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2.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特色透练 8 古代诗歌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和仲蒙夜坐
文同①
宿鸟惊飞断雁号,独凭幽几静尘劳。
风鸣北户霜威重,云压南山雪意高。
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须遣酒争豪。
砚冰已合灯花老,犹对群书拥敝袍。
[注] ①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
诗人。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
尤受其表弟苏轼敬重。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全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前两联通过视觉、听觉写景,描写窗外大雪将至
的景象,反衬作者内心的心情。颈联,寒冷夜晚,诗人饮茶遣酒体现了作者的高
雅情趣。尾联“对群书”“拥敝袍”,体现了作者独自夜读,仍能享受宁静之乐,
同时也寄托了对友人仲蒙的思念之情。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首联描写诗人在大寒之夜“独凭幽几”,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
号的声音,表达了内心的孤寂凄清。( )
答案 ×
解析 由“独凭幽几静尘劳”可知,应是表达了内心的“宁静淡泊”,而非
“孤寂凄清”。
2.这首酬和诗在表现诗人自身性格特点豪迈洒脱的同时,也体现了和友人之
间的真挚情意。(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 2 -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人在大寒之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听到窗外传来栖鸟惊飞、孤雁哀
号的声音。
B.窗外,北风呼啸,霜气肃杀,大雪将至;屋内,诗人此时凭几而坐,一洗
素日尘劳。
C.颈联,夜深之时,诗人因难眠而体会到茶的功效;大寒之夜,诗人想饮酒
驱散浓重的寒意。
D.本诗前两联侧重描写环境,后两联侧重抒发感受,前后内容紧密关联,脉
络清晰。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人在大寒之
夜和友人仲蒙正夜坐畅谈”错,由首联下句的“独凭幽几静尘劳”可知,应是诗
人独坐房间。诗题中的“和”不是“同”,而是“以诗歌酬答”之意。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特点。(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倦于尘劳,而能淡泊超然。诗人劳于俗务,觉得身心疲惫;冬夜闲
居,感到悠然自得。②性格豪迈,而能安贫乐道。诗人饮茶失眠,遣酒争豪,洒
脱不羁;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③乐享宁静,而能珍视友情。诗人独
自夜读,享受宁静之乐;酬和友人,寄托思念之情。(每点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首联,写诗人在宿鸟惊飞和孤雁哀号
的环境中独坐幽静的房间。颔联,写大雪来临前的情景。颈联,写诗人饮茶失眠,
遣酒争豪,洒脱不羁。尾联,写诗人坐拥敝袍,不废诗书,情趣高雅。由此,诗
人淡泊超然、安贫乐道、珍视友情的形象跃然纸上。
【白话诗歌】 夜晚归巢栖息的鸟儿受惊飞翔,天上的孤雁哀号;我独自倚
靠着幽静的房间中的几案,没有了尘世间的烦劳。寒风呼啸着拍打北面的窗户,
霜露浓重;乌云压在南山山头,眼看着就要下雪。我睡得很少,才知道饮茶的功
效;天气严寒,应该痛饮几杯酒驱除寒意。砚台中的墨已经结冰,油灯也结了厚
- 3 -
厚的灯花;但我依然坐拥破旧的衣袍看书。
Ⅲ 读写结合
乐享宁静
宁静其实是一份淡泊。淡泊名利,内心便有宁静。清心寡欲之人,在极度功
利的社会确是难以寻觅,但这并不代表当代人就一定要张扬或浮躁,静下心来,
培养一种宁静,也不是不可以在历史红尘中独享一份精神的淡泊。在波涛汹涌的
宦海中,在硝烟四起的商战中,在吐槽遍布的社交中,留得一片纯洁的心灵圣地,
不追逐金钱名利,不羡慕或嫉妒那些红极一时富甲一方的官儿、款儿、腕儿们的
得意,以平和的心态静观世态之冷暖,便会享受宁静。诚如陶渊明一般,“结庐
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乐享宁静,让自己的灵魂保持宁静,宁静得如同一波秋水,这世间便少了许
