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1.00 KB
  • 2021-06-06 发布

山东省德州市宁津县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正常状态下,每个人保持着内心的稳定状态,保持自身与环境的协调。当遇到紧急事件时,这种内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机体会立即调动生理、心理系统的反应,竭尽全力地应对突发事件,进入应激状态。不同的个体对应激事件的反应是有差异的,决定个体应激反应能力的因素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前者主要指个体的原有人格的健康程度和适应能力,后者指客观环境的条件等。从反应结果上看,一次应激事件后,一类反应是恰当的、适应性的,应激事件后个体得到成长和锻炼。另一类反应是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其结果留下创伤。人格越是强健者,越是以前者反应为主,乐观豁达的人能相对客观地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而敏感脆弱的人容易夸大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 在SARS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可能会出现两种应激反应。一是预期性焦虑,主要表现为忐忑不安,对自己能否胜任工作没有把握。这一方面源于他们对未知工作情景的担忧,另一方面源于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我们鼓励个体认识自己的这种心理冲突是正常的,越是能接受和理解,就越意味着能承受和消化它。同时,如果有了充分准备,尽可能将未知的因素变成可控制的因素,恐惧心理就会减轻。因此需进行知识和技能储备、身体和心理储备。二是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因此,要对被感染SARS的真实危险性做出正确的评估,熟练地操作隔离等防护措施。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病毒,承认个人的局限性,坦然接受自己的失败和暂时的、部分的无能。越是能接受自己的失败,就越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调整心态,积极学习新技能。作为医务人员,需要足够的共情能力,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及时体察他们的痛苦,为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治疗,但也要有能力将自己的情感与病人分离开来,接受现实的局限性。‎ ‎(摘编自《中国全科医学》2003年07期,杨蕴萍《由SARS认识应激与应激反应》)‎ 材料二:‎ - 28 -‎ 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日前,记者采访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 ‎ 记者:当意外来临,焦虑、恐慌是人们最主要的情绪,疫情对一个人产生的心理影响有哪些?我们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 游旭群:疫情给我们造成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同时,情绪上容易紧张、恐惧,甚至是抑郁愤怒;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这几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恐惧会加剧我们对疫情的非理性认知,生活的变化又会加剧情绪的紧张感等。‎ 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的群体,他们在心理反应上必然存在差异。对待重度应激反应,我们可以借助专业的心理测评手段和诊断技术进行评估和治疗;对普通人群来讲,应激反应比较弱,未达到临床标准,自我心理健康评估时,可以依据几个基本原则:一是生理活动正常,关注睡眠饮食是否规律、免疫力是否下降;二是情绪反应适度,是否存在过度焦虑、持续抑郁、易激怒现象;三是社会功能良好,是否存在自我封闭、兴趣减退等现象。通常来讲,只要这几个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就无须过度关注和紧张。‎ 记者:最急需心理援助的是哪部分人群?又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 游旭群: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 一般来说,从两个层面获取心理支持:一是个人层面,通过个人努力、充分调动个人资源进行自我支持和维护。二是社会层面,有效利用社会支持是应对压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团体获得更多可靠的信息支持,通过家庭、亲人、朋友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通过政府部门、所在社区、工作单位等获得更多的组织支持,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摘编自中学联盟《光明日报》,‎2020年2月6日)‎ 材料三:‎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很多人陷入焦虑、恐慌之中。这不仅给身体和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长时间、聚焦式的心理恐慌会对整个社会机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 - 28 -‎ 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一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要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分类分级服务;二是专业、有序、符合伦理要求。当前的心理服务主要通过热线电话和网络实施,必须运用专业方法和技术,为求助者提供针对性服务。各部门各类组织有效协同、高效协作,为个人提供针对性心理服务。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以心理援助热线为例,目前各地社会组织,已经支持建设了几百条心理援助热线,但缺少统一管理,存在重复建设、浪费资源的现象,对服务质量很难进行有效评估。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演进,心理服务需求也会不断变化。接下来应注重从“介入式危机干预”转向“恢复性危机干预”。‎ 社会心理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一个核心因素是信息传播。媒体在信息传播时,要强化事实,多一些科学知识和防控进展、展现国家力量和人性光辉的内容,从而引导民众建立理性积极的心理状态。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0年02月11日)‎ ‎1. 三则材料对“应激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激反应是一种内在平衡被打破导致机体紧急调动生理、心理系统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 B. 全力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一线的医护工作者在应激事件中需强健人格,乐观豁达,客观评估事件的真实危险性。