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4.50 KB
- 2021-06-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第44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检测
语文试卷
2020.5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须知:
1.请打印试卷和答题纸。
2.选择题先写在答题纸上,再作答在小管家的答题卡上。
3.答题纸共4页。答题纸上的主观题请先用扫描全能王拍照,再上传小管家。
4.拍照时务必清楚,每张照片要带有姓名、学号。
5.本试卷共11页。考试时间8:00—10:30。150分钟。请务必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和上传。
一、课内古文考查(单选题29分)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贰(èr)臣 千乘 (shèng)之国 愿为小相(xiàng) 哂(shěn)之
B. 胡龁(hé) 觳(hú)觫(shù) 褊(piān)小 舍瑟(sè)而作
C. 饥馑(jǐn) 以俟(sì)君子 刀俎(zǔ) 善(shàn)刀藏之
D. 铿(kēng)尔 怵(chù)然 冠(guàn) 者五六人 三子者之撰(zhuàn)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字音的识记能力。字音题考核的内容有多音字、形似字、音近字、形声字、统读字、生僻字、方言误读七类。复习时分类整理记忆,以记忆为主,训练、记忆相结合。
B项,“褊”应读biǎn,气量狭窄;窄小。
故选B。
2.下列句子中全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技盖至此乎 是罔民也
B. 莫春者 距关,勿内诸侯
C. 比及三年 拔剑起舞
- 37 -
D. 毋吾以也 鼓瑟希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文中通假字的能力。对于课内文言通假现象,主要指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的现象。平时复习时要学会整理、积累,多读多背。
A项,“盖”通“盍”,何,怎样;“罔”通“网”,名词作动词,张开罗网捕捉、陷害。
B项,“莫”通“暮”;“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
C项,两句都没有通假字。句意:等到三年以后;拔出剑起身舞蹈。
D项,“以”通“已”,停止;“希”通“稀”,稀少。
故选C。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公西华侍坐 侍:侍奉 如或知尔 知:了解
B. 居则曰 居:闲居、平时 若不阙秦 阙:使秦受损
C. 族庖月更刀 更:更换 发政施仁 发:发布
D. 申之以孝悌 申:申请 若入前寿 若:如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D项,申:反复陈述。句意: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若:你。句意:你进去上前敬酒祝寿。
故选D。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 吾与点也 与:赞成
B. 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撰写 戮力攻秦 戮力:杀戮
C. 又欲肆其西封 封:封地 彼节者有间 间:空隙
D.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使…生病 方千里者九 方:正当
- 37 -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意思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把握语境,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根据上下文查对正误,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学生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很有必要。
B项,“撰”,此指子路等三人所陈述的志向。“戮力”, 并力,尽力。
C项,“封”,名词,边境。
D项,“疾”,动词,痛恨。“方”,方圆。
故选A。
【点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时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还要根据自己的积累判断这个词的意义,所以学生平时多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很有必要。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是( )
A. 以吾一日长乎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B. 因之以饥馑 毋吾以也
C. 如或知尔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D. 如或知尔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然后根据实词和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分析用法和意义。
B项,第一个“以”是介词,把,第二个“以”,因为;
A项,两个“乎”都是介词,相当于“于”,都是比较,比;
C项,两个“如”,如果;
D项,两个“或”,有的人。
故选B。
6.下列句中的“尔”字,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是( )
A.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B. 子路率尔而对曰
- 37 -
C. 鼓瑟希,铿尔 D. 夫子莞尔而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A项,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尔:代词,你们。
B项,子路率尔而对曰,意思是“子路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C项,鼓瑟希,铿尔,意思是“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了,接着铿的一声”。尔:形容词词尾,……地。
D项,夫子莞尔而笑,意思是“夫子微微一笑”。尔: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A项与其他三个不同。
故选A。
7.对下列句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 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 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本题,①②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都作动词,都译为“治理”。
③“如”:连词,表提起另一话题,作“至于”讲。
④“如”:连词,或者。所以③④不同。
故选D。
8.与“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树之以桑 B.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C.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37 -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是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注意平时的积累,此外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
“以吾一日长乎尔”中的“以”是介词,因为。
A项,介词,把;
B项,介词,用;
C项,介词,因为;
D项,连词,来。
故选C。
【点睛】考纲中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常见”是指《大纲》中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于、乃、其、 且、若、所、为、焉、也、 以、因、则、者、之、与),“在文中”则指根据语言环境进行分析。所以应对此类题目,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根据语境判断虚词的词语意思及语法意义是关键。
9.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C. 风乎舞雩,咏而归 D. 范增数目项王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加点的字活用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这是针对词类活用设题,然后结合词语本来的词性以及在句中所担当的成分来分析活用类型。
A项,名词作动词,穿着礼服,戴着礼帽;译文: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B项,形容词作名词,小相;译文: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呢?
C项,名词作动词,吹风;译文: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
D项,名词作动词,使眼色;译文: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
故选B。
【点睛】
- 37 -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10.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余三句不一样的一项是( )
A. 居则曰:“不吾知也。” B. 大王来何操
C. 异乎三子者之撰 D.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了解文言句式的分类,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并了解每种句式的特点,重点是倒装句式。倒装句包含了: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要细心比对把握特征。
A项,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应为“不知吾”,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
B项,宾语前置句;“来何操”应为“来操何”,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大王来时拿了什么?
C项,介词结构后置句,“异乎三子者之撰”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译文: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D项,宾语前置句,“何伤”应为“伤何”,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译文:妨碍什么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
故选C。
【点睛】宾语前置句的五种形式:
助词“之”帮助宾语提前。例:夫晋,何厌之有?
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微斯人,吾谁与归?
