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5 KB
- 2021-06-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Ⅰ必备知识巩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________,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________,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________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________,只在篇末着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答案 A
解析 行云流水:飘浮的云,流动的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形容事物(多指诗文、话语等)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根据语境,应选“行云流水”。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信马由缰:骑着马不拉缰绳,任其自由行动,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行动。根据语境,应选“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运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根据语境,应选“浑然天成”。悠然自得:形容悠闲而舒适。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根据语境,应选“悠然自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8
B.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答案 C
解析 从逻辑关系上看,应是因果关系。“进而”表递进,排除A、B两项。从上下文逻辑意脉贯通上看,先言“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故选C。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 D
解析 此句必须有主语“这”与上文衔接,排除A、C两项。“鲜明可感的内容”是“浓烈的情感抒发”的直接表现,排除B项。故选D。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中华民族有自己独特的月亮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祭月之举扩展至民间,民众亦有广泛的拜月习俗。
①且祭月的习俗绵延不绝
②现在北京的月坛即为明清帝王祭月的场所
③月亮崇拜古已有之——远古先民看见月出月落、月缺月圆
④自周朝起,中国就有祭月仪式
⑤内心感受到一股神秘的力量支配着大地,心生敬畏
⑥月亮称“太阴”,与太阳分别成为中华文化中代表阴阳的“两极”
A.③①⑤②⑥④ B.⑥④①⑤③②
C.③⑤⑥①②④ D.⑥③⑤④①②
答案 D
解析 ⑥先介绍“月”的含义,③⑤承接说“月亮崇拜”,自然引出④①祭月仪式与习俗,之后②说帝王祭月,承接原文末句“民间祭月”。
5.从修辞手法上看,下列词句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8
B.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D.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答案 B
解析 B项“樯橹”是借代,其他三项均是比喻。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始于隋唐,盛于宋。因其由诗歌发展而来,故称“诗余”;因其先有曲调,后有文词,又称“曲子词”;因句式长短不一,故又称“长短句”。
B.词,每首皆有调名,称词调(词牌)。每调的片数、句数、字数、用韵、字的平仄,都有一定的格式,即“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
C.按字数的多少,词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如《如梦令》;59~90字为中调,如《一剪梅》;91字以上为长调,如《雨霖铃》。
D.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前者风格婉约清丽,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姜夔等;后者风格豪迈奔放,代表作家有李煜、苏轼、辛弃疾等。
答案 D
解析 李煜属婉约派词人。
7.阅读下面一段材料,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苏轼能写出很多千古传诵诗篇的原因。(20字以内)
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之所以被千古传诵,就在于它传达了一种宇宙人生的旷漠之感,那种对时间的永恒和生命的有限所发出的深沉的喟叹,那种超然旷达、淡泊宁静的心态,成为古代诗学的最高境界。苏轼被贬黄州后,自述“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黄州安国寺记》)。这种在逆境中淡然处之的人生态度,使他写出了一系列的名篇。诗歌写作是一种具有高度独创性的心灵活动,常常偏离文化常规,有时还会给世俗的、流行的审美趣味一记耳光。这就要求诗人有广阔的自由的心灵空间,在这个空间里,诗人的思绪可以尽情地飞翔,而不必受权威、传统、世俗和社会偏见的束缚,才能调动自己意识和潜意识中的表象积累,形成奇妙的组合,写出具有超越性品格的诗篇。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苏轼有与天地融合在一起的自由心灵。(或:苏轼有广阔的自由的心灵空间,不受外界束缚。)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8
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历经坎坷,由于受到儒、道、佛等各种思想的影响,①_______________。但他失意时能达观自解,始终保持积极进取、欲有所为的精神,而这种精神也渗透到他的词作中,②___________________。坎坷的经历使苏轼的人生阅历非常丰富,创作出许多潇洒超脱的词。纵观他的一生,多次被贬,频遭陷害,甚至含冤被捕入狱。但他不论贬谪天涯,还是任职朝中,都能在一般人难以忍受的逆境中寻得闲适之趣,随缘自适、超然物外,不为得失、生死所扰,③__________________,显示出超乎常人的人格魅力。
答案 (示例)①他的思想常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 ②成为旷达词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③处处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赤壁古战场的险要形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饱含词人对人生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3)苏轼《定风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轻松地写出了词人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之情;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更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胸襟。
答案 (1)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3)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
Ⅱ关键能力突破训练——鉴赏诗歌的情感
追源课本
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由景及情,既有对古代英雄的仰慕,又有对自己华发早生、功业未成的悲慨。而《定风波》,词人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对接高考
“诗言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诗歌是表达思想感情的,这与白居易的“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相近。诗歌情感,是高考常考的一个知识点。鉴赏诗歌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一)这类题常见的提问方式
1.……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2.诗(词)人对×××事件的评价客观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3.关于这首诗(词)的内容,有人认为×××,有人认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8
4.这首诗(词)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词)予以分析。
(二)这类题的解题策略
1.抓诗题
古诗的诗题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许多古诗的诗题本身就透露了感情基调,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送”字,说明此诗表现的是惜别之情。
2.抓关键词
有些古诗,诗人在诗中用一两个词语来点明诗的感情,抓住这样的关键词,也就能够快速地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两句,由“故园情”一词可推知此诗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3.抓景物形象特点