‎ C. 疫情引发的心理恐慌是一种正常的应激反应,但应激状态持续太久,会对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心理疏导必不可少。‎ D. 重症患者和普通民众受疫情影响程度不同,应激反应必然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各类组织针对个体开展分类分级服务。‎ ‎2. 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最需要心理支持,下列各项中不能使其获取心理支持的一项是 A. 通过听音乐、从事自己喜爱的活动、向朋友倾诉,甚至是大哭一场等方式来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B. 腹式呼吸、冥想、正念、肌肉放松、积极想象,通过视频等方式向亲朋好友表达自己的爱。‎ C. 借助网络、电话疏导热线、自助咨询App等向心理学界寻求心理援助,获取心理健康知识 D. 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关注疫情的报道,了解科学知识,多读病毒科普,学习应对方法。‎ - 28 -‎ ‎3. 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疫情防控工作不断推进,生活将逐步恢复正常,但疫情带来的心理影响还将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应注重“恢复性危机干预”,重建公众心理健康。‎ B. 面对疫情,不仅需要医学防控,也需心理防“疫”,材料一有关“应激与应激反应”的表述为材料二和材料三陈述心理防“疫”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C. 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会在认知、情绪与行为三个方面给公众带来心理影响,并且三者相互影响,因信息不够明确,容易导致紧张,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 奋战一线的医护人员,需要强烈的责任感和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 ‎4. 材料二和材料三虽然都选自《光明日报》,并且都围绕“心理防‘疫’”来谈,但是在行文思路和表述重点上各有不同,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面前,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假若你是一位地方主政者,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 ‎【答案】1. A 2. D 3. D ‎ ‎4. 行文思路:材料二作为访谈录,以问答式行文;材料三作为新闻评论,首段提出中心论点,层层推进,论述观点。‎ 表述重点:材料二围绕疫情对个人产生的影响以及如何给予心理支持来谈;材料三更强调疫情来临时对社会心理的引导。 ‎ ‎5. ①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②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③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④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⑤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⑥结合疫情防控,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句段,仔细辨别原文内容与选项内容的细微之处。尤其要注意一些表示时间、频率、范围的副词,以及某些代词的指代对象。理清选项中的内容在原文中的逻辑关系,审查是否有增删词语的现象。‎ A项,“有效解决突如其来的困难和危险的适应性反应”说法错误。原文材料一是“竭尽全力应对”,从反应结果看分为“恰当的,适应性的”和“不恰当的,非适应性的”。‎ - 28 -‎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不断从社交媒体上获取疫情信息”说法错误。利用社交媒体获取信息,这一部分信息真假难以辨别,如果是虚假信息,就可能很难获取心理支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认真阅读原文内容及图表,再仔细阅读各个选项,找出文章中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D项,“从而避免预期性焦虑”说法错误。“足够的共情能力,但也要将自己的情感与患者分离,接受现实的局限性”旨在避免挫败、内疚、抑郁等负性情绪。相关内容在材料一第二段。‎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作品结构的基本能力。要在通读全篇的前提下进行概括。此题有两小问,行文思路可以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不同的文体形式进行概括。材料二是访谈录,围绕“面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这个问题,通过记者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下心理健康指导手册》编委会主任游旭群教授以问答式行文。材料三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与其他评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本篇行文在首段提出观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然后指出“实施心理干预,须把握好两个原则”,最后提出“结合疫情防控,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表述重点可以结合我们该如何评价自己的心理健康指数?不同人群该如何获得心理支持”“对民众的心理疏导不可或缺”等内容概括得出。‎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 28 -‎ 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该采取哪些措施消除公众的恐慌心理,结合“这两天大家特别关心疫情信息,因信息不够明确会产生认知冲突、无所适从等,都属于认知上的变化”分析可推知,要提醒媒体及时发布明确信息,确保公众知情;结合“从行为方面来看,大家的生活也会出现很大变化,出行受限、社交减少等”分析可推知,限制公众出行,减少社交,但要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结合“他们可能有对被感染危险的恐惧感、工作难度带来的挫败感、与家人分离带来的牵挂以及面对重症病人的痛苦甚至死亡时产生的哀伤等”分析可推知,对感染的重症患者及时施救,对他们及其亲人提供心理支持;结合“目前最需心理援助的有两个群体:一是确诊感染的重症患者及其亲人,二是在救治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这两个群体面临的压力最大,最需要相应的心理支持”分析可推推知,给一线医护工作者提供安全保障和心理支持;结合“疫情初期,国家卫健委就在心理危机干预方面予以指导;心理学界也迅速组织起来,通过心理热线、在线咨询等方式提供心理服务。但是短板也仍然存在”分析可推知,让有关部门实施心理危机干预,协调各部门和组织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结合“还需在预防促进为主、分层分类、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基础上,拓展到社会心态引导、核心价值观培育等重要领域,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从而在全民族共同抗击疫情的考验中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分析可推知,结合疫情防控,预防为主,建立以信仰、信念、信心为指引的社会心理建设价值引领机制。