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00 KB
  • 2021-06-07 发布

高考语文三轮冲刺诗歌鉴赏专练三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诗歌鉴赏(高考新题型)专练三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2)题。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其一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其二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体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 【注】①程梦星云:“此二首留别女校书也。”②憀(liáo):依赖。③争:怎,怎么。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标题中,“离亭”点明分别时所在之地;“赋得”是古人诗题常用语,有为某物或某事而 作诗之意。 B.《其一》首句中的“无憀”是“无所依赖”的意思,指离愁别绪,诗句是说暂且借着这杯酒 驱遣离愁。 C.《其一》第二句语带双关,柳叶如眉,柳条似腰,与第四句表达的“爱惜柳条不要攀折”之 意相呼应。 D.《其二》前两句用拟人手法,写出杨柳风姿,无论在烟雾中,还是在夕阳下,都千枝万缕, 依依有情。 E.《其二》后两句写出了杨柳善解人意,为了报答行人,宁愿被折至“休尽”,从而一半相送 一半迎归。 (2)这两首诗都写离别,但感情基调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 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晖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 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晖: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 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 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 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尽、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 受。 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应栖息于梧桐的 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 上。 E.最后两句用典“归去来”,指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指孟尝君食客冯谖因未 被重用曾弹剑而歌意欲离去之事。但此处作者却准备仗剑而行,勇敢地去面对困难,故与此典故情 形相反。 (2)结合全诗,简述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诉衷情近 柳 永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 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 尽日空凝睇。 (1)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所以作者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联系柳永其他羁旅行 役之词来看,“故人”应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B.作者很注意上下阕之间和意群之间的照应和映衬。如“伫立”与“静倚”,“望处”与“凝 睇”,“残阳”与“远水生光”等,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C.“残阳”“黯然情绪”“愁无际”“秋光老尽,故人千里”等词语,是词人悲秋所生的迟暮 之感与身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悲的混合。 D.词的下阕 抒发了词人“秋光已尽”的迟暮之感和久望不见的怀人之悲。以词人“凝睇”的动 作描写作结,情感表达含蓄蕴藉。 E.以定格的人物形象作结,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空”字极富表现力,既有望而不见 之意又写尽了内心的空落和无奈之感。 (2)词的上阕中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前后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各题。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①(其二) 元好问 惨淡龙蛇②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水出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③有冤填瀚海,包胥④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今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注]①1232 年,蒙古军围攻汴京,令哀宗去帝号称臣,将士激愤,杀使者及随从,和议失败。 十二月城中粮尽,哀宗只得率兵出京,前往河朔,这就是所谓的“车驾东狩”。第二年正月,金兵与 蒙古军在黄河北岸交战,金兵大败。当时元好问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写下了这组律 诗。②龙蛇:比喻双方军队。③精卫是《山海经》中所载的炎帝之女,因溺于东海,化而为鸟,立 志衔西山之木石以填东海。④申包胥是春秋楚国大夫,其时郢都为吴国等诸侯军所破,他到秦国痛 哭七天七夜,终于感动秦王,发兵救楚。 (1)下面有关这首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最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首联概括了敌我双方战争的酷烈以及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惨淡”写出了战争阴惨恐怖的 气氛。 B.颔联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气氛,描写了山河改色、血雨腥风和满目凄然,宗庙社稷所遭厄运的 惨烈尤其可见。 C.