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三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2017 年 1 月 9 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86 岁的屠呦呦站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的领奖台上,从习近平总书记手中捧回红彤彤的奖励证书。1999 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
大改革以来,27 人先后问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中有吴文俊、袁隆平、王选……
屠呦呦有三大特别之处:27 人中第一位女科学家,第一位非院士,第一位诺奖获得者。
1930 年 12 月出生的屠呦呦,履历简单:1955 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医
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至今。她是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中
心主任。
这位中国浙江宁波的女子,成就不凡:她从中医古籍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改变青蒿传统
提取工艺,创建低温提取青蒿素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发现青蒿素的关键性突破;率先
提取到对疟原虫抑制率达 100%的青蒿抗疟有效部位“醚中干”。
“三千年医药兴,佑生救疾民族昌盛……昂首看,更领健康潮,众呦常鸣。”中国工程
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呦呦三鸣》中写道。
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
的首选方案,过去 20 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近年来,ACT 年采购量达 3 亿人
份以上。《2015 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从 2000 年到 2015 年,由于采取包括 ACT 在内的有
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 590 万儿童的生命。
(摘编自《折桂国家科技最高奖,屠呦呦
独创三“第一”》新华网)
材料二: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是我国最具有国家影响力和国际竞
争力的学科门类。它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过不朽的贡献,在现代医学较为发达的今天,
仍然在为维护人类健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近几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催生下,
中医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看世
代相传的中医药,作为社会实践的知识、技能,是我国文化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无疑是宝
贵的文化遗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
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 35 个
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选
- 2 -
项。
(摘编自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材料三: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发展过程
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
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而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因
此,中医药学在这种传统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古代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走卒贩
隶,各个阶层或多或少都能知医识药,由儒从医者、由官业医者更是不胜枚举。“秀才学医,
笼中抓鸡”之说,流传甚广。
近百年来,中医的发展出现了危机,一个时期甚至面临被取缔、被消灭的境地。从历史
环境中看,伴随着新文化运动,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了猛烈的抨击,作为传统文化一部分的
中医药学也不可避免地遭到前所未有的批判。在这样的语境中,中医成了“失语的中医”,
丧失了自己的本体地位。
从现实的情况看,离开了中国传统人文文化教育和传播,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
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
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方法。与中医药相关的产品,包括中医药文化产品也难以形成良
好持久的市场氛围。离开文、史、哲等文化的滋养,中医理论也难以得到健康持续发展。从
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
文化的重要角色。
本来,作为传承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格也是最应
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用所谓的现
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中医院校一版又一版的教材也变得越来越“现代化”,语言表达也越
来越“标准化”“客观化”,而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主干课程——医古文,也越来越被边
