便清楚了。
一只桃源小划子,有了这样三个水手,再加上一个需要赶路、有耐心、不嫌孤独的乘客,
这船便在一条清明透彻的沅水上下游移动起来了。
- 12 -
(节选自《沈从文散文集》,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介绍的桃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全文详细描写了湘西美丽的风景和生活在这里
的人们或闲适或艰辛的劳动生活,体现了作者对湘西的热爱。
B. 文章对小划子上的拦头工人的描写细致而生动,他们拼命解决船只出行时遇到的各种困
难,用粗俗的话语与同行交流,体现了拦头工人的勇敢、质朴。
C. 桃源是沅水岸边的一个码头,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生活在此的水手卑微、粗野但很
勤劳,然而读完全文却让人感到有一层悲苦的雾纱笼罩着这些水手的生活。
D. 文章融入了作者对当地自然风光、社会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叙写了当地水手们的生活状态,
通过对水手的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众生相。
13.作者描写小划子上的水手时,用了五个“骂”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14.文章是如何证明桃源的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的?请结合文本具体探究。
【答案】12. A 13. ①体现了水手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文化知识缺乏;②体现了水手们
自然质朴、开朗、粗犷的性格特点;③体现了他们用“骂”来表达自己的厌恶、喜爱等情感。
14. ①在桃源县坐这种小划子,沿沅水溯流而上,可以到达很多地方,直达目的地;②一只
小划子上只能装载一两位客人,着实可见其轻捷;③小划子上有一个舵手管理后梢,一个拦
头工人,两人配合保证小划子的稳当、安全;④小划子上还有一个小水手负责打扫卫生等,
保持船的干净。
【解析】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
(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
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
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 项,有两处错误:一是“文章介绍的桃源就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错误,根据原文“桃源
既是个有名的地方,每年自然就有许多‘风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携了《陶靖
节集》与《诗韵集成》等物,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可知文章介绍的桃源不是陶渊明笔下
的桃花源,只不过每年有许多“风雅”人,心慕古桃源之名,二三月里来到桃源县访幽探胜;
二是“全文详细描写了湘西美丽的风景”错误,文章没有详细描写湘西美丽的风景。
- 13 -
故选 A。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作用,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理解词语含义,指的是既要说出
词语的表层意思,又要说出深层内容。但是作者所附加的情感与应用的写作方法所表现出的
深层含义决不可忽视,这也是得分点。对文章中具体词语含义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
体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一般来说,
对所要解释的具体词句,答案就在前面的句子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是原词语,或者需要考
生稍微变通一下即可。
题目要求简要分析作者描写小划子上的水手时,用了五个“骂”字的好处。解答时,不需要
解释“骂”字的含义,只需要回答用了五个“骂”字的作用即可。从文章内容来看,五个
“骂”字主要用来描写拦头工人和小水手。在自己船只落后被人嘲骂时,拦头工人还得回骂;
而且拦头工人更有一份不可推却的职务,便是在一切过失上,应与掌舵的各据小船一头,相
互骂着,继续使船前进。对于小水手来说,除了学习看水、看风、记石头、使用篙桨以外,
也要学习挨打挨骂;尽各种古怪稀奇字眼儿成天在耳边反复响着,好好地保留在记忆里,将
来长大时再用它来辱骂旁人。由此可见,小划子上的水手们主要通过“骂”的方式进行沟通
和交流。从文中的描述来看,不难看出,小划子上的水手们一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养家糊
口尚需余力,更谈不上接受文化教育,达到一定的素质水平。正是由于他们没有接受一定程
度的文化教育,缺乏文化知识,只能用“骂”的方式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通过这种通俗易
懂的方式来直接表达自己的厌恶、喜爱等情感。同时,“骂”的方式也表现了水手们自然质
朴、开朗、粗犷的性格特点。作者用五个“骂”字,刻画了小划子上的水手们的集体形象。
【14 题详解】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分析概括文中信息题要把握以下三点: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
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