作者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局面,忧心如焚,只恨自己报国无门,无力回天,自己的冤 屈像精卫一样无以填海。 D.诗的前两联描写、叙事、渲染,就是为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慨怀抱积蓄气势,也突出了诗的 主旨。 E.在故国沦亡之秋,诗人寄希望于“并州豪杰”,呼唤爱国将士,虽然狂澜已倒,兵败如山, 但我们气势不能丢,还要直捣井陉! (2)诗中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西 村 陆 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注]黄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注】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E.“茂林风”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如诗句“春来茗叶还争白,腊 尽梅梢尽放红”也是“声色兼备”的佳句。 (2)“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记游诗《游山西村》。结 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作老龙鳞。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扣题,先借陶渊明的桃花源比吕逸人的住处,又写到柳市南头访问吕逸人,一虚一实, 将读者引入一个超尘脱俗的境界。 B.“不敢题凡鸟”“何须问主人”,化用典故委婉含蓄地写出作者虽有访友人不遇的懊恼,但 并不介怀的旷达。 C.颈联吕逸人住处的环境,依傍妩媚青山,近邻淙淙流水,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嚣、清幽淡然的 山间生活图景。 D.“种松皆作老龙鳞”意思是手种之松,树皮开裂得像龙鳞一样;为“多岁月”作补充,显示 出吕逸人年事已高的窘境。 E.尾联托物寓意,以松树的坚贞不渝指吕逸人,呼应起句“桃源一向绝风尘”,使全诗结构严 谨,富有韵味。 (2)这首诗最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古代诗歌鉴赏。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 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 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 情感可能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B.“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 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 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 “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 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2)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 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柳 堤 [明]金 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一、二句点题,写“春江”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点出堤上之“柳”。 B.三、四句承题,“十里”承“春江”,写堤长;“千条”承“密树”,状柳茂。 C.三、四句写柳堤晴日的静景,五、六句写雨天的动景,以静写动,借静衬动。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D.“啼莺”“飞燕”“风暖”“落花”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暮春时节的美丽景色。 E.“雨香飞燕促”中“香”的用法与“花经宿雨香难拾,莺在豪家语更娇”中“香”的用法相 似。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 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 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古 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E.这首诗直书其事,寥寥数句,给读者刻画了一个高蹈而又仗义的历史人物形象,其中也委婉 含蓄地寄寓了诗人自己的理想。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 生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遣悲怀① 元 稹 谢公②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③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注】 ①元稹的原配夫人韦氏病逝后,元稹写了不少悼亡诗,此为其中一首。②谢公:指东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晋宰相谢安,最宠爱他的侄女谢道韫。③黔娄:战国时齐国的一位贫士。 (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一、二句引用典故,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 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下嫁的意思。 B.“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要概括,用以总结首联内 容。 C.中间两联用笔干净,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地描绘出贤妻的形象。 D.尾联中的“复”字,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最后两句,出语虽然慷慨,内心深处却是极 其凄苦的。 E.这首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 (2)颔联和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妻子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参考答案 1.