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7.00 KB
  • 2021-06-07 发布

2021高三语文人教版一轮学案:第二部分 专题六 第一讲 考点四 文言句式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考点四 文言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文言文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类型 例句 ‎“……者……也”句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 ‎“者”“者也”句 ‎①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小石潭记》)‎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 ‎(续表)‎ 类型 例句 ‎“也”字句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无标志句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臣本布衣。(《出师表》)‎ ‎③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为”字句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续表)‎ 类型 例句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判断,用“非”表否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 ‎“是”字句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判断句翻译时一般要译成“是”或“不是”。当用副词加强判断时,翻译中应把副词的基本义译出,并补上判断词“是”,如 ‎“必”“亦”“即”“诚”“皆”“则”“素”“乃”可以依次译成“一定是”“也是”“便是”“确实是”“都是”“原来是”“本来是”“就是”。‎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1)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 译文: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译文: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 参考译文:‎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给晏子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走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人是什么人?”(近侍)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了,只是叶子的形状相像,它们果实的味道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老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到了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窃吗?”‎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王导为扬州,辟从事。月旦当朝,未入,停车门外。周顗遇之,和方择虱,夷然不动。和尝诣导,导小极,对之疲睡。和欲叩会之,因谓同坐曰:“昔每闻族叔元公道公叶赞中宗,保全江表。体小不安,令人喘息。”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由是遂知名。‎ ‎(节选自《晋书·顾和传》,有删改)‎ ‎(1)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和二岁丧父,总角便有清操,族叔荣雅重之。‎ 译文: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 ‎(2)导觉之,谓和曰:“卿珪璋特达,不徒东南之美,实为海内之俊。”‎ 译文: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人品高洁,卓越不凡,不仅是东南之人才,实在是海内之俊杰。”‎ 解析:(1)句中的“顾和字君孝,侍中众之族子也”是用“……也”表判断的判断句。(2)句中的“实为海内之俊”是用“为”表判断的判断句。‎ 参考译文:‎ 顾和字君孝,是侍中顾众的同族兄弟之子。顾和两岁时父亲去世,童年时就有高尚的节操,同族的叔叔顾荣很器重他。王导主政扬州时,征用顾和为从事。月初一应当上朝,还没入宫,车停在门外。周顗遇见顾和,顾和正在捉虱子,坦然不动。顾和曾经去见王导,王导正困倦,对着他打瞌睡。顾和想把他弄醒,因而对同席而坐的人说:“从前常听同族的叔父元公说王公协同辅佐中宗,保全江南。王公身体有小不适,令人焦虑。”王导醒了,对顾和说:“你人品高洁,卓越不凡,不仅是东南之人才,实在是海内之俊杰。”从此顾和就出名了。‎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形式:‎ 分类 形式 例句 有标 志句 谓语+于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师说》)‎ 见+谓语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廉颇蔺相如列传》)‎ 受+谓语 ‎+于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为+动词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既自以心为形役。[《归去来兮辞(并序)》]‎ ‎“为……所”‎ ‎“为所”句 ‎①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被”字句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无标 志句 无固定 格式 ‎①感斯人言。(《琵琶行》)‎ ‎②而刘夙婴疾病。