‎ ‎【点睛】信息筛选题的答题步骤是:①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③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规 矩 黄大刚 ‎“到我这来干活,得听我的话,这是规矩。”老熊说这话硬梆梆的,小杜心里很不舒服,老熊只不过是几个装修工拼起来的头,那语气,老熊好像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老总。‎ 其他的装修工很听老熊的,老熊说什么时候开工,从来没有人敢迟到。已过午了,肚子饿得直吵,只要老熊还在干活,没人敢吱声。大家都这样,小杜有气只得憋在心里。‎ 老熊有规定:“谁揽到活,从利润中扣出2%作为奖励。”‎ - 28 -‎ 小杜很心动。收工后,小杜没事就到新建的楼房转转,看看能不能揽到活。还真让小杜给碰到着了,有一户,建筑面积120平米,房主跟小杜谈,要以2400块工钱包给小杜。小杜算了算,20块钱一平方,挺划算的,怕人家反悔,就拿了房主的定金。‎ 小杜兴冲冲地告诉老熊,老熊越听脸越黑,还没等小杜说完,就骂开了:“猪都叫你老爹,你到底懂不懂,刮涂料算的是墙壁面积,天花板面积,什么建筑面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 小杜慌急了起来:“要不,咱们不去做算了,反正房主又不认识我们。”‎ ‎“定金都领了,还说这种不是人的话。”老熊声音大了起来。‎ 尽管有了心理准备,可干活的师傅一见面积那么大,工钱却那么少,顿时软了手脚,边干活边埋怨小杜,手下的活粗糙了起来。老熊查看一遍,责令返工。涂乳胶漆时,打面漆一遍,小杜就不打了,悄悄把漆拎到卫生间,要倒掉,老熊看出异样,跟过去,喝问:“你这是干吗?”“这点工钱,干这些工已够了,这些漆就不用打了。”“多少钱是你当初跟人家谈的,人家又没逼你,既然答应了,就要干好,不然以后谁还叫你干活。”‎ 在老熊监管下,房子的涂料刮得很精细,房主很满意,提出要加钱,老熊却不肯收,说当初谈好多少钱就多少钱。房主很感动,跟小区的业主赞扬老熊他们的工好,还带到房里参观。‎ 正在挑选装修队的房主争先恐后找老熊干活,老熊忙不过来,他们就排队等待。‎ 小杜干得欢实,不由得暗服老熊目光长远。‎ 有一所学校多媒体教室装修,有个自称是校长的中年男子找到老熊,说装修不及时,将影响到开学孩子上课,学校清水衙门,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请老熊干干好事,解燃眉之急。‎ 小杜听了,心里很不痛快,接过话头:“我们又不是慈善机构,要有工钱才有饭吃呀,不但我们吃,还有一家老小,你这样的工钱,叫我们怎么做嘛。”‎ ‎“哎呀,你就理解支持一下嘛。”校长恳求道。‎ ‎“谁让你说话了。”老熊瞪了小杜一眼。‎ ‎“我说的是事实呀。”小杜辩道。‎ ‎“明天开工,想干的就跟我走。”‎ 第二天,老熊拎着工具出发,身后跟了小郑、江等人,小杜原打算不去,见只剩下自己,犹豫了一下,也跟了去。‎ 在闷热的多媒体教室汗流浃背忙活了一个礼拜,中年男子过来看了,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悄悄把老熊拉到一边,“按市场价开发票,我尽快把工钱给你们,你们辛苦了。”‎ - 28 -‎ ‎“当初谈的不是这个价呀。”‎ ‎“你说的没错,但,你懂的。”校长捅了一下老熊的腰。‎ ‎“我不懂,你要开市场价的发票,就得按市场价给我们工钱。”‎ 校长把脸一摆,“咱们可得丑话说在前,你不开发票,别怪我不给工钱。”‎ 老熊没办法,人家攥着刀把,他拿着刀刃呢。‎ 没多久,校长让人实名告了,没多久,被免职了。‎ 校长知道是老熊告的状,就找老熊,“我和你无怨无仇,干嘛告我?”‎ ‎“你说得对,但我不容忍你害了这座学校,还有学校里的孩子。”‎ 老熊在城里干得顺风顺水,他最大的梦想是成立一家装修公司,把业务做大,赚更多的钱。‎ 可老熊宣布要回老家照顾老娘,老娘脑血栓,瘫在了床上。小杜他们出主意让他请人照顾,老熊摇头,“钱什么时候都挣不完,可老娘的日子却不多了,陪伴老娘的日子拿钱也买不回来。”‎ 老熊把装修队交给小杜,小杜对队员说:“装修队的老大还是老熊,我只不过是代管,这是规矩,你们记住了没有?”‎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05期)‎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杜收工后主动去揽活,体现出他头脑灵活的一面;但因为经验不足,导致揽到的活工、酬不相称,引起工友们的不满。‎ B. 老熊明知小杜揽的活不挣钱,仍然高质量地完工,是因为老熊有远见,知道这单生意定会产生广告效应,吸引更多客户。‎ C. 面对校长要求虚开发票这一违法行为,老熊在实名举报前的妥协不但没有损害其自身的形象,反而使小说更加耐人寻味。‎ D. 小杜当了队长后强调“装修队的老大还是老熊”,意味着小杜已经被老熊的人格深深折服,老熊的“规矩”得到了传承。‎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人物对话颇具特色,大量运用独立成段的短句,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矛盾冲突在对话中展开,叙事节奏紧凑有力。‎ B. 老熊不顾身边人的劝说,毅然放弃挣钱,择回家照顾因患脑血栓而卧床不起的老娘,并非惊天动地之举,依然令人感动。‎ - 28 -‎ C. 小说综合运用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和对比等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老熊身上的正能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 校长这一形象的塑造,反衬出老熊人格的高尚,更强化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深化了文章揭露、鞭挞弄虚作假行为的主旨。‎ ‎8. 小说标题“规矩”蕴含着哪些丰富的含义?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 ‎9. 简要分析小说中“小杜”这个人物的作用。‎ ‎【答案】6. B 7. D ‎ ‎8. ①应遵循的工作原则:服从指挥,讲究信用,保证质量;②应坚守的做人准则:能急人之困,不唯利是图;③应尽的社会责任:反对弄虚作假,敢于仗义执言,自觉维护社会正义;④应有的子女本分:重亲情,事父母,尽孝道。 ‎ ‎9. ①烘托了小说的主人公形象。小杜与老熊的为人处世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老熊的优秀品质和不凡格局;②串联并推动小说情节发展。作者借小杜的视角谋篇布局,作为小说的线索人物,小杜参与并见证了老熊及其装修队的所作所为,小说情节因此得以集中紧凑、有序展开;③有利于深化突出小说主旨。老熊用自己的言行最终改变了小杜的为人行事原则,赢得了小杜的认可、尊重,凸显了老熊身上正能量的巨大影响力。‎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是因为老熊有远见,知道这单生意定会产生广告效应,吸引更多客户”错。从原文小杜因为工钱少,想偷工减料,偷偷把油漆倒掉,老熊发现后说:“多少钱是你当初跟人家谈的,人家又没逼你,既然答应了,就要干好,不然以后谁还叫你干活”,从中可以看出,老熊是一个讲规矩的人,不因为工钱少就在质量上打折扣,至于后来业主帮他们宣传,很多人找他们干活,这不是老熊的远见,而是他们高质量的完成工作的效果。‎ 故选B。‎ ‎【7题详解】‎ - 28 -‎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此类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D项,“深化了文章揭露、鞭挞弄虚作假行为的主旨”错。