(1)C、E 解析:C 项第四句表达的不是“要爱惜柳条不攀折”之意,而是说“即使春风有情, 却又怎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些满怀离别之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呢?”;E 项后两句大意 是说“替我告诉行人不要把柳枝折尽了,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这样可能更 好”。 (2)①第一首充满悲伤的情调,写离别之愁。前两句写尽了离别之愁,后两句表达离别的痛苦。 (1 分)②第二首富有乐观气息,对未来再次相见充满希望。最后两句写杨柳折掉一半,送人离去; 留下一半,待人归来。给送行者以希望和安慰。 解析:第一首借言惜柳而写惜别之意;第二首以退为进,宛言杨柳依依送别,亦依依盼归。第 一首起句写双方当时的心绪。彼此相爱,却活生生地拆散了,当然感到无聊,但又势在必别,无可 奈何,所以只好暂时凭借杯酒,以驱散离愁别绪。次句写行者对居者的安慰。第三句是一句惊心动 魄的话。除了死亡,没有什么比分别更令人痛苦。这句话是判断,是议论,然而又是沉痛的抒情。 第四句紧承第三句,针对第二句。既然如此,即使春风有情,不能因为爱惜长长的柳条,而不让那 些满怀着“人世死前惟有别”的痛苦的人们去尽量攀折。 第二首四句一气直下,又与前首写法不同。前半描写杨柳风姿可爱,无论在烟雾之中,还是在 夕阳之下,都是千枝万缕,依依有情。而杨柳既如此多情,它就不会只管送走行人,而不管迎来归 客。送行诚可悲,而迎归则可喜。因此,就又回到上一首的“莫损愁眉与细腰”那句双关语。就人 来说,去了,还是可能回来的,不必过于伤感以至于损了愁眉与细腰;就柳来说,既然管送人,也 就得管迎人,不必将它一齐折掉。折掉一半,送人离去;留下一半,迎人归来,则为更好。 2.(1)AE 解析:A 项,“奠定了全诗昂扬奋发的基调”有误。前四句,诗人登高望远,看到的 是秋霜覆盖,万物凋零,北风飘拂,原野荒寒,奠定了全诗悲凉低沉的感情基调。E 项,“相反”不 对,诗人也是准备拂袖而去。 (2)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解析】前四句写景,萧条低沉,为下文抒情张本。中间四句“东流水”“无定端”表达时光 易逝、世事多变的感叹。九、十句雀占鸾位,表达小人得势、壮志难抒的慨叹。 3.(1)AD 解析:A 项,本词中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得具体形象,而是含糊其辞的。D 项,“凝 睇”是神态描写。 (2)词的上阕中,前四句写雨晴气爽、江水澄明、远山苍翠,给人以平远开阔、清新优美之感。 后三句抓住断桥、幽径、渔村、孤烟等,勾勒了一幅荒江日暮秋色图,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 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抓住词的上片中的重要意象。如,前四 句中的“雨晴”“气爽”“水生光”“山耸翠”等,给人以辽阔、清新优美之感;后三句中的“断 桥”“幽径”“渔村”“孤烟”等,给人以荒寒、凄清、寂寞之感。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4.(1)CE 解析:C 项对“精卫有冤填瀚海”理解有误,作者是以精卫自喻,披露克敌复仇的志 向,而不是诉说自己的冤屈。E 项对“莫”理解有误,“莫”是没有人的意思,是说如今竟没有人能 领军直下井陉,和“今何在”对应。 (2)①诗人以精卫自比,表达了自己有克敌复仇的强烈愿望和不灭志向。②诗人用申包胥的典 故,感慨自己或者同道中人有心杀贼却无力回天,也无法向朝廷痛哭,极为沉痛,令人扼腕叹息。 [解析]运用典故的目的,不外乎诗人自比、反比或类比,根据典故的含义及诗歌的整体思想情 绪,不难得出答案。 赏析:当时元好问任左司都事,留守汴京,目睹了国破兵败的惨剧,于是饱蘸血泪写下了这组 律诗。首联概括了敌我双方战斗的酷烈以及战争造成的深重灾难。诗人感慨这场大战直杀得天昏地 暗,连老百姓都死无葬身之地。颔联承上,进一步渲染战争的惨烈,山河改色,血雨腥风,满目凄 然。颈联以下转为抒发感慨怀抱。面对着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只恨报国无 门,力难回天。诗人以精卫自比,“瀚海”一语双关,既指神话中的浩瀚大海,又指沙漠瀚海,将矛 头指向蒙古,披露了克敌复仇的志向。申包胥尚能到秦国痛哭,诗人感慨自己无力回天,也无法痛 哭,顿挫跌宕,令人扼腕。颈联为极沉痛之语,尾联转入对他人之慨。并州民风矫健尚武,多豪杰 之士。在这故国沦亡之秋,诗人寄希望于“并州豪杰”,也是呼唤爱国将士的出现,但狂澜既倒,兵 败如山倒,只能发出“今谁在”的浩叹,而生发感慨:如今竟无人准备派出大军直下井陉! 5.(1)AE 解析:诗歌首联写由西村思往事。第一句写西村群山环绕,仿佛是世外桃源。第二 句“往岁”点明是往年,写作者还清楚地记得往年游赏时敲门求水解渴的情景,这一句是作者回忆 往事。而尾联“记今夕”“新月耿黄昏”,所写的“新月初现的黄昏”是“今夕”的眼前之景,所以 A 项不正确。E 项,“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没有体现听觉。 (2)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风民俗。②《游山西村》 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要通过对两首诗的内容及作者情感的理解来分析其相 同点和不同点。两首诗歌都是写景记游诗。《游山西村》通过写农村丰收之年的待客情形、山间水畔 的明媚风光、古老的乡土民俗以及自己乘月拄杖夜游,表达了自己对淳朴民风、民俗的热爱。其中 颔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流传的哲理名句。《西村》则侧重写了世外桃源般 的自然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此地乡村风景的热爱。 6.(1)DE 解析:D 项,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隐居此地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 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E 项,尾联是从正面写隐逸。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 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种松皆作老龙鳞” 只是写松树之老,并不蕴涵坚贞不渝之意。 (2)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通过描写吕逸人居住环境的清 幽表达作者的归隐之思;通过写吕逸人与世隔绝、闭户著书的生活,表达作者对吕逸人的景仰之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最后两联”和“思想感情”。