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00 KB
  • 2021-06-06 发布

江苏省徐州市2021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徐州市 2021 届高三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古代文学上,“文学自觉”指的是文学创作主体意识到文学的独立性和价 值性,自觉地对文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等进行探讨和认识,促进文学按其自身 的规律向前发展。 根据当代学者胡旭的研究,中国文学自觉有以下标志: 标志之一是张衡《归田赋》的出现。张衡曾用十年时间写成《二京赋》。 该赋的主旨是讽谏帝王公侯节俭,但这篇花费巨大精力所作的大赋,于政教却 丝毫无补。面对着朝政日非、江河日下的局面,其道家思想开始抬头。《归田 赋》中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恬淡情趣。赋中分明已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在,自我意 识加强了,个人价值得到了关注。此后,抒情小赋不断出现,辞赋成了文人抒 情写意的工具,实现了文学的自觉。 标志之二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大约在桓、灵之世,出现了一批文人 五言诗,其代表就是选录于《昭明文选》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在内容上表 现了“人的自觉”。“十九首”的内容不外游子之歌和思妇之词两个方面,诗 人们慨叹人生的短促和前途的渺茫,抒写了羁旅愁怀和离别相思,情调是悲哀 而深沉的,这些慨叹正是对人生的执着与重视。“古诗十九首”的抒情十分真 实强烈,作者们对自己的种种情感,毫不掩饰,一寄之于诗。这说明古诗的作 者们不再把文学作政教的附庸,而是为满足自己的抒情需要进行创作;人的主 题鲜明了,文学成了表现人生、人的命运、人的心灵的文学。 标志之三是散文创作方面新面貌的出现。首先是各体散文的长足发展。以 文体而言, 碑、铭、诔、箴、书、笺、檄、策、令、议、记、嘲、谒文、连 珠等,种类繁多。其次,东汉中后期散文逐渐趋向整齐华美。一是在句式、音 节、辞藻、用典等方面做文章,着力创造出一种形式美;二是讲究散文风神的 飘逸与灵动。 (摘编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二: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 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 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 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不同于 18 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 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 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 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周易·贲》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 明以止,人文也。”孔门四科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文学指以六经 为代表的儒家典籍,六经实乃文学 之渊府。 中国“文学”的内涵虽然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 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的“文本同而末异”,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 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 但 20 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 19 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 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照此标准,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中国古代文 学研究者更侧重于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 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 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 其价值的否定。若将六经、诸子等以原道、载道为价值追求、引导社会向善为 终极目标的著作从中国文学史中剥离,中国文学研究将不具有完整性。 在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之前的欧洲,文学观念也包含了修辞学、诗歌、 历史、哲学和宗教等复杂内容,并非仅限于在虚构意义上。