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8.00 KB
  • 2021-06-06 发布

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高三第一次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琴棋书画,可以益人( )。琴居其首,可见地位之重要。古琴音量小,很多人认为这是它的一个缺点。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 。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的说法,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挥动五弦,( )音律,响遏行云,绕梁三日,其魅力难以言表。另外,古人还将琴与政治联系在一起,有“琴音调而天下治”的说法。音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政治思潮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所以它和政治、礼教、社会也必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强调它们之间的关系原也( ),但如果将这种关系视为音乐的创作之本,将音乐作为经世致用的手段,忽视其艺术审美价值,就会使音乐异化,沦为实现功利目的的工具。‎ ‎1. 依次填入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神志 谐调 无可厚非 B. 神智 谐调 无可厚非 C. 神志 谐调 无可非议 D. 神智 谐调 无可非议 ‎2. 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正因为古琴音量小,所以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B. 正是古琴音量小,使得它是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C. 正是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乐器,是最个人化的乐器。‎ D. 正因为音量小,使得古琴成为直接和你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 ‎3. 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恰当的是( )‎ A. “琴棋书画”中的“书”指书法,代表人物是东晋的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书写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 “知音”,与“高山流水”的典故有关,《滕王阁序》中有“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王勃是在借此暗示:遇到阎公这样的知音,自己愿意在宴会上赋诗作文。‎ C. 古诗中有很多描摹音乐的诗句,“昆山玉碎凤凰叫”是在描写李凭的箜篌之声,“大珠小珠落玉盘”是在描写商人妇的琵琶之声,“复为慷慨羽声”是高渐离的击筑之声。‎ - 26 -‎ D. 中国古代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比如形成了乐府诗,即有音乐性的诗歌,如《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曹操《短歌行》及李白《蜀道难》。‎ ‎【答案】1. D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从词语的使用对象、范围、感情色彩等方面区别近义词语,然后分析词语所在的语境,从中选择一个最合乎语境的词语。‎ 第(1)空,“神智”指的是精神和智慧。“神志”指的是知觉和理智。“神智”侧重于智慧,而“神志”侧重于感知。语境说的是琴棋书画,对人的精神有益。故选用“神智”。‎ 第(2)空,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谐调,解释为诙谐戏谑;和谐协调。此处取“和谐协调”的意思,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语境是说挥动古琴的五弦,使古琴发出的声音和谐。使用此处选用“谐调”。‎ 第(3)空,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表示虽有缺点,但还可以原谅。无可非议:意思是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可用来形容人、事、思想、行动、品质等。语境说的是音乐和政治、礼教、社会之间有关系完全合情合理,故选用“无可非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这是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语句连贯,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排序的题目主要从陈述对象的转换、关联词语的呼应、指代性词语的指代意义、和上下文的顺序照应、和空格前后的衔接等角度分析。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选取。此题注意语意的衔接。‎ 本题,根据前句“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可知,选用的句子应紧承上句内容说古琴音量小,即该出的上半句应是说“音量小”。再结合下句“我国古代就有‘琴者,心也’的说法,即弹琴是为了和自己的心灵对话,与大自然交流,与三五‘知音’,互相欣赏”而“正因为音量小”可知,该句下半句是说古琴成为直接和人的心进行交流的最个人化的乐器。分析所填两句的内容,在结构上是因果关系,所以选用D项比较合适。‎ A、B - 26 -‎ 两项本身都是病句。两个句子的主语都是“古琴”,但是与后一句“使得它……”搭配不当。C项,“正是音量小……是最个人化的乐器”也是搭配不当。‎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风俗礼仪类、音乐文娱类、文史典籍类、目录辞书类、官职升迁贬谪类,等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复为慷慨羽声’是高渐离的击筑之声”错。原文,“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意思是:高渐离敲着筑,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变徵的声音……又发出悲壮激昂的羽声。所以,“复为慷慨羽声”不是高渐离的击筑之声,而是荆轲唱歌的声音。‎ 故选C。‎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世界卫生组织将在武汉造成肺炎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临时命名为“2019 新型冠状病毒(2019- nCoV)",强调指出由此病毒引发的武汉疫情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国国家卫健委提高重视程度,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可以肯定,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存在人传人的现象,病毒潜伏期最短为1天,最长的潜伏期达14天,甚至更长。潜伏期内病毒具有传染性。