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题目要求结合文本具体探究文章是如何证明桃源的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的。纵观全
文,文章对桃源的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的描写主要集中在文章第二段和第三段。在
第二段中,作者首先点出桃源的小划子“轻捷、稳当、干净”,然后集中描写外省旅行者可
- 14 -
以在桃源县坐小划子,沿沅水溯流而上,到达湘边、酉阳、秀山、铜仁、玉屏等众多地方,
毫无任何困难。第三段通过对桃源的小划子上水手的着重刻画,分别写出了小划子的“轻
捷”、“稳当”、“干净”。第一,一只桃源小划子上除了一个舵手、一个拦头工人和一个
小水手外,只能装载一两位客人,装载人数较少,着实可见其轻捷;第二,每一只桃源小划
子上都有一个舵手管理后梢,调动船只左右,一个拦头工人上滩下滩时看水认溶口,出事前
提醒舵手躲避石头、恶浪与洑流,出事后点篙子需要准确稳重,两人巧妙配合,以保证小划
子的稳当、安全;第三,小划子上还有一个小水手居于杂务地位,负责打扫卫生等,保持小
划子的干净。
六、 现代文阅读(二)(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比德”下的中国山水画
赵越
“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的对应关系作意象化的
比附、暗喻,从而将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得以物化和对象化。这样,自然的风
貌与人的气质便能相互沟通,二者在恰适融合的对流运动中彼此合为一体,从而构成了中国独
有的山水文化与山水艺术。
“山水比德”始于孔子。“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既包含了对自然美的赞赏,又包含了对
仁、智的赞美,两者比附依托,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老子以水喻“道”,将“水”的品德与
“道”的本质相互沟通,使二者达到了互为比德的境界。庄子专门发展了“乐山”“乐水”一
面,以“与物有益”“与物为春”的态度倾心于大自然,成为后世山水画的精神原型。
人们对山水的认识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东晋文学家左思《招隐诗》中所说的“非必丝与
竹,山水有清音”,则已经将地理意义的“山水”指向了美学价值的“山水”。自此,人对山水
的观照即转变为对自然的美感体验。“山水比德”将自然“人化”和人“对象化”,故人与自
然山水通过“比德”这一中介实现了互动与相融,从而对中国山水画的立意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形成于东晋,这与“山水比德”有很大的关系。魏晋倡导人文精神是以
人的觉醒为标志,魏晋玄学的主要内容就在于对人格的本体建构。
唐代的张璪善画松,并以此作为人生志向的寄托。他将画中的松与人的情操有机联系在一
起,其绘画作品与“道”相关联,从而达到了“比德”的目的。
由唐入梁的荆浩所作的《笔法记》是一篇充满“比德”的画论。其继承了孔子“山水比
- 15 -
德”的思想,托物言志,以松自喻,提倡“君子之风”。这种以物托志、重人格修养的精神对后
世的画论及画家的做人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绘画思想中的“比德说”迅猛发展,并且成为时尚,出现在宋代。欧阳修以“山林者之
乐”比喻悠然自得的君子之风。宋人文同最善画竹,他以诗赋赞竹之“虚心”“劲节”;苏辙
称竹“苍然于既寒之后……追松柏以自偶,窃仁人之所为”。
到了元代,以黄公望等为代表的文人画家标举“性情”“逸气”,倡导“适趣”“自
娱”,“岁寒三友”“四君子”“五清”之类的绘画题材日益兴盛。文人画家以物寓志,寄托
“比德”精神。
明清两代,对“比德”所论则更多。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资任章》中将“山”与
“水”的灵性与人的精神道德相互比攀,从而将儒家的“比德”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揭示
了山水的自然特征与人的审美关系,指出自然山水是艺术家的最大蒙养。
“山水比德”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审美观的指导下,将人的主观审美情感“移入”
客观的自然对象之中,这种“移情”使自然与人达到同化与共鸣,在此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
体完全合二为一,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规范——造化与心源的有机统一。
“山水比德”思想对山水画的不断渗透,使山水艺术的写意性、表现性得以加强,昭示了
中国山水画的综合性与独特性。
在“山水比德”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题材与画科,梅、兰、
竹、菊等“四君子”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所青睐的题材,文人画家“以物托志”变成
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表现手法。
当然,“山水比德”作为一种审美范式,由于历史的传承、延续,对当代画家早已成为一种
思维定式和创作趋向,如何发扬光大传统遗产,并使之向现当代转型,成为符合现代人审美情
趣的新型艺术观念,是当代中国画家必须思考的问题。
(节选自《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15. 下列对于“山水比德”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水比德”是将自然山水、草木的形貌与人的某些内在品德或道德在恰适融合的对流运
