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2.50 KB
  • 2021-06-06 发布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辽宁省葫芦岛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学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纸上的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本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纸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5.做选考题时,考生按照题目要求作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纸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宠物猫——占领都市圈与互联网 在进化与人工培育繁殖过程中,家猫的面部特征相比野猫更加圆润,拥有更圆的脸型、更大的眼睛和更小的嘴。这种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始的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因此很久之前,即使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人们也心甘情愿养猫。‎ 最早的“猫奴”还要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徳在游览埃及时曾记述说:“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如果谁家宅子不慎发生火灾,主人通常先抢救家里的猫。”他甚至记录了赫赫有名的“培琉喜阿姆之战”中埃及人失利的原因: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国国王冈比斯为了征服埃及,率领大军,骑在骆驼背上穿越90千米的沙漠,来到埃及的前哨站培琉喜阿姆,在那里与埃及军队遭遇,但后者竞因波斯人盾牌上画的圣猫像而不愿进行反击。”‎ 我国唐宋时期,从皇宫贵族到平民百姓,爱猫者也大有人在。诗文书画中,猫嬉闹花间月下的身影常常可见。想得到一只猫不是件容易事,得用盐和茶叶来换,如宋代曾几的《乞猫》:“春来鼠壤有余蔬,乞得猫奴亦已无。青蒻裏盐仍襄茗,烦君为致小於菟。”得到猫以后,也要费心照料,给予其他家畜完全不同的级别待遇,如陆游的《赠猫》:“裹盐迎得小狸奴,尽护山房万卷书。惭愧家贫策勋薄,寒无毡坐食无鱼。”‎ 今天,世界上家猫的数量是家犬的三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养猫人。究其原因,一是猫的活动领域相比狗要小得多,很多家猫对于常年独处一室悠然自得,甚至可以一辈子不出门。二是猫若即若离的神游性格并不像狗那样需要主人陪伴。猫与主人的关系如同一个低要求的房客,既可以满足主人的情感陪伴,又不用其负担陪伴压力。因此不少人都选择了养猫。‎ 猫的热度甚至延伸到了工作场所:一二线城市的互联网企业喜欢将养猫作为公司福利的一部分,如同下午茶放松员工的神经,加班夜晚的“猫咪精神鼓励员”也是互联网公司的独特企业文化。养多只猫于店中,供客人就餐时观赏逗摸的猫咖啡和猫餐厅也同样火爆。‎ ‎2014年,互联网的发明者蒂姆·伯纳斯·李接受采访,当被问到网络最出乎他意料的应用是什么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小猫”。‎ 猫比狗的面部肌肉少,能做出的表情也少。“面瘫”的表情也许琢磨不透,但在互联网时代的表情包里,却能随意被加上对话,作为人类对于自身情绪的某种表达。猫曾为其招致杀身之祸的性格,如今却帮助其打了一个翻身仗,一跃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大“赢家”。在英国,每天上传到互联网的自拍照片是140万张,而上传的猫咪照片却有380万张。人们喜爱在网上用猫来社交,因此诞生了许多流量不低于明星的“网红猫”,即使不养猫,年轻人也喜欢交流分享猫咪图片与视频,将这种对猫的喜爱方式称为“云吸猫”。‎ ‎(摘编自2018年《新华文摘》第22期)‎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所以人们心甘情愿地养猫。‎ B. “生荣死哀”这个词用来形容古埃及家猫的生活再合适不过,无论王室还是平民,对死去家猫都要予以哀悼。‎ C. 因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现代人无处宣泄的情感焦虑,不少人选择养猫。‎ D. 年轻人在互联网上交流分享可爱猫咪的图片与视频,获取巨大的流量,这个产业叫“云吸猫”。‎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要使用引证法和例证法,全方位展示了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的处境。‎ B. 文章在对猫和狗的对比论证中言之凿凿地说明了猫更受城乡人们宠爱的原因。‎ C.‎ ‎ 文章引用曾几的《乞猫》和陆游的《赠猫》主要是为了彰显猫通人性,可差遣,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 D. 通过因果思维着重论证宠物猫是因何、如何占领都市圈和互联网的。‎ ‎3. 下面关于人和猫的关系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航海中也有猫的陪伴,猫除了能消灭船上的鼠患以外,还能使孤独的远航者获得放松和愉悦。‎ B. 在埃及,如果谁家的猫寿终正寝了,主人必将剃眉致哀,主要原因之一是猫能将在谷物中泛滥的毒蛇和鼠类消灭。‎ C. 猫在陪伴人类的历史中也曾惨遭厄运,这主要跟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神性被消解有关。‎ D. 中世纪欧洲大规模的黑死病(鼠疫)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老鼠的天敌——猫被大量屠杀。‎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因为家猫不捕鼠甚至丧失了捕鼠功能,所以人们心甘情愿地养猫”说法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一段,由原文可知,人们心甘情愿地养猫主要原因是家猫形似人类婴幼儿的幼态化长相激起了人类原保护欲,也让人类在猫面前更容易放松且获得愉悦;‎ C项,“现代人无处宣泄的情感焦虑”说法属于无中生有,文中没有依据;‎ D项,对“云吸猫”概念理解有误,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由原文可知,年轻人喜欢交流分享猫咪图片与视频,将这种对猫的喜爱方式称为“云吸猫”。‎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要在整体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对各选项表述进行认真比照,确定其表述正确与否版。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 A项,“全方位展示了猫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的处境”以偏概全。文章先论述了古埃及、我国唐宋时期猫的现状,然后才论述了互联网时代猫的处境;‎ B项,“文章在对猫和狗的对比论证中言之凿凿地说明了猫更受城乡人们宠爱的原因”中“城乡人们”说法错误,文中没有分析“乡”,只分析了“都市人”;‎ C项,论据分析错误,“曾几的《乞猫》和陆游的《赠猫》主要是为了彰显猫通人性……”不正确,陆游的诗表达的是诗人把猫请回了家,就是希望能消灭老鼠保护自己的藏书,可惜家里太穷喂不起好吃的,不能让猫享受富裕的生活的内疚之情。