本文主要人物老熊是一个讲规矩的人,校长以预算有限为理由,请老熊做工,老熊答应,主要是因为这是给学生们上课用的教室。他不仅讲规矩,而且有责任感,在得知校长想要弄虚作假的时候,有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但是他心中却有一份责任一份担当,举报了校长,主要突出了他敢于仗义执言,自觉维护社会正义,而不是鞭挞弄虚作假的行为。‎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探究标题内涵的能力。解答本题要从表里两个方面理解标题含义。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题目为“规矩”,从全文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矩:从表层义看,指工作中的原则问题,要遵循工作原则。从原文看,“到我这来干活,得听我的话,这是规矩”可以看出规矩就是服从指挥;“猪都叫你老爹,你到底懂不懂,刮涂料算的是墙壁面积,天花板面积,什么建筑面积,被人卖了还傻呵呵地数钱”、“多少钱是你当初跟人家谈的,人家又没逼你,既然答应了,就要干好,不然以后谁还叫你干活”可以看出,规矩就是讲究信用,无论盈利还是亏损,都要保证质量。‎ 从原文“有一所学校多媒体教室装修,有个自称是校长的中年男子找到老熊,说装修不及时,将影响到开学孩子上课,学校清水衙门,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请老熊干干好事,解燃眉之急”、“在闷热的多媒体教室汗流浃背忙活了一个礼拜”可以看出,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是孩子们急需使用的,老熊没有因为钱拒绝校长,所以,这里的规矩就是坚持做人的原则,能急人之急,不唯利是图。‎ 从原文“按市场价开发票,我尽快把工钱给你们,你们辛苦了”、“咱们可得丑话说在前,你不开发票,别怪我不给工钱”、“你说得对,但我不容忍你害了这座学校,还有学校里的孩子”可以看出,校长想弄虚作假,从中吃回扣,但是老熊是一个讲规矩的人,不能容忍校长这样的人伤害学校伤害孩子,把校长举报了。所以,规矩在这里指的是要尽社会责任,反对弄虚作假,敢于仗义执言,自觉维护社会正义。‎ - 28 -‎ 从原文“老熊在城里干得顺风顺水,他最大的梦想是成立一家装修公司,把业务做大,赚更多的钱”、“可老熊宣布要回老家照顾老娘,老娘脑血栓,瘫在了床上。小杜他们出主意让他请人照顾,老熊摇头,‘钱什么时候都挣不完,可老娘的日子却不多了,陪伴老娘的日子拿钱也买不回来’”可以看出,老熊虽然在生意上顺风顺水,离成立公司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老母亲生病,他毅然决然的放弃李工程队,回家照顾母亲,从中可以看出要遵守子女本分,重亲情,事父母,尽孝道。‎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解答本题时要从“衬托主要人物”考虑,衬托主要人物是次要人物的主要作用;从渲染气氛,奠定基调考虑,很多小说中次要人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奠定感基调的作用。还要从“情节作用”考虑,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展。‎ 小杜从开始进工程队就心里有所不满,,因为在文章开头老熊说“到我这来干活,得听我的话,这是规矩”,老熊只不过是几个装修工拼起来的头,那语气,老熊好像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老总。后来小杜因为不了解行情接了活儿,做的是赔本的买卖,小杜心里埋怨,想敷衍了事,在倒油漆的时候还被老熊抓包,老熊说:“多少钱是你当初跟人家谈的,人家又没逼你,既然答应了,就要干好,不然以后谁还叫你干活”, 在老熊监管下,房子的涂料刮得很精细,房主很满意,提出要加钱,老熊却不肯收,说当初谈好多少钱就多少钱。从中可以看出小杜的形象和老熊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老熊的优秀品质和不凡的格局。‎ 小杜这个人物从开头贯穿始终,从开始加入工程队,到后来接或而被坑,以及在校长来求老熊低价做活的时候,小杜认为应把钱放在前面,到文章结尾,小杜在老熊回家照顾老母亲,他说装修队的老大还是老熊,他只不过是代管,这是规矩。从中可以看出小杜这个人物推动情节发展,起到了线索作用,推动情节有序展开。‎ 小杜从开始的不服老熊的做法,“老熊只不过是几个装修工拼起来的头,那语气,老熊好像真的把自己当成了老总”。他觉得挣钱重要,“这点工钱,干这些工已够了,这些漆就不用打了”,到后来被老熊的做法“征服”,延续老熊的做法,“装修队的老大还是老熊,我只不过是代管,这是规矩”可以看出,有利于深化突出小说主旨。老熊用自己的言行最终改变了小杜的为人行事原则,赢得了小杜的认可、尊重,凸显了老熊身上正能量的巨大影响力。‎ ‎【点睛】小说从大的范畴上讲属于记叙文,只是比一般的记叙文复杂一点,可以从以下四方面组织阅读。‎ - 28 -‎ ‎1.理清事件发展的线索和过程,把握小说的结构。要搞清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结果,记叙中具体的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再具体分析结构。通过这些具体的分析,就可以整体把握小说的大致内容了。‎ ‎2.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小说的表现手法较多,应着重分析小说的情节、环境以及细节。小说一共有几个情节,用了几个细节,这几个细节侧重表现人物的哪些方面,处于怎样的环境等。‎ ‎3.鉴赏人物形象。阅读小说一定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小说通过情节刻画,表现了主人翁哪些具体的特点,这一形象又有怎样的作用。‎ ‎4.归纳作品的主题。通过事物和人物叙写,就可以大致把握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态度,进而去推测小说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 - 28 -‎ 走广。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武帝立,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 后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馀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 ‎ ‎(节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B.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C.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D.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布衣:即为布制衣服,为古代庶人之服,这里借指平民,如“布衣之怒”。‎ B. 射:中国古代“通五经贯六艺”中“六艺”——礼、易、射、御、书、数——之一。“射”不但是杀敌卫国的技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体育活动。‎ C. 良家子:汉代规定应强制服役的七种人以及医、巫、商贾、百工之子女不能从军,其余人家子女被视为良家子,他们方可从军。这也是区分民众良贱的等级界线。‎ D. 中贵人:中国古代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也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28 -‎ ‎ 韩信贫贱时品行并不高尚,受到很多人的厌恶。他经常寄人篱下,受人欺侮耻笑,但从未屈服。‎ B. 