③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④“是”字做助词帮助宾语提前。例:唯利是图;惟余马首是瞻。
⑤“之为”帮助宾语提前。例:惟弈秋之为听。
- 37 -
11.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摄乎大国之间 摄:夹,迫近 B. 比及三年 比:比较
C. 以俟君子 俟:等待 D. 鼓瑟希 鼓:弹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B项,句子意为“等到三年”,“比”的意思应为“等到”。
故选B。
【点睛】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①语境分析法;②结构分析法;③语法分析法;④联想推断法;⑤邻字帮助法;⑥成语对应法;⑦古今比照法;⑧字形推断法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与方式,四位弟子环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 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 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 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小国家,六七十里见方或五六十里见方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答案】D
- 37 -
【解析】
试题分析:D项,概括的是冉有的回答。在他之后公西华的回答更加谦虚。他不自诩能治理国家,而委婉地表示,愿意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怎样治理国家。
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
B.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C. 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D. 《史记》分“书”、“表”、“本纪”、“世家”、“列传”五种体例。作者司马迁,西汉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是《史记》。
故选B。
1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
C.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D. 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D项,“与”意思是“结交、亲附”,“所与”即同盟者,所字结构,应是名词,而选项中“结盟”是动词,所以错误。
故选D。
- 37 -
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B. 张良出,要项伯
C. 失其所与,不知 D. 砉然向然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通假字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无通假字;
B项,“要”,通“邀”,邀请;
C项,“知”,通“智”,明智;
D项,“向”,通“响”,发出声音。
故选A。
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既:既然
D.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谢:道歉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C项,本句意为“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既”应该意为“已经”。
- 37 -
故选C。
【点睛】文言实词含义推断八法:
①语境分析法;②结构分析法;③语法分析法;④联想推断法;⑤邻字帮助法;⑥成语对应法;⑦古今比照法;⑧字形推断法。
1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 (驻扎军队)
B. 何厌之有 (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 (增加)
C 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
D. 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的文言文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B项,“何厌之有”意思是“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厌”是“满足”;
C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意思是“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微”是“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D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意思是“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并且把它做为东边大道上的主人”,“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意思是“把……当作”。
故选A。
18.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
A.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C.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 闻庖丁言,得养生焉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 37 -
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掌握能力。虚词的数量同实词比较起来要少得多,但用法非常灵活,因而复习要正确地掌握和使用确实不易。在虚词的辨析使用中要注意多分析比较其差异,重点掌握一些易用错的虚词及关联词语的搭配和所表示的关系。通过增强语感,有意识地体味它们在句中的作用来提高虚词的辨析运用能力。题型以几个容易出错的虚词的辨析、关联词语的搭配运用为主,干扰点为其中虽常见但不易辨识的虚词或关联词所表示的关系问题、位置问题等,考查重点为介词、连词的搭配使用,助词、副词的一些变化及关联词中同一关系的不同关联词语的使用环境及搭配习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焉,句末助词,不译或者译为“啊”。
A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 焉,哪里,怎么,代词。
B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焉, 哪里,怎么,代词。
C项,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将从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焉,疑问代词,“哪里”
D项,闻庖丁言,得养生焉: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焉,句末助词,不译或者译为“啊”。
故选D。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说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动词)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你,代词)
B. 范增说项羽曰(劝说,动词)
秦伯说,与郑人盟(通“悦”,高兴,动词)
C.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告辞,动词)
不辞辛苦(推卸,动词)
D. 越国以鄙远(卑鄙,形容词)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形容词)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文言文的根本在于平时的诵读和积累,从而形成提升文言阅读的素养。在具体的解答过程中,要善于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揣摩词语的意思。也可以根据词语的偏旁部首和在句子中的位置及所作的句子成分等进行分析。
A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若,代词,如果。
- 37 -
C项,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辞,动词,推辞。
D项,越国以鄙远: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鄙,鄙,名词,边邑。
故选B。
20.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百姓之不见保
A. 夫晋,何厌之有 沛公安在
B. 然则一羽之不举 未之有也
C. 唯命是从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D. 吾属今为之虏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特殊句式。文言文中常见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式、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倒装句、固定句式。状语后置是指在古代汉语中,介词结构(介宾短语)或某些副词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的现象。因后置的状语主要是介词结构,所以状语后置句又叫介词结构后置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可以有“为”“见”“于”等标志。
例:百姓之不见保:老百姓不被爱护,见,表示被动,被动句。
A项,夫晋,何厌之有: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有何厌”,宾语前置句。
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宾语前置句。
B项,然则一羽之不举: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不举一羽”,之,起提宾作用,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从未有过,之(代词),在谓语“有”前面 正常语序为“未有之也”。宾语前置句。
C项,唯命是从: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宾语前置句。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通过)揣摩(知道)它——这句话说得就是夫子(指孟子)您吧。“之”作宾语前置的标志,宾语前置
- 37 -
D项,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为,表示被动,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为所,表示被动,被动句。
故选D。
2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 )
①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②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④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本信息,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把握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这里的关键点是“烛之武”“机智善辩”,然后可以采取的办法进行选择。分析几句话可以发现,①②④⑤都能表明烛之武机智善辩,而③“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是郑伯所说,重在表现郑伯自责,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是烛之武的牢骚话,所以应排除③⑥两句,这就可以排除ABC三项。
故选D。
2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
B. 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
C. 烛之武说服秦伯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对晋丝毫没放在心上,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
D. 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答案】C
【解析】
【详解】
- 37 -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项,“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表述错误。烛之武说服秦伯时,只字未提郑国利益,全部是从秦国的利益出发,对晋国放在心上,充分重视。
故选C。
2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衅(xìn)钟 舞雩(y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è)知之
B. 供(ɡōnɡ 养 便嬖(biàn bì) 赴诉(sù) 弃甲曳(yè)兵
C. 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
D. 赡 (zhān养 衣(yì)帛 庠(xiánɡ)序 孝悌(tì)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做此类题目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常见字注音正确的可能性小;生僻字一般不会标错音。审清题干,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A项,“风乎舞雩”中“雩”读yú,“彼恶知之”中“恶”读 wū;
B项,“便嬖”中“便”读 pián;
D项,“赡养”中“赡”读 shàn。
故选C。
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①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B. ①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②挟太山以超北海
C. 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②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
D. ①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A项,两个“固”都是副词,相当于“本来”;第一句句意:少本来就打不过多,弱者本来就打不过强者;第二句句意:我本来就知道大王您不忍心啊。
B
- 37 -
项,第一个“以”,介词,表方式,相当于“拿”“用”;句意:就这样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因此用羊去换它。第二个“以”,连词,同“而”;句意:(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越过北海。
