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77 KB
  • 2021-06-06 发布

2019-2020学年湖南省郴州市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绝密★启用前 湖南省郴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譬如(bì) 歲蕤(ruí) 舳舻(zhóu) 令人瞩目(zhǔ)‎ B.褴褛(1óu) 酣睡(hān) 翌年(lì) 浅尝辄(zhé)止 C.踱步(duó) 造诣(yì) 叱骂(chì) 蓊蓊郁郁(wěng)‎ D.攒射(zǎn) 相勖(xù) 弄堂(nòng) 骇人听闻(hài)‎ ‎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我以振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 B.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C.租一橡破屋住着,早上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驯鸽的飞声。‎ D.随着一声惊天动地、震人心魄的巨响,巨型运载火箭喷射出一团橘红色的烈焰,托举着载人飞船拔地而起,直刺云宵。‎ ‎3.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是一个对色彩敏锐的民族。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一幅青绿山水长卷徐徐展开,精美绝伦,令世人叹为观止。‎ B.膨胀的自我,常常会使我们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我们同在生活这条大船上,别人的好坏与我们休戚相关。‎ C.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朽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让后人艳羡的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D.当今社会,人才是干事创业的关键资源。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百舸争流、奋楫争先的新局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将在近期全面启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力争用三年时间构建和完善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体系。‎ B.诈骗分子在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事主才意识到账户被盗,但为时已晚,账户里的钱被一笔笔迅速地转走。‎ C.秋天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繁花似锦,云海翻腾,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今年天气好,秋景又格外美丽,更是吸引了大批游客。‎ D.电视剧《都挺好》迎来了大结局,编剧直击中国家庭中重男轻女、资源分配不均、生活观差异等,让“原生家庭”再次成为焦点。‎ ‎5.下面划线的句子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根据整段内容,其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阅读经典,应当注意细心领略和体会作品的艺术风格。‎ 如果体验一下,给你一篇鲁迅的文章,不告诉你作者是鲁迅,你读上几句,也许就能判断这是出于鲁迅之笔。 ① 这就是风格的魅力。 ② 风格形成的条件比较复杂,包括题材、结构、风俗描写、人物塑造等等,但多种因素中有一种特别重要,那就是语言。 ③ 有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不无道理。 ④ 我们欣赏与把握大师经典的风格,也可以从语言艺术入手。‎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多元,一个是一体。一体是指中华民族在形成过程中的融合性。目前的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组成,统称为中华民族。古代的中华,也有两层含义,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民族。民族主要是指中原地区以汉民族为主体民族的民族融合体,如唐太宗曾说:“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这里的中华作为民族的含义,主要指的是中原地区汉文化圈的民族共同体。如辽道宗说:“吾修文物,彬彬不异中华,何嫌之有?"这里的中华指的是文化,是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向往的表达。因此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体。中华民族,是中国古今各民族的总称,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50多个民族单位是多元,中华民族是一体。多元,就是指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这56个民族,是中华民族集合体中不可缺少的单元,他们是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如汉族,占全国总人口的94%,是中华民族的主休民族,形成于2200多年前的汉朝,主要居住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又有众多的民族加入,成为汉族一员,如唐代的粟特人,在长安和洛阳经商生活,安史之乱后,大量定居于洛阳的粟特人融入汉民族,失去了本民族身份。还有的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流发展中能保持本民族特色,如哈尼族,居住于云南地区,公元前3世纪时生活于大渡河以南,称为和夷部落。唐代时,这支民族向唐王朝贡献方物,臣属于唐,元明清时期聚居于云南地区的沅江、澜沧江之间,“多住在半山腰,依山势建立村寨”,首领被授予土司之职。还有些民族是从境外迁入的,如18世纪以后从沙皇俄国迁入中国境内的俄罗斯族。因此可以说,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整体,它不是分裂和分散的。‎ 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居住情况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聚居中有杂居、杂居中又有聚居的交错局面。