李广爱兵如子,与士卒同甘共苦,很得军队爱戴,再加上骁勇善战,所以能威震匈奴,被称为飞将军。‎ C. 李广作为将领能做到处乱不惊。李广带了百余名骑兵去追击三个匈奴人,后来却遇到了几千名匈奴骑兵,手下被吓得惊慌失措,他却下令下马解鞍来迷惑敌军。‎ D. 李广出兵雁门关遭遇兵败而被俘,被押解途中得以逃脱,按律令被除去官职。因损失惨重,本人又被俘虏,应被处以死刑,后来得到他人帮助而被贬为普通人。‎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 ‎14. 韩信为帅中之王,李广为汉之飞将。《史记》在人物塑造上很有特色,运用一些典型情节,把主人公塑造得栩栩如生。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韩信为帅而李广只能为将的原因。‎ ‎【答案】10. C 11. B 12. D ‎ ‎13. (1)我曾经多次当官又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没有认为我人品不好(或是没有才能),而是没遇到好的时机和运气。‎ ‎(2)公子的为人仁爱宽厚并能屈身交结贤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富贵而轻慢士人。 ‎ ‎14. ①韩信胸怀大志,不屑与市井小儿争强斗狠,忍下胯下之辱,正能表现他的勇气过人,超迈流俗,与众不同。是大帅之才。②李广虽然勇武过人,身先士卒,但经常以身犯险,气量不够宽宏,刚强易折,只能是将才。结合情节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好本题,要掌握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①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②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③ 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 ‎(1)本段话的译文: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2‎ - 28 -‎ ‎)抓对称的句子结构:“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与“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是对称结构,排除B。‎ ‎(3)抓完整的句子结构:“乏绝之处”与“见水”不存在主谓关系,“见水”是动宾短语,主语省略“广”,单独成句,“见水”前断开,“以此爱乐为用”句中主语是“士”,所以要在“士”前停顿。排除AD。‎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是六种学问和技能,选项中的“易”不属于这里的“六艺”。‎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D项,“得到他人帮助”错误,原文“赎为庶人”的意思是李广自己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 ‎(1)“仕”,做官;“见”,表被动;“不肖”,不贤,不才;“遭”,遇到。‎ ‎(2)“无”,无论;“下士”,屈身交结贤士;“肖”,才能;“骄”,轻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 28 -‎ 从“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可知,韩信面对市井小儿的挑衅与侮辱,能忍胯下之辱,忍一时之辱,没有为逞一时之勇把人杀掉,才有了后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忍辱负重的韩信并不是胆怯,而是看清局面的睿智,体现了帅才的胸襟与抱负。从“用善骑射,杀首虏多”“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遂引刀自刭”可知,李广骁勇善战,威震匈奴,但又刚强易折,结尾“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自刎的行为正说明这一点,所以他只能是将才。‎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一)‎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二)‎ 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 28 -‎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李广向骑兵下令:“前进!”骑兵向前进发,到了离匈奴阵地还有大约二里的地方,停下来,下令说:“全体下马解下马鞍!”骑兵们说:“敌人那么多,并且又离得近,如果有了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原以为我们会逃跑,现在我们都解下马鞍表示不逃,这样就能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于是匈奴骑兵终于不敢来攻击。有一名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阵来监护他的士兵,李广立即上马和十几名骑兵一起奔驰,射死了那骑白马的匈奴将领,之后又回到自己的骑兵队里,解下马鞍,让士兵们都放开马,随便躺卧。这时正值日幕黄昏,匈奴军队始终觉得奇怪,不敢进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匈奴就领兵撤离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大军不知道李广的去向,所以无法随后接应。武帝即位,在这个时候李广从上郡太守调任为未央卫尉。‎ 后来,李广由卫尉被任为将军,出雁门关进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军队,并生擒了李广。单于平时就听说李广很有才能,下令说:“俘获李广一定要活着送来。”匈奴骑兵俘虏了李广,当时李广受伤生病,就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走了十多里,李广假装死去,斜眼看到他旁边的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一纵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把少年推下去,夺了他的弓,打马向南飞驰数十里,重又遇到他的残部,于是带领他们进入关塞。匈奴出动几百名追捕的骑兵来追赶他,李广一边逃一边拿起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因此才能逃脱。于是回到汉朝京城,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判决李广损失伤亡太多,他自己又被敌人活捉,应该斩首,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 李广为官清廉,得到赏赐就分给他的部下,饮食总与士兵在一起。李广带兵,遇到缺粮断水的地方,见到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喝到水,李广不去靠近水;士兵还没有完全吃上饭,李广一口饭也不尝。李广对士兵宽厚和缓不苛刻,士兵因此爱戴他,乐于为他所用。‎ 到了家里,李广对其部下说:“李广我从结发开始与匈奴进行了大小七十多场战役,现在有幸跟从大将军出塞与单于作战,而大将军又掉我的部队行回远,又迷失了道路,岂非天意!并且李广已经六十多岁了,不能够应对那些酷吏。”于是举刀自刎。‎ - 28 -‎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梦孚若①‎ 刘克庄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钢雀台。