斯达尔夫人的文学 观既不适用于中国古代文学,也不能涵盖 18 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倡“魏晋文学自觉说”者多以曹丕《典论·论文》之“诗赋欲丽”为据, 认为魏晋时期文学从政治、教化和社会责任感的束缚中挣脱,重视表现个人情 感,对艺术审美性有了自觉追求。事实上“文学的自觉”这一概念并不适合中 国文学的实际状况,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自身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追求,体现 在两个方面:一是言说目的很明确,即言志载道;二是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 有深刻认识并自觉追求。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说“孔子以前,有言有文,直 言者谓之言,修辞者谓之文”,足见孔子之前中国文学已有建言修辞的良好传 统。 中国古代文学包括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未有过“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曹 丕对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评价与《左传》所载的“三不朽”思 想一致,都表达了建功立业、名垂后世的终极人生理想。陆机《文赋》最早系 统地探讨文学创作的问题,虽强调了文学的情感因素与形式美感,但他也认为 要“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并将文学的根本目的归结到载道教化一 途。 (摘编自刘娟《中国文学史的本与末》,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东汉张衡精心创作的小赋《二京赋》具有强烈的教化功用,抒情性强烈,推 动了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 B.依照西方的“文学”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完全不具备文学的 特征与因素,根本无法称之为文学。 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只能适用于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并不适用于中国文 学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D.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应是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价值追求与文学自身审美 追求始终同行共进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根据材料一中胡旭的研究,可以推断他认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并不是发 端于魏晋时期,至晚肇始于东汉。 B.“古诗十九首”中“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里的 及时行乐思想就蕴含着人生苦短的悲哀。 C.材料二中,作者对“文学的自觉”观点进行否定,其深层目的是为了充分否定 新月派和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 D.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文艺教育对人的心灵影响的强 调,这就与斯达尔夫人《论文学》中的观点相悖。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反映“先秦文学已对文辞之美有自觉追求”的 一项是(3 分) A.《左传》引用孔子的话说:“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论语•颜渊》中曾子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C.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六经具有“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特点。 D.刘知几评《左传》说:“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琢磨润色,独成一手。” 4.请结合材料一,概括“文学自觉”的特征。(4 分) 5.材料二中作者为何否认“魏晋文学自觉说”?请分条说明其理由。(6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登泰山记 于坚 ①虽然这个时代最时髦的登山方向是朝着海拔去,人们穿着德国或美国设 计、中国制造的登山鞋,朝珠穆朗玛去,朝阿尔卑斯去。但泰山依然是中国最 伟大的圣山,至少在普通人心目中是如此。登泰山不难,不必有什么登山装备, 甩着两只手,最多在山门那里花五元钱买根竹手杖。泰山的一个意思,就是任 何人都可以登上去。