这种居住局面的形成,是历史上移民造成的。古代社会由于战争、经商、灾害等原因,形成了多次移民活动,逐渐形成了目前的居住模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也是历史形成的,在民族迁徙过程中,民族文化形成了有效传播,比如汉民族向新疆地区的移民,带去了灌溉技术、建筑技术以及钢铁冶炼技术等,而新疆地区人民向中原地区的迁移,带来了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以及胡桃、葡萄等。北魏时期,居住在洛阳的西域侨民在万家以上,其中很多人充当了传播西域音乐、舞蹈艺术的使者角色。来往移民不但传播文化,还进行商业流通,形成经济上的互相依存,如张骞开通西域之后,“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丝绸之路因此形成。商业物品的流通,使中原地区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关系和情感上的互相亲近关系。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错杂居,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选自《从历史视角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删节)‎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民族是民族和文化的融合体,也是由众多民族在形成统一国家的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民族集合体。‎ B.占94%的汉族形成于2200多年前的汉朝,主要居住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 C.历史上的移民造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聚居中有杂居、杂居中又有聚居的交错局面。‎ D.北魏时期,居住在洛阳的众多新疆移民,既向当地传播了西域的音乐和舞蹈艺术,也进行商业流通。‎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采用总—分—总结构,论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是历史发展形成的。‎ B.文章第二段用例证法论证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和文化融合的民族。‎ C.文章以详实的事实论据,证明了中华民族虽然是多元的,它是历史形成的一个整体。‎ D.最后一段从居住、文化、经济等方面论证了各民族发展是不能分割的整体性关系。‎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汉族占了全国总人口的94%,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流发展中,在汉族的影响下,逐渐融入汉民族,失去了本民族身份。‎ B.虽然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集合体中不可缺少的单元,但他们因为人数少,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产生影响。‎ C.我们现称的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集合体,是一个既有整体性又有个体性的融合性民族共同体。‎ D.各民族文化在民族迁徙过程中得以传播,使中原地区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上互相依赖、情感上互相亲近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挥手之间(有删节)‎ 方纪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清早,从清凉山上望下去,见有不少的人,顺山下大路朝东门外飞机场走去。我们《解放日报》的同志,早得了消息,见博古、陆定一同志相约下山,便也纷纷跟了下来,加入向东的人群,一同走向飞机场去。‎ 记得八月十日夜间,新华社的译电员带着刚刚收到的日本投降的消息,一路喊着从我们的窑洞门前跑过,不到天亮,这个消息便像一阵风传遍了延安。第二天晚上,南门外新市场上便出现了群众自发的庆祝集会。卖水果的农民,把一筐一筐的花红果子抛向空中,喊着要人们吃“胜利果实”。有些学校的学生,把棉袄里的棉花掏出来,扎在棍子上,蘸着煤油点起火把来,在大路上游行。‎ 但是过了两天,令人气愤的消息便接连传来:蒋介石下命令不准八路军、新四军受降,阎锡山派兵进攻上党解放区.新的内战危机,忽又迫在眉了!毛主席八月十三日做了报告(即《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指出“内战危险是十分严重的,因为蒋介石的方针已经定了。”‎ 昨天夜里,支部忽然传达了中央关于和国民党政府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思想上说甚么也转不过弯来;并且是,毛主席要亲自去重庆!当时,心里像压上一块石头,点着一把火,又沉重,又焦急,通夜不能入睡!‎ 送行的人群,陆续朝飞机场走去。出了东关大街,转过一个山嘴,不远就是飞机场。飞机场上人越来越多,一会儿就聚集了上千人。但是,谁也不讲话,沉默着:整个机场上空气十分严肃,就像是在前线,战斗将要打响前的一刹那。‎ 人们又听到了汽车的马达声:一辆延安人都熟悉的带篷子的中型汽车正转过山嘴,朝飞机场驶来。立刻,人群像平静的水面上卷过一阵风,成一个整体地朝前涌去。接着,又停下来;正当汽车站住,车门打开的时候,机场上响起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毛主席走下车来。和平日不同,穿一套半新的蓝布制服,皮鞋,头戴深灰色的盔式帽。整个装束,完全是像出门做客一样。这立刻引起人们一种深切的不安和离别的情绪;眼泪不由得涌了出来。‎ 站在前面的中央负责同志们,迎上前去。主席伸出他那宽大的手掌,和大家一一握手道别。主席的脸色是严肃的,从容的,眼睛里充满了无限的关切和鼓舞之情。然后,又停下来,望着所有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便朝停在前面的飞机一直走去。‎ 机场上人群静静地立着,千百双眼睛跟随着主席高大的身形在人群里移动,望着主席一步一步走近了飞机,一步一步踏上了飞机的梯子。‎ 这一会儿时间好长啊!人们屏住了呼吸,一动不动地望着主席的一举手,一投足,直到他在飞机舱口停住,回转身来,又向着送行的人群。‎ 人群又一次像疾风卷过水面,向着飞机涌了过去。主席站在飞机舱口,取下头上的帽子,注视着送行的人们,像是安慰,像是鼓励。