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0 KB
  • 2021-06-06 发布

辽宁省沈阳市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3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沈阳铁路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下学期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注意:本套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请务必在答题纸规定范围作答,字迹工整并确保上传的答案照片清晰。‎ 一、现代文阅读(21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 32 -‎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差异的文化精神,它的艺术趣味是异中有同,它的审美特质蕴含更多共性,它的精神追求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演变,其重要意义包括物质交流对异域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时尚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在古代,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中国的青花瓷餐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和室内设计。同样,来自欧洲、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交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由对艺术的彼此欣赏而加深相互之间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可以说,不同艺术的接受就是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包容和融合,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 ‎(程金城《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质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等交流的物品使丝路沿线的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B. 丝绸之路千年不绝,绵延至今,是因为丝绸之路中的艺术交流和影响,能沟通民族情感和化解文化冲突。‎ C. 当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之后,便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具有了物质功能。‎ D. 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演变,促进了东西方的创新意识,西方因为进口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而创造出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了以“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的艺术理论。‎ B. 文章认为丝绸之路艺术史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C. 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 D. 文章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彼此欣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承载的不仅仅是物与物的交换,更承载着艺术交流,瓷器、丝绸织物、雕塑等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 B. 想要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有新的理解、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的关系有新的阐释就要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 - 32 -‎ C. 张骞将中原的漆器、铁器、丝绸带入西域,将西域舞蹈、汗血马、葡萄带回中原,既改变中原、西域生活方式,也改变时尚和审美情趣。‎ D.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哲学理论同样体现在丝绸之路艺术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追求。‎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A项,由原文第一段“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可知该项“使丝路沿线的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正确。B项,“……是因为丝绸之路中的艺术交流和影响,能沟通民族情感和化解文化冲突”错误,选项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一段中“同时”可知“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只是“千年不绝,绵延至今”的一个条件,应该还有“物质”方面的,故该项错误。C项,“……具有了物质功能”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可知“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之后”应是具有了精神功能,而非物质功能,故该项错误。D项,“……促进了东西方的创新意识”错误,选项无中生有,由原文第四段“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可知应是“促进东西方创造出新的器物和艺术样态”,“促进了东西方创新意识”于文无据。故选A。‎ ‎【2题详解】‎ - 32 -‎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从全文来看,本文论述了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也就是艺术对丝绸之路的作用以及“物的艺术表达”研究理论和丝绸之路的文化理念等内容。从第三段“物的艺术表达”阐述来看,A项正确;从第二段“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来看,B项正确;从文章第四段“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差异的文化精神”来看,D项正确。C项,“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错误,从第三段最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来看,“独特意义”只是文章论证的一个分论点,并不是全文内容,该项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题中,B项,“就要”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由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来看,“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是作者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原文只是说“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飘逝的紫围巾 符浩勇 本来商贸局局长韩风出差回来可直接回家的。可他忘了带钥匙,妻子朱珊要等到五点半才能下班。他决定先到县委大院里自己单位去一会,顺便处理一下出差期间的信件和报刊,然后等朱珊下班后与她一起回家。‎ - 32 -‎ 县委大院里各单位清洁工由机关事务局统一管理,派往他单位的清洁工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瘦弱女人。大家称她小卢。平时她打扮很朴素,或者说有点土气。他进入单位大楼时,正碰上小卢在清扫楼梯。她说:“谢谢局长你那天送我报刊。”韩风记起了出差前清理过期的报刊,正碰上她在打扫走廊,随手把一堆没用的报纸和杂志给了她。他说:“一堆旧报刊,我还要感谢你帮我清理了。”他走进办公室,桌子上果然堆满了信件和杂志。