目前,该病毒所致疾病没有特异治疗方法。病毒感染的肺炎早期患者,存在头痛、鼻塞、打喷嚏、咳嗷等症状。流感和普通感冒也存在此类症状,但其实它们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 - 26 -‎ ‎(摘编自2020年2月《生命时报·怎样分清“普通感冒”和“新型肺炎》)‎ 材料二:‎ 新型冠状病毒是以什么作为支点、通过什么途径跨越到人类的?关于这两方西的科学研究,目前流行病学数据尚有许多缺口,没有令人确信的结论。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把新型冠状病毒的可触摸源头指向蝙蝠。《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了研究论文,证明中国武汉出现的病毒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命名并鉴别、确定了其特征。病毒基因组测序和其他报告均表明,它与SARS冠状病毒(SARS-CoV) 的同源性达75%-80%, 与几种蝙蝠冠状病毒的亲缘关系更近,特别是与中国西南地区收集的蝙蝠体内的冠状病毒的遗传基因相似。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应急技术中心主任表示,新型病毒与浙江舟山的;一种蝙蝠身上的冠状病毒有90%的相似性,国外也有研究声称找到另一种蝙蝠携带的冠状病毒与这个病毒相似性达到96%。但有关专家认为,即使同源性很高,也不能认定新型冠状病毒就来自于这种蝙蝠。北京大学等中国科研团队在《医学病毒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将新型冠状病毒的中间宿主锁定为蛇。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基因序列的研究,研究组发现该病毒的一段基因组发生了同源重组,为了追溯病毒源头,他们对武汉海鲜市场常见的一些动物,包括蛇、鸡、穿山甲、蝙蝠和旱獭等的基因密码都进行了检测,得出的结论是:蛇是最有可能的中间宿主。跨物种传播一直都是病毒的欲望,它们常常伺机而动。那么,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是怎么来到武汉的?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表示在新型冠状病毒溯源研究中取得阶段性进展,首次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的585份环境样本中,检测到33份祥品含有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并成功在阳性环境标本中分离出病毒,提示该病毒来源于华南海鲜市场销售的野生动物,高度怀疑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摘编自《第一财经·科学溯源:到底是谁把新冠病毒带到了武汉?》)‎ 材料三:‎ - 26 -‎ ‎2020年舂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举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疫情将打破2019年底的弱企稳,给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哪些影响?目前的情况是,企业停工减产,制造业、房地产、基建投资短期基本停滞;民企、小微企业岌岌可危;投资、消费、出口均受到明显冲击;需求骤降,物价上涨,短期失业率上升: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行业受到很强冲击,而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到青睞;电影、餐饮、旅游行业受到强烈冲击,电影票70亿(市场预测) +餐饮零售5000亿(假设腰斩) +旅游市场5000亿(完全冻结),短短7天,仅这三个行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超过1万亿,占2019 年一季度GDP21.8 万亿的4.6%,这还不包括其他行业。为避免人口大规模流动和聚集,国家采取了居家隔离、延长春节假期等防控措施,因此各个社区、每个乡村的百姓,日常的出入受到严格管理,出行次数锐减,购买生活用品不再像以往那祥方便;工厂复工、工人返城廷迟,强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损失最大;学校开学、学生返校延迟,高三学生、初三学生最焦虑……可以预测的是,风险中酝酿机遇,疫情或将催生新的业态,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政府治理将更透明。‎ ‎(摘编自《网易新闻·疫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祈》)‎ ‎4. 下列对“新型冠状病毒”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世界卫生组织高度关注新型冠状病毒造成的武汉肺炎疫情,并采取了高于该传染疾病的应对举措来管理防控疫情。‎ B.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可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病毒潜伏期无法确定,潜伏期存在感染危险,隔离防控非常重要。‎ C. 中外科学界对新型冠状病毒源头追溯都取得了研究性迭展,但仍然不能确定该病毒跨物种传播的支点和途径。‎ D. 新型冠状病毒与SARS等冠状病毒高度相似,病毒本源可能与部分野生动物携带的具有跨物种传播性的病毒有关。”‎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普通感冒的病原体多样,但一般不引起肺炎;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都容易致人类肺部器官感染,引起肺炎。‎ B. 为了有效阻止新型冠状病毒向人类传播,侵害我们的身心健康,科学家正在加强对该病毒基因序列的检测研究。‎ C. 如果人类可以做到禁食蝙蝠、蛇、穿山甲等野生动物,杜绝野生动物市场交易,就能有效防止新型传染病的发生。‎ - 26 -‎ D. 中国疾控中心表示,已从华南海鲜交易市场的野生动物身上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证明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 ‎6. 根据材料,以下不属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已给中国带来的现实影响的一项是( )‎ A. 疫情蔓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致人死亡。‎ B. 居家隔离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造成极大的不便。‎ C. 杜会各行业大多受到明显冲击,经济上损失巨大。‎ D. 疫情催生了新的业态,生产生活业态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 ‎【答案】4. A 5. B 6. D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世界卫生组织……采取了高于该传染疾病的应对举措来管理防控疫情”有误,属张冠李戴,见材料一第一段“中国国家卫健委提高重视程度,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纳入乙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可见“采取了高于该传染疾病的应对举措来管理防控疫情”的是“中国国家卫健委”,不是“世界卫生组织”。