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6.5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热点题型和提分秘籍专题15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含解析)

  • 7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5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目前的试题是将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考查融入到文言语的翻译中去,与考查其他文言知识整合起来,形 成表面看是翻译,其实是既考查文言实词,又考查文言虚词,也考查文言句式的综合题。 热点题型一 翻译的原则 1.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答案 适逢(双方)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主持国事的人相见。 (2)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 答案 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皇后,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么呢! 解析 “衣冠”“日月”“旦夕”“正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3)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 译文: 答案 然而您却害怕、躲避他,怕得太过分了。 解析 “畏匿”是两个词,须直译;“恐惧”“殊甚”皆是同义复词,不必逐一翻译。 (4)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译文: 答案 我假如不是经过那些地方,那么,尽管久处官署,每天处理公文,尚且不能了解详情,何况陛 下深居皇宫禁地呢? 解析 “九重之上”不能直译为“高高的天上”,应意译为“皇宫禁地”。 【提分秘籍】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义的虚词除外), 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变动。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 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用直译的词句,要尽量直译。 意译,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根据现代汉语的表达习 惯可以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 省略句、倒装句较多,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 然不能被原文束缚住,不能机械地采用直译,而应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多用于 一词或短语的翻译。 【举一反三】 翻译中需要意译的多是使用固定词语及修辞手法(比喻、互文、用典、借代、委婉)的地方。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意译的特点。 (1)纵一苇之所如。 译文: 答案 任凭小船随意漂荡。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文: 答案 我活着应当不惜肝脑涂地,死了也要报恩。 解析 “结草”是用典,应把典故意思译出。 (3)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 译文: 答案 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所积存的金玉珠宝。 解析 此处用了互文手法,不能直译。 (4)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译文: 答案 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 解析 “无”与“鲜”构成互文,须把“鲜”意译为“没有”。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 答案 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愤怒得头发像要顶起帽子。 热点题型二 翻译的标准 例 2.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漏译、误译现象,体会翻译要“信”的要义。 (1)原句: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句: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比不上汉王!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遽”字,“遽”是“就”的意思。 (2)原句: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句:您所结交的应是当时的贤人,现在跟这种人一起喝酒高兴吗?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漏译了“皆”这个“全都”意思,改变了语气;只译出“贤”而未译出“隽”,即“才华出众 之人”。 (3)原句: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 译句:耕种的人,不再出力;使用的人,不再计算支出与收入。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①漏译了“督”字。“督”,督促,在这里是“被督促”的意思。 ②误译“计其出入”,应译为“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4)原句: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译句:等到召见,就受到亲近信任。 漏译、误译之处: 答案 译句有两处漏译。一是“得”字,应译为“获得”;二是省略的成分应补出。如谁获得召见, 获得谁的召见。这里的人称须译出。当补不补,也属于漏译,会损害原意。 【提分秘籍】 1.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漏译,不随意增减。在平时翻译时,考生做 不到“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漏译、误译和赘译上。漏译,误译,赘译,就不可能达到“信”这一最基 本的翻译标准。 2.达,就是指译文要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为此,一些特殊句式需要译成 现代汉语句式,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使语意更流畅,不得出现病句。硬译是不“达”的典型表现,翻译固然 需要字字句句对应,但也要临场变通、灵活处理,尤其对那些难理解而靠推断的词语,不能强行翻译。 3.雅,是翻译较高层次的要求。在考试中一般不做要求。 【举一反三】 请指出下面译句存在的不“达”现象,体会翻译要“达”的要义。 (1)原句: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句:(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道别人,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 的很多。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推荐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结构混乱,应在“推荐”后加“的”字。 (2)原句: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句:母亲回来后,只见女儿靠着院中的树睡觉,不再怀疑了。 不“达”之处: 答案 原句中“不之虑”是个宾语前置句,“之”是动词“虑”的宾语。译句未译出这个句式特点, 既丢掉了 (3)原句: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句:刚刚被罢黜了巡抚住居家里,认为奇异而闻名。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前半句结构混乱,后半句表意不明,“认为”什么“奇异”没有译出。“闻”属错译。 (4)原句: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译句:但只有信陵君能够接见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结交下层人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 不“达”之处: 答案 译句中“接见”一词用得明显不当。用词不当,也是不“达”之处,在考生翻译中较为普遍。 热点题型三 关键实词 例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浦江县东行二十六里,有峰耸然而葱蒨者,元麓山也。山之西,桃花涧水出焉。乃至正丙申三月上巳, 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前一夕,宿诸贤士大夫。厥明日,既出,相帅向北行,以壶觞随。约二里所,始得涧流,遂沿涧而入。 又三里所,夹岸皆桃花,山寒,花开迟,及是始繁。傍多髯松,入天如青云。忽见鲜葩点湿翠间,焰焰欲 然,可玩。又三十步,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面正平,可坐而箫,曰凤箫台。下有小泓,泓上石坛广寻 丈,可钓。闻大雪下时,四围皆璚树瑶林,益清绝,曰钓雪矶。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 争。琴声与泉声相和,绝可听。(选自宋濂《桃花涧修禊诗序》) (1)郑君彦真将修禊事于涧滨,且穷泉石之胜。 译文: 答案 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2)诡石人立,高可十尺余。 译文: 答案 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 解析 “人”作状语。 (3)客有善琴者,不乐泉声之独清,鼓琴与之争。 译文: 答案 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弹琴来跟泉水比试。 解析 定语后置、“乐”、“鼓琴”。 【参考译文】 浦江县向东走二十六里,有座山葱茏茂密地高耸着,(那)是元麓山。山的西面,桃花涧水从那里流出 来。在元顺帝十六年三月初一,郑铉将要在涧边进行修禊活动,并且览尽山泉怪石的胜景。 前一天晚上,使各位贤士大夫住下。第二天,出发了,互相带领着向北走,随身带着酒壶和酒杯。大 约走了二里远的地方,才遇到涧流,于是沿着山涧入山。又过了三里的地方,两岸都是桃花,山里寒冷, 花开得晚,到现在才繁盛。相傍有很多苍松,高耸入云好像到了青云间。忽然看见鲜花点缀在湿润青翠的 树间,好像火苗升起要燃烧一般,值得观赏。又走了三十步,怪石像人一样站立着,高十尺多。上面平整, 可以坐下来吹箫,叫作凤箫台。下面有小水潭,潭上石坛宽八尺到一丈,可以(在上面)垂钓。听说下大雪 时,四周都是如美玉般的树林,更显得清冷绝美,叫作钓雪矶。有擅长弹琴的客人,不喜欢泉水独自清响, 弹琴来跟泉水比试。琴声跟泉水声音相和,非常好听。 【提分秘籍】 对确定好了的关键实词,一定要准确译出其意,不含糊,不游离,不意译。例如通假字,翻译时一定 要写出其本字,不能照抄句中原字。这里,要特别注意对下面三类词的翻译: 1.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一定要拆开翻译。如“亲信”是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翻译时 一定要拆成“亲近”“信任”两个词。 2.活用词。它们在翻译时大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固有的格式。 ①作状语的名词大都要在前面加上适当的介词,如“像……”“用……”“在……”。 ②活用作名词的动词、形容词,要用动词、形容词作定语并补出中心语。 ③活用作一般动词的名词,大都要带上该名词再加一个动词。如“填然鼓之”中的“鼓”应译为“擂 鼓”。 ④意动用法要用“认为(以为)……”或“以(把)……为(看作、作为)……”的格式进行翻译。(当然, 有的词可用一个意思与“认为……”或“以……为……”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⑤使动用法要用“使(让)……怎样”的格式翻译。[与意动用法一样,有的词也可以用一个意思与“使 (让)……怎样”差不多的动词翻译] 3.疑难或陌生的词,要借助语境和实词的推断方法,并联系自己平时的积累去较为合理地翻译它,而 不是硬译或干脆不译。 【举一反三】 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 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意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 林樾,闻之愀然。(明·程启充《游千山记》) (1)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译文: 答案 嘉靖丁亥年,我在抚顺戍守,丙申年又调到盖州,来到了辽阳,才得以与志同道合的徐、刘两 位先生到那里游玩。 (2)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 译文: 答案 东面的山峰高耸险峻,徐、刘两位先生斟满酒一口气喝完,在此期间正好有一个吹奏胡笳的人, 乐声振动树林,听到这种乐声让人感到凄楚神伤。 解析 “危险”,古今异义词,高耸险峻;“适”,恰好;“愀然”,悲伤的样子。 热点题型四 关键虚词 例 4.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悯 獐 [清]侯方域 客有过侯子以獐献者。侯子曰:“獐可驯乎?”客曰:“夫至德之世,兽可同群而游,今子无乃有所 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侯子曰:“然。”营室而授獐焉。王仲凫闻之,曰:“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 曷以授余?”侯子曰:“子之庭有二物焉,其大者类西旅氏之獒①,而小而骏者韩子卢之裔②也,是皆有欲 于獐,奈何?”仲凫笑曰:“子非特不善于獐也,又且不知吾二犬。吾将导獐而见之二犬,侵假③而共牢以 为食,侵假而共寝以为处,侵假而相与为友,而日以益善,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侯子曰:“虽然, 子曷使童子守之,而犹授獐以索?”仲凫默然不应。 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废吾童子矣。视二犬之貌,且翦翦④焉适矣。”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吾 废吾索矣。视二犬之情,且煦煦⑤然亲矣;虽然,獐犹有间焉。”又居三日,仲凫以告曰:“獐无间矣,与 二犬者为一矣。”又居三日,而二犬伺獐之寝也噬之,獐竟以死。 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侯子曰:“子固未知之耶?向二犬之翦翦焉若适者,所以饵吾童子 也,既而煦煦焉若亲者,所以饵去其索,而恐或为之援也;既而示之以无间者,乃所以饵夫獐也。撤其防, 去其援,而又探得其情,此西楚霸王之无所用其力,而南宫万之所以毙也,何况于獐哉?”仲凫大怒,抽 戈以逐二犬。侯子曰:“无庸也,夫世之相与为友,日以益善,反出其不意而害之者,其智非始于二犬也。” 或曰:“是獐也,狷中而狭外,类于人恒有所不可者,即无二犬,亦将有灾焉。”(选自《壮悔堂文集》, 有删改) 注 ①西旅氏:古代对少数民族国家的称呼。獒:猛犬。②韩子卢:猎犬名。裔:后代。③侵假:逐 渐。④翦翦:和睦的样子。⑤煦煦:和悦的样子。 (1)今子无乃有所不信耶,而何獐之疑欤? 译文: (2)子之不善于獐也审矣,曷以授余? 译文: (3)予因而安之,岂更害哉? 译文: (4)仲凫蹙然不悦,而语侯子以其状。 译文: 答案 (1)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服呢? (2)很显然你不善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 (3)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 (4)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 【参考译文】 有个宾客来探访我时,送给我一只獐子。我说:“这獐子能驯服吗?”宾客回答说:“在道德完善的 远古时代,野兽可以成群结队地在一起游戏,现在你恐怕有些不相信吧?否则,你为什么怀疑獐子能否驯 服呢?”我说:“是这样。”于是建造了兽圈并接受了獐子。王仲凫听说了这件事,说:“很显然你不善 于驯养獐子,为何不把它送给我呢?”我说:“你的庭院里有两条狗,那大的像西旅氏的猛犬,而那小且 跑得快的是猛犬韩子卢的后代,它们都有吃掉獐子的欲望,怎么办?”王仲凫笑着说:“你不仅不善于驯 养獐子,而且还不了解我的两条狗。我准备引导獐子去见那两条狗,逐渐让它们在一个圈里吃食,逐渐在 一处睡觉,逐渐成为好朋友,并且日益友好,我依照这个办法安抚它们,难道它们能再去伤害獐子吗?” 我说:“虽然这样,你何不让童仆看守那两条狗,并且将獐子用绳索拴住?”王仲凫没有回答。 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将童仆辞退了。看那两条狗的样子,与獐子相处比较和睦了。”又 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我把拴獐子的绳索去掉了。看那两条狗的神情,对獐子和悦的样子很亲近; 虽然这样,獐子还存有嫌隙。”又过了三天,王仲凫告诉我说:“獐子已经没有嫌隙了,与那两条狗混为 一体了。”又过了三天,两条狗趁獐子熟睡之际咬它,獐子最终被两条狗咬死了。 王仲凫很不高兴,把狗咬死獐子的情况告诉了我。我说:“你原来不了解那两条狗吗?以前它们装出 和睦相处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的童仆的;随后做出和悦亲近的样子,是用来迷惑你去掉绳索的,并且担 心有人会援助獐子;接着表示和獐子没有嫌隙,是用来迷惑那头獐子的。你撤走了獐子的防备,消除了可 能给予獐子的援助,并且探到獐子的真实情况,这正是西楚霸王项羽有力无处使,春秋时宋国大夫南宫万 被杀死的原因啊,何况是獐子呢?”王仲凫很生气,抽出戈来驱赶那两条狗。我说:“不需要了。那世上 相互成为朋友,越来越亲密,却出其不意地陷害对方的人,这样的智慧不是从那两条狗才开始有的。”有 人说:“这头獐子,内心孤洁而气度狭隘,像那种无论怎样对待他他都不满意的人,即使没有那两条狗, 也会遭遇灾难的。” 【提分秘籍】 1.必须译出的虚词——换 (1)有实词义项的则须译出实义,如“之”“其”等。 (2)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可以进行替换的,如“之”“而”“以”等,即便是语气词也要替 换。 如: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句中的“于”要译为“在”,“之”要译为“的”。 2.不必译出的虚词——删 (1)起语法作用的。 如“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又如“之”“者”作宾语前置、定语后置标志。 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中的“者”为定语后置标志,不译。 (2)表停顿作用的。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句中的“也”表示句中停顿,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3)起衬字作用的。 如:顷之,烟炎张天。 句中的“之”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不译。 (4)发语词。 如: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句中的“夫”为发语词,不译。 虚词翻译时,能译出的要尽量译出,不须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不然会画蛇添足,弄巧成拙。 热点题型五 特殊句式 例 5.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 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徽 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 题于清水亭。(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 (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译文: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译文: 答案 (1)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 道赞叹他。 (2)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 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提分秘籍】 1.特殊句式的翻译方法 (1)调。主要指那些倒装句,译时须调整为合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结构形式。 (2)补。一是补出文言语境中省略的成分,若不补出,句意就不明,句子就不通;二是补出句中的被动 意味,如意念被动句。 2.遵循一定的翻译格式 (1)判断句要译出“是(不是)”字。 (2)倒装句要还原成现代汉语的句式。 (3)被动句要译出“被”字。 (4)省略句要补出省略的成分。 另外,文言文中还有些固定的格式,如“所以”“有以”“得无”“无乃”和“不亦……乎”“何…… 为”“……之谓”等,它们都有固定的翻译方式,必须按其固定的方式进行翻译。 一、【2017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4 题。 秦废封建 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 以为便。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 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 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 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 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 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 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 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 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元曰:“封 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 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 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 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 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然后属.疏远 属:亲属 B.诸侯更.相诛伐 更:交替 C.子房亦与.焉 与:参与 D.不能易.也 易:交换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请立诸子 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 B.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诸皇子和功臣们皆封侯并用国家的赋税重赏他们 C.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 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封侯的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 D.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分封诸侯的制度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时非圣人之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②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1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题“秦废封建”意指秦王朝建立后废除了三代以来分封诸侯的国家制度。 B.始皇不急于说出己见,而让群臣议论丞相的谏言,群臣多赞成丞相的意见。 C.廷尉李斯深谙时移世变,以史为鉴,力排众议,反对恢复分封诸侯的制度。 D.苏东坡学养深厚,纵论古今,鞭辟入里,指出了分封制和郡县制各有优劣。 14.第三段末句“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这是作者借柳宗元的话做出的判断。 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做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5 分) 【答案】 9.D 10.C 11.B 12.①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不违背时势罢了。 ②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 君的祸患。 13.D 14.汉高帝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 非圣人意也,势也”。 元的言论,是“改变”的意思。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0. 此题考查虚词的用法,A 项的“以”是“因为”的意思;B 项“之”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 消句子的独立性;C 项的第一个“而”有转折之意,第二个为顺承;D 项的“者”均为助词,意为“……的 人”。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B 项中“皆封侯”在“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一句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属于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 重点词语的翻译:(1)为,创造,1 分;失时,违背时代,1 分;句意 1 分。 (2)已,停止,1 分;篡弑,篡位弑君,1 分;大意,1 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4. 考生解答此题时要看清题目的要求,题干中明确说明要求考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作者…… 判断的直接依据”,根据文中“故柳宗元曰”可知,前面的分析,即柳宗元说这句话的依据,也是作者做 出这个判断的直接依据,而前面的内容即汉高帝和张子房分封诸侯王的事情。考生可概括表达为:汉高帝 和张子房是反对分封诸侯的,但是迫于形势,不得不封韩信等人为诸侯王,所以说“封建非圣人意也,势 也”。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秦王刚刚吞并天下的时候,丞相王绾等说:“燕国、齐国、楚国之地偏远,如果不设置藩王就无法镇 守这些地方,请立各位皇子为诸侯王。”秦始皇把这条建议交给大臣们讨论,群臣都以为(分封藩王)有 利。廷尉李斯说:“周文王、周武王所分封的同姓子弟很多,然而后来的亲属日益疏远,(他们)像仇人一 样互相攻击,各诸侯国更是互相征战,最终达到天子也不能禁止的地步。现在天下依靠陛下的神力,全部 统一成为秦朝的郡县,诸位皇子和功臣朝廷可以用公家的赋税分别重重地赏赐他们,很容易控制他们。能 够使天下人没有异心,这就是使天下安宁的正确办法,(所以说)设置诸侯不利。”秦始皇说:“天下一直 都苦于战斗不止,正因为有诸侯王。现在依靠大秦宗庙的福佑天下刚刚安定,又再设立诸侯国,这是建立 (分立的)部队,要想天下安定,岂不是太难了吗!廷尉的意见是对的。”于是就划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 每个郡分别设置守、尉、监。 苏子(苏轼)说:圣人不能创造时代,也不能违背时代。时势不是圣人所能造就的,圣人能把握时势, 不违背时势罢了。三代兴盛的时候,诸侯如果无罪就不可剥夺(他们的封国),因而君主即使想要废除分封 制度设置郡守,能行得通吗?这就是所说的不能创造时代。周朝衰落了,诸侯互相吞并,齐国、晋国、秦 国、楚国都达到方圆一千余里的国土,他们的势力足够来分封诸侯树立屏障。到了七国都称了王,做(以 前)天子(才能做的)事,然而终究不能分封诸侯。(这是已经被验证)很久了的事情,世人害怕诸侯造成 的灾祸,不是只有李斯和秦始皇知道这一点。 秦始皇吞并天下以后,划分郡县,设置郡县的守吏,道理本来就应当这样,(这就)像冬天穿皮袄夏天 穿葛衣,是时令所应当的事情,并不是某些人的个人智慧或独到见解,(一般)所说的不违背时代的情况, 求学者和士大夫大多认为它不对。汉高帝想封六国的后人,张良认为不行,李斯的意见与张良的意见没有 什么不同。汉高帝听了张良的话,知道分封诸侯不可恢复,这是非常明显的了。然而最终还是分封韩信、 彭越、英布、卢绾,(这件事)难道只是汉高帝做的事情吗,张良也参与了。所以柳宗元说:“分封诸侯的 制度并不是圣人的本意,而是时势使然。” 过去议论分封诸侯的人,柳宗元的议论一出,而其他诸人的议论都被废弃了,即使是圣人再复活,也 不能改变了。所以我采用他的说法,又增补了一些,说:凡是有血气的人一定会争夺,争夺一定会因为利 益,而利益没有比分封诸侯再大的了。分封诸侯,是争战的开端、战乱的开始。从有书面文字记载以来, 臣下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父子兄弟互相残杀,有不是因为袭取封国和争夺王位的情况吗? 自夏商周起圣人用礼乐教化天下,曾经达到了刑罚可以搁置不用的程度,但是最终不能终止篡位弑君的祸 患。到汉代以来,君臣父子互相残杀的情况,都是诸侯王的子孙,其余的不能世袭的卿和大夫,从未有过。 近世不再分封诸侯,所以这种祸事差不多绝迹了。仁人君子,难道忍心再开始这种祸事吗?所以我认为李 斯、秦始皇的意见和柳宗元的意见,应当成为万世万代的法则。 二、【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汪容甫先生行状 王引之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少孤,好学。贫不能购书,助书贾鬻.书于市,因遍读经史百家,过目成 诵。年二十,应提学试,试《射雁赋》第一,补附学生,诗古文词日益进。仪征盐船阨于火,焚死无算, 先生为《哀盐船文》,杭编修世骏序之,以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由是名大显。当世通儒如朱学士筠,卢 学士文弨,见先生所撰,咸叹赏以为奇才。 年二十九,始颛治经术。谢侍郎墉提学江左..,特取先生为拔贡生。每试,别为一榜,列名诸生前。侍 郎尝谓人曰:“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其见重如此。朱文正公提学浙江, 先生往谒.,答述扬州割据之迹、死节之人,作《广陵对》三千言,博综古今,天下奇文字也。毕尚书沅总 督湖广,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往就之,为撰《黄鹤楼铭》,歙程孝廉方正瑶田书石,嘉定钱通判坫篆额,时 人以为“三绝”。 先生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乃博考三代..典礼,至于文字训诂、名物象数, 益以论撰之文,为《述学》内外篇。又深于《春秋》之学,著《春秋述义》,识议超卓,论者谓唐以下所未 有。为文根柢经、史,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言。 性质直,不饰容止,疾当时所为阴阳拘忌、释老神怪之说,斥之不遗余力。而遇一行之美、一文一诗 之善,则称之不置.。事母以孝闻,贫无菽水..,则卖文以养,左右服劳,不辞烦辱。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 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年五十一,卒于杭州西湖之上。 先生,家大人之所推服也。其学其行,窃闻于趋庭..之日久矣。而先生于予所说《尚书》训诂,极奖励, 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虽不能文,尚欲扬榷而陈之,以告后之君子。 (选自《王文简公文集》,有删节)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助书贾鬻.书于市 鬻:卖 B.先生往谒. 谒:拜见 C.称之不置. 置:置办 D.尚欲扬榷而陈.之 陈:陈述 7.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予之先容甫,以爵也;若以学,则予于容甫当北面矣。 (2)其于知友故旧殁后衰落,相存问过于生前,盖其性之笃厚然也。 9.根据第三段,概括汪中在治学、为文方面的特点,不超过 30 个字。(4 分) 【答案】 6.C 7.B 8.(1)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得分点:“先”“以”“北 面”各 1 分,句意 1 分)(2)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 是这样忠实厚道啊!(得分点:“殁”“存”“笃厚”各 1 分,句意 1 分) 9.治学:范围广泛,学有专精。为文:取则于古,自成一家。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8.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应当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把 握文言句子里面的重点词汇和特殊句式。(1)注意“先”“以”“北面”的意思。(2)注意“殁”“存”“笃 厚”的意思。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9. 根据原文“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罔不综览”“博考三代典礼”“为文根柢经、史, 陶冶汉、魏,不沿欧、曾、王、苏之派,而取则于古,故卓然成一家”可概括出答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先生名中,字容甫,江都人。从小失去父亲,爱好学习。因为贫穷不能买书,帮助书商在市场卖书, 于是读完了经史百家之书,看过就能背诵。二十岁,参加提学试,以《射雁赋》考取第一,补附学生,诗 和古文词逐渐进步。扬州江面某次渔船失火,烧死无数,先生作了《哀盐船文》,杭世骏为之作序,认为“惊 心动魄,一字千金”。因此名声大显。当代的儒学大师如朱筠,卢文弨,见先生写的这篇文,都感叹赞赏 认为是奇才。 二十九岁时,开始读经集的史书,提学江左谢墉,特意提拔先生为贡生。每次考试,另为一榜,名列 各位考生之首。侍郎曾经对别人说:“我超过容甫,是凭借官位;如果论学问,那么我应以容甫为老师。” 他被看重就像这样。朱文正到浙江做提学使,先生去拜见,叙述了扬州割据之事迹、为气节而死的人,做 《广陵对》三千字,博综古今,天下的奇文啊。尚书毕沅任湖广总督,招来文学之士。先生去投奔他,写 了《黄鹤楼铭》,歙县程孝廉方正把文章书写在石头上,嘉定钱通判坫进行刻篆,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三 绝”。 先生对于六经、子、史以及词章、金石之学,都有阅读。于是考证夏商周三代的典礼,甚至文字训诂、 名物象数,以撰写论文见长,写了《述学》内外篇。又深入钻研《春秋》之学,写了《春秋述义》,见识观 点都很卓越,评论的人说唐以后再也没有比得过他。做文章根植于经、史,受汉、魏文学的影响,没有沿 习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轼的文学风格,而取法古人,因此自成一家。 性格正直,不注重神态举止,痛恨当时的阴阳邪说、释老的神怪之说,不遗余力地批判它们。如果遇 到好的文句,却不吝啬地称赞。侍奉母亲以孝顺闻名,贫穷没有饭食,就卖文章供养母亲,在母亲身边伺 候,不辞辛苦。他对那些老友旧交去世后家道衰落的,关心慰问超过生前,因为他的本性就是这样忠实厚 道啊!五十一岁时,在杭州西湖之上去世。 先生,是大家们所推重佩服的。他的学问和品行,私下听说子承父教很长时间了。先生对于我所说的 《尚书》训诂,大为奖励,认为可以读父辈的书籍,又有知己之感啊。虽然不能写文章,想要约略举其大 概、扼要进行论述,来劝告后世的君子。 三、【2017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1-23 题。(10 分) 宋政和间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靖康之祸,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 弗如欧集、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公绝类之英,间气所生。同时文人,虽或意见素异,尚且推 崇公文,口许心服,每极其至。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 然也? (节选自吴澄《临川王文公集》序) 2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 4 处)(4 分) 22.文中的老苏、大苏是指____▲___、____▲___。(2 分) 23.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4 分) 【答案】 21.而后来卑陋之士/不满其相业/因并废其文/此公生平所谓流俗/胡于公死后而犹然也? 22.苏洵、苏轼 23.政和间,列于官书;靖康后,不再盛行。 【解析】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和文学常识的把握。题干问的是“文中的老苏、大苏”所指何人。从文 中来看,所写是宋朝的内容,宋朝以“苏”为姓,且至今有名的是苏门三父子,“老”可见应是父亲苏洵; “大”可见应是哥哥苏轼。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23. 题干要求“根据材料,概括王安石《临川集》在不同时期的命运”,这是考查学生压缩概括的能 力。“不同时期”,说明考生可以到文中找到有关时期、时间的词语,比如“宋政和间”“靖康之祸”, 然后再找出这两个时期对于《临川集》的介绍,比如“官局编书,诸臣之文,独《临川集》得预其列”, 这是说政和间,《临川集》备受重视,被列于“官书”之列;“官书散失,私集竟无完善之本,弗如欧集、 曾集、老苏大苏集之盛行于时也”,这是说靖康后,《临川集》不如欧阳修集、曾巩集、苏洵集、苏轼集盛 行。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五、【2017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安九世孙也.。父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贞幼聪敏,有至性。 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 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谓所亲曰: “此儿方可大成,至如‘风定花犹落’,乃追步惠连【注】矣。”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尤善《左氏传》, 工.草隶虫篆。十四,丁父艰,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 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说法。乃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性, 谁养母邪?”自后少进 粥。 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及高祖受禅,暠还乡里,供 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为主 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与卓独不坐.。 后主乃诏贞入掌中宫管记,迁南平王友。府长史汝南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 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谢贞在王处, 未有禄秩,可赐米百石。” 至德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虽知哀茕在疚,而官俟得才,可 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 立,祚等怆然叹息。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贞曰:“弱儿年甫六岁, 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是夜卒。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 即有敕长给衣粮。 (节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注】惠连:谢惠连,南朝宋文学家。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奇:稀奇 B.工.草隶虫篆 工:擅长 C.唯贞与卓独不坐. 坐:受株连而获罪 D.贞累启.固辞 启:禀告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晋太傅安九世孙也.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B.若.忧毁灭性,谁养母邪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C.太建五年,贞乃.还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后主因.敕舍人施文庆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B.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C.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D.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父洽/族兄暠乃共往/华严寺请长爪禅师为贞 说法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天性聪慧,小时候读过不少典籍,有的读过就能背诵,有的粗通大意;他八岁时写的诗就深得 长辈称赞。 B.谢贞受府长史周确委托,为他撰写辞让都官尚书的表文。