他坐下前,给朱珊打了一个电话,说他已回到单位。‎ 韩风读完信件正要翻看杂志时,朱珊已来到了办公室门口。他说:“等我把这些杂志扫一眼就走。”顺手把刚刚收到的一本时装杂志递给了她。朱珊一接过就惊叹一声:“呀,好漂亮的围巾啊。”朱珊说到围巾,韩风就想起给她买的礼物,立刻起身从旅行袋取出了一条紫色的围巾。‎ 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显出什么激动,这让韩风有些失望。事实上,朱珊已经有好多年没有因韩风的礼物而激动了。朱珊只是冷冷地看了一眼,就顺手把紫围巾放到沙发的拐手上,接着继续看那本时装杂志。稍刻,有人打朱珊的手机,是约她去打麻将的。她兴奋地将家钥匙甩给韩风就飘然走了。韩风回家时看到紫围巾仍在沙发的拐手上,就想朱珊一定是不喜欢紫围巾,要不,她走时会带上的。他走过去捡起紫围巾,放进了公文柜里。‎ 次日,韩风来到办公室,发现床几上放着三个苹果。苹果又大又红,以为是秘书放的。可秘书说:“这是小卢送来的,她说你送过她旧报刊。”韩风说:“难怪她昨天在楼梯上说要谢我。”‎ 韩风上班途中走出单位大楼时又看见了小卢。她正在忙着清扫单位门口的落叶。寒风还在拼命地刮着,飕飕的冷风像长了腿一样直往她脖子里钻。她显然感到了寒冷,她使劲地往衣服里缩脖子。他看见她的脖子越缩越短。后来,她只好把衣领竖起来,想让衣领挡住寒风。但衣领毕竟太软弱了,寒风一下子就把它吹倒下去。‎ 有一条围巾就好了。韩风猛然想起那条妻子不喜欢的紫围巾。他转身踅回办公室。当他再次走到了小卢身边,发现她已经冷得浑身发抖了。“小卢”,他轻轻地叫了一声。小卢从落叶中抬起头来,嘴唇都变乌了。他没有马上把紫围巾给她,他先说到苹果。小卢低下头说:“只能算是一点心意。”韩风这时把眼睛移到了她的脖子,说:“这么冷的天,为什么不披一条围巾呢?”小卢的身体颤了一下,说:“乡下很少披围巾的。”话音未落,韩风把紫围巾递到了她面前,说:“我这围巾,给你吧。”她顿时一惊,立刻抬起头看他,却不敢接紫围巾。韩风说:“今天的风很大,快围上吧。”他说时已把紫围巾塞进了小卢的手中。‎ 朱珊一直都没提到那条紫围巾,她似乎将它忘得很干净。韩风想可能主要还是她围巾太多的缘故吧。她在家里有一个围巾专柜,各种各样的围巾挂了十几个衣架,几乎每天都要换一条围巾。‎ - 32 -‎ 一个下午,韩风刚走下单位门口的台阶,一条紫围巾突然映入他的眼帘。“韩局长,总算等到你了。”说话的是小卢,她脖子上的紫围巾在这寒天里分外醒目。韩风一愣,问:“你等我?”她点点头说:“等你有好一会了。”韩风看见小卢手里拎着一只塑料袋,忙问:“你等我有事?”她脸一热说:“我从老家给你找来了几斤野蜂蜜。”‎ 韩风摆摆手说:“你留着吧。一条围巾,不值得你说谢的。”小卢想了想说:“你要是不要这几斤野蜂蜜,那我就把紫围巾还给你。”她说时手已伸到脖子上要解紫围巾。韩风赶忙说:“我收下你的蜂蜜还不行吗?”小卢沉默了一下说:“只是一条围巾,可它暖心,这一年冬天我都不会觉得冷。”‎ 那天单位召开职工大会,韩风看见小卢出现在窗口,她仍然披着那条紫围巾,格外惹目。忽然,会议室的大门被人敲响了。敲门声很重,职工们都愣住了,可韩风没想到,朱珊来了。‎ 韩风迅速走出门去,朱珊就冲了上来。韩风问:“什么事这么急?”朱珊迫不及待地问:“你上次买的那围巾呢?”韩风想朱珊可能见到甚至怀疑小卢披的紫围巾。他反问朱珊:“我已交给你了,你怎么来问我呢?”朱珊说:“落在你办公室了,你收起来,或许已送人了。”韩风保持沉默,对朱珊说:“别闹,这事回家说吧。”他说完就转身进了会议室。‎ 当晚,韩风回到家,朱珊并没有提及紫围巾的事,对他显得很客气甚至生出几分柔情。‎ 次日,韩风没有见到小卢,而是另一位清洁工来单位清扫。快下班时,秘书来对他说:“事务局打来电话说,小卢辞职走了。据说是她跟一个男的好上了呢,她那条紫围巾就是那男的送的。”‎ 韩风一听差点栽在地上。‎ ‎(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第二段介绍了小卢的职业和身份,并且因为得到韩风局长的一些旧报纸而说感谢,说明小卢是一个懂得感激的人。‎ B. 小说写朱珊“接过紫围巾后没有显出什么激动”“紫围巾仍扔在沙发的拐手上”,为下文韩风将紫围巾送给小卢埋下了伏笔。‎ C. 小说写小卢送给韩风“三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具有深刻象征意味,象征小卢那颗对人感激的心犹如又大又红的苹果,深化了主题。‎ D. 小说围绕“紫围巾”写了韩风局长与清洁工小卢的两件事情,以再现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情冷暖的社会问题来表现主题。‎ ‎5. 小说的标题是“飘逝的紫围巾”,那么你认为“飘逝”的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 32 -‎ ‎【答案】4. C 5. ①“飘逝”是指小卢被辞退,带走了紫围巾;②“飘逝”是指人与人之间纯洁的关心(纯洁的干群关系)逝去;③“飘逝”的是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关心、爱护)逝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C项,“具有深刻象征意味”、“象征小卢那颗对人感激的心犹如又大又红的苹果”拔高了其作用。从原文“大家称她小卢。平时她打扮很朴素,或者说有点土气。他进入单位大楼时,正碰上小卢在清扫楼梯”、“这是小卢送来的,她说你送过她旧报刊”可以看出小卢是一个朴素、土里土气的人,送苹果透露出的是为人质朴忠厚,因此,送苹果只是她感激韩风送她旧报纸,并没有深刻含意。‎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关注标题本身的内容、字面含义;其次要理解它的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如果标题本身具有比喻性,那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其次要与文本联系,要关注标题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等的联系。‎ 表层义:“飘逝”表面来看是飘逝的是紫围巾。紫围巾本来是韩风给妻子买的,后来送给了小卢,小卢被辞退,和紫围巾一起离开,所以说的“飘逝”。‎ - 32 -‎ 深层义:从原文“寒风还在拼命地刮着,飕飕的冷风像长了腿一样直往她脖子里钻。她显然感到了寒冷,她使劲地往衣服里缩脖子。他看见她的脖子越缩越短。后来,她只好把衣领竖起来,想让衣领挡住寒风。但衣领毕竟太软弱了,寒风一下子就把它吹倒下去”、“只是一条围巾,可它暖心,这一年冬天我都不会觉得冷”可以看出局长是因为发现这个清洁工在寒风中特别冷,后来想起没被妻子带走的围巾,就送个她御寒。但文章结尾“据说是她跟一个男的好上了呢,她那条紫围巾就是那男的送的”,从中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纯洁的关心却被误会,甚至把小卢调走,“飘逝”刚好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纯洁关心没有了。从文中“乡下很少披围巾的”、“大家称她小卢。平时她打扮很朴素,或者说有点土气”可以看出小卢本身就是一个来自乡下的劳动妇女,在机关里做清洁工,属于底层小人物,领导送她报纸是无心之举,本来也是要扔掉不要的;围巾是苏珊不喜欢没带走的,刚巧看她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就送她了。这些都是对底层小人物的关系,“飘逝”意味着对底层人物关心的逝去。‎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2小题,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目前,我国消费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去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预计超过55亿人次,近10亿人次走进博物馆,电影总票房再创历史新高……‎ 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日益提升,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蓬勃发展,增长空间巨大。为满足国内消费升级需要,我国进口了世界各国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国外大牌,还是国内商户,我国强大的消费市场都对其散发着前所未有的吸引力。‎ - 32 -‎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如何进一步挖掘?“痛点”就在我们身边:年轻人购物,总觉得有品质、有个性的产品还是不多;老年人养老,优质养老院还是一床难求……百姓日常生活中不是没有消费需求或需求不足,而是需求变了,不仅在乎“有没有”,更在乎“好不好”。但国内一些领域供给的产品和服务还没跟上百姓需求的变化。挖掘消费潜力,国内企业需要一场“品质革命”,要有与世界优质水平的产品和服务对标竞争的雄心。此外,我国消费升级还有其自身特点,是多层次、多区域的细分市场升级。挖掘消费潜力,国内企业还需要一场“思维革命”,要有以消费者为中心深入挖掘不同市场需求的细心。‎ 消费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去年我国经济总量首次站上90万亿元新台阶,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6.2%。