景物形象可分为“乐景”(优美闲适、色彩明丽、壮观奇伟、气势雄浑)和“哀景”(冷清凄凉、色彩暗淡、低沉萧瑟)两类。“乐景”表现“乐情”,“哀景”则表现“哀情”。不过特别要留意的是古诗常用“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如杜甫《旅夜书怀》中“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便是用境界雄浑阔大的远景(乐景)反衬诗人孤独寂寞的哀情。
4.抓典型意象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感,所以必须注意分析诗中意象来揣摩诗人的情感。如“古道”“落日”“冷雨”等多抒发凄凉、惆怅的感情,“清风”“明月”“花草”等多抒发闲情雅致,“登高”“凭栏”等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或壮志难酬的愤激之情。
5.抓注释
注释有时很短,却是命题者给考生的暗示,下面就注释分类及其所暗示的内容作一表格:
注释分类
所暗示的内容
介绍写作背景
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
介绍相关诗句
暗示本诗的用典或意境
介绍作者
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从中揣摩出本诗的感情基调
介绍他人评价
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本诗的思想内容
6.抓题材类型
人们常按题材把古典诗歌分成若干类,同类诗歌的感情基调大体相同。因此,若能判定一首诗所属的类型,便可快速地把握该诗的感情基调。如思乡诗,毫无疑问要抒发思念故乡、亲人之情;送别诗,多写离情别恨和深厚友情。
(三)这类题的答题步骤
第一步,根据诗句描述的内容,分析所涉及的诗句具体写了什么。
第二步,揭示情感。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8
即时对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这种情怀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试作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首词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2)词人立足万里长江岸上,面对着古战场,倾慕周瑜伟业,慨叹自己一事无成,创造出一种开阔深沉、壮丽奇险的意境,以古鉴今,用古人对照自己,从而抒发自己功业无成、怀才不遇的苦闷与无奈。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能道眼前景,以曲笔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词人的“以曲笔写胸臆”。
(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词人眼中,春风、阳光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词人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8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醉翁操①
苏 轼
琅然,清圆,谁弹?响空山。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②。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山有时而童巅③,水有时而回川,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此意在人间,试听徽④外三两弦。
注 ①据本词序,欧阳修喜爱琅琊幽谷的山川奇丽、泉鸣空涧,常把酒临听,欣然忘归。后沈遵作琴曲《醉翁操》,崔闲记谱,请苏轼填词。②蒉:草筐。《论语·宪问》:“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③童巅:山顶光秃,山无草木曰童。④徽:琴徽,系弦之绳。此处代指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响空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的“空山”,都写出了山的空寂。
B.“荷蒉”两句以《论语》中荷蒉者对孔子击磬的评价,赞赏醉翁懂得鸣泉之妙。
C.“醉翁去后”两句描写醉翁离开琅琊后,词人空对流泉,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
D.词作最后三句是说醉翁虽已离世,声和流泉的美妙意境却仍然得以留存人间。
答案 C
解析 “以吟诵表达思念之情”错,本词主要借对流泉声音的描写来赞美欧阳修在琅琊山寄情山水,感受天籁的悠然自得之情。
(2)欧阳修《醉翁亭记》描写了琅琊山的四时景色,表现了作者以山水自适、与民同乐的情怀。与之相比,苏轼这首《醉翁操》所描写的景色和所表现的情怀有何不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醉翁操》的上片赞美醉翁在醉中感悟自然的妙趣及对欧阳修追求绝妙意境的做法得以流传的欣慰;下片写鸣泉虽不复存在,醉翁也化为飞仙,但鸣泉之美妙乐曲却仍留人间。《醉翁亭记》则是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悠然自得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夜归临皋①
苏 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③?夜阑风静縠纹④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 ①临皋:在今湖北黄冈县南长江边,苏轼贬居黄州时的寓所在这里。②东坡:本是黄州营地,苏轼在此垦荒种地,名之为“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③营营:为功名利禄而奔忙。④縠纹:江上波纹细如绉纱。
(1)这首词的上片叙述了词人在黄州时酒醉夜归的情景,词人是如何描绘临皋夜景的?请简要分析。
8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动衬静。词人用家童的鼾声、敲门声、江声,反衬临皋夜晚的清静,以有声衬无声,反衬了夜之深、夜之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2)有人说,“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纯粹写景,并无感情可言。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同意。这一句并不只是纯粹写景,词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所陶醉,自然流露出融入自然,超脱世俗的情怀。一切景语皆情语,词人借景表达出不满世俗,旷达不羁,追求精神自由的情怀。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令 次欧公西湖韵
苏 轼
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
草头秋露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惟有西湖波底月。
(1)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霜余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这两句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触景生情,融情于景。词人借助水涨水落,水流有声这一自然景象,渲染了一种悲切的氛围,奠定了一种哀愁的感情基调,表达了词人对恩师欧阳修的思念之情。②词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潺潺的流水声说成是幽咽,赋予其人格化色彩,增强了这首词的感染力。③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霜后的淮河是视觉描写,潺潺流水之声是听觉描写,词人将视觉与听觉结合起来,构筑了一幅凄美的图画,暗含了词人对欧阳修的思念之情。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作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表达了词人对欧阳修的思念之情。②表达了词人对欧阳修如月亮一样高洁品格的赞美与敬慕之情。③词人和月同“识翁”,说明词人和明月一样是欧阳修的知音,将永远追随欧阳修崇高的步伐。
8
相关文档
- 吉林省吉化第一高级中学校2019-2022021-06-0628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四正确使2021-06-0613页
- 辽宁省锦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2021-06-0628页
-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2021-06-0616页
- 【语文】四川省威远中学2020届高三2021-06-0616页
-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鹤岗市第一2021-06-0614页
-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0届高三上学期2021-06-0625页
- 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4部分作文第62021-06-068页
- 高中语文第9课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2021-06-064页
- 北京市东城区第五中学2020届高三52021-06-06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