颈联写吕逸人傍山 邻水的居住环境,描绘出一派远离尘嚣、清幽淡然的山间生活图景,可见诗人对在此隐居生活的向 往;尾联写吕逸人无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士而不是走“终南捷径” 的假隐士,这就更为诗人所崇尚。松皮作龙鳞,标志手种松树已老,说明时间之长,显示吕逸人隐 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 7.(1)CE 解析:C“下句的‘暖’字与上句的‘满’字形成对比错误,应该是‘暖’和‘悲’ 形成对比。”;E“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 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2)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 分)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 安的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 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 悲伤。 解析: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重要词句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这 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 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 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 人爱国之情。《客游》“悲满千里心”表明客居在外,“旅歌屡弹铗”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 的悲伤。 8.(1)CE 解析:C 项,三、四两句并非纯写晴天景色,“十里笼晴苑”化用了“台城柳”典故, “千条锁故营”则暗指“细柳营”,这两句无“柳”字,却紧扣了“柳”这一咏写重点。五、六两 句不全是写雨天景色,“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景色。这两句写的都是动景,但并非以静衬动,而是 “以动写静,借动衬静”。因为五、六句中动景是飞燕、落花,而本诗的核心描写对象是柳,如果 说成是以静衬动,则是以柳树去衬托飞燕、落花,主次就完全颠倒了。E 项,用法不同,前者是运 用通感的修辞,后者指花香。 (2)示例:《题西林壁》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 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 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景、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 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 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诗有着 丰富的内涵,它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 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由景及理,紧紧扣住游山所见谈出自己独特 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解析】本题从古诗词的表达技巧入手来考查对古诗词的鉴赏。古典诗歌常常通过客观景物来 揭示一种哲理,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寓理于景”“理景交融”。“景”就是意象,透过那清晰明净 的意象,由表及里,我们可以看到蕴藏在其中的哲理。 9.(1)BE 解析:“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一句,“明月”一句将鲁仲连比喻为海底 升起的明月,光辉闪耀。这句形容鲁仲连的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因此 B 项中“感 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错误。E 项,“委婉含蓄”不对,实际 上是“直抒胸臆”。 (2)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解析】末句“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表明作者以鲁仲连为楷模,借鲁仲连的形象,寄寓 自己的理想。首先找到描绘鲁仲连的诗句,根据对这些诗句的理解分条概括出鲁仲连的性格特点。 然后结合对史实的了解,对这些诗句加以解释,并联系李白自身的境况作答。描绘鲁仲连形象的是 5~8 句,“却秦振英声”指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后世仰末照”承“明月出海底”的比喻而来,形 容其光芒能穿越时空而照耀后人,使其景仰。“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指当平原君欲以千金酬谢 时,他却推辞离去,可见他高尚的人品。李白以鲁仲连为楷模,希望自己能像鲁仲连一样淡泊名利, 最终能功成身退。 10.(1)BD 解析:B 项“总结首联内容”有误,应为“用以领起中间四句”;D 项,“出语虽然 慷慨”错误,应为“出语虽然平和”。 (2)诗人笔下的妻子是一位能关心体贴丈夫、安于贫苦的贤淑的女性形象。颔联借写妻子为自 己翻箱寻衣、卖钗沽酒,表现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体贴;颈联借写妻子甘于以野菜充饥、以槐树落叶 为柴,表现其安于贫苦的美好品德。 解析:本诗追忆妻子生前的艰苦处境和夫妻情爱,并抒写自己的抱憾之情。一、二句引用典故, 以东晋宰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借指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喻,其中含有对方屈身 下嫁的意思。“百事乖”,任何事都不顺遂,这是对韦氏婚后七年间艰苦生活的简括,用以领起中间 四句。中间这四句既写出了婚后“百事乖”的艰难处境,又能传神写照,活画出贤妻的形象。这四 个叙述句,句句浸透着诗人对妻子的赞叹与怀念的深情。末两句,仿佛诗人从出神的追忆状态中突 然惊觉,发出无限抱憾之情:而今自己虽然享受厚俸,却再也不能与爱妻一道共享荣华富贵,只能 用祭奠与 延请僧道超度亡灵的办法来寄托自己的情思。“复”,写出这类悼念活动的频繁。这两句, 出语虽然平和,内心深处却是极其凄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