C项,第一个“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相当于“对”;句意: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吝啬的事情感到奇怪。第二个“于”,介词,引进动作的对象,可不译;句意: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
D项,第一个“而”,连词,转折关系,相当于“却”;句意: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第二个“而”,连词,连接并列关系的词组,可不译;句意: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
故选A。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
1.关注词性差异。
2.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
3.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
4.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25.下列句中翻译和解释字的意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让:谦让
——做大事不必理会细枝末节,行大礼不用谦让。
B.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举:尽。
——杀人像是怕不能杀尽,给人用刑像是怕不能用尽。
C.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及:推及、推广。
——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广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家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小孩,那么,治理天下便可以像放在手掌上转动那么容易了。
D.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缘:攀援。
——凭您现在的所作所为,去追求您所想得到的东西,简直像是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 37 -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A项,“让”:责备。“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翻译为:干大事可以不考虑细微末节,行大礼不避小的责备。
故选A。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26.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B.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是乃仁术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与“甚矣,汝之不惠”句式相同的一项是”,然后根据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进行辨析。文言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以及省略句。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翻译为:你太不聪明了。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为主谓倒装句。
A项,“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为:保护百姓的大王,没有人能够抵御他。正常语序为:保民而王,莫能御之也,为宾语前置句。
B项,“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翻译为: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啊。正常语序为: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也,为主谓倒装句。
C项,“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翻译为:您不要怪百姓以为您吝啬。正常语序为:王无于百姓之以王为爱异也,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 37 -
D项,“是乃仁术也”翻译为:这是行仁政途径。为判断句。
故选B。
27.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因:就、于是。
B.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辟:开辟,侈:奢侈。
C.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制:规定。
D.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赡: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翻译为: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因”:就、于是。
B项,“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翻译为: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辟”:同“僻”,指歪门邪道;“侈”:放纵挥霍。
C项,“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翻译为: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制”:规定。
D项,“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翻译为:这只怕救人使其免于死命还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治冶礼仪呢?“赡”:足。
故选B。
28.通假字判断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采:通“彩”,“色彩”。
B.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背弃,违背。
C.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黑白相间。
D. 为之踌躇满志 踌躇:不是通假字,忧愁的样子。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掌握能力。判断文言文中字词是否是通假字,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1)字义分析,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在字义上一般没有关系。如果用“A
- 37 -
”来解释,“A”字的字意与句子的意思有矛盾,而换成本字“B”来解释句子通顺,那么我们就可以考虑“A”通“B”;(2)字形分析,有的通假字与本字有共同的声符,或是本字的声符,或是通假字的声符。另外还需要将课本中出现的记准记牢,平时联系时也要多多积累。
D项,“踌躇:不是通假字,忧愁的样子”错误。“踌躇”的意思是“得意的样子”,整句话的意思是: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
故选D。
29.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B. 若是其甚与 其若是,孰能御之
C. 盖亦反其本矣! 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然后驱而之善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均为动词,做;
B项,语气词,表疑问;语气词,假设语气,如果;
C项,均为语气副词,何不,为什么不;
D项,均为动词,到。
故选B。
二.(共21分)
30.《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 37 -
另一种标点如下。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
(2)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
【答案】(1)曾皙 孔子 曾皙 孔子
(2)不同之处:
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
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
看法及理由:
示例一: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
示例二: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
【解析】
- 37 -
试题分析:第一小问要求在括号中写出本句的说话人。要想填写这些内容,就要仔细分析题干和前面第一个版本。题干说“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可见对话的应是“孔子”和“曾皙”;这二人的身份,一为师,一为生。“夫子何哂由也”,这句话应是“曾皙”问孔子,因为“夫子”是对老师的敬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这句应是孔子回答;那么第三句“唯求则非邦也与”又该是曾皙发问,第四句又是孔子说的,以此类推即可。第二小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应为不同之处+观点+理由。然后寻找角度。这两则材料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一是对话的方式,一是对话的内容。从对话方式来看,第一则是一次发问,一次作答;第二则是三次发问,三次作答。从第一则看来,学生只一问,老师就从各个方面进行解答,非常详细,非常耐心;从第二则看来,学生问,老师答,师生关系极为和谐。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1.默写
(1)方六七十,___________ ,求也为之,比及三年,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三十而立,_________,……
(3)非曰能之,_____________ 。宗庙之事,如会同,_______________ ,愿为小相焉。
(4)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
(5)何伤乎?_______________ !
(6)子曰:“其恕乎!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
(7)莫春者,_____________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_ ,风乎舞雩,___________ 。
(8)夫仁者,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能近取譬……
【答案】 (1). 如五六十 (2). 可使足民 (3).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4). 四十而不惑 (5). 愿学焉 (6). 端章甫 (7). 人不知而不愠 (8). 亦各言其志也 (9). 己所不欲 (10). 勿施于人 (11). 春服既成 (12). 浴乎沂 (13). 咏而归 (14). 己欲立而立人 (15). 己欲达而达人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如、十有五、志、惑、焉、章甫、愠、亦、勿、沂、咏、己。
- 37 -
Ⅱ卷(50分)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七里濑
谢灵运[1]
羁心积秋晨,晨积展游眺。
孤客伤逝湍,徒旅苦奔峭。
石浅水潺湲,日落山照曜。
荒林纷沃若,哀禽相叫啸。
遭物悼迁斥,存期得要妙[2]。
既秉上皇[3]心,岂屑末代诮。
目睹严子濑[4],想属任公钓[5]。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
注释:【1】谢灵运:南朝诗人,此诗为作者被贬谪,自京都赴任永嘉,途经富春江畔七里濑时所作。【2】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学。【3】上皇:伏羲氏。“秉上皇心”,意指秉持着上古时代人生活简单、恬淡少欲的想法。【4】严子濑:东汉隐士严光垂钓处。【5】任公钓:《庄子·外物》有寓言说,任公子以五十头键牛为饵,钓于东海,一年后才钓得大鱼。
3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逝湍”与“奔峭”,形象地写出了江水奔流不息的状态,江岸陡峭的样貌。
B. “据湲”“沃若”一叫啸”等,词语中两个字的韵母发音相近,读来富有音韵美。
C. “遭物”二字承上启下,诗歌由此从叙事写景转入抒情议论,结构圆融自然。
D. 作者追慕古代先贤,希望领悟到精微玄妙的道理,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
33. “石浅水据,日落山照曜”一句,景物描写远近相谐,带给人一种立体、旷远的空间感,下列不能体现这一特点的一项是( )
A.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孟浩然《断句》)
B.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跳北楼》)
C.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D.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仲殊《南柯子·忆旧》)
34. 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32. D 33. B
- 37 -
34. 被贬谪后,于羁旅途中的孤独感伤对时光流逝的愁苦无奈。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
【解析】
【3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是一道客观选择题,四个选项涉及的角度有:解词、译句、结构、手法、情感等。
D项,作者情感态度解读有误,无中生有,并非“以解脱乱世中百姓的疾苦”,而是写在贬谪的路上,诗人目睹七里濑一带的急流落照,荒林哀禽,想到自己身遭贬谪,远离都市,不由睹物伤情,内心愁闷。但一看到远处的严子濑,联想到东汉逸士严光曾隐居富春山,耕田打鱼,终老山林,又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有了精神寄托。借观赏沿江景物以寄托作者落落寡合的"羁心",诗中虽作旷达语,却充满了不合时宜的牢骚。
故选D。
【3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赏析解读能力。本题题干诗句氛围情调等特色已定,把选项诗句逐一进行分析,找出与题干诗句特点一致的,剩下的就是答案。要做好此题,理解诗句意思一定要细致入微,性质一定要准确,比如是乐景还是哀景,是喧闹还是寂静,是萧瑟还是空旷、辽远等。要做好此题一定要翻译准确、到位。
A项,乐景,不能体现题干内容。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有两三抹微云飘在银河间,而几点雨滴在梧桐之上,都是以景为心情导引的形容吟咏。 微云、河汉、疏雨、梧桐,均是平常之物,而诗人把这四种物象由两个动词巧妙地串连起来,组成一幅静谧清幽的秋夜画面。“淡”、“滴” 二字就是诗中之眼,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B.项,哀景,能体现题干。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烟之中;秋色苍茫,梧桐也已经显得衰老。
C项,乐景,不能体现题干要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这美景刻画细微。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勃勃生机!