陈后主读过之后,怀疑该表文不是周确亲 笔所作。 C.谢贞非常孝顺,小时候祖母因病难以进食,他便也不进食;父亲去世他悲痛欲绝,之后,奉养母亲 未曾间断。 D.母亲去世后,谢贞一心守丧,极度悲痛,骨瘦如柴,令人叹息。他忧病而死后,后主下令长期供他 儿子吃穿。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辙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重之,弗之 罪也。(6 分) (2)吏部尚书姚察与贞友善,及贞病笃,察往省之,问以后事。(4 分) 【答案】 9.A 10.B 11.B 12.C 13.(1)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和阮卓自行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 曾参与。叔陵一向(或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2)吏部尚书姚察和谢贞交好,到谢贞病重的时候,姚察去探望他,问他身后之事。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句意思为: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 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然后寻找句子一 些特定的名词、动词进行推断。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C 项,“之后,奉养母亲未曾间断”不正确。文 中“太清之乱,亲属散亡,贞于江陵陷没,暠逃难番禺,贞母出家于宣明寺”,这一时期未能孝顺母亲。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 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关键词得分点:度、因、辙辞以疾(定语后置句)、雅;第 (2)句关键词得分点:友善、笃、省、后事。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正员外郎,兼散骑常侍。谢贞自幼聪 敏,有卓绝的品性。他的祖母阮氏生前苦于风眩病折磨,每次发病就一两天不能吃饭。谢贞当时七岁,祖 母不吃饭,他也不吃饭,常常是这样,亲戚没有不对此感到惊奇的。母亲王氏,教谢贞学《论语》和《孝 经》,谢贞读完就能背诵。八岁时,谢贞曾经写作了《春日闲居》一诗,堂舅尚书王筠惊奇他有高雅的情趣, 对亲戚说:“这个孩子将来会成大器。”十三岁时,谢贞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尤其擅长《左氏传》, 工于草隶虫篆。十四岁时,遭逢父亲去世,谢贞号哭跌倒在地上,昏倒而后又苏醒的情况有多次。当初, 父亲谢蔺因母亲阮氏去世,不吃饭哭泣到眼中出血而死。家人宾客害怕谢贞也会这样,叔父前往华严寺, 请禅师来为谢贞说法,禅师于是对谢贞说:“孝子既然没有兄弟,就极须爱护自己,如果哀伤过度损害身 体,谁来赡养你的母亲呢?”从这以后谢贞才稍微吃一点稠粥。 在太清年间的动乱中,亲属散亡,谢贞在江陵落入敌手。暠逃难逃难,贞母出家在宣明寺。及高祖即 位,暠还乡里,供养贞母,将二十年太建五年,谢贞才回朝。等到始兴王叔陵担任扬州刺史时,征召谢贞 做主簿。谢贞揣度叔陵将会有叛逆之心,于是就自动疏远他,每当有宴会交游,总是以患病为借口推辞, 不曾参与,叔陵向来钦佩看重他,没有怪罪他。不久高宗驾崩,叔陵叛逆作乱,叔陵府中的属官先后受到 牵连而被拘捕,唯独谢贞没有获罪。 陈后主于是下诏让谢贞入宫担任中宫管记一职。府长史周确刚被任命为都官尚书,请求谢贞为他撰写 辞让的奏章,后主看过后认为奏章写得很不寻常。后主曾经趁着宴席的机会问周确:“你的奏章是你自己 写的吗?”周确回答说:“我的奏章是谢贞写的。”后主就赐给谢贞一百石米。 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朝廷下诏让他回来任原职。谢贞多次上奏坚决推辞,朝廷 答复说:“查看了奏章,详情俱悉, 虽然知道你内心哀痛,但官府急等用人,守丧的礼节有理由改变,你 可以立即回官府任职。”谢贞哀伤过度身体瘦弱,最终也没能到官府任职。当时尚书右丞徐祚、 尚书左丞 沈客卿一同来看望谢贞,见到他瘦骨伶仃,两人泪流不能自抑,哀怜着默默而出。吏部尚书姚察与谢贞友 善,及贞病重,前去探望,询问以后事。谢贞曰:“弱儿年甫六岁,情累所不能忘,敢以为托耳。”这夜 死了。后主问察曰:“谢贞有何亲属?”察因启曰:“贞有一子年六岁。”即有敕长给衣粮。 六、【2017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王充者,会稽上虞人也,字仲任。其先尝从军有功,封会稽阳亭。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 业。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岁凶.,横道伤杀,怨仇众多。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祖父汎举家担 载,就安会稽,留钱唐县,以贾贩为事。生子二人,长曰蒙,少曰诵,诵即充父。祖世任气,至蒙、诵滋 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与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 建武三年,充生。为小儿,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侪伦好掩雀、捕蝉、戏钱、林熙,充独不肯,诵 奇之。六岁教书,恭愿仁顺,礼敬具备,矜庄寂寥,有臣人之志。父未尝笞,母未尝非,闾里未尝让.。八 岁出于书馆,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书丑得鞭。充书日进,又无过失。手书既成,辞师 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经明德就,谢师而专门,援笔而众奇,所读文书,亦日博多。才高而不尚 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操行事上,亦如此焉。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常言人长,希言人短。能释人之大过,亦悲夫人之 细非。好自周,不肯自彰,勉以.行操为基,耻以材能为名。众会乎坐,不问不言;赐见君将,不及不对。 见污伤,不肯自明;位不进,亦不怀恨。贫无一亩庇身,志佚于王公;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得官 不欣,失位不恨。处逸乐而.欲不放,居贫苦而志不倦。淫读古文,甘闻异言。世书俗说,多所不安,幽处 独居,考论实虚。 充为人清重,游必择友,不好苟.交。所友位虽微卑,年虽幼稚,行苟离俗,必与之友。好杰友雅徒, 不泛结俗材。俗材因其.微过,蜚条陷之,然终不自明,亦不非怨其人。 (王充《论衡·自纪篇》,有删节) 8.对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岁凶.,横道杀伤 凶:凶险 B.闾里未尝让. 让:责备 C.辞师受《论语》《尚书》,日讽.千字 讽:背诵 D.游必择友,不好苟.交 苟:草率,随便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B.或以.书丑得鞭 勉以.行操为基 C.处逸乐而.欲不放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D.俗材因其.微过 其.孰能讥之乎 10.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是 ①与侪伦遨戏,不好狎侮 ②礼敬具备,矜庄寂寥 ③以笔著文,亦如此焉 ④贱无斗石之秩,意若食万钟 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 ⑥行苟离俗 A.①②④ B.①②⑥ C.③④⑤ D.③⑤⑥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B.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C.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D.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王充极少说别人的短处,而愿意说别人的长处。他为人清高自重,被人诬陷,也不加辩白。 B.王充幼年时恭顺仁厚,未曾受父母责备鞭打。他追求好名声,喜欢结交杰出高雅的朋友。 C.王充做官时不计较俸禄的多少和官位的高低,国君和将领召见时他考虑不周到就不对答。 D.文章从生活、读书、做官等多方面来写王充的为人处事,多采用对偶句式,既使人物形象鲜明,又 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3 分) (2)其论说始若诡于众,极听其终,众乃是之。(3 分) (3)淫读古文,甘闻异言。(2 分) 【答案】 8.A 9.C 10.A 11.C 12.B 13.(1)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关键词:会、扰乱、“为……所……”的被动句式,全句 大意。) (2)他的言论初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关键 词:若、诡、是,全句大意。) (3)(王充)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关键词:淫、甘,全句大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0. 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上下文明白题中 6 个句子的意思,考查它们是不是表现了王充的美好品德; 然后紧扣题干中“全都表现王充美好品德的一组”这个要求,运用排谬法在四个选项寻找正确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1. 此题的断句标志,可主要根据句式的对偶关系来考虑:“才高”相对“口辩”,“苟作”相对“谈 对”,于是可知“苟作”和“谈对”之后都应断句。再根据动词来判断:动词“非”的宾语“其人”后应 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王充,是会稽郡上虞县人,字仲任。他祖上曾从军立有军功,被封为会稽郡的阳亭侯。才一年,因变 乱而失去了爵位和封地,于是就在那里落了户,以种地养蚕为业。曾祖父王勇好意气用事,结果跟很多人 都合不来。灾荒年头,他曾拦路杀伤过人,因此仇人众多。又赶上兵荒马乱,怕被仇人捉住,于是祖父王 汎领着全家肩挑车载家当,准备到会稽郡城去安家,但中途在钱唐县留了下来,以经商为业。祖父有两个 儿子,长子叫王蒙,次子叫王诵,王诵就是王充的父亲。王家祖祖辈辈好讲义气,到了王蒙、王诵就更厉 害了,所以王蒙、王诵在钱唐县又依仗自己的勇力欺凌别人。后来,又与土豪丁伯等人结下了怨仇,只好 全家又搬到上虞县居住。 建武三年,王充出生。王充小时候,跟同辈的伙伴一起玩,不喜欢随便打闹。小伙伴们都喜欢捉鸟、 捕蝉、猜钱、爬树,只有王充不愿玩这些,王诵对此感到很惊奇。王充六岁时,家里就教他认字写字,王 充恭厚友爱孝顺,很懂礼貌,庄重寡言,有成年人的气派。父亲没有打过他,母亲没有责备过他,乡邻没 有指责过他。八岁进书馆学习,书馆里的小孩子有一百多人,都因为有过失而脱去衣服受责打,或者因为 字写得难看而被鞭打。只有王充的书法日见进步,又没有什么过失。学完了识字书写课程,就离开了教写 字的老师,去学习《论语》和《尚书》,每天能背诵一千字。读通了经书,品德也修养好了,就又辞别经师 而去自己专门研究,王充一写出文章,就得到许多人的好评,所读的书也一天比一天多。王充才能虽高但 不喜欢随便写作,口才很好可是不好与人谈论对答。不是志同道合的人,他可以整天不说话。他的言论初 听时似乎很古怪,与众不同,直到把他的话听完了,大家才认为说得很正确。王充写文章也是如此,行事 为人和侍奉尊长也是如此。王充不图在社会上出名,不为个人的利害去求见长官。经常说别人的长处,很 少说别人的缺点。他能够原谅别人的大错,也惋惜别人细小的过失。他喜欢隐蔽自己的才能,不好自我炫 耀。尽力把修养操行作为做人的根本,而羞于靠才能来沽名钓誉。众人聚会坐在一起,不问到自己便不说 话;被长官接见时,不问到自己就不作声。受到污蔑中伤也不愿自我辩解,官位不升迁也不怀恨。穷得连 蔽身的简陋住宅都没有,但胸怀比王公大人还要宽广;卑贱得连斗石的俸禄都没有,而情怀却与吃万钟俸 禄的人差不多。做了官不格外高兴,丢了官也不特别悔恨。处在逸乐之中时不放纵自己的欲望;处在贫苦 的时候也不降低自己的气节。他爱广泛地阅读古书,喜欢听不同于流俗的言论。当时流行的书籍和世俗传 说,有许多不妥当的地方,于是就深居简出,考查论证世书俗说的虚实真伪。 王充为人清高稳重,结交朋友很注意选择,从不随便与人结交。结识的人地位虽卑微,年纪虽轻,但 只要他的品行不同于世俗,就一定和他交朋友。王充好结交一些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不喜欢滥交一些庸俗 之辈。因此,有些庸俗之辈,就抓住王充一些微小的过失,匿名攻击陷害他,但王充始终不去辩白,也并 不因此而怨恨那些人。 七、【2017年高考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 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 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 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游。瞻等 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号曰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 事委以弘微。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自 混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 义旧,入门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太 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兄曜历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卒。 弘微蔬食积时,哀戚过礼,服虽除,犹不啖鱼肉。弘微少孤,事兄如父,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弘 微口不言人短长,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九年,东乡君薨,资财钜万,园宅十 余所,奴僮犹有数百人。弘微一无所取,自以私禄营葬。曰:“亲戚争财,为鄙之甚。今分多共少,不至 有乏,身死之后,岂复见关。”十年,卒,时年四十二。上甚痛惜之,使二卫千人营毕葬事。追赠太常。 (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 此/足矣/ 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 此/足矣/ 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 此/足矣/ 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 此/足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 但他只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 又极有文才口才,受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 后,多个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 东乡君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党,恭谨过常。(5 分)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语乱之。(5 分) 【答案】 10.D 11.B 12.B 13.(1)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制法度,事奉过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礼。(2)而 谢曜喜好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常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涉及古代姓名字号、宗法礼仪、官职俸禄等,这一命 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 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B 项姻亲“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说法错误。血亲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是以具有共同祖先为特征的亲属关系;姻亲是没有血缘关系的, 不属于血亲。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 项细节错误,原文是“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 不是“极有文才口才”,而是“言辞简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 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 语外,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重点落实实词与虚词:(1)计分点:循, 坚持;党,亲族;常,常礼。(2)计分点:臧否,褒贬;以,用;它语,其他的事;乱,岔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谢峻自己无 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谢弘微孩童时期,风采充溢,但却端庄谨慎,遇上适当的时机才说话。过继后的叔叔谢混有知人之名, 见到谢弘微后认为他不同于寻常之人,对谢思说:“这个孩子深沉早慧,将成为才行出众之人,有这样的 儿子,也就足够了。”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 书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谢混的风格高尚峻洁,很少同人交往。只同他的族子谢灵运、谢瞻、 谢曜、谢弘微等人因赏析文义而聚会。曾经一同游宴歇息,居住在乌衣巷,所以称之为乌衣之游。谢瞻等 人才气横溢,机智善辩,文辞流畅,谢弘微每每以简约的言语使众人信服,谢混特别敬重他这一点,称他 为微子。义熙八年,谢混因为是刘毅的同党被诛,他的妻子晋陵公主便把谢混家事托付给谢弘微。谢弘微 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记载。高祖 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 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 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微的德义所感动。谢 弘微生性谨严端方,举止必定遵循礼度,事奉继父的亲族,恭敬小心,超过常礼。太祖镇守江陵,以谢弘 微为文学。谢弘微因为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以孝道著称,除服后超过一年,仍旧素食不变。谢弘微的 兄长谢曜历任御史中丞,元嘉四年去世。谢弘微为他长时间吃素食,哀戚超过常礼,虽然服丧期满,还是 不吃鱼肉。谢弘微从小失去父母,侍奉兄长如同侍奉父亲,兄弟之间非常友爱和睦,当时没有人能够赶得 上。谢弘微口中从不说别人坏话,而谢曜则喜欢评议人物,每当谢曜在言谈中涉及别人时,谢弘微就常用 别的话题岔开。元嘉九年,东乡君薨,留下资财非常多,园宅十余所,奴仆尚有数百人,而谢弘微一无所 取,自己以私人官俸营办东乡君丧事。谢弘微说:“亲戚之间争夺财产,可算是最为鄙贱之事。现在财产 多则分用,少则共用,不至于困乏就行了,身死之后,哪里还去管它。”元嘉十年去世,死时四十二岁。 皇上为此十分痛惜,派二卫千人营办丧事,一直到葬事完毕。朝廷追赠谢弘微为太常。 八、【2017 年高考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 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 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嘉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 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 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 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 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 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 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 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 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 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 (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 B.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 C.