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0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苏轼词两首——定风波
课 题
《定风波》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习过苏轼的不少作品,但是这种对作家作品的前期认识,很容易先入为主,造成架空文本只贴标签式的解读。所以要精读诗词,着重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咬文嚼字,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理解词作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词中“反常合道”手法的妙处,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苏轼乐观豁达的情怀,学会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
抓住诗词内容,通过分析、合作探究等方式鉴赏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准确、生动地解读词中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提到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已经学习了他的不少作品。读到“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时,我们读出了一位渴望建功立业的苏轼;读到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我们看到了一位与兄弟感情深厚的苏轼;而读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时,我们感受到了一位豪迈而旷达的苏轼。同一个创作个体,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经历后,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不同的生命特质。那么,这节课通过《定风波》的学习,我们从中又能品出一个怎样的苏轼呢?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示范诵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yín xiào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 suō )烟雨∕
学生回顾初中阶段学习的苏轼诗歌,从这些诗歌中的关键语句初步感悟苏轼形象,进入上课状态。
学生听教师示范朗读,明确诗歌节奏划分,注意字音、语调。
通过对苏轼人物形象的感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顺利引入新课。
5
任平生。
料峭(liào 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学生自由诵读。(教师点拨诵读的三个基本要
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3.分角色诵读。
4.了解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嘉佑二年(1057)进士,因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请求外调。元丰二年(1079)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乌台诗案”,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苏轼几次入朝、贬官、贬官、入朝……饱尝宦海沉浮之苦。至徽宗建宗靖国元年(1101)再次被召还京时,病逝于常州。
写作背景:《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多了。这一年春天他到黄州城东南三十里的沙湖看新买的农田,归途遇雨,事后他写下这首词记述了这次经历。
四、合作探究,品悟形象
1.沙湖道中遇雨,同行的人都觉得狼狈,可苏轼却反常地说“余独不觉”。词中是否还有其它反常之处,试着找出来。
明确:雨中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雨具先去何来蓑;悲愁夕阳有暖意;也无风雨也无晴。
补充:苏轼《书柳子厚〈渔翁〉诗》中“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
学生自由放声诵读,熟悉词作内容,注意字音、节奏,试着把握感情。
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分别诵读,注意字音、节奏、语调。
学生通过教师的简单介绍及以前了解的苏轼相关知识,对本首词的写作背景有深刻认识,为后面深入探究词人形象做准备。
学生理解教师提出的“反常”,然后通过诵读诗歌寻找其中的“反常”
让学生在诵读中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为深入合作探究做准备。
5
,这样的诗歌创作理论为我们指出的一条解读诗歌的有效通道。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不合常理的事情,或人物不同于常人的行为、情感,却恰恰合乎了某种道理或人物的某种性格。即“于反常处见精神”。接下来,就让我们从这些反常之处品悟苏轼形象。
2.从这些反常之处,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巡回点拨排疑。
明确:
①苏轼道中遇雨,不但不避,反而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何其从容镇定。
②“竹杖、芒鞋”代指隐居、闲适的江湖生活。“马”隐喻奔波的官场生活。“轻胜马”表明苏轼闲适洒脱的一面。
③“风雨”,不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雨,更重要的是指政治上的风雨。“谁怕”、“任”字表现出词人面对风雨时的不惧心理。
④“斜照”喻指人生的希望,作者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这是何等的乐观豁达。
⑤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顺境也好,逆境也罢,词人都用坦然的心态去看待。
五、教师小结
这首《定风波》通过描写作者生活中归途遇雨这件小事表现出的与常人不同的行为和思想,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从容镇定,闲适洒脱、不畏坎坷、乐观豁达、宠辱不惊的苏轼。
归纳:
反常
细节描写
意象
表现手法
词人形象
①
莫听
吟啸徐行
反
常 双
合 关
道
从容镇定
②
轻
竹杖芒鞋
马
闲适洒脱
③
谁怕
蓑衣
不畏坎坷
之处,最后组织语言回答,在教师引导下明确答案。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先阅读诗歌,然后结合以往学过的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对词中的反常之处进行探究,完成对苏轼形象的赏析。然后每个小组派一名同学作为代表,组织语言表述本组同学的讨论成果,在教师引导下明确答案。
通过寻找词中的反常之处,进而引出对词中抒情主人公(苏轼)形象的分析。
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从“反常之处”
5
任
烟雨
④
微冷
斜照
乐观豁达
⑤
归去
风雨
晴
宠辱不惊
回顾总结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知人论世。
②紧扣细节。
③善抓意象。
④明辨技巧。
五、学以致用,小试牛刀
综合运用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完成下面的题目。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形象。
明确:
①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
③“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
④“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搜集整理资料,以《走近苏轼》为题写一篇随笔。
学生聆听教师的课堂小结并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总结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组织语言回答。
学生阅读诗歌并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然后运用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完成对这首诗的赏析,最后组织语言回答。
分析苏轼形象,掌握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5
通过总结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希望学生能把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巩固课内所学
板
书
设
计
定风波
苏轼
于反常处见精神
知人论世
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紧扣细节
善抓意象
明辨技巧
5
相关文档
- 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2021-06-0510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32021-06-056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教案1 人2021-06-0513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件6 人2021-06-0534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2021-06-047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12021-06-046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72021-06-046页
- 人教版必修4学案:第5课 苏轼词两首2021-06-0418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52021-06-045页
- 高中语文第5课苏轼词两首课时作业52021-06-0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