人们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暮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 主席也举起手来,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 以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毛主席在重庆住了四十三天,最后才签订了“双十协定”。从《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关于重庆谈判》一文的注释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为了顾全大局,为了实现全国人民要求的和平、民主的生活,我们党是做了怎样的有原则的让步,进行了怎样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如果不是九月间的上党战役消灭了阎锡山的三万五千人,恐怕连这样的“双十协定”也不会有的!‎ 现在,重读《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以及《关于重庆谈判》等等伟大的历史文献,想起了当时在延安机场上为毛主席送行的情景,真如同是一面历史的镜子,照亮了过去,也照亮了今天和未来……‎ 记得初到前方时,部队的同志告诉我:八月二十八日清早,部队上传达了毛主席亲自去重庆谈判的通知,当天十点钟,所有的战士都翘首西望,在天空中寻找那架从延安起飞的飞机,谛听着飞机的声音;他们当真像是听到了这架飞机的沉重的隆隆声响!那时,我们的战士怀着怎样的心情啊!他们握紧手里的武器,等待事情的结局。如今,战士手中的武器,正在发挥自己的威力了。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又出现在眼前了:主席伟岸的身形,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的举起,举起,然后有力地一挥,停止在空中……‎ 在他面前,是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一九六0年十月 ‎9.简要分析文章以“挥手之间”为题的妙处。‎ ‎10.简要阐述文章最后一句划线句子的含义。‎ ‎11.毛泽东的“挥手”在全文出现了三次,请简要分析作者写法的不同之处。‎ ‎12.简要说说本文叙述的特点和作用。‎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年十三,尝谒周顗,顗察而异之。及长,辩瞻,以骨鲠称,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曰:‎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 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或以潘岳《金谷诗序》方其文,羲之比于石崇,闻而甚喜。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尝在载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扁,各为五字。姥初有愠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羲之既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年五十九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诸子遵父先旨,固让不受。‎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便有终焉之志 终:终老 B.信可乐也 信:实在 C.况修短随化 化:变化 D.姥初有愠色 愠:恼怒 ‎14.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遂以女妻之 而乃以手共搏之 B.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因击沛公于坐 C.亦犹今之视昔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D.羲之笑而不答 今行而无信 ‎1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或取诸怀抱 C.亦将有感于斯文 D.赠金紫光禄大夫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羲之幼年时不善言辞,人们不大看重他;长大后文章、书法极佳,为人耿直、率性,深为当时人们敬重。‎ B.王羲之是虽出身高门,却淡薄宦情,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游,以山水吟咏为乐,曾作兰亭集序》一文。‎ C.《兰亭集序》前半部分记叙盛会概况,写山川之美,饮酒吟咏之乐;后半部分引发出乐与忧、生与死的感慨。‎ D.王羲之的书法在当时即享大名,尤其楷书影响很大,曾为一老妇题扇,人人都抢着买。对其书法推崇备至。‎ ‎17.请把下列课文中划线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秦之武退秦师》)‎ ‎(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 评卷人 得分 四、句子默写 ‎18.默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任选三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苏轼《赤壁赋》)‎ ‎(2)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______________,而人之所罕见至焉,______________。(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感慨万千而写下名篇《沁园春·长沙》。当代中学生们,你们正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年纪,请飞扬你们的激情,擦亮沉睡太久的夜空!‎ ‎(4)《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屈原不为小人的种种丑态、伎俩所动,宁愿突然死去,也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心志。‎ 评卷人 得分 五、诗歌鉴赏 ‎1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本诗中间两联用的________艺术表现手法,借筝声传达心声,抒发________的情感,使整首诗别具一格,别有情韵。‎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给老师的请假条,请从内容、格式等方面找出三处毛病,指出并修改。‎ 请假条 尊敬的李老师:‎ 因为我把语文书落在了寒舍,急需回去一趟,特向您请假一节课,希望您务必批准。