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6 逍遥游
学习目标导航
1.大体了解庄子其人及其作品的基本思想。
2.理清思路,体会作者如何借用寓言,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3.积累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和常见的文言虚词,了解有关文言句式的特点。
自主研学平台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 369—前 286 年),名周,字子休,战国时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
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他曾为漆园吏,是战国时期著名
的思想家、文学家。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在生活上,他主张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在政治上,
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周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今存三十三篇。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
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他做过蒙城漆园吏的小官,但不久辞去。他布衣草鞋,糁汤野菜,安居陋巷著书。生活
难以维持时,曾向监河侯借过粮食。楚威王闻境内庄周是有学识而贤德的人,就遣使备千金
厚礼前来漆园(蒙城),请庄子为楚国宰相。使者言明楚王许以为相的旨意后,庄子笑谓楚
使说:“千金可算是重礼了,相位可谓尊贵至上。可是,你没见祭祀时的牛吗?人们把牛喂养
肥了,祭祀时披红挂彩,还不是牵到太庙杀了作祭品?我宁愿在淡泊无为中度日,不去做牺
牛。”庄子在谈笑中“喻牛辞相”,终未为楚国宰相。
二、写作背景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
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天地》)。一方面,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
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
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
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
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全篇一再阐述
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
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因而他
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
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三、重点字词
1.字音
抟.(tuán) 坳.堂(ào) 夭阏.(è)
蜩.(tiáo) 舂.粮(chōnɡ) 泠.然(línɡ)
蓬蒿.(hāo)
2.字形
坳堂 拗断 执拗 蓬蒿 夭阏舂粮
3.词语理解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奋发
2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
而后乃今图.南 打算,计划
绝.云气,负青天 直上穿过,穿越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勉力
虽然,犹有未树.也 树立
教材优化全析
一、文脉梳理
二、课文详解
3
4
5
6
7
8
整合感悟
《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是庄子的代表作,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
对自由的人生观。全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
由的,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
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
主张。全篇集中表现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即虚无主义与绝对自由。
评点赏析
课文选的是《逍遥游》的第一部分,论证世间万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
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课文共 3 段。
第 1 段,阐明世间万物,大至鹏鸟,小至尘埃,它们的活动都“有所待”,都是不自由
的。这一段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描述鲲鹏的形象。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第二层,写鹏鸟南飞有所待,并以“野马”“尘埃”作对比,表明万物皆有所待。鹏鸟
要在海运时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然后乘六月的巨风南飞,鹏鸟所待的是海运时
的六月巨风。山野中蒸腾的雾气,空中的尘埃所待的是“以息相吹”。为了强调鹏鸟的“有
所待”,作者连用了大舟漂浮有待深水,芥草杯水就能负载两个比喻,说明鹏鸟要高飞九万
里必须凭借大风,必须有辽阔的天空才能图谋南行。
第三层,反驳蜩与学鸠,说明这两种动物也有所待。蜩与学鸠,飞不高,行不远,却自
以为得到逍遥,从而嘲笑鹏鸟高飞远行的壮举。作者以行路备粮的比喻进行反驳。“适莽苍
者” “适百里者”“适千里者”的备粮各有不同,是因为行程远近的不一样。鹏鸟背宽翼大,
要乘厚风行万里;蜩与学鸠身轻翼小,抢榆枋而知足。虽然所待各不相同,但都是各适其性
而有所待。蜩与学鸠认识不到自己与鹏鸟的差别,反而嘲笑鹏鸟南飞是多此一举。
札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第 2 段,对上文归纳、补充、印证,说明万物在“有待”的范围内,存在着“小大之辩”。
这一段可分两层。
第一层,归纳上文,阐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道理。“不及”,包含不可
达到和不能了解两重意思。作者举出“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冥灵“以五百岁为
春,五百岁为秋”;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彭祖以长寿闻名于世为例,说明小
知不能了解大知,寿命短的不能了解寿命长的。“小知”与“大知”,“小年”与“大年”的
不同,实际上强调的是人的认识上的大小区别。在庄子看来,万物既有所待,又要人为地以
小及大,是非常可悲的。
第二层,引“汤之问棘”的一段话对前文补充印证,并点明“小大之辩”。“汤之问棘”
一段话与第 1 段“北冥有鱼”内容好像重复,其实不然。今人刘武《庄子集解内篇补正》对
这两段话有很好的解释:“前语近怪,且出《齐谐》,恐人疑其不典,故引汤棘问答以实之。
前后详略各异,足以明之。前言鹏背几千里,当指其修也,此则以泰山形其高与大。扶摇不
知其状也,此则以羊角形之。野马等不知其实也,此则以云气二字释之。腾跃而上,明枪之
势也。数仞而下,明枪之高也。非此,则前语未了,前意未申,且不足征,故复而非复也。”
由此可见,这段文字不是第 1 段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并归结前文所
9
述种种现象,点明为“小大之辩”。
第 3 段,由对万物的泛论进入对社会中人的具体论述,阐明逍遥游的境界,即庄子理想