‎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的错误类型一般为以偏概全、混淆时态、因果混乱、主次颠倒、混淆是非、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解答此类题目时,一定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分析各个选项,与原文进行对照,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关于人和猫的关系推断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主要跟人们在它身上赋予的神性被消解有关”错误。猫惨遭厄运,文章并没有提到猫身上神性的消解。其它三项的判断在原文中都能找到直接或间接的依据,其中干扰项D要借助历史常识来分析,“黑死病”就是鼠疫,鼠疫泛滥肯定是因为猫大量减少,猫大量减少不可能是生物性原因,而应是人类屠杀的原因,所以D项正确。故选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约占总人口的17.3%.2016年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此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者年人共约4063万人,占老年人口的18.3%。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基数大、增速快、高峰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使得养老问题异常严峻。‎ ‎(摘编自《论居家养者老服务发展趋势》,《中国人口报》2018年7月5日第3版)‎ 材料二:‎ ‎(摘编自《我国老年人口加剧,养老面临挑战》,《华经情报网》2018年11月19日)‎ 材料三:‎ 如何养老呢?在当前形势下,出现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均养老等各种方式。但受儒家思想影响,老年人把家庭成员共同生活、子孙绕膝作为幸福生活的象征,因此,传统沿袭下的家庭养老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重要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子女对老人进行赡养,满足老人生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它的特点是“居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相结合。即便如此,可如今的“4-2-1”家庭结构模式,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加之工作、教育孩子,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分身乏术。再之,有些老人久病卧床,常年照顾老人的子女或媳娇难免心存间隙,矛盾不断。值得一提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且有46%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一旦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子女不在家,且医疗条件不足,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摘编自《中国老年人养老模式的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年04期)‎ 材料四:‎ 北京大学表方教授认为解决中国老龄化的养老问题单靠某一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需整合医院、社区、机构、家庭资源,构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机构保障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在构建过程中,首先,政府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资金上应给予大力扶持,让中国式养老变得更加便捷、精准。其次,须将社区医院的人员编制完全归入大型医院,使社区医院成为大型医院的下属网点,由大型医院定期或轮流向社区医院派医生和护士,以此大幅提高社区医院的医护水平;也可采取医社合作形势,即大型医院向社区医院派专家坐诊,同时社区医院派医生到大型医院进修,以传帮带的方式快速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最后,在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中,意外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因此,在养老机构选派生活护理员上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时,社区医院也应选派医疗、医护人员共同前往,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就可以及时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 ‎(摘编自《新常态下我国养老模式的创新》,《税务与经济》2019年第2期)‎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国的养老方式呈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异地养老等多元化格势,但老人们更多选择的是居家养老的方式。‎ B. 2012年—2017年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量持续、稳定增长,增速从整体来看,也呈现上涨趋势。‎ C. 2017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增速为是所有年份中5.52%,较2016年增长了820余万人,增速最快、最迅猛的一年。‎ D. 2012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5831万人,12714万人,经过5年,2017年则达到老年人口数量增长迅速。‎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好相统一的“三位一体”的新型养老模式,必然会长远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存在的养老问题。‎ B.‎ ‎ 将近一半的老年人患有两种以上疾病。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如果身边无人,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 C. 在当前形势下,虽然出现了多种养老方式,但居家老人由子女养老的方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重要的养老方式。‎ D. 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老年人口大国,具有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6. 家庭养老存在哪些弊端?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 ‎【答案】4. A 5. C ‎ ‎6. (1)①加重了子女的负担;②容易产生家庭纠纷;③医疗条件不充足。