动中彼此合为一体,使自然人格化、精神化,人的思想、情感物化和对象化。
B. “山水比德”是通过“比德”这一中介,以物托志,重视人格修养,从而实现了人与自然
山水的互动与相融。
C. “山水比德”中的山水是艺术家的最大蒙养,在“山”与“水”的灵性与人的精神道德相
互比攀之中,“山水”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决定并影响着“比德”的生成。
- 16 -
D. “山水比德”思想同时受到儒家和道家的重视,他们或以水喻“仁”“智”,或以水喻
“道”,从而达到“比德”的目的。
1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将人对山水的观照转变为对自然的美感体验,是从东晋文学家开始的。这种美感体验对中
国山水画的立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造化与心源有机统一的中国山水画审美规范的确立,说明“山水比德”思想对中国山水画
的审美认知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C. 梅、兰、竹、菊等“四君子”形象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所青睐的题材,是因为它们是文人
“以物托志”的最佳载体,便于寄托“比德”精神,其他绘画题材则不具备这种功能。
D.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资任章》中揭示了山水的自然特征与人的审美关系,从而将儒
家的“比德”思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17. 联系全文,概括说明在“山水比德”思想影响下的中国古代山水画的特点。
【答案】15. C 16. C
17. ①“山水比德”思想对山水画的不断渗透,使山水艺术的写意性、表现性得以加强,画
家将自己的主观审美情感“移入”可观的自然对象之中,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规范——
造化与心源的有机统一;②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题材与画科,梅、兰、竹、菊
等“四君子”形象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所青睐的题材;③“以物托志”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审
美表现手法。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山水比德”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
取舍。
C 项,“‘山水比德’中的山水是艺术家的最大蒙养”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揭示了山水的自
然特征与人的审美关系,指出自然山水是艺术家的最大蒙养”可知:作为艺术家的最大蒙养
是“自然山水”而不是“‘山水比德’中的山水”;另外,“‘山水’始终处于支配地位,决
定并影响着‘比德’的生成”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山水比德’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审美观的指导下,将人的主观审美情感‘移入’客观的自然对象之中,这种‘移情’使自然
与人达到同化与共鸣,在此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完全合二为一”可知:决定“比德”生
成的是“山水比德”思想,并且“自然与人达到同化与共鸣”,山水与人并无主次之分,也
- 17 -
就无所谓“‘山水’始终处于支配地位”。
故选 C。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
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
C 项,“是因为它们是文人‘以物托志’的最佳载体,便于寄托‘比德’精神,其他绘画题材
则不具备这种功能”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在‘山水比德’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逐渐
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题材与画科,梅、兰、竹、菊等‘四君子’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
所青睐的题材”“‘岁寒三友’‘四君子’‘五清’之类的绘画题材日益兴盛。文人画家以
物寓志,寄托‘比德’精神”可知:“梅、兰、竹、菊等‘四君子’形象成为中国文人山水
画所青睐的题材”是因为“在‘山水比德’思想的影响下”而形成的;除了“梅、兰、竹、
菊等‘四君子’”之外,“‘岁寒三友’ ‘五清’”等也可以作为文人山水画家寄托“比
德”精神的最佳载体。
故选 C。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考生一定要将文本内容认真研读,
结合文本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
文章开头介绍“比德”,然后介绍“山水比德”的发展,文章最后,开始介绍“山水比德”
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所以本题信息的重点应该在最后几段。
依据原文“‘山水比德’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审美观的指导下,将人的主观审美情感
‘移入’可观的自然对象之中,这种“移情”使自然与人达到同化与共鸣,在此主观与客观、
主体与客体完全合二为一,从而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规范——造化与心源的有机统