‎ 请假人:李华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七、名著阅读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1)读了《论语》后,你认为孔子“十五志学”主要“学”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 ‎(2)这里孔子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作为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第二届高一学生,你的感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八、材料作文 ‎22.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100年前,一群热血沸腾的青年,高举着“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旗帜,为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鼓舞呐喊。100年后,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新时代青年继承五四精神,承担时代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光明中学准备举行“讲好新时代新青年的故事”的主题班会,请写一篇有关新时代新青年的故事,参加主题班会。‎ 要求:①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②记叙文;③不少于700字;④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然后依据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A项,“譬如(bì)”应改为“譬如(pì)”;“舳舻(zhóu)”应改为“舢舻(zhú)”‎ B项,“褴褛(1óu)”应改为“褴褛(lǚ)”;“翌年(lì)”应改为“翌年(yì)”‎ D项,“攒射(zǎn)”应改为“攒射(cuán)”;“弄堂(nòng)”应改为“弄堂(lòng)”‎ 故选C。‎ ‎【点睛】‎ 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常见多音字标次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大,标常读音正确的可能性小。善用排除法。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当然也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的。‎ ‎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然后依据语境来辨析字形正误。‎ D项,“云宵”应改为“云霄”‎ 故选D。‎ ‎【点睛】‎ 字形题一般可以采取音辨法。逐个审读容易出错的字,从中可以辨析出一些形近而音不同的别字。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还有一部分就只能依靠我们平时的积累了。如果题干是有错别字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无错别字的;如果是全对的一项,就排除肯定有错别字的;如果题干是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就先排除有三个错别字的一项。总之,可以多使用结构分析法:一是字形本身结构,二是词语结构。辨析字形要注意把字的音、形、义结合在一起来考虑。看词语不宜太长久,要善于回想什么时候在课本或课堂上接触到这个字的。如无把握,可放放再说,但必须用记号来提示自己。‎ ‎3.C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的考查是命题的一个常项。主要侧重同义成语的选择、成语使用正误等两种方式。考查重点是测试那些常见但又容易用错的成语。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叹为观止,指赞美所见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文句中指青绿山水长卷精美绝伦,美到了极点。使用正确。‎ B项,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文句中指别人的好坏和我们关系密切。使用正确。‎ C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句中为陶渊明过起了让人羡慕的田园生活。属于望文生义。‎ D项,百舸争流,意思是上百条船争着在水上疾驰。形容很多人都在奋勇前进。文句中指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开创奋勇争先的局面。使用正确。‎ 故选C。‎ ‎4.A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B项,第一个短句的主语为诈骗分子,这句话没说完,第二句的主语又变成“事主”,属于偷换主语,应改为“在诈骗分子冒充各大银行套取事主银行卡密码后”;‎ C项,“秋天的莽山国家森林公园,繁花似锦,云海翻腾,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错误的。‎ ‎ “秋天”是“季节”,“莽山国家森林公园”不是“季节”,属于搭配不当;‎ D项,“直击中国家庭中重男轻女、资源分配不均、生活观差异等”是错误的。“直击”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直击……问题”。‎ 故选A。‎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5.B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联系上下文语境补充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从两个角度推导:一是据上下文逻辑的发展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内容,做到内容上扣得紧;二是由与上下文相关词语、句式的照应推导出所补写语句的句式及形式上的衔接语,做到形式上接得上。可根据对语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联系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抽出的这句话强调的是作品的艺术风格。②句后面都是在围绕艺术风格形成的条件,特别强调了语言因素。所以根据逻辑关系即可判断应放到第②处。‎ 故选B。