多烦恼和忧愁,多了一份平淡和从容。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题目。
客中闻雁
黄景仁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
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
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客中闻雁》是黄景仁(字仲则)在漂泊途中所写的一首律诗,诗作虽然写于漂
泊,写于秋天,开始的景物却是明磊的,只是这明亮马上转为萧瑟的寂寞,诗中
传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年华易逝之感。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第一句写景,山因落日返照显得明亮,水在沙的映衬下显得明澈,营造了
一幅明亮澄丽而又萧瑟凄凉的画面。( )
- 4 -
答案 ×
解析 “萧瑟凄凉”不符,第一句没有“萧瑟凄凉”之感。
2.这首律诗虽是作者年少时写的作品,但却没有少年意气风发的气度,而是
充满老气横秋的惆怅。诗人在他乡听到大雁的叫声,而感叹自己的身世。( )
答案 √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第二句写出作者自身的感受,秋天,城里的自然景物因季节更替渐渐
地由生机盎然走向枯萎凋谢,显得空寂寥落。
B.颔联写作者登上高楼,看到自然景物失去生机,内心凄惨,这时偏偏又听
见孤独的大雁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作者顿起情思。
C.颈联第一句实写眼前之景,紧承颔联的雁鸣叙述,雁鸣声伴随着霜露,千
家万户都响起了捣衣声,家家为远方的亲人赶制棉衣。
D.颈联第二句描写大雁在月亮的伴随下发出的凄鸣哀唱,就好像在一望无际
渺无人烟的沙漠里传来的悲凉的胡笳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综合鉴赏的能力。“实写眼前之景”错,“千村杵”是
诗人的想象,并非眼前之景。
2.本诗中诗人是如何抒写因“闻雁”而引发的身世之感的?请结合全诗简要
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诗人触秋景、闻雁声而生情,直抒感时伤怀的愁绪。(2 分)②首联起
笔写景,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客居异乡的悲秋之情;颔联叙事,写诗人在
孤寂漂泊中登楼,看到萧瑟秋景、听闻雁鸣顿生的思乡之情;颈联从听觉着笔抒
写情思;尾联直抒胸臆,卒章显志,抒发生计无着之忧和年华已逝之伤。(4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客中闻雁》写诗人在漂泊途中听
到大雁的叫声,感叹身世,思念家乡。首联以乐景衬哀情。山因落日映照而明亮,
- 5 -
水因沙滩映衬而明亮。景色虽美,但因是漂泊在外,诗人感受到的却是寂寞。颔
联描写由雁鸣引发的联想:秋天大雁南迁,下霜的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要
响起捣衣声,开始制作冬天的衣服;大雁在秋月下飞鸣,声音好像大漠胡笳声那
样悲哀。颈联“千村杵”“绝漠笳”的联想带有寒意,渲染出诗人内心浓重的思
乡之情。尾联直抒胸臆,写诗人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处奔
波;每年为此增添星星白发。一个“亦”字,把自己等同于孤雁,漂泊的意味变
得更加浓重。
【白话诗歌】 山因为落日的映照而明亮,水因为沙滩的映衬而明亮;秋天
城里萧瑟寂寞,感叹四周美好的景物已经变得苍凉。独自登上高楼,看不到天边
的路,凄惨无语;忽然听到一只孤独的大雁的叫声,竟然想起远方的家。下霜的
季节就要到来,千村万户都将响起捣衣声;大雁在秋月下飞鸣而过,那声音听起
来就好像大漠的胡笳声那样悲哀。我也和大雁一样,忧愁岁月,为免于饥寒而四
处奔波;每年都为此增加星星白发。
Ⅲ 读写结合
故乡
小的时候,我们总想着要离开,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长大以后,
我们又总在想是否要归去,因为心灵若没有方向,在哪里都像在流浪。可是,这
时候的家乡,已变成离人心中隐隐的弦,一碰就响,一碰就疼。容颜可以老去,
乡音可以隐去,记忆可以褪去,对家乡的思念却是随着年纪渐长愈加深沉。
毕竟,每个人只有一个掌纹,一辈子只有一个家乡。遥忆家乡,是否依然格
外分明?是扑面而来的儿时味道?是夹杂着似远忽近的熟悉声响的记忆片段?还
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尘封往事?