(《陈情表》)‎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樊深字文深,河东猗氏人也。早丧母,事继母甚谨。弱冠好学,负书从师于三河,讲习“五经”,昼夜不倦。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深因避难,坠崖伤足,绝食再宿。‎ 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夜中匍匐寻母,偶得相见,因以馈母。还复遁去,改易姓名,游学于汾、晋之间,习天文及算历之术。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节选自《周书·樊深传》)‎ ‎(1)魏孝武西迁,樊、王二姓举义,为东魏所诛。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 译文: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的父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 ‎(2)于后遇得一箪饼,欲食之;然念继母年老患痹,或免虏掠,乃弗食。‎ 译文: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 ‎(3)后为人所告,囚送河东。属魏将韩轨长史张曜重其儒学,延深至家,因是更得逃隐。‎ 译文:后来被人告发,囚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 解析:(1)句中的“为东魏所诛”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句中的“深父保周、叔父欢周并被害”是“被”表被动的被动句。(2)句中的“或免虏掠”是无被动标志词的被动句。(3)句中的“后为人所告”是“为……所”表被动的被动句。‎ 参考译文:‎ 樊深字文深,是河东猗氏人。早年丧母,侍奉继母十分孝顺谨慎。成人时喜好学习,背负书籍到三河拜师,讲议研习“五经”‎ ‎,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魏孝武帝西迁,樊、王二姓起义,被东魏诛杀。樊深的父亲樊保周、叔父樊欢周都被杀害。樊深因为避难,坠落山崖跌伤脚,两天没吃饭。之后得到一箪饼,本想吃饼;但想到继母年老且身患痹症,可能没有被掠夺而遇难,因而不吃。在晚上爬行着寻找继母,恰巧得以相见,有机会把食物给继母。回家后又悄悄离开家乡,改易姓名,在汾、晋地区游学,学习天文及数学历法之术。后来被人告发,囚送至河东。恰逢魏将韩轨的长史张曜器重他(樊深)的儒学,邀请樊深到他的家,(樊深)因此再次得以逃脱隐藏起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余桃。”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之矣。‎ ‎(1)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译文: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 ‎(2)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前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 译文: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之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 ‎(3)故有爱于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于主,则罪当而加疏。‎ 译文: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 解析:(1)“见……于”表被动。(2)“前见贤而后获罪者”中的“见”表被动。(3)“故有爱于主”中的“于”表被动,“见憎于主”中的“见……于”表被动。‎ 参考译文:‎ 从前弥子瑕被卫国君主宠爱。按照卫国的法律,偷驾君车的人要判断足的罪。不久,弥子瑕的母亲病了,有人知道这件事,就连夜通知他,弥子瑕就诈称君主的命令驾着君主的车子出去了。君主听到这件事反而赞美他说:“多孝顺啊,为了母亲的病竟愿犯下断足的惩罚!”(弥子瑕)和卫君到果园去玩,弥子瑕吃到一个甜桃子,没吃完就献给卫君。卫君说:“真爱我啊,自己不吃却想着我!”‎ 等到弥子瑕容色衰退,卫君对他的宠爱也疏淡了,后来(弥子瑕)得罪了卫君。卫君说:“这个人曾经诈称我的命令驾我的车,还曾经把咬剩下的桃子给我吃。”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以前之所以被认为孝顺而后来被治罪的原因,是卫君对他的爱憎有了极大的改变。所以说,被君主宠爱时就认为他聪明能干,愈加亲近;被君主憎恶了,就认为他罪有应得,就愈加疏远。因此,劝谏游说的人,不能不观察君主的爱憎态度之后再游说他。‎ 文言文语句中根据习惯,省略某词或某种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宾省、对话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种形式:‎ 类型 例句 省略主语 ‎①沛公军霸上,(沛公)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承前省略主语)‎ ‎②(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蒙后省略主语)‎ ‎③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今日之事)甚急!”(《鸿门宴》)(对话省略主语)‎ 省略谓语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承前省略谓语)‎ ‎②因跪请秦王(击缶)。秦王不肯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蒙后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鸿门宴》)(省略动词宾语)‎ ‎②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省略介词宾语)‎ 省略介词 列坐(于)其次。(《兰亭集序》)‎ 省略兼语 使(之)快弹数曲。