缘化,在中医师职称考试中也已被取消,而换成能与西方科学接轨的现代语言工具——英语。
其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更只是作为中医院校可有可无的选修课。
用现代科学手段、西医标准来研究中医药,作为一种研究途径,应该承认其研究价值。
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但是目前却是文化研究
越来越萎缩,甚至很多人主张中医学的文化因素恰恰是落后的、迷信的、应该抛弃的东西,
于是现代科技手段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甚至唯一手段。而实际上,中医具有较其他医学更
为浓厚的文化属性。医学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换句话说,生命是医学的本体,所以生命文化
就是医学的元文化。中医在认识生命的本质、规律问题上,有着不同于西方的鲜明的个性色
彩。如中医将“气”看成是生命的本源和动力,将阴阳五行看成是生命的过程序列和存在方
式;中医将自然人与社会人作动态比附,建构了一个由心神调控的心与身同构、同序的小生
命系统和人与宇宙同构、同序的大生命系统。中医比现代医学更能反映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与其将中医看成是一门生命科学,倒不如将中医看成是一种生命文化。因
- 3 -
此,加强对中医药文化的研究是迫切,也是必要的。
(摘编自张其成《加强中医药文化研究,提升文化软实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屠呦呦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独创三个“第一”,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
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得多。
B.屠呦呦成就不凡,创新青蒿传统提取工艺,提取的“醚中干”能够有效抑制疟原虫,
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
C.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
化遗产委员会负责组织开展。
D.“秀才学医,笼中抓鸡”之说,形象地交代了具有传统文化背景的人学习中医相对容
易,说明中医与传统文化关系密切。
【解析】 A 项,无中生有。“说明屠呦呦的成就和贡献远比先前其他获奖的科学家要大
得多”理解有误,屠呦呦的三个“第一”是她的特别之处,与他人不能形成比较,文中没有
此方面的内容。B 项,说法过于绝对。“挽救全球无数儿童的生命有赖于此”错误,青蒿素只
是挽救患疟疾儿童的药物之一,还有其他药物和方法来挽救患疟疾儿童。C 项,张冠李戴。“中
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由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专家组和办
公室负责。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当前现代医学发展迅速,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维护人类健康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
是我国最具国家影响力的学科门类。
B.“中医”是我国在 2008 年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代表作”项目中的首选项,
可见国家对中医药非常重视。
C.中医药学源远流长,融合了文、史、哲等多学科知识及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基因,
因此注定与传统文化血脉相连。
D.中医较其他医学文化属性更为浓厚,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
成为研究中医药的主要手段。
【解析】 D 项,以偏概全。“因有些人对中医文化存在误解,现代科技手段就成为研究
中医药的主要手段”不准确,还有整个社会的原因,即中医“文化研究越来越萎缩”。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 分)( C )
A.中医药能调节人体免疫力,激发机体防御能力,在抗击非典和新冠病毒中都发挥了积
极作用。
B.中医文化研究既担负着推动医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任,也担任着复兴传统文化的重要
角色。
C.中医药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且从未中断,具有传承与发展得天独厚的
- 4 -
优势。
D.多年来,人们对中医药存在着疗效缓慢、只能养生不能治病等偏见,很多中医药方逐
渐失传。
【解析】 C 项,此句阐述中医药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不能证明材料三“加强中医药文化
研究的迫切与必要”的观点。
4.材料一是一则新闻报道,最后一个自然段对这则新闻报道起到哪些作用?请结合新闻
体裁特征简要说明。(4 分)
答:__[示例]①突出表现了屠呦呦的医学成就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使新闻报道主体更鲜明。
②列举一系列数据,增强新闻报道语言的准确性。③列举具体事例,增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
真实性。__
【解析】 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介绍屠呦呦的医学成就给世界带来的影响。“近年来,
ACT 年采购量达 3 亿人份以上”“过去 20 余年间”“挽救了约 590 万儿童的生命”用数据说
话,增强新闻的真实性;“从 20 世纪 90 年代起,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以青蒿素类为主的复合
疗法(ACT)作为治疗疟疾的首选方案,过去 20 余年间在全球疟疾流行地区广泛使用”“从
2000 年到 2015 年,由于采取包括 ACT 在内的有效防治措施,挽救了约 590 万儿童的生命”
用事例说明,体现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
5.面对当前中医药发展的现状,请你结合材料就如何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提出可
行性建议。(6 分)