中修养的最高境界,点明全文的主题。能够“效”“比”“合”“征”的四种人,虽然有一定
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一”隅所累,无法摆脱主、客观的限制,
就像斥 NF03E 、蜩鸠一样见识短浅,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宋荣子能够对世人的赞
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内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但还不能达到逍遥游的
境界。列子御风而行,轻妙可观,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
算不算逍遥游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列子仍有待于风力。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前面的四种
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蜩鸠、斥 NF03E 高得多一样,然而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是“有所
待”,因此他们算不得逍遥游。那么,怎样才算是逍遥游呢?庄子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
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
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
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至此,文章的主题豁然明朗。
三、文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通“溟”,大海。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反”通“返”,返回。
小知不及大知 “知”通“智”,智慧。
汤之问棘也是已 “已”通“矣”。
此小大之辩 “辩”通“辨”,区别。
而征一国 “而”通“耐”,能。
而御六气之辩 “辩”通“变”,变化。
旬有五月而后反 “有”通“又”,“反”,通“返”。
2.古今异义词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动。
腹犹果然.. 很饱的样子。
虽然..,犹有未树也 虽然如此。
3.词类活用
而后乃今将图南. 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穷.发之北 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不过数仞而下. 名词作动词,落下来。
4.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南冥者,天池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此小大之辩也
(2)介宾结构后置
去以六月息者也
(3)宾语前置
而莫之夭阏者
之二虫又何知
奚以知其然也
而彼且奚适也
10
(4)固定结构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奚以……为?表示反问,相当于“哪里用得着……呢?”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不亦……乎!表示反问,相当于“不也是……吗!”
5.一词多义
四、技巧鉴赏
1.借用寓言说理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论庄子散文的特点说:“著书十余万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
皆空无事实,而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遥游》运用大
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的鲲、鹏、蜩、学鸠、斥
,有的是根据神话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纳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
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2.想象丰富,意境开阔
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
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汪洋恣肆,
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看来荒诞无稽,却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流露。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
如第 1 段,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描写学鸠,赋予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五、合作探究
文章主旨是怎样的?怎样看待庄子追求的自由境界?
参考答案:关于《逍遥游》的主旨,历来有不同解释,现在一般认为庄子所认为的“逍遥”
就是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他在文中指出大至高飞九万里的鹏,小至蜩与学鸠,都是有所
待而不自由的;只有消灭了物我界限,无所待而游于无穷,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
11
才是绝对的自由,这就是逍遥。
我们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庄子的这种观点,只能看作是
他的一种精神追求,庄子也这样认为:人只能通过精神的修养,即无知无欲,保持恬淡宁静
的心情,体认人与“道”、人与宇宙万物的一体,才能获得精神上的绝对自由。而我们的现
实生活中,绝对的自由是不存在的。有一则寓言说,河流抱怨堤岸束缚它的自由,堤岸放松
了对它的束缚。结果河流因溢出堤岸漫流,或渗入土中,或被阳光蒸发,而消灭了自身。还
有一则寓言说:风筝抱怨绳线限制了它的自由,使它不能施展宏伟的抱负,绳线放开了它,
结果风筝被大风刮得无影无踪。这些都说明任何自由都是相对而言的,都受一定的主、客观
条件的制约。
相关文档
- 2021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统考版2021-06-075页
- 宁夏海原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2021-06-0715页
- 2018秋高中语文第一单元质量检测卷2021-06-0713页
-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2021-06-078页
- 江西省南昌市第十中学2020-2021学2021-06-0716页
-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4文言文2021-06-076页
- 河北省定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2021-06-0711页
- 2019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强化练2021-06-074页
- 2019年高考语文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2021-06-076页
- 2018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2021-06-07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