D项,乐景,不能体现体现题干要求。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 青山连绵不断,潮水褪去路上还带着泥沙。“潮平带路沙”是近看所得之景。词人的视线由“十里青山”
- 37 -
的远景观赏收回到眼前之景,由赋山转向摹水,点出行人的具体环境。第三句由写所见过渡到所闻。远处一带青山,偶尔可以听见“数声啼鸟”,这对欢乐人来说,便是青山绿水、美景如画;莺歌燕舞,良辰美景的赏心乐事.
故选B。
【3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正确把握作者所描述的对象,进而通过描写对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作者的好恶、爱憎,是寄寓在描述对象中的。这里的描写对象为景物。抓住景物特点,体悟景物背后寄寓了诗人多少、什么样的情感。“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分析”二字暗示了解答此题不仅要概括思想感情,还需要从诗中举出例子来证明。
结合注释可以了解诗人处境为仕途之路不顺利,遭遇了被贬谪,首句可见诗人处于羁旅行役状态。“孤客伤逝湍”等句既暗示孤独感伤。又感伤江上行舟之艰险,以及岁月流逝之匆遽,表达了心中无可奈何的愁苦之情。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严子"和"任公"这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古人。严光是避世的隐者,而任公则象征着具有经世大才的非凡之辈。作者意思说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由于不合时宜,宁可做个隐士。结尾两句,作者明确表示:即使不同时代的人也可以志趣相投,步调一致。言外隐指:本人知音寥落,当世的人对自己并不了解。从而可以推断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面对世俗的清高孤愤。
【点睛】《七里濑》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所作的五言古诗。这首诗一韵到底,凡十六句,每四句为一节。开头四句语言颇艰涩费解。第二节的四句全是景语。第三节从写景转入抒情,却兼有议论。最后一节,作者借古人以明志。诗意借观赏沿江景物以寄托作者落落寡合的"羁心",诗中虽作旷达语,却充满了不合时宜的牢骚。这首诗以景入情,跌荡起伏,正相表里。
(1)羁(jī)心:羁旅之心,离乡人的愁思。积:聚集。
(2)展:申展,这里是尽情的意思。
(3)逝湍(tuān):急流不停的江水。湍,急流。徒旅:游客。孤客、徒旅皆诗人自指。奔峭:崩落断裂的陡峭江岸。
(4)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
(5)日落:日光下射。照曜:阳光闪耀的样子。
(6)荒林:无人料理和游赏的野林。纷沃若:
- 37 -
枝叶繁茂众多的样子。纷,纷纷,众多。沃若,即沃然,美好繁盛的样子。
(7)遭物:看到客观景物,即面对着流水、日光、荒林和哀禽。悼:感伤。迁斥:被贬滴、斥逐。
(8)存期:期望,想要。存,想。要妙:精微玄妙的道理,这里指老庄的哲理。
(9)秉:掌握,把持。上皇心:上古时代人们淳朴的思想感情。上皇,即羲皇,伏羲氏,历史传说中的上古时帝王。岂屑(xiè):哪顾,不管。末代:衰乱之世,这里指诗人所处的社会。诮(qiào):责备,讥诮。
(10)想属(zhǔ):联想。任公:任国公子。《庄子·外物篇》中写道:任国的一位公子做了一个大钓钩和大绳子,用五十头牛当作钓饵,到东海去钓鱼。钓了一年才钓得一条极大的鱼。他把这鱼切开做成肉干,从淛河以北到苍梧以东的人都可以吃得很饱。
(11)同调:情调相同,志同道合。
译文
在秋晨自己的羁旅之思更加浓重了,自己怀着这种秋晨的羁旅之思来尽情地游赏眺望。
看到急流的江水和崩落的江岸更感伤自己的长期在外飘荡。
只见急流飞逝,日落西山,余辉照耀。
荒林落叶纷纷,哀禽凄凄哀号。
贬谪的游子,怎能不睹物伤悼,幸运的是,我已悟出了长存的微妙要道。
既然抱定上古三皇的淳朴之心听任自然,无为治郡,怎会顾忌末代群小的讥诮。
目睹严子濑的淙淙急流,联想任国公子的东海垂钓。
谁说古今不同,只要都怀着一颗高沽韵心,即使时代辽远,也能共谐异曲同工之妙。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16分。
(一)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五年时,某送别介卿【1】于洪州。黄生年十四五,在舟中出入吾二人之间,与众童子无异。其时,从介卿于淮南,至者独言黄生敏且勤,自此,黄生之能浸浸闻。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于是黄生之里人皆叹其善自致,而畏且慕之。其大父【2】
- 37 -
虽已老,其母虽久寡居,闻黄生之进如此,虽在千里之外,犹朝夕待其旁也;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非特如是也,其喜殆甚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也。何则?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
而子自洪州归,虽其身去介卿之侧,其心焦然,食息坐作,无顷焉不在介卿也。至于今且三年。然日孜孜念之,凡询介卿之事于人,虽奴隶贱人加详焉。于奴隶人犹然,况衣冠降登,洁然为士者乎?況吾介卿朝夕所与居,教诲而称之者乎?故闻黄生之归也,日企而望之,庶乎其来视我也。
居一日,黄生来。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卿也。吾得之,废食与寝而从之。吾喜也,惟恐其去我,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嗟乎黄生,岂特一时慰我也!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
以从介卿于淮南者数人较之,不人人皆然,而黄生独然,则又知黄生之所自致者亦荦荦【3】绝众,使坚且久,其所至如何哉?因介卿之教诲、黄生之自致而思乎人莫不欲有立,然而有贤父兄之渐泽,而卒不入于善者,其自反于心如何也?亦思介卿之道德,于今为大备,而黄生为日进,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黄生之自致不独裕于己,而皆有以及予也,其喜不又多乎?
