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9.01 KB
  • 2021-06-07 发布

2017年高考语文母题题源系列专题14诗歌综合赏析含解析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4 诗歌综合赏析 【母题来源】2016 年高考新课标 2 卷第 14 题 【母题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4~15 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 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 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14.BD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尾联用典的意图。应结合全诗以及典故的内容分析。B 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 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担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 “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 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 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个选项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命题意图】这是一道考核综合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和情感,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考试方向】从知识上考核的是诗歌的意象的概括、意境的总结,手法的分析,是以的概括,情感的分析 等。诗歌鉴赏题目难度有所降低,有过去的 E 降到现在的 D,意象概括几乎是必考的题目。 【得分要点】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 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 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 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 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 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 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 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 揆一样的担忧。 【母题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秦观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①。安排②肠断到黄昏。甫能③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尊:通“樽”。②安排:听任。③甫能:宋时方言,刚刚,才。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上片前两句写黄莺悲啼,人鸟同悲,景情交融。一个“泪”字,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B.词中的“鱼鸟”指鲤鱼和鸿雁,传说鸿雁、鲤鱼可以传递书信。思妇怨恨丈夫整个春天都没有来过 书信。 C.“劳梦魂”三字,指丈夫征戌在千里外,音讯全无,思妇放心不下,只能烦劳魂魄在梦中与丈夫相 聚。 D.下片前两句通过写主人公被黄莺鸟唤醒后,默默无语、借酒浇愁,侧面突出她对丈夫的思 念之情。 E.“安排肠断到黄昏”一句无奈中见洒脱,与李清照“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所描述的心态不 同。 14.词的最后两句含蓄蕴藉,历来为人称道,请加以赏析。 【答案】13.AE 14.①间接描写。通过灯油熬干侧面写出了思妇长夜难眠,从而突出了思念之深。 ②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借雨打梨花,深闭闺门写出了思妇的孤独、寂寞和对丈夫的思 念之情。 ③以雨中香蕉自喻,写出内心的凄凉、冷落、孤苦。(②③两点答出一点即可)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A 项词人一开头就抓住鸟莺啭的动人旋律,巧妙地溶 入词调,通篇宛转流畅,环环相扣,起伏跌宕,一片官商。E 项“心态不同”错误。 点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 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如本题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以景结情)。借雨打梨花,深闭闺门写出 了思妇的孤独、寂寞和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母题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红白牡丹 吴融① 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 殷鲜一半霞分绮,洁澈旁边月飐波。 看久愿成庄叟梦,惜留须倩鲁阳戈②。 重来应共今来别,风堕香残衬绿莎。 【注】①吴融(850-903):晚唐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目睹唐朝衰亡,一生仕途 不顺。②鲁阳戈:《淮南子》载,鲁阳公跟韩国军队作战,酣战至日暮,为了趁日间消灭敌人,他探 戈使太阳倒退了三舍(舍:星次,相传有二十八宿,一突为一舍),又恢复了光明。后多指力挽危局 的手段或力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先写繁华的弦弹与歌舞景象,以动衬静,来表明自己宁愿在安静的环境中与牡丹相厮守,表现 出自己对牡丹的用情之真,情谊之深。 B.颔联上句写红牡丹,直接用“殷鲜”突出其娇艳欲滴的特点,又运用比喻,用美丽的红霞写出怒放 的红牡丹令人惊艳的情态之美。 C.颔联下句写白牡丹, 想象月下一幅澄澈明净的景象,水中倒映着月,在风的吹动下,泛着清波,以 此来描绘白牡丹的素洁淡雅和极具美感的花形。 D.尾联写诗人感慨就算重来也还像今日与牡丹离别一样伤感,牡丹随风花落香逝,却甘愿奉献自己, 为莎草做陪衬,让诗人遗憾之余略感宽慰。 E.本诗将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借牡丹寄托诗人的情感;写牡丹特点时用想象的美景来表现内心 的喜悦,写牡丹凋残时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15.这首诗颈联的上、下句都用了典故,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4.AD 15.诗人先借庄周梦蝶的贼表明为了能一直与牡丹花相伴自己愿意变为蝴蝶,而借鲁阳 探戈的典故,表明希望时间倒流从而留住美好的牡丹花。表现了诗人对牡丹的喜爱和惜别之情。也表 达了自己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无力改变唐朝危局的无奈,希望有力挽危局的人出现。 【解析】 【母题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1)。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2)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注】(1)悰:欢乐,乐趣。(2)青门:长安城的东南门,本名灞城门,因其门色青,故俗称为“青门”。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篇写凋零的桐叶、衰败的槿花,暗中点明与友人分别的时间,同时也奠定了全诗伤感悲凉的感情 基调。 B.“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两句紧承上几句的伤秋之情,写出了诗人和友人分别之后的落寞,情 景交融,十分感人。 C.友人问诗人“为何不相送”,而诗人以“心到青门东”回答友人,寥寥数笔,勾勒出离别时的大致 场景。 D.最后两句写朋友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知心,知心人不在,心如空城般孤寂,言简意赅,且富含 哲理。 E.本诗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有表现亲情爱情的,也有表现友情的,感伤之外还可以寄托诗人的理想 抱负等。 15.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中的思想情感有何不同? 【答案】14.BC 15.(1)本诗表现了作者面对萧瑟之景时的伤秋之情,抒发了自己在长安再无心意相 通之人的孤寂落寞之情。(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既有同病相怜的伤感,也有惜别之情,还 有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情 感”“有何不同”,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