答:__[示例]①国家要重视中医药,加大“申遗”的保护力度,促进继承和发展。②中医
药执业人员要加强中医文化的学习和研究,促进中医理论及中医药的持续发展。③中医高等
院校要重视开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医学课程。④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应相辅相成,
不可割裂。__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更好地促进我国中医药发展”
相关内容。①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 2006 年成立了中医药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
会、专家组和办公室,组织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申报工作。我国在 2008
年 10 月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中,‘中医’是我国上报的 35
个项目中的首选项,而且这是决策层认定的‘最重要、无需讨论与评审’的‘名列榜首’的
选项”概括出国家重视;②依据“中医药执业人员单纯学习中医诊断、方剂、药性,终究难
成为一代中医名家(即使一时出名,也后劲不足)。中药也难以保持和发展地道药材与传统炮制
方法”概括出中医药从业人员要加强学习和研究;③依据“中医药高等院校,应该是最有资
格也是最应该弘扬传统文化的地方。但是,现代中医院校完全按照西方科学模式进行构建,
用所谓的现代科技来研究中医药”概括出中医药高等院校要重视这个课程;④依据“中医药
的科学研究和文化研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概括出中医药的科学研究和文
化研究应互相促进。
- 5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一 课
叶圣陶
上课的钟声叫他随着许多同学走进教室里。他手里拿着一个盛烟卷的小匣子,里面有几
张嫩绿的桑叶,有许多细小而灰白色的蚕附着在上面呢。他将匣子摆在书桌上——两个膝盖
便是他的第二张桌子。他开了匣盖,眼睛极自然地俯视,心魂便随着眼睛加入小蚕的群里,
仿佛他也是一条小蚕:他踏在光洁鲜绿的地毯上,尝那甘美香嫩的食品,何等的快乐啊!许
多同学,也有和他同一情形,看匣子里的小生命的;也有彼此笑语,忘形而发出大声的;也
有离了座位,起来徘徊眺望的。
冷峻的面容,沉重的脚步声,一阵历乱的脚声,触着桌椅声,身躯轻轻地移动声——忽
然全归于寂静。他看见那位方先生——教理科的——来了,才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
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那个储藏着小生命的匣子,现在是不能拿在手中了。他
乘抽屉没关上,便极敏捷地将匣子放在里面。
他手里不拿什么东西了,他连绵的、深沉的思考却开始了。他预算摘到的嫩桑叶可以供
给那些小蚕吃到明天。便想:“明天必得去采,同王复一块儿去采。”他立时想起了卢元,
他的最亲爱的小友,和王复一样,平时他们三个一同出进、一同玩耍,连一歌一笑都互相应
和。
一种又重又高的语音振动着室内的空气,传散开来,“天空的星,分做两种:位置固定,
并且能够发光的,叫做恒星;旋转不定,又不能发光的,叫做行星……”
这语音虽然高,送到他的耳朵里便化而为低——距离非常远呢。只有模模糊糊、断断续
续的几个声音“星……恒星……光……行星”他可以听见。他也不想听明白那些,只继续他
的沉思。“卢元几天没来上学了,他母亲说他跟了一个亲戚到上海去了。我不知道他现在做
什么。”他这么想,回头望卢元的书桌,上面积着薄薄的一层灰尘,还有几个纸团儿、几张
干枯的小桑叶,是别的同学随手丢在那里的。
“……热的泉源……动植物……生活……没有他……试想……怎样?”方先生讲得非常
得意,冷峻的面庞现出不自然的笑,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停了一会儿,有
几个学生发出不经意的游戏的回答:“死了!”“活不成了!”“它是我们的大火炉!”语
音杂乱,室内的空气微觉激荡,不稳定。
他才四顾室内,知先生在那里发问,就跟着他人随便说了一句“活不成了”!他的心却
仍在那条眠羊泾。“……北极……南极……轴……”梦幻似的声音,有时他约略听见。忽然
有繁杂的细语声打断了他的沉思。他看许多同学都望着右面的窗。他跟着他们望去,见一个
白的蝴蝶飞舞窗外,两翅鼓动得极快,全身几乎成为圆形。一会儿,那蝴蝶扑到玻璃上,似
乎要飞进来的样子,但是和玻璃碰着,身体向后倒退,还落了些翅上的白鳞粉。他就想:“那
- 6 -
蝴蝶飞不进来了!这一间宽大冷静的屋子里,倘若放许多蝴蝶进来,白的、黄的、斑斓的都
有,飞满一屋,倒也好玩,坐在这里才觉得有趣。我们何不开了窗放它进来。”他这么想,
嘴里不知不觉地说出“开窗!”两个字来。就有几个同学和他唱同调,也极自然地吐露出“开
窗!”两个字。
方先生梦幻似的声音忽然全灭,严厉的面容对着全室的学生,居然聚集了他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放弃了那蝴蝶。方先生才斥责道:“一个蝴蝶,有什么好看!让它在那里飞就是了。
我们且讲那经度……距离……多少度。”
以下的话,他又听不清楚了。他俯首假作看书,却偷眼看窗外的蝴蝶。哪知那蝴蝶早已
退出了他眼光以外。他立时起了深密的相思:“那蝴蝶不知道哪里去了?倘若飞到小桥旁的
田里,那里有刚开的深紫的豆花,发出清美的香气,可以陪伴它在风里飞舞。它倘若沿着眠
羊泾再往前飞,一棵临溪的杨树下正开着一丛野蔷薇,在那里可以得到甘甜的蜜。不知道它
还回到这里来望我吗?”他只是望着右面的窗,等待那倦游归来的蝴蝶。梦幻似的声音,一
室内的人物,于他都无所觉。时间的脚步本来是沉默的,不断如流地过去,更不能使他有一
些辨知。
窗外的树经风力吹着,似乎点头、似乎招手地舞动,那种鲜绿的舞衣、优美的姿势,竟
转移了他心的深处的相思。那些树还似乎正唱一种甜美的催眠歌,使他全身软软的,感到不
可说的舒适。他更听得小鸟复音的合唱,蜂儿沉着而低微的祈祷。忽然一种怀疑——人类普
遍的、玄秘的怀疑——侵入他的心里,“空气传声音,先生讲过了,但是声音是什么?空气
传了声音来,我的耳朵又何以能听见?”
他便想到一个大玻璃球,里面有一只可爱的小钟。“陈列室里那个东西,先生说是试验
空气传声的道理的:用抽气机把里面的空气抽去了,即将球摇动,使钟杵动荡,也不会听见
小钟的声音。不知道可真是这样?抽气机我也看见,两片圆玻璃装在木架子上,但是不曾见
它怎样抽空气。先生总对我们说:‘一切仪器不要将手去触着,只许用眼睛看!’眼睛怎能
代替耳朵,看出声音的道理来?”
他不再往下想,只凝神听窗外自然的音乐,那种醉心的快感,决不是平时听到风琴发出
滞重单调的声音的时候所能感到的。每天放学的时候,他常常走到田野里领受自然的恩惠。