一”“‘ 山水比德’思想对山水画的不断渗透,使山水艺术的写意性、表现性得以加强,昭
示了中国山水画的综合性与独特性”可以筛选出:“山水比德”思想对山水画的不断渗透,
使山水艺术的写意性、表现性得以加强,画家将自己的主观审美情感“移入”可观的自然对
象之中,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规范——造化与心源的有机统一;依据原文“在‘山水比
德’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题材与画科,梅、兰、竹、菊等‘四
君子’形象早已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所青睐的题材,文人画家‘以物托志’变成了一种独特
的审美表现手法”可知:中国山水画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题材与画科,梅、兰、竹、菊等
“四君子”形象成为中国文人山水画所青睐的题材;在“山水比德”思想影响下,文人画家
- 18 -
“以物托志”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审美表现手法。
七、 现代文阅读(三)(12 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8 年 9 月 13 日,在山东济南开幕的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总结历届经验的基础上,
推出多项改革创新措施。
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传承人提供贴心的服务;注重从
参与者角度策划展览,提高展览的可参与度;引入电商平台,建立网上博览会,将零售、统
售、网售有机结合,满足群众购物需求;拓展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将
博览会办成使人民满意、传承人受益的博览会。
通过活态展示、活态传承等方式,更多地融入传承人绝活展示、非遗爱好者现场体验等,
力求让非遗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民众面前,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领略非遗的无穷魅
力和风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通过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项目展示,运用现代手段,让传统工艺项目走近大众,贴近现
代生活,使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实用功能及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传统工艺项目与群
众生活相融合,推动传统工艺振兴。
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广泛采用新技术,通过互动体验、现场直播、网络视频展
播等形式,以生动鲜活的方式将非遗成果呈现给民众,让博览会真正成为全国人民都能看得
见的博览会。
(摘自“新浪新闻”,2018 年 9 月 3 日)
材料二
近些年来,讲述现实生活中的故事成为更为普遍的纪录片叙事手法,受到观众的广泛关
注和欢迎。《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片,围绕普通个体进行叙事,介绍烹
饪、文物修复等传统手工艺,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传承者令人印象深刻。这些取自于现实
生活的故事鲜活生动,以小见大地反映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和生存现状,充满浓郁的人文情
怀。
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精神生活却存在部分缺失。非遗蕴含着传统
社会中宁静、淡泊的精神旨趣,有助于疗治某些时代病症,使功利、浮躁的心灵沉静下来,
给人带来心理慰藉和观念启发。纪录片制作者如果善于发掘非遗的内涵,就有可能满足现代
社会中人们潜在的精神需求,进一步延续非遗在当代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更多地唤
- 19 -
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热情。
随着拍摄设备的轻便化和新媒体的兴盛,越来越多的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领域,推动
了叙事手法的革新。虽然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和训练,但他们满怀诚意和热情投入创作,使
纪录片散发着自然、质朴的气息。
优质纪录片借助新媒体传播,也能够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舌
尖上的中国》第一季首播时,在社交网络上刷屏,使得饮食类非遗广受青睐。
总的来说,工艺类非遗题材的纪录片在近几年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的还成为“网红”
或“爆款”,有力推动了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不过,非遗题材还是相对较少,
影响力也不够大。纪录片制作者应当深入挖掘非遗这个“富矿”,追求多手段、多面性,用
生动的“现场”唤起人们保护和传承的热情。
(节选自苗元华、宋文康《纪录片助力非遗传播》,《人民日报》,2018 年 9 月 2 日)
材料三
在非遗传播过程中,不仅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更要思考如何从关系维度