(《琵琶行》)‎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仲长统字公理,山阳高平人也。少好学,博涉书记,赡于文辞。年二十余,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并州刺史高干,袁绍甥也,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统谓干曰:“君有雄志而无雄才,好士而不能择人,所以为君深戒也。”干雅自多,不纳其言,统遂去之。无几,干以并州叛,卒至于败。并、冀之士皆以是异统。统性俶傥,敢直言,不矜小节,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常以为凡游帝王者,欲以立身扬名耳,而名不常存,人生易灭,优游偃仰,可以自娱,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 ‎(1)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 ‎(2)统过干,干善待遇,访以当时之事。‎ 译文: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友好地接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 ‎(3)每州郡命召,辄称疾不就。‎ 译文: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 解析:(1)该句省略了主语“仲长统”,“游学”后省略介词“于”以及省略了“与(之)交友者多异之”的“之”。(2)句中“干善待遇(之),(高干)访(之)以当时之事”省略了宾语、主语及动词宾语。(3)“每州郡命召(之),(仲长统)辄称疾不就”省略了宾语及主语。‎ 参考译文:‎ 仲长统字公理,是山阳高平人。年少时爱好学习,广泛涉猎书记,擅长言辞。二十多岁时,(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附近游历学习,和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与众不同。并州刺史高干是袁绍的外甥,向来喜欢名士,招揽四方游士,四方游士多归附(于他)。仲长统拜访高干,高干友好地接待(了他),(向他)询问当时的时势。长统对高干说:“‎ 你有做大事的志向却没有做大事的才干,喜欢招揽士人却不善于选择人才,这就是您要十分戒备的事情。”高干向来自满,没有采纳他说的话,仲长统于是离开了高干。没过多久,高干因为并州叛乱,最终落得失败的结局。并州、冀州的士人因此都认为仲长统不同寻常。仲长统生性洒脱,敢于直言,不拘小节,不大说话,与常人不同,因此当时有人称他为“狂生”。每次州郡下令征召(他),(他)总是称病不去。常常认为凡是追求帝王业绩,想以此来立身扬名的人,他们的名声不可能长久存在,人的一生容易消亡,悠然自得,与世俗沉浮,可以自娱,要选择清静空旷的地方居住来使自己感到快乐。‎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构成主谓倒装句。翻译时要根据语意、语气表达的需要,适当调整主语、谓语的顺序。主谓倒装句主要有两种形式:‎ 主谓倒装句的形式 例句 表疑问语气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表感叹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举酆,三举事而纣恶之。文王乃惧,请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国,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说。仲尼闻之曰:“仁哉文王!轻千里之国而请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节选自《韩非子·难二》)‎ 译文: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解析:“仁哉文王”和“智哉文王”均是主谓倒装句,现代汉语语序分别为“文王仁哉”和“文王智哉”。‎ 参考译文:‎ 从前周文王侵占孟地、攻克莒地、夺取酆地,办过三件事后,引起了纣王的憎恨。文王于是很害怕,要求进献(给纣王)洛水西边、赤壤地方方圆千里的土地,用来请求废除炮烙这种酷刑。天下的人都很高兴。孔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文王真仁慈啊!不看重方圆千里的土地而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聪明啊!献出方圆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类型 例句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有否定词“不、弗、未、毋、无、莫”等)‎ ‎①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句中出现疑问代词“何、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 ‎①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以“之”或“是”为标志,用于加重语气,宾语前置。(“之”“是”无实义)‎ ‎①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③惟兄嫂是依。(韩愈《祭十二郎文》)‎ 陈述句中,介词“以”‎ ‎①一言以蔽之(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的宾语常常要前置;且介词的宾语是方位词的,也常会前置。‎ ‎③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曾子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1)先生非求于人,人而献之,奚为不受?‎ 译文: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的,为什么不接受?(“奚为”,宾语前置)‎ ‎(2)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译文: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就骄傲地待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不我骄也”,宾语前置)‎ 参考译文:‎ 曾子穿着很破旧的衣服在耕田。