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高三年级 10 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
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 I 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 II 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 I 卷(选择题)(共 45 分)
本卷共 35 小题。共 45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1(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
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
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
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
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
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
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
《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
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
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
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
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 2 -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
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
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
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
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
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
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 年 4 月 3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
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
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
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
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
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
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
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
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
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
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
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
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
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
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
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
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
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
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
- 3 -
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 年 4 月 2 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
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
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
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
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
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
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
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
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
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
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0 年 3 月 12 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
蔚为大观。
B. 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
一种叙述。
C. 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
等因素。
D. 生态文学作品既要赞美绿水青山,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也要鞭挞那些肆意破坏生态环
境的恶行。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
的关注和思考。
B. 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 4 -
C. 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应中国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
题,承担起相应责任。
D. 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
种文学样式。
3. 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
深情厚谊。
B. 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
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C. 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
长河中的必然性。
D. 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
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 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 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答案】1. D 2. D 3. C
4. ①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并通过与传统文学对比,提出中心论点;②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
程,揭示出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③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
传统文学的区别,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 ①探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②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
增添新质;③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
④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
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A 项,“但已经蔚为大观”夸大其词,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
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
B 项,“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曲解文意,原文的表述是“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
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
- 5 -
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
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
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
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C 项,“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于文无据。文章只说“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
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并未说生态文学“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
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
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D 项,“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主观臆断,原文的表述是“生态属于
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
式”,“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不等于“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
遍性”。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
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材料二强调“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ABD 都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传统
文学,而 C 项中的“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
长河中的必然性”则体现了生态文学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
一种叙述。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的内容、手法及结构层次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通读原文,理解
文本的中心论点,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文本的论据、论证思路及手法。
材料三共有三段,第一段开篇由新冠肺炎疫情切入:冠肺炎病毒正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
- 6 -
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接着将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传统的文学……
生态文学则是……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进而提出中心论点:生态文学的开
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第二段写“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
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这是回溯传统文学发展的历程,并揭示出传
统文学的困窘之处: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
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
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
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进而提出生态文学的意义价值:在茫然的地方寻觅,
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
意义价值。
第三段进一步强调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区别: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
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有着质地的
不同。最后指出在人类和全球视野下才能够感受到生态文学的魅力。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筛选、归纳和分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认真分析题干,
明确题干问什么,我们要答什么。其次要回归文本,找准筛选区间,逐段、逐句分析,全面
归纳,切不可凭自己的整体理解答题。
依据“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
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
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
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
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可概括为:探寻走出生态困
境的可能出路,逐步改善自然环境;
依据“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
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
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可概括为:突破传统文学的困窘,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
依据“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
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
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
- 7 -
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可概括为: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
镜鉴,为世界生态文学带去有益的启示;
依据“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
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可概括为:推动人们思想和
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
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
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中的芦苇
梅洁
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我一直想,我这一生,总会和芦苇不期而遇。在深秋白茫茫的芦苇荡里,和着盛开的芦
花留下我的身影,那怕从此我随风而去……我这样如痴如醉地想了许多年,想得有些莫名,
有些怪异。我知道这是我生命中的一道信息,但我不知道它的由来。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
的汉水之滨。
许多年后的八月,朋友约我去南大港湿地,他们告诉我说,湿地里的芦苇浩浩荡荡。“湿
地”之说是近两年的事情,它是大地的最宝贵的一个器官,如人的肝、胃、肺叶、心脏什么
的,它叫“地球之肾”。它的重要已是很明显的了,但我知道,此去南大港,我心醉神往的
是芦苇。
地处渤海湾里的南大港,俗称大洼,属传说中林冲发配的荒凉之地沧州。千万年里,海
水在这里涨了退了,汹涌了平静了,留下了茫茫无垠的盐碱滩,芦苇在盐碱滩、在沼泽泞泥
的大洼开始了千万年地生长,寂寥而沉静。八月的芦苇是盐碱地绝妙的幻想,那绿色让人恍
入梦境。于是我看到,满目的芦苇一泻千里,它们从地平线的天际处漫过来,是一种没有边
际的逶迤。我知道,地平线之外是渤海。海风吹过来,湿地掀起了芦苇的大涛,这时,我离
海还有一段路程,但我已经听到了属于海的呼啸,还有一种属于海的力量,有些雷霆万钧。
稍刻,海风过去,八十平方公里涌起了芦苇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
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节的声音和絮语。大自然成长的声音从芦苇荡里传出来,
- 8 -
轻盈的唰唰声,唰唰唰唰…… 声音在风中荡漾,有一种启示般的感动。
很难想象,很难想象这一片盐碱地里有如此挡不住的生机。
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
荒者走进了大洼,他们在这里开垦了几十万亩稻地,建造了一处北方粮仓——南大港农场。
拓荒者中走着一个九岁的男孩,他随父母兄妹一起从遥远的川南走来,蜀道迢迢,几千里南
方北方,小男孩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
似这芦苇,岁岁枯荣;如这潮汐,月涨月退。四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