家乡,它是一种刻骨的思念。沈从文说:“一个士兵要么战死沙场,要么回
到故乡。”家乡,它是一种召唤。诗人海子说:“我要还家,我要转回故乡。”
到不了、回不去的才是乡愁,不管走到何方,思想仍在故乡。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题弟侄书堂
- 6 -
杜荀鹤①
何事居穷道不穷,乱时还与静时同。
家山虽在干戈地,弟侄常修礼乐风。
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注] ①杜荀鹤:晚唐诗人,曾经历黄巢之乱。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联叙事。先叙侄子虽未入仕却能于世道纷乱之时谨守礼道,勤奋修业。颔
联对比之中表明弟侄的勤勉好学和高洁品格。颈联则由人写到书堂之景,表达出
对弟侄学习态度的称赞。尾联是对侄子的劝勉,劝其莫荒废时光、学业。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颈联“竹影”和“泉声”从视听两个角度表现出弟侄书房环境和人物心境
的清幽。( )
答案 √
2.《题弟侄书堂》是晚唐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律诗,是对后人的劝勉,年
轻时必须经历辛苦磨难,否则难以成才。( )
答案 ×
解析 “必须经历辛苦磨难”错,原文意思是年轻时不要怕经历辛苦磨难,
只有这样才能为终身事业打下基础。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句两个“穷”字含义不同。前者指“生活贫穷”,而后者则作“缺少”
讲。
B.颔联上下两句形成对比,以战乱中社会的纷扰反衬了弟侄静心好学尚礼的
品格。
C.尾联是对弟侄的慰勉之辞,诗人以长辈的身份直抒胸臆,语重心长地鼓励
- 7 -
了弟侄。
D.这首诗语言上通俗浅近,平易自然,仿佛从诗人心中流出,没有雕琢的痕
迹。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句第一个“穷”
并非指“生活贫穷”,而是指“不得志的困境”。此处“居穷道不穷”指人处于
困境仍注重修养。
2.诗歌颈联情景交融,请简析其妙处。(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颈联写的是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
入砚台中,“竹影”与“泉声”表现了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②在纷乱的战争环
境中弟侄仍能静心读书,清幽的景致也是弟侄清静内心的体现。③诗人借此表达
了对弟侄勤勉好学、专注求学态度的赞美之情。(每点 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分析情景交融的妙处,需要明
确景物的特征以及景物和人物感情的关联。就景物描写来说,颈联写窗外竹子的
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竹影”和“泉声”从视
听两个角度表现出弟侄书房环境的清幽。而这种环境的清幽和弟侄在战乱时期依
然静心读书、修身养性的心境相符,环境之清幽即人物心境之清幽,诗人借此景
表达出对弟侄勤勉好学态度的赞美。
【白话诗歌】 为什么身处未入仕的窘境但自身修养仍不缺乏,身逢乱世自
己却仍与太平盛世时一样?虽然故乡在打仗,可是弟侄一直谨守儒家的礼乐之道。
窗外竹子的影子在书桌上摇曳,野外泉水叮咚,仿佛流入砚台中。年轻时候的辛
苦勤勉将受益终身,所以对着匆匆逝去的光阴,丝毫不要放松自己的努力。
Ⅲ 读写结合
勤勉惜时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警策世人:“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
晨。及时当勤勉,岁月不待人。”做人,一定要惜时勤勉;做事,一定要雷厉风
- 8 -
行。勤则世上无难事,拖则易事也难成。
东汉的孙敬,不一定天赋禀然,但他一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悬
梁刺股”的佳话,后来成为儒学名士;西汉的匡衡,不一定聪慧过人,但他一定
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凿壁偷光”的美传,后来成为史上有名的经学
家;东晋的王羲之,不一定天资聪颖,但他一定是个勤奋惜时的人,所以才有了
“洗笔成墨池”的美名,后来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财。”古诗中也说:
“三春花事好,为学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美好的,但青春绝不能用来虚度。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勤勉
惜时,不负韶华!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①
辛弃疾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②诸
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
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③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注] ①宋孝宗淳熙八年,辛弃疾被弹劾,退隐于上饶,曾任吏部尚书的韩南