唤厨人斫②就,东溟③鲸脍④;圉⑤人呈罢,西极龙媒⑥。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 饮酣画鼓如雷,谁信被晨鸡轻唤回。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披衣起,但凄凉感旧,康慨生哀。‎ ‎【注】①孚若,即方学若,名信孺,是作者的同乡,又是志同道合的朋友。这首词作于南米理宋淳祜三年(1243),因梦已故挚友力孚若而作。②斫,为用刀、斧等砍劈。③东溟,东海。④鲸脍,指切细切薄的鲸鱼肉,好吃的美味。⑤圉人,养马之人。⑥龙媒,骏马。‎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写得慷慨悲凉,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B. “唤厨人斫就”四句,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写出了梦中人的意气豪情。‎ C. 词的上阙用刘备和曹操的典故,暗示自己跟友人和他们一样都是英雄豪杰。‎ D. “谁信被晨鸡轻唤回”,晨鸡轻轻就能唤醒美梦,说明词人虽酒酣但入梦不深。‎ ‎16. 词中作者理想和现实有怎样的矛盾?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5. D 16. ①理想是与友人相逢,同登楼台,共享美食,一起建功立业;现实是阴阳两隔,孤身一人。②理想是报国建功,收复失地;现实是年华已逝,功名未立。③理想是友人能慧眼识己;现实是报国无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D项,“说明词人虽酒酣但入梦不深”错,“轻唤回”重点是表达梦想不能实现的遗憾与失落。‎ 故选D。‎ ‎【16题详解】‎ - 28 -‎ 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词中作者理想和现实有怎样的矛盾。回答时,要先答出词人的“理想”是什么,然后答出“现实”又是怎样的,要突出二者之间的矛盾。‎ 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上片虚写梦境中的理想生活,梦见和方孚若一同大展宏图。下片实写梦醒之后的现实景象。上下片形强烈的对比,展示了词人的和现实之间的矛盾。‎ ‎“何处相逢?登宝钗楼,访钢雀台。唤厨人斫就,东溟鲸脍”写与友人相逢,同登楼台,共享美食,一起建功立业。这是词人理想,而现实是“披衣起,但凄凉感旧,慷慨生哀”,挚友已乘鹤西归阴阳两隔,孤身一人。恢复国家统一的大业更难以实现,感旧生哀,一腔凄凉悲愤的感情发泄无遗,伤时忧国的思想就是这样被充分地表现出来。‎ ‎“天下英雄,使君与操,余子谁堪共酒杯?车千乘,载燕南赵北,剑客奇才”,作者希望能够有千辆大车,迎接这些燕南赵北的剑侠奇才,共同收复北方的失地,建功立业。这是词人的理想,而现实是“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年华已逝,功名未立。‎ 综上分析,分点作答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下列句了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曲罢,江水映月,四下无声,令人陶醉。‎ ‎(2)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由游览褒禅山生发人生感慨,其中与“险以远,则至者少”相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东风”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但在不同诗歌里却蕴含不同情感:李煜《虞美人》中的“ _______”一句勾起了作者故国思恋,辛弃疾《青玉案》中的“ _______”一句描写出元宵之夜火树银花的灿烂景象。‎ ‎【答案】 (1). 东船西舫悄无言 (2). 唯见江心秋月白 (3). 夫夷以近 (4). 则游者众 (5). 小楼昨夜又东风 (6). 东风夜放花千树 ‎【解析】‎ - 28 -‎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舫”“唯”“夷”“楼”。‎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假若绍兴的一切都将在记忆中隐去,我相信最后余下的, ① 。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它们将自然之美与人的智慧结合得那么天衣无缝,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有着贴心贴肺的清雅。烟波浩渺的近水远山,那一座戏台就成了近景,在视线里聚焦。它们有的正面立于水中,仅有一面傍岸;也有的跨河而立,完全凌驾在河面上。鉴湖上的钟宴庙戏台,台基均在水中,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在风中张大了翅膀,让人相信它的轻盈,永远不会在水面上沉没。‎ 乌篷船,天下闻名。它既是交通工具,又是打渔人的家。因此,对于行舟者来说,客栈通常是多余的,但他们需要戏台。所有的河道,都将通向戏台。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因为所有的陌生人,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所有人的情感,也都将在戏台前交叉。唯有那些轻灵俊秀的水上戏台,能够成为它们真正的停泊之地。在弯曲的河道上,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诉说着,与水上生活的节奏相呼应,在行舟者的前方出没,安放在每一个需要它的夜晚。‎ 这座城就是一座戏台、一个巨大的发声体,风吹过、雨打过、脚步走过,都会发出奇妙的声响。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就是一条哗啦啦作响的漫长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它们合作,呈现出有声音的历史,有了这些声音, ② ,我们会因此相信自己正和这些历史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A. 排比 比喻 对偶 B. 对偶 双关 比拟 C. 排比 比喻 比拟 D. 借代 夸张 双关 - 28 -‎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绍兴,所有的陌生人和他们的情感,都注定在戏台前聚合、交叉,因此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18. C 19. ①原文将“戏台”对“陌生人”和“情感”的作用分开表述,使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和韵味。②原文先交代“绍兴地面上没有陌生人”这一结果,再进一步解释原因,更加突出了绍兴人与戏台的紧密联系(或戏台在绍兴人心中的地位或戏台在绍兴人生活中的作用)。 ‎ ‎20. ①定然是一座戏台。②历史上的人物就复活了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戏台,就是一部老式录音机,就是一条哗啦啦作响的漫长河道,就是咿咿呀呀反复播放的旧磁带”,运用排比修辞手法。‎ ‎“那些临河而建的水上戏台……如春天骤雨后的茶园”“鉴湖上的钟宴庙戏台,台基均在水中,远远地,就能看见它伸展的挑角,如一只蝴蝶”,运用比喻修辞手法。‎ ‎“戏台有节奏地错落着、诉说着”“它们合作”,运用比拟修辞手法。‎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阅读这两个句子,找到两者的不同点,从句子间关系、句式的使用、以及表达效果等方面分析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的原因。回答时,首先要分析出原句好在哪里,并指出改写的句子在表达效果上不如原句的地方,最后得出结论是原句更好。