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回过头一想,
这一切,最初和最终似乎都是与生俱来,都是为了不辜负父亲赐予的那个名字——华北。
此刻,华北和我们一起站在八月的芦苇荡里。
“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
有些忧郁。
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幸
存下五分之一。后来,大洼发现了石油,于是大洼不允许再蓄水了。上游的河流也被截断了,
大洼连年干旱。大洼的油田在贡献石油富庶的同时,也在丢失着千年万年的绿色和静美。“保
护湿地”仅是大洼人近几年刚刚获得的信息,那是人类文明生存的智慧。为了幸存的芦苇,
为了芦苇里千千万万迁徙的鸟儿,千千万万的鱼,以及千千万万在芦苇里栖息的蛙、蟾蛛、
狐狸——人们说它们有的已成了精——大洼人开始从黄河给湿地买水,一年一千万方、两千
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
干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
方米就有六千多头蝗虫,一脚踩下去,能踩死二百多头!蝗虫几天之内可把芦苇连叶带杆全
部啃尽,大地顿时寸草不生。飞机开始撒药灭蝗。后来人们看到,无边无际的芦苇地里铺满
了蝗虫的尸体!为了消灭彻底,大洼人如祖先那样,开始点火烧蝗。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
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百里外的沧州市民也看到了大洼人烧蝗的滚滚烟云。
蒙昧在接受大罚。
然而眼下,大火劫后的芦苇在依然干涸的大洼又生成了连天的葱郁。这让人想到上苍对
苦难的赐予,命运不会就此倒伏。
怯弱的生长,我倏忽感到,眼前的绿色已不是一种植物,每一棵芦苇都该是一种精神。
生命的高贵与尊严是邪恶绝对娼淫不了的,万劫不死的精神是凌翔天空的大鸟!深秋来
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
- 9 -
(选自《中华散文》2005 年 12 月)
6. 下列对文章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我”和朋友到湿地看芦苇的经历,围绕“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
的话题,展现了对芦苇由衷喜爱的主题。
B. 湿地的前身为盐碱地,却孕育出生机勃勃的芦苇,这既表达了作者的震撼,又体现了盐碱
地的生态价值。
C. “原罪” 一词本意为人类诞生时所犯的原始罪过,作者借用此说表达人们对芦苇荡蓄意
破坏行为的复杂心理。
D. “蒙昧在接受大罚”具体是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
的巨大损失。
7. 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生长在南方没有芦苇的汉水之滨”,照应前文“我”对芦苇荡的遐想,补充说明“我
无法说清”的缘由。
B. “我”并未亲眼看见大洼闹蝗灾的情形,但几组数字对比绘成的画面,使这一情景真实可
见,令人惊心动魄。
C. 人们开采大洼石油富庶之后再给大洼买水,展现了一种取之于斯,用之于斯的理念。
D. “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景,带给读
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8. 赏析文中画曲线的句子。
9. 华北这一人物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6. B 7. C
8. ①拟人,用“抚弄”一词写出了水与芦苇之间的依存关系,生命拔节发出的“絮语”,写出
了芦苇的生长动态与生机勃勃;②比喻,把“水波抚弄芦苇”,比作“温柔的牵携”,写出
了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姿态;③“唰唰唰唰”拟声词,写出了芦苇生命力的顽强与旺盛。
9. ①华北这一人物是五十年代末勇于奉献的拓荒者代表。他也是大洼几十年变迁中的见证者与
建设者代表,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②他对大洼历史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表
达了对芦苇的喜爱赞美;③体现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拓展并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10 -
A 项,“围绕‘我无法说清我何以如此挚爱芦苇!’的话题,展现了对芦苇由衷喜爱的主题”
错误。作者追述了大洼的发展历程,展现的是对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这一主题。
C 项,“作者借用此说表达人们对芦苇荡蓄意破坏行为的复杂心理”错误。作者借用此说表达
对五十年代末拓荒行为的复杂心理。
D 项,“指人类利用古法烧蝗的野蛮做法,造成了十几万亩芦苇荡被毁的巨大损失”错误。此
句是指人类过度垦荒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灾难性影响。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C 项,“展现了一种取之于斯,用之于斯的理念”错误。解读人们给大洼买水,是因为认识到
了对生态的破坏,是一种弥补的行为。
故选 C。
【8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绿色的涟漪,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携,这时,我肯定还听到了生命拔
节的声音和絮语”分析,运用拟人手法,赋予“芦苇”以人的特征,从形、声、色等方面描
摹芦苇荡,写出了芦苇的生长动态与生机勃勃。结合“涟漪抚弄衣裙,仿佛是一种温柔的牵
携”分析,把“涟漪抚弄衣裙”比作“温柔的牵携”,旨在表现我国芦苇荡形如女子的柔美
之态。“唰唰声,唰唰唰唰”,为叠词,结合“大自然成长的声音”分析,写出了芦苇生命
力的顽强与旺盛。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
结合“许多年里,中国人到处在填海造田、围湖垦地,原本六十万亩铺天盖地的芦苇荡,只
幸存下五分之一……一年一千万方、两千万方地买。今年,没有钱买水,大洼干涸了”“干
涸的大洼今年闹蝗灾,蝗虫飞来时,天空顿时一片昏黑,邪魔穿过一般。苇地里一平方米就
有六千多头蝗虫,一……于是,十几万亩的芦苇荡燃起了冲天大火,几天几夜”等分析,对
大洼历史的介绍丰富了文章内容,表达了对芦苇的喜爱赞美。结合“在芦苇荡里,我遇见了
华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中国人都在忍受饥馑,于是,一群拓荒者走进了大洼……小男孩
和父辈一起背负着历史的原罪”分析,介绍华北的身份、经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结合“四
十多年走过,小男孩把失望与希望、困苦与挣脱、爱与孤独以及全部的生命都交给了大洼,
- 11 -
小男孩一生没走出芦苇”分析,写华北的经历,意在表明对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那段拓荒历史
的思考。他的命运与大洼的命运休戚相关。结合“大洼连续七年干旱。我来大洼四十二年了,
第一次看到大洼干得滴水全无……华北有些忧郁”分析,通过写华北的忧郁,让我们反思历
史。“深秋来大洼吧,那时芦苇就开花了,华北说”结尾以华北的话描画未来湿地的美好图
景,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二、古代诗文阅读(37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十二而孤、少有大志。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
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者。转游陇汉间,常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
当益坚,老当益壮。因处田牧,至有牛马羊数千头,谷数万斛.。既而叹曰:“凡殖货财产,
贵其能施赈也,否则守钱虏耳。”乃尽散以班昆弟故旧。世祖即位,公孙述称帝于蜀。援素
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
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
将军位。宾客皆乐留,援晓之曰:“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
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因辞归。建武四年冬,援至洛阳。见世祖曰:
“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帝甚壮之。十一年,朝臣以金城破羌之西,涂远多寇,议欲弃之。援上言,破羌以西城多完
牢,易可依固;其田土肥壤,灌溉流通。如令羌在湟中,则为害不休,不可弃也。帝然之,
于是诏武威太守,令悉还金城客民,归者三千余口。援奏为置长吏..,缮城郭,开导水田,劝
以耕牧,郡中乐业。二十四年,武威将军刘尚击武陵五溪蛮夷,军没,援因复请行。时年六
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遣援率中郎将马武等,将十二郡募士及
弛刑..四万余人征五溪。明年春,军至临乡,遇贼攻县,援迎击,破之,斩获二千余人。
(选自《后汉书·卷五十四》,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附
者。
B. 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
附者。
C. 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
- 12 -
附者。
D. 后为郡督邮送囚至司命府/囚有重罪/援哀而纵之/遂亡命北地/遇赦/因留牧畜宾客/多归
附者。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宾客,贵族官僚所养的勇士谋臣等门客,亦指依附于世家大族的农民。文中指后者。