“泰,安也”(《字汇》),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 子·庚桑楚》),“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此山如果不泰, 而是奇险危绝,那么大多数人是爬不上去的。比如华山,因为开通了缆车, 现 在旅游的人多了,过去能够登上去的,基本上是探险家。“泰”是一种普遍广 大深厚永恒的定力,共享的范围广阔。所以登泰山是一种赶庙会式的活动,红 男绿女、南腔北调、扶老携幼,浩浩荡荡、摩肩接踵,不是去探险,而是回家, 回到某种永恒的怀抱中,安于泰。 ②孔子登泰山,想必与今日大多数人登泰山一样,悠悠晃晃,一路妙语论 道,述而不作,把老生常谈说得字字珠玑。在松荫下听一阵雾,走一段,又卧 在肥石上听一阵溪唱,再走一段。边走边思,思路,必须安之若“泰”,如果 每走一步都要惊魂半晌不定,“畏产生于敞开了的未来,惧形成于丧失了的当 前”(海德格尔),就没法思了。“存在之思是一种高级的漫游……幽僻小径, 它拒绝成为一条拯救之道,也不会带来什么簇新的智慧。这条小径至多不过是 一条田间小路”(海德格尔)。我曾经去德国海德堡,那里的山上有一条“哲学 家小路”,据说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海德格尔等都走过。我在 一个黄昏去走了一段,今日回想起来,那山也是泰山似的安泰。 ③上泰山的路有很多条,只有孔夫子的老乡——本地居民知道。大多数游 客都只能走用石阶修起来的、要收门票的这条。泰山本是舒缓陡峻地势不同的, 登山的“直线”一修,山势就成了一条直达山顶的陡坡,省略了原始山路的七 弯八拐,时间也省多了。但许多路段很无趣,石阶一级接着一级,登山者喘气 喘得像是在参加奥运会,年轻人还要比赛,用最短时间抵达山顶成了登山的唯 一目的。我估计孔子当年登山,必是依山势,“之”字形攀登,“仁者乐山”, 如何乐路,要在林泉松壑之间绕行,顺着地势,它高你高,它矮你矮,它平你 平,它陡你陡;它雾出高岫,你拨雾而深;它泉过低谷,你涉水而湿;水一样 地随物赋形,顺着山之路,而不是一条强行霸占的直线,泰山没有这种直线。 登顶也不是唯一目的,对山势本身的体会才是登山之乐。普通人虽然不登珠峰, 但心思与登山队员还是一样,只盼着登顶这条“拯救之道”,而忽略“途中”。 更快的,直接坐车子到山腰,再乘缆车,几分钟就可直奔山顶,省略了登山。 泰山之顶,如果不是盖了许多庙宇,原始的样子,最高处就是几块枯石,就像 失去了头发的秃子。 ④我们一行,也逃不脱“抢占制高点”这种时代哲学的影响,第一日上山 就错过了泰山经石峪《金刚经》石刻,那石刻在登山直线的一侧,旁枝逸出, 泰山的一条缝里面,秘藏于松树之间。眼见行人个个低头赶路,就担心自己走 慢了泰山就要被高速列车运走似的,错过了“圣经”。 ⑤泰山在人们心里,不是一座实实在在的山,而是一座圣山,是“拯救之 道”。所以给我这个读书人一种印象,泰山似乎寸草不生,只有石刻、不朽的 文字与神迹。我为泰山 准备的不是脚底板而是磕膝头。 ⑥当我在一个春天抵达泰山时,发现它其实草木葱茏,流水潺潺,满山鲜 花,松、柏、柳、杨、槐、梧桐、瓦松、山柳、花楸、石竹、麻栎、海棠、野 樱花、核桃树、枣树、杏树、桃树……万木林立,山谷苍翠。飞禽走兽想必也 是有的,只是躲着我们。最美的是山北的泰山美人梨,正大片大片地开着花, 像是刚刚下了—场小雪。山谷中到处是敦实的美石肥岩,深厚浑圆,其间溪流 潺潺,山景柳暗花明,峰回路转,雾去云生,真是一座可以颐养生命的灵山。 据说历代帝王来泰山封禅,都要“食素斋,整洁身心”。素斋,就是大地的原 生态,生命的本源。齐鲁大地,呆板的大平原上忽然出现这样一座天赐的花果 松柏清泉美石之山,那就不仅是给养,也是启示。世界已经如何,世界应当如 何,泰山是一道准绳。道法自然不是乱法,上善若水,法的是泰山。“莫春者, 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如果在 荒山绝岭,大漠孤烟,孔子大约也生不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 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的哲思吧。这就是“泰”。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由人们喜欢攀登珠穆朗玛、阿尔卑斯等高海拔山峰这一时髦现象起笔, 引出下文。 B.文章通过描述孔子登山和德国“哲学家小路”,说明正因安之若泰,才会产生 簇新的智慧。 C.登山的“直线”一修,虽然节省了登山的时间,却扼杀了游客对山势本身体会 的登山之乐。 D.文章记叙了作者为了观赏经石峪石刻沿着登山直线匆忙赶路而忽略了很多 沿途风景的过程。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引用了《论语》和《庄子》对“泰”字的解释,并用华山和泰山对比,突 出了华山的险峻。 B.文章在描述想象孔子登泰山的情景时,长短句结合,多用短句,语言灵动, 错落有致, 富有变化。 C.文章运用衬托的手法,以古人享受依山势登山的乐趣,反衬了现代大多数游 客直线登 山的无趣。 D.文章引用了《字汇》《庄子》等文献,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采,使 文章具有厚重感。 8.请简要梳理本文的行文思路。(4 分) 9.如果你是导游,在泰山脚下,你将如何向游客介绍泰山?请结合文章写一段 导游词。(不超过 100 字)(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也。身长八尺,容貌魁伟,精于《三礼》,兼善《春秋》 百家之说。任城王澄重其学业,为其声价。澄功衰在身,欲七月七日集文武北园马射。普 惠奏记于澄,澄意纳其言,托辞自罢。澄转扬州,启普惠以羽林监领镇南大将军开府主簿, 寻加威远将军。