‎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概括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 A项,“流感病毒和新型冠状病毒都容易致人类肺部器官感染,引起肺炎”有误,曲解文意,见材料一表格内文字,流感病毒“也可引起肺炎,但并不常见”。‎ C项,“就能有效防止新型传染病的发生”错,说法太绝对,材料中没有科学依据证明是这样的。所以,即使人类可以做到禁食野生动物,杜绝野生动物市场交易,不一定就能有效防止新型传染病的发生。‎ D项,“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有误,属于混淆或然与已然。见材料二“高度怀疑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只是“高度怀疑”。‎ 故选B。‎ - 26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D项,“疫情催生了新的业态,生产生活业态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错,属于混淆已然与然未然。原文,“疫情或将催生新的业态,生产生活业态将朝着智能化、线上化发展;政府治理将更透明”。原文是未然情况,而选项说成已然情况。‎ 故选D。‎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 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节选自贾谊《论积贮疏》)‎ 相关链接:‎ - 26 -‎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节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有删节)‎ ‎7. 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孅至悉也 悉:熟悉 B. 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蹶:枯竭 C. 禹、汤被之也 被:遭受 D. 三曰劝农功 劝:勉励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与赵 B. 民且狼顾 而彼且奚适也 C. 世之有饥穰 夜驰之沛公军 D. 日日以长 国胡以相恤 ‎9. 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B.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C.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D. 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10. 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属于反面论述要重视积贮的一组是( )‎ ‎①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 ②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④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⑤失时不雨,民且狼顾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11. 选出对阅读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两篇文章的文体都属于“疏”,“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的文字。‎ B. 《论积贮疏》第三段从国家存亡高度说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积贮的重要。‎ - 26 -‎ C. 《论积贮疏》一文紧紧围绕“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中心论点,引古证今,理论结合实际,进行正反对照,有条不紊,令人信服。‎ D. 《论贵粟疏》一段提出“以粟为赏罚"的具体措施,层层推进;逐层深入,论述严密,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2)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3)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13. 文言文阅读材料和相关链接体现了积贮贵粟的哪些意义。‎ ‎【答案】7. A 8. B 9. A 10. D 11. C ‎ ‎12. (1)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 ‎(2)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 ‎(3)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 ‎ ‎13. ①使百姓安居乐业;②让国家富强,社会安定。‎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 A项,本句意为“(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故“悉”意为“全面”“周到”。‎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假设,如果;‎ B项,两个“且”都是副词,将要;‎ C项,助词,主谓间取独;动词,到;‎ - 26 -‎ D项,连词,表修饰;介词,用,拿。‎ 故选B。‎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本句意为: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 ‎“天下”为“大屈”的主语,意为“国家财富极其缺乏”,应在其前断开,排除BD;‎ ‎“罢夫羸老”是并列短语,意为“年老体弱的人”,中间不应断开,同时作“易子而咬其骨”的主语,应在“罢夫”前断开,排除CD。‎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①人物,谁,一个还是几个;事件,什么事;观点,主张什么;事理,说明什么。②指向,哪一方面的思想性格或行为特点。③角度,是“全都表现(说明)”还是“没有表现(说明)”还是“分别表现”,是正面还是侧面等。④范围,是整个选文还是某个片段。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相关的语句,注意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 ‎①意为: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显然是正面论证积贮的作用,据此排除AB;‎ ‎④意为: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这是正面论述重视积贮有利于治理国家的道理,据此排除C。