B. 斛,一种量具,与“升、斗”同用来计量粮食的体积,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
C. 长吏,指地位较高的县级官吏。文中指马援奏请设在金城用于安民的高级官员。
D. 弛刑,即弛刑徒,指解除枷锁的刑徒。除从事各种劳役外,多被迫从军、戍边。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马援年少有志,慷慨大方。他自小就拥有大志向,后来在陇汉间游牧的时候,显示出大丈
夫气节,与人为善,尽散钱财。好之意,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
B. 马援理性冷静,善于识人。公孙述称帝后,隆重接待曾为同乡的马援,以示热诚友好之意,
马援却认为此人不值得信任。
C. 马援虑事周全,富有远见。当朝臣议论放弃金城时,马援认为金城城池牢固,土地肥沃,
理应坚守不弃,得到皇帝认可。
D. 马援忠贞爱国,老当益壮。武威将军刘尚攻打蛮夷失败,马援主动请兵,以老迈之躯率军
出征五溪,第二年春大破贼兵。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援素与述同里闬,相善,以为既至当握手欢如平生,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
(2)时年六十二,帝愍其老,未许之。援据鞍顾眄,以示可用。
14. 古语云:“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请简要说明马援辞绝公孙述、归附汉世祖
的原因。
【答案】10. B 11. B 12. B
13. (1)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
述拥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大肆铺设皇帝的装备与卫士),来延请马援入内。
(2)马援这时已六十二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援跨上马鞍左顾右盼, 表明自
己可以任用。
14. ①公孙述重排场,贪慕虚荣;②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人才(胸襟狭小、不分轻重等均可);
③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
【解析】
- 13 -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后为郡督邮”意思是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省略主语“他”,“为”作谓语,“郡
督邮”作宾语。故应在“后为郡督邮”之后停顿,排除 A、D 项。“遂亡命北地”意思是于是
逃亡到北地。句中“亡命”作谓语,“北地”作宾语。故应在“遂亡命北地”后断开。“遇
赦”是说他适逢大赦,可单独成句,所以应在“遇赦”的前后断开。这样就排除 C 项。
断句后,疏通语意为:后来(他)作了郡的督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
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适逢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
故选 B。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 项,“三者之中‘斛’的容积最小”错误。“斛”容量最大。根据文中“谷数万斛”“守钱
虏”等信息,可知马援资财丰足,可推论“斛”不可能是容积最小的计量器具。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 项,公孙述的隆重接待并非为了“以示热诚友好之意”,而是有炫耀、摆排场之意。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第一句关键点:“素”,平素;“同里闬”,同乡;“善”,动词,交好;“以为”,认为;
“握手欢如平生”,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延”,延请。
第二句关键点:“愍”,怜惜;“许”,答应;“援”,跨上;“顾眄”,左顾右盼。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
阅读全文,由“而述盛陈陛卫,以延援入,交拜礼毕,使出就馆,更为援制都布单衣,会百
官于宗庙中,立旧交之位,礼飨官属甚盛,欲授援以封侯大将军位”可知,公孙述过于注重
排场炫耀,爱慕虚荣。
由“天下雄雌未定,公孙不吐哺走迎国士与图成败,反修饰边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
天下士乎”可知,公孙述目光短浅,不重视人才,不分轻重。
- 14 -
由“天下反覆,盗名字者不可胜数。今见陛下,恢廓大度,同符高祖,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可知,汉世祖宽宏大度,有高祖之风。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
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
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
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
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
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
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马援字文渊,扶风茂陵人,马援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年少而有大志,后来他作了郡的督
邮,(马援)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重罪,马援可怜他将他放了,于是逃亡到北地。适逢
大赦,于是他留下放牧,有很多宾客归附于他。转游陇汉间,他常对宾客们说:“大丈夫的志
气,应当在穷困时更加坚定,年老时更加壮烈。”因为从事耕作放牧, 致有牛马羊数千头,
谷数万斛。之后他感叹道:“凡是从农牧商业中所获得的财产,贵在能施救济于人,否则就不
过是守财奴罢了!”于是将财产尽分散给了兄弟和旧友。世祖即位之后,公孙述在蜀地称帝。
马援平素与公孙述同乡,关系好,认为去到蜀地之后应当和平时一样握手谈欢,而公孙述拥
着皇帝用的銮旗和旄骑,来延请马援入内,拜见礼毕后,让马援到馆舍中,又为马援定做了
粗布单衣,在宗庙中会见百官,让他站在旧朋友的位置,掌管仪 礼和宴会的官员都很多,想
以封侯大将军爵位授予马援。宾客们都乐于留下,马援晓示众人说:“天下胜负未定,公孙述
不殷勤礼让以迎国中有才能之士,以共商成败,反而修饰仪表穿着,像木偶一样,此人怎么
能长久留住天下人才呢?”于是告辞回来。建武四年冬,马援到洛阳,见到世祖说:“天下动
荡,窃取名义称号的人多如生毛。如今见到陛下您,心胸开阔气量宏大,与高祖一样,就知
道帝王自然有真的了。”帝非常赞赏他的话。建武十一年,朝臣们认为金城在破羌西面,路
途遥远多贼寇,建议放弃它,马援进言说,破羌以西城池多很坚固,可以依靠凭借:那里土地
肥沃,便于灌溉。如果让羌族在湟中一代生活,那将会为害不止,所以不能放弃。世祖认为
他说得正确,于是诏令武威太守,命令让金城的归附者悉数回去,回乡者有三千余人。马援
奏请设置长吏,修缮城郭,开挖水田,劝百姓耕牧,郡中百姓愉快的从事本业。二十四年,
武威将军刘尚攻打武陵五溪蛮夷,军队遭到覆灭,马援因此又请求出兵。马援这时已六十二
岁,皇帝怜惜他年老,没有答应他。马搜跨上马鞍左顾右盼,表明(自己)可以任用。世祖派
- 15 -
遣马援率领中郎将马武等人,带领十二郡招募的勇士以及弛刑徒四万多人征讨五溪。第二年
春,大军到达临乡,遇贼攻县城,马援前往迎击,大破贼人,斩获二千余人。
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10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月夜二首
王守仁⑴
其一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⑵!
去妾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⑶满太清。
其二
处处中秋此月明,不知何处亦群英?
须怜绝学经千载,莫负男儿过一生!
影高尚疑朱仲晦⑷,支离羞作郑康成。
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
注释:【1】王守仁,即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创立儒家心学,其核心思想为
“致良知”。这两首诗是作者与弟子宴集时所写。【2】撄(yīng):干扰。【3】钧天:指天上
的音乐。【4】朱仲晦,即南宋理学家朱熹。下句中的郑康成,即东汉经学家郑玄。
15. 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诗首联都写到中秋之月,第一首意在描写富于变幻的山中月色,第二首作者由月色联想
到了天下英雄。
B. 两诗颈联均通过议论来说理,第一首表现了作者的人格操守,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
后世的巨大影响。
C. 两诗尾联各具特色,第一首描写作者月夜狂歌,歌声惊天动地,第二首作者引曾皙为同道,
借典故明志。
D. 两诗均融说理、抒情于一炉。作者用自然流畅、富有气势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以及
对弟子的期望。
16. 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 16 -
【答案】15. D 16. ①自信、狂放的形象:表现在作者对自己学说的坚信,和对朱熹、郑玄
等儒学大家的不屑上。②有使命感,具有担当精神的形象:表现在作者拥有“为往圣继绝学”
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上。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
力。