‎ ‎【点睛】‎ 此题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既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也考查选用句式的能力。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既要注意注意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并列、递进、总分、先后、大小、多寡、快慢、轻重、难易、表里等的思维顺序,又要注意符合生活的事理;意境是否协调。要注意画面、情调、风格的和谐统一。或阴沉凄凉,或欢乐热烈,或简洁明快,或隐晦曲折等,文段中所体现的情感意蕴,同其中的物象要高度契合统一;句式是否一 致。如句子的结构、关联词的搭配等,所选的句子要和语段信息前后照应,表意上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音节是否和谐。要考虑语句前后句子的字数、音节、句式、平仄等。‎ ‎6.D ‎7.A ‎8.C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如本题,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 D项,“居住在洛阳的众多新疆移民”是错误的。由原文“居住在洛阳的西域侨民在万家以上”可知,应该是西域侨民。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总—分—总结构”是错误的。全文采用的是“总—分”结构。‎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A项,“少数民族在与汉民族的交流发展中,在汉族的影响下,逐渐融入汉民族,失去了本民族身份”是错误的。不是所有少数民族都被汉化,有些仍保留民族特色,如文中第二段提到的“哈尼族”。属于以偏概全。‎ B 项,“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没有产生影响”是错误的。文章第三段说到在民族迁徙过程中,民族文化形成了有效传播。‎ D项,由原文“商业物品的流通,使中原地区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关系和情感上的互相亲近关系”可知,是商业物品的流通使得中原地区民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形成了经济上的互相依赖关系和情感上的互相亲近关系,而不是各民族文化在民族迁徙过程中得以传播。因果关系不成立。‎ 故选C。‎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9.①将国共重庆谈判重大历史题材用“挥手之间”来呈现,匠心独运,不落俗套。②“挥手之间”表现了毛泽东坚定和承诺,极富领袖魅力;③表现了人民早有的默契的心领神会;④体现了领袖和人民的那种血肉相依的关系。‎ ‎10.①既是实写,更是虚写。②实写人民战士的的力量与期待;③虚写毛泽东思想蕴含中国未来前途和方向。‎ ‎11.①前两次实景描绘,后一次虚写。②第一次比较简略,突出“有力”;③第二次更为详细细节描写更具体可感,将全文推向高潮;④第三次用回忆和追溯加以虚写,强调它具有振奋人心的力量,加深了其历史意义。‎ ‎12.①特点:在顺叙的同时,运用大量的插叙和补叙。②作用:交待了历史的背景,丰富了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 ‎【解析】‎ ‎9.本题考查赏析标题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主旨看,是否寄托情感,深化主题。其次要结合结构看,重点看首尾段,看它们与标题之间有什么联系。一般而言,题目具有统领全文、贯穿全文、担当线索的作用。然后结合情节看,标题是否有概括故事情节、铺开情节呼应细节的作用。还要结合人物看,明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征,看标题与人物形象、性格或命运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以此来看题目是不是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情感态度的表达有具体的作用。最后要结合标题本身的效果看,对读者而言,该标题是否新颖精妙,吸引读者。文中多处描写了挥手的动作,写到主席伟岸的身形,站在飞机舱口;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的举起,举起,然后有力地一挥,停止在空中,从而表现主席内心的坚定,这一挥手实际上是主席对百姓的许诺,一定会为百姓争取和平,所以“挥手之间”表现了毛泽东坚定和承诺,极富领袖魅力。当群众在看到主席挥手时,不知道怎样表达自己的心情,只是拚命地一齐挥手,像是机场上暮地刮来一阵狂风,千百条手臂挥舞着,从下面,从远处,伸向主席,从而表现百姓们的默契和心领神会。主席和群众的挥手,交相呼应,实际上表现的是领袖和人民之间的那种血肉相依的关系。同时本文选取的是国共重庆谈判的重大历史题材,但是却用“挥手之间”为题目,从表达效果上来说不落俗套,更具吸引力。‎ ‎10.‎ 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语句的含义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含义,然后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语,再结合文章的主旨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上文回忆了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所以“在他面前,是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也是作者的回忆,所以可以理解为虚写,“正朝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从而看出毛泽东思想蕴含中国未来前途和方向。本文选取的是国共重庆谈判的重大历史题材,所以这句话也是对现实的描写,写出无数的人民战士奋勇前进的情景,表现出人民战士的的力量与期待。‎ ‎11.本题考查考生对写作手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回归文本,找到文中对毛泽东的三次“挥手”的描写,然后指出运用的写作手法,结合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本文第一次描写毛泽东的“挥手”是在他到达机场,走下车,看着送行的人,举起右手,用力一挥,这是实景描绘,用语比较简略,突出了“挥手”的有力。第二次是主席站在登机口,举起他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但是举得很慢很慢,像是在举起一件十分沉重的东西。