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 D.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 名/愿得降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 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 B.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 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 C.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 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 D.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 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 (2)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 【答案】 10.A 11.B 12.C 13.(1)皇上说:“官吏奉行法典,律令是不可违犯的,再说说其他要求。”赵王没有再说话。 (2)后来青州出现蝗灾,蝗虫进入平原地界就死去,连年丰收,百姓歌颂。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及文化知识的把握情况。B 项,“然后再作考察”错。“考”是指拘 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12. C 项“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 从善”有误,原文说的是“余党当坐者数千人”“乃悉移置颍川、陈留”,并没有“训导他们 应该弃恶从善”。选项无中生有。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能力。第(1)句中,“奉”,奉行;“枉”,违犯;“更”,再;“道”, 说说; “它”,其他;“欲”,要求;“复”,再。第(2)句中,省略主语“蝗虫”;“界”,地域;“辄”, 就;“岁屡”, 连年;“歌”,歌颂。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县人。年轻时有节操。堂兄被人杀害,没有儿子,赵憙当时十五岁,时常想着 报仇。于是带着兵器约好朋友,前去寻仇。可是仇人们全部生了病,没有人抵抗。赵憙认为乘别人生病报 仇杀人,不是仁爱的人所应做的,就暂且放过他们而离开了,回头对仇人说:“你们如果病好了,躲我远 远的。”更始帝登位,舞阴大姓李氏占据县城不肯投降,更始帝派柱天将军李宝招降,不肯,说:“听说 宛县赵氏有个独孙子赵憙,讲信义很有名,我愿意向他投降。”更始帝就召见赵憙,赵憙年纪不满二十岁, 被引见后,随即任命他为郎中,代理偏将军事务,派他去舞阴,而李氏终于投降。光武打败王寻、王邑时, 赵憙受伤,有战功,回朝后被拜任为中郎将,封勇功侯。当时邓奉在南阳反叛,赵憙一向和邓奉交好,多 次送信严厉地责骂他,而那些说坏话的人就说赵憙和邓奉合谋,皇上怀疑这件事。等邓奉失败,皇上得到 赵憙的信,才吃惊地说:“找憙真是有道德的人。”后来拜任怀县县令。大姓李子春先前任琅邪相,又奸 又猾,成为百姓的祸患。赵憙到任,听说他两个孙子杀人的事没有被揭发,立即追查其中的奸情,逮捕审 讯李子春,他两个孙子自杀了。京城中替李子春说情的几十起,他终究不听。这时赵王刘良生病将死,皇 上亲自看望赵王,问他想说什么。赵王说:“我一向和李子春交情深,如今他犯罪,怀县县令赵憙要杀他, 我希望饶他一命。”皇上说:“官吏守法,法律不可不遵。再说说别的要求吧。”赵王不再说话。这一年, 升任赵憙为平原太守。当时平原有许多强盗,赵憙和各郡一起追捕,杀死他们的头领,其余党应判罪的有 几千人。赵憙上书称“惩罚坏人仅限于其本人,可把其他人全搬迁到京城附近的郡”。皇上听从了他的建 议,就把那批人全部搬迁到颍川、陈留。于是推荐提拔有善行的人,诛杀铲除坏人。后来青州受大面积蝗 灾,蝗虫侵入平原境内就死,连年丰收,百姓都歌颂他。二十七年,拜任太尉,赐爵位为关内侯。当时南 单于降服,乌桓、鲜卑一起来朝贡,皇上命令赵憙主管边疆事务,考虑作长远打算。建初五年,赵憙病重, 皇上亲自前去探视。等他去世,皇上前去祭吊。这一年他八十四岁。谧号正侯。 九、【2017 年高考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许将字冲元,福州闽人。举进士第一。神宗召对,除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初选人调 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来诉者士无留难 契丹以 兵二十万压代州境,遣使请代地,岁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将。将入对曰:“臣备位侍从,朝廷大议不容不 知。万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则伤国体。”遂命将诣枢密院阅文书。及至北境,居人跨屋栋聚 观,曰:“看南朝状元..。”及肄射,将先破的。契丹使萧禧馆客,禧果以代州为问,将随问随答。禧又曰: “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 ”将曰: “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 不能对。归报,神宗善之。明年,知秦州,又改郓州。上元张灯,吏籍为盗者系狱,将曰:“是绝其自新 之路也。”悉纵遣之,自是民无一人犯法,三圄皆空。父老叹曰:“自王沂公后五十六年,始再见狱空耳。” 郓俗士子喜聚肆以谤官政,将虽弗禁,其俗自息。召为兵部侍郎。上疏言:“治兵有制,名虽不同,从而 横之,方而圆之,使万众犹一人。”及西方用兵,神宗遣近侍..问兵马之数,将立具上之;明日,访枢臣, 不能对也。绍圣初,入为吏部尚书,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哲宗以 问将,对曰:“发人之墓,非盛德事。”知颍昌府,移大名。在大名六年,数告老..,召为佑神观使。政和 初,卒,年七十五。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文定。 (节选自《宋史·许将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 来诉者/士无留难/ B.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 来诉者/士无留难/ C.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 来诉者/士无留难/ D.初/选人调拟/先南曹/次考功/综核无法/吏得缘文为奸/选者又不得诉长吏/将奏罢南曹/辟公舍以待 来诉者/士无留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许将初至北境,尽灭契丹威风。他入仕不久,取代岁聘使前往代州,契丹想要宋朝割让代州,蓄意 挑衅。他坚决予以反击,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 B.许将善于治理,境内牢狱皆空。他在郓州任上,因治理得法,当地没有犯法之人。当地士人爱好议 论官政,他未加禁止,而是宽松应对,此俗自然止息。 C.许将任职兵部,熟悉兵部事务。他担任兵部侍郎时上疏提出,治兵之道在于灵活用兵,才能做到万 众犹如一人。神宗问及兵马之数,他也能作出回答。 D.许将秉持公正,反对无德之举。其时司马光已去世,却受到朝廷权臣的不公平对待,当皇上征询许 将对此事的意见时,他回答说这一做法是不道德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将曰:“此事,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禧惭不能对。 (2)章惇为相,与蔡卞同肆罗织,贬谪元祐诸臣,奏发司马光墓。 【答案】 10.D 11.C 12.A 13.(1)许将说:“这件事情,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难道还不行吗?为什么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 能回答。(2)章惇做了宰相,与蔡卞一起大肆搜罗编造罪名,来贬谪元祐诸臣,上奏皇帝要开掘了司马光 的坟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 C 项“他们不仅职位很高”错误,他们职位一般,故选 C。 【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 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 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 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 A“使对方未占得便宜而返回”错误,原文没有这一信息,事件 错误。 13. 注意重点词语“申饬”“岂”“对”“为”“同肆”“罗织”“发”和句式“何以……为”的翻 译。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许将字冲元,是福州闽县人。考中进士第一。神宗召他入对,任集贤校理、同知礼院,编修中书条例。 当初,选拔调动人才,先要经过南曹,接着是考功,综合考查没有法度,官吏得以改动,选人不能向上级 官吏诉说。许将上奏罢免南曹。设公堂接待前来上诉的人,士人没有无理阻止,故意刁难。契丹以二十万 的兵力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代州的土地,每年宋方的使者不敢去,就任命许将去。许将入朝对答说: “我在侍从的职位,朝廷的重要决定不能不知道。万一契丹谈到代州的事情,不对他们驳斥,就会伤害国 家大体。”于是命令许将到枢密院查阅文书。等到了契丹境内,当地住的人骑在房梁上聚众观看,说道: “看看南朝的状元。”等到练习射箭,许将先射中。契丹派萧禧作陪客,萧禧果然拿代州来提问,许将随 问随答。萧禧又说:“界线没有定下来,以和好为重,我将到贵国去进行划分。”许将说:“这件事情, 命令守边的大臣去做还不行吗?为何还要出使呢?”萧禧羞愧不能回答。回来报告,神宗称赞他,第二年, 担任秦州知州,又改任郓州知州。元宵节点灯,官吏登记那些偷盗的人把他们关入狱中,许将说:“这就 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了。”都把他们释放,从此百姓没有一个人犯法,很多监狱都空了。父老感叹道: “从王沂公之后五十六年,又看到监狱空了。”郓州的俗人士子喜欢聚集诽谤官方,许将虽然没有禁止, 但他们的风俗自动改变。征召担任兵部侍郎。上疏说:“治理军队有规章,名称虽然不同,或纵或横,或 方或圆,让万众像一人一样。”对夏用兵时,神宗派侍从向他询问兵马的数量,许将立即详细奏报;第二 天,询问枢密大臣,却回答不上来。绍圣初年,入朝任吏部尚书。章惇任宰相,和蔡卞一同大肆罗织罪名, 贬谪元祐时的大臣,上奏挖司马光的墓。哲宗拿这件事问许将,许将回答说:“挖别人的墓,不是高尚品 德的人所做的事。”担任颍昌府知府,又调任到大名府,在大名府六年,多次告老还乡,被召为佑神观使。 政和初年,去世,年七十五岁。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文定。 十、【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上池州李使君①书 杜牧 仆与足下齿同而道不同,足下性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故处世显明无罪悔。(仆)在京城 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去岁乞假,自江、汉间归京,乃知足下出官之由,勇于为义,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果为不缪②,私自 喜贺,足下果不负天所付与、仆所期向,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幸甚。仆不足道,虽能为学,亦 无所益,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饰以温慎,此才可惜也;年四十 为刺史,得僻左小郡,有衣食,无为吏之苦,此时之可惜也。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 正在今日,可不勉之! 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以其书具而事多也。今之言者必曰:“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③辈 为注解之罪。”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若使玄辈解释不足为 师,要得圣人复生,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是则圣人不生,终不为学;假使圣人复生,即亦 随而猾之矣。此则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欺乱常人耳。自汉已降,其.有国者成败废兴,事业踪迹,一二亿 万,青黄白黑,据实控有,皆可图画,考其来由,裁其短长,十得四五,足以应当时之务矣。不似古人穷 天凿玄,蹑于无踪,算于忽微,然后能为学也。故曰,生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也。 夫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此乃随所见闻,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楚王问萍实④,对曰:“吾 往年闻童谣而知之。”此乃以童子为师耳。参.之于上古,复酌于见闻,乃能为圣人也。诸葛孔明曰:“诸 公读书,乃欲为博士耳。”此乃盖滞于所见,不知适变,名为腐儒,亦学者之一病。 仆自元和已来,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典刑制度,征伐叛乱,考其当时,参于前古, 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但随见随忘,随闻随废,轻目重耳之过,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如 足下天与之性,万万与仆相远。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 日既受足下之教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自古未有不学而能垂名于后代者,足下勉之。 (选自《樊川文集》,有删节) 【注】①使君:对州郡长官的尊称。李使君,即李方玄,杜牧好友,时任池州刺史。②缪:通“谬”。 ③郑玄:字康成,东汉人,师从马融,遍注五经,为古文经学大家。④萍实:南方池泽中常生蓬草的果实。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自然不敢以辈流间期.足下也 期:期待。 B.真可惜..也 可惜:令人惋惜。 C.使圣人微.旨不传 微:精深微妙。 D.参.之于上古 参:检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饰以.温慎 举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儿之.成,则可待乎 C.其.有国者成败废兴 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D.能不亡失而.思念至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对非议郑玄等人且否定古注的“今之言者”深表不满,对这些不学之徒好出大言、扰乱治学的 不良学风更以“欺乱”斥之。 B.作者提倡以据实控有的态度去对待历史上的成败兴废、事业踪迹,厘清因果,比较优劣,这样“足 以应当时之务”达到经世致用的目的。 C.作者认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但还是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轻目重耳,拘泥于所见而不 知适应变化的弊病。 D.作者在这封书信中对同龄友人推许鼓励,倾吐怀抱,笔端流露真情;谈论治学之道,眼界开阔,见 解精辟,语言洁净简要。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仆 自 知 顽 滞 不 能 苦 心 为 学 假 使 能 学 之 亦 不 能 出 而 施 之 恳 恳 欲 成 足 下 之 美 异 日 既 受 足 下 之 教 于 一 官 一 局 而 无 过 失 而 已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仆以为天资足下有异日名声,迹业光于前后,正在今日,可不勉之!(4 分) (2)仆观其所解释,明白完具,虽圣人复生,必挈置数子坐于游、夏之位。(4 分) 【答案】 14.B 15.B 16.C 17.仆自知顽滞/不能苦心为学/假使能学之/亦不能出而施之/恳恳欲成足下之美/异日既受足下之教/ 于一官一局而无过失而已 18.(1)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 力啊! (2)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 的位置上。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5. B 项,“之”,都是助词,主谓之间不译。A 项,“以”,前一个译为用;后一个是连词,表示 目的。C 项,“其”,前一个是代词,那些;后一个是连词,还是。D 项,“而”,前一个是连词,表示转 折;后一个是连词,表示修饰。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6. C 项,结合文本内容“以至今日,其所见闻名公才人之所论讨……此亦学者之一病也”可知,“认 为自己在学问上虽可成就一家之事业”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7. 给文言文断句,先要通读全文,了解句意。本题需要注意“假使”,“足下之美”“足下之教” 的对称等。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我和您年龄相同但是为人处世方法不同,您性情俊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和谨 慎装饰自己,因此能够处事光明高尚,没有什么过错。我做京城期间,家里家外的事情,天天束缚自己, 不能够活得明白,当然不敢用我们的想法期待您啊。 去年告假,从江汉回京城,才知道您由京官调任地方官的原因,勇于坚持正义,以前我猜测您的心思, 果然是错误的,我内心窃喜,您果然没有辜负上天托付和我之前所期待的,这就是我窃喜的原因,幸运啊, 幸运啊。我不值得说,虽然治学,但是没什么帮助,对于您的才华,实在是值得爱惜啊。以前人说性情俊 逸通达坚定明确,心态平正,气性温和,用温和谨慎装饰自己的人,这样的人才应该得到珍惜啊;40 岁做 刺史,到左小郡,有吃有穿,没有做官的苦,这也算是爱惜了。我认为上天给予您有将来的名誉声望,业 绩光耀于身前身后,(时机)恰好在现在,岂可不努力啊! 我常常想很久之后,不一定为不幸运,为什么呢?因为信中说得很清楚了。现在人一定会说:“假使 精深微妙的旨意没有传达,就是郑玄等写注释的人的罪过。”我看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清楚完备,即使 圣人复活,也定会提携他们,让他们坐在子游、子夏的位置上。如果假使让郑玄等人的分析说明不值得学 习,那要等到圣人再生,像周公、夫子亲自教授,然后才能学。因此如果圣人不复活,一直不能学习;假 使圣人复活了,就跟随学习,也是耍滑头啊。这是不学习的人,喜欢说大话,来欺骗扰乱普通人罢了。从 汉降以来,那些国家兴衰成败,事情业绩的踪迹,记载很多,很清楚,证据充实的很少,都可以勾勒,考 查它的原因,裁剪长短内容,十个还剩四五个了,足够应付当时的需要了。不像古人那样高入天际,追逐 到无踪无极,不能有一点疏忽,这样以后才可以学习。因此说,活在百代之后,不一定不是幸运的。 孔夫子说:“三人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这是随时可以有见闻,不能丢失却一直记 着。楚王问什么是萍实,回答说:“我以前听童谣所知道的。”这是以童子为师。拿它检验上古之人,再 在平时的见闻中斟酌,才能称为圣人啊。诸葛孔明说:“你们读书,是想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啊。”这是大 概拘泥于所见的现象,不知道适应变化,称为腐儒,也是学者的通病。 我从元和年来,一直到今日,所见到的那些名人人才的言论,掌管刑法,制定制度,讨伐平定叛乱, 考查当时,参照前人,能够不忘记却还记得,也可以成就一家事业啊。但是一边看一边忘,一边听一边忘, 轻视眼睛看的重视耳朵听的,这也是学者的一大通病啊。我的见识,和您的天性相差很多。我自己知道我 愚妄固执,不能用心学习,假如能够用心学习,也不能有所成就,殷切想要领略您的美德,他日一定接受 您的教诲,为官处事中不再有过失,自古以来,没有不学习能够名垂于后世的人,希望您努力。 十一、【2017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1—22 题。(6 分)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 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治长》)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 2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 于 ,子贡属于 。(2 分) 22.一语“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 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 分) 【答案】 21.德行 言语 22.①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 待人的教育家风度。 ②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 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2. “吾与女,弗如也”意思是“我赞成你的观点,你不如他”,如果采用这种断句方式,则直接表 达出对颜回的称赞和对子贡的贬低。而“吾与女弗如也”意思是“我和你都不如他”,这就把孔子和子贡 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意思是孔子承认自己和子贡有同样的不足,既赞扬了颜回,也并不贬低子贡,相反 倒给子贡以亲近感,使子贡感受到鼓励。孔子在与颜回对话时提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并说“惟我 与尔有是夫”把自己和颜回放在了平等的地位上,认为颜回和自己有同样的修养,是对颜回的赞扬,也是 对颜回的鼓励,期望他真正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综合两则材料来看,子贡和颜回都是孔子的学生, 孔子却把他们和自己放在平等的地位上,可以看出孔子具有平等待人的教育思想,而且在教育学生过程中 善于鼓励学生。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一)孔子对子贡说:“你和颜回比,谁强些?”子贡说:“我怎能和他比?他能闻一知十,我只能闻 一知二。”孔子说:“你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 (二)孔子对颜渊说:“用就施行,不用就收藏,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 一、【2016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9--14 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公曰:“何谓也?”管子对曰:“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 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楚王闻之,告其相曰:“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 所以赏有功。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 楚也。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管子告楚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生 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管子曰:“楚可下矣。”公曰:“奈 何?”管子对曰:“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桓公曰:“诺。”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楚王 果.自得而求谷。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三年而 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 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 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 令其价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1】隰朋:春秋时齐国大夫。【2】芊:地名。位于齐楚接壤处。【3】衡山:齐鲁之间的小国。 【4】修械器: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 将: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 什: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赋: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 本: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 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 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 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6 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4 分) ①桓公 ②管子 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5 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 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不战而屈人之兵(审 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 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0.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A 项,之,均 为“到”;B 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 项,果,均为“果然”;D 项, 以,二者均为介词,用。所以选 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应将待译句子放回语境去理解,也应注意尽可能直译,将句 中重点词语的意思落实,补出省略成分,将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习惯译出。例如本题选项 D“其使”根据上 下文具体语境可知,此处应为“燕、代、秦的使者”。所以选 D。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 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3.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 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 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 表达运用 E。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如果)派军队攻伐它, 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就用战斗的方法来 对付它。”桓公说:“这怎么讲?”管仲回答说:“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派左司马伯公率 领壮丁到庄山铸币。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钱币是 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 当抛弃驱逐的东西。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 钱惠及楚国。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 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这 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 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管仲说:“楚国可以攻克了。”桓公说:“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楚国贮 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桓公说:“好。”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 国互通使节。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 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 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 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 买。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桓公说:“好。” 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 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衡山国 君告诉宰相说:“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 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 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 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燕、代、秦、赵四国也把 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衡 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二、【2016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幼好古学,博览群书。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遂输粟入太 学,淹蹇二十年。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江西邓文 洁公至越,吊文恭。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 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是日将别,顾大父曰:“汝则已矣,还教 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大父泣曰:“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文洁曰:“有是乎? 吾且面试子。”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文洁惊喜,击节曰:“子文当名世,何 止科名?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 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其所取牍,上大主考 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 问教谕,教谕曰:“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公曰:“亟取若笑资来!”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 更置丹铅。《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 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 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 定交,称莫逆。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不事.文墨久矣 事:从事 B.病.目眚 病:疲惫 C.詈.不佳 詈: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4 分) 【答案】 6.B 7.D 8.(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 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 试结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7.题中同 D 选项相关的内容是: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黄贞父对同 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 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 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 之交。据此可知该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8.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 译。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 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从字顺。题中第(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 “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 掉、堕落”之意;“先业”即先辈的事业。第(2)句中的“经书题”即“以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 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指考题)的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 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 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 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 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 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 声叹气。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 事业。”祖父哭着说:“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邓文洁 说:“有这种情形吗?我将要当面考考你。”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 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 场上考取功名?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 试院静坐了三个月。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 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他的答卷落到 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 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老教谕七分 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 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李先生说:“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 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 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为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又被调到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黄贞父先生喜欢开 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 黄贞父对同事们说:“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 来难倒张广昌。”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 验的老年官吏。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奇才!”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 并成为莫逆之交。祖父做官满了六年,每次考察评比都是第一名。 三、【2016 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9~12 题。 景公问晏子曰:“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诚于爱 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 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及 三代作服,为益敬也。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 避湿也。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 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 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晏子辞曰:“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 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齐安矣。”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①三王: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②橧(zēng)巢:用柴 薪搭建的巢形住所。③关市:指集市。讥:稽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说: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 文: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 疾:痛恨 D.宗.君而处身 宗:尊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 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 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 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 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 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 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 政治主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4 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公之言过矣。(3 分) (3)是则可矣。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3 分) 【答案】 9.B 10.D 11.A 12.B 13.(1)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 (2)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3)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0. D 表转折,但、却。A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或许”“大概”/代词,他们;B 介词,对于/介词, 从;C 介词,拿、用/表目的连词,来。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画线句子中“冠足以修敬”“衣足以掩形御寒”结构相似,“不务其饰”“不务其美”结构相同, “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结构相同,据此即可正确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2.“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错解文意。从选文内容来看,晏子认为要治理好国家, 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古圣王的穿着和居室这些形式上的内容,而是效法他们节俭的风尚,学习 他们行仁政的做法。