A 项,“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错。“不知何处亦群英”是指的自己与弟子的这次宴会是
群英荟萃,此句既是自信,也包含对弟子成为英雄的期许。并非“由月色联想到了天下英雄”。
B 项,“第二首赞美了朱熹、郑玄对后世的巨大影响”错。由“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
康成”中的“尚疑”和“支离”可以看出,此句是说朱熹和郑玄对后世的影响不大,有待商
榷,并非对二人的赞美。
C 项,“歌声惊天动地”理解错误。“化作钧天满太清”是期望自己的学说影响天下,并非“歌
声惊天动地”。
故选 D。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能力。
从第一首诗的“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可以看出作者对良知的坚守和对学说
的自信;“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清”是说自己的学说一定会影响天下,让天下河
清海晏,同样是对学说的坚信。第二首“影响尚疑朱仲晦,支离羞作郑康成”,对朱熹、郑
玄的质疑和不屑,恰恰是因为相信自己能够超越他们。这都体现出诗人的自信、狂放的形象。
而从第二首“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运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中的典故,从“得我情”可以看出肯定曾皙的理想,表达自己与曾皙有着相同的志向,即建
设一个理想的社会;同时又将自己比作孔子,期望弟子成为曾皙那样的人,表达了“为往圣
继绝学”的理想,和对曾皙之志的追慕、对学生的殷切希望。
(三)名句名篇默写(每小题 2 分,共 8 分)
17.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楼阁依势而建,宫室结构精巧工致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说他元嘉年间草草出兵,
目的是 ______________,结果却_______________。
- 17 -
(3)《氓》中,用动物比喻女子不要沉迷爱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蜀道难》中写水石相击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各抱地势, (2). 钩心斗角 (3). (2)封狼居胥 (4). 赢得仓
皇北顾 (5). (3)于嗟鸠兮, (6). 无食桑葚 (7). (4)飞湍瀑流争喧豗, (8). 砯
崖转石万壑雷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默写能力。
注意“抱”“钩”“胥”“仓皇”“于嗟”“桑葚”“豗”“砯崖”“壑”等字词的书写。
三、课内文言知识考查(每小题 1 分,共 18 分)
18.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②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③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④草.行露宿
⑤缇骑按剑而前.
⑥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⑦且庸人尚羞.之
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⑩雨泽下.注
A. ①/②④/③/⑤⑨⑩/⑥⑧/⑦
B. ①/②④⑨⑩/③/⑤⑥⑧/⑦
C. ①/②④/③⑦/⑤⑨⑩/⑥⑧
D. ①⑥⑧/②④/③/⑤⑨⑩/⑦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词类活用。
①动词用作名词,收藏的东西;②名词用作状语,象灰一样;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
- 18 -
却;④名词用作状语,在荒草间;⑤方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⑥名词动用,驻扎;⑦形容
词的意动用法,认为……羞耻;⑧名词作动词,登记;⑨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⑩方位名
词作状语,向下。
故选 B。
19. 下列句子中,通假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①暴秦之欲无厌 ②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B. ①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②秦伯说,与郑人盟
C. ①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②距关,毋内诸侯
D. ①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②来吾道夫先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通假字。
A 项,“厌”通“餍”,满足。“陵”通“凌”,凌辱。
B 项,“说”通“脱”,解脱。“说”通“悦” ,高兴。
C 项,“当”通“倘”,如果。 “距”通“据”,把守。“内”通“纳”,接纳。
D 项,“检”通“敛”,制止。“道”通“导”,引导。
故选 C。
20. 下列各句中,全部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
A. 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②思厥先祖父.. ③但以刘 日薄西山....
B.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 ②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③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C. ①沛公居山东..时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③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D. ①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凄凄不似向前..声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古今异义词。
A 项,气候:古义,指天气;今义,指一个地区的气象概况。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
爷爷。“日薄西山” 古今同义。
- 19 -
B 项,痛心:古义,痛恨;今义,极度伤心。行路:古义,形同陌路;今义,走路。约束:古
义,盟约;今义,限制。
C 项,山东: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有事:古义,发动战争;今义,有事情。“大
方之家”古今同义。
D 项,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向前:古义,先前;今义,往前。“足
音”古今同义。
故选 B。
21. 下面句子中,“是”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唯利是图
A. 是夕始觉有贬谪意 B. 自言本是京城女 C. 无乃尔是过与 D. 是以见放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
这道题重点考的是文言实词“是”的用法及意义。
例句“唯利是图”的意思:只是贪图利益。“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词。“利是图”
应是“图利”,贪图利益。
A 项,“是夕始觉有贬谪意”的意思是这天晚上才感觉到被贬谪的味道。“是”,代词,这。
B 项,“自言本是京城女”的意思是她说我原是京城负有盛名的歌女。“是”,判断动词。
C 项,“无乃尔是过与”的意思是难道不责备你吗?“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尔是过”应
是“过尔”,责备你。
D 项,“是以见放”的意思是因此放逐我。“是”,代词,这,此。
所以,C 项与例句中的“是”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词。
故选 C。
22. 下文中的词类活用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A. 道.海安,如皋 B.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C. 项伯杀人,臣活.之 D. 客逾庖而宴.
【答案】C
【解析】
【分析】
- 20 -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具体考查词类活用。
例句中的“礼”是名词作动词,礼待。
A 项,名词作动词,取道。
B 项,名词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C 项,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
D 项,名词作动词,赴宴。
故选 C。
23. 下文中“过”的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无乃尔是过与
A. 日过午已昏 B. 且尔言过矣
C. 闻将军有意督过之 D.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例句,责备。
A 项,超过。
B 项,错误。
C 项,责备。
D 项,经过。
故选 C。
24. 下面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B. 璧有瑕,请指示王
C. 夫晋,何厌之有? D. 其势弱于秦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C 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分别为:然而不王者,未有之也 ;夫晋,有何厌?