一点一点的,一点一点的,举起来,举起来;等到举过了头顶,忽然用力一挥,便停止在空中,一动不动了,这也是实景描绘,但描写更加详细,尤其是举手和挥手的细节描写,更体现了他内心的坚定。第三次描写是作者对延安机场上送行情景的一种回忆,是虚写,从而可以体现毛泽东以及毛泽东思想具有的振奋人心的力量,加深了其历史意义。‎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叙述的特点和作用的把握能力。作答时,一般从四个角度考虑:第一,叙述方式: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第二,叙述人称及视角;第三,情节安排(构思)技巧;第四,叙事安排上的技巧。本题主要从叙述方式的角度来考查,本文的叙述顺序主要为顺序,叙述了为主席送行这一事件,但文章二三四三段插入了对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之后人们的欢呼的场景,文章十四段和十五段补叙了我重读这些重大的历史文献和出道前方时的感受,通过插叙和补叙是故事情节更完整,同时也交代出送别的历史背景,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历史的厚重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13.C ‎14.B ‎15.B ‎16.D ‎17.(1)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2)现在去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亲近秦王。‎ ‎【解析】‎ ‎13.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便有终焉之志”翻译为: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终”解释为终老。‎ B项,“信可乐也”翻译为实在很快乐,“信”解释为实在。‎ C项,“况修短随化”翻译为:况且生命的长短听凭自然的造化,“化”指大自然。‎ D项,“姥初有愠色”翻译为:老妇起初脸上露出恼怒的神色,“愠”解释为恼怒。‎ 故选C。‎ ‎1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A项,“遂以女妻之”翻译为:于是把女儿嫁给他,“以”为介词,把;“而乃以手共搏之”翻译为:只能用手来与荆轲博斗,“以”为介词,用。 ‎ B项,“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翻译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于”为介词,在;“因击沛公于坐”翻译为:趁机在作为上击杀沛公,“于”为介词,在。 ‎ C项,“亦犹今之视昔”翻译为:就如同现在的人看待前人一样,“之”为助词,取独;“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翻译为:崛起所佩戴的玉玦多次暗示项王,“之”为代词,代项王。 ‎ D项,“羲之笑而不答”翻译为:王羲之笑笑没有回答,“而”为连词,表修饰;“今行而无信”翻译为现在去秦国却没有信物,“而”为连词,表转折。‎ 故选B。‎ ‎1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这是文言实词中的古今异义现象设题,然后把加点词的现代意思代入句中,看能否讲得通。‎ A项,“尝与同志宴集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翻译为:曾经和志同道合的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集会,“同志”古意指“志同道合的人”,今义指“为共同的理想、事业而奋斗的人”。‎ B,“或取诸怀抱”翻译为:有的人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怀抱”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都是指“胸怀抱负”。‎ C项,“亦将有感于斯文”翻译为: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触,“斯文”古义指“这篇文章”,今义指“文雅”。‎ D项,“赠金紫光禄大夫”翻译为:赠予他金紫光禄大夫的称号,“大夫”古义是“古代官名",今义是指“医生”。‎ 故选B。‎ ‎16.‎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 D项,“其楷书影响很大”是错误的,于文无据。‎ 故选D。‎ ‎1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第一句的得分点为:“敝”,损害;“仁”,仁道。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信”,凭信之物;亲”,亲近。‎ ‎【点睛】‎ 理解文章的内容,是做文言文题的基础。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另外,像比较生僻的文章,翻译起来比较拗口,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题干去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由点及面,慢慢读懂文言文段。‎ 参考译文:‎ 王羲之字逸少,是司徒王导的堂侄。王羲之小时候不善言谈,人们看不出他有什么超人之处。十三岁时,曾经拜访周顗,周顗看到王羲之并认为他不同于常人。长大后,他很善于辩论,并且以性情经宣而著称。他特别擅长书法,为古今之冠。当时太尉都鉴派门生来见王导,想在王家子弟中选位女婿。王导让来人到东边厢房里去观察所有的王家子弟。门生回去后,对都鉴说:“王家子弟个个不错,可是一听到有使者到,都显得拘递不自然,只有一个人坐在东床上,坦腹而食,若无其事。”都鉴说:“这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一打听,原来是王羲之。郡鉴就把女儿嫁给了他。羲之很喜欢服药颐养性情,不喜欢在京城,刚到浙江,便有终老于此的志向。王羲之曾和爱好一样的好友在会稽山阴的兰亭宴集,并亲自作序。以申明自己的心志,说:‎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有人将潘岳的《金谷诗序》与这篇序相比,将王羲之与石崇相比,王羲之听说后十分高兴。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郡有一个独身老妇养了一只鹅,很会鸣叫,王羲之向她求购没有成功,于是他带着亲友乘车前去观赏。老妇听说他要来,便将鹅杀了烹煮款待他们,使得王羲之叹惜了一整天。又有一次王羲之曾在在载山碰见一位老妇,手持六角形竹扇在叫卖。他在竹扇上书写,每把扇子上写五个字。老妇起初脸上露出不高兴的神色,王羲之就对她说:“你只要说字是王右军写的,就能卖一百铜钱啊。”老妇按照他的话去做,人们竞相购买。后来,老妇又拿了一些竹扇来,王羲之只是微笑而不肯再书写了。