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7.0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第八单元素质升级检测
(本试卷满分 150 分,测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老子》中贯穿始终的是“道”的思想。他要求人们用“道”指导自己的日常行
为。首先是老子的辩证法。老子说“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于守着雌柔的地位,这样就像甘
愿做天下的溪涧一样,永恒的德性就能够得以延续保存,回复到婴儿般单纯的状态。”“知
道什么是荣耀,却能够安守卑贱的地位,(不强求以违反天性)这样就回到自然本初的素朴纯真
状态。”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他说“踮
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彰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
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同样的,他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
溢、盛极则衰。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
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
在希望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
的惩罚。
《老子》中另一个重要的修身思想是“无欲无私”。与我们平时所说的“无欲无私”不
同的是,老子从顺应自然天道的角度提出了这一主张。顺应自然,没有过多的偏执和欲望才
能过得快乐。老子在这方面的观点对于我们现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世界有着深刻的启示。他主
张不可过分地沉浸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
满足,懂得乐于现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就像老子所说,知道什么时候该满足了
的人,永远是满足的,这样就能拥抱在平凡的生活中所有的真正的快乐。现实中,人们往往
追求难以得到的东西,甚至越得不到的就越觉得珍贵。但是这样往往忽视了我们一直拥有但
实际弥足珍贵的东西。老子告诫我们,做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圣人不存
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丰富。“过分的欲
望往往得不偿失。”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
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
借鉴的东西。不可太狂热偏执,也不可太消极处世。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天地境界。而《老子》就以“天道”来指
导人们遵循“人道”。《老子》中蕴含着丰富的修身智慧,即使在今天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学习老子,不是为了把书中的信条作为行事的准则,而是取其
精华,去其糟粕,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重读《老子》,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
属于自己的收获。
- 2 -
(摘编自王培星《浅谈〈老子〉中的修身智慧》)
材料二: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一特色,这同样与西方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
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
来说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既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又追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前
者主要体现在“天人合一”的命题之中,讲求天与人之间、天的运行规则与人的行为规范之
间、主观精神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契合与沟通。而后者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则是在“中庸”
理念的指导下,以“礼”为规范性要求,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礼记·中庸》)的理想和
谐境界为追求目标。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即便遭遇困苦挫
折,也要不屈不挠;学习大地厚重广阔的胸怀,孜孜于修身立德,这样才能承载万物。正如
《周易》中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理想人格塑
造方面,中华传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明清之际的大学问家王夫之指出,
“不懈于动”是社会的基本运行准则和个人的基本行动准则。颜元也说“一身动则一身强,
一家动则一家强,一国动则一国强,天下动则天下强”(《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明确指
出刚健进取是成就个人、强大家国的重要方式,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惰怠状态。值得
注意的是,刚健进取并不是提倡盲动,也不是提倡行为上走极端,不偏不倚、中正之道仍然
是刚健行为的基本原则。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君子以仁道精神在个人生命与社会有机体中的现实