要进一步挖掘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坚决做强国内市场,将这份潜力转化为中国经济实打实的增长动力。‎ ‎(《消费挖潜,靠“雄心”也靠“细心”》《人民日报》,2019年01月30日)‎ 材料二:‎ 由于传统产业升级缓慢,一方面,低端的、技术含量低的、低品质的产品大量过剩;另一方面,高端的、科技含量高的、高品质的产品供给不足,以致供给端不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供需产生错配,由此出现了国民纷纷涌出国门买奶粉、买马桶盖、买电饭煲的现象,中高端消费外流严重。此外,我国消费市场秩序存在问题,假冒伪劣产品较多,消费者权益经常得不到保障,也使人们对国内产品市场信心不足,居民不愿消费。‎ ‎(王秋《多措并举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材料三:‎ 图1  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图2  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及其构成 - 32 -‎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现金消费支出,也包括实物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务八大类。‎ 材料四:‎ 消费是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了9.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5%,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4.2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因此,完善消费体制机制,持续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既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直接体现,又是积极应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的“强心剂”。‎ 当前,低收入和中低收入群体之和占比为50%。“要壮大消费新增长点,适应居民分层次多样性的消费需求”,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发挥好消费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和支持新兴消费。目前,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已超过40%,成为消费的“半壁江山”,旅游、文化、体育、养老、家政等新兴消费十分活跃。引导资金合理流动,满足新兴消费需求,加快消费结构调整,把握消费升级方向,才能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光明网《如何进一步释放居民消费潜力?关键做好三方面!》)‎ ‎6. 下列对材料三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7年和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居住和食品烟酒占据了居民消费总支出的五成之多。‎ B. 全国居民医疗保健人均消费支出提高明显,2018年比2017年提高0.6%,说明居民对健康更加注重。‎ C.‎ - 32 -‎ ‎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中,生活用品及服务、其他用品及服务的消费总体保持稳定,变化较小或无变化。‎ D. 全国居民八大消费中,居住、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一直是居民人均消费重头戏,且逐年提高。‎ ‎7.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日益提升,让这些产业具有了蓬勃发展和增长的空间。‎ B.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居民越来越注重消费产品的品质和优质的服务,国内企业需要进行产品和服务升级。‎ C. 我国消费市场存在着较多假冒伪劣产品,因此我国居民纷纷走出国门买奶粉、买马桶盖、买电饭煲,使我国中高端消费严重外流。‎ D. 居民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大,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答案】6. D 7. C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需要考生认真阅读材料信息,概括各段材料的主要内容,辨析其中的异同点。之后浏览选项,将选项内容与原文进行分析比较。‎ D项,“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娱乐、交通通信一直是居民人均消费重头戏,且逐年提高”错。根据两幅图比较可以知道,只有居住呈现增长趋势,食品烟酒、教育文化娱乐和交通信息都呈现下降趋势。‎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非连续性新闻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逐个分析选项,分别找出选项中的关键词,然后依据选项中的关键词在原文中确定有效的答题区间,注意有时答题区间并非一个,考生要全面、准确地比较选项和原文,看二者的意思是否一致。‎ C项,“我国消费市场存在着较多假冒伪劣产品”错。从材料二“高端的、科技含量高的、高品质的产品供给不足,以致供给端不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供需产生错配,由此出现了国民纷纷涌出国门买奶粉、买马桶盖、买电饭煲的现象,中高端消费外流严重”可以看出是对于高端的、高品质的产品供给不足。满足不了消费升级的需求,才产生了去国外买奶粉等现象。‎ 故选C。‎ - 32 -‎ ‎【点睛】非连续性新闻材料阅读的可参考以下技巧:‎ ‎1.关注材料的标题出处。2.概括材料中心,理清材料关系。3.客观题要了解设误方式,包括以偏概全、混淆是非、夸大缩小、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混淆时态、偷换概念、因果混乱。4.主观题要遵循审题干、定范围、选要点、巧归纳的步骤。‎ 二、古代诗文阅读(5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8小题,2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刘大夏,字时雍,华容人。年二十举乡试第一。登天顺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二年服阕,迁广东右布政使。田州、泗城不靖,大夏往谕,遂顺命。后山贼起,令获贼必生致,验实乃坐,得生者过半。十五年拜兵部尚书,屡辞乃拜命。既召见,帝曰:“朕数用卿,数引疾何也?”大夏顿首言:“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帝默然。大夏请凡事非祖宗旧而害军民者,悉条上厘革。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帝不能决,下再议。大夏等言:“事属外廷,悉蒙允行。稍涉权贵,复令察核。臣等至愚,莫知所以。”久之,得旨。织造、斋醮皆停罢,光禄省浮费巨万计,而勇士虚冒之弊亦大减。大同小警,帝用中官苗逵言,将出师。帝召问大夏曰:“卿在广,知苗逵延绥捣巢功乎?”对曰:“臣闻之,所俘妇稚十数耳。赖朝廷威德,全师以归。不然,未可知也。”帝默然良久,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孝宗崩,武宗嗣位。大夏忠诚恳笃,遇知孝宗,忘身徇国,于权幸多所裁抑。尝请严核勇士,为刘瑾所恶。三年九月,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瑾欲坐以激变律死,都御史屠清持不可,瑾谩骂曰:“即不死,可无戍耶?”乃坐戍极边。五年夏,赦归。瑾诛,复官,致仕。十一年五月卒,年八十一。赠太保,谥忠宣。‎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七十》)‎ ‎8.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B.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C.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D. 臣老且病/窃见天下民穷财尽/脱有不虞责/在兵部/自度力不办/故辞耳 ‎9.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2 -‎ A.