他和自然原已纠结得很牢固了,那人为的风琴哪有这等吸引力去解开他们的纠结呢?
“……”他没有一切思虑,情绪……他的境界不可说。室内动的生命重又表现出外显的
活动来,豪放快活的歌声告诉他已退了课。他急急开抽屉,取出那小匣子来,看他的伴侣。
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
(选自叶圣陶《教育小说》1921 年 4 月 30 日,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小说的开篇对课前教室内的学生状态进行了描写,着重表现了学生们活泼快乐的一面,
这与后文方先生出场时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
- 7 -
B.“极随便地从抽屉中取出一本完整洁白的理科教科书,摊在书桌上”一句,通过“随
便地”“摊”等细节表现了他对学习内容毫无兴趣。
C.“那‘怎样’两字说得何等地摇曳尽致”中,“摇曳尽致”一词饱含了作者对方先生
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的肯定和赞许。
D.“小蚕也是自然啊!所以他仍然和自然牢固地纠结着”,既表现了他对自然的向往,
又写出了他只能通过蚕才能与自然保持联系的无奈。
【解析】 C 项,“饱含了作者对方先生抑扬顿挫、眉飞色舞的讲课状态的肯定和赞许”
错,这里“摇曳尽致”是作者采用讽刺的手法,说的是反语,是对旧式课堂授课方法的批判,
并非是对方先生的肯定和赞许。理解错误。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小说紧扣题目“一课”,以时间为序,描写了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段学生的表现,
思路清晰,结构紧凑。
B.小说运用大量内心独白,生动而细腻地再现了课堂上一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看似
荒唐可笑,实则发人深省。
C.小说将先生的讲课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交织在一起,目的是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
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
D.小说在平淡无奇的描写中,把课堂活动中包含的喜剧性充分表现出来,产生了“含泪
的微笑”般的讽刺效果。
【解析】 C 项,“以老师的严肃、认真、负责,衬托学生们的顽劣和厌学”分析错误,
小说中通过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
呼吁学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老师并非是“严肃、认真”,学生也不是“顽
劣和厌学”。
8.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构思全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示例]小说以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来写,仿佛作者站在“他”的身后,对“他”
施以特写镜头,全方面地描写与记录“他”的幻想和遐思。这样写一方面使得作者能够灵活
自如地周游于被叙述对象之间,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拥有更大的叙述空间;另一方面有利
于作者客观地再现课堂生活,对现实的批判更为客观和公正。__
【解析】 文中的“他”没有出现具体姓名,因为他只是教室里众多孩子中的一个,文
中多处出现很多同学跟他一样随意回答、看蝴蝶等场景,这样使得叙述自由灵活,不受时空
限制。他是想要脱离枯燥教育、回复自然天性的孩子的典型代表,运用第三人称客观地再现
课堂生活,对现实的批判更为客观和公正。
9.本文入选叶圣陶的《教育小说》,假如你是该小说集的编审,请谈谈选用本文的理由。
(6 分)
答:__[示例]①本文所描写的枯燥乏味的课堂是旧中国学校教育的一个缩影,与《教育小
- 8 -
说》的主题非常契合;②小说中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形象,真实地再现了当时
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③小说用冷峻观世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儿童的灵魂世界,呼吁学
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__
【解析】 从小说主题来说,《教育小说》能够选择这篇文章,因为其主题与学校教育有
关;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小说中照本宣科的先生和多次走神的学生,真实地再现了当时
紧张而漠然的师生关系,极具典型意义;从创作动机来说,小说用冷峻观世的视角,呼吁学
校教育必须与儿童天性和自然融合起来,体现了叶圣陶先生先进的教育理念。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监狱长),而萧何为主吏..,居县为豪吏矣。秦灭,
汉王封参为建成侯。从至汉中,迁为将军。从还定三秦,击三秦军壤东及高栎,攻之。高祖
二年,拜为假左丞相,入屯兵关中。月余,魏王豹反,以假左丞相别与韩信东攻魏将军孙遨
军于东张,大破之。因攻安邑,得魏将王襄。击魏王于曲阳,追至武垣,生得王豹。尽定魏
地,凡五十二城。击赵相国夏说军于邬东,大破之,斩夏说。以右丞相属韩信,攻破齐历下
军,遂取临淄。定齐,凡得七十余县。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
齐未服者。天下既定,以高祖六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邑平阳万六百三十
户,号曰平阳侯。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
言人人殊参未知所定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黄帝与老子)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
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
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惠帝二年,萧何卒。参闻之,告舍人:“趣治行,吾将
入相。”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监狱、市场)为寄,慎勿扰也。”