(2)①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②大型医院与社区医院应进行人员整合;③社区医院与养老机构应加强合作。‎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和图文转换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仔细阅读材料二的图表,可发现:A项,“但老人们更多选择的是居家养老的方式”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二的图二和图二下方的说明性文字可知,58.06%的老人选择“家庭养老”,再结合材料三中“家庭养老就是以家庭为单位,由子女对老人进行赡养,满足老人生活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的养老方式,它的特点是‘居家养老’和‘子女养老’相结合”可知“居家养老”不等于“家庭养老”。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A项,“必然会长远解决我国老龄化社会存在的养老问题”说法错误。结合材料四内容分析,“三位一体”虽然是新型养老模式,但说其长远解决老龄化社会的养老问题,说法绝对,依据不足;‎ B项,“如果身边无人,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说法错误。从材料三来看,老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的条件是子女不在家,且医疗条件不足;‎ D项,根据材料一可知,具有“基数大、増速快、高龄化、空巢化、城乡差异大、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而非“中国”。‎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家庭养老存在的弊端,结合文本内容“可如今的‘4-2-1’家庭结构模式,意味着一对夫妇要承担赡养四个老人的义务,加之工作、教育孩子,子女对老人的照顾分身乏术”“再之,有些老人久病卧床,常年照顾老人的子女或媳娇难免心存间隙,矛盾不断”“值得一提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主要患有糖尿病、心脑血管等疾病,且有46%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以上疾病,一旦老年人在家中突发病情,子女不在家,且医疗条件不足,将很难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等分析概括即可。如何构建“三位一体”的养老模式,结合“首先,政府在土地供应、税费优惠、行政事业性收费和资金上应给予大力扶持,让中国式养老变得更加便捷、精准”“其次,须将社区医院的人员编制完全归入大型医院……以传帮带的方式快速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在老年人居家护理服务中……就可以及时为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等分析概括即可。‎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给美君的第一封信 龙应台 ‎①很多年以来,当被问到“你的人生有没有一件后侮的事”,我多半自以为豪情万丈地回说:“没有,决定就是承担,不言诲。”‎ ‎②但是现在,如果你问我是否后悔过什么,有的,美君,其中一件后悔的事,和你有关。‎ ‎③我真的可以看见好多个你。‎ ‎④我看见一个扎着两条粗辫子的女孩,跟着大人到山上去收租,一路上蹦蹦跳跳,时不时停下来采田边野花,又滔滔不绝地跟大人说话,清脆的童音和满山嘹亮的鸟鸣交错。我看见一个穿阴丹士林旗袍的民国姑娘,在绸缎铺里手脚利落地剪布卖布,仪态大方地把客人送走,然后叉腰跟几个蛮横耍赖的士兵当街大声理论,寸步不让。我看见一个神情焦虑的妇人手里紧紧抱着婴儿,在人潮汹涌的码头上盯着每一个下船的男人,寻找她失散的丈夫;天黑时,她蹲在一条水沟边,拎起铁锤钉钉子,搭建一个为孩子遮雨的棚屋。我看见一个在寒冬的清晨蹑手蹑脚进厨房做四盒热便当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姿态委屈、语调谦卑,为了孩子的学费向邻居朋友开口借钱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赤脚坐在水泥地上编织渔网的女人,一个穿长筒雨靴涉进溪水割草喂猪的女人。我看见一个对丈夫坚定宣布“我的女儿一样要上大学”的女人。我看见一个身若飘絮、发如白芒的女人,在丈夫的告别式上不胜负荷地把头垂下……‎ ‎⑤我清清楚楚看见现在的你。‎ ‎⑥你坐在轮椅中,外籍看护正在一口一口喂你流质的食物。我坐在你面前,握着你满布黑斑的瘦弱的手,我的体温一定透过这一握传进你的心里,但同时我知道你不认得我。‎ ‎⑦我后悔,为什么在你认得我的那么长的岁月里,没有知觉到: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 ‎⑧女朋友们彼此之间做些什么?‎ ‎⑨我们常常约会——去看一场特别的电影,去听一次远方的乐团演奏,去欣赏一个难得看到的展览,去吃饭,去散步,去喝咖啡,去医院看一个共同的老友。我曾经和两个同龄女友清晨五点摸黑到寒冷的擎天岗去看日出怎样点亮满山芒草。我曾经和几个年轻的女友在台东海边看满天星斗到凌晨三点。我曾经和四个不同世代的女友在沙漠里看柠檬黄的月亮从天边华丽升起。我曾经和一个长我二十岁的女友在德国莱茵河畔骑脚踏车,在纽约哈得孙河畔看大河结冰。‎ ‎⑩而你,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 ‎⑪很早就发现了这个陷阱——我是两个儿子的“后盾”;在他们蓄势待发的人生跑道上,嵌在“母亲”那一格的我,也要被“看不见”了。所以,十五年前我就开启了一个传统——每一年,和他们一对一旅行一两次。十五年中一次一次的单独旅行,我亲密注视着他们从少年蜕变为成人,他们亲密注视着我从中年踏进了初老。‎ ‎⑫有一天走在维也纳街头,绿灯亮时,一抬头看见灯里的小绿人竟然是两个女人手牵手走路,两人中间一颗心。停下脚步,人们不断地从我身边流过,我心里想的是你:当你还健步如飞的时候,为什么我不曾动念带你跟我单独旅行?为什么我没有紧紧牵着你的手去看世界,因而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 ‎⑬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为什么我愿意给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和她们挥霍星月游荡的时间,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她的头发渐渐白,身体渐渐弱,脚步渐渐迟,一句抱怨也没有地看着我匆忙的背影?为什么我就是没想到要把你这个女人看作一个也渴望看电影、喝咖啡、清晨爬山看芒草、需要有人打电话说“闷”的女朋友?‎ ‎⑭我抽出一张湿纸巾,轻轻擦你的嘴角眼角。你忽然抬头看我——是看我吗?你的眼睛里好深的虚无,像一间屋子,门半开,香烟缭绕,茶水犹温,但是人已杳然。我低头吻你的额头,说:“你知道吗?我爱你……”‎ ‎⑮那是多么迟到的、空洞的、无意义的誓言啊。‎ ‎⑯所以我决定给你写信,把你当作一个长我二十六岁的女朋友——尽管收信人,未读,不回。‎ ‎(选自《天长地久》,有删改)‎ ‎7.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除了第4段,其他段落都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母亲美君,不仅拉近了作者与母亲的距离,而且增添了文章的抒情性。‎ B. 文章开头先说“不言悔”,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选择负责任的态度使然,接着又说有后悔的事,是因为作者对母亲的人生有更深的体认,对亲情有新的领悟。‎ C. 从全文看,龙应台称母亲为“美君”,显得亲切之外,还有一个意义:两代之间除了一定要有理解和承袭外,也要有相互的平等与尊重。‎ D. 