‎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C - 26 -‎ 项,“《论积贮疏》一文紧紧围绕‘仓廪实而知礼节’这一中心论点”错误,这只是第一段的分论点,论述积贮对治国的重要性;而全文的中心论点是经过前三段的论证中推导而出,是第四段的“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1)中,本,农业生产;末,工商行业;甚,很;众,多;是,这;残,祸害;‎ ‎(2)中,残贼,祸患;公,公然;行,盛行;莫,没有谁;莫之或止,宾语前置,莫或止之,没有人去制止;‎ ‎(3)中,怀,来,使亲近;附,使归服;远,远方之人;何招,宾语前置,招何,招纳谁。‎ ‎【13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语段的意思。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 根据两篇文章最后的议论句,“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余者也。取于有余,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余、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可得出“积贮贵粟”的意义;‎ 一是“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积蓄足够,粮食价高,可让百姓赋税减少,能专心于农事,安居乐业;‎ 二是“为富安天下”“一曰主用足”,即让国家富强,天下安定,皇帝也可以用度足够,无所忧虑了。‎ ‎【点睛】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地进行意译。‎ - 26 -‎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 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朝廷就要出卖爵位,百姓就要出卖儿女。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 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相关链接:‎ - 26 -‎ 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从富有的人那里得到货物来供政府用,那么贫苦百姓所担负的赋税就可以减轻,这就叫做拿富有的去补不足的,法令一颁布百姓就能够得益。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 第II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送魏大从军①‎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②,魏绛复从戎③。怅别三河道④,言追六郡雄⑤。‎ 雁山横代北⑥,飞塞接云中⑦。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⑧。‎ ‎[注释]①魏大:陈子昂的友人。②匈奴犹未灭:暗指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的典故。③魏终:春秋时晋国大夫。④三河:指黄河流域中段平原地区。⑤六郡雄:这里指西汉时立功边地、号称六郡雄杰的赵充国。⑥雁山:雁门山。代:代州。⑦飞塞:一作“狐塞”,即飞狐塞,又称飞狐口。云中:云中郡。⑧燕然:山名。《后汉书·窦宪传》载:“(窦宪)与北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遂登燕然山,……割石勒功,记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用词贴切,灵活自然,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卫边保国的壮举。‎ B. 诗歌颔联点出分别的地点,与友人分别,彼此心里难免有些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两人相约要像前代英雄那样驰骋沙场,杀敌立功。‎ C. 这首缠绵悱恻、凄苦悲切的道别诗,从大处着眼,激励出征者立功沙场,抒发作者的慷慨忙志。‎ D. 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出诗人“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思想情绪。‎ ‎15. 赏析颈联中“横”字和“接”字。‎ ‎16. 结合诗句分析首联、尾联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14. C 15. ①“横”,横亘,它横亘在代州北面,点出雁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连接,描绘出飞塞的险峻,又点明飞塞连接云中郡。“横”“接”二字,写出了此地是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②表达诗人激励友人,希望他建功报国,扬名塞外。 ‎ ‎16. ‎ - 26 -‎ 首联:暗用汉代威镇敌胆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尾联: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不能使燕然山上只留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心忧边事,欲效力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C项,“这首缠绵悱恻、凄苦悲切的道别诗”说法错误。全诗一气呵成,充满奋发向上精神,激励出征者在沙场立功,抒发了御边保国的慷慨壮志;而没有一般送别诗的缠绵、凄苦、悲切等儿女情长的窠臼。‎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位置,进而揣摩其在谋篇布局中的作用;其次结合所用手法,分析其所写内容,分析这个字对诗歌表情达意的作用;最后组织答案时要注意分条作答,使答案条理清晰。本诗中,“雁山横代北,飞塞接云中”是魏大从军所往之地。一个“横”字,写出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它横亘在代州北面;一个“接”字,既逼真地描绘出飞塞的险峻,又点明飞塞是遥接云中郡并与之连成以片。它们是中原地区(三河道)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的重要,山隘的险峻,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这就为结句作了铺垫。在尾联,诗人运用“窦宪大破北单于”的典故,激励友人希望他扬名塞外建功报国。‎ ‎【16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本题,题干“结合诗句分析首联、尾联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作答本题要抓住诗歌的标题、注释、诗中的意象以及直接流露情感的词语来分析。本题中,首联两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意思是侵犯边境的敌人还没有消灭,魏大又去从军戍边保国。首二句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读来震撼人心。借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边境上军情的紧急,也可以感觉到诗人激烈跳动的脉搏。此处匈奴二字,是以汉代唐,借指当时进犯边境的少数民族统治集团。