(取材于曾巩《喜似赠黄生序》
注释:【1】介卿:即王安石,字介甫。【2)大父:祖父。【3】荦荦:卓越。
35.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亦骤称之 骤:强烈 ②而畏且慕之 畏:敬服
③其喜殆甚于朝夕侍其旁 殆:大概 ④虽其身去介卿之侧 去:离开
⑤庶乎其来视我也 庶:希望 ⑥其步趋之节 节:关键
⑦而尚恨其来之不早也 恨:遗憾 ⑧因介卿之教诲 因:通过
A. ①⑥ B. ②⑤ C. ③④ D. ⑦⑧
36. 下列对“黄生在其家”中的“其”指代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王安石 B. 黄生 C. 曾巩 D. 众童子
37.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7 -
A. 黄生之能浸浸闻 黄生能够渐渐被人知道
B. 而异其业之进 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
C. 甚矣!黄生之似吾介哪也 黄生和我的好友介卿太像了
D. 是介卿之教不独裕于黄生 这样看来介卿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
38.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虽书信岁不过三四至,犹朝夕与之上下语也。
39. 文中写到“予闻之亦喜甚”“吾喜也”“其喜不又多乎”,一个“喜”字贯穿全篇。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
【答案】35. A 36. B 37. A
38. 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他随意聊天一样。
39. ①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②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他学有所成,扬名声、显父母,实乃大孝之举,过在堂前尽孝;③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④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⑤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作者内心感到惭愧,同时又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
【解析】
【3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实词类题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骤”,句意:也屡次称赞夸奖黄生。译为屡次,多次。“节”,句意:行走的礼度,宾主相见的礼节仪态。译为礼节。
故选A。
【3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虚词含义及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找到句子文中的位置,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句意,把握语气,然后选择本空所需要的虚词。
- 37 -
“黄生在其家”,结合“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分析,如果黄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黄生跟别的普通的童子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出门就能师从王安石这样的圣贤,并以之为依托和归宿,然后凭借才能被人们所知道,作为黄生的祖父和母亲,难道不为之高兴欢喜吗。“其”指的是黄生。
故选B。
【3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A项,“能够”错误。“能”,才能;“浸浸”,渐渐;“闻”,知道,了解。黄生的才能渐渐被人们所知道。
故选A。
【38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
“虽”,虽然;“岁”,每年;“至”,到;第二句补充主语“黄生的祖父和母亲”;“犹”,像;“之”,代词,他;“语”,随意聊天一样。
【39题详解】
- 37 -
本题主语考查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及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回答作者‘喜’的原因”,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概括。结合“至介卿之门者,归,莫不爱其为人,而异其业之进。介卿以书抵黄生之亲,亦骤称之”分析,黄生原本很平常,但师从王安石后学业长进、才能卓著,被人们称赞;结合“黄生在其家,无以异于众童子,一出而得大贤为之依归,遂以能闻于人,为其大父与母者,其独能勿喜乎?其不愈于朝夕待其旁,朝夕与之上下语乎?予闻之亦喜甚”分析,黄生虽不能在祖父和母亲身边尽孝,但是胜过在堂前尽孝。结合“望其表,其步趋之节,揖让之容,固有似乎介卿者。入而视其色,听其言,其气愉愉而其音淳淳,不似乎介卿者少矣;其学其归,得之乎介卿何多也。间而省其书,则又如出诸介卿之手。问介卿之事,皆能道其远者、大者焉”分析,黄生仪表不俗,初具学者风范,作者通过黄生的言行举止,看到了王安石卓越的品格、气质,以及对他人的深远影响。结合“于是知介卿之德,入人之深,化人之速也如此,使得其志于天下,何如哉”分析,作者能够向黄生学习,并通过黄生进一步向王安石学习做学问和为人处世的道理。结合“独予断然不一二备而不尺寸进,比其少之时缺且忘者众矣,其自愧于心如何也?以心之愧也,则欲重警戒自修”分析,王安石的才能与黄生的进步引发了作者反躬自省,获得了砥砺前行的动力。
【点睛】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参考译文:
庆历五年,我在洪州送别王安石。黄生当时十四五岁,在船上来往穿梭于我和介卿之间,看上去与别的普通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那个时候,黄生在淮南跟随着王安石,王安石只说黄生思维敏捷而且勤奋好学,从那个时候起,黄生的才能渐渐被人们所知道。凡是到王安石府上拜访的人,回去之后,没有不喜欢黄生的为人处事的,而且为黄生学业长进感到惊奇。王安石给黄生的家人寄信,也屡次称赞夸奖黄生。在这个时候,黄生的同乡都为他善于自我鞭策并达到某种境界而惊叹不已,佩服羡慕之至。黄生的祖父虽年岁已高,他的母亲虽然寡居多年,他们听闻黄生学业精进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使黄生远在千里之外,却像是从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一样。虽然一年之中,书信也就来过那么三四次,但是黄生的祖父和母亲依然感觉像是一早一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一样。不仅如此,这样的欢喜程度大概和黄生从早到晚侍奉在他们身边,他们一早一晚间能和黄生随意聊天相比还要深。为什么呢?如果黄生在自己的家里,那么黄生跟别的普通的童子没有什么两样,一旦出门就能师从王安石这样的圣贤,并以之为依托和归宿,然后凭借才能被人们所知道,作为黄生的祖父和母亲,难道不为之高兴欢喜吗?难道这不胜过每天侍奉在他们身边,早晚间都能和黄生随意聊天吗。我听到以后也非常高兴。
- 37 -
我自洪州回来以后,虽然自己离开了王安石,但我内心焦虑,饮食起居,无时无刻不感觉依然在王安石左右。到了今天已经快三年了。但我昼夜不停地思念王安石,只要是向别人打听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即使奴婢仆人我也会更加详细的追问。向奴婢仆人询问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向那些品行高洁的缙绅、士大夫询问了。更何况是与王安石朝夕相处,被教导训诲且赞赏有加的黄生呢?因此我听到黄生回来的消息后,每天踮起脚尖向远处眺望,殷切地希望他能够来探望我。
有一天,黄生终于来了。我远观其仪表,行走的礼度,宾主相见的礼节仪态,的确有一些像王安石的样子。等到进入屋内,我看其面部表情,听其言谈,他气色和顺声音淳厚,不像王安石的地方更少了;黄生学习和遵奉的,从王安石那里获得的实在是太多了。不时检查他的文字和书法,又感觉像是出自于王安石之手。向他询问王安石的行为事迹,黄生都能准确的说出王安石那些宏远高大的思想。黄生和我的好友王安石太像了!我见到黄生,顾不得吃饭和睡觉,时刻跟着他。我实在是太开心了,特别害怕他离开我,而且为他来的太晚而深深地遗憾!黄生啊,难道只是暂时来抚慰我(想见王安石的心)的吗?这个时候,我才明白王安石的道德品行,打动人的程度之深,感化人的速度之快竟然达到如此程度,倘若能够让他在国家大事上实现自己的志愿,那将会怎么样呢?