文章结尾“我”决定给母亲美君写信,而美君“未读,不回”,这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因“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产生的深沉的悔意与痛苦。‎ ‎8.‎ ‎ 文章第4段所写的部分内容作者不可能亲眼看见,为什么还要反复说“我看见”?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9. 文章第9、12两段都写了与美君无关的内容,这两段的作用有什么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7. D 8. 以“我看见”将想象与回忆组合在一起,有利于较为清晰地表现美君的身份变化和人生经历,让读者感受其人生的曲折;以“我看见”铺陈不同阶段的生活细节,有利于表现美君的性格,让读者真切感知其个性的丰富;以“我看见”领起排比,增强文章感染力。 ‎ ‎9. 相同作用:都是以作者与亲友的亲密关系,来反衬作者与母亲之间存在的距离感,为下文写自己后悔的内心活动做铺垫。不同:①第9段表现作者和女朋友交往与交流,与作者对母亲美君并没有真切地关心形成对比,由此更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对母亲关注和交流不够的悔意;②第12段写作者如何借助与儿子旅行来参与彼此的生命,建立深切的联系,与美君被自己忽视而不能从母亲的身份中解脱出来形成对比,更深刻地表达自己的爱与悔。‎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散文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D项,“而美君‘未读,不回’,这简短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因‘子欲养而亲不待’而产生的深沉的悔意与痛苦”分析有误。从全文看,美君不读也不回信并非逝世,而是因为患阿兹海默症(老年痴呆);“我”后悔也并不是因为无法奉养母亲,而是不可能与母亲建立平等而亲密的关系。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答出文章第4段作者反复说“我看见”的好处,考生需要认真阅读文章的第四段,从内容、人物形象、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来看,第4段写的是母亲美君的人生经历,有些经历肯定是作者不能亲眼见到的,是作者的想象,有些经历是作者看见过的,是回忆的内容,作者用“我看见”反想象和回忆的内容连接起来,非常清晰了展示了母亲美君从孩童到老年的曲折人生。因为第4段写的是美君的人生经历,所以还应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来分析,文中“我看见”的都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如采野花,卖布,紧紧抱着婴儿,借钱等,这些细节展示了美君丰富的个性,有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从手法上来看,第4‎ 段中“我看见……我看见……我看见……”的表达形式构成了排比,有增强文章感染力的作用。‎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概括作品主题、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答出9、12两段“作用有什么异同”,考生首先要认真阅读第9段和第12段,先分别分析这两段对表达作者思想情感有什么作用,然后比较异同,组织答案。文章第9段写的是作者和女朋友们约会的情形,包括看电影,听音乐,看日出,看星斗,看月亮,看大河结冰,写出活动之多,活动内容之丰富。结合第7段“我后悔……我可以,我应该,把你当一个女朋友看待”,第10段“美君,从来就不在我的‘女朋友’名单里”,第14段“为什么我愿意给我的女朋友们那么多真切的关心……却总是看不见我身后一直站着一个女人……”可分析出,作者写与女朋友的交往,是为了与对母亲的不够关心形成了对比,突出自己的悔意。第12段写的是作者与儿子之间的关系,作者为了使自己不被忽视,每年与儿子一起旅行,使母子彼此参与了对方的生命历程,母子之间建立了亲密的联系。再结合第13段“完全错过了亲密注视你从初老走向深邃穹苍的最后一里路”,第14段“为什么我把自己从‘母亲’那个格子里解放了出来,却没有解放你”,可以分析出,作者写自己与儿子的关系,是为了与自己对母亲的忽视和没有帮母亲“解脱”出来形成对比,从而更深刻地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和悔意。‎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散文手法主要集中在表达技巧,特别是修辞手法上,主要考核赏析句段表达效果,某种手法作用等;小说手法集中在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魏谟,征五世孙,字申之,擢进士第,同州刺史杨汝士辟为长春宫巡官。文宗读《贞观政要》,思徵贤,诏访其后,汝士荐为右拾遗。谟姿宇魁秀,帝异之。‎ 经略使董昌龄诬杀参军衡方厚,贬溆州司户,俄徙峡州刺史。谟谏曰:“王者赦有罪,唯故无赦。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又授刺史,复使治人,紊宪章,乖至治。”先是,帝谓宰相曰太宗得征,参裨阙失,朕今得谟,又能极谏,朕不敢仰希贞观,庶几处无过之地。”教坊有工善为新声者,诏授扬州司马,议者颇言司马品高,不可以授贱工,帝意右之。宰相谕谏官勿复言,谟独固谏不可,工降润州司马。俄为起居舍人,帝因敕谟曰:“事有不当,毋嫌论奏。”谟对:“臣顷为谏臣,故得有所陈;今则记言动,不敢侵官。”帝索起居注,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谟曰:“向者取观,史氏为失职。陛下一见,则后来所书必有讳屈,善恶不实,不可以为史,且后代何信哉?”乃止。‎ 擢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谟固让不见可,乃拜。‎ 始谟之进,李珏、杨嗣复推引之。武宗立,谟坐二人党,出为汾州刺史。宣宗嗣位,召授给事中,迁御史中丞,发驸马都尉杜中立奸赃,权戚缩气。顷之,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建言:“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且泣下,帝为感动。时帝春秋高,嫡嗣未辨,众臣归重。‎ 大中十年,领剑南西川节度使。上疾求代,召拜吏部尚书,因久疾,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卒,年六十六,赠司徒。‎ ‎(节选《新唐书·魏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B.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C.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D. 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赠,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和荣誉称号。‎ B. 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是编纂历史书籍的重要根据。‎ C. 嫡嗣,此处指皇位承继人,即太子。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 D. 刺史,原是奉皇命检核地方官的职务,后成为掌一州军政大权的要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谟心系朝纲,秉公劝谏。对于皇帝要赦免董昌龄一事,魏谟认为董昌龄杀害无辜的事实确凿,如果赦免他,会紊乱朝纲。