和情感维度上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为此,一方面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共建、共享的特点,
积极扩大非遗传播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加快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对接,消除公众对非遗的陌生
感。
经过历代传承与发展,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识。作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
的文化资源,非遗在提升城市形象方面理应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此,可以把非遗传播与提升
城市形象结合起来,让非遗融入都市人的生活。一方面,可以将非遗的文化传播作为提升城
市形象的重要抓手,城市也可充分借助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展示当地非遗资源;另一方面,要
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城市文化生态,让其在城市文化空间中保持多样性特征,不受
过度商业化的侵袭。此外,还要通过开展非遗实践活动、塑造城市公共非遗空间等方式打造
“非遗符号”,让非遗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标识,并让公众对其产生价值认同和情
感共鸣。
(节选自范周《非遗文化如何传之有道》,《光明日报》,2018 年 8 月 25 日)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会原则,突出活态传承的方式,秉承传
统工艺走进现代社会的思想理念,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风采。
B.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从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两个角度设计各类活动,强化互动环
节,力争让博览会成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都满意的博览会。
- 20 -
C.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有关烹饪的故事,以小见大地反映了烹饪工艺的文化价值
和生存现状,播放后使观众能准确清楚地把握美食的内涵。
D. 非遗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宣传非遗,可以把非遗的内容与城市的
形象结合起来,让一个城市中的非遗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注重各种宣传活动,强化传统媒体和现代传媒的结合,突出展示非
遗成果,注重博览会的生动、趣味、鲜活,注重民众感受。
B. 非专业人士进入纪录片拍摄领域是件好事,因为能推动叙事手法的革新,使得纪录片更加
自然、质朴,为新媒体的兴盛开辟了一条新路。
C. 非遗纪录片要重视信息本身的真实性和逻辑性,不能为强化宣传而胡编乱造,重中之重在
于从非遗与民众的关系以及民众对非遗的情感上切入。
D. 受到观众欢迎的非遗纪录片记录了个性鲜明、技艺精湛的非遗传承者的技艺,推动了非遗
的市场化进程,让得到宣传的非遗成为“网红”或“爆款”。
20. 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非遗传播所体现的重要意义。
【答案】18. A 19. D
20. ①普及非遗知识,推动非遗的市场化进程;②拓展非遗生存空间;③让非遗焕发新的生
机和活力;④推动传统工艺的振兴;⑤提升城市形象,非遗已经成为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标
识;⑥满足当代人潜在的精神需求,唤起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保护热情。
【解析】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
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 项,材料一第二段和第三段介绍了几个博览会的做法,也提到了让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
满意,但不能就此总结为“从……两个角度设计各类活动”,从后文看还有其他角度。
C 项,“使观众能准确清楚地把握美食的内涵”说法绝对。原文说“纪录片制作者如果善于发
掘非遗的内涵,就有可能满足现代社会中人们潜在的精神需求”,只能说明观众看了这个纪
录片,对中国美食有所了解。
D 项,“让一个城市中的非遗成为城市文化的主流”属无中生有,宣传非遗可以让这个城市更
具有文化价值。
- 21 -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
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
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D 项,“让得到宣传的非遗成为网红或爆款”说法绝对,有可能有一部分会成为“网红”或
“爆款”,但不是全部。
故选 D。
【2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
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
问题。