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又称“春闱”,考中者为“举人”。‎ B. 庶吉士,是中国明、清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 C. 孝宗,庙号。庙号是皇帝驾崩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庙号并不唯一。‎ D. 致仕,交还官职。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 ‎10.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大夏宽厚仁爱,剿匪宽严相济。田州、泗城不安定,大夏前往告诫,并未杀戮。后来匪盗重起,他令部下只许活捉,验明身份后,放掉了一半人。‎ B. 刘大夏务求改革,减少财政支出。大夏请求革除非祖宗留下的危害军民的旧制,在皇帝犹豫不决时,大夏据理力争,最终使皇帝下定了决心。‎ C. 刘大夏敢说实话,皇帝大为赞赏。对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大夏不以为然。对孝宗将要出征大同的想法,大夏认为国力不足,防守才是上策。‎ D. 刘大夏不畏权势,遭到发配戍边。大夏曾经因要求严格考核勇士得罪了刘瑾。刘瑾编造田州岑猛的事,将大夏逮捕,让他到最偏僻的边境戍边。‎ ‎11.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命事当兴革者,所司具实以闻。会廷臣条上十六事,皆权幸所不便者。‎ ‎【答案】8. B 9. A 10. D ‎ ‎11. 孝宗命令应该实行与变革的事情,有关部门全都如实奏报。恰巧朝内大臣上奏的十六件事情,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脱”:连词,表示假设,相当于“倘若”,在此之前断开,排除AC;“责在兵部”指责任在兵部,“脱有不虞”指倘若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根据句意,在“责”前面断开。‎ 故选B。‎ ‎【9题详解】‎ - 32 -‎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A项,“春闱”错。乡试在8月份举行,称为“秋闱”。‎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刘瑾编造田州岑猛的事”错。从原文“假田州岑猛事,逮系诏狱”可以知道刘瑾是借助田州岑岑猛的事情把他逮捕的,而不是编造。‎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所司:主管的部门;闻:使……听闻;会:恰逢;全幸:有权势而得到宠爱的奸佞之人;不便:不利。‎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参考译文:‎ - 32 -‎ 刘大夏,字时雍,是华容人。刘大夏二十岁的时候在乡试中考取了第一名。考取了天顺八年的进士,改任翰林院庶吉士。弘治二年服孝期满,(刘大夏)调任为广东右布政使。田州不安定,刘大夏奉命前往平息,于是田州的百姓接受了朝廷的管理。后来山贼反叛,(刘大夏)接受朝廷命令讨伐山贼。(刘大夏)下令一定要活捉山贼,验明实际情况后才判刑,得以活下来的超过一半。弘治十五年(刘大夏)被授予兵部尚书,多次推辞才接受任命。召见以后,皇帝说:“朕多次重用你,你却多次称病拒绝,这是为什么呢?”刘大夏叩首说:“臣年纪大了而且多病,私下里看见天下的老百姓贫穷,倘若有什么出乎意料的事,责任在兵部,自己估计力不从心,因此才推辞的。”皇帝默然不应。刘大夏请求大凡规矩不符合祖宗旧制度且祸害老百姓的,全部分条禀告皇上加以改革。下令(让他)将那些适合改革的弊端更加详细地上报。时逢廷臣奏陈十六件事,都是对权贵所不利的,因此权贵们极力阻止,孝宗拿不定主意,下廷议再讨论。大夏等说:“事属朝廷外官,全都批准。稍稍涉及权贵,又令讨论核实。臣等很愚蠢,不知为什么?”许久,得旨。织造、斋醮都停办,仅俸禄就节省很大数目,而勇士虚报冒领之弊也大为减少。大同发生小的战事,孝宗听信宦官苗逵的话,准备出兵。孝宗仍犹豫不决,召大夏问道“:卿在两广,知道苗逵捣毁延绥巢穴的功劳吗?”大夏答道:“臣听说,俘虏十几个妇女儿童而已,托朝廷威德,全师返回。不这样的话,后果就难说了。”孝宗沉默好久,问道:“太宗频频出塞,现在为什么不行?”大夏回答“:陛下的才干固然不比太宗差,而将领士马远不及太宗时期。如果淇国公稍许违背节制,将数十万兵众委之于沙漠,怎么能说是容易之事。臣揣度现在上策只有防守而已。”都御史戴珊也从旁边表示赞同,孝宗醒悟地说:“要不是你们劝说朕几乎误了大事。”于是果然没再出兵。孝宗去世,武宗即位。刘大夏为人忠诚恳切,孝宗很欣赏他,为国尽忠而将个人得失、安危臵之度外,对于权贵常常制裁压制。(刘大夏)曾经请求严格考核勇士,被刘瑾嫌恶。正德三年九月,借助田州岑猛的事情,把刘大夏逮捕入狱。刘瑾想以过分改变法律之名处死刘大夏,都御史屠滽坚持认为不可以,刘瑾谩骂说:“即使不处死,难道不可以戍边吗?”就判处他到很远的地方戍边。正德五年夏天,(刘大夏)被赦免回来。刘瑾被诛杀,(刘大夏)官复原职。正德十一年五月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追赠为太保,谥号忠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薛叔似,字象先,游太学,解褐国子录。初登对,论:“祖宗立国之初,除二税外,取民甚轻。自熙宁以来,赋日增而民困滋甚。”孝宗嘉纳,因曰:“朕在宫中如一僧。”叔似曰:“此非所望于陛下,当论功业如何。正使海内富庶如文、景,不过江左之文、景;法度修明如明、章,不过江左之明、章。陛下即位二十余年,国势未张,未免牵于苟安无事之说。”上默然。迁太常博士,上自除叔似左补阙。叔似论事,遂劾首相王淮去位。‎ 属金主殂,叔似奏:“规模果定,则乘五单于争立之机;规模不存,则恐成五胡迭起之势。”光宗受禅,时传金使入界使名未正,叔似奏:“自寿皇一正匹敌之礼,金人常有南顾之虞,使名未正而遽受之,只以重其玩侮。”翼日复奏:“谋国者畏敌太过。”上奋然开纳。‎ 权户部侍郎。初,丞相周必大请择侍从、台谏忠直者提举太史局,盖用神宗朝司马光与王安礼故事,遂命叔似提举。两浙民有身丁钱,叔似请于朝,遂蠲之。‎ 时韩侂胄开边,除兵部尚书、宣抚使。‎ - 32 -‎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叔似料敌必侵光、黄,委总领陈谦按行五关,发鄂卒守三关。金果入寇,谦驻汉阳为江左节制。‎ 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以御史王益祥论,夺职。侂胄诛,谏官叶时再论,降两官,谪福州,以兵端之开,叔似迎合故也。久之,许自便。嘉定十四年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恭翼。叔似雅慕朱熹,穷道德性命之旨,谈天文、地理、钟律、象数之学,有稿二十卷。‎ ‎(选自《宋史•薛叔似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B.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C.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D. 叔似方乞给降官会/分拨纲运募兵/鬻马辟致/僚佐而皇甫斌/唐州之师已败矣/遂劾斌/南安军安置/‎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古代百姓大多穿粗布制成的衣物。‎ B. 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 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D. 受禅,指同一朝代,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也指古时推举部落首领的―种方式。‎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薛叔似积极进言,他进言说,现在的百姓的赋税过重;他批评皇帝有苟且偷安之嫌;这些建议都被皇帝高兴接纳。‎ B. 薛叔似忠于国家,金国君主死后,他分析形势,提出了一些应对策略;他指责为国谋划人太过害怕敌人。‎ C. 薛叔似有远见,有学识。他预料金国人要入侵,并布置好防备,后来应验了;他仰慕朱熹,且学问广博,著作丰富。‎ D. 薛叔似的仕途有顺利,也有不顺。他被皇帝亲自授官,被丞相依照旧例封官;他受韩侘胄的牵连而被贬官。‎ - 32 -‎ ‎1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叔似夙以功业自期,逮临事,绝无可称。‎ ‎【答案】12. B 13. D 14. A ‎ ‎15. 薛叔似向来用功业期待自己,等到面对具体事情,毫无值得称赞之处。‎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分拨纲运”与“ 募兵鬻马”结构相同,中间断开,排除AD;“而”表示转折,前面断开,排除C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句意:薛叔似正在请求下拔公款,分派军粮物资运输,招兵买马,选拔招来官吏,而皇甫斌在唐州的部队已经失败了。于是弹劾皇甫斌,送南安军安置。‎ D项,“古时”错。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积极进言、“高兴接纳”错。