‎ B. 魏谟坚持原则,敢于直谏。皇帝偏袒一位乐工并授官扬州司马,宰相也授意谏官不要再言,虽劝谏失败,魏谟仍进言不已。‎ C. 魏漠正气凛然,不畏权势。宣宗即位,他任御史中丞,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使皇亲国戚的骄横气焰得以收敛。‎ D. 魏谟忠于职守,从不越职。他从谏官转任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舍人时,皇帝仍要求他评价自己言行,他直言拒绝了该请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昌龄杀不辜,特被矜贷,中外以为屈法。‎ ‎(2)今东宫未立,不早以正人傅导之,则非得负副贰之重。‎ ‎【答案】10. D 11. C 12. B ‎ ‎13. (1)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董昌龄)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 ‎(2)现在太子还没有确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谟”“古”“左右史”“陛下”“天下之人”“帝”“我”,虚词“以”“所”“为”“之”,标志性词“奏”“曰”,‎ AC项,“书”是动词,记录的意思,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左史、右史官,该词前面要断开,排除AC两项;‎ B项,“帝”是“曰”的主语,意思是“皇帝说”,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魏谟上奏说:“古时设置左史、右史官,记录得失以便保存下来作为借鉴。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我不记录;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录下来的。”皇帝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看过起居注。”句子可以断开为:谟奏/古置左右史/书得失以存鉴戒/陛下所为善/无畏不书/不善/天下之人亦有以记之/帝曰/不然/我既尝观之/‎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嫡,宗法制度下妻或妾生的长子”解释错误,应是“嫡,封建宗法制度中正妻所生的儿子”。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虽劝谏失败”说法错误,根据原文“工降润州司马”,说明魏谟的劝谏应是有效的。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不辜”,无罪之人;“特”,特意;“被”,就是被动词;“矜”,怜恤;“贷”,宽恕;“中外”,古今异义词,指朝廷内外;“以为”,认为;“中外以为屈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2)中的“东宫”,指太子;“以”,任用;“正人”,指正直的人;“傅导”,辅助、教导;“副贰”,专有名词,特指太子;“负……之重”,担负……的重任;“则非得负副贰之重”,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魏谟,是魏征的第五代孙,字申之,考中进士科,同州刺史杨汝士(向朝廷)举荐(魏谟)担任长春宫巡官。唐文宗(李昂)读《贞观政要》,想到魏征的贤良,下诏寻访他的后代。魏谟身材魁梧,容貌清秀,皇帝认为他不寻常。‎ 经略使董昌龄诬陷并杀害了参军衡方厚,被贬为溆州司户,不久改任峡州刺史。魏谟上奏章进谏说:“帝王赦免有罪的人,只有故意犯罪的人不能赦免。现在董昌龄杀戮无罪之人,(董昌龄)却特意被怜恤宽恕,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枉法。(朝廷)又授予董昌龄刺史的职务,让(他)又去治理百姓,这会使典章制度混乱,背离至善至美的政治。”(最终)皇帝下诏(让董昌龄)改任洪州别驾。在此之前,皇帝对宰相说:“太宗皇帝得到魏征,弥补缺失。我如今得到魏谟,(他)必定能极力劝谏,我不敢希求达到贞观之治的境地,或许也可以处于没有过失的地步了。”教坊有位擅长创制新曲的乐工,皇帝下诏授予(他)扬州司马的职务,议论的人极力进谏说扬府司马官品很高,不适合授予地位低贱的乐工,皇帝有意偏袒乐工。宰相授意谏官不要再进谏了,唯独魏谟坚持劝谏说不能这样做,(最终)乐工被降格任润州司马。不久,(魏谟)转任起居舍人,文宗给魏谟下诏令说:“我行事有不正确的,(你)不要犹豫只管上奏,论述自己意见。”魏谟说:“臣以前担任谏官,所以能够正言规劝;现在(我的职责)是记录皇帝的言行,不敢超越职分。”皇帝索要起居注,魏谟上奏说:“古时设置左史、右史官,记录得失以便保存下来作为借鉴。陛下只要是行事正确,就不要担心我不记录;如果陛下所做的事有错误,(即使我不记录)天下的人也会记录下来的。”皇帝又说:“不是这样的,我曾经看过起居注。”魏谟说:“从前您索取观看,是史官失职。陛下一看,那么后来所记录的内容必然会有避忌,好坏失真,不可以作为历史,况且后代怎么能相信呢?”皇帝于是停止索看起居注。‎ ‎(皇帝)破格提拔(魏谟)担任谏议大夫,兼起居舍人,魏谟坚决辞让,皇帝没有同意,于是(朝廷)授予(魏谟)这两个官职。‎ 当初魏谟的提拔,是李珏、杨嗣复推荐的。唐武宗(李炎)继位,魏谟因被指为两人的党羽而获罪,被贬出京城任汾州刺史。唐宣宗(李忱)继位,召(魏谟)入京城授予给事中的官职,升任御史中丞,(魏谟)揭发驸马都尉杜中立的贪赃行为,致使有权势的皇亲国戚收敛骄横气焰。不久,(魏谟)晋升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魏谟)建议说:“现在太子还没有确立,不早点任用品行正直的人辅助、教导被确立的太子,(被确立的太子)就不能担负太子的重任。”并且留下眼泪,皇帝被(魏谟这番话)感动。当时皇帝年岁已高,太子尚未确立,(这番话)被大臣们推重。‎ 唐宣宗(李忱)大中十年,(魏谟)以平章事的身份兼任剑南西川节度使。(魏谟)患病,上奏章请求(朝廷)选择别人替代自己,被召入京城授予吏部尚书的官职,因长期患病,任检校尚书右仆射、太子少保。(魏谟)去世,时年六十六岁,被追赠司徒的职衔。‎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定风波·次高左藏使君韵①。‎ 黄庭坚 万里黔中一漏天,屋居终日似乘船。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②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戏马台南追两谢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 注释:①为黄庭坚贬谪黔州期间的作品。②鬼门关:即石门关,今重庆市奉节县东,两山相夹如蜀门户,“天下之至险也”(陆游《入蜀记》)③戏马台:项羽所筑,晋时刘裕北征至彭城,九月九日会将佐群僚于戏马台,赋诗为乐。当时,谢瞻和谢灵运各赋诗一首。‎ ‎14. 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词前两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黔中秋来阴雨连绵,叫人困苦不堪的状况,表明贬谪环境之恶劣。‎ B. “及至”“催醉”描绘了重阳放睛诗人登高痛饮的形象,流露出喜悦之情,表现了诗人忘怀得失的胸襟。‎ C. “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以鬼门关的险峻衬托诗人被贬后的悲愁。‎ D. 全词“催醉--簪菊--驰射”,结构一抑三扬,衬跌有力;铸词造句新警生动,用典自然贴切,富于生气。‎ ‎15. 吉林大学喻朝刚教授在《宋词观止》中评价此词,显示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不甘消沉精神风貌。你是否同意这一评价?结合全词分析。‎ ‎【答案】14. C 15. 同意。①纵饮狂欢,喜出望外。诗人虽被贬谪,然而当重阳放晴,照例纵饮狂欢,表现出喜悦之情。