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十匹以充行 资。还朝,仍羽林监。 时太后父胡国珍薨,赠太上秦公。普惠以前世后父无太上之号,诣阙上疏,陈其不可。 左右畏惧,莫敢为通。太后览表,亲至国珍宅,召集五品以上博议其事。普惠以理正之, 无所屈。初,普惠被召,传诏驰骅骝马来,甚迅速,伫立催去。普惠诸子忧怖涕泗。普 惠谓曰:“人生有死,死得其所,夫复何恨。”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普惠以天下人调. ,幅度长广,尚书计奏,复征绵麻,恐人不堪命。上疏又表乞 朝直之日,时听奉见。自此之后,月一陛见。及任城王澄薨.,普惠荷其恩待,朔望奔 赴,至于禫除,虽寒暑风雨,无不必至。初,澄嘉赏普惠,临薨启为尚书右丞。尚书诸郎 以普惠地寒,不应便居管辖,相与为约,并欲不放上省,纷纭多日乃息。魏子建为益州刺 史,有赃罪。普惠往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德之。 萧衍弟子西丰侯正德诈称降款,朝廷颇事当迎,普惠上疏,请赴扬州,移 还萧氏,不从。俄而,正德果逃还。后除光禄大夫、右丞如故。出除东豫州刺 史。淮南九戍十三郡,犹因萧衍前弊,别郡异县之人错杂居止。普惠乃依次括 比①,省减郡县,上表陈状,诏许之。宰守因此,绾摄有方,奸盗不起,人以 为便。 普惠不营财业,好有进举,敦于故旧。冀州人侯坚固少时与其游学,早终。 其子长瑜,普惠每于四时请禄,无不减赡,给其衣食。 孝昌元年三月,在州卒,时年五十八。赠平北将军、幽州刺史,谥曰宣恭。 (节选自《魏书·张普惠传》) 注:①括比:查验登记户籍。 1. 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 A.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 二十匹以充行资 3. B.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 十匹/以充行资 4. C.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 二十匹以充行资 5. D.普惠既为澄所知/历佐二藩/甚有声誉/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绢二 十匹/以充行资 6.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7. A.功衰,古代丧服,指斩衰、齐衰之丧在练祭之后所穿的一种丧服, 级别同“大功”。 8. B.调,唐朝开始施行的一种赋税制度,即每户每年要缴纳一定数额的 丝、麻等物产。 9. C.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本文中的任 城王即为袭爵。 10.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褒 扬意义的称号。 11.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12. A.张普惠学业精深,受到了任城王澄的赞赏和推介,张普惠对任城王 澄打算“北园马射”直言敢谏。 13. B.胡太后打算为去世的父亲追赠太上秦公的称号,张普惠认为这不符 合礼制,于是勇敢地上疏反对。 14. C.任城王澄将要去世的时候,张普惠还在寒冬里满怀希望地前去探 视,即使刮风下雨也没有阻隔。 15. D.张普惠管理淮南时推行的一些措施,有效地去除了原先人口混乱杂 居的弊政,受到了朝廷的肯定。 16.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及议罢,旨劳,还宅,亲故贺其幸甚。 (2)普惠往验之,事遂得释,故子建父子甚 德之。 14.请概括张普惠为官方面的 特点。(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 小题,9 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下面小题。 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① 李白 何处可为别?长安青绮门。胡姬招素手,延客 醉金樽。 临当上马时,我独与君言。风吹芳兰折,日没 鸟雀喧。 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同归无早晚,颍水 ②有清源。 注:①该诗作于李白长安生涯的最后一年。②颍水,许由曾在此洗耳。 1.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诗歌起首两句,以设问入题,点明在青绮门送别友人,为下文抒发与友人 的离别之情做铺垫。 诗歌三、四两句,以酒肆中侍酒胡姬招手邀请去那里饮酒,婉转表达诗人 对裴十八的不舍之情。 诗歌九、十两句,表达了诗人坚持自己的鸿鹄之志,虽然身处逆境,也决 不向现实低头的豪情。 诗歌末尾两句,表明两人对现实的清醒认识、相同归趋,暗含了诗人对裴 十八归隐生活的赞同。 1. 16.“风吹芳兰折,日没鸟雀喧”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屈原《离骚》中的“ ▲ ”和李白《将进酒》中的“ ▲ ”这一比 喻句,都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的感叹。 (2)连 云 港 市 某 宾 馆 名 为 “平 潮 宾 馆 ”,此 名 可 能 来 自 于 《 春 江 花 月 夜 》 诗 中 的“ ▲ , ▲ 。 (3)苏轼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考证了石钟山的得名原因,从而指出“ ▲ , ▲ ”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历代诗余引吹剑录》中记载,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 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 去东坡为之绝倒。 这个故事可以引用到饮酒上来,喝淡酒,宜读李清照;喝甜酒,宜读柳永;喝烈酒 则大歌东坡词;至于李太白则浓淡皆宜,狂饮细品皆可。 我们读唐宋诗词,▲ 。袁枚在《随园诗话》里提过杨诚斋的话: 从来天分低拙之人,好谈格调,而不解风趣,何也?格调是空架子,有腔口 易描,风趣专写性灵,非天才不辨。 1. 18.下列各项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 A.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 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3. B.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 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4. C.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 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5. D.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 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6. 19.在文中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①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 ②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 ③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 ④现代人饮酒讲格调,不讲诗酒 ⑤遥想李白当年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雷 A.②⑤③①④ B.①⑤③④② C.①②⑤③④ D.②④⑤③① 1.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读不同诗人的作品,就像用不同 方式喝不同口味的酒。”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 分) 2.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 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一位孤寡老人,① ,从安徽亳州徒步走到浙江,当晚露宿公园,怪谁呢?很 多人把矛头指向了健康码,但事实上,技术本身没有错,② 。在老人 连纸质版健康码都无法出具的情况下,一些人出于万无一失的安全考虑拒绝 老人乘车,也无可厚非。 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从出门买菜到网上购物,从远程办公 到外出旅行,“一机在手,天下我有”,人们尽享信息技术带来的空前便利。③, 其弊端不容忽视,比如疫情期间被全方位、深层次采集的个人信息是否足够安全,数 字鸿沟下的老 人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求如何保障,都是比较现实的问 题。 1.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 简洁流畅,不超过 60 个字。(4 分) 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福建省 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12 日在福州市开幕。据悉,本届峰 会涵盖开幕式、主论坛、分论坛、成果展览会、创新大赛、应用场景发布和闭幕式七 个环节,会期将持续至 10 月 14 日。峰会期间将举办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包 括发布数字经济百项应用场景,启动第二批“数字化转型伙伴行动”等。峰会还设立 了“云上峰会”平台,线上线下同步展现峰会盛况,通过云计算、VR、人工智能等方式, 充分展示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果。 四、写作(60 分) 1.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2. 1.0 倍、1.25 倍、1.5 倍、2.0 倍,近年来,倍速播放越来越成为音视 频平台的必备功能。这一功能既提高了观看效率,又能保留主要情节。 有人说,倍速播放能让用户的选择更多元,更自由;有人说,倍速播放的 背后是对内 容注水的反抗;也有人担忧,这种行为习惯会影响大脑对于信 息的获取和加工。 针对这一现象,班级准备举行以“倍速播放的利与弊”为题的辩论赛。请 你为正方或 反方的一辩写篇辩论词。