‎ - 28 -‎ 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是采用因果倒装句,先交代“绍兴地面上没有陌生人”这一结果,再进一步解释原因,更加突出了戏台在绍兴人心中的地位或戏台在绍兴人生活中的作用,强调其结果是“这意味着在绍兴的‘地面’上不会有真正的陌生人”。此外,原句把“生人”和“情感”的作用分开表述,句式整齐,有节奏感和韵味。相比之下,改写的句子却上以上两方面的作用。所以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连贯性的能力。这是一道补写题,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第①处,结合后句“绍兴旧府八县,可以说村村有戏台”以及下文所讲的主角是“戏台”可推知,此处说的应是“定然是一座戏台”。第②处,结合后句“我们会因此相信自己正和这些历史中的人物生活在一起,水乳交融”可推知,此处说的应是“历史上的人物就复活了”。‎ ‎【点睛】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21.下面是‎2020年5月24日新华社发布的一则图片新闻。请根据这幅图片,拟写一则一句话新闻。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简明,不超过65个字。‎ - 28 -‎ 新华社发 勾建山作 ‎【答案】‎2020年5月24日起,北京警方开展严打黑客攻击破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等网上违法犯罪行为的“净网‎2020”‎专项行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拟写一句话新闻的能力。首先要读懂新华社发布的这则图片新闻,然后采用“时间+谁+干什么”的模式回答即可。先读图:图的左边是一只手,手腕上写着“北京警方”,其手中拿着扫把,网上写着“净网‎2020”‎专项行动。右边是四个人,本别代表黑客攻击破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等网上违法犯罪行为。用一句话新闻表述就是:‎2020年5月24日起,北京警方开展严打黑客攻击破坏、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贷等网上违法犯罪行为的“净网‎2020”‎专项行动。‎ ‎22.请结合下面这段文字,说明合成主播“新小微”是如何实现表情、动作等的“高清”效果的。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近期,全球第一个3D+AI合成主播“新小微”,为全国观众带来了最新的两会新闻资讯报道。近距离观察一下新小微的细节可以看到,新小微的发丝、睫毛,甚至毛孔都清晰可见。如此“高清”效果,又是如何打造的呢?首先,是基于真人原型采集海量数据。新小微的真人原型,是新华社某记者。该记者戴着数据采集头盔,几百个摄像头对其身体各个部位,360度全方位“打点”扫描。这样做的目的,是采集每一处细节信息,并对其多种形态的表情和动作,进行细致入微地捕捉记录。采集完数据过后,便是生成高逼真度的3D数字人模型。这个过程中,采用了行业领先的扫描还原算法,以及面部肌肉驱动、表情肢体捕捉等技术。最后,通过搜狗分身的端到端多模态生成算法,对3D数字人模型进行实时文本驱动,也就是说,只要给到一个文本,就能输出一个视频或者视频流,并确保在此基础之上,渲染后的面部表情唇动、肢体动作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实现高度契合。‎ - 28 -‎ ‎【答案】首先基于真人原型采集海量数据,然后生成高逼真度的3D 数字人模型,最后对3D数字人模型进行实时文本驱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采用“首先……,然后……,最后……”的答题模式。先提取关键句,“首先,是基于真人原型采集海量数据”,然后从“采集完数据过后,便是生成高逼真度的3D数字人模型”提取“生成高逼真度的3D数字人模型”,从“通过搜狗分身的端到端多模态生成算法,对3D数字人模型进行实时文本驱动”中提取“对3D数字人模型进行实时文本驱动”。综上,生成答案是:首先基于真人原型采集海量数据,然后生成高逼真度的3D 数字人模型,最后对3D数字人模型进行实时文本驱动。‎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冲锋在前,浴血疆场,视死如归,多次荣立战功。60多年来,它深藏功名,连儿女对他的赫赫战功都不知情。‎ ‎②‎2019年9月29日,中国女排11连胜卫冕世界杯冠军,威名震世界,主教练梁平曾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中坚定。”‎ ‎③时下有的年轻人信奉“读书无用论”,妄想一夜成名。‎ 以上材料引发你对“成名观”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成名不是成才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人都有成才的天赋,这不可否认。但是这里必须纠正的是,成才与成名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我们需要认清这一点:成名,不是成才。‎ 成名,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个才子,是个值得尊敬的人,只不过就是你或许会被更多的人所得知,所了解。并不标志着你便是他人的榜样。所以说,对于成名者,我们应该怀以平淡,或者说是一种 “咸淡两由之”的情怀去对待他,正视他。他们的出名,或是机遇,或是靠自己的本事,但对他们过于疯狂的追求,是不可取的。‎ - 28 -‎ 进入了21世纪,娱乐活动层出不穷。纵观演艺界,新人辈出。但他们也只是“成名”,距离“成才”或许他们还有许多的路要走。你看,上海出了几个“像模像样”的好男儿,湖南那里又多了几个“超级女声”和“快乐男生”,一时间,议论纷纷。究竟他们的“诞生”对青少年,对整个社会到底有多少积极的作用呢?当我一看到一大群的粉丝为自己的偶像嘶声呐喊或是遗憾哭泣时,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既然称他们为偶像,在他们身上到底有多少东西是值得你挖掘并学习的呢?他们的外表?还是他们的百变型秀?‎ 江西九江一名15岁女孩为出名想当“网红”,受到并不了解的网友的怂恿,突然离家出走,多地民警接力找寻助其回家。此类人我们身边也有,只是一夜之间的一炮走红,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的确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平视。他们的成才,不是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吸取并效仿的。然而,以“才”成名者,才是真正有内容有实质的,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将赞赏的目光投到他们的身上,让他们真正成为闪光灯下的明星。‎ 成才者,必然秉持一方。文才也好,演艺才能也好,偏才也好,甚至是怪才也好,他们绝不同于那些“有名无实”的成名者。他们凭借自己的才气,深厚的功底与服人的表现,夺取了人们的眼球,堂堂正正地走上红地毯。前不久,“百家讲坛”里就走出了这样一位以“才”成名者,他,就是易中天。没有什么新闻炒作,也没有什么小道幕后,只是凭借一出《品三国》的好戏,让人们不得不从心里钦佩起他,近而立他为偶像,有名有实。我们喜欢上他,是因为他的才,而不是他的人或者外表。他的才,是我们将敬赞并学习的。这样的成才者,何不敬之呢?‎ 成名,而非成才。当我们将所有的目光聚焦在“成小名”者身上时,终有一天,成才者会各告诉我们,恃才不恃名者,乃真正的成名者,乃真正的偶像与榜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与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并思考“成名观”,这就要求考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审题】‎ - 28 -‎ 材料一主要讲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张富清深藏功名,连儿女对他的赫赫战功都不知情。