A 项,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求可使报秦人,未得 。
- 21 -
B 项,无特殊句式。
D 项,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其势于秦弱。
故选 C。
25. 下列句子的句式与例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徒见欺
A.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B.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
不终也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 是陈述句,无特殊句式,“见”指动词偏指的一方; 例句与 BCD 三项都是被动句,其中例
句与 BC 两项分别是“见”“见……于……”“为……所……”表被动,D 项是语意被动句,
“诛”翻译成“被诛杀”。
故选 A。
26. 下列句子中“如”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沛公起如厕
A. 不如因善遇之 B. 如扬州,过瓜州杨子桥
C. 劳苦而功高如此 D. 其如土石何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B 项与例句都是“到,往”的意思 。
A 项,如:及,比得上。
C 项,如:像。
D 项,如:拿……怎么样。
故选 B。
27. 下列句子中“固”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 22 -
例:轻重固何如哉
A.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B.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C. 乃辞谢固请 D.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A 项与例句都是副词“本来”的意思。
B 项,固:牢固。
C 项,固:坚决。
D 项,固:顽固。
故选 A。
28. 下列句子中“当”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北邀当国者相见
A.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C.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D. 人君当神器之重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D 项与例句均为“执掌、主持”的意思。
A 项,当:同“倘”,如果。
B 项,当:遮挡。
C 项,当:抵挡。
故选 D。
29. 下列各句中,“以”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几以捕系死
A.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D.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答案】B
- 23 -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B 项与例句都是介词,“因为”的意思。
A 项,连词,来。
C 项,介词,用。
D 项,介词,拿、用。
故选 B。
30. 下列各句中“为”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为君翻作琵琶行
A.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窃为大王不取也 D.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
例句,“为”:介词,“替,给”的意思。
A 项,“为”: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B 项,“为”:介词,“为……所”合用表被动,译为“被”。
C 项,“为”:动词,认为。
D 项,“为”:介词,“替,给”的意思。
所以,D 项与例句都是介词,“替,给”的意思。
故选 D。
31.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填然鼓之.
A. 李牧连却之. B.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 24 -
B 项与例句都是无意义的音节助词 。
A 项,代词,代秦国的军队 。
C 项,主谓间取独。
D 项,定语后置句的标志。
故选 B。
32. 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及意义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
例: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 吾其还也 B.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C.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D. 其皆出于此乎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含义的能力。
C 项,与例句都是代词,“它”。
A 项,副词,表命令(或委婉商量)的语气词,“还是”。
B 项,物主代词,自己的。
D 项,副词,表揣测,“大概”。
故选 C。
33. 下列各句文化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九土,即九州,是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后成为中国的代
称。所谓的“九州”。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徐州、冀州、兖州、青州、
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B. 四海,指天下、全国。如贾谊《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赤
壁之战》:“遂破荆州,威震四海。”《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五人墓碑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C. 西河,又称河西,黄河以西的地区。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会于西河外渑池。”
D. 江表,长江以东地区。《赤壁之战》:“江表英豪,咸归附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 25 -
D 项,“江表,长江以东地区”错。江表是指长江以南的地区,从中原地区看,地处长江之外,
南方六朝都泛称江表。所以,江表,即江南。江左,是江东。
故选 D。
34. 下列各句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
督诸路军马。”《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B. 纶巾: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据说“纶巾”是武侯诸葛亮发明的,所以苏轼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用“羽扇纶巾”来形容他。
C. 先:已经死去的。多指上代或长辈。例如:思厥先祖父——《六国论》;先帝创业未半,
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D. 丞相:官名。始设于战国,初称“相”“相国”“相邦”,为百官之长,秦始称丞相,为
辅佐皇帝的最高长官。以后各代或置或废,明太祖时最终废除。有的朝代设左右丞相,从历
史上看,基本上右丞相的官职比左丞相大,但也有例外。如北宋左相大,南宋右相大。所以,
文天祥在《指南录后序》中提到自己被授予“右丞相”,其实要高于当时的左丞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B 项,“羽扇纶巾”形容的是周瑜。
故选 B。
35. 下列各句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郡:春秋至隋唐的行政区划单位,秦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春秋以前,县大于郡;战国以后,
郡大于县。《五人墓碑记》中的“郡之贤大夫”中的“郡”实际上是指府。
B. 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
用社稷代表国家。
C.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全
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D. 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
称。
- 26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C 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纪传体史书”错误,《左传》是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
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故选 C。
四、写作(60 分)
3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世界是一个整体。山火焚烧,破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物种;地震、海啸、蝗虫
袭来,也不仅仅是某一个地区的灾难;病毒横行,跨越五洲四海,侵袭不同肤色的人群。
——网络文摘
②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
——王阳明
③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合则俱利,分则全伤。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假如
今年九月在中国举办第一届关于世界气候、卫生、安全的综合性大会,多国代表为达成公平
有效的协议而努力,但某国代表却发表了咄咄逼人的单边主义言论。
(1)作为中方发言人,你想发表什么样的观点?请写一篇发言稿。
(2)作为一名收看电视转播的中学生,你想反驳某国代表的单边主义言论,请写一篇驳论
文。
(3)作为一名随行记者,大会结束后你想记录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日记。
要求:以上任务任选其一,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
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同呼吸,共命运
尊敬的各国代表:
大家好!再次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中国,我谨代表中方特作如下发言。
约翰•邓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园,叫做地球;有一个共同
- 27 -
的名字,叫做人类。
从贝加尔湖畔,到尼罗河边,从密西西比河以东,到多瑙河以西,从珠穆朗玛峰,到安
第斯山脉,从非洲草原,到欧洲平原,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都遍及人类的脚步,闪耀人类
的光芒。这是全世界的收获,也是全人类的幸福!但,挑战与危机如影随形,天灾与人祸纷
至沓来。
当北极冰川融化,海平面持续上涨,低陆城市岌岌可危时,当山火、地震、海啸云集而
来时,当全球空气和水污染加剧,资源日益枯竭时,当恐怖主义横行,战争与杀戮肆虐泛滥
时……我想,不会有一个国家能幸免于难!而且,如今没有一个国家能独自处理好所有的危
机和挑战,无论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机,还是年初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亦或是此刻全球气候、
卫生、安全等危机重重,仅靠一个或几个国家,妄想解决所有问题,无异于天方夜谭!曾经、
现在乃至未来,应对、解决问题的主体应该是、也必须是所有国家和所有民众!