从原文第一段“初登对”可以看出他是初次上朝进见;从文中叔似说完,皇帝“默然”可以看出,皇帝不是高兴接纳,而是沉默不语。‎ 故选A。‎ - 32 -‎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夙:素来;以:用;自期:自己期望;逮:等到。‎ ‎【点睛】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是文言文阅读的基础,因为不理解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就不能理解文意,也就无法进行文言文翻译。因此,考生对于考纲规定的12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常见的词类活用,文言特殊句式一定要熟悉其用法。‎ 参考译文:‎ 薛叔似,字象先,在太学求学,出仕任国子录。初次上朝进见,议论:“祖宗建国初年,除了两税以外,取自民间的很少。从熙宁年以来,赋税一天天增加而百姓的困苦也更加厉害。”孝宗嘉奖采纳,于是说:“我在宫中像一个和尚。”薛叔似说:“这不是期待陛下要做的,应当看的是功业怎么样。即使国内富裕丰足像汉文帝、汉景帝时,也不过是偏安江东的汉文帝、汉景帝;法度严明像明帝、章帝,也不过是偏安江东的明帝、章帝,陛下登基二十多年,国家的势力还没有扩张,未免是被苟且偷安但求无事的说法牵扯住了。”皇帝沉默不语,升任太常博士,皇帝自己授任薛叔似左补阙,薛叔似议论政事,于是弹劾首相王淮,让他离职。‎ 恰好金国君主死了,薛叔似上奏:“规划果真确定了,就趁五个单于争皇位的机会起兵,如果没有规划,就恐怕会出现五胡相继而起的情况。”光宗接受禅位,当时传呼全国使臣进入国境的使节的名称没有确定,薛叔似上奏:“自从寿皇端正了对等国家的礼节,金人常有南顾之忧,使节名称未定而匆忙接受他们,只能加重他们的玩弄侮辱之心。”第二天又上奏:“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害怕敌人太过分。”皇帝振奋接纳。‎ 代理户部侍郎,当初,丞相周必大请求选择侍从、台鉴官里忠诚正直的人担任提举太史局,大概是按照神宗朝司马光和王安礼的旧例,于是命令薛叔似担任提举。两浙百姓要缴纳身丁钱,薛叔似向朝廷请求,于是免除了它。‎ 当时韩侂胄开拓边疆,授任兵部尚书、宣抚使。薛叔似正在请求下拔公款,分派军粮物资运输,招兵买马,选拔招来官吏,而皇甫斌在唐州的部队已经失败了。于是弹劾皇甫斌,送南安军安置,薛叔似预料敌人一定侵犯光州、黄州,委托总领陈谦巡视五关,征调湖北士兵守卫三关。金国人果然入侵,陈谦驻在汉阳担任江左节制。‎ - 32 -‎ 薛叔似向来用功业期待自己,等到面对具体事情,毫无值得称赞之处。因御史王益祥提议,薛叔似被免职。韩侂胄被杀,谏官叶时再提议,薛叔似降两级官阶,贬到福州,因为战事开始时,薛叔似迎合韩侂胄的缘故。过了很久,准许自便居住。嘉定十四年去世,赠官衔省银青光禄大夫,谥号恭翼。薛叔似非常仰慕朱熹,探究道德性命之学的意义,谈论天文、地理、钟律、象数的学问,有文稿二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 苏轼 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②新扫旧巢痕③。‎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 长与东风④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⑤魂。‎ ‎【注】①苏轼被贬黄州后,曾作诗赠友人,本诗与之前作的两首诗用韵相同。②九重,指朝廷。③新扫旧巢痕,暗指当时王安石革新官制,苏轼曾任职过的史馆被撤除。④东风,春风,此处有暗指君王意。⑤玉梅,二度开放的梅花通体如玉。‎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里诗人所写的黄州的环境特点与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的浔阳的环境特点相似。‎ B. 颔联写苏轼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新扫旧巢痕”点明他作“终老计”的原因。‎ C. 尾联中“与东风约今日”点明了标题“复出东门”的缘由,又引出末句“暗香先返”。‎ D. 这首诗感事抒怀,写景与抒情浑然一体,而且寓意丰富,显得婉转含蓄、情意温厚。‎ ‎17. 诗的颈联、尾联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纠结。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6. B 17. ①颈联说自己与鸥鸟己熟,经常来垂钓连所坐之石都温暖了,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②尾联却说与春风约定,梅花也再度开放,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解析】‎ ‎【16题详解】‎ - 32 -‎ 此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B项,“早就做好了‘终老’的打算”错误,苏轼说自己依靠五亩田终老黄州其实是削官被贬后的无奈之辞,“终老计”是“渐成”的,而非早有的打算。故选B。‎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分析颈联和尾联的矛盾,颈联“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写沙鸥岂止见惯我的身影,它早和我相熟,经常来到江边垂钓,坐的石台也是半温,表达出谙人有忘掉机心、退隐出世之心;尾联“长与东风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的意思是很久以前我就与东风作好了今天的约定,当美丽的梅花再度开放,我将重返朝廷。写出自己希望能被君王再度起用的入世进取之意,这反映了诗人出世人世的矛盾纠结。‎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长安遇冯著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 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 ‎【注释】冯著:韦应物友人,他约在大历四年应征赴幕到广州。十年过去,仍未获官职。灞陵:即霸上。在今西安市东。冥冥:悄然。飏飏:鸟儿轻快飞翔的样子。‎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语言生动活泼,又真挚感人。‎ B. 首联真切地写出了冯著从长安东边赶来,一路风尘,身上还带着灞陵雨水的情景。‎ C. 颔联中,表面上写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其实寓意冯著谋仕不遇,心中不快。‎ - 32 -‎ D. 尾联写作者感叹,相逢的时候正是春天,你鬓发又生出不少,意在勉励冯著还处盛年,大有可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A项,“全诗融叙事、抒情、议论为一体” 错误,这首诗有叙事与抒情,但没有议论这种表达方式。本诗首二句主要是说冯著刚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还是一派名士兼隐士的风度。接着,诗人自为问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目的和境遇。“采山”句是俏皮话,打趣语,大意是说冯著来长安是为采铜铸钱以谋发财的,但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砍除。其寓意即谓仕途不遇,心中不快。诗人自为问答,诙谐打趣,显然是为了以轻快的情绪冲淡友人的不快,所以下文便转入慰勉,劝导冯著对前途要有信心。但是这层意思是巧妙地通过描写眼前的春景来表现的。用叙事方式进行描写。“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这两句大意是说,造化无语而繁花正在开放,燕子飞得那么欢快,因为它们刚哺育了雏燕。不难理解,诗人选择这样的形象,正是为了意味深长地劝导冯著不要为暂时失意而不快不平,勉励他相信大自然造化万物是公正的,前辈关切爱护后代的感情是天然存在的,要相信自己正如春花般焕发才华,会有人来并切爱护的。它在叙事中抒情写景,以问答方式渲染气氛,借写景以寄托寓意,用诙谐风趣来激励朋友。它的情调和风格,犹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委曲宛转,读来似乎一览无余,品尝则又回味不尽。末二句,诗人以十分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满含笑意地体贴冯著说:你看,我们好像昨日才分别,如今已经是春天了,你的鬓发并没有白几缕,还不算老呀!这“今已春”正是承上二句而来的,末句则以反问勉励友人,盛年未逾,大有可为。这首赠诗,以亲切诙谐的笔调,对失意沉沦的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慰勉。这的确是一首情意深长而生动活泼的好诗。它的感人,首先在于诗人心胸坦荡,思想开朗,对生活有信心,对前途有展望,对朋友充满热情。有叙事,有抒情,但是没有议论。