拿在淮南跟随王安石的几个人和黄生相比,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但是只有黄生是这样,那么就可以知道黄生通过努力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也是卓绝超越众人,假如他长久的坚持,他所达到的成就将会怎么样呢?通过王安石的教诲,黄生自己所达到的成就,而想到人们没有谁不想有所成就,虽然这样,但是有贤能的父辈和兄弟长久以来的德泽,最终却不能够(像黄生那样)自我鞭策达到某种境界,他们自己心里怎么想呢?我更想到王安石的德行,在现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非常的完备(崇高)了,黄生日益精进,唯独我尚不具备王安石德行的十分之一二,而且没有一丁点进步,相比我的少年时候,不但有所缺失,而且遗忘的也很多,我内心是何等的惭愧啊?因为内心感到惭愧,于是想要重新告诫自己、砥砺自己。这样看来王安石的教诲不只是对黄生有益处,黄生自我鞭策从而达到某种境界也不仅仅是对他自己有益处,他们都对我有着极大的帮助,我的喜悦岂不又多了一分吗?
五、本大题共6小题,共7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儿女
①回想四个月以前,我犹似押送囚犯,突然地把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从上海的租寓中拖出,载上火车,送回乡间,关进低小的平屋中。自己仍回到上海的租界中,独居了四个月。这举动究竟出于什么旨意,本于什么计划,现在回想起来,连自己也不相信。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只赢得世故尘劳,作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
②当时我独自回到上海,走进空寂的租寓,心中不免虚空起来。
- 37 -
③晚上整理房室,把剩在灶间里的篮钵、器皿、余薪、余米,以及其他三年来寓居中所用的家常零星物件,尽行送给来帮我做短工的、邻近的小店里的儿子。只有四双破旧的小孩子的鞋子(不知为什么缘故),我不送掉,拿来整齐地摆在自己的床下,而且后来看到的时候常常感到一种无名的愉快。
④朋友们说我关心儿女。我对于儿女的确关心,在独居中更常有悬念的时候。但我自以为这关心与悬念中,除了本能以外似乎尚含有一种更强的加味。所以我往往不顾自己的画技与文笔的拙陋,动辄描摹。因为我的儿女都是孩子们,最年长的不过九岁。所以我对于儿女的关心与悬念中,有一部分是对于孩子们——普天下的孩子们——的关心与悬念。他们成人以后我对他们怎样?现在自己也不能晓得,但可推知其一定与现在不同,因为不复含有那种加味了。
⑤回想过去四个月的悠闲宁静的独居生活,在我也颇觉得可恋,又可感谢。然而一旦回到故乡的平屋里,被围在一群儿女的中间的时候,我又不禁自伤了。因为我那种生活,或枯坐,默想,或钻研,搜求,或敷衍,应酬,比较起他们的生活来,明明是变态的,病的,残废的。
⑥有一个炎夏的下午,我回到家中了。第二天的傍晚,我领了四个孩于——九岁的阿宝、七岁的软软、五岁的瞻瞻,三岁的阿韦——到小院中的槐荫下,坐在地上吃西瓜。夕幕的紫色中,炎阳的红味渐渐消减,凉夜的青味渐渐加浓起来。微风吹动孩子们的细丝一般的头发,身体上汗气已经全消。百感畅快的时候,孩子们似乎已经充溢着生的欢喜,非发泄不可了。最初是三岁的孩子的音乐的表现,他满足之余,笑嘻嘻摇摆着身子,口中一面嚼西瓜,一面发出一种像花猫偷食时候的“ngemngam”的声音来。这音乐的表现立刻唤起了五岁的瞻瞻的共鸣,他接着发表他的诗:“瞻瞻吃西瓜,宝姊姊吃西瓜,软软吃西瓜,阿韦吃西瓜。”这诗的表现又立刻引起了七岁与九岁的孩子的散文的、数学的兴味:他们立刻把瞻瞻的诗句的意义归纳起来,报告其结果:“四个人吃四块西瓜。”
⑦于是我在心中默默地批判
- 37 -
他们的作品。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然而看他们的态度,全部精神没入在吃西瓜的一事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我比起他们来,真的心眼已经被世智尘劳所蒙蔽,是一个可怜的残废者了。我实在不敢受他们“父亲”的称呼,倘然“父亲”是尊崇的。
⑧我在平屋的南窗下暂设一张小桌子,上面按照一定的秩序而布置着稿纸、信箧、笔砚、墨水瓶、浆糊瓶、时表和茶盘等,不喜欢别人来任意移动,这是我独居时的惯癖。我——我们大人——平常的恭止,总是谨慎,细心,端详,斯文。例如磨墨,放笔,倒茶等,都小心从事,故桌上的布置每日依然,不致破坏或扰乱。因为我的手足的筋觉已经由于屡受物理的教训而深深地养成一种谨惕的惯性了。然而孩子们一爬到我的案上,就捣乱我的秩序,破坏我的桌上的构图,毁损我的器物。他们拿起自来水笔来一挥,洒了一桌子又一衣襟的墨水点;又把笔尖蘸在浆糊瓶里。他们用劲拔开毛笔的铜笔套,手背撞翻茶壶,壶盖打碎在地板……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我——我们大人——的举止谨惕,是为了身体手足的筋觉已经受了种种现实的压迫而痉挛了的缘故。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岂像我们的穷屈?揖让、进退、规行、矩步等大人们的礼貌,犹如刑具,都是戕贼这天赋的健全的身手的。于是活跃的人逐渐变成了手足麻痹、半身不遂的残废者。残废者要求健全者的举止同他自己一样,何其乖谬!