唇亡齿寒,巢倾卵破。某些国家仍执迷不悟,沉醉于单边主义带来的“财源滚滚”,奉
行所谓的独立和自由,将自己幻化成一座孤岛,妄想着与外界隔离,认为团结一心都是在为
别国谋福利,此举实为无知、短视和倒退!
须知,“天地万物本吾一体者也”,亚马逊雨林中的蝴蝶扇动一下翅膀,远隔千里的大
洋彼岸可能迎来一场飓风。六大洲在几万年前,也曾紧紧相连。而联合国的成立,G20 峰会的
举办,一带一路的重启等,都是为了让这个美丽的家园更加团结。在全球化联系如此紧密的
今天,一件高端商品的完成需要多个国家的相互协作,一次未知领域的探索更是需要全世界
的通力合作,没有一个国家能与世界轻易分割!
轻霜冻死单根草,狂风难毁万亩林。每个国家既是单独的个体,也是世界整体的一部分,
只有汇入整体的洪流才能拥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强的力量,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初心。
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胸怀、兼收并蓄的气度,来消除与他国的隔阂,与世界携手共
进!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不分国别,不论肤色,我们都深刻认识到团结一致的重要性和紧
迫性。西方伟大的智者拉封丹曾大声疾呼:若不团结,任何力量都是弱小的!所以,我们应
该坚信:“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亚当子孙皆兄弟”!
“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全人类的命运掌握在自然的手中,
更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获得长足的发展!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
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
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
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青年人对国家的责任意识,
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这是一次涉及宏大主题的写作,考生综合三则材料和提示性话语,并由平日对社会
时政的关注,不难推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作文题的写作核心。
材料一是说,当灾难来临时,所有国家、所有人群都会受到影响;材料二则重点强调人与天
地万物(人与人)之间是有机关联的整体。两则材料既暗示着不同国家、人群之间祸福相依、
休戚相关的联系,也暗示着全人类都应该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材料三则以中国先贤的政治文化理念,指明建设的方式或具体做法,即
以德为先,友善处理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以说,三则材料分别提出问题、分析问
题和解决问题(措施之一),共同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写作的核心。在行文时,最好
能适当引用、概述或诠释三则材料的内容,以更好地从材料出发,得出相关观点。
提示性话语中的“全球化”“相互依存”等,则进一步明确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写作内
容。在具体写作时,既可以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此为核心进行构思,也可以在此基
础上,进一步明确具体做法,提出解决措施等,以此构思成文。
题目设置了三个写作任务,并有身份限制。涉及发言稿、驳论文、日记三种不同文体的写法,
既注重文体的具体应用和情境交际,也考查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立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有全局意
识;世界和平是一家;国际责任与担当等。
行文结构:
角度一:发言稿的写作。假定身处现场,作为中方发言人,写一篇发言稿。需用鲜明的观点
和有力的论证,以共迎共抗、同存同荣为基本思想,来既阐明作为中方发言人的立场、决心,
也可以借此有力反驳某国的单边主义言论。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基本格式和语气问题,如正
确使用称谓语、问候语、结束语,用语得体,不卑不亢。注意题目要求“自拟标题”,因此
应有一个醒目的标题。
角度二:驳论文的写作。以中学生身份,反驳某国代表的错误观点,写驳论文。以“树靶——
批驳——结论”为基本思路来先驳后立。树靶——某国单边主义言论;批驳——通过摆事实
(事实论证)、讲道理(道理论证),明确指出其现实危害性和未来封闭性等;结论——(呼吁)
- 29 -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因行文中的驳和立往往是辨证的统一,在批驳的环节,不建议只
驳不立,可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在构思上,也可先立后驳,先证明本
方论点是正确的,以此来一步步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注意任务的身份设置,你是“收看
电视转播的中学生”,应是从中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到有理有据,又能充分驳斥对方观
点。
角度三:日记体的写作。假定作为见证者(随行记者),事后写日记。以旁观者的身份倾听、
记录、分析某国代表的发言,记录与会的所见所闻,要得出自己的思考与认识。以记为主,
以议为辅,不建议写成纯议论性文章;记为表,议为里,也不建议只记叙无思考,要在记录
中反思,以反思的精神记录。因材料内容有限,需发挥想象,合理地补充场景。
【素材】1.在此,我渴求一个充满和平鸽的世界,让它们自由飞翔,传递世界各国团结友爱
的信息!我们,共处在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中,在强大自我的同时,要多伸出援手,去帮助那
些饱受天灾蹂躏、战争摧残和疾病缠身的人,尽管他们有着不同的国度和不同的肤色!中国
古代先贤孔子曾说:“德不孤,必有邻。”让我们联起手,献出自己火热的爱心,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建成、为全人类日后的友好相处而不懈努力,共创一片不被疾病的阴霾与战争的
硝烟所侵染的蓝天,共同勾勒一幅温暖、和平、光明的盛世画卷!