鲁国的国君派人要封送给他一座城,说:“请先生用封地内的财富来买一些好衣服吧。”曾子坚决不接受。那人回去,又再送来,曾子还是不接受。使者说:“先生不是向人讨要,而是别人甘愿献给的,为什么不接受?”曾子说:“我听说,接受别人的东西就敬畏别人,给予别人东西的就骄傲地待人。即使国君对我有了赏赐以后,不傲视我,但我能不畏惧吗?”曾子最终还是没有接受。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就说:“曾参的话,是足以保全他的节操的。”‎ 定语后置句是指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把定语放到了中心词之后的一种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 类型 例句 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荆轲刺秦王》)‎ 中心词+之+后置 定语+者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中心词+数量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鸿门宴》)‎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以门荫奏署镇国军节度使官。……乾德初,平蜀,通判眉州。时亡命集众,攻逼州城,刺史赵廷进惧不能敌,将奔嘉州,思恭止之,因率屯兵与贼战彭山。军人皆观望无斗志,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于是诸军贾勇,大败贼,思恭矫诏以上供钱帛给之。后度支请按其罪,太祖怜其果干,不许,令知州事。……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译文: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 解析:翻译时,现代汉语仍然使用的“斗志”“钱帛”可保留不译;人名不用翻译;“贾勇”译为“勇猛”,“矫”译为“假借、假托”;根据特殊句式翻译的原则,“思恭募军士先登者厚赏”为定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思恭募先登者军士厚赏”。‎ 参考译文:‎ 段思恭,泽州晋城人。凭借祖先的功勋被推荐担任镇国军节度使官。……乾德初年,平定蜀地,担任眉州通判。当时亡命之徒集结在一起,进攻逼近眉州城,刺史赵廷进因害怕不能抵挡,准备逃往嘉州,段思恭制止了他,于是率领驻兵和贼人在彭山作战。士兵们都持观望态度,没有斗志,段思恭就招募冲在前面的士兵并给以丰厚赏赐,于是士兵们勇猛作战,大败贼人,段思恭假托皇帝旨意把向朝廷缴纳的钱帛奖赏给士兵。后来度支请求查究他的罪责,太祖爱惜他(行事)果断干练,没有允许,(反而)让段思恭主管眉州事务。……淳化三年,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状语;而在文言文中,这种介词却经常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翻译时,习惯上把它当作状语,所以这种语法现象称为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的形式一般有三种:‎ 类型 例句 用“于”字构成介词结构 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 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 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崔福者,故群盗,尝为官军所捕,逸去。因隶军籍。收李全有功,名重江、淮,又累从陈捕贼,积功至刺史、大将军。会淮兵有警,步帅王鉴出师,鉴请福行,因厚遣之。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鉴怒,请必正其慢令之罪。会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然后声其罪于朝,且自劾专杀之罪。‎ ‎(节选自《宋史·陈传》)‎ ‎(1)福不乐为鉴用,遇敌不击,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 译文: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 ‎(2)会亦厌忌之,遂坐以军法,然后声其罪于朝,且自劾专杀之罪。‎ 译文:恰巧陈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向朝廷禀告了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 解析:(1)句中“托以葬女擅归”“亦不闻于制置司”皆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以葬女托擅归”“亦不于制置司闻”。(2)句中“遂坐以军法”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为“遂以军法坐”。‎ 参考译文:‎ 崔福这个人,原本是盗贼,曾经被官军搜捕,但他逃跑了。于是就加入了军籍。(因为)收服李全立了功,在江、淮一带名气很大,又屡次跟随陈剿捕盗贼,累积功劳升任刺史、大将军。适逢淮兵发出警报,步兵统帅王鉴发兵,王鉴请求让崔福同行,陈于是隆重地给他们送行。崔福不乐意被王鉴调用,遇到敌人也不出击,以给女儿下葬为借口擅自回来,也不向制置司报告。王鉴很生气,请求一定要治崔福一个轻慢军令之罪。恰巧陈也讨厌憎恶崔福,于是便按军法问罪了,然后才向朝廷禀告了崔福的罪状,并且自己弹劾自己专擅杀人之罪。‎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结构或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熟练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可按表达语气的种类将其分为四类:‎ 类型 示例 有以(有用来……的)、无以(没有用来……的)、有所(有……‎ 表陈述语气 的)、无所(没有……的)、比及(等到……的时候)、为……所(被……)‎ 表疑问语气 奈何(怎么办)、何如(怎么样)、如……何(把……怎么样)、得无……耶(莫不是,该不会……吧)‎ 表感叹语气 何其(多么)、一何(何等、多么)、唯(惟)……是[强调语气。