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今君扰之,奸人安
所荣也?吾是以先之。”萧何相汉,乃用黄老。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更,一遵萧何约
束。择郡国..史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参为汉相国,出入三年。卒,谥懿侯。百姓歌之曰:“萧何为法,显若画一;曹参代之,守
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节选自《史记·曹相国世家》,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
殊/参未知所定/
B.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ノ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
殊/参未知所定
C.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
- 9 -
殊/参未知所定
D.孝惠帝元年/参为齐丞相/尽召长老诸生/问所以安集/百姓如齐故俗/诸儒以百数/言人人
殊/参未知所定/
【解析】 “尽召长老诸生问”中,“长老诸生”是“召”的宾语,“问”的主语与
“召”的主语都是曹参,在“长老诸生”后断开,排除 A 项和 B 项;“问所以安集百姓”中,
“所以安集百姓”是“问”的宾语,“所以”是“……的方法”,意思是“问安定聚合百姓
的方法”,在“百姓”后断开,排除 D 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主吏,秦和西汉初年负责官府人事的官员,全名为主吏掾,居掾属之首。后一句中“豪
吏”也是秦汉时期的官职名。
B.列侯,爵位名,汉初称“彻侯”,因避武帝讳,改称“通侯”,为二十等爵制的最高
一级,后世亦为封侯者的泛称。
C.剖符,古代帝王分封诸侯功臣、任命将帅郡守,把符节从中间剖分为二,帝王与受封
者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
D.郡国,郡和诸侯王封国的统称。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域。郡直接隶属
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
【解析】 A 项,“后一句中‘豪吏’也是秦汉时期的官职名”错误,“豪吏”不是官职,
而是指很有权势的官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D )
A.曹参身经百战,屡建战功。他先后随军攻占了三秦、魏国、赵国、齐国等地,汉朝建
立后,被封为平阳侯。
B.曹参相齐有功,人称贤相。他厚礼请来胶西盖公,请教治理方法,在他担任齐国丞相
期间,齐国安定和睦。
C.曹参判断准确,料事如神。他听到萧何去世的消息,预测到自己将要入相,不多久,
朝廷使者果然来召他。
D.曹参善于用人,恪尽职守。他接替萧何做相国后,挑出那些木诎老实、不善言辞的官
吏,免去他们的官职。
【解析】 D 项,“挑出那些木诎老实、不善言辞的官吏,免去他们的官职”中“免去官
职”错误,原文“择郡国史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相史”,意思是“曹参挑选郡国
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文辞的忠厚长者,召来任命为丞相史”,是召来当官,而不是免去
他们的官职。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韩信为齐王,引兵诣陈,与汉王共破项羽,而参留平齐未服者。(4 分)
译文:__韩信做了齐王,率领军队到陈郡,与汉王一同打败了项羽,而曹参被留下来平
- 10 -
定齐国境内尚未降服的人。
(2)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4 分)
译文:__对于那些说话行文古奥峭拔(深刻、深奥、刻薄),想着一味追求好名声的官吏,
就立即斥责、罢免他们。__
【解析】 (1)“为”,做;“引”,率领;“诣”,到;“破”,打败;“平”,平定;
“未服者”,没有降服的人。(2)“言文”,说话行文;“刻深”,古奥峭拔(深刻、深奥、刻
薄);“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定语后置句,即“言文刻深,欲务声名之吏”;“务”,
追求;“斥去”,斥责、罢免。
14.曹参的哪些行为体现了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3 分)
答:__[示例]①用黄老术相齐。曹参采用胶西盖公的黄老思想来治理齐国。②不扰狱市。
曹参从齐国临走时,嘱咐接任的人维持齐国监狱和市场的原状。③一遵萧何用黄老之术的约
束。萧何死后,曹参继任,行事完全遵守萧何制定的规约。__
【解析】 抓住关键句“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黄帝与老子)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
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
老术,故相齐九年,齐国安集,大称贤相” “参去,属其后相曰:‘以齐狱市(监狱、市场)
为寄,慎勿扰也。’后相曰:‘治无大于此者乎?’参曰:‘不然。夫狱市者,所以并容也,
今君扰之,奸人安所荣也?吾是以先之’”,“萧何相汉,乃用黄老。参代何为汉相国,举
事无所更,一遵萧何约束”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平阳侯曹参,是沛县人。秦朝时是沛县的监狱长,而萧何是主吏,在县里他们二人都是
很有权势的官吏。秦国灭亡,汉王封曹参为建成侯。曹参随汉王到汉中,迁升为将军。曹参
跟随汉王回师平定三秦,在壤乡东部和高栎攻击三秦军队,打败了敌军。高祖二年,授予曹
参为代理左丞相,进入关中屯兵驻守。一个多月后,魏王豹反叛,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
分别与韩信向东在东张城攻击魏王的将军孙遨的军队,大败敌军。乘势攻打安邑,俘获魏王
将领王襄。在曲阳攻击魏王,追击到武垣,活捉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地全境,共得五十二座
城池。在邬东攻击赵国相国夏说的军队,大败敌军,斩杀了夏说。以右丞相的身份从属于韩
信,攻破齐国历下的军队,于是攻下临淄。平定齐国,攻占了总共七十多个县。韩信做了齐
王,率领军队到陈郡,与汉王一同打败项羽,而曹参被留下来平定齐国境内尚未降服的人。