2.今天,在中国举办的这次世界综合性大会中,我看到了各国的诚意,呵护我们的地球,
联手应对各类世界性难题,已成共识。但遗憾的是,我也看到了一出闹剧,惊讶于某国的无
稽之谈与无理取闹。是的,他们有首屈一指的高端技术,有领先全球的先进武器,还有,那
旁若无人的姿态和藐视一切的神情……我一瞬间错认为,他们可以独挡一面,称霸宇宙,似
乎,他们也是这么认为的。但,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他们为什么就不懂?西方哲人左
伊默所说的“谁要是蔑视周围的人,谁就永远不会是伟大的人”,他们怎么也没听过?
3.世上没有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一国的安全不能建立在别国的动荡之上,他国的威胁
也可能成为本国的挑战。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
习近平主席
4.全球化的红利可期,但“疫情红利”的想法既疯狂,也不现实。美国商务部长罗斯在
武汉发生疫情后,不是想着与中国共同抗疫,而是想着这场疫情,美国如何做到火中取栗,
声称这场疫情有利于美国就业和制造业的回归……在中国全力抗疫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的
冷嘲热讽与美国民间对华的帮扶热形成了巨大反差,凸显了美国一些政客的冷战思维。这种
以邻为壑的政策不利于全球共同抗疫。美国一些专家严肃指出,“中国为国际社会争取的宝
贵时间白白浪费了”。这场疫情因为美国政府合作精神的欠缺,正在反噬自身,这不能不是
- 30 -
这次抗疫的悲剧。——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李群英
【点睛】发言稿写作:发言稿是在相对重要的会议或活动上表达自己意见、看法或汇报
思想工作情况,而事先准备的文稿,以便为发言(演讲)做好准备工作。发言稿的写法比较
灵活,结构形式和演讲稿大体相似,但不像演讲稿那么严格,可以根据会议的内容、一件事
事后的感想、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写发言稿时注意几点:①立场观点鲜明。陈述观点、
表明态度的发言,宜开门见山,不宜东拉西扯。汇报性的发言,则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
不必面面俱到。②行文条理清楚。可谈几方面的问题,应安排得有条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
住重点。③语言简洁明快。面向的是听众,最好不用太深奥的词句,运用大众语言。④基本
写作格式。和演讲稿一样,可以有称谓和结束语,也可以写成一般论述性文章。和演讲稿一
样,不必要在文末署名(在场读给别人听的,可不用署名,写给别人看的书信,则要有落款)。
驳论文写作:驳论文是常见的议论文文体,是确定某一论证的论题虚假或其论据与论证不能
成立的思维过程,很能体现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高中生所普遍缺乏的,表现在作
文逻辑混乱,不成文理。而近年高考“重归逻辑”的倾向很明显,2019 全国卷 1 的“劳动精
神”,即涉及对“不理解劳动,不愿意劳动”的错误言行的批驳,2020 高考复习有必要在这
方面适当训练。
日记写作:《现代汉语词典》对“日记”的解释: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有的兼
记对这些事情的感受。日记是以日期为序排列的笔记,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它来源于
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也可以写景,内容广泛。也可以
记述活动,凡是自己在一天中做过的,或看到的,或听到的,或想到的,都可以是日记的内
容。日记的格式:先在第一行居中写上某月某日,星期几,有的还要写上当天的天气情况,
如:阴,晴,阴转多云,小雨,大雨……第二行空两格开始写正文,转行要顶格。正文一般
用记叙文的形式写,反映当天遇到的有意义的事情,反映这一天自己的思想感情。
相关文档
- 江苏省宿迁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102021-06-0517页
- 贵州省毕节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2021-06-0519页
-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2021-06-0512页
- 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524页
- 湖南省衡阳市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2021-06-0527页
- 语文卷·2018届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2021-06-0521页
-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21届高三语2021-06-0517页
- 【语文】山东省枣庄市滕州一中20192021-06-0513页
-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第二中学2020届2021-06-0524页
-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2021-06-05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