涧致仕后亦侨寓此地,两人往来唱和频繁。②夷甫:即王衍,西晋宰相,专尚清
谈,不论政事,终致亡国。③绿野、平泉:分别为唐名相裴度与李德裕所居住的
别墅。东山:东晋谢安隐居之地。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此词虽是为祝寿而作,但因寿翁韩元吉(号南涧)也志在恢复,所以辛弃疾与之
英雄相惜,痛感虽为“经纶手”却均遭闲置;同时把韩元吉比作历代名相,期望
与之重整乾坤,再度建功立业。在这首词中,有急切报国的热情,也有报国无门
的悲愤,构成了悲壮苍凉的风格。
- 9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长安父老……可怜依旧”再现了当时的现实,北宋沦亡,中原父老盼望
北伐;南渡的士大夫们,感叹山河变异依旧不能恢复。( )
答案 √
2.“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用古代三个著名宰相寄情山水的典故
表达了作者因政治失意而退隐山林的愿望。( )
答案 ×
解析 应是用古代三个著名宰相寄情山水的佳话比喻韩南涧寓居上饶的志
趣。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词开头两句运用反问,写宋朝南渡以后,没有几个人真正算得上是经略
天下的人才。
B.“算平戎万里”至上片末,写词人认为抗金收复失地才是“真儒事”,既
勉励友人又抒发自己的抱负。
C.“桐阴”“清昼”写韩公家世显赫,“堕地”“奔走”写其仕途坎坷,“绿
野”三句写其归隐生活。
D.本词结尾表达的情感与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廉颇典
故所抒之情明显不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写其仕途
坎坷”错。“堕地”是写韩南涧出生就不平凡;“奔走”指其壮年为国事奔走,
崭露头角。
2.本词感情深挚感人,曲折回荡。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上片用“几人真是经纶手”写南渡以来,
朝廷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人才,以致偏安一隅;又借西晋王衍的典故写朝中大臣不
- 10 -
思恢复失地,也不能任用真正有才能和抱负的人。②对韩南涧才学的赞颂。下片
用“山斗”赞扬韩南涧的文才,将其比作韩愈,是当代文坛上的泰山北斗。③与
友共勉的爱国情怀(对友人的美好祝愿)。用“真儒事”勉励友人,希望他能担负起
“平戎万里”的重任;“待他年”三句意在激励韩南涧与词人共同完成恢复中原
的夙愿。(每点 2 分,其中概括情感 1 分,分析 1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的能力。作答此题,首先要理解
词作内容。①开篇“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写宋朝南渡以来,朝廷
中缺乏治理国家的仁人志士,以致偏安一隅,写出了对朝政腐败的斥责与不满。
②下片写“况有文章山斗”,称颂韩南涧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写出了词人对
韩南涧才学的赞颂。③上片后三句写御敌护边、建功扬名,是词人等爱国志士应
尽的职责;下片后三句写等到将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友
人祝寿,这些既是对韩南涧的期望,也表现出词人对国事的关心,故写出了与友
人共勉的爱国情怀。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白话诗歌】 自从高宗皇帝南渡以来,有几个人能真正称得上是治国的行
家里手?往昔长安的父老乡亲翘首期盼王师;东晋士大夫们也慨叹山河破碎,痛
洒新亭之泪;可惜今日偏安之局依然像从前一样!王衍一样的清谈家们,面对国
土沦丧,何曾把收复失地、统一国家放在心上!算起来,我平定金兵,戎马倥偬,
已征战了万里之遥;建功立业,留名青史,这才是读书人真正的事业,你是否明
白呢?
况且你的文章可以与韩愈齐名,被人视为泰山、北斗;你的家世尊贵显赫,
门庭前的梧桐成荫,满庭清幽。你当年呱呱落地,就已不凡,今天再看,恰逢风
云际会,显露头角。裴度寄情于绿野堂的景色,李德裕沉醉于平泉庄的草木,谢
安纵情于东山上的歌舞诗酒,你此时因政治失意而退隐山林的境遇与他们是相似
的。等到有朝一日,重整社稷、收复中原的大业完成后,再来为先生祝寿。
Ⅲ 读写结合
好男儿志在报国
走在世间的红尘紫陌中,敢问壮志男儿志在何方?中华大地上下五千年,人
- 11 -
来人往中,有多少埋没的英年才俊?有多少归隐的贤能智士?让自己的梦想烙下
终身的悔恨。
中华民族崇尚爱国精神、敬仰爱国之士。岳飞“精忠报国”千古留芳、花木
兰“替父从军”美名传扬。“以爱国为荣”位列“八荣”之首,这也是新时期党
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对爱国主义精神的高度褒奖。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一身男儿血,满腔报国志,战士
生来就为上战场。砺砺英雄胆,磨磨意志钢,一切只为明天打胜仗。呐喊一声,
有我在……”一首《有我在》,唱出了中国军人的初心、使命、情怀和担当。
战争来临有我在,大厦将倾有我在,危急关头有我在,人民有难有我
在……“呐喊一声,有我在”,好男儿志在报国!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①此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之时。“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