天下平定,在高祖六年曹参被赐予列侯的爵位,与诸侯一起接受剖开的符节,爵位世世代代
不断绝。他在平阳的食邑有一万六百三十户,封号叫平阳侯。孝惠帝元年,曹参为齐国丞相。
他把齐国的长老诸生全部招来,向他们征询按着齐地固有的风俗安定聚合百姓的方法。参加
会议的儒生有数百人,一个人有一个人的说法,曹参不知如何定存。他听说胶西有位盖公,
精研黄老学说,就派人用厚礼请他来。曹参见到盖公后,盖公对他说,治理国家最好的办法
是清静无为,让百姓自然安定,并推阐这类道理,详尽加以陈述,曹参于是让出正堂,让盖
- 11 -
公居住在那里。他的治理方法主要采用黄老学说,所以在他当齐相的九年里,齐国安定繁荣,
人们极力称赞他是贤明的丞相。孝惠帝二年,萧何去世。曹参听到后,告诉门人:“赶快整
理行装,我将要到京城接任朝廷相国了。”不多久,朝廷使者果然来召曹参。曹参临走时,
嘱咐接任他齐国丞相的人说:“我把齐国的监狱和市场托付给你,对于监狱和市场要谨慎小
心,不要惊扰。”继任丞相说:“治理齐国没有比这更重要的事了吗?”曹参说:“不是的。
那监狱和市场是善恶并容的地方,假使你去惊扰它,奸人到哪里去容身呢?我因此把这件事
摆在前面。”萧何做汉朝丞相的时候,就用黄老学说来治理天下。曹参接替萧何为汉朝相国,
一切事情都遵照萧何旧有的规章办,没有一点变更。曹参挑选郡国官吏中那些质朴而不善于
文辞的忠厚长者,召来任命为丞相史。对那些说话行文古奥峭拔的,想着一味追求好名声的
官吏,就立即斥责、罢免。曹参任汉朝相国,前后共三年,去世,谥号为懿侯。百姓歌颂曹
参说:“萧何制定法令,严明整齐划一;曹参接替相位,谨遵而无变更;承蒙清静无为,人
民安定团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霁 夜①
孔平仲②
寂历③帘栊④深夜明,睡回清梦戍墙铃。
狂风送雨已何处?淡月笼云犹未醒。
早有秋声随堕叶,独将凉意伴流萤。
明朝准拟南轩望,洗出庐山万丈青。
【注】 ①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②孔平仲:宋代诗人,诗歌以“流丽清整,通畅明快”
见长。③寂历:寂静冷清。④帘栊:窗帘和窗牖。
15.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D )
A.古人有悲秋之传统,但也有反其意而用之的,李白称之“秋兴逸”,这首诗在意境塑
造和情感传达上也有“秋兴逸”的意味。
B.诗篇以“秋兴”为主题,但不作空泛议论,诗人匠心独运,将过去现在,室内室外的
诸种景物融为一体。尤其注意捕捉具体景物,以表现诗人的感受。
C.最先触发作者诗情的,是闯入梦境的墙上响铃。然而诗人先写从帘栊透入室内的月色。
即先写醒后所见,次句再写梦醒,这是一种倒叙。
D.作者描写选取了秋月、秋声、秋叶和秋萤等典型意象表现“秋兴”。整首诗景物安排
由明朗转向幽暗,明暗的起伏变化成为本诗的诗脉。
【解析】 D 项,“整首诗景物安排由明朗转向幽暗”错,原文先写“狂风送雨”,虚写
雨霁前风雨交加的情景,景色阴沉;接着写“淡月笼云”,雨霁后视觉方面的朦胧月色; 然
后写“独将凉意伴流萤”,流萤闪闪发亮。整首诗景物安排由幽暗转向明朗。
- 12 -
16.有学者认为这首诗的核心在于一个“清”字,请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清”
的。(6 分)
答:__[示例]①对比。作者以清晨秋叶的坠落声,戍墙上的铃声之清泠,与昨夜狂风暴雨
对比映衬,突出一夜暴风雨之后,夜雨初霁的清静。②调动多种感官。视觉角度写“淡月笼
云”,触觉角度写“凉意”,听觉角度写“秋声随堕叶”,营造出一种清净、清新之感。③
想象。诗歌尾联作者想象经过暴雨洗过的庐山,必然是一片青翠,给人清爽之感。(学生答虚
写也可以得分)④以声衬静(“以动衬静”亦可)。以清冷的墙铃声、落叶声反衬夜雨之后,秋
夜的清冷、寂静。__
【解析】 诗的核心是一个“清”字,“清兴”融化在“清景”之中。这清景,就是秋
月、秋声、秋叶和秋萤。古人说,“秋风清,秋月明”,清风明月是秋夜的富于特征性的景
色;秋叶飘落伴随着秋声,再加上闪闪发亮的点点流萤,更为秋夜增添了清凉之意。描写这
种清秋之景,诗人采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诉诸视觉的朦胧月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尤其
显得“寂历”,接着以诉诸听觉的“戍墙铃”的清冷之声与之映衬,即所谓静中有动,动中
有静,这便更显得清寂。在提起“狂风送雨已何处”时,暗示读者,雨霁之前有一阵狂风暴
雨。这狂风暴雨和诗人眼前清寂的霁夜,恰又构成鲜明的对比。这便加强了雨过天晴的切身
感受。秋声是听出来的,堕叶也是听出来的,在夜里,落叶不是肉眼观察到的。这里用秋声
堕叶的听觉动态和月夜飞萤的视觉动态交相辉映,对于引动清秋逸兴,也很有艺术效果。尾
联想象经过雨洗之后的庐山,明日必然是苍翠欲滴,给人清爽之感。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用“__苍山负雪__”一句写出群山雪后之态,接着又用“__明
烛天南__”一句写积雪的光彩,一句绘形,一句着色,形象生动。
(2)《齐桓晋文之事》中强调学校教育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谨庠序之教__,__申之以
孝悌之义__。”
(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为国以礼__,__其言不让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夏日傍晚微感闷热,我步出宾馆,独自走向黑石礁。海声,哗哗复哗哗,好似在( )
着什么?更有螺号的呜咽,从远处隐约传来。海,十分辽阔地展现出她全部的金色光芒,像
鳞片,闪闪烁烁地推向天际。这座古老而新颖的水城,一下子摁亮无数个灯盏,使天空布满
了橙红色。无疑,这是一座梦幻般的城市。它所( )的人间故事,一网又一网地撒向大海。
目及处,夕阳真是无限唯美。怪不得有人,____①____。那人,乍看像一尊紫铜雕像,
立在暮色中,一动不动。我想斯时,无尽的浪花,已尽收于他的一望里了。渔火几点,也已
- 13 -
在他苍老的眸子里燃烧,虽然朦胧了一些,但也算清晰可辨。这时,我听见他长咳了几声。
他的咳声,在夜风中扩散得很远。后来听说,他是来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我是远远地( )
着他,他那一头苍苍白发,具有风云特有的( )。白发缭乱着,像草原上的一丛白草,在随
风飘逸,像一首婉约诗。
时隔三十余年,又有一个夏日的傍晚,我在北戴河的望海亭里,也来凭栏远眺。海声依
旧,渔火依旧,帆影亦依旧,朦胧在水波里。当一股湿湿的海风,掠过耳际时,我猛然想起,
那个蓝色的大连湾,想起黑石礁,___②__。或许,我现在的远眺里,已经有了他那时的内容
与所感。所不同的是,对身后的夕阳,我没有了那种淡淡的感伤。既不惧怕独自凭栏,也不
惧怕身后站着夕阳。这或许是岁月之钙,将这一身老骨强化了的缘故吧?