呈现为己任,持之以恒,终身以之。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儒家对理想
人格的所谓“内圣”设定,即以广义的仁爱精神为内容,具体的道德规范有很多,包括仁、
义、礼、智、信、恭、宽、敏、惠、孝、悌等。这些道德规范成为为人处事的重要准则、人
格评判的主要依据、政权兴衰的关键因素。中华传统文化虽然也有人性本恶或者人性不善不
恶的论点,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要求人们通过“忠恕之
道”“克己复礼”等方式追求道德人格的完善。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也主要体现在道德人
本主义观念之中,这种思想认为,人的价值建立在道德境界的提升以及和谐的社会家庭关系
之中。儒家认为社会家庭关系的基本方面可概括为“五伦”,指的是君臣关系、父子关系、
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夫妻关系,《礼记·礼运》中说,“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
惠幼顺,君仁臣忠”,慈、孝、良、悌、义、仁、忠等构成五伦关系的道德准则,是做人的
根本。
(摘编自高奇《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老子认为做事不可太圆满,就像月圆则亏、水满则溢、盛极则衰。所以做事不能太用
心,差不多就行了。
- 3 -
B.老子告诫我们一个“无欲”的人能够拥有更多的快乐。所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
之心,放弃任何追求。
C.中华传统文化对和谐的追求总的来说包括“天人合一”思想和受“中庸”“礼”影响
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D.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道德人本主义观念之中,对人性善的坚持是中华传
统文化的不二之选。
【解析】 A 项,“做事不能太用心”是错误的。由原文“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
不仅不会处于弱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
能明辨是非”可知,做人做事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B 项,“放弃任何追求”是错误的。
由原文“圣人不存有占有之心,而是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他自己反而更为充足,更为
丰富”可知,我们要学习圣人不存占有之心,尽力照顾别人,给予别人。D 项,“不二之选”
是错误的。由原文“但对人性善的坚持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可知,对人性善的坚持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儒家主张追求仕途经济、齐家治国,道家提出的观点无疑和儒家做了调和,使它们有
了一致性,都值得我们借鉴。
B.我们今天学习老子,感染古人些微智慧的光芒,能让我们更好地反省自我,取得属于
自己的收获,指导我们的人生。
C.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既学习上天健动不已的精神,又学习大地厚重广阔
的胸怀,修身立德,承载万物。
D.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以广义的
仁爱精神为理想人格的内容。
【解析】 A 项,“使它们有了一致性”是错误的。由原文“在儒家极力主张追求仕途经
济、齐家治国的时候,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提出的这些观点无疑和他们做了调和。我们不能说
哪个更积极哪个更消极,它们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可知,只是将二者做了调和,二者
并不是一致的。
3.下列说法中,不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的一项是(3 分)( D )
A.曾国藩主张“公尔忘私,国尔忘家”。
B.唐太宗说:“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C.魏征进《谏太宗十思疏》。
D.苏洵曰:“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解析】 D 项,材料二第三个分论点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
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为精要。选项与“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无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 分)
- 4 -
答:__①论证语言平实准确;②采用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③论证中综
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等。__
【解析】 原文“西方文化注重对立与斗争,而中华文化更注重协调与统一”“ 中华传
统文化既倡导自强不息,又注重厚德载物”中“更”“又”字的运用,使得论证更严密,语
言更平实准确。材料二从三个角度进行论证,第一个角度为: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
的另一特色;第二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效法天地之德,提倡人们学习上天健动不已
的精神;第三个角度为:中华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人格的建构与完善,特别是儒家文化以崇德
为精要。所以从论证结构上来说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三个分论点并列。材料二引用了
《周易》《礼记·礼运》等语句,所以采用了引证法。在论证对和谐状态的追求是中华文化的另