州刺史时所建,因其曾分司洛阳,建楼以表怀念嵩山、洛阳之意。②画角:彩绘
的号角,用以报时。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中间两
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
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
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遥想冬日重游,
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仍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 12 -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首句作者登上此楼,站立楼头,纵目四望,滁州城外群山环绕,云雾从山
中腾涌而出,将滁州城重重缭绕起来,使整座城池如在仙界一样。( )
答案 √
2.全诗以“感”字入题,以“兴”字结情。“云烟”是俯瞰城郭之景,“霜
林”是平视近处之景;“野菊”写楼下景物,“斜日照青松”写楼上风光。( )
答案 ×
解析 “霜林”是平视远处之景。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首联写诗人凭轩远眺,只见云遮雾绕,将远处的滁州城重重围住,境界开
阔而略显凝重,引发诗人凭高怀古之思。
B.颔联中“山争出”中的“争”字,化静为动,写出深秋季节山林经霜落叶,
山色更显峥嵘气象,用语准确而生动。
C.颈联中诗人酒后“解带”“倚栏”,外显被贬之怅恨;而眼前之悲凉景象,
也是他内心对人对己无限悲叹的投射。
D.诗人深秋携友登楼赏景仍未尽兴,故而在尾联中采用虚写的手法,描绘与
友人穷冬季节踏雪登楼再赏壮景的画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技巧的能力。颈联中“解
带”“倚栏”的动作表现出诗人的潇洒从容,而“西风”“画角”“斜日”等景
物描写虽有萧瑟悲凉之意,却是为了反衬诗人的气概。
2.这首诗塑造了诗人怎样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塑造了诗人虽然仕途受挫、遭弃被贬,但旷达乐观、傲岸坚强
的形象。(2 分)①环境衬托(侧面描写)。以霜后“争出”的山峰、凌霜盛开的野菊、
暮色中挺立的青松、冬日如玉的群峰衬托出诗人傲岸坚强的性格。(2 分)②动作描
- 13 -
写(正面描写)。诗中写自己酒后“解带”“倚栏”的动作、日后“踏雪”看山的想
象,既表现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惬意,更展现了诗人面对挫折打击时从容潇洒的气
度。(2 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通过“山争出”“酒正
浓”“解带西风”“携佳客”“看群玉峰”等描写,概括诗人身处逆境,却能够
自我开解、旷达乐观、傲岸坚强的形象特点。通过对“争出”的山峰、暮色中挺
立的青松等景物的描写,可看出是对人物形象作衬托;通过“解带”“倚栏”“踏
雪”等词语,可判断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正面描写)。依上分条作答即可。
【白话诗歌】 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蒙蒙不知有几重;往昔唐时的名
相曾经在此地感慨怀念嵩洛。秋霜过后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
野菊迎霜开放时,我们畅饮醇酒的逸兴正浓。西风中传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
开衣带,胸怀更加坦荡;斜倚着楼上栏杆观赏夕阳照在苍劲的青松上。我将要乘
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
Ⅲ 读写结合
不畏风雨,做最好的自己
我们无法留住朝阳,却拥有了晨露;我们无法挽住黄昏,却拥有了阳光。人
生,不强求将生命的时光拉得有多长,而是尽力让其绽放。我们经历了肆意风霜,
就懂得了冷暖自知;我们经受了起起落落,就知道了生活不易。
每个人都有不愿提及的过往,每一段都有坎坷沉浮,天空不只会风雨交加,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相信雨后定然有彩虹。
我们总在欣赏别人的风景,仰望别人的高度,却忽视了自己的天空,不要在
意别人的眼光,不要把别人的看法想得太多,活出真正的自我,才是属于自己的
风景。
不畏风雨,做最好的自己!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初到黄州
苏轼
- 14 -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①,诗人例作水曹郎②。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③。
[注] ①员外置:指定额以外的官员,苏轼此时授检校水都员外郎。②水曹郎:
水部员外郎。梁代的何逊、唐代的张籍、晋代的孟宾于皆以诗名,且都曾任水曹
郎。③压酒囊:宋代官俸一部分用实物来抵数,叫折支。检校官的“折支”,多
用官府中酿酒用剩的酒袋来抵数。诗人曾自注:“检校官例,折支多得退酒袋。”
Ⅰ 检验读懂
根据诗歌内容填空。
首联写自己的经历。“自笑”中蕴含着诗人无限的心酸与难言之隐。颔联是