②头上簪花,自负不服老。以老翁头上插花的举止,以“莫笑”“君看”的自负口吻,表现出不服老的气概。③比肩古人,豪情满怀。末尾引用典故,表明诗人重阳节不但照例饮酒赏菊吟诗,还骑马射箭,气概要直追古时名流。‎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项,“以鬼门关的险峻衬托诗人被贬后的悲愁”错误。“鬼门关外蜀江前”回应“万里黔中”,点明欢度重阳的地点。“鬼门关”这里是用其险峻来反衬一种忘怀得失的胸襟,颇有几分傲兀之气。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如本题,观点为同意。“及至重阳天也霁,催醉,鬼门关外蜀江前”,写重阳放晴,登高痛饮。说重阳天霁,用“及至”“也”二虚词呼应斡旋,有不期然而然、喜出望外之意。久雨得晴,又适逢佳节,真是喜上加喜。“莫笑老翁犹气岸,君看,几人黄菊上华颠”,古人重阳节有簪菊的风俗,但老翁头上插花却不合时宜,即所谓“几人黄菊上华颠”。作者借这种不入俗眼的举止,写出一种不服老的气概。“君看”、“莫笑”云云,全是自负口吻。“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此处巧用晋诗人谢瞻、谢灵运戏马台赋诗之典。末句中的“拍肩”一词出于郭璞《游仙诗》“右拍洪崖肩”,即追踪的意思。抒发了作者虽被贬黔州、身居恶劣环境,却穷且益坚、老当益壮,不屈于命运的摆布的乐观精神和博大胸怀。‎ ‎【点睛】此类题思考方向:①解读题目,明确要求。即弄清前人评论的具体角度(内容、技巧、炼字、感情基调、语言特色等),诗论引文中已知的信息(评论角度、对象、已告知的特点概括等)。②精读诗歌,整体感知其主旨、情感、抒情方式和写法上最明显的特点。③对第一问“是否同意”原则上要顺应命题者的意图(同意),但也不绝对。④然后回归原诗,结合具体内容阐发自己持有该观点的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习主席引用屈原《离骚》中的名句,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不向官职比自己高的人学习,原因是“____________”巫医乐师工匠们相互学习,导致上大夫之族“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 ‎(3)在《己亥杂诗》中,龚自珍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2)官盛则近谀 (4).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5). (3)落红不是无情物 (6). 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余心、犹、谀、落红。‎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先锋是改革开放杰出贡献表彰对象勇立时代潮头、 ,奋力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标志特征,使用“改革先锋”名称主题鲜明、寓意深刻、易于传颂。关于“中国改革友谊奖章”,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及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目前国家对外籍人士表彰的名称有“友谊勋章”“中国政府友谊奖”等,形成了功勋荣誉表彰体系的“友谊系列”。为体现外籍人士对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友好态度、合作意识和所作贡献,( )。‎ 在奖章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改革先锋奖章以“春华秋实”为设计主题。累累硕果象征改革开放40年的丰硕成果,迎风飘扬的旗帜诠释获奖者砥砺奋进、 ‎ ‎、阔步前行的先锋精神,丰碑象征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编织的中国结寓意全国人民携手并肩, ,共同编织“中国梦”。中国改革友谊奖章以“友谊之春”为设计主题。牡丹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象征,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编织纹和蓝色丝带象征中国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交融与合作。指针和橄榄枝意指在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继续走和平开放的发展道路,诚邀国际友人参与中国改革开放新征程。‎ 改革先锋们为推动改革开放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人民群众的优秀代表。每名人选背后,每名人选背后,都有一段中国______历史进程,彰显了改革开放鲜明特征。‎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敢为人先 披荆斩棘 众志成城 波澜壮阔 B. 身先士卒 筚路蓝缕 集腋成裘 波澜壮阔 C. 敢为人先 披荆斩棘 集腋成裘 气势磅礴 D. 身先士卒 筚路蓝缕 众志成城 气势磅礴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友谊”字样使表彰名称的意义更鲜明 B. 把“友谊”字样鲜明地刻在表彰名称上 C. 表彰名称中含有“友谊”字样更为鲜明 D. 含有“友谊”字样的名称会被优先授予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B. 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C. 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D. 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本题中,‎ 第一处,敢为人先,指有勇气做别人没有做过事。身先士卒,作战时将帅亲自带头,冲在士兵前面,现用来比喻领导带头走在群众前面。此处是用来阐述先锋的,而“先锋”不一定是领导,选用成语“敢为人先”,排除BD两项;‎ 第二处,披荆斩棘,比喻扫除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根据文中的“40年”“砥砺奋进和”“阔步前行”更加强调的是困难和障碍,故选用成语“披荆斩棘”,排除BD两项;‎ 第三处,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能克服困难,得到成功。集腋成裘,比喻积少成多;由文中“全国人民携手并肩”可知应选用成语“众志成城”。排除BC两项;‎ 第四处,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盛大。文中强调的是群众运动,故选用成语“波澜壮阔”。排除CD两项。‎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根据前后主语一致原则即可得出答案。括号所在的上文主语是“表彰名称”,再结合后文“在奖章设计上,也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可知所填写的句子主语该是“表彰名称”,只有C项“表彰名称中含有‘友谊’字样更为鲜明”主语是“表彰名称”,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本题,划线句子“牡丹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象征,以绽放于春天的牡丹花寓意国际友人改革开放以来的繁荣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存在两处毛病,第一处“牡丹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象征”说法不够准确,可将“象征”改为“元素”,第二处,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一般是“为……做出贡献”,这里缺少介词“为”,在“国际友人”后加介词“为”。