18.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C )
A.倾诉 编写 注视 韵律
B.诉说 编写 凝视 韵致
C.倾诉 编织 凝视 韵致
D.诉说 编织 注视 韵律
【解析】 ①倾诉:把想要说的话全部说出来。诉说:告诉,陈述。“倾诉”带有更明
显的感情色彩。结合“海声,哗哗复哗哗”分析,选用“倾诉”。②编写:就现成的材料整
理成书。编织:把细长的东西交叉组织起来。引申指酝酿思想、组织材料、构思意境等思维
活动。这里与“一网又一网”相照应,用“编织”更好。③凝视:着重指带着某种神情,长
时间地聚精会神地看某一点,对象是人或具体的静止的东西。注视:着重指注意力和精神集
中地看,也指从侧面或暗中注意观察。对象除了人或具体的东西之外,不可以是抽象的、变
动的事物,前面还可以带上“凝神”“密切”“警惕”等状语。此处应选用“凝视”。④韵
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引申为音响的节奏规律。韵致:指风度韵味,情致。
结合“风云”分析,选用“韵致”。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
答:__[示例](1)结构整齐;(2)语言严密;(3)运用问句,引发读者的思考;(4)运用拟人手
法,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情感。__
【解析】 (1)“既……也……”构成并列关系的复句,结构整齐,表意上具有强调意味;
(2)“或许”表示揣测,表意更加严密;(3)运用问句,委婉而富有情趣,引发读者的思考,留
有余韵。(4)运用拟人手法。“站着夕阳”将“夕阳”人格化,具有了人的感情,显得生动形
象,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情感。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2 个字。(4 分)
答:__[示例]①独自在久久凭栏远眺 ②想起凭栏远眺的那位诗翁__
【解析】 第一处,结合“目及处,夕阳真是无限唯美。怪不得有人”“那人,乍看像
- 14 -
一尊紫铜雕像,立在暮色中,一动不动。我想斯时,无尽的浪花,已尽收于他的一望里了。
渔火几点,也已在他苍老的眸子里燃烧,虽然朦胧了一些,但也算清晰可辨”分析,此处主
要讲那人凭栏远眺。第二处,结合“或许,我现在的远眺里,已经有了他那时的内容与所
感”“来自南方的一位年迈诗翁”分析,此处主要讲想起那位凭栏远眺的诗翁。
21.下面文段至少四处有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
表达准确流畅。(4 分)
①疫情面前,容不得半点侥幸心理。②“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是切断疫
情传播过程、防止扩散的最有效措施。③只要据实报告,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及时隔离与救治,
④让亲友乃至更多人做好必要防护,更能让管理部门充分掌握疫情和警示,便于统筹部署针
对性的防控。⑤如此,才有利于疫情防控大局,也是对自己和亲友的负责之举。⑥相继曝光
的隐瞒案例在给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疫情防控工作仍容不得一丝一毫的懈怠。
答:__[示例]②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应改为“早发现、早报告、早
隔离、早治疗”;“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不搭配,改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③句,应将
“只要……就……”换成“只有……才……”。④句,“掌握疫情和警示”改为“掌握疫情
和警示信息”;“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改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⑥句,“给
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__
【解析】 ②句,“早报告、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不合逻辑,应改为“早发现、
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疫情传播过程”中,“切断”“过程”搭配不当。③句,
关联词运用不当,“只要……就……”表述绝对化,应换成表示条件关系的“只有……
才……”。④句,成分残缺,“掌握疫情和警示”“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都缺少宾语,
可改为“掌握疫情和警示信息”,“统筹部署针对性的防控措施”。⑥句,语序不当,“给
我们不断地敲响警钟”改为“不断地给我们敲响警钟”。
22.请对下面文字进行压缩,概括“方舱医院”有哪些特点。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
简洁流畅,不超过 65 个字。(5 分)
方舱医院,是由活动的“房子”建成,在野战条件下,以医疗方舱、技术保障方舱、病
房单元、生活保障单元及运力等为主要组成。方舱医院可以根据要求迅速分区、分模块展开,
在短时间内达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要求,隔离传染源并通过调配的专业救治力量积极救治
患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我国方舱医院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
青海玉树地震等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在参演和执行各种应急保障任务中经受住了全面考验。
建固定的新医院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很高,而方舱医院恰恰能弥补
这些不足。
答:__[示例](1)模块化(单元)组合,机动灵活;(2)开展救治迅速积极,治愈率提高;(3)
多次经受考验,受条件限制少,成本相对较低。__
【解析】 (1)结合“方舱医院可以根据要求迅速分区、分模块展开”分析,概括为模块
- 15 -
化(单元)组合,机动灵活;(2)结合“在短时间内达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收治要求,隔离传染源并
通过调配的专业救治力量积极救治患者,保障患者生命安全,降低病死率,提高治愈率”分