如:唯利是图。“是”起提宾作用,无意义,“唯(惟)”表示对象的唯一性等]‎ 表反问语气 无乃……乎(难道不、恐怕、只怕……吧)、得无……乎(难道……吗)、何……为(为什么……呢)、何……之(有什么……)、不亦……乎(不也……吗)‎ 表假设关系 诚……则……(如果……那么……)、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表选择关系 与其……孰若……(与其……,不如……)、其……耶(邪),其……耶(邪)?(是……呢,还是……呢?)‎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译文:沛公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2)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相比,哪一个更厉害?‎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译文: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和砧板,我们就像砧板上待人宰割的鱼和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4)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译文: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君子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令人感到奇怪么!‎ ‎(6)其信然邪?其梦邪?(《祭十二郎文》)‎ 译文:是真的呢?还是做梦呢?‎ ‎(7)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译文:祝酒毕,(项庄)说道:“大王与沛公饮酒,军中没什么用来作为娱乐的,请允许我舞剑(助兴)。”‎ ‎(8)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译文: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怎么这样愚拙!”‎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魏庞涓伐韩。韩请救于齐。齐宣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成侯曰:“不如勿救。”田忌曰:“弗救则韩且折而入于魏,不如蚤救之。”孙膑曰:“夫韩、魏之兵未弊而救之,是吾代韩受魏之兵,顾反听命于韩也。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吾因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则可受重利而得尊名也。”王曰:“善。”乃阴许韩使而遣之。韩因恃齐,五战不胜,而东委国于齐。‎ ‎(1)韩请救于齐。齐威王召大臣而谋曰:“蚤救孰与晚救?”‎ 译文: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注意:谋,商议、谋划;蚤,通“早”;“孰与……”为固定句式)‎ ‎(2)且魏有破国之志,韩见亡,必东面而诉于齐矣。‎ 译文: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注意:志,野心;亡,灭亡;东面,名词用作动词,到东边来;诉,恳求;“必东面而诉于齐矣”为状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说:“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不救,那么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况且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到东边来向齐国恳求帮助。(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敝给以痛击,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好。”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因为能依仗齐国(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齐国身上。‎ 破解文言句式技法 尽管文言文的特殊句式种类较多,但高考考查的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种。要掌握这四种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技巧,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类型 翻译技巧 例句 有标志 判断句 翻译时,要先去掉这些标志词,然后在主语、谓语之间加上“是”或“不是”。‎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寡人之于国也》)‎ ‎“是”表 判断 ‎ 翻译时,无须改动。‎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无标志 判断句 翻译时,直接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上“是”。‎ 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2.被动句 被动句,指由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受动者充当主语的句子。‎ 类型 翻译技巧 例句 有标志 被动句 翻译时要把表被动的词语或结构去掉,并在谓语动词或其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前加上“被”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无标志 被动句 翻译时在谓语动词或其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前加上“被”字。