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注意落实重点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1)句中“其”,他们;“为”, 动词,可译为“搭建”;“以”介词,因为、为了。(2)句中“致”,使动用法,让(使)……来归附; “过”,错误。(3)句中,“是”,这样;“虽”,虽然;“然”,这样;“独”,难道。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景公询问晏子说:“我想穿上古代圣王的衣服,居住圣王的宫室,这样,那么诸侯们都会来吗?” 晏子回答说:“效法古圣王的节俭那么就可以,效法穿衣服,居其室,没有益处。夏商周三王穿不同 的衣服而统一天下,不是因为衣服使诸侯归服的,诚心于爱护人民,果断地推行善政,天下百姓都感念他 们的恩德,而归服于他们的道义,这就是他们的衣服节俭而人民大众高兴的原因。那帽子足够用来表示恭 敬就行了,不要致力于装饰;衣服足够用来掩护身体抵御寒冷就行了,不要致力于华美。身上穿的衣服不 要色彩杂陈,头上戴的帽子不要镂刻花纹。古人曾有用木柴搭巢和挖洞穴居而不厌恶的人,给予宫室而不 要,天下人不是朝拜宫室,而是共同归向于他们的仁爱。到了三代制作衣服,是为了增加敬肃之意,头上 戴的帽子足以表示敬肃,而不求贵重;身上穿的衣服足以使行动干净利落,而不有害于活动。衣服的轻重 方便于身体,使用钱财的多少顺于民意。后来他们不再造柴薪搭成的巢穴居住,是为了避风寒;不再造土 穴居住,是为了避潮湿。因此修建明堂的原则是,地下的潮湿,不能浸出;天降的寒暑,不能侵入。土建 筑物不能装饰花纹,木建筑物不能镂刻,给民众看,让他们知道节制。等到这种风气衰败的时候,衣服的 奢侈已过于足以敬肃的程度,宫室的壮美已过于避开潮湿的程度,使用人力很多,使用钱财很浪费,这是 与民为仇敌。如今君主想要效法古圣王的衣服,不效法他们的制度,如果效法他们的节俭,那么虽然还没 有成就治理,希望还是有益的。如今君主穷尽楼台亭榭的高耸,竭尽蓄水池的深度而没有止境,致力于刻 镂雕花的巧妙,花纹彰显的观看而不厌倦,那么就是与民为仇敌了。就像我的忧虑,恐怕国家的危险,而 主公您也不平安呀。您却还想让诸侯来归附,不是很难吗?您的话错了。” 景公赐给晏子平阴和槀邑。晏子辞谢说:“我的国君喜欢修筑宫室,百姓的力量十分疲困了;又喜欢 游乐与珍宝,用来装饰女子,百姓的钱财都用光了;又喜欢发动战争,百姓离死亡很近了。使其力疲困, 使其财用竭,使其身临死境,下面的人非常痛恨上面的人!这就是我不敢接受的原因。” 景公说:“这样做是可以的。虽然这样,难道您就不想要富有和尊贵吗?” 晏子说:“我听说做人的臣子的人,先国君而后自身;安定国家后才考虑自己的家,尊重国君才能安 身,怎能说唯独不想富贵呢!”景公说:“那么我用什么封赏你呢?” 晏子回答说:“君王放宽对渔盐的征税,对关市只盘查而不征税;对耕地的人收取十分之一的租税; 减轻刑罚,如果是犯死罪的人就判刑,如果是该判刑的就罚款,如果是该罚款的就免了。这三条,就是对 我的赏赐、君王的利益。” 景公说:“这三条,我没有什么说的,就听从先生的吧。” 景公按照这三条去做了。派人去问大国,大国之君说:“齐国安定了。”派人问小国,小国之君说: “齐不会侵凌我们了。” 四、【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6—21 题。(18 分) ①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也。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 举上计吏,州四辟从事,皆不就。夏侯霸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 ②帝将有灭吴之志,以祜为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夏,甚得江汉之心,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每 为边害,祜患之,竟以诡计①令吴罢守。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在军常轻裘缓带, 身不被甲,铃阁以下,侍卫不过十数人,而颇以畋渔废政。尝欲夜出,军司徐胤执棨当营门曰:“将军都 督万里,安可轻脱!将军之安危,亦国家之安危也。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祜改容谢之,此后稀出 矣。 ③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吴将 邓香掠夏口,祜募生缚香,既至,宥之。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祜出军行吴境,刈谷为粮,皆计所侵, 送绢偿之,每会众江沔游猎,常止晋地,若禽兽先为吴人所伤而为晋兵所得者,皆封还之,于是吴人翕然 悦服。称为“羊公”,不之名也。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抗称祜之德量,虽乐毅,诸葛孔明不能过也。 抗尝病,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人多谏抗,抗曰:“羊祜岂鸩人者?” ④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令有归载者,祜黯然不应,退告诸子曰:“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 汝宜识吾此意..。” (节选自《晋书·羊祜传》) 【注】①诡计:奇计。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分) (1)博学能属.文 (2)祜独安.其室 17.为下列居中加点词语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2 分) (1)皆计所侵.,送绢偿之( ) A.侵占 B.侵犯 C.侵害 D.侵袭 (2)祜与陆抗相对,使命交通..( ) A.结交 B.连接 C.往来 D.沟通 1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胤今日若死,此门乃.开耳 今君乃.亡赵走燕 B.称为“羊公”,不之.名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祜女夫尝劝祜有所.营置 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D.人臣树私则.背公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19.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6 分) 每与吴人交兵,克日方战,不为掩袭之计。将帅有欲进谲诈之策者,辄饮以醇酒,使不得言。 20.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做大臣应当□ □ □ □。(2 分) 21.依据②③两段相关事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完成表格。(4 分) 相关事迹 羊祜的品质 安边垦田 (1)__________________ 徐胤当门 (2)__________________ 邓香归降 (3)__________________ 陆抗服药 (4)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6.(1)连缀,写作(2)安抚 17.(1)A (2)C 18.C 19.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 就拿出美酒让他喝,使他说不出口。 20.不谋权私 21.(1)足智多谋(2)闻过能改(3)宽厚待人(4)坦荡磊落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7.(1)句根据文意“割谷为军粮,都按照所割的数量”译为侵占;(2)句结合语境“羊祜和(吴 国)陆抗两军对峙,互通使者往来”可知,选项 C 正确。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8.A 项译为才;“乃”字是语气助词,可以起到承接的作用。B 项结构助词,不译;宾语前置句的标 志,不译。C 项“所”,译为代词,放在动词前组成名词性短语。D 项译为就;已经。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0.本题考查第④段中“此意”指的是内容,结合题干提示,把“此意”放回原文,结合“人臣树私 则背公,是大惑也”可知,应该指不树私背公,自守卫疆界,不要贪求小利。“此意”为不谋权私。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21.考查二、三两节的内容,概括羊祜的主要品质。根据不同的事迹,抓住关键内容分析人物品质。 “安边垦田”“于是戍逻减半,分以垦田八百余顷,大获其利”可见他足智多谋;“徐胤当门”根据徐胤 说的那番话,可知他闻过能改;“邓香归降”根据他从不偷袭,“香感其恩甚,率部曲而降”可知他做人 宽厚待人;“陆抗服药”根据文意“祜馈之药。抗服之无疑心”可知他做人能够坦荡磊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参考译文】 羊祜,字叔子,泰山南城人,博学多才、善于写文,须眉秀美,善于论辩,同郡的夏侯威认为他很不 一般,将兄弟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他做妻子。羊祜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四次征辟他为从事,但羊祜都拒绝 就职。夏侯霸投降了蜀汉。其亲属怕受牵连,大都与其家断绝了关系,只有羊祜,安慰其家属,体恤其亲 人,亲近恩礼,超过常日。 司马炎称帝后,有吞灭吴国的志向,任命羊祜为荆州诸军的都督,镇守南夏,(羊祜的政绩)深得江 汉地区百姓的欢心。吴国石城驻军离襄阳七百多里,常常侵扰边境。羊祜在军中,常穿着轻暖的皮裘,系 着宽缓的衣带,不穿铠甲。铃阁之下,应命侍卫的士卒也不过十几个人。并且,喜欢打猎钓鱼,常常因此 荒废公务。有一天夜晚,他想出营,军司马徐胤手持柴戟挡住营门说:“将军都督万里疆域,哪能这样轻 心放纵,将军的安危也就是国家的安危。除非我死了,今夜此门才得开。”羊祜正色改容,连连道歉,从 此很少外出。 每次于吴人交战,约定好日期才出战,不用偷袭的方法。将帅中有想进献诡诈计谋的人,(羊祜)就 拿出美酒让他(们)喝,使他(们)说不出口。吴将邓香到夏口抢掠,羊祜悬赏活捉邓香,邓香押来以后, 羊祜宽容他,放他回去。邓香感激羊祜不杀之恩,便率亲兵来降。羊祜率军走到吴国境内,割田里的谷子 作军粮,每次都计算所割谷物的数量,然后送去丝绢作赔偿。每次会集众人在长江沔水一带打猎,都不越 过晋的边界。如果猎物先被吴人射中却被晋兵获得,都原封不动交还吴国人。于是吴国人心悦诚服,称羊 祜为“羊公”,而不称他的名字。羊祜与陆抗两军对垒,双方使者来往沟通。陆抗称赞羊祜德高望重,即 使乐毅、诸葛亮也不能超过。陆抗曾经患病,羊祜送了一服药给他,陆抗毫无疑心地服用了。许多人劝陆 抗不要服这服药,陆抗说:“羊祜怎么会用毒药害人呢?” 羊祜的女婿劝羊祜说:“购置些田产家业,也好卸官后有所归宿,后事有所依托,这样不是很好吗?” 羊祜当时没有答话,事后告诉子女们说:“作为人臣,经营私业就违背公事,这是很糊涂的做法,你们应 记住我这些话。” 五、【2016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22—26 题。(13 分) 勿斋记(明)朱舜水 ①世之学圣人者,视圣人太高,而求圣人太精,究竟于圣人之道去之不知其几万里已。 ②古今之称至圣人者莫盛于孔子,而聪明睿知莫过于颜渊,及其问仁也。夫子宣告之以精微之妙理, 方为圣贤传心①之秘,何独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夫视听言动者,耳目口体之 常事,礼与非礼者,中智之衡量,而“勿”者下学之持守,岂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 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而遇生民未有之孔子,其所以授受者,止于日用之能事,下学之工夫,其 少有不及于颜渊者,从可知矣,故知道之至极者,在此而不在彼也。 ③藤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因号“勿斋”,初见于太史所。士大夫之初遇,自有 礼矣,不得轻有所请谒也,奈何以“勿斋”请余为之记也?余未知其人,亦何得轻为搦管,如贾人之炫其 玉而求售也?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 乎?“先民有言,询于刍荛② ”,勿斋有之矣!“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余亦有之矣! [注]①传心:传授道统。②刍荛:指割草砍柴的人。 22.概括第①段的意思。(2 分) 23.第②段举孔子、颜渊为例,对其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以圣贤为例,具体典型,很有说服力。 B.交代“四勿”是圣贤道统传授的秘诀。 C.借助圣贤之人的做法,引出文章观点。 D.通过对比,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 24.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2 分) 25.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狂夫”借指作者,表达谦逊之意。 B.“圣人”借指藤君,表达感激之情。 C.作者认为自己境界与圣人相距甚远。 D.作者为藤君向自己求文而感到庆幸。 26.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用自己的话作答。)(4 分) 【答案】 22.答案示例:世人学习圣人不得要领。 23.D 24.答案示例:藤君勿斋的名称来源于“四勿”,这与作者的修身理念十分契合,所以作者初见藤君 就答应为他作记。 25.A 26.答案示例: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材料的能力。D 项,“揭示圣人之道的玄妙高远”有误,文章第二段说“岂 夫子不能说玄说妙、言高言远哉?抑颜渊之才不能为玄为妙、鹜高鹜远哉”,可见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4.题干问的是“作者初见藤君就答应为他作记,原因是什么”,答题的区域在第三段。考生可以找 到“腾君素好学,有志于‘四勿’也,以名其斋”“抑其心久厌夫高远玄虚之故习,茫如捕风,一旦幡然, 欲得余言以证其生平之志,中庸之德乎”这些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5.题干问的是“对第③段画线句理解恰当的一项”。首先找到第三段的画线句,先理解该句的意思, 然后再结合语境分析句子具体所指。A 项,“‘狂夫’借指藤君”错,“狂夫”应指自己;B 项“表达感激 之情”有误;D 项,“感到庆幸”有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6.题干问的是“概括作者的修身理念”,要求“用自己的话作答”。首先应找出能表明作者观点的 句子,然后再进行概括。第二段借用孔子和颜渊的例子来说明圣人之道并非玄妙高远,由此说明自己的修 身之道,即修身应注重日常的人情事理,在视听言动之间下功夫,从而臻于圣人之道;第三段借对藤君追 求“四勿”的分析来表明自己的观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译文: 世上学习圣人之道的人,把圣人看得太高,而且对圣人的要求也太精细,最终距离圣人之道不知有几 万里。 古今能称得上圣人的没有比孔子伟大的,聪明睿智没有超过颜渊的。等到颜渊向孔子询问仁的时候, 孔夫子用精微妙理给他解答,这正是圣贤之人传授道统的秘诀,为什么独独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 礼勿言,非礼勿动”?那些看、听、说、动的事,是耳目口体的功能,是否符合礼教,需要内心的智慧去 衡量,“勿”是学习人情事理基本常识的最基本要求,难道夫子不能说玄妙高远的话?还是颜渊的才能不 能追求玄妙高远的志向?他们用来传授的东西,只不过是日常之所擅长之事,人情事理最基本的常识,他 们很少有比不上颜渊的,由此可以知道了。所以那些懂得道义精妙的人,是在这些方面而不是在那些方面。 藤君向来喜好学习,有志于追求“四勿”之境界,用它给自己的书斋命名。因此称为“勿斋”。初次 在太史所见面。士大夫初遇的时候,都自有礼节,不会轻易有所请求之事,为什么拿“勿斋”来请我给它 做记呢?我不了解这个人,又为什么轻易为他执笔为文,就好比商人炫耀他的玉想求得出售呢?或者是他 内心久已厌恶那些高远玄虚的旧习,茫茫然就好比捉风一样,一旦醒悟,想要得到我的话来证实他的生平 之志,中庸的品德吗?“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勿斋有啊!“(即使是)狂 妄之人的言语,圣人也会选择性的听取”,我也被听取了啊! 六、【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2 题。 李台州传 [宋]杨万里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 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 ?”从之 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 人哀之,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 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 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 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 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 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 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 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 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 ,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 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 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 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 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 罹:遭遇 B.愿霁.怒 霁:停止 C.除.知台州 除:罢免 D.终身饮.恨 饮:含着 9.依次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虚词,最前当的一项是 ①东南无之,必也蜀 ②必宽譬之, 饮泣强食 ③宗质负其母 归 ④予一见不敢再 A.焉 乃 于 者 B.乎 其 以 者 C.乎 乃 以 也 D.焉 其 于 也 10.文末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 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 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 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 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 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 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①⑤⑥ D.②④⑥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 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2 分)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3 分)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3 分) 【答案】 8.C 9.C 10.B 11.A 12.B 13.(1)季思任期已满,向东而下,所经过的地方李台州仍然这样,始终没有找到。 (2)宗质站起来向她作揖请她坐下,用主客之礼礼待她。 (3)像李台州,他的事迹难道和朱寿昌有什么不同吗?这不就是所说的至孝和神明相通吗? 【考点定位】这是一道文言虚词的辨析题,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 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然后分析所给语句前后的关系。 10.注意前后句的语意关系,重点注意“失母”“求母”和“母存”的三个层次,同时注意 “而”“或”的并列结构。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1.③不能反映“至孝”, ⑥与“李台州”无关。 【考点定位】文言文信息筛选类题目,大多是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 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此题人物是“李台州”, 其品质是“至孝”,然后可分析出③不能反映“至孝”,⑥与“李台州”无关。排除这两项,答案自然就 出来了。 12.“素来”错误。文中有“亦未知其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3.重点词语:“秩”“竟”“揖”“以”“若”“兹”“谓”。