再来看选项:‎ A项,“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象征”说法不准,可将“象征”改为“元素”,排除A项;‎ B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一般是“为……做出贡献”,这里缺少介词“为”,在“国际友人”后加介词“为”,排除B项;‎ C项,“牡丹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说法不准,可将“象征”改为“元素”。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一般是“为……做出贡献”,这里缺少介词“为”,在“国际友人”后加介词“为”。排除C项。‎ 故选D。‎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20.著名学者谢小庆教授在《审辩式思维》一书中说,审辩式思维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表现在认知、表达和人格三个方面,其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排序已经由命题人打乱):(1)凭借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2)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3)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质疑;(4)善于反省自身的问题,对异见保持宽容的态度;(5)认识和理解一个判断或命题具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和概括范围;(6)凭证据讲话。‎ 请根据谢小庆教授对“审辩式思维”的六点表述,合理排序,组织好语言,为“审辩式思维”下个定义,不超过120字。‎ ‎【答案】审辩式思维是一种能在一定范围中认知和学习,善于质疑,能够借助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善于反省自我,对异见保持宽容的态度,并能够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的思维方式。‎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需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将所给句子合理排序,为“审辩式思维”下定义,考生首先要明确下定义的一般要求,找出被定义的概念和属概念,然后再将所给句子合理排序,写出答案。‎ ‎ 本题中,被定义概念为“审辩式思维”,属概念为“思维方式”,由此可确定答案应用“审辩式思维是……思维方式”的基本格式。再看所给句子,(3) (5)是阐述认知思维,应先说“学习”再说“质疑”;(1)和(6)都是阐述表达思维,从内容来看,可以合并为(1);(2)和(4)是阐述认知态度和人格,可先说“反省自身”再说“承担责任和后果”,最后,考生按按照“认知、表达和人格”的顺序来整合并组织语言,形成答案。注意主体框架正确,同类整合不重复,排序得当。‎ ‎21.根据“审辩式思维”的表述,结合你阅读《红楼梦》的体会,谈谈黛玉和宝钗,你喜欢谁?并说明理由。‎ ‎【答案】【答案示例一】喜欢黛玉理由。理由是她天生丽质、气质优雅、多愁善感,具有优雅温婉的外表;她聪慧睿智、博闻强记、才华横溢,具有浓郁的诗人气质;她超凡脱俗、心高气傲、洞明犀利。‎ ‎【答案示例二】喜欢宝钗理由。理由是她高贵美丽,肌肤丰泽、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任是无情也动人;她端庄稳重、温柔数厚、豁达大度、宠辱不惊、喜怒不形于色;她聪明机警、饱读诗书、善解人意、能说会道、伶牙俐齿。‎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和对名著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要求根据“审辩式思维”,谈一谈是喜欢黛玉还是喜欢宝钗,并要阐明理由。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审辩式思维”,然后回忆《红楼梦》中关于黛玉和宝钗的情节,思考黛玉和宝钗的形象特征,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形象,阐明理由即可。结合上一题可知,审辩式思维是一种能在一定范围中认知和学习,善于质疑,能够借助事实合乎逻辑地论证观点,善于反省自我,对异见保持宽容的态度,并能够直面选择,果断决策,勇于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和责任的思维方式。这就要求考生在答题时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原著阐明理由,能够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索菲亚是美国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女性”机器人,日前被沙特阿拉伯正式授予公民身份。索菲娅看起来就像人类女性,拥有橡胶皮肤,能够使用很多自然的面部表情。它的发明人汉森说:“她的目标就是像任何人类那样,拥有同样的意识、创造性和其它能力。与人类极为相似的人类机器人索菲娅自曝愿望,称想去上学,成立家庭。索菲亚当天在沙特也说“人工智能将帮助人类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材料二: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前曾向英国《独立报》表示,人类必须建立有效机制尽早识别威胁所在。防止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霍金表示:一个超级聪明的人工智能可以非常好地实现它的目标。如果这些目标没有与人类一致,人类就麻烦了。‎ 材料三:管子曰:“君子使物,不为物使。”‎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人工智能时代,危机还是机遇 ‎ ‎ 黑格尔说:“真正有价值的悲剧不是出现在善恶之间,而是出现在两难之间。”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正处在这样的境地。‎ 人工智能可以在不少具体的工作(比如围棋)中学得比人类快,做得比人类好,可以在许多工作中取代人类。那么,人的价值该如何体现?‎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新科学、新技术总会在不破不立的因果链条中引发社会阵痛:布鲁诺因捍卫和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而被烧死;奔驰之父,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5年制成的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也曾被人嘲讽为“散发着臭气的怪物”……我不算有神论者,但有时会乐观地认为,先进技术的出现,或许是上天的善意,一边把人类从旧的产业格局和繁重劳作中解放出来,一边鞭策人类做出种种变革。‎ 比如人工智能,它将在大量简单、高重复性、无须复杂思考就能完成决策的工作中取代人类,如汽车驾驶、外语翻译、交易员,等等。人类历史从未像今天这样复杂、玄妙,但这也是在提醒人类:应该往前走了!‎ 人工智能时代,更多的人将转到新的岗位,一部分人可以因社会财富的丰富而选择更加自由的生活,或完全依赖社会福利体系。未来我们都将面临抉择:到底要怎样生活?