⑨儿女对我的关系如何?我不曾预备到这世间来做父亲,故心中常是疑惑不明,又觉得非常奇怪。我与他们(现在)完全是异世界的人,他们比我聪明、健全得多;然而他们又是我所生的儿女。这是何等奇妙的关系!世人以膝下有儿女为幸福,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我实在不解他们的心理。我以为世间人与人的关系,最自然最合理的莫如朋友。君臣、父子、昆弟、夫妇之情,在十分自然合理的时候都不外乎是一种广义的友谊。所以朋友之情,实在是一切人情的基础。“朋,同类也。”并育于大地上的人,都是同类的朋友,共为大自然的儿女。世间的人,忘却了他们的大父母,而只知有小父母,以为父母能生儿女,儿女为父母所生,故儿女可以永续父母的自我,而使之永存。于是无子者叹天道之无知,子不肖者自伤其天命,而狂进杯中之物,其实天道有何厚薄于其齐生并育的儿女!我真不解他们的心理。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
1928年夏作于石门湾平屋
(取材于丰子恺的同名散文)
40. 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批判:批驳否定 B. 悬念:惦记思念
- 37 -
C. 端详:端庄安详 D. 穷屈:拘谨屈从
4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④段“更强的加味”指作者除了有对儿女们的关心与悬念,还有对普天下孩子们的童真与天性的尊崇。
B. 第⑧段中,面对儿女们天真的行为,作者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不耐烦到欣赏,最终到遗憾无奈。
C. 在记叙“吃西瓜”事件时,认为对于生活的表现,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比音乐的、诗歌的肤浅。
D. 这篇文章善于从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挖掘宏旨精义,用语质朴自然,亲切率真,散发着恬淡的人文情味。
42. 第①段中写作者回忆送儿女回乡间的情形,画线句极富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3. 结尾处作者说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在自己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请简要回答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44. 文中提到世人“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请从《红楼梦》贾政对待宝玉的相关言行中举出一例,谈谈你对这种观念的看法。
【答案】40. B 41. C
42. 作者回忆送儿女回乡间的情形,画线句将作者强硬的行为和儿女可爱天真的状态加以对比,以自嘲的语气,表现出作者回忆这段往事时,内心充满了愧疚与自责。“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用比喻描绘儿女天真可爱的状态:“拖”“载”“送”“关”等一系列动词,状写自己强制且近乎于粗暴的行为;“押送囚犯”语带夸张,语气越强烈,越表现出作者回忆时内心的痛苦。
43. ①孩子们有着未被世智尘劳所蒙蔽的最健全明慧的心眼,他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看到事物的真相。②孩子们还未受到种种现实的压迫,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③作者能够跳脱出“父亲”的身份,从平等的视角看待孩子们。
44. 示例:我不认同这一看法,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可厚非,但子女是独立的个体,未必想法和做法和父母一致,这就需要父母给子女一定的自由,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儿女。贾政对贾宝玉人生道路的规划是希望贾宝玉走经济仕途之路,承担起继承贾府的重任;而宝玉虽然天资聪颖,却不以经济仕途为要,只愿意随着众姊妹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种在人生道路上截然不同的选择,是贾政父子不同人生观、价值观的体现,也可见儿女并非父母的延续。
- 37 -
【解析】
【4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义、运用词语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将选项中词语的意义与具体语境对照,看是否与语境相符。
B项,“批判”,从后文“我觉得三岁的阿韦的音乐的表现最为深刻而完全,最能全般表出他的欢喜的感情。五岁的瞻瞻把这欢喜的感情翻译为(他的)诗,已打了一个折扣;然尚带着节奏与旋律的分子。犹有活跃的生命流露着。至于软软与阿宝的散文的、数学的、概念的表现,比较起来更肤浅一层”可见,并没有否定的意思,而只是对他们进行评价,因此是“评价”的意思。
故选B。
【4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中内容表述的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等角度分析,判定出符合题干的答案。
C项,“由不耐烦到欣赏,最终到遗憾无奈”错,从第八段看,“这在当时实在使我不耐烦,我不免哼喝他们,夺脱他们手里的东西,甚至批他们的小颊。然而我立刻后悔:哼喝之后立刻继之以笑,夺了之后立刻加倍奉还,批颊的手在中途软却,终于变批为抚。因为我立刻自悟其非”,应该是由不耐烦到后悔,最终自悟其非。
故选C。
【4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要学会灵活应变。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比喻,写出儿女本来的活泼可爱,流露出作者对他们的喜爱之情;“似押送囚犯”用夸张手法,写出“我”当时这么做的决绝态度;“押送”“拖”“载”“关”等动作描写展现当时行为的粗暴、强横,更可见作者对自己当初“戕害”可爱孩子,把他们强行送走的后悔,结合后文“其实旨意与计划,都是虚空的,自骗自扰的,实际于人生有什么利益呢?只赢得世故尘劳,作弄几番欢愁的感情,增加心头的创痕罢了”可见,作者内心中后悔自责之情之深。
【43题详解】
- 37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从文中筛选信息,第⑦段中“其明慧的心眼,比大人们所见的完全得多。天地间最健全的心眼,只是孩子们的所有物,世间事物的真相,只有孩子们能最明确、最完全地见到”可见,孩子比大人要更明慧,有最健全的心眼,能最明确、完全地见到世间真相;第⑧段“孩子们尚保有天赋的健全的身手与真朴活跃的元气”和作者的反思“我要求孩子们的举止同我自己一样,何其乖谬”中归纳,可见孩子们本身拥有许多优点,而作者又能反思自己,不以父亲的身份蔑视孩子,而是尊重欣赏孩子,因此觉得孩子们在自己心中有重要地位。
【4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某个问题提出个人见解的能力。探究类的题目有两类,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要抓住题干提示,在原文中找出相关内容,明确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本和自己的阅读体验回答。
作者对父母与子女之间关系的理解让人意想不到,父母与儿女之间的关系并非生命的延续性,不管是生物学上的延续,还是精神上的传递。父母是父母,儿女是儿女,父母不能把自己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强加给子女,不能自行决定儿女的前途、未来。《红楼梦》中的贾政迂腐刻板、整天冷着脸,对自己亲生儿子贾宝玉严苛得不通情理,不顾贾宝玉的想法,自以为对他苦心教导和殷切期望。这就是典型的“希望以儿女永续其自我”,解答本题要从自己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认识出发,谈出独到的见解。
Ⅲ卷(50分)
作文(50分)
45.命题作文,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一把小小的钥匙,能打开闭锁许多年的门扉;一支用完的笔芯,尘封着年少笃志向学的热忱;一封家书小信,倾诉着别离时缱绻缠绵的深情;一双破旧的草鞋,带我们穿越历史的烟尘,重新望见父辈们筚路蓝缕的艰辛,如今当下呢?什么是你光阴的钥匙?……光阴茬苒,让我们留一把光阴的钥匙,以待后来者重溯往昔鲜活、激荡的岁月。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想象?请以“留一把光阴的钥匙”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答案】【例文】