诗人又把春秋时曾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变和戎为从戎,典故活用,鲜明地表示出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从侧面说明,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壮举,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尾联两句“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的意思是“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运用汉将刻石记功的典故,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对友人的激励,希望他能建功立业、扬名塞外;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想要为国效力的壮志豪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17.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真正的经典不以高深晦涩骄人,它平易朴素;如荀子在《劝学》中总结出坚持学习的重要性时说“騏骥一跃,不能十步:①__________,功在不舍吗”;真正的经典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的呐喊:“②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正的经典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人物自古就有“人文情怀”,这种“情怀”体现在《荆轲刺秦王》中是“③________,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体现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是“周公吐哺,④__________”。真正的经典更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如贾谊在《过秦论》中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⑤__________”; 如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表达的对乐天安命的坚信“⑥__________”。‎ ‎【答案】 (1). 驽马十驾 (2).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 风萧萧兮易水寒 (4). 天下归心 (5).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6). 乐夫天命复奚疑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驽,驾,摧,萧,施,奚。‎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青州缘未了 王剑冰 一 - 26 -‎ 杜甫有诗“齐鲁青未了”,他所说的齐鲁,直到李清照来时,还都是属于青州地盘。那时的青州气象宏阔,“面山负海古诸侯,信美东方第一州。”杜甫诗中的青,同青州的青,是一个青。清照的清里,也含着青州的青。青,是让人舒服的颜色,也是让人舒服的称呼。清照喜欢青州,这里远离京城的构陷,还是她丈夫的家乡;在京城待得心烦,跟着丈夫来,也就是回家了。‎ 来青州的那年,李清照二十三岁,正值青春芳华。那么心高气傲的女子,却将世上十分光阴,三分留在这里,生命中九重灿然,六重都给了青州。而青州给她的,是天地人文之气血、山水风情之精华,是平生诗词三分之一的灵感与瑰丽。‎ 在内部倾轧、外部战乱的远方,青州成了“千古第一才女”的后院。这是清照的福,也是青州的福。‎ 二 我看到了那个白墙灰瓦的所在。自然不是原来的规制和位置,唯有灵魂,附在阳光里。阳光筛下,筛出一层的雾气,倒是将院子托起来。让人觉得,这就是宋时的院落。轻轻地走进去,一庭芳草,半池残荷,一簇簇竹,一垄垄花,包括墙角的一抹新绿,不都是她的词?“归来堂”,和着陶渊明的意绪,表明同丈夫远离京师,决意隐居之意。屋内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倒是与“清照”的生活相配。不敢相信,那般素洁的案几上,诞生过一首首珠玑般的华章。‎ 青州的阳光很适合她,她在这阳光里徜徉,将爱情也融进去。两人于归来堂读书、斗茶的生活意趣,被清照展示在《金石录后序》中,那是一种情透纸背的幸福。“甘心老是乡矣!”完全出自她的内心。她和丈夫收集金石古玩,不仅让文物价值不至湮没,同时延续了文物自身的精神。而对琴棋书画的灵犀,使她对文学理解得更为透彻,每一次填词,都带有对文字的尊重,那是灵感与情感的激发,具有不露声色的冲击力。‎ 冬天的龙兴寺,会落下一场雪。钟声里雪花纷然。青州人在这钟声里踩出一条小道,缭绕的香烟从小道上接续。不知道小道上有无一位女子。清照自打来到这青州,就潜心修身,为自己名号“易安居士”。‎ 我站在云雾飞扬的云门山顶,能望到对面同样云雾飞扬的驼山,驼山下就是唐时的龙兴寺,寺上的瓦,金黄一片。想起青州博物馆的石佛,喜欢金石的清照必是欣赏过的,那些佛大都笑着,人们称其为“青州的微笑”。清照在这种微笑里生活了二十年。金兵来前,四百多尊石佛,被人埋在了龙兴寺前。清照也不得不带着诸多感怀诸多回想,与青州挥手告别,走进凄凄惨惨戚戚的苦雨。‎ - 26 -‎ 周围还有仰天山、泰和山,这个时候全是红叶开放日。高处望去,层层叠叠,一片炫染。瀑水高高落下,落到下面,变成了烟。‎ 下山的时候,路边更是惊艳,那是一树树的红柿子,在张灯结彩。石头屋子隐在其间,屋上屋下,到处都是晾晒的红色块。‎ 巧的是,这里还有一条黄花溪,黄花就是萱草,清照园子里常有的植物。到了时节,溪水碧绿,满坡的黄花堆积。‎ 青州得益于水,城中的河,不知变换多少方式,缠绕多少道弯,将青州揽在怀中,这个过程,河水很是用了些耐心,包括耐心地接上汹涌的弥河,再奔腾入海。这些柔亮的南阳河、北阳河、东阳河,如何不使一座古城灵动润泽?由此也润泽了兴尽晚回舟的女词人,最美的年华。‎ 三 什么时候下了一场雨,被雨淋湿的河泛着点点荧光。河的两岸倒是鲜明起来,绿柳扬波,花草蓬茸。顺着河再远些,是大片的花木基地,此刻赤橙黄绿,直接天际,成为一座古城的装饰。‎ 太阳一如既往地来,霞光从云层射下,一束束的,像倒开的花。高大的城门矗立着,挡不住的夕阳,从墙垛踱进来。‎ 年华轮转,秋风几度,古城老街好像还是老祥子。灰色的瓦一层层地叠压着,书写着斑驳的过往,也书写着青州波澜不惊的静好岁月。光亮的石板路。每一条都通往普通的日常。云门春酒的甘醇,传统酥饼的味道,新茶的芳奋,老戏的声腔,全通过它消融后传向四方。一株株老树,吸纳人间烟火,也早被人间烟火所浸染。秋天的钟声一响,金黄的叶片群鸟样纷落,落成一地绒光。‎ 芳草斜阳间,清照也会走向老街,去体验“庭院深深深几许”,不谁穿庭过巷,更是喜欢醉贫词中的那种妙意。欧阳修先她在这里住过,清照将他的喜欢拿来,用在自己的平仄里。还有做过知州的寇准、范仲淹,都为她所敬慕。人走了,她悄悄做了他们的邻居。‎ 她沾染着先辈的文学意味,也沾染着青州的文化意味。市井中,她看踢花毽、抖空竹,也会上前试一试,并试试焚香烙画,让一根细香,变作纸的知音。她还学做鲜花饼、花果茶,用本地产的豹斑玉器酿制菊花酒。青州人说,清照也一定用过黑山红丝砚台,那是当地的传世佳品。她还会去青州书院会会文友,去另一个场合会会棋友,她下得一手好棋呢。‎ - 26 -‎ 当然也会有孤独,那是赵明诚做官以后。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尽管地方不算太远,在清照看来,也是海角天涯。于是孤独成了她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等待或者寻觅,不只为一束阳光,也为一个灵魂。女性的等待与寻觅,往往要比男性深刻得多。只是,离去青州后,一切都渐渐为空。后来的愁,与先前的愁,不是同一种滋味。‎ 四 月升了上来,水发出淡蓝色的光,水木青州一半在河中。