材料二主要讲中国女排精神。女排精神就激励着国人,成为体育健儿为全民族贡献共享的精神财富。材料三主要讲时下有的年轻人信奉“读书无用论”,妄想一夜成名。三则材料的共同关键词为“成名”。认真阅读分析驱动任务,紧扣“成名观”一词,所写内容必须与成名相关,“认识与思考”则提醒文体方面更倾向于议论文。出名早获得关注和资源之后更容易成功;积蓄力量,默默无闻,努力奋斗会成名;拥有信心,增强实力会成名;理性成名方为正道。‎ 参考立意:出早名,激潜能;出盛名,建丰功;弃虚名,练内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耐得住寂寞方能走远;理性看待出名;君子爱“名”,“取”之有道;此时无“名”胜有“名”;欲出名,先修身;中华儿女何需虚名;不成功,何成名等。‎ 行文结构: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确定标题《理性对待成名》。开头可以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引出论点“我们需要理性对待成名”。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论述,如成名需理性,在你选择“成名”时,只有全面思考,才不至于让悲剧上演;理性思考,不随波逐流,自主研发,与时代共同奋进,这才是华为“出名”带给我们的启示;许多成名的人一般都善于发现问题并能独立思考,这种发现与思考是一种精神财富,也不会随时间的流逝而流逝等。最后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做法,如“成名固然风光,但若学不会理性思考,很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在成名这条路上,理性思考才是我们应当学习的第一堂课,唯有此,才不会迷失自我”等。‎ ‎【素材】当今青年的成名观受到了许多外来思想的错误引导。如何去看待“成名”这个现象?如何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成名”观?我认为成名并非坏事,要想成名,就必须脚踏实地的做事,做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事。‎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典中,有数十位英雄人物被授予了共和国荣誉勋章。试问,这些人物中哪一个没有经过努力与奋斗?他们都是数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地做好自己岗位上的份内之事,对新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才获得了祖国与人民的认可。‎ 成名需脚踏实地,这不仅是一种心态,更是一种积累。华为集团的成功也是基于这种理念。在中国手机行业起步阶段,当许多企业还依赖于国外的进口与研发时,华为已经成立了专属自身的技术研发团队。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手机零部件制造小企业,到能与苹果、三星相抗衡的中国国产名片,华为用了近十年。正是本着脚踏实地做事的理念,华为才赢得国际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古代就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说法。中国青年的志向亦应如此。出名的路上纵有万般险阻,我们也应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为理想与信念奋力拼搏。‎ 著名作家陈忠实的创作之路也是脚踏实地的过程。他在创作《白鹿原》的过程中,住在农村的土房中,深扎在他曾经生活过的乡土情怀里,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用了近4年时间,创作出了家喻户晓的《白鹿原》。试想,在创作时,他可曾想过出名?他只是埋头做自己的事,脚踏实地地进行自己的文艺创作,最终才获取了成功。‎ - 28 -‎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当代青年,只有脚踏实地地做事,认真用心地奋斗,才能获得国家与民众的认可,才能让自身真正地成名。‎ 作家陈忠实在作品《白鹿原》获奖后曾言:“我们鼓励作者出名,出大名,这不是一味寻求名利,而是寻求他人的肯定与支持,要求一位作者吃糠咽菜时淡泊名利,既不现实,也不人道。”这是陈忠实对名利的看法。时代变迁,我们青年人又该如何对待“成名”?‎ 随科技发展,“抖音”“快手”等软件层出不群,不少青少年想借其出名而迅速成为“网红”。一部分拥有个人实力者凭借“抖音”“快手”等平台迅速成为“网红”,而更多的人则是一味跟风,刷底线。自封“女神”的金茜便是其中一位,16岁的她在抖音上发各种视频:整容、晒奢侈品,结交富二代、官二代。我们并不否定网红这一职业,不排斥青年人要出名的想法,但前提是,你是否具有与“名气”相匹配的实力?“网红”层出不穷,但绝大多数却只是昙花一现,就是因为本身并没有与“名气”相匹配的实力,所以他们的在网上的“红”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 我们青年人正处于人生中最为美好的阶段,坐在高中或大学的教室里接受正规教育,汲取知识。青年时代是我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因为这一阶段知识的积累与更新将决定我们日后的事业发展方向。‎ 著名学术界泰斗季羡林先生,在国家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中,只勉强接受了“劳动模范”这个称号,“因为也算劳动过,所以这个称号可以接受,其余的都太假。”他这样告诉记者。季先生一生都在孜孜不倦地学习中,淡泊名利,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求名利的季先生的名字却家喻户晓。‎ 我们鼓励青少年有出名的想法,并赞成青少年为出名去努力、去奋斗。当你的努力与奋斗为个人的实力与魅力不断充值时,你就会发现,无需要刻意的炫耀与追求,你已然“出名”。所以我们青年人现阶段应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积累,提升自我素质与修养,提高个人魅力与实力,不忘初心,方可成名!‎ ‎【点睛】‎ - 28 -‎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很多,立意方向也呈现多样化特点。但是有一点必须加以重视,只有那些抓住核心立意及重要立意方向的作文才能得一类分。由于“矛盾性”,更由于作文材料的多则,材料本身没有做价值的判断,材料意义的容涵性与开放性强,那么考生必须权衡,只有衡量、考虑、斟酌之后,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才能有自己真切的认识与思考、冷静的分析、逻辑性的表达。在行文中,辨析关键概念、辨析是非、辨析因果、辨析本质。试题是否具有思辨性,能否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这就牵涉作文题设置的题型功能和题型考查目标的问题。作文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其中包括思想内容、情感态度、布局谋篇,以及对这些加以整合的逻辑思维能力。思辨应该是一个文章写作的切入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更能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 - 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