注重分析三则材料中有关非遗内容的把握,如材料一表述的是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革新
措施,“突出展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传承人提供贴心的服务;注重从参与者角度策划展
览,提高展览的可参与度;引入电商平台,建立网上博览会,将零售、统售、网售有机结合,
满足群众购物需求;拓展宣传的广度与深度,为民众普及非遗知识”“通过活态展示、活态
传承等方式,更多地融入传承人绝活展示、非遗爱好者现场体验等,力求让非遗以更加生动
鲜活的方式呈现在民众面前,让民众近距离感受、领略非遗的无穷魅力和风采,让非物质文
化遗产在新时代发展大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通过多种形式的传统工艺项目展示,运
用现代手段,让传统工艺项目走近大众,贴近现代生活,使传统工艺与创意设计、实用功能
及市场需求相结合,真正实现传统工艺项目与群众生活相融合,推动传统工艺振兴”,由此
分析,可以得到①③④答案要点。材料二主要从纪录片的角度解说非遗的传播,有利于推动
非遗的市场化进程、拓展非遗的生存空间,可得到答案②。材料三主要表述的是非遗能够满
足人民的精神需求等,由“可以把非遗传播与提升城市形象结合起来,让非遗融入都市人的
生活”“让非遗成为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文化标识,并让公众对其产生价值认同和情感共
鸣”可得出答案⑤⑥。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
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
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
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
- 22 -
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八、 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秦玥飞从耶鲁大学顺利毕业后,通过招聘成为湖南一个偏远山村的村主任助理。一年多
来,他逐渐融入村民,了解他们的诉求,寻求社会资源的支持,为村民做成了不少事:修筑
水渠、维修道路、安装路灯、建养老院……
有人质疑他的动机,给他贴上“富二代”“官二代”的标签,认为他是为了名利和权力,
为今后的升迁铺路。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阶层的秦玥飞说:“我做村干部可以更好地了解基层
和老百姓,也能更好地了解我自己,至少可以判断自己是适合在公共服务领域工作的。在做
村干部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虽然我是耶鲁毕业的,但很多农业方面的东西我确实不懂。
我希望用自己所学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坚守自我
蔚蓝的天空,白云依旧;狂怒的海浪,礁石依旧;纷扰的人群,我心依旧。或许经历了
太多的苦难,面对远方,我们开始选择沉默;也许有太多刻骨铭心的挫折,我们曾经的梦想
似乎已成了空中楼阁;抑或是这世间繁华太多,我们曾经坚定的心也不再永恒。面对浮躁喧
嚣的社会,面对这物欲横流的人世,有一种行为叫做坚守,坚守自我。它是人生的意志和智
慧所在,是人立于天地之间最后一份责任所在。
坚守自我是对人生理想追求不止的彰显。它来源于对自我生命的信任,对人生旅途的泰
然。曾经听到过一句令人心灵为之一颤的话:“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
辉!”全世界的污油也不能玷污我们心中那片纯洁的伊甸园。在纷乱和世俗中,坚守注定着
孤独,这种孤独的心境无需与人共享,只能独自品味,独自诠释,独自坚守。喜欢苏东坡,
因为那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放达与酒脱,因为他“拣尽寒枝不可栖”的超然旷达,因为
他“唯愿孩儿愚且鲁”的愤世疾俗,正是因为这些,他才会如此顽强地生活和写作,他的人
性光辉也因此熠熠耀眼、在充满坎坷和磨难的一生中,他坚守信了自己,他的人生也在坚守
中升华、坚守自我,其实就是守住那些不能放弃的追求,守住对人生价值的认可,而守住自
我正是积极人生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信念。
坚守自我是一种透彻人生的智慧。在人生的荣誉和光环之下,我们需要坚守自我。如果
- 23 -
说成功这前的坚守是意志的体现的话,那么成功之后的坚守则是智慧的象征。翻开厚重的中
国历史,有多少始俭终奢的例子,晋武帝、李自成、洪秀全,还有建国初期的刘青山、张子
善。当然还有最令人叹惋的唐玄宗,初期他励精图治,求贤若渴,创造了令后人不限神往的
“开元盛世”,然后后期他的骄奢淫逸,宠幸杨贵妃,沉于声色,最终又让那个时代的辉煌
永远只是回忆,个人的悲剧成了民族的悲剧,个人的错误成了时代的悲哀。魏征曾曰:“ 善
始者始繁,克终者盖寡。”正是说的这样的道理。他们的事实无一不验证着一个朴实的真理:
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需要一份人生的智慧,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无愧于生命。
坚守自我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有一个很久以前的故事,在那个知青普遍下乡的年代,
他也被命运之车送到了东北蛮荒之带,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度贫乏的条件下,许多人都选择了
偷、抢。唯有他,坚守着道德的底线,坚守着做人的基本原则,在冬天食物缺乏的情况下,
他独自啃着草根,饮着冰雪。最后,当他终于得以归来的时候,有人问他为什么独自忍受,