一忽真实,一忽疏离。幌子轻飘,屋瓦隐入夜色。有的店铺还开着,露出惺忪的光,有的店铺正在打烊,声音落水里,随着月光慢慢漂走。‎ 夜被挤压在窄窄的巷子里,像一条深邃的时空隧道。身后追来的风,让隧道发出呜呜的声响,声响在哪个部分,偶尔弯曲一下。‎ 忽然,吱呀一声,一扇门中款步出来一位女子,衣袂飘飘,轻盈一闪便不见踪影。退心神恍惚,眼前迷蒙。青州的花神,难道,我邂逅了你昨日的灿然?‎ ‎(05月08日《光明日报》)‎ ‎18.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既是依着作者在青州游览的时间顺序,又巧妙的将李清照在青州的生活依次安排。‎ B. 李清照的青州居所取名“归来堂”,和着陶渊明的意趣;取的名号“易安”二字也得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 C. “到了时节,溪水碧绿,满坡的黄花堆积”,可知李清照《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的诗句正是从此地此景中获得灵感。‎ D. 文章结尾“难道,我邂逅了你昨日的灿然”,将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二人称,使作者和青州、和李清照的距离更近了。‎ E. 本文语言典雅细腻,多处巧妙化用李清照的词句,行文浑然,抒情意味浓厚。‎ ‎19. 如何理解“青州成了‘千古第一才女”的后院”这句话的含义?‎ ‎20. 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21. 结合全文,分析题目中“缘未了”的内涵。‎ ‎22. 全文记述词人在青州的生活,请结合文本探究李清照在青州的精神成长。‎ ‎【答案】18. AC 19. (1)青州远离内部倾轧、外部战乱,这里给了李清照宁静无烦扰的生活;(2)青州的天地人文、山水风情赋予她诗词创作的灵感,成就了李清照的名气。 ‎ ‎20. 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古城老街的沉稳与宁静,增强历史的厚重感,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展现传统的民风民俗,视听结合,颇具意境。 ‎ - 26 -‎ ‎21. (1)青州山水秀美、灵动润泽,“我”和青州美景的缘分未了。‎ ‎(2)青州是“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后院,李清照把生命的三分光阴、六重灿然都给了青州,李清照和青州的缘分未了。‎ ‎(3)“我”和李清照的缘分未了。 ‎ ‎22. (1)李清照来到青州甘心淡泊终老。‎ ‎(2)她和丈夫收集金石古玩,不仅让文物价值不至湮没,同时延续了文物自身的精神。对琴棋书画、诗词的深入研究让她灵感与情感共鸣,思想更加透彻。‎ ‎(3)李清照敬慕先贤,在文学和文化两个领域提升自己。‎ ‎(4)李清照在“青州的微笑”中生活了二十年,赵明诚做官以后,增添了更多的孤独愁情。‎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原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然后逐项分析,注意细节。‎ A项,“本文以时间为线索”表述错误,情感是本文的主线;‎ C项,“《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的诗句正是从此地此景中获得灵感”表述错误,文中“到了时节,溪水碧绿,满坡的黄花堆积”写乐景抒发欢乐之情,而《声声慢》中‘满地黄花堆积”是哀景哀情,二者意境情感不一致。‎ 故选A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语境具体分析。‎ ‎“青州成了‘千古第一才女’的后院”这句话中,考生应先指出谁是“千古第一才女”,然后再结合文本分析为什么说“青州成了她的后院”,通过阅读文本第一部分,不难发现这几个关键句子,“清照喜欢青州,这里远离京城的构陷,还是她丈夫的家乡;在京城待得心烦,跟着丈夫来,也就是回家了”“ 青州给她的,是天地人文之气血、山水风情之精华,是平生诗词三分之一的灵感与瑰丽”,把这写信息整合在一起即可。‎ ‎【2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赏析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先认真阅读所给划线句子,了解其大意,然后从修辞角度结合其内容分析情感效果。分析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不可将其割裂。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划线句子前面有这样一句话“年华轮转,秋风几度,古城老街好像还是老祥子”,据此可知,画线句子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古城老街进行了描写,先写了“瓦”,然后写“石板路”,接着写了“老树”“叶片”等。“书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斑驳”“过往”足以体现历史的厚重感;“群鸟样”为比喻,将树叶纷纷飘落的状态跃然纸上;此外“云门春酒的甘醇,传统酥饼的味道,新茶的芳奋,老戏的声腔”四个类型一致的短语结构构成排比句式,丰富的展现了古城老街的特色与风土人情。这一些列描写,既有眼睛看到的,又有耳朵听到的,画面感十足,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古城老街的样貌。‎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认真阅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把握主旨,从主要人物,作者思想感情等角度去综合分析。本文标题为“青州缘未了”,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是李清照,于是,考生可以从“青州”和“李清照”两个层面来分析“缘未了”的内涵。首先,文中有许多句子介绍了青州优美的景色,如“这个时候全是红叶开放日。高处望去,层层叠叠,一片炫染。瀑水高高落下,落到下面,变成了烟”“下山的时候,路边更是惊艳,那是一树树的红柿子,在张灯结彩。石头屋子隐在其间,屋上屋下,到处都是晾晒的红色块”等,从这来看,写了秀美风光,可以理解为与青州美景缘未了。第二,从主要人物方面分析,根据文中“来青州的那年,李清照二十三岁,正值青春芳华。那么心高气傲的女子,却将世上十分光阴,三分留在这里,生命中九重灿然,六重都给了青州。而青州给她的,是天地人文之气血、山水风情之精华,是平生诗词三分之一的灵感与瑰丽”以及“青州成了‘千古第一才女’的后院”可以理解为李清照和青州的缘未了。第三,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来看,文章结尾“忽然,吱呀一声,一扇门中款步出来一位女子,衣袂飘飘,轻盈一闪便不见踪影。退心神恍惚,眼前迷蒙。青州的花神,难道,我邂逅了你昨日的灿然?”表达了“我”对李清照的敬慕之情,可以理解为“我”和李清照缘未了。‎ ‎【22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思考能力。考生解答本题时应首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阅读全文,勾画相关语句,结合自己的认知发表见解。答题时必须以文本为依托,不可脱离文本肆意发挥。根据文本第二部分“‘归来堂’,和着陶渊明的意绪,表明同丈夫远离京师,决意隐居之意。屋内的陈设,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倒是与‘清照’的生活相配”以及“两人于归来堂读书、斗茶的生活意趣,被清照展示在《金石录后序》中,那是一种情透纸背的幸福”,可见李清照甘于淡泊归隐的生活;根据“她和丈夫收集金石古玩,不仅让文物价值不至湮没,同时延续了文物自身的精神。