‎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3.省略句 翻译技巧 例句 省略句省略的成分有主语、谓语、宾语、介词、兼语、量词等,只有通过语法分析,才能识别出句子省略了什么成分。翻译时,要在准确把握前后句关系的基础上把这些省略的成分补出,然后再译。‎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鸿门宴》)‎ 句中“河北”“河南”都不是“战”的对象,而是“战”的地方,这说明两个“战”后都省略了介词“于”,我们应把它补出后再译。‎ ‎4.倒装句 翻译技巧 例句 彼且奚适也?(《逍遥游》)‎ 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我们就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前置的宾语“奚”放回到谓语动词“适”的后面,即调整为“彼且适奚”,然后再译。‎ 倒装句主要有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词结构(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四种。倒装句的语序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翻译时,都要按现代汉语的语序把前置或后置的成分放回到相应的位置。如果句中用了虚词来做前置或后置的标志,则还要把其标志删去,然后再译。‎ ‎12.辨别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韦放,字元直,车骑将军睿之子。初为齐晋安王宁朔迎主簿,高祖临雍州,又召为主簿。放身长七尺七寸,腰带八围,容貌甚伟。天监元年,为盱眙太守,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迁镇右始兴王谘议参军,以父忧去职。服阕,袭封永昌县侯,出为轻车南平王长史、襄阳太守。转假节、明威将军、竟陵太守。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六年,大举北伐,以放为贞威将军,与胡龙牙会曹仲宗进军。‎ 普通八年,高祖遣兼领军曹仲宗等攻涡阳,又以放为明威将军,帅师会之。魏大将费穆帅众奄至,放军营未立,麾下止有二百馀人。放从弟洵骁果有勇力,一军所仗。放令洵单骑击刺,屡折魏军,洵马亦被伤不能进,放胄又三贯流矢。众皆失色,请放突去。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乃免胄下马,据胡床处分。于是士皆殊死战,莫不一当百。魏军遂退,放逐北至涡阳。魏又遣常山王元昭、大将军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众五万来援,放率所督将陈度、赵伯超等夹击,大破之。涡阳城主王纬以城降。放乃登城,简出降口四千二百人,器仗充牣;又遣降人三十,分报李奖、费穆等。魏人弃诸营垒,一时奔溃,众军乘之,斩获略尽。擒穆弟超,并王纬送于京师。中大通二年,徙督北徐州诸军事、北徐州刺史,增封四百户,持节、将军如故。在镇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放性弘厚笃实,轻财好施,于诸弟尤雍睦。初,放与吴郡张率皆有侧室怀孕,因指为婚姻。其后各产男女,未及成长而率亡,遗嗣孤弱,放常赡恤之。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乃以息(儿子)岐娶率女,又以女适率子。时称放能笃旧。‎ ‎(1)韦放,字元直,车骑将军睿之子。‎ 句式类型:判断句 译文:韦放,字元直,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儿子。‎ ‎(2)寻为轻车晋安王中兵参军,迁镇右始兴王谘议参军,以父忧去职。‎ 句式类型:省略句 译文:不久(韦放)任轻车将军晋安王的中兵参军,升迁担任镇右将军始兴王的谘议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 ‎ (3)在郡和理,为吏民所称。‎ 句式类型:被动句 译文:所管辖的郡政通人和,被吏民称道。‎ ‎(4)放厉声叱之曰:“今日唯有死耳。”‎ 句式类型:固定句式 译文:韦放厉声呵斥道:“今天只有拼死了!”‎ ‎ (5)时有势族请姻者,放曰:“吾不失信于故友。”‎ 句式类型:状语后置句 译文:不时有有权势的家族来攀亲,韦放说:“我不能对亡故的老友失信。”‎ 参考译文 韦放,字元直,是车骑将军韦睿的儿子。起初他任齐代晋安王、宁朔将军的迎主簿,高祖到雍州,又召韦放任主簿。韦放身高七尺七寸,腰粗八围,容貌奇异。天监元年,做盱眙太守,不久(韦放)任轻车将军晋安王的中兵参军,升迁担任镇右将军始兴王的谘议参军,因父亲去世离职。服丧期满,承袭先人的封爵担任永昌县侯,出京任轻车将军南平王的长史、襄阳太守。转任假节、明威将军、竟陵太守。所管辖的郡政通人和,被吏民称道。天监六年,梁武帝大举北伐,任命韦放为贞威将军,和胡龙牙与曹仲宗会合进军。‎ 普通八年,梁武帝派遣兼领军曹仲宗等人攻打涡阳,又任命韦放为明威将军,率兵与他会师。北魏大将费穆率兵突然到来,韦放军营还未安置好,部下只有二百余人。韦放的堂弟韦洵矫健果敢有气力,是全军的倚仗。韦放派韦洵单枪匹马迎敌,多次挫败魏军,韦洵的马也被刺伤不能再进攻。韦放的头盔中了三支乱箭。众兵士皆惊恐失色,请求韦放突围出去。韦放厉声呵斥道:“今天只有拼死了!”于是脱下头盔下马,倚着胡床指挥战斗。这时士兵都殊死奋战,无不以一当百。魏军于是退去,韦放向北追赶到涡阳。魏军又派常山王元昭、大将军李奖、乞佛宝、费穆等人带兵五万前来支援,韦放率领他的战将陈度、赵伯超等人夹击魏军,大败魏军。涡阳城主王纬交城投降。韦放于是登上城楼,检阅出来投降的四千二百人,武器充盈;又派投降过来的三十个人,分别送信给李奖、费穆等人。魏人放弃了诸多营垒,一时溃散,韦放率领军队乘胜追击,敌人几乎被杀尽了。韦放生擒费穆的弟弟费超,把他和王纬一起押送到京师。中大通二年,调去监管北徐州诸军事,任北徐州刺史,增加食邑四百户,持节、将军等职依然在身。在任三年死去,时年五十九岁。‎ 韦放性情宽厚诚实,不看重私财,好施舍,和几个弟弟尤其和睦。起初,韦放和吴郡的张率都有妾怀孕,就约下婚姻。后来各生男女,但未等孩子长大成人,张率就死去了,留下的孩子势孤力弱,韦放常接济他们。到他做北徐州刺史时,不时有有权势的家族来攀亲,韦放说:“我不能对亡故的老友失信。”就让儿子韦岐娶了张率的女儿,又把女儿嫁给张率的儿子。当时的人们称赞韦放能以深情厚谊待旧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