王羲之的书法受到世人的看重,就像以上的例子。王羲之弃官之后,与居住在京城建康东面各郡的人士尽情游赏山水,以射鸟钓鱼为乐。五十九虽去世,朝廷赠予他金紫光禄大夫的称号,她的儿子们总从父亲的遗愿,坚决推辞不接受。‎ ‎18.(1)月明星稀, 乌鹊南飞 (2)常在于险远,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 (4)宁溘死以流亡兮, 余不忍为此态 ‎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鹊”“茂”“溘”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19.手法:比喻,想象,通感均可; 情感:感时伤别;离别思乡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手法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掌握常用的手法。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最后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将筝声模拟成像是春风吹拂着柳枝,像是在告别,也像是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这里采用了通感(比喻)的修辞。筝声本是无形的,是听到的。这里将无形的听觉化为有形的视觉,让我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筝声的绝妙与独特魅力。通过筝声来诉说别情,那些杨柳依依,杜鹃啼血,落花随风起舞的场景历历在目。这些伤感的景物描写衬托出了离别的伤感。颈联“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想象着有谁家的母亲在黑夜独坐,等着游子回去。也许又有哪家的少妇在月明之时,登楼眺望,盼着游子归去。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抒发的是离别思乡之愁。‎ ‎20.①“寒舍”改为“家里” ②“务必”改为“能够”或去掉 ③请假人下面要写明请假的时间:×年×月×日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给老师的请假条,请从内容、格式等方面找出三处毛病,指出并修改”,然后依据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辨析词语使用是否正确。这是一则请假条,还要注意请假条的格式。本题中“寒舍”为谦辞,这里面只是一种客观陈述,所以把“寒舍”改为“家里”,请假条是写给老师的,所以“务必”这个词语过于生硬,应改为“能够”或直接去掉。请假条在格式上要有请假的时间,所以应在请假人下面要写明请假的时间:×年×月×日。‎ ‎21.(1)圣人之道(为政之道/治学之道) (2)要加强生涯规划 ‎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然后根据对《论语·为政》的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进行分析。《论语·为政》中,孔子立志于学习,学习的内容包含很多,如学习为政之道、治学之道都可以,总之是圣人之道。孔子在《论语·为政》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展示了一个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所以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像孔子一样对人生要有规划,尤其是在学生时代要加强生涯规划。‎ ‎22.例文:‎ 新时代新青年李帅的蜕变故事 除极少数含着金钥匙出生拥有强大的资源背景的创业者外,大部分真正的成功人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必然要经过一番充满波折奋斗才能走到成功的彼岸。每个人的生活背景不同,阅历不同,这就注定了每个人在解决问题时,得到外界的助力不同。基层创业者看似与巨人走着相同的路,迈着相同的步伐,实则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差别。‎ 和大多数青年人一样,16岁的李帅怀揣这无尽的憧憬与激情,夹着这些许迷茫与单纯,只身来到深圳开始他的打拼之旅。工地民工、保安、协警……,六年基层工作经验为今天成功的他奠定了基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丰富的工作经验,造就了他成熟与稳重的品格,也让他在这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更能坚定目标与步伐,更加懂得拼搏与努力。‎ 在李帅兢兢业业的努力下,2011年他终于做到了企业高管秘书。但真正成大器的人,会以主人的姿态去帮别人打工,等到他们积攒了足够的经验,有了本事以后,即便不在这家公司升职加薪,也会大有前途,李帅便是这样一个人物。在深圳这样一个充满无限商机与精英的城市,李帅接触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家与精英,为他造就更大的格局。目光敏锐,充满商业头脑的李帅终于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非凡业绩。‎ 在个人取得成功后的李帅,不忘为社会为国家奉献自己的力量。李帅登上中国青年网评论频道头条,成为众多青年创业者学习的榜样。如今,李帅更是利用自身在圈内的影响力,带动网络媒体良性发展,以身作则,给海内外同行做出表率,同时也给同行树立了标杆。李帅紧跟时代的步伐,响应党的号召,推动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道德经》中说:是以圣人为终大,故而成其大--接受自己的平凡,才能成就非凡事业。在基层中,李帅平凡普通,吃苦耐劳;在创业大潮中,李帅目光敏锐,把握时机;面对社会大众,李帅热爱公益,乐于奉献;平凡的李帅经过自己的努力变得非凡。‎ ‎【解析】‎ ‎【详解】‎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为材料作文。审题时要明确材料的限制性和开放性。首先立意的限制。材料引用新时代领路人金句“讲好中国故事”,目的是让世界了解并理解中国。不能把“讲好中国故事”理解为“讲中国故事”,“讲好”强调的不是“讲”,而是“好”。中国故事仅为“讲好”的支撑素材,故事背后的“道”、讲故事的态度和方式才是讲好“故事”的要素。如果一味大讲特讲大美中华、中国风云人物、华夏民族的英勇事迹,讲述改革开放以来的非凡成就等,则只能视为基本立意。价值判断限制。材料中隐含了命题人明显的感情倾向,即要让世界人民了解并理解一个正面的中国形象。无论是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等某一方面讲,还是从综合角度讲,均应该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故事。