而对琴棋书画的灵犀,使她对文学理解得更为透彻,每一次填词,都带有对文字的尊重,那是灵感与情感的激发,具有不露声色的冲击力”,可见其精神世界的充实,潜心钻研提升境界;根据第三部分中“芳草斜阳间,清照也会走向老街……欧阳修先她在这里住过,清照将他的喜欢拿来,用在自己的平仄里。还有做过知州的寇准、范仲淹,都为她所敬慕。人走了,她悄悄做了他们的邻居”“ 她沾染着先辈的文学意味,也沾染着青州的文化意味。市井中,她看踢花毽、抖空竹,也会上前试一试,并试试焚香烙画,让一根细香,变作纸的知音。她还学做鲜花饼、花果茶,用本地产的豹斑玉器酿制菊花酒。青州人说,清照也一定用过黑山红丝砚台,那是当地的传世佳品。她还会去青州书院会会文友,去另一个场合会会棋友,她下得一手好棋呢”,可概括出李清照敬慕先贤,文学和文化两个领域提升自己;根据“那些佛大都笑着,人们称其为‘青州的微笑’。清照在这种微笑里生活了二十年”以及“当然也会有孤独,那是赵明诚做官以后……于是孤独成了她一生取之不尽的财富”可概括出在青州李清照有过平淡充实的幸福,赵明诚做官后又平添了孤独的愁苦。‎ ‎【点睛】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 - 26 -‎ 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的文意,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准确地把握住答案的有关信息,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 牢记:题干提示了答题范围,题干规定了答题角度,题干提供了答题思路,题干隐含了答题信息,题干体现了答题规律。 第三步,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文学作品阅读多为主观题,其题干不仅能显示答题的区域,还能显示答题的方式。要站在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问题,问什么答什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整合时一定要确保文通句顺。‎ ‎2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逻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有一瓶免洗洗手液或酒精给手消毒的确是很方便,_____?不是!免洗洗手液和酒精取代不了用水洗手!很多研究表明,免洗洗手液的去污效果并不理想,它的作用主要是杀菌。如果手没有明显的污垢或者油污,即使是在医院里,去除细菌的效果都很好。但是在生活中,在体育运动、钓鱼、玩了泥土后,____,这时候就需要用水和洗手液洗手了。事实上,只有在流动水下洗手才能去除手上的污渍,免洗洗手液,____,最后变成无菌污渍留在手上。所以只要有水的地方,还是用洗手液流水洗手比较好,这样更全面更干净。‎ ‎【答案】 (1). 那是不是就不用洗手呢 (2). 免洗洗手液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了 (3). 只能杀死手上的细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做题时,要注意行文内容前后一致与衔接,也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要注意提示性词语,总结性词语,还要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要在感知语段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的语境分析概括。‎ 本题,第一空,根据后面“不是”这一信息,可推知要填的内容是一个问句。再根据前句“有一瓶免洗洗手液或酒精给手消毒的确是很方便”和后句“免洗洗手液和酒精取代不了用水洗手”推知,此处是说“那是不是就不用洗手呢”。‎ - 26 -‎ 第二空,据前句“免洗洗手液的去污效果并不理想”,还有后面说的“这时候就需要用水和洗手液洗手了”,可知前后两句是因果关系,所以要填的是“免洗洗手液就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了”。‎ 第三空,由前句“只有在流动水下洗手才能去除手上的污渍”可知,此处要填的内容是说免洗洗手液的作用不能去除手上的污渍,只能杀死手上的细菌。再据后句“最后变成无菌污渍留在手上”推断,第三空要填的内容应是说“只能杀死手上的细菌”。‎ ‎24.校学生会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推出公众号“你——让我怦然心动,征集‘感动耀华师生的书中人’”。请你从《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原著某一故事情节,阐释出让你“怦然心动”的推荐理由。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怡红院“群芳开夜宴”,林黛玉却心生伤感再次葬花使人怦然心动。理由:因为它既凄惨又美丽。凄惨的是林黛玉和落花一样在当时的贾府寄人篱下,爱情也受到强敌的不断摧残;美丽的是,红红的落花代表了她和宝玉之间纯真如花一样的爱情。为此,可以说,此情此景,也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微写作的要求是能用精炼的语言描述事物、表达观点、抒发感情;能写简短的应用性语段。通过微写作考查名著经典阅读,也是常见的做法。解答微写作题目,首先要审清题目要求,抓住关键词进行解读,然后再结合相关作品按要求选择相关内容进行写作,注意表达方式和字数的要求。仔细审读题目,注意要求中的这些关键词“从《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中任选一位人物”“结合原著某一故事情节”,“阐释出让人“怦然心动”的推荐理由”,因用于校学生会“世界读书日”公众号的发表,注意思路清晰,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如示例选择《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来写,结合第三次葬花的凄美动人的情景,明确其使人“怦然心动”的原因有两点即既凄惨又美丽,然后联系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寄人篱下的命运和爱情的归宿等分析即可。‎ ‎25.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2001年、2002年,我们出生,成为标准的“00后”一代。十几年来,我们经历了很多;‎ ‎2008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夏季奥运会;‎ ‎2010年,中国跃居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7年,高中学段新课程改革全面展开;‎ ‎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盛典;‎ ‎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 ‎……‎ - 26 -‎ 经历了很多国家大事,我们身为中国人而骄傲自豪:经历了很多身边小事,让我们不断去体验尝试。经历的越多,成长就越快;磨砺的越多,肩上的责任也就越重。