‎ 故选A ‎(三)名篇名句默写(12分)‎ ‎1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亡羊补牢,犹为未晚”意在告诫人们要决绝过去,放眼未来。《归去来兮辞》中也有相似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2 -‎ ‎(2)在《归去来兮辞》中,当我们读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能够感受到陶渊明“无官一身轻”的轻松。  ‎ ‎(3)《伶官传序》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总结历史教训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石钟山记》中,苏轼用一个略带反问的疑问句指出“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这样做是不可以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乎?‎ ‎(5)登泰山记用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写出日出之前一线云层的变化五彩纷呈为即将初升的太阳蓄了势 ‎(6)种树郭橐驼传一文用种树要_______________类比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民之性;用种树要_______________类比做官要爱护百姓”‎ ‎【答案】 (1). 悟已往之不谏 (2). 知来者之可追 (3). 舟遥遥以轻飏 (4). 风飘飘而吹衣 (5).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6).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7). 事不目见耳闻 (8). 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9). 极天云一线异色 (10). 须臾成五采 (11).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12). 其莳也若子 ‎【解析】‎ ‎【详解】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容易错的字:“悟”“已往”“飏”“溺”“臆”“臾”“采”“莳”。‎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网络的百舸争流中,网红的草根气息非常浓郁,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的“高大上”,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  ),可以说,“成也网络,败也网络”。‎ - 32 -‎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如今的文化圈,特别是大众文化圈,已经不再单纯。电影、电视、文学、音乐、传统艺术等,这些领域需要综合性的文化沉淀,而平民狂欢造就的网红更多地被许多人视为“一种喧嚣的泡沫”。多元化时代,有人看厌了喧嚣和浮华而备感失望,也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而____。网红可以说是“应时而生”,无数普通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解构了许多现实社会的边际与禁忌,重构了一个______的世界,“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待网红,给他们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没有必要一味____。对网红身上出现的一些问题,不应该______和干预,而应该留给市场进行调节,并在大众审美能力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上,促进网红自身的进步与成熟”。‎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网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欲望、审丑、娱乐、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B.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欲望、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C.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欲望、臆想、娱乐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D. 网红的走红往往是因为自身的某种特质在网络作用下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娱乐、欲望、审丑、臆想以及看客心理等紧密契合 ‎2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此,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昙花一现的命运 B. 因为区别于精英文化、庙堂文化,所以网红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C. 不过,因为精英文化、庙堂文化,网红很容易陷入县花一现的命运 D. 不过,网红的成功捷径,决定了他们很容易陷入县花一现的命运 ‎2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吹毛求疵     颐指气使 B. 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求全贵备     颐指气使 C. 如鱼得水   充满生机   求全责备     横加指责 D. 游刃有余   充耳不闻   吹毛求疵     横加指责 ‎【答案】20. B 21. D 22. C ‎【解析】‎ - 32 -‎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对句子进行分析;做题时还要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从不同点入手结合病句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原句有三处语病:第一处是主谓搭配不当,句子中心意思是说网红走红的原因,所以应改为“网红的走红”;第二处是句式不当,应该是被动句;第三处是语序不当,“审美”与“审丑”结构一致,意义相对,应放在起,“欲望”与“臆想”意义更接近,应放在一起。‎ A项,语序不当,“审美”与“审丑”结构一致,意义相对,应放在起,“欲望”与“臆想”意义更接近,应放在一起。‎ C项,句式不当。应该是被动句,“网红走红”被放大,而不是“主动放大”。‎ D项,语序不当,“审美”与“审丑”结构一致,意义相对,应放在起,“欲望”与“臆想”意义更接近,应放在一起;句式不当。应该是被动句,“网红走红”被放大,而不是“主动放大”。‎ 故选B。‎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从原文“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看,该文段涉及网红的成与败。“网红浑身上下充满着草根色彩,让大众一下子引为‘知己’”说了“成”,空缺处该说“败”,排除B;由“成”到“败”,是转折关系,排除A;“成也网络,败也网络”可以看出,网红的成功途径也可能是他的失败途径“败”,由此排除C。‎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成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成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第一空:“游刃有余”指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解决问题毫不费力;“如鱼得水”指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遇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有人因为数不清的自由选择”,选择的路很多很自由,此空填“如鱼得水”更合适。‎ - 32 -‎ 第二空:“充满生机”指充满了活力,蓬勃向上;“充耳不闻”指有意不听取别人的意见。‎ 根据上文“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了解边际和禁忌”以及下文“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可以看出重建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此空填“充满生机”。