‎ 美剧《真实的人类》里,合成人说:“我不惧怕死亡,这使我比任何人都强大。”人类则说:“你错了。如果你不惧怕死亡,那你就从未活过,你只是一种存在而已。”这一段对白让我深有感触。‎ 这是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另一种质的不同。人工智能无法像人一样体悟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内涵,更无法像人一样因高山流水而逸兴遄飞,因秋风冷雨而怆然泪下,因子孙绕膝而充实温暖,因月上中天而感时伤怀……这些感触,只有人类才能感受到。也恰恰因为人的生命有限,才使得每个个体的“思想”和“命运”都如此宝贵而独特。‎ 人的情感、自我认知等,都是机器所没有的。人类可以跨领域思考,可以从短短的上下文和简单的表达中分析出丰富的语义。当李清照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时,她不仅仅是在描摹风景,更是在寄寓相思。当杜甫写出“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的句子时,他不仅仅是在感叹人生际遇,更是在阐发忧国之情。这些复杂的思想,今天的人工智能还无法理解。‎ 所以,不断提高自己,善于利用人类的特长,善于借助机器的能力,这将是未来社会各领域人才的必备特质。无论机器可以快速完成多少工作,人类都可以借助机器这个工具来提高自己,让自己的大脑在更高层次上,完成机器无法完成的复杂推理、复杂决策以及复杂的情感活动。‎ 借助车轮和风帆,人类在数百年前就周游了地球;借助火箭,人类在数十年前就登临月球;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人类创造了浩瀚缤纷的虚拟世界;借助人工智能,人类也必将设计出一幅全新的科技与社会蓝图,为每个有情感、有思想的普通人提供最大的满足感与成就感。‎ 在人工智能時代,如果不想失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不想成为“无用”的人,唯有从现在开始,找到自己的独特之处,拥抱人类的独特价值,成为在情感、性格、素养上都更加全面的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第一则材料中心内容是人工智能日益强大,有可能会取代人类进行大部分工作。第二则材料是霍金的观点:人类必须建立有效机制,防止人工智能对人类带来的威胁进一步上升。而第三则材料则是中国古代先贤的名言“君子使物,不为物使”。先贤认为君子使役万物,而不为万物所使役。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世界之中,离不开客观存在的物质,没有人可否认周围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但人类之所以能够走上食物链的顶端,在于他们懂得如何利用思想,如何利用他物。君子使物,因为他们通过已有的条件与规律,去创建他们的客观世界,而不被周围的事物所限制,扭转自己所处的不利局面。显然,出题者意图在于正视人工智能的发展,不要无谓地恐慌,并且要努力做到“不为物使”。人应当能善于利用人工智能,而不是被人工智能所役使和束缚。作文时,切忌偏离这一主题,写出一部“科幻大片”。‎ 参考立意:①人工智能时代,危机还是机遇;②如何做好措施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③人类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④人工智能生存还是毁灭?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⑤科技造福人类。⑥挑战与机遇并存。‎ 素材:‎ ‎1.据媒体报道,机器人裁缝“Sewbot”诞生,该机器人每22秒就能生产一件T恤衫,每天能生产80万件T恤。使用这种机器人的一家中国服饰公司董事长表示:“我们将建立21条生产线。当所有生产线完全投入使用时,每22秒就能制作出一件T恤。在全球范围内,即使是最便宜的劳动力市场也无法与我们竞争。对此我感到很兴奋。”‎ ‎ ‎ ‎2.就在前不久,围棋界上演了精彩的“人机大战2.0版”,年轻的世界围棋第一人——柯洁以0∶3的比分,毫无悬念地输给了智能机器人AlphaGo。‎ ‎3.人工智能导致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下岗潮”则迫在眉睫。正如李开复所说:我认为未来10年,大部分人类只需思考5秒钟以下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从比例上来说,未来10年人类50%的工作都会被取代,比如助理、翻译、保安、前台、护士、记者、会计、教师、理财师……‎ ‎4.智能机器既可以在阿里和京东的仓库里精准快速地完成商品的分拣、运输、出库,也可以在农田里采水果、摘棉花、打农药,还可以完成宝马汽车生产厂里90%的工作;澳大利亚已经出现无人驾驶卡车,英美已经出现无人驾驶出租车,浙江安吉县已经在用无人机给山区投递邮件;智能机器扫地、给花草浇水已经不在话下,还可以给各种会议做速记,速度和准确度超过所有人类速记员。财经作家吴晓波因此感叹,一个智能程序就能消灭一个行业。‎ ‎  ‎ ‎5.在美国最赚钱的知识产权律师、破产清算律师,已经受到人工智能程序的严重威胁:一种处理法律文件的自然语言处理软件,能让知识产权官司的成本下降99%;一款集成了过去五六十年所有破产案件的智能软件,与每个濒临破产的人或企业互动之后,就会自动推荐最科学高效的破产程序,这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破产清算律师的前途。‎ ‎6.许多国家都在抱怨看病难,人工智能医生是很好解决之道。它们不需要预约,仅凭借一个手机APP就可以为病人做全年无休的健康监测,甚至在病状出现前就能判断出病因,因为它们掌握着人类医生无法掌握的大量数据。在美国,看X光片的放射科医生年薪数十万美元,但如此高智力的工作,却完全可以被自动识别癌细胞的人工智能软件取代,其病情诊断不仅比放射科医生更精准,而且其成本只有人工的1%。‎ ‎7.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一位18岁女高中生,通过对乳腺癌患者的760万个大数据的深度分析,设计了一种确定乳腺癌癌细胞位置的算法,预测准确率高达96%,超过了所有专科医生的水平。这样具备高AIQ的年轻人就是人工智能时代最抢手的人才。‎ 行文结构: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人生有义,铁甲无情》,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接下来引材料,开门见山点明人工智能已经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代替人类,但是人类要保持在地球上的主宰地位,并怀有一颗充满爱的内心;接下来采用例证法,通过事例论述人工智能已经在某些领域超越人类,代替人类,但是却缺少人类的情感和价值观;接下来以管子的名言引入分论点“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论述人工智能的缺陷,提出人类要防止被人工智能所代替,青年人要具备随机应变的能力,最能适应极速变化的智能社会;最后再次引用名人名言,并用优美的语段发出号召,重申中心“人生有义,铁甲无情”,做到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点睛】料作文是命题者为写作者提供一定的材料(包括文字或其它的语言形式),要求写作者按照材料的内涵来立意作文写材料作文,最关键的是审题立意,给的材料本身包含着深刻道理,并"成为写作者的立意指向",因此读懂材料就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审题其实就是审材料一般来说,材料的文字表面并不难懂,问题在于是否能够准确地分析出材料所表达的深刻道理,继而确定自己对这个道理的正确态度对材料的理解是多元的,因而构思立意也是多样的。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