他说:“我没有忘记,我与他们不同,我是一个读过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
并非仅仅是外在的才华,而是那种内敛的气质素养和人格,能够坚守自我确实是种能得的人
生境界,它能超脱于世俗,傲然于天地之间。喜欢读庄子,尤其是他那执着的坚守,他甘愿
做一棵守护月亮的树,甘愿“曳尾于途泥”,为的是守护心灵的纯净。这也许是他为什么比
普通人领悟得更多,更深的原因吧。
坚守自我,守住我们心中的天堂,人生因坚守而闪亮异常!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
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
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
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从整体上看,秦玥飞代表了年轻一代对成功的反思和重新定义,代表了一部分年青
人在面对物质欲望时的成熟思考和选择。材料提供了许多思考和切入的点,如:名校毕业却
去偏远山村做村官,在基层了解社会和自身,以自己的所学和所长为社会发展尽力,不断适
应和融入基层做成了不少实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了解自己,受到没有根据的质疑,等等。
可以根据这些切入点,从“择业观”“自我价值的实现”“认识自我”“理想追求”“知识
与实践的结合”等角度来立意。
【立意】1.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2.不受时俗的束缚,走出自己的路
- 24 -
3.学以致用才有价值
4.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做有理想的践行者
5.踏实做事才能成就自我
6.理性择业,不为世俗取向束缚
7.成大事者心怀社会
8.了解自我,发挥特长
9.坚持理想,坚守自我
【结构】文章始终能够围绕“坚守自我”展开论述。开篇提出观点,简洁明确。然后从不同
角度在比较对照中思辨,通过列举苏轼事例,展现了坚守自我是对人生理想追求不止的彰显。
它来源于对自我生命的信任,对人生旅途的泰然。用反面事例论证始终如一地坚守自己,需
要一份人生的智慧,唯其如此,才能使自己无愧于生命。文章思路清晰,层次鲜明,重在正
反对比剖析事理;阐述的观点比较深刻,材料充实;语言朴实严谨,注重说理,以理服人。
【素材】1. 佛山小女孩悦悦遭汽车反复横压,最后救人的那个老婆婆,因领取了二万五千元
奖金之后,被人直指“炒作”“博出名”。其实这种质疑并非出于偶然,鲁迅曾指出中国民
族早就否认了“真善美”,往往从诛心的角度去衡量一个人——居心叵测,别有用心,不可
告人的目的。再看如今社会,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思想似乎已经根深蒂固,当了解
到“好人好事”,第一反应不是敬佩、赞同,而是挖空心思去想别人做好事有什么“不可告
人的秘密”,这也确实验证了鲁迅的话。
2. 坚持自我并非那么简单。有时候,过分地坚持自我以至走上了歪门邪道就不可取了。当下
有些年轻人完全不顾他人眼光,画着夸张的妆容,穿着奇异的服饰,甚至以自残为荣,他们
骄傲地自诩为“非主流”,并对他人的劝告不屑一顾,依旧我行我素。在我看来,这种自我
坚持是扭曲而变形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其实过于绝对,对于前进路上
那些理性的评价和指导,我们应当听取,它们往往能让我们不偏离正轨,坚持正确的自我,
实现人生的价值。
3. 面对他人的质疑,我们可以像韩寒一样来一句潇洒的反驳,让他人哑口无言。但这不是长
久之策,要让他人心服口服,更重要的是用事实说话。走自己的路,要懂得审视自身的价值,
找准适合自己的位置,明确前进的方向,抛开顾虑,轻装上阵,这是坚定自我步伐的必然要
求。在学习过程中,面对五花八门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我们总会犹豫不决,但其实适合
自己的往往只有一种。别人会说你的方法不恰当,说你的资料不权威,那又怎样?只有你才
了解你自己,知道什么最合适,所以你要相信自己的选择,要用成绩去证明自己是对的。切
- 25 -
记不可盲目随大流,不可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最终变成一个看似完美、却让自己倍感
陌生的人。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
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 26 -
相关文档
- 江苏省启东中学2020-2021高二语文2021-06-0517页
-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某中学2020届2021-06-0516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二2021-06-0512页
- 【语文】江苏省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1-06-0520页
-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2021-06-0520页
- 江苏省南通市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2021-06-0516页
- 2017-2018学年江苏省邗江中学高二2021-06-059页
- 【语文】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202021-06-0514页
- 江苏省常州市礼嘉中学2020届高三上2021-06-0527页
- 【语文】江苏省南通市启东市吕四中2021-06-05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