一特色时,将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所以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从论证方法的角
度来看,材料二在论证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
5.《老子》中贯穿始终的“道”对我们的日常行为可以有哪些指导?请结合材料谈谈你
的看法。(6 分)
答:__①顺其自然,避免急躁;②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③知足常乐,珍惜平凡
生活;④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__
【解析】 老子是不赞同“急躁”“炫耀”这些强求的行为的,认为它们违反天道,所
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顺其自然,避免急躁。老子认为不争不抢,韬光养晦不仅不会处于弱
势,反而能立于不败之地。人应该不自夸、不自以为是,这样才能长久,才能明辨是非。所
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谦虚低调,不自夸,不炫耀。老子提出“收敛”的思想,他意在希望
我们做事要把握一种尺度,凡事都有一个度,违反或者超过限度,就一定会受到“道”的惩
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收敛”,做事要把握尺度。老子主张不可过分地沉浸
于各种物质的声色的享乐之中,过多的欲望反而让人受害。人有时要懂得满足,懂得乐于现
状,品味和珍视平凡生活的乐趣。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知足常乐,珍惜平凡生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大红袍
刘 泷
小镇小,但有个人的名气不小。
他叫孔远,总是笑眯眯的。下颌一丛恩格斯一样很绅士的胡子。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
子酒后的酡颜。
孔远开一石屋,名曰无我斋。
奇人立世,总要有过人之处。孔远亦然,他有两绝。
一是雕艺,几乎无人匹敌。无我斋里,摆有他不肯脱手的石雕作品。一件是“甜蜜”。
料子为普通巴林石,但他雕工高妙,化腐朽为神奇,居然出现动感的效果。玉样的蜂巢有蜂
- 5 -
蜜溢出,有蜂蛹蠕动,有工蜂忙碌,六棱型的窝眼以及封口蜂唾构筑的凸凹,纵纵横横,形
似、神似。竟然有真的蜜蜂嘤嘤飞来,徘徊、盘桓,又怏怏离去;一件是他用彩石构思的蜗
牛巧雕,冠名“安居乐业”。无论是伏卧的枯黄菜叶,还是背着硬壳爬行的淡蓝蜗牛,惟妙
惟肖,栩栩如生,竟有一只真的淡白蜗牛不知从何处莫名其妙地爬来,和他制造的石头蜗牛
做了十几天的伴,不肯离去。
相石,是孔远又一独家秘籍。
一次,他携朋友到一家新开业的石头城溜达。面对林林总总、千姿百态的巴林美石、奇
石、彩石、图案石,巡视一遭后,他便指着一块面包大小的鸡血石悄悄说,这块石头的价钱
绝对标错了,少一个“0”,应是 6 万元。
朋友不信,觉得那块鸡血石尽管有红艳血丝,但底子发乌,其貌不扬,标价 6 000 元已经
不菲,再说,店主又不是傻子。
孔远像变魔术一样从衣袋里拿出一沓百元钞票,摇了摇,对那守摊的女子说,丫头,请
把这块石头给我包上。
女子便拿着钱去找老板。
不一会,一位衣冠楚楚的男士匆匆走来,一脸歉意地说:对不起,先生,这块石头的价
钱标错了,不是 6 000 元,而是 6 万元。实在不好意思,不好意思。
孔远得意地笑了。说,我说嘛,什么石头能逃过我的眼睛!
事后,朋友开玩笑说:那个老板是不是你的托儿啊?
孔远说,什么呀,我开石头店,是为赚钱,不练就一副火眼金睛,成吗?!
最让人叫绝的,是一次他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的表现。
各色美石、奇石的爱好者、收藏者、店家纷纷赶来,集聚一堂。
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以及他面前摆放
的一块并不出色的石头。
其石粗如男人拳头、长有尺许,表皮暗黄,浮现斑斓色泽,如同破晓之朦胧云层,算是
一断藕样的璞玉。
然而,真是邪门了,众人都眼盯着这块石头,一副感觉良好、志在必得的架势。
随着百元、千元地往上加价,从起价 10 万元水涨船高到了 20 万元。终于,有人将价钱
推到了 25 万元。立时,众人目瞪口呆,场内鸦雀无声。
此时,孔远却令人猝不及防地举起了号牌,沉稳而自信地说,我加 3 万元,28 万元!
所有人都傻了。
人们面面相觑,纷纷摇头,说孔远这小子是不是疯了?
他却依然笑眯眯地端坐在那里。
时间一秒一秒流走,人们都像被孔远掌控了一样,大脑一片空白。但是,主持拍卖的人
是冷静的,他倒读了秒数之后,一锤定音说,成交!
- 6 -
结果,孔远将买到的石头打磨、抛光之后,令所有爱石之人都瞪大了眼睛:石头几无瑕
疵,它红艳欲滴,血色连成一片,宛若娇艳牡丹!其美艳、灵动、飘逸、妖娆,堪称千载难
逢、举世无双。
这样,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诞生了。和一种高贵的茶叶同名。
孔远锯其三分之一,就卖了 90 万元,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 200 万元,他坚决地摇了摇头,
说什么也不卖了。
这之后,孔远心无飞扬之波,面无得意之色,依然该干嘛干嘛,盘桓于无我斋,雕石、
把玩。
前年,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说好事啊!铜台沟是
地震带,1976 年唐山地震,这里就裂了一条长长的大口子。咱们选个新址,建新村,建高楼!
书记叹口气,说,上面拨款有数,别说建高楼,建新村都不够!
孔远说,建设家乡,义不容辞。这事,我来想辙!
他把那段大红袍卖了,300 万元。
全部捐给了村里。
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体三字:“大红袍。”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孔远给开的石屋命名“无我斋”这个名字意味深长,既体现出主人公的思想境界,也
暗示了下文孔远会为建新村而捐出大红袍。
B.孔远无我斋中不肯脱手的两件雕艺——“甜蜜”和“安居乐业”,不仅表现了孔远雕
刻水平高超,其命名也寄寓了孔远美好的愿望。
C.孔远在新开业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他趁机购买这块鸡血石,说明
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丰富了人物