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七、【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 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 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 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曰:“此 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 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 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 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 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 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 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 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 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 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 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 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 廋耳/索之/果然/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 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 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 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 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译文: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译文: 【答案】 4.B 5.C 6.C 7.(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 吗?(计分点:锡,赐给;虔,恭敬;而,却;之,这样的事;句式,安乎,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计分点:责,责备; 救正,纠正弊病;世,当时的人;持禄固宠,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考点定位】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理解 B。 5.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官职设置(“首相”“有司”)、皇位继承制(“建储”)、少 数民族(“契丹”)的历史知识,这一命题形式拓展了积累的内涵和外延,引导考生广泛涉猎、开阔视野, 形成良好的历史文化素养,同时也体现了人文性的张扬,对于语文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意义。C 项“有司” 只是“官吏的通称”,各有专司,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 “召有司案图”句,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 司”。考题完全出自教材。考查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能力。 【考点定位】识记古代文化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6.解答此类题目,可将各选项内容同文本相关意思进行比较,题中,C 项错误在于“派使者偕同雄州 赵滋前往调解”的说法。根据文本“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的叙述,可知 “调解”之说不当,应当是“谕以指意”,即“把皇帝的意思告诉他们”,从而止息了边害。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为进士甲科,知会稽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 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斗门,将湖水泄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 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 经有过客丢失橐中财物,发布文书诘查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辖境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隐藏 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习写文章的章法,任职以后,熟悉懂得了朝廷台阁的规章, 首相韩琦经常咨询访问他。仁宗末年,韩琦请求设置皇储,与曾公亮等共同商定大计。密州民田盛产银子, 有人偷取银子,大理寺把他们当作强盗。曾公亮说:“这是禁物,偷取银子虽然是强盗行为,与从百姓家 中盗取财物有区别。”为此事坚持展开争论,于是皇帝就下达给有司议论,比照抢劫盗窃财物的法律,这 个强盗得以不被判处死刑。契丹指使人在界河捕鱼,又多次开通盐船,官吏不敢禁止,都说:和他们较量, 将要生事。曾公亮说:“刚开始时不禁止,以后将怎么办呢?雄州赵滋勇敢有计谋,能够胜任。”皇上派 使者告诉赵滋,边境祸害终于平息了。英宗即位,曾公亮任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不久兼任户部尚书。仁 宗身体不适,辽国使者到来不能接见,让曾公亮在馆中设宴,使者不愿赴宴。曾公亮质问使者说:“赐宴 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使者于是赴 宴。熙宁三年,曾公亮被授职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第二年,被起用管理永兴军。任职一年,回 到京师,很快就在太傅任上退休。元丰元年(1078),去世,终年八十岁。神宗临丧哭泣,停止上朝三天。 曾公亮端庄忠厚深沉,办事细致周密,平时谨守礼仪,遵守规矩,但性情吝啬,积累财富达巨万。曾公亮 起初推荐王安石,等到和他一起辅政,才察知神宗正袒护王安石,曾公亮暗中替子孙谋划,大凡改变行事 计划,都听从于王安石,但表面上好像没有参与一样。曾公亮派遣他的儿子曾孝宽为其谋划,到神宗面前 陈述与王安石没有什么差别,这样神宗更加信任王安石。王安石为了感激曾公亮帮助自己,因而引见提拔 曾孝宽到枢密院来报答他。苏轼曾从容地责备曾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八、【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题。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进士,除鄢陵知县,征授御史,出按辽东,疏陈安攘十策,又请 速首功之赏。改巡山西。还朝,会廷臣方争建储。登云谓议不早决,由贵妃家阴沮之。十六年六月遂因灾 异抗疏,劾妃父郑承宪,言:“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 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贵簧鼓朝绅 不但惠安遭其虐焰,即中宫..与太后家亦谨避其锋矣,陛下..享国久长,自由 敬德所致,而承宪每对人言,以为不立东宫之效。干扰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疏入,贵妃、 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又论贬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 论罢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又论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右皆惮 之。时方考选科道,登云因疏言:“近岁言官,壬午以前怵于威,则摧刚为柔;壬午以后昵于情,则化直 为佞。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二十年来,以刚直擢京卿者百止一二耳。背公植 党,遂嗜乞怜,如所谓‘七豺’‘八狗’者,言路顾居其半。夫台谏为天下持是非,而使人贱辱至此,安 望其抗颜直绳,为国家锄大奸、歼巨蠹哉!与其误用而斥之,不若慎于始进。”因条数事以献。出按河南。 岁大饥,人相食。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 之。登云巡方者三,风裁峻厉。以久次当擢京卿,累寝不下,遂移疾..归。寻卒。 (节选自《明史·陈登云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 贵/簧鼓朝绅/ B.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 勋贵/簧鼓朝绅/ C.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 勋贵/簧鼓朝绅/ D.承宪怀祸藏奸/窥觊储贰且广结术士之流/曩陛下重惩科场/冒籍承宪妻每扬言/事由己发用以恐喝勋 贵/簧鼓朝绅/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宫是皇后所居之宫,后来又可以借指皇后,这与东宫又可借指太子是同样道理。 B.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C.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D.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 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 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 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 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其间岂无刚直之人,而弗胜龃龉,多不能安其身。 (2)副使崔应麟见民啖泽中雁矢,囊示登云,登云即进之于朝。 【答案】 4.C 5.D 6.D 7.(1)难道没有刚正的人,但禁不住抵触排挤,大多无法安身。 (2)副使崔应麟见到百姓吃湖泽中的雁粪,便装入袋中给陈登云看,登云随即送至朝廷。 鼓”。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 一定要沉得住气。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D 项,“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 灾民”错误,选项对应的文字在文中是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 “赍”是拿东西给人。“帑 金”是国库里的钱,因此不是“筹措钱款”。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7.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胜”,禁受得住;“龃龉”, 抵触排挤;“安”,使动用法,使身安。第二句中,“啖”吃;“囊”,动词,装进去;“示”,给…… 看。同时要注意句中的人名、官职名,比如“刚直之人”“副使崔应麟”“泽中”“ 登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陈登云,字从龙,唐山人。万历五年(1577)进士,授职鄢陵知县。政绩最好,升为御史。出按辽东, 上疏陈明安定边境的十条对策,又请求加速建立首功的赏赐制度。后改为山西巡抚。 回到京城,恰好朝廷大臣正在争论立储君的事。陈登云认为朝议迟迟不能决定,是贵妃家人暗中捣鬼。 万历十六年(1588)六月因发生灾害上疏弹劾贵妃父亲郑承宪,说:“郑承宪包藏祸心,觊觎储君。天天 与宦官往来,商量对策,而且广泛交结山人、术士、道士、和尚之流。当初陛下重惩科场冒名顶替之人, 郑承宪的妻子每每扬言事情是自己揭发的,用来恐吓勋贵,以巧言惑动朝廷人士。不但惠安遭到他们算计, 即使中宫与太后家也谨慎避开他们的锋芒。陛下统治国家已很久了,这是惠政的结果,而郑承宪每次对人 说,认为是不立太子的结果。干扰盛典,蓄谋已久,以后有什么事他干不出来呢?如果不振奋朝纲,以大 义决断,否则即使日日不上朝不奏乐,穿白衣,停止刑罚,恐怕皇天也不答应,天变是不可抗拒的。”疏 上,贵妃、郑承宪都发了脾气,同仁也以为陈登云危险,但皇上把奏疏留下了。 很久以后,他又上疏弹劾吏部尚书陆光祖、四川提学副使冯时可、应天巡抚李涞、顺天巡抚王致祥、 礼部侍郎韩世能、尚书罗万化、南京太仆卿徐用检。朝廷的大官都很怕他。当时,正好考选科道,陈登云 因而上疏说:“近来御史官,壬午以前害怕淫威,刚正的变温柔了;壬午以后拘于情面,正直的变为谄媚。 其间难道没有刚正的人吗,但不胜被攻击倾轧,没有安身的地方。二十年来,以正直提升为京官的只有一、 二个人。背着皇上,培植党羽,摇尾乞怜,像所谓‘七豺’、‘八狗’,御史占了一半。台谏是为天下主 持是非的,而使人践踏到这种地步,怎能希望他不顾情面,正直地处理事情,为国除掉奸人、消灭败类呢! 与其因误用而贬退,不如谨慎地考察人选。”因而条陈数件事献给皇上。 出任河南巡按。那年发生大饥荒,人相互吞食。副使崔应麟看见百姓吃湖中的雁屎,便包来给陈登云 看,陈登云便送到朝廷。皇上立即派遣寺丞钟化民分发库银赈恤百姓。陈登云三次巡视地方,执政严厉, 按规定应当提升为京官,屡次被宫中扣住不下发,于是他称病归家。不久之后就死了。 九、【2016 年高考新课标Ⅲ卷卷】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 4~7 题。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授编修,寻兼司经局校书。与修《大 明会典》成,迁左中允。武宗立,以东宫恩,进左谕德,充讲官,纂修《孝宗实录》。时词臣不附刘瑾, 瑾恶之。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历吏 部左右侍郎 正德六年代费宏为礼部..尚书。礼部事视他部为简,自珪数有执争,章奏遂多。帝好佛,自称“大 庆法王”。番僧乞田百顷为法王下院,中旨下部,称大庆法王与圣旨并。珪佯不知,执奏:“孰为大庆法 王?敢与至尊并书,大不敬。”诏勿问,田亦竟止。珪居闲类木讷者。及当大事,毅然执持,人不能夺, 卒以此忤权幸去。教坊司...臧贤请易牙牌,制如朝士,又请改铸方印。珪格不行。贤日夜腾谤于诸阉间,冀 去珪。御史张羽奏云南灾。珪因极言四方灾变可畏。八年五月,复奏四月灾,因言:“春秋二百四十二年, 灾变六十九事。今自去秋来,地震天呜,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 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 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 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 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节选自《明史·傅珪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B.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C.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D.谓《会典》成于刘健等/多所糜费/镌与修者/官降珪修撰/俄以《实录》成进/左中允再迁翰林学士/ 历吏部左/右侍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顶是(3 分) A.傅珪进入仕途,参与纂修文献。弘治年间,他兼任司经局校书,参与编修《大明会典》得以升职; 武宗继位,他进位左谕德,充讲官,修撰《孝宗实录》。 B.傅珪任职礼部,劝谏讲究策略。他担任礼部尚书时,由于屡有争端,上奏增多;番僧因帝好佛求地 百顷,他佯作不知皇上自称大庆法王,不理会给地的事。 C.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 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D.傅珪为官清廉,死后受到好评。御史卢雍称赞他在位时有古代大臣风范,归乡后家无积蓄,艰难度 日;嘉靖元年,他被列为先朝守正大臣,追谥为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2)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 【答案】 4.B 5.A 6.C 7.(1)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译出大意给3分, “权幸”“嫉”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译出大意给 3 分,“忠谠”“报”两处,每译对一处给 1 分)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6.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名著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 制成分。A 项,“……土地、户籍等职事”有误;户部,掌天下土地、户籍。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 A。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有误;选项对应的文字是 “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不听”的对象应是 “矫诏之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8.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一句中,句首应添加主语;“权幸”,受宠的权贵之人; “嫉”,痛恨。第二句中,“忠谠”,忠实,敢于直言;“报”,回复。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中,被授予编修,不久又兼任司经局校 书,参与完成修编《大明会典》,升任左中允。武宗即位,因为东宫时的恩情,升任左谕德,充任讲官, 修纂《孝宗实录》。当时的文学侍从们不愿依附刘瑾,刘瑾厌恶他们,认为《会典》是刘健等人修编成功, 浪费很多,变动编修者的官职,把傅珪降为修撰,不久因为《实录》编写完成,晋升为左中允,又升为翰 林学士,历任吏部左右侍郎。正德六年代费宏担任礼部尚书。礼部的事情和其他部相比要少。从傅珪时屡 有争端,上奏增多。皇帝喜好佛学,自称是大庆法王。番僧要求百顷的土体建造法王下院。中旨下达到礼 部,说大庆法王和圣旨一样。傅珪假装不知道,坚持上奏:“谁是大庆法王,竟敢和至尊的圣上并举,这 是大不敬。”不理睬诏书的旨意。百顷的田地最终停止。傅珪平常看似木讷,等到遇到大事的时候,他坚 持己见,别人不能强行改变他的看法。最终因为得罪权贵离开。教坊司的臧贤请求更换牙牌,规格如同朝 士,有要求改铸方印,傅珪按照制度没有同意。臧贤日夜在宦官间诽谤傅珪,希望让傅珪离职。御史张羽 上奏云南的灾情,傅珪趁机极力陈说四方的灾难让人害怕。八年五月,又上奏四月的灾情,趁机说:”春 秋二百四十二年,共有灾变六十九件。而现在从秋天至今,地震天灾冰雹星落,龙虎出现,地裂山崩,共 四十二起,而水灾旱灾还没有算进来,自古以来灾难没有像现在这么厉害的。”极力奏陈其时社会弊病十 件事,话语多指斥受宠的权贵,权贵愈加痛恨他。恰逢户部尚书孙交也因为坚守持正被反对,于是假传圣 旨让两人退休。两京的言官上奏章请留,没有听从。傅珪回家三年,御史卢雍说傅珪在位时有古大臣的风 范,家中没有积蓄,艰难度日,请求发放月廪和岁隶,来显示朝廷对他的优待。又认为傅珪刚正忠实,敢 于直言,应当起用,吏部按照卢雍的话上奏,没有回复。傅珪刚好去世,五十七岁。嘉靖元年登录先朝守 正大臣,追赠他为太子少保,谥号文毅。 十、【2016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20 题。(19 分) 琅嬛福地记 (明)张岱 晋太康中,张茂先①为建安从事,游于洞山。缘溪深入,有老人枕书石上卧,茂先坐与.论说。视其所枕 书,皆蝌蚪文,莫能辨,茂先异之。老人问茂先曰:“君读书几何?”茂先曰:“华之未读者,二十年内 书,若.二十年外书,则华固已读尽之矣。”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 舍,藏书万卷。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 “万国志也。”后至一密室,扃钥甚固,有二黑犬守之,上有署篆,曰“琅嬛福地”。问老人曰:“何地?” 曰:“此玉京、紫微、金真、七瑛、丹书、秘籍。”指二犬曰:“此痴龙也,守此二千年矣。”开门肃.茂 先入,见所藏书,皆秦汉以前及海外诸国事,多所.未闻。如《三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 《春秋》诸书,亦皆在焉。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茂先为停信宿..而出,谓 老人曰:“异日裹粮..再访,纵观群书。”老人笑不答,送茂先出。甫出,门石忽然自闭。茂先回视之,但 见杂草藤萝,绕石而生,石上苔藓亦合,初无缝隙。茂先痴 伫视,望石再拜而.去。 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鹞前视伏羲,已是 其叔季。