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 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 分) 1.(3 分)D(A.《二京赋》是大赋,也没有推动后世抒情小赋的发展;B. 六经、诸子可能含有文学因素, 不能绝对否定;C.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念 也不能涵盖 18 世纪以前的西方文学) 2.(3 分)C(材料二中,作者仅仅是要说明中国古代文学不存在“为艺术而艺术”的“文 学的自觉”,对现代文学领域中的新月派和创造社的文学主张没有表达态度) 3.(3 分)B(“以文会友”中的“文”,指礼乐文章,并非“文辞”之“文”) 4.(4 分)①加强自我意识,关注个人价值;②为满足抒情需要创作;③凸 显人的主题;④文体多样,追求形式华美。 评分建议:每点 1 分。 5.(6 分)①不存在始终不变的“文学”概念作为前提。②中国文学自产生起就有对文辞之美 的自觉追求。 ③魏晋时期文学创作仍然以载道教化为根本目的。(①2-5 节是在围绕“‘文学的自 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 并不存在”进行充分论证,2-4 节分别从先秦、近代以前以及20 世纪以来三个时间段 议论,第 5 节说明连斯达尔夫人的文学观都具有很大局限性。 ②第 6 节作者重点引用钱基博的话语证明,中国文学一直就有对文辞之美自觉追求 的传统。③第 7 节更是直接引用魏晋时期曹丕、陆机的语言论证魏晋时期仍是以载道 教化为文学之本,特别是引用造成误解的曹丕本人的话语,更具说服力)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 分) 6.(3 分)D(文中是我们一行忙于登顶,错过了路边的经石峪石刻) 7.(3 分)A(是为了突出泰山的安泰) 8.(4 分)①首先解释泰山的“泰”字;②接着想象孔子登山的情形;③然后否定大 多数游客直线登山的行为;④最后叙写我登山的经历和感悟。 评分建议:每点 1 分,意思对即可。第②点答“接着强调泰与思的关系” 亦可。 9.(6 分)①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泰山(我们已经来到泰山脚下)。②泰山是一 座圣山,历代帝王来这儿封禅。③“泰”就是安泰,看这山势平缓,大家都能轻松登 顶,让我们慢慢走,欣赏沿途的风景和古迹,④体验泰山颐养生命的灵性,感受回 家的安泰。 评分建议:欢迎词格式 2 分,圣山、颐养生命、安泰每点 2 分,答出两点即可。 超过 100 字者酌情扣 1~ 2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10.(3 分)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 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 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 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句子翻译:张普惠被拓跋 澄赏识之后,辅佐过两任藩王,非常有声誉。回到京城的时候,衣服破烂不堪,拓跋 澄赐予他二十匹绢充作路上盘缠。由此可知 B 项正确) 11.(3 分)D(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 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 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D 项,“……死后所加的褒扬意义的 称号”说法错误。谥号有褒谥和恶谥的区别,故选D)12.(3 分)C(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 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 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 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C 项“任城王澄将要去世的时候”“张普惠还在寒冬里满怀希望 地前去探视”这两句说法错误,原因是:当时任城王澄已经去世,并且错误理解了 古代文化常识“朔望”的含义。原文“朔望奔赴”意思是“初一和十五前去祭奠”。故选C) 13.(1)(4 分)等到(群臣们)议论结束(完毕),朝廷下旨慰劳他,回到家里, 亲友故交都庆贺他实在幸运。 (2)(4 分)张普惠前去调查这件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 子都十分感激他。 评分建议:第一句得分点:“罢”、“劳”、“亲故”和“幸甚”句式各1 分;第二句得分点:“验”、 “释”、“德”和句意通顺各 1 分。“释”翻译为“澄清”也可以。 14.(3 分)①清廉;②敢于直谏;③为政有方。 评分建议:每点 1 分。第③点答“有洞见”“有远见”“有谋略”皆可。本题考查全面把 握文章内容准确概括相关信息的能力。“清廉”体现在他“旋京之日,装束蓝缕,澄赉 绢二十匹以充行资”;“敢于直谏”体现在他对胡太后的父亲去世后追赠封号的态度上; “为政有方”体现在他任东豫州刺史时处理淮南弊政上。 参考译文 张普惠,字洪赈,常山九门人。身高八尺,相貌魁伟,对《三礼》十分 精通,还擅长《春秋》和诸子百家的学说。任城王拓跋澄敬重他的学问,帮 助他提高名声和社会地位。