留一把光阴的钥匙
- 37 -
推开斑驳褪色的木门,这里的热闹声却十几年依旧。一碗微辣刺激的三鲜米粉下肚,满脸油汗,饱嗝连连,泪眼模糊中,穿梭十几年的光阴,那个人依旧在这里,等我。
少年懵懂的我陪伴着奶奶在这不知名的小镇度过了童年,那时的我们没有微信抖音,没有智能手机,村巷口的几个小伙伴时常抱着一盒锈迹的玻璃珠,紧张认真地开始了竞赛,而奶奶总是抱着两个碎花瓷罐,踮着小脚,踩着露水,为我端回来每天的晚餐。
“哈!两连中,我又赢了!”矮小的我骄傲地站在他们中央,自豪地收回了战利品,奶奶站在夕阳下的巷口,温柔地叫了我一声,我只好悻悻地和他们再见,回家享用自己的晚饭。
他家的米粉纯手工切制,口感如糯般劲道有致,来上几口,爽滑醇香之感从口中流出,喝上一口鲜红飘油的汤底,不禁呛了几声,配上那惊艳的炒码与浇头,实属美妙如天仙。而奶奶坐在一旁慈祥地看着我,用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拂去我头上飘落的雪花儿,“乖孙,奶奶这儿还有,你要吃两碗”,说着便用筷子轻挑了几根儿盛进我的碗中。“不,奶奶,我只吃得下一碗”,灯花微微的庭院中不时传出几声温柔的笑,我的童年便在这温柔与鲜辣刺激的交织中度过。
后来我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撞见许多陌生的人。成长是一个可怕的过程,可怕到让我忘记了童年,忘记了曾经辛辣的味道,也让我忘记了那一双被花碗烫得通红的手指和那个温柔的人。
而现在我坐在这里吃着机器制作的整齐的米粉,伴着清汤中味精刺鼻的味道,我不禁回想起童年,那依稀的往事。都市,如同一头盘踞的猛兽,吞噬着每个人,然后再吐出来。我茫然地走向倾盆大雨的街头,如同每一个路人一般,黯淡无光。
“乖孙,奶奶再也不能为你端米粉了”,病床上的奶奶依旧和曾经一样慈祥温柔,却增添了几道深壑般的皱纹。她轻轻抬起那一双早已消瘦的手,如同曾经一般轻抚我的脸颊……
之后,我有幸再次回到故乡那街角旁不知名的米粉店,生意依旧火热,推开斑驳褪色的红木门,一碗微辣刺激的三鲜米粉下肚,满脸油汗,饱嗝连连。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奶奶坐在对面慈祥地注视着我,泪痕模糊了我的双眼,是啊,她或许还在这里啊。
我看到街上熙攘的人群,我看到飞鸟在空中挣扎着飞过,我看到褪色的时间在流淌。在路上我学会了遗忘,只是有些事你忘不了,像某个相识的老脸庞,某一刹那喘不上气的心跳。你总是向前走,记忆却在原地停留。你向光阴招手时,它轻笑,却永远也不会再靠近你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这一道材料命题作文,对于材料命题作文,既要分析所给材料,获取有用信息,又要抓住所给题目的关键词构思,弄清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审题】
- 37 -
“留一把光阴的钥匙”,单从命题的题目来看,就能嗅到温情的味道。不过这道记叙文写作题仍旧“埋了雷”——“让我们留一把光阴的钥匙,以待后来者重溯往昔鲜活、激荡的岁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不仅要书写出一个温馨的故事,还要赋予这个故事“待后来者重溯往昔鲜活、激荡的岁月”的意义。高考记叙文在写作时,我们不能还像初中那样拘泥于精细的刻画与情节的叙述,还要注意题目对于文章中心主旨高度的要求。“钥匙”在此处是比喻,指寄托着某种情感或回忆的事物,如材料中的笔芯、家书、草鞋等;“光阴”指过去的时光,借由“钥匙”,回溯往日故事。从结构上往往需要由现实过渡到回忆,或回忆与现实交叉进行;主题上可是对某种情感的追忆、某些岁月的怀念等。要符合记叙文的文体。
【立意】1.珍惜情感的纪念物。
2.把握回忆往事的契机。
3.寻找过去生活的痕迹。
4.点亮褪色的记忆。
5.珍惜光阴留下的痕迹
【素材】1.姥姥的衣柜里有一个针线盒,盒子并不大,满满当当地放着姥姥的家当:几块碎花小布,几匝线轴,几板绣花针。盒子的样式,古老盖子上画的是红牡丹,鲜艳的大红色早已在岁月的磨砺中稍有暗淡,但每每与现在时兴的图案一比较,其端庄大气仍是格外出脱。姥姥绣得一手好花,技艺纯熟。手中把着银针,引着粉线,挤几下手指,交错分离,一朵可爱的小花就出现在了原先那个小口子的位置。我喜滋滋地看着,接过我的外套,细细抚摸着刚绣上的小花。我的绣花技艺也终于有模有样,姥姥把针线盒送给了我。它承载着姥姥当年的回忆,躺在我的衣柜里,有空闲时拿出来绣上几针,似乎能够感受到姥姥当年在夜灯下缝补衣服,在手帕上描绘图案的情景,重游往昔之时也不禁联想:在未来,我会不会也用着这个针线盒教我的女儿绣花。
2.我去翻找父亲那时的相片,却一无所获。他总是话不算多的模样,留下的东西也像他的话一样少,只有一个小箱子,待我打开后,却是一箱子的笔记本。年代久远,本子的书脊有些已经脱落,有些好似被水浸泡过,皱巴巴的,我从最上面翻开一本,竟全都是记录着他当年学习、做医生的笔记。歪歪扭扭的字下却体现着一颗向往医学的心。
3.又回到树根下,拾起一簇槐花塞进口袋,忽而——一副金晃晃的快板映入眼帘,在我常蹲的树根下——快板又回来了。我抱着它,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如雨般的泪珠滚落,打湿了满地槐花。如今,我手捧快板再次站在槐树下,我专门去学了说快板。这快板儿在我手中又仿佛回到了少时我无畏模仿的场景。是的,我站在了槐树下,为大家说着那经典选段。这快板何止是光阴的钥匙,更是我的童年光阴,一次又一次让我传承这好手艺。
- 37 -
4.长途车在盘山路上转了一个弯儿,洱源县城铺展在山下的小平原上。我把手伸进裤兜,那只细小的黄铜钥匙安稳地躺在那里,摸到它的一瞬间,数年前太姥爷身穿褪色的军绿色衣裳、岿然坐在将拆除的祠堂前的模样,闪回般出现。
【结构】文章以一碗米线为线索,串联起童年奶奶的亲情陪伴、悉心呵护与长大后在城市生活中渐渐失落这些美好的现实,把现实与回忆相对照,在成长的不可避免的“遗忘”中突出对奶奶不变的深厚情感,真挚感人。
【点睛】命题作文是指命题人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给定的题目进行写作。这个题目可以是一个概念,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如“季节”“诗意地生活”“我能”等等。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至今仍有其存在的价值。首先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的意图,避免考生写作时偏向一方面;其次,有利于考生的思想迅速集中,能在较短的考试时间内按要求完成写作。命题作文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限制性,命题作文给出的作文题目,要求所有考生用同一个题目写作,这是文章标题的限定。实际上,在限定标题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选材的范围和文章的立意方向。因此考生作文就多了一些比较点,就评卷而言,便于比较,容易分出优劣;二是富于启发性,命题作文只给一个概念或者短语让考生写作,要考生根据这个概念或短语联想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想象未来的生活情景,再对此做理性的思考后进行写作。不管哪咱类型的写作,主要是从审题、立意、选材、安排结构以及语言表达五个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 37 -
相关文档
-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2019-2022021-06-0519页
- 山西省忻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29页
- 甘肃省会宁四中2019-2020学年高一2021-06-0521页
- 2018-2019学年广西省桂林市中山中2021-06-0518页
- 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20192021-06-0526页
- 【语文】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中2021-06-0519页
- 【语文】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一中学2021-06-0520页
- 福建省永安市第三中学2019-2020学2021-06-0516页
- 2018-2019学年天津市第一中学高一2021-06-0520页
- 2018-2019学年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1-06-0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