‎ 第三空:“求全责备”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吹毛求疵”指故意挑毛病,寻找差错。原文提到对待网红的态度“更加开放”,“创造更加开阔的空间”,所以“求全责备”更合适,不要求完美,而不是故意挑毛病。此空填“求全责备”。‎ 第四空:“颐指气使”指有权势者随意支使别人的傲慢神气,句中没有傲慢之意;“横加指责”指不讲道理地批评或挖苦别人。后文“而”表示转折,交给市场调节,不应该批评挖苦他们,句中没有傲慢的意思。此空填“横加指责”。‎ 故选C。‎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北宋王安石笔下特长少年方仲永的遭际,代有其事。受虚荣心、名利心等不良影响,一些“望子成名、望女成星”的家长,热衷于__________,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对有特长的孩子,倾尽一切资源,带孩子参加花样繁多、“套路”很深的娱乐活动、选秀比赛,孩子日常生活也处在夸张的模仿和表演状态。‎ 前不久,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只有_________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有观点指出,在少年儿童培养教育上,一些家长正走在________的路上!‎ 也有家长认为:“不都说出名要趁早吗?让我的孩子尽早出名,积累财富,也没啥错!”俗话说,早熟的果子撑不到丰收的金秋。银河星布,__________的星也就那么几颗。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这对孩子健康人格以及“三观”的塑造,有百害而无一利。‎ 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身为家长,如果( ),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 ‎23.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快马加鞭 凤毛麟角 背道而驰 璀璨夺日 B. 快马加鞭 屈指可数 背道而驰 光彩照人 C. 揠苗助长 凤毛麟角 南辕北辙 光彩照人 D. 揠苗助长 屈指可数 南辕北辙 璀璨夺目 ‎24. 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32 -‎ ‎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B. 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超过七成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C.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的孩子占两成。‎ D. 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多的孩子最崇拜文娱明星,最想拍戏出名、赚大钱住豪宅,而占两成的孩子以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 ‎2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B. 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 C.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寄望早成名挣大钱 D. 沉醉于“童星制造”的虚妄中,奇望早成名挣大钱,把孩子的童年当快消品 ‎【答案】23. D 24. C 25. D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词语、熟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要求选择“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宜采用排除法。‎ ‎“揠苗助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快马加鞭”:对快跑的马再打几鞭子,使它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根据语境说的是部分家长热衷于“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的奔走在童星制造的路上,显然选“揠苗助长”,所以排除含有“快马加鞭”的AB两项。‎ ‎“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扳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凤毛麟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也比喻罕见的人才。语境是说“很少”的孩子长大后想成为志愿者、公益人士,故填“屈指可数”,从而排除含有“凤毛麟角”的AC两项。‎ - 32 -‎ 再看,“南辕北辙”: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背道而驰”:比喻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语境是讲家长的做法就是“行动和目的相反”,应选“南辕北辙”。“璀璨夺目”:光辉灿烂耀人眼睛。“光彩照人”:用以形容人(一般形容女子)或事物十分美好或艺术成就辉煌,令人注目、敬仰。语境是修饰什么样“的星”,显然填“璀璨夺目”,从而排除“光彩照人”。综合以上分析:D项正确。‎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要做好这类题,应该熟记病句六大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不合逻辑、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同时,要掌握一些常见病句类型的特殊标志。修改病句的时候,善于从语言层面、语法层面、逻辑层面去思考。本题要求选择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原句的病因之一:句式杂糅。“根据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句式杂糅,这里包含两个句子结构,即“根据……”和“……显示”,应改为“研究机构调查结果显示”。A项,还有句式杂糅的毛病,应排除。‎ 原句的病因之二:成分赘余或语义重复。 “超过七成多”应改为“超过七成”或“七成多”。D项,语义重复未修改,应排除。而B项,在修改中,又造成一个成分残缺的病因。应在“科学家、文学家为榜样”之前加“以”。‎ 故选C。‎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做语言连贯题,既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还要注意结构的前后照应,辨别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在思想的连贯性。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本题要求选择“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 所补写的语句是全文的总结句,作者是从反面来说的,用了一个表假设的关联词“如果”,后面是“方仲永的悲剧就可能被反复复制”,这说明“如果”后的内容是错误的做法。从文章第一自然段,讲家长们“沉醉于‘童星制造’”,第二自然段,讲想要“早成名”,而且“早成名”是“童星制造”的目的,所以语序上先说“童星制造”,再说“成名”。可排除AB两项。‎ 第三段讲的是“过早地让孩子游走于名利场,消费孩子的童年”,即把孩子的童年当作“快消品”。总结句其实是对前面几个段落要点的归纳,所以补写的句子要按照段落的顺序来排列。综合以上分析:D项是正确的。‎ 故选D。‎ - 32 -‎ ‎【点睛】辨析并修改病句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常见的病句类型例如,成分残缺或赘余: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主语残缺,谓语残缺,中心语残缺,介词残缺,较典型的是介宾短语淹没主语造成主语残缺,修饰语过长淹没中心词造成中心语残缺,结构较复杂造成介词残缺,成分赘余典型的是前后的语意重复,答题是注意划分句子成分,找到残缺的对象。表意不明:是常见的病句类型,主要有指代不明,划分不明,省略不明和词义内涵不明。句子中出现指代性词语,看指代是否明确;查看句子中的修饰成分,看是否能同时修饰后面的两个词语。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表现为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 四、写作(60分)‎ ‎26.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 你是否同意这一说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答案】立足现实,为理想而努力 看材料,有人说,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我认为,这句话是对的。