拓跋澄有丧服在身,却想在七月七日召集文武大臣 到北园骑马射箭。张普惠奏劝拓跋澄,拓跋澄从心里接受了他的建议,找借口 停止了这件事。拓跋澄转任扬州刺史,启奏朝廷任命张普惠为羽林监兼任镇 南大将军开府主簿,不久又加官威远将军。张普惠被拓跋澄所赏识之后,辅 佐过两任藩王,非常有声誉。准备回到京城的时候,衣服破烂不堪,拓跋澄 赐予他二十匹绢充作路上盘缠。回到朝廷后,继续做羽林监。 当时太后的父亲胡国珍去世,被追赠为太上秦公。张普惠认为前朝太后 的父亲没有“太上”的称号,于是到朝廷上疏,陈述这样做不妥。侍从们都 畏惧害怕,不敢为他通报。太后阅览了他的表章后,亲自来到胡国珍的宅院, 召集五品以上官员广泛地讨论这件事。张普惠仍按常理纠正,无所屈从。之前, 张普惠被太后召见,传达诏书的人骑着快马驰来,速度非常快,站着催促张普 惠离开家里前往。张普惠的几个儿子都担心害怕得流眼泪。张普惠对他们说: “人总有一死,但只要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等到群臣们议论 完毕,朝廷下旨慰劳他,回到家里,亲友故交都庆贺他实在幸运。 张普惠认为向天下百姓征收的布帛丝绢,幅度太宽数量又大,尚书计议 后上奏皇帝,还要再征收丝绵和葛麻,他担心百姓不堪重负。于是上疏朝廷, 上表请求在朝廷当值时,允许随时进见皇帝。从此以后,每月一次朝见。等 到任城王拓跋澄去世,张普惠因受他的恩遇,初一和十五一定去祭奠,一 直到除去丧服,即使是寒冬酷暑刮风下雨,没有不按时赶到的。当初,拓跋 澄嘉许欣赏张普惠,临终前又奏请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尚书右丞。尚书省的官 员们认为张普惠出身寒微,不应立即担任尚书右丞的官职,他们互相联络, 想一起阻止他上任,这种反对经过很多天才停止。魏子建任益州刺史,犯有 贪污受贿罪,张普惠前往调查这件事,事情最终得以解决,因此魏子建父子 都十分感激他。 南梁萧衍的侄子西丰侯萧正德诈称要投降,朝廷非常重视准备迎接他。 张普惠请求朝廷将萧正德送到扬州,再移交给南梁萧氏,朝廷不同意。不 久,萧正德果然又背叛了北魏逃回到南梁。后来,朝廷任命张普惠为光禄 大夫,右丞的职务仍然不变。出京任东豫州刺史。淮南有九个守备区十三 个郡,仍然沿袭萧衍遗留下的弊政,不同郡县的人错杂混居。张普惠就按照 顺序查验登记户籍,撤销一些郡县,上表奏报说明情况,朝廷下诏批准。地 方官根据他的意见,治理有方,奸盗一类的事情不再出现,百姓都安居乐 业。 张普惠不爱经营财产家业,喜欢举荐人才,对待故交旧友敦朴厚道。冀 州人侯坚固少年时与他一同求学,很早就去世了。他的儿子叫侯长瑜,张普 惠每年四季得到俸禄,没有不减省自己的生活用度,供给他衣服和食物的。 孝昌元年三月,张普惠在豫州去世,享年五十八岁。追赠平北将 军、幽州刺史,谥号宣恭。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15.(3 分)C(九、十两句表达了诗人在面对现实时的内心矛盾) 16.(6 分)①“风吹芳兰折”喻指政治环境恶劣,贤人遭受排挤;②“日没 鸟雀喧”喻指朝廷昏聩,奸臣得志猖狂。 评分建议:每点 3 分。答出“用‘风’比喻政治环境的恶劣,用‘芳兰’比喻美 好的才质,用‘日’ 比喻君王或朝廷,用‘鸟雀’比喻奸佞小人”的,可得 4 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 分) 17.(6 分) (1)日月忽其不淹兮/朝如青丝暮成雪(2)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 月共潮生(3)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评分建议:每空 1 分。第(1)题的第一空填写“汨余若将不及兮”亦可。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8.(3 分)B(A 双引号内要用单引号;C 两个分句间用分号;D 完全引用 问号句号要放在引号内) 19.(3 分)A (原文:乃知饮酒不是容易的事,遥想李白当年斗酒诗百篇,气势如奔 雷,作诗则如长鲸吸百川,可以知道这年头饮酒的人实在没有气魄,现代人饮酒讲格 调,不讲诗酒。) 20.(4 分)①句式不同:改句为一般陈述句,比较普通;原句使用了长短句 (排比、类比),句式错落有致,与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②表达效果不 同:改句抽象机械;原句列举酒与不同诗风,形象生动。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21.(6 分)①因没有手机无法出示健康码;②健康码的巨大作用不容抹杀;③ 但信息技术并非完美无缺 评分建议:每点 2 分,超出规定字数不得分。得分要点:①写出“无健康码”; ②写出“健康码作用大”(答出“出示健康码是考虑公共安全”亦可);③突出转折,强调 弊端(答“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从另一方面看”“事物都有两面性”亦可);意思对即可。 22.(4 分)①第三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在福州市开幕。②峰会期间将举办一系列活动; ③充分展示数字中国建设的最新成果。 评分建议:第①句 2 分,第②③各1 分,总体超出规定字数得0 分。若回答“设立了‘云 上峰会’平 台,线上线下同步展现峰会盛况”可得 1 分(总分不得超过4 分)。超过 60 字的酌情扣 1~ 2 分。 四、写作(60 分) (一)审题与立意 1. 1.