海外多名邦,九州一黑痣。读书三十乘.,千万中一二。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石彭与凫毛, 所见同儿稚。欲入问老人,路迷不得至。回首绝壁间,荒蔓惟薜荔。懊恨一出门,可望不可企。坐卧十年 许,此中或开示。 【注】①张茂先:名华,字茂先。西晋文学家。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门肃.茂先入 肃:恭敬的样子。 B.茂先为停信宿..而出 信宿:两三天。 C.异日裹粮..再访 裹粮:携带粮食。 D.读书三十乘. 乘:车。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茂先坐与.论说 B.若.二十年外书 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若.望仆不相师 C.多所.未闻 D.望石再拜而.去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毕礼而.归之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张茂先的自矜面前,老人“微笑”;当张茂先提出“裹粮再访”的请求时,老人又笑而不答。两 “笑”之下,老人宽容、神秘的形象呼之欲出。 B.本文借一个充满神异色彩的故事,揭示了山外有山、不可妄自尊大的道理;《桃花源记》则借虚构 桃源仙境寄托社会理想:两文有异曲同工之妙。 C.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 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D.张岱行文善于渲染,笔墨传神:说老人,则有“枕书石上卧”;写福地,则有痴龙“守此二千年矣”。 结尾用韵文的形式点明主旨,发人深思。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1)茂先爽然自失。老人乃出酒果饷之,鲜洁非人世所有。(3 分) (2)方知余见小,春秋问蛄蟪。(4 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 分)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石厝之积 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选自贾谊《治安策》) 【答案】 16.A 17.B 18.C 19.(7 分)(1)张茂先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的鲜美洁净不是人间 能拥有的。 (2)(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 20.(3 分)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 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7. B 项的“若”,第一句作连词,相当于“至于、如果是”;第二句作动词,指“好像”之意。A 项的“与”都作介词,相当于“同”。C 项的“所”都作助词,同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所”字短语。D 项的“而”都作连词,连接两个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8. C 项错误在于,文章之所以议及秦始皇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完整,没有只 字遗漏,并没有批评秦王的意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9.第(1)句中的“爽然”有“茫然、怅惘”之意; “饷之”即“给他吃”的意思。第(2)句中的 “见小”即见识浅陋;“春秋问蛄蟪”典出《庄子·逍遥篇》,可联系作答。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20.文段中“曰”“矣”“也”“者”都是断句的标志性词语,其后可断开;动词“寝”的处所是“其 上”,其后应断句;动词“燃”和“安”之后都既无宾语也无补语,后面应断句;“方今之势”是“何以 异此”的主语,主谓之间应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译文】 晋朝太康年间,张华担任建安从事,在洞山游览。顺着小溪进入深山,有一个老人枕着书躺在石板上, 张华便同他谈轮。看他头枕着的书,上面写的都是蝌蚪文,不能辨识,张华感到很诧异。老人问张华说: “您读了多少书?”张华说:“我没有读过的书都是近二十年内的新书;如果是二十年以前的书,我早就 全部读完了。”老人微笑着,拉着张华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道门可以走进石壁,路径比较宽, 到了一个精雅的屋舍,里边装了一万卷书。张华问老人说:“这是些什么书?”老人说:“这是世上的历 史书。”又到了一个房间,里面收藏的书籍更加丰富。张华又问:“这里藏的什么书?”老人回答:“这 是万国的历史书。”后又到了一个密封的房间,门用坚固的锁锁着,有两只狗守在门前,门上印有大印, 写着“琅嬛福地”四个字。张华问老人道:“这是什么地方?”老人说:“这里藏有玉京、紫微、金真、 七瑛、丹书、秘籍。”老人指着两只狗说:“这就是痴龙,在这里守了两千年了。”老人开门躬身揖请张 华进屋,张华看见这里收藏的书,记录的全都是秦汉以前以及海外诸国的事,很多都闻所未闻。比如《三 坟》《九丘》《连山》《归藏》《梼杌》《春秋》等书籍,也全都在这里。张华感到茫然失落。老人于是 拿出酒菜果品给他吃,食物鲜美洁净不是人间能拥有的。张华因此在这里停留了两三天才出来,对老人说: “以后我带着粮食再来拜访,观看全部书籍。”老人笑而不答,送张华出来。(张华)刚走出来,石门忽 然自己关闭了。张华回头一看,只见杂草藤萝,缠绕着生长在石头上,石板上苔藓也是一整块,一点缝隙 都没有。张华呆呆地注视着,朝着石板拜了两拜才离开。 秦始皇烧掉了诸子百家的书籍,咸阳城中烈火正熊熊燃烧。这里却有保存完整的书籍,连一个字都没 遗漏。上溯到书契之前,连结绳记事之时也有记载。(唐太宗)怀揣一只鹞子,连看伏羲都变成了叔季。 海外有很多有名的城郭,它们多如牛毛就像九州里的一颗黑痣。读书即使读了三十车,也只能是千万分之 一二。(经过此事)才知道我见识浅陋,就像夏生秋死(或“春生夏死”)的蝉不知道四季的转换。石彭 和凫毛,它们所见的就如同小孩一样。想进去问问老人,可是却迷了路不能到达。回头看悬崖绝壁之间, 只有疯长的滕蔓和薜荔。我懊悔遗憾,刚一出门就已经是可望而不可即了。我坐着躺在这里十多年,也许 这中间会开门。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 题。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曾祖渊,齐太宰文简公.....,佐命齐室。祖蓁,太常穆子。父向,字景政,年 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既长,淹雅有器量。高祖践阼,选补国子生。起家.. 秘书郎,迁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出为安成内史。还除太子洗马,中舍人,累迁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 郎,镇右豫章王长史。顷之,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 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外兄..谢举为制墓铭,其略曰:“弘治推华,子嵩惭量;酒归月下,风清 琴上。”论者以为拟得其人。 翔初为国子生,举高第。丁父忧,服阕,除秘书郎,累迁太子舍人,宣城王主簿。中大通五年,高祖 宴群臣乐游苑,别诏翔与王训为二十韵诗,限三刻成。翔于坐立奏,高祖异焉,即日转宣城王文学,俄迁 为友。时宣城友、文学加它王二等,故以翔超为之,时论美焉。 出为义兴太守..,翔在政洁己,省繁苛,去浮费,百姓安之。郡之西亭有古树,积年枯死,翔至郡,忽 更生枝叶,百姓咸以为善政所感。及秩满,吏民诣阙请之,敕许焉。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 送出境,涕泣拜辞。 翔居小选公清,不为请属易意,号为平允。俄迁侍中,顷之转散骑常侍,领羽林监,侍东宫。出为晋 陵太守,在郡未期,以公事免。俄复为散骑常侍,侍东宫。太清二年,迁守吏部尚书。其年冬,侯景围宫 城,翔于围内丁母忧,以毁卒,时年四十四。诏赠本官。 翔少有孝性。为侍中时,母疾笃,请沙门祈福,中夜忽见户外有异光,又闻空中弹指,及晓疾遂愈, 咸以翔精诚所致焉。 (选自《梁书·褚翔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 庐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B.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 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C.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 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D.入为长兼侍中/向风仪端丽/眉目如点/每公庭就列/为众所瞻望焉/大通四年出/为宁远将军北中郎庐 陵王/长史三年/卒官/ 答案: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称呼一个人,可以称其名、字、号、谥号、籍贯、官职等,还可以兼称,“太宰文简公”就是 兼称官职“太宰”与谥号“文简公”。 B.“起家”意思较多,在“白手起家”中指“创立事业”,在“布衣起家”中指“出身”,而文中的 “起家”则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 C.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内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父)的儿子为外兄弟,文中的“外兄” 就是指褚向舅父的儿子谢举。 D.“太守”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秦时置“郡守”,汉景帝时改称“太守”,隋初称“刺史”。《醉 翁亭记》中就塑造了一个“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的太守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文言文化常识的能力。古代称父亲的姊妹(姑母)的儿子为外兄弟,称母亲的兄弟(舅 父)的儿子为内兄弟,因此谢举应是褚向的姑母的儿子。 答案: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褚翔深受朝廷器重。他曾多次升迁担任重要官职,并受到梁武帝的越级提拔;尽管他在担任晋陵太 守期间触犯法令被免职,但过了不久梁武帝便让他官复原职。 B.褚翔文才出众。一次,梁武帝在乐游苑召集群臣宴饮,下诏命褚翔和王训作二十韵诗,褚翔就座后 立即完成进呈武帝,武帝十分惊异。 C.褚翔为官清廉。在地方,他廉洁自守,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在吏部,他公正 清廉,不因别人的请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D.褚翔很有孝行。一次母亲病重,他请和尚为母亲祈福,夜里竟出现异常现象,天亮时母亲的病就好 了;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 答案: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数岁,父母相继亡没,向哀毁若成人者,亲表咸异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寻征为吏部郎,去郡,百姓无老少追送出境,涕泣拜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答案:(1)(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褚向哀痛欲绝形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对此感到十 分惊异。 (2)不久,朝廷又征召(褚翔)担任吏部郎,(褚翔)离开义兴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哭泣 着与他拜别。 【参考译文】 褚翔字世举,河南阳翟人。他的曾祖父褚渊,齐时任太宰,谥号是“文简公”,辅佐齐室。祖父褚蓁, 被追赠为太常,谥号是“穆子”。父亲褚向,字景政,(褚向)才几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褚向哀痛欲绝形 容消瘦如同成人一般,亲戚都对此感到十分惊异。长大之后,褚向学识渊博,性情高雅,有器量。高祖即 位后,褚向被补选为国子生。褚向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秘书郎,后改任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他出京任 安成内史。回京又升任太子洗马、中舍人,屡经升迁担任太尉从事中郎、黄门侍郎、镇右豫章王长史。不 久,又入京任长兼侍中。褚向长得端正英俊有风度,眉清目秀,每每站在同僚之中,他都要被众人瞻望。 大通四年,褚向出京任宁远将军北中郎庐陵王长史,三年后在任上去世。表兄谢举替他作墓志铭,概括褚 向的为人说:“杜弘治都要推崇他的文采,庾子嵩也要自惭器量不如他;他的品行高洁,有如清风明月。” 评论者认为写出了褚向的为人。 褚翔起初为国子生,成绩优秀。他为父亲服丧,期满后任秘书郎,屡经升迁担任太子舍人、宣城王主 簿。中大通五年,高祖在乐游苑设宴招待群臣,特地下诏命褚翔与王训作二十韵诗,限定三刻完成。褚翔 刚坐下就写成进呈高祖,高祖十分惊异,当日便命褚翔转任宣城王文学,不久又迁任宣城王友。当时任宣 城王友和宣城王文学比其他王的属官高出二等,所以高祖越级提拔褚翔担任这一职务,在当时传为美谈。 褚翔出京任义兴太守,他为政清廉,洁身自好,减少繁杂苛刻的政令,废除不必要的开支,老百姓的 生活很安宁。义兴的西亭有棵古树,已经枯死多年,褚翔到义兴后,这树忽然又生出新枝新叶,百姓都认 为这是被他的善政感动的结果。等到他任期一满,官吏及百姓去京城请求让他连任,皇上下令同意。不久, 朝廷又征召(褚翔)担任吏部郎,(褚翔)离开义兴时,百姓无论老少都追随着送他出境,哭泣着与他拜别。 褚翔担任吏部郎的时候,公正清廉,不因为别人的请求嘱托而改变自己的主张,人们称赞他公平允当。 不久,他迁任侍中,很快又转任散骑常侍,掌管羽林监,侍奉太子。后来,他出京任晋陵太守,在任未满 一年,因公事被免职。不久又任散骑常侍,侍奉太子。太清二年,他改任暂代吏部尚书。那年冬天,侯景 围困宫城,褚翔在围城内为母亲服丧,因伤心过度而去世,死时四十四岁。皇上下诏追赠他为吏部尚书。 褚翔年少时就有孝心。他任侍中的时候,母亲病得很厉害,他请僧侣为母亲求福,半夜突然看见门外 有奇异的光彩,又听见空中有弹指的声音,等到天亮,母亲的病就好了。人们都认为这是被褚翔的真诚感 化的结果。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举进士甲科....。 晋天福初,改史馆修撰。晋祖幸大梁,张从宾以盟津叛,陷洛阳,扼虎牢。故齐王全义子张继祚者实 党之,晋祖将族其家。涛上疏曰:“全义历事累朝,颇著功效。当巢、蔡之乱,京师为墟,全义手披荆棘, 再造都邑,垂五十年,洛民赖之。乞以全义之故,止罪继祚妻子。”从之。 泾帅张彦泽杀记室张式,夺其妻,式家人诣阙上诉。晋祖以彦泽有军功,释其罪。涛伏 抗疏,请置于 法。晋祖召见谕之,涛植笏.叩阶,声色俱厉,晋祖怒叱之,涛执笏如初。晋祖曰:“吾与彦泽有誓约,恕 其死。”涛厉声曰:“彦泽私誓,陛下不忍食其言;范延光尝赐铁券..,今复安在?”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 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会契丹入汴,彦泽领突骑入京城,恣行杀害,人皆为涛危之。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 惧乎?”涛曰:“今日之惧,亦犹足下昔年之惧也。向使先皇听仆言,宁有今日之事。”彦泽大笑,命酒 对酌,涛神气自若。 汉祖起义至洛,涛自汴奉百官表入对,汉祖问京师财赋,从契丹去后所存几何,涛具对称旨,汉祖嘉 之。 隐帝即位,杨邠、周祖共掌机密,史弘肇握兵柄,与武德使李邺等中外争权,互作威福。涛疏请出邠 等藩镇,以清朝政。 宋初,拜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涛被病。有军校尹勋董浚五丈河,陈留丁壮夜溃,勋擅斩队长陈琲等 十人。涛闻之,力疾草奏,请斩勋以谢百姓。家人谓涛曰:“公久病,宜自爱养,朝廷事且置之。”涛愤 言曰:“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太祖览奏嘉之。涛卒,年六十四, 赠右仆射。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一》,有删改)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B.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C.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D.晋祖不能答/即拂衣起/涛随之/谏不已/晋祖崩/涛坐/不赴临停/未几/起为洛阳令/迁中书舍人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答案:B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甲科,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唐宋进士分甲乙科。 B.笏,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 C.铁券,又称“铁契”,由古代皇帝颁赐功臣,世代可据此享受某种特权。 D.兵部尚书,主要负责兵部的文秘工作,兼有参谋职能,但是没有实权。 答案: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涛明辨是非。晋祖要灭叛乱者张继祚的家族,李涛认为叛乱的只是张继祚,而其父张全义在洛阳 将近五十年,深受洛阳百姓依赖,不能杀掉张全义。 B.李涛敢于犯颜直谏。泾帅张彦泽杀死张式,霸占其妻,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宽恕了张彦泽, 李涛声色俱厉地劝谏,不怕触怒晋祖。 C.李涛临危不惧。张彦泽趁着契丹人攻入汴梁率领军队入京,并随意杀人,李涛虽与张彦泽有恩怨, 但没有胆怯,从容面对张彦泽。 D.李涛忠于职守。他任兵部尚书期间,曾生病很久,但一听说尹勋因丁壮逃散擅自杀人就不听家人劝 告,带病起草奏章,请求斩杀尹勋。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原文的意思是说,李涛乞求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 妻子儿女,放过张继祚的族人。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涛诣其帐,通刺谒见。彦泽曰:“舍人惧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孰无死,但我为兵部尚书,坐视军校无辜杀人,乌得不奏?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李涛来到张彦泽的营帐,递上名帖请求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 (2)人谁能无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 【参考译文】 李涛,字信臣,京兆万年人。后唐天成初年,考中进士甲科。 后晋天福初年,改任史馆修撰。晋祖到大梁,张从宾占据盟津(今河南孟津)叛乱,攻陷洛阳,扼守虎 牢关。已故齐王张全义的儿子张继祚实际是张从宾的同党,晋祖将要灭张继祚的家族。李涛上书说:“张 全义连续侍奉几个朝代的帝王,功勋显著。在黄巢、蔡宗权叛乱的时候,京城成为废墟,张全义亲自披荆 斩棘,再造都城,将近五十年,洛阳的人民很依赖他。臣请求陛下因张全义的缘故,仅惩罚张继祚及其妻 子儿女。”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 泾原节度使张彦泽杀了记室张式,并抢占他的妻子,张式的家人到朝廷上诉。晋祖因为张彦泽有军功, 宽恕了他的罪责。李涛伏在 门上奏,请求依法处置张彦泽。晋祖召见李涛并劝告他,李涛竖起笏板敲打台 阶,声色俱厉,晋祖怒斥他,李涛依然拿着笏板敲击。晋祖说:“我与张彦泽有誓约,宽恕他的死罪。” 李涛厉声说:“陛下与张彦泽私下有盟约,陛下不忍心违背诺言;范延光曾经被赐予铁券,现在又在哪里?” 晋祖不能回答,就拂衣而起,李涛跟着他,不停地劝谏。后来晋祖驾崩,李涛因为不去吊丧,被停职。不 久,起用为洛阳令,升任中书舍人。 恰逢契丹军进入汴州,张彦泽率领精锐骑兵进入京城,肆意杀戮,人们都为李涛感到危险。李涛来到 张彦泽的营帐,递上名帖请求拜见。张彦泽说:“你害怕吗?”李涛说:“我今天的恐惧,就像你当年的 恐惧一样。假如先皇听我之言,怎么会有今天的事。”张彦泽大笑,下令摆下酒席对饮,李涛神态自若。 汉祖起义到达洛阳,李涛从汴州奉献百官表进入宫廷对答,汉祖询问京城的财产、赋税情况,从契丹 离去后剩下多少,李涛详细回答,符合旨意,汉祖对他很赞许。 隐帝即位,杨邠、周祖(郭威)一起掌管机密,史弘肇掌握兵权,与武德使李邺等在朝廷内外争夺权力, 互相作威作福。李涛上书请求派杨邠等出京去藩镇任职,以肃清朝政。 宋初,李涛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建隆二年,李涛遭受疾病之苦。由军校尹勋管理疏通五丈河,陈留丁 壮夜间逃散,尹勋擅自处斩队长陈琲等十人。李涛听说这件事后,带病起草奏章,请求处斩尹勋向百姓谢 罪。李涛的家里人对李涛说:“您病了很久,应该自己爱惜身体好好休养,朝廷的事暂且放下。”李涛愤 恨地说:“人谁能无死,但我身为兵部尚书,怎么能坐看军校无罪杀人而不上奏?”太祖阅览李涛的奏章 后表扬了他。李涛去世,享年六十四岁,被追赠为右仆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