‎ ‎ 请根据材料,结合自己的生活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片,充分展现了我国近几年高科技的发展,文化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南京二号、墨子号里子通信卫星、C919大飞机、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超级工程就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最好见证。影片采用航拍,一项项伟大的工程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清晰而立体地展现在我们每一个关心祖国发展,热爱祖国事业的中国人面前,我相信每一位观众都会和我一样,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最让我深有感触的是“创新驱动”讲到的逆天的中国科技实力,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从航天、海事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的计划,中国的创新动力源源不绝,创新人才不断涌现,这种创新让人自豪让人惊讶与赞叹!当有的人还在为电话费30分钟内充值到账而自豪时,我们就已经有了出门不带钱包,光靠手机就能走遍天下的便捷与豪情了。‎ 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重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的基础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基础上,从基层扶贫工作人员的生活状况到,筑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的坝上三代人,再到细致做好入户工作的健康管理员,和保家卫国的威武之师,纪录片贯穿了民生主线,嘹亮了中华民族儿女的幸福底色。厉害了,我的国!‎ 科技领域不断突破,见证着中国人民甘于奉献,敢于攻关的无畏精神。更多的事实,讲述着中国人民重视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风貌。原本遥不可及的宇宙太空和深邃的海底,已经被中国人用智慧和汗水化为咫尺,但中国人的梦想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的领域迈进。‎ 作为一位新时代的中学生,标准的“00后”一代,我们和祖国一起,经历了08奥运会、新课程改革、新中国成立70‎ - 26 -‎ 周年盛典、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和国家同呼吸,和人民共幸福。我们一定会肩负起建设更加美好的祖国的使命,努力学习,奉献青春,我们相信祖国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解析】‎ ‎【详解】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提示语和写作要求者两个部分组成。要想写好这篇作文,要抓住关键句、主旨,全面地挖掘话语的含义进行立意。‎ 审题过程:‎ 本次材料是由材料和写作要求两部分组成。材料首先给出了国家发生的几件大事情,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医疗、体育等各方面。然后就这些发生过的事情,材料进一步说理两层意思:一是身为中国人的我们经历过国家大事自豪,经历身边小事体验尝试;二是经历多,磨砺多,成长快,责任重。由此感悟:年轻人要只有经历多了,所受是磨炼多了,才能成长得快,才能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不经历事情,是永远长不大的。经历身边的小事会让年轻人了解生活的真实面目,体验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感受生活的美好和不容易,尝试这改变自己幼稚的想法。年轻人只有和国家一起经历重大事情,才能了解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是多么的不容易,这样才能把建设国家的重任义不容辞地挑在肩上,也才能让自己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样才是年轻人真正的成长。‎ 参考立意:‎ 青年人要主动把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 只有经历多,才能成长快;‎ 经过磨砺才知责任重;‎ 青年人的幸福要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的幸福;‎ 青年人真正的成长离不开经历;‎ 我骄傲,我的国;‎ ‎……‎ 行文结构:‎ - 26 -‎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层进式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层进的方式进行论述,层进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如此题可围绕“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一中心话题,接着列举祖国在各个领域的发展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成绩,然后包含自豪与骄傲之情赞颂祖国的强盛与伟大。结合现实,以肩负建设祖国重担并相信祖国们明天会更美好结束全文。‎ 参考素材:‎ 一个民族要独立,要发展,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强烈的民族自信心与自尊心,需要一种更为博大深沉的民族精神。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精神,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使我们的明天更加辉煌。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我们会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腾飞而努力奋斗。‎ 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开幕式展现在世界人民面前的美妙画卷,足以让世界人民感受到开放的中国巨大的凝聚力。若是你看到今天的中国,你一定不会想到五十多年前的中国会是那样腐朽,令人不堪回首。然而今天许多的外国人都会竖起大拇指夸赞:“中国的历史真辉煌!”但是这些历史的辉煌都是人民用鲜血换来的。‎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健儿坚持不懈,努力拼搏,他们验证了历史,创造了辉煌,最终在自己家门口,获得了51枚宝贵的金牌。祖国,我为您骄傲!‎ 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中国航空迎来了历史性的时刻一神舟七号发射。在27日下午16点30分,翟志刚叔叔进行出仓活动,迈出中国人太空漫步的第一步。‎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①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②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③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④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 - 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