想象,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颈联是诗人处于逆境时的自我安慰,自我
解脱,又不无牢骚之意。尾联写无功受禄的愧怍,质朴自然。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尾联深刻地表明了诗人无论遭受多大打击和迫害,绝不向命运低头,更不
为此摇尾乞怜,始终保持旷达的情怀,在逆境中寻求生活的乐趣。( )
答案 √
2.这首诗描写作者初到黄州的所见,刻画了苏轼初到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绪。
有自嘲自伤,有对权势者的嘲笑,有看破世事的无奈。( )
答案 ×
解析 没有“对权势者的嘲笑”。
Ⅱ 解答题目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诗以自嘲的口吻开头,说只能为口腹生计而奔忙。“荒唐”二字是诗人对
过去的自嘲与否定,又含有几分牢骚。
B.颈联用典自况。“为口”而至此,可以说是人生的大不幸了,诗人在扫兴
的“员外置”前加了一个“不妨”,在倒霉的“水曹郎”前加了一个“例作”,
- 15 -
是夸张愤怼之语。
C.最后两句反话正说,如绵里藏针,平和中见锋颖,谈笑诙谐之际,表明诗
人贬官到此,将会破费朝廷许多抵作俸禄的“压酒囊”,体现出一种幽默之感。
D.这首诗语言平实清浅,但内涵丰富,写出了诗人复杂微妙的感情,显示了
诗人高超的表达技巧。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是夸张愤
怼之语”错。苏轼贬谪黄州,所领的官衔都是虚授之职,并无实权,而且“不得
签书公事”,形同流放的罪人。所以诗人以逐客自命,是自我宽慰,略带牢骚,
并非夸张愤怼之语。
2.请赏析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联想、想象丰富(把视觉形象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诗人初到黄州,
见“长江绕郭(城)”“好竹连山”,顿时产生了“知鱼美”和“觉笋香”的意趣,
找到了自己的独得之乐,表现出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②紧扣“初到”的题意,
也表露出诗人善于自得其乐、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每点 3 分,结合诗句分析且
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颔联,诗人
因黄州三面为长江环绕而想到可有鲜美的鱼吃,因黄州多竹而犹闻到竹笋的香味,
把视觉形象立即转化为味觉、嗅觉形象,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生活的憧憬;紧扣“初
到”题意,亦表露诗人善于自得其乐的人生态度。
【白话诗歌】 自己都感到好笑,一生都为谋生糊口到处奔忙;等老了发现
这一生的事业很荒唐。
长江环抱城郭,深知江鱼味美;茂竹漫山遍野,只觉阵阵笋香。
贬逐的人,当然不妨员外安置;诗人惯例,都要做做水曹郎。
惭愧的是我对政事已毫无补益,还要耗费官府俸禄,领取压酒囊。
Ⅲ 读写结合
- 16 -
放过自己:初到黄州的苏轼
刚到黄州的苏轼,经历过狱中劫难、曾经濒临死亡,确实是身心疲惫。通常,
我们总是把黄州时期作为他一生的转折点,却忘了,对于当时的他而言,其实每
一天都是转折点。
此时的苏轼,已然不是密州时期的他。虽然经历了更大的波折,却懂得了“放
过自己”。疲惫了,喘口气,别太拼。曾经把自己逼到“寂寞山城人老也”,曾
经“无处话凄凉,尘满面,鬓如霜”。如今岁月倏忽而过,即便“老来事业转荒
唐”,也能安于当下,却不只安于当下……
折腾够了,留下的只是疲惫的身躯,为何不善待自己呢?于朝廷而言,他只是万千官员
中的一位,纵使有才华,却没那么重要;于家人而言,他是一家的顶梁柱,弟弟的知己,很
重要,但是失去之后,他人只是难捱,生命依旧,生活继续;只有于自己而言,他是此生唯
一,也正因此,他确是放过了自己,也放下了自我。
相关文档
-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A版古代诗歌阅2021-06-074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2021-06-075页
- 2018版高三语文二轮复习第三部分古2021-06-0710页
- 2018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古代诗歌2021-06-075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古代2021-06-0719页
- 2019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二部分核心2021-06-074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考第二大题古代2021-06-078页
-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阅2021-06-076页
-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2部分策略与技2021-06-072页
- 2018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11古代2021-06-0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