析,概括为开展救治迅速积极,治愈率提高;(3)结合“我国方舱医院先后参加了汶川地震、
青海玉树地震等紧急医疗救援任务,在参演和执行各种应急保障任务中经受住了全面考验。
建固定的新医院受很多条件的限制,人力、物力、财力成本也很高,而方舱医院恰恰能弥补
这些不足”分析,概括为多次经受考验,受条件限制少,成本相对较低。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有一条“永不干涉”原则,即尊重大自然环境下发生的一切事情,
工作人员不得对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然而在 BBC 出品的纪录片《王朝》拍摄时,
摄制组在南极拍摄帝企鹅过程中发现有约 50 只帝企鹅被困冰坑,历时两天无法走出困境,出
现很多伤亡,濒临“全军覆没”。摄制组经过深思熟虑,用铲子在冰坑周围斜坡上挖沟成楼
梯状,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摄制组的“间接干预”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当然也有一
些反对的声音。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本则材料选材于 BBC 出品的耗时四年拍摄的《王朝》纪录片,题目属于
新材料作文,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紧贴时代热点,关注思维品质,具
有较强的思辨性。
第一步:解读材料,整体感知。
审题前,先要弄清楚材料的层次和结构,整体感知材料的基本内容。本则材料可以划分
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主要写的是在自然纪录片行业中要遵从“永不干涉”原则,即要尊重
大自然,不得对物种活动进行干预。第二层次前面写的是有约 50 只帝企鹅被困冰坑濒临“全
军覆没”,摄制组用“间接干预”的方法让帝企鹅成功走出冰坑。后面一句说的是摄制组的
“间接干预”所引发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赢得观众的支持和赞美,二是有一些反对的声
音。
第二步:把握重点,找准角度。
其次要把握材料重点,找准写作的角度。综合材料内容,材料围绕“人与自然”展开,
一方面强调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前提下尊重自然,顺其自然;另一方面表明在自然物种濒
临困境时要适当干预,保护自然。
角度一:永不干涉,维护自然环境下的物种活动。
角度二:间接干预,爱护动物生命。
角度三:规矩是死的,现实情况是活的,要灵活变通。
这三个角度都可以写,但是显然从材料所描述的场景来说,角度二和三的立意相对更准
- 16 -
确一些,也更容易得高分。
第三步:综合归纳,准确立意。
最后,综合材料内容和含意,辩证分析、准确立意。本题材料其实就是对于永不干涉和
间接干预的讨论,具有很强的思辨性。
【参考立意】 ①尊重自然更要保护自然。②坚守原则更要善于变通。③尊重自然更要
善待生命。④遵守自然规则更要有人文关怀。⑤不能死守规则,要灵活处理。
【学生范文】
温暖的人性高于冰冷的原则
如果有这样的遭遇:一只刚刚失去母亲、双眼未睁的小狗挣扎着在草堆边沿摔滚;几只
被风刮落于地、羽翼未丰的肉色小鸟伸直了脖子叽叽喳喳直叫;一群摇摇摆摆、胖得可爱的
企鹅正在你的镜头下被冰山逼得一步步走向“全军覆没”……朋友,你真会奉行所谓的“永
不干涉”原则,任其摔滚、叫唤,直至全军覆没吗?我感动于摄制组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抉择,
他们为企鹅挖出了一条生命通道,毕竟温暖的人性高于冰冷的原则。
遵循原则不能以泯灭人性为代价。孟子有云:“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对弱者生命的
同情,对深陷危境生命的同情,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本所在。当一只只活泼可爱的企鹅,
在我们眼皮底下被冰山逼向死亡的时候,我们怎么能见死不救?所以在同情生命、尊重生命、
恪守人性面前,请不要用原则来框定我。试问,若要确保风雨之路的平安,一定要上学不迟
到?若要救助一位轻生的女子,一定要保护好你家阳台的窗户?若要抢救一个危重的病人,
一定要等红绿灯?如果是这样,这该是被原则规定得多么冰冷、无情的世界,以至于置企鹅
的生死于不顾,泯灭了我们温暖的人性,这般遵循原则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冰冷的原则和温暖的人性发生冲突时,当恪守人性,必要时可以采用适当的、
恰如“间接干预”一类的方法突破原则。为此,遵循原则之前,我们可以追问自己的内心,
问问是否与人性契合。救助企鹅走出绝境的纪录片摄制组,无疑是这样做的。历史上一定有
许多恪守温暖人性,采用适当的方法突破了冰冷原则的人。你还记得德国那个法官对看守柏
林墙士兵的指责吗?作为士兵,你不得不遵循原则,执行开枪的命令,但是作为一个有人性
的人,你可以把枪口抬高一厘米,可以打不中啊!还记得《氓》中那位爱得深沉的女子吗?
尽管《诗经》那个年代婚姻已经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她依然坚守爱情这一至深
至暖的人性,背着父母蹚过淇水,登上垝垣,一会儿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还记得不
把女性当人,把女性当成男人附庸的大量古典文学创作“潜规则”吗?然而,曹雪芹坚持讴
歌女性,讴歌人性,用他的生花妙笔,把大观园中的女儿置于无可替代的高度。他们纷纷举
起人性的大旗,以适当的方法,打破了那些束缚人性的冰冷原则,他们的生命因此在坚守温
暖的人性、突破冰冷的原则之中得以闪光。所以,摄像师们打破原则、解救企鹅的举动该是
一个值得整个摄影圈推崇的暖心壮举!
当然,温暖的人性高于冰冷的原则,并不是提倡只讲人性,不讲原则。其实纪录片拍摄
- 17 -
时主张的“永不干涉”原则有着它的合理性。如果这些企鹅即将被饥饿的海豹咬住,如果羚
羊即将被老虎放倒,如果鱼儿已经被鱼鹰叼起……这些不是自然灾害,而是冰冷的弱肉强食
的自然法则,这是需要我们尊重、永不干涉的。因为你救了企鹅、羚羊、鱼儿,就可能饿死
了海豹、老虎、鱼鹰。而企鹅被冰坑围困,陷入自然灾害制造的绝境与上述情形是迥然不同
的,况且它们的遭遇恰巧被人类看见,所以这种情况不适合运用永不干涉的原则,当伸出援
手,体现我们人性的温暖。
原则和人性时常发生冲突,请运用理性和智慧追问内心,仔细思考,再做出抉择。请牢
记温暖的人性高于冰冷的原则,请为被冰山逼入绝境的企鹅们挖出一条生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