讲述主体限制。“讲好中国故事”为一动宾短语,看似了省略主语,但材料已经暗示了讲述的主体为“我们”,因此可以从青年学生的个体身份讲,可以从青年学生的群体身份讲,也可以从某一工作岗位出发讲,还可以从某一领域出发讲等。考生还需清楚,讲述的对象是“世界”,考生要能以鲜明的中国视角、广阔的世界眼光,讲好中国故事。标题和文体的限制。试题要求考生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表明所写文章为一篇命题作文,考生不得改动题目。并且要求写成一篇记叙文,注意文体特征。立意角度是开放的。尽管材料对立意的方向限定比较严格,但是立意的角度还是较为开放的。可以落脚在为什么得讲好,也可以落脚在怎样才能讲好上。“好”可以是全面,可以是准确,可以是客观,可以是生动,也可以是理性,还可以是辩证等;可以从讲述者的态度、原则、方式、平台、工具等角度切入讲述;可以从宏观层面讲,也可以从微观层面讲;可以以自信而骄傲的磅礴之气讲,也可以以有理有节的坚定之气或温文儒雅的温和之气讲。但应注意的是,要统一在一个主题之下讲述中国故事。联想和思考也是开放的。中国故事俯拾皆是,至于选取哪些故事作为素材,我们可以根据储备有目的地选择使用。考生不能只局限在讲故事的层面,而要能够对故事进行深度思考,体现题目中的“讲好”这个要求。‎ 参考立意:‎ ‎1、坚守平凡工作岗位,用行动讲好中国故事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用唱腔和气韵传唱灿烂文化 ‎3、讲好中国故事,让科技强国强军 ‎4、讲好中国故事,铭记历史之殇 素材积累:‎ ‎ ‎ ‎ 1、几乎每年春节,郭晓东都坚持去看望家乡的孤寡老人,拉着老人们的手陪他们聊天,并送去米、面、粮油等生活用品。和父老乡亲们在一起,郭晓东似乎有着聊不完的家常。在郭晓东看来,这些关爱虽微不足道,但早已经成为了他每一年的常态。程莉莎一直默默地支持郭晓东,非常愿意和他一起践行公益。郭晓东说:“你有我,那些孤寡老人他们什么也没有。”在他们眼中,爱心并不仅仅是把钱拿出来,而是拿出实际行动,并享受公益带来的乐趣。‎ ‎  “在社会中感受到的爱心越多,对自己内心的涵养就越厚重。”程莉莎说。郭晓东和程莉莎在影视道路上塑造了很多的正面角色,每一个角色的背后是他们扎实的演技,更是从社会公益行动中收获的正能量。‎ ‎ 2、董立敢,北京天安门国旗班第一任班长,被中央军委授予“国旗卫士”称号。‎ 在“爱我国旗壮我国威”国旗护卫活动现场,这位国旗班的老班长亲自带领同学们一起回忆他与国旗相伴的日子。‎ 担任天安门国旗班第一任班长期间,董立敢开创了我国第一套《国旗升降仪式》,在天安门广场延用了八年时间,被中央电视台定为新闻联播序幕全程播放一年;制定了我国第一张《国旗升降时间表》,确保了国旗与太阳同升落,延用至今;编写了我国第一份《国旗知识讲稿》,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教材。时隔多年,再次提起那段辉煌的时光,他依旧心潮澎湃:“和国旗打了一辈子的交道,直到现在都觉得,唯有国旗升起的时候是最神圣的,也只有在国旗下的目光是最真诚的,这种神圣与真诚告诉了我什么是爱国情结。”‎ ‎3、她18岁留学英国, 24岁博士毕业于牛津大学。她入选第十二批“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她是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副院长刘明侦。没有人生来就是“学霸”,一路走来,对刘明侦来说,以实验室为家,与数据为伴,是家常便饭。“一般新材料的研究期只有3-5年,为了抢时间,我每天的工作就是做实验。”在英国研究新型太阳能电池时,刘明侦在实验室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从研究材料到发表论文,刘明侦花了半年多时间进行密集攻关,终于抢在此领域的最前端发表研究成果。拥有在国外独占鳌头的成绩,发展前景一片大好,她却毅然做出决定——回国。她说:“我们这一代,享受了丰厚的社会资源和国家资源,所以我们不再是单个的个体,我们对社会和国家是有使命的,也是有责任的。”‎ 层次分析:‎ ‎ 记叙文可用线形结构。即全文只写一件事情的记叙文形式。就是将一件事情从开端、发展、高潮到结局一条线写下来。在高考考场,要想写出代表高三水平、符合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要求的优秀的“线形结构的记叙文”必须至少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符合记叙文文体特征——善于描写,有意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有表现力,适当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增加文学意蕴。‎ ‎【点睛】‎ 对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构思行文要注意如下几点。一、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知道,许多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特别是当前一些新生事 物,更是当今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因此,面对一件事情,我们首先应当“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探究其内在原因。也就是说,面对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首先可以考虑从事件发生的原因或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立意。二、辩证角度析问题:时事类作文材料中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利弊互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以使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思考,对事件“表明态度,阐述看法”,从而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三、明确主体作分析: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会涉及不同的主体。因此,对于时事类作文材料,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涉事主体出发,引发不同的议论角度。组织成文时,可以其中一个角度为主,其他角度为次;也可几个角度的议论内容平分笔力。四、联系现实求拓展:为了增强作文的思想深刻性,使作文更具现实意义,时事类作文还须在就事论事之外,联系现实作拓展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