审题 本次命题材料,结合本届学生所使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走进 语言现场”表达交流部分— —学会辩论(学会反驳),紧扣当下现实生活,又为考生思考评论提供了较大的发挥空 间。 材料由两个信息完备、表意充分的自然段组成。第一自然段共两句话。第一句客 观描述生活现象,指向明确具体,确立了核心的话题内容。第二句简要概括了这一现 象的主要功能。第二自然段由三个分句组成。前两个分句分别从功能优势和“内容注水” 两个方面展开列举,第三个分句则是对“倍速播放”进行深层的价值探讨。 综合来看,这一命题瞄准新高考命题趋势,体现立德树人的教育初心,适合考生 调动语文积累,展开各种角度,从现象剖析本质,从原因分析结果,颇具广泛的适切性。 此外,命题采用辩论赛的形式,既提醒教师注重对教材的研读,又能指导考生在写作中 提高核心素养。社会热点话题能够有效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勇于表达观 点,表现自我。 1. 2.立意 作为一篇辩论赛的一辩辩论词,只要能围绕材料中的核心概念“倍速播放”的利与 弊明确观点,展开立论,观点鲜明具体,材料充分丰富,论述符合逻辑,均应视为切 题。对于那些能深刻表达独到见解,精彩表现时代情怀,具有认识高度、责任担当和 思辨意识的文章,应该给予较高的肯定。 1. 3.写作注意点 (1)要符合辩论稿的一辩辩论词的基本要求,选择正方或反方均可,但是观点一定要鲜 明清晰。(2) 除了必须符合一般议论文的常规要求之外,还要顶格写称谓语,可不用问 候语,文末不能像书信一样有落款。(3)辩论词要注意思路、语势、逻辑等,要有对话感、 代入感、现场感、说服力。(4)要运用辩论语体,不能完全使用写议论文的书面 语言,否则扣 2~3 分。 (二)判分 1. 1.判分原则 作文阅卷要公正公平;坚持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原则,注重考查考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 情达意的能力,要从切题、立意、选材、结构、表达等写作基本能力和语文素养诸方面 进行全面衡量,综合量分。 只要是观点鲜明、言之有据、说服力强、辩词有个性化、能体现思维机智和语言功 底的辩论词,要敢打高分。 1. 2.判分等级 一类 54~60;二类 48~53;三类 42~47;四类 36~41;五 类 30~35;六类29 分以下。3.特别说明 【立意】①文章立意要与材料相关,且对“倍速播放”理解正确;如出现貌似说“倍 速”实为侧重具体评价“速率”(1.0 倍、1.25 倍、1.5 倍、2.0 倍)不同作用的作文, 应定为五类卷。 ②如抛开“倍速播放”,只写科技、阅读(听读),强调“速率”的不同,视为不切题, 不超过35 分。 ③立意、行文完全与材料无关,定为六类卷。 【文体】辩论词要观点鲜明,言之有据,辩之有理,逻辑严密,切忌泛泛而谈、 四平八稳,也要杜绝以个人体验类的故事叙述代替观点表达和分析。 【其他】①作文评分应坚持兼顾语文素养。凡词汇贫乏、语言无味、面目 可憎者,凡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路混乱者,凡书写潦草、错别字、病句较 多者,一律下浮一个档次;严重者直接判入六类卷。 ②如作文达到三基本(立意基本准确,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应在 41 分 以上判分。以充分肯定的态度正确对待学生作文,有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③对有特色的作文,如语言犀利、逻辑严密、富有机智等,阅卷者应秉持公心,以 欣赏的眼光,勇于打高分,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④文体模糊不清,最高不超过 35 分;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 者,视为六类卷。 ⑤如果既写利又写弊的,35 分以下。 ⑥如果从“倍速播放”迁移到了“倍速生活”,并一直写倍速生活(或倍速观念),而且 不回到“倍速播放”上,则41 分以下。 4.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其中有三分之二以上的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 15 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 超过 8 分。 ②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 字扣1 分,扣满 3 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分不能超过 36 分。(不满 100 字,0~6 分;200 字左右,7~12 分;300 字左右,13~18 分;400 字左右,19~24 分;500 字左右,25~30 分;600 字左右, 31~36 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③游戏考试、游戏人生、语言格调很低的“问题卷”,最高不超过 35 分; 凡思想感情庸俗低下,即 使切题,最高不超过 18 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最高不超过 8 分。 ④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 1 分,扣满 5 分为止。 ⑤缺作文题,扣 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