一味去想“缺少什么”,而不是从现在开始,去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就会被束缚在曾经和过去,而看不到现在的拥有和未来的发展。人,是需要立足现实去为理想而奋斗的。‎ 曾看到过一个纪录片《不老骑士》,该片记录了17位台湾老人骑车环游台湾的故事。他们平均年龄81岁,心里却装着18岁的梦——进行人生中也许是最后一次的环岛骑行。他们面对家人反对、高龄考照、身体老化,以及1178公里漫漫征途中的风雨、塌方等各种严峻考验,用6个月的时间准备,13天的环岛,1178公里的骑行,从北到南,从黑夜到白天……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简单而伟大的梦想。若要看他们的不足,他们缺少青春的体魄,又是选择在身体老迈的高龄时去做长途骑行,对于一般人来讲,是不是想想就望而却步了呢?但是17位台湾老人成功了,他们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告诉我们:不管现实状况如何,一定要让理想植根于心中,并付诸行动。‎ - 32 -‎ 理想是什么?有人说,理想大海中航行的灯塔,也有人说理想是蜜蜂日夜寻找的花蜜,还有人说理想好似一串珍珠。其实,不管是什么,理想都是我们每一个人一生中最有价值的追求。只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不能因为现实的骨感,而放弃丰满的理想。理想与现实,快乐与痛苦,简单与困难,拥有与失去,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这个最真实的现实世界的存在。理想可以把柔弱变坚强,可以将丑陋变成漂亮,可以让无知变成睿智,可以使渺小变成伟大,可以让我们凭借现有的东西成就更好的自己和美好的未来。有的人为了追求理想而不断努力,有的人为了改变残酷的现实而艰苦奋斗,他们都是把握现实的人,也都是愿意在现实的基础上去开创美好生活的人。‎ 所以,不要忘了,理想的背面便是现实。现实可能是荆棘满布,可能是危机四伏,可能是困难重重,可能是痛苦无助,都不能阻挡前进的脚步,不能摧毁追求成功的意志。奋斗,让远古的想象在如今的世界里已成现实,相信,现在的让我们感觉有些残缺的现实,一定可以在我们的奋斗中转变为理想的所在。朋友,立足现实,为理想而努力吧。‎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篇给材料作文,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解答时,要注意审题,弄清题干要求。有人说,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要读懂这句话的意思,要看首先考虑说这句话的人的身份,想想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现在不是去想缺少什么的时候”,如果一味地盯着我们的不足会怎样?会不会没有自信,无奈叹息或者灰心失望?“该想一想凭现有的东西能做什么”,这是告诉我们遇事乐观一点儿,正能量一点儿,积极向上一点儿,想想我们现在有些什么,进而能做些什么,从字面意思上看,是鼓励人们,不要抱怨现在的生活,也不要好高骛远,而应该拿着现有的条件(人脉、劳动力、学历等到)去创造更好的前景。从这一角度看,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写作时,要先表明态度,再分析论述,作出自己的阐释,完成不少于800字的写作任务。‎ 参考立意:‎ ‎①正视不足,乐观创造生活 ‎②别让不足束缚了前进的脚步,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多做努力 ‎③别一味抱怨现有的生活,珍视已拥有的,不断提升自我 ‎④立足现实,志存高远,做需要的事 ‎⑤谈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素材积累:‎ ‎①从前有个小伙子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就是组织一个探险队去探险,这要花费好大一笔资金,但是因为家里穷没有资金组织自己的探险队。他没有因为现实的残酷而放弃了自己的梦想,而是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经商。多年后,小伙子成了一名成功的商人,用自己的钱组建了探险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达到成功的路有多条,捷径走不通,那就利用身边的条件找出另外一条。‎ - 32 -‎ ‎②从青春偶像到成熟的影坛巨人,汤姆•克鲁斯凭借的不仅仅是人见人爱的英俊外表和迷人的微笑,更多的是坚定的意志与认真的作风。 ‎ ‎ 高中时代,汤姆•克鲁斯的理想是做一名职业摔跤运动员,但一次意外的膝伤打破了他的梦想。最终,他选择了演员这一职业,并且给自己划定了一个期限:十年之内成为一名有所作为的演员,从此他走上泪与汗交织的奋斗之路。 他辍学去了纽约,每日以热狗和米饭充饥,搜寻着每一个试镜的机会,但每一次的试镜均以失败告终。为了争取一个小角色,他又长途跋涉赶到洛杉矶,但是再次因“皮肤太黑”被拒绝。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伯乐,在经纪人保拉•瓦格纳的推荐下,克鲁斯终于在《无尽的爱》中获得了一个一闪即逝的小角色。他开始主演的影片《熄灯号》、《冒险事业》、《局外人》等,都没有引起什么反响。克鲁斯在沉默与静寂之中不断磨炼自己的演技水平,他坚信有耕耘就必定有收获。果然,1986年《壮志凌云》一炮打响,克鲁斯立刻成为千百万美国青年心目中的银幕偶像。真正令克鲁斯成为影坛明星的则是《雨人》和《生逢七月四日》,《雨人》中的出色演技让观众与导演大为赞赏,克鲁斯获得了金球奖和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的提名,将他推上了幸运之峰。1996年,他的辉煌之作《碟中谍》被评为当年十大影片之一,从此评论界再也不用“性感偶像”来形容他了。《甜心先生》获得了1996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和金球奖最佳男主角,《木兰花》获得1999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提名…… 曾作为一代青年偶像的汤姆•克鲁斯,如今功成名就,名利双收。他的片酬高达2000万美元,拥有上万的影迷,还有自己的“克鲁斯-韦纳制片公司”,他的巨大号召力证明他已成为世界影坛的超级巨星。‎ ‎③当大自然剥夺了人类用四肢爬行的能力时,又给了他一根拐杖,这就是理想。 ——高尔基 ‎ ‎④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克雷洛夫 ‎⑤人世间的任何境遇都有其优点和乐趣,只要我们愿意接受现实。——华盛顿·欧文 ‎ ‎⑥当你做成功一件事,千万不要等待着享受荣誉,应该再做那些需要的事。——巴斯德 ‎⑦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加里宁 ‎ 层次结构:开篇援引原材料,分析提出中心论点,与题目相呼应。接着引用事例运用事理,从不同角度说明理想和现实的关系,申说立足现实,为理想而奋斗的意义。最后,进一步说理,强化中心论点。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论证充分,表达流畅,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 32 -‎ ‎【点睛】给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是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是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或是最近发生的事件、报刊上刊登的新闻等等。这些材料有时是单个的,有时则是一系列、一组。材料作文的体裁范围也很广,有的要求写作一篇记叙文、有的则要求写作说明文,不过,更多的是要求根据材料写作议论文。也有的材料作文可能要求写作者根据所给的材料进行联想、想象等,把材料续写、扩写或缩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如何正确分析材料呢?首先,要仔细地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几种可能的观点。如果是多篇材料,则要从中理出他们的相同点,抓住主要矛盾。写作口诀:‎ 一、作文成绩看字迹,得分要素是第一 二、考试作文五六段,干净整洁看卷面 三、开头结尾要简练,最好首尾两行半 四、动笔之前要拟题,漂亮标题如美女 五、作文首尾要打眼,丰富多彩出靓点 六、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七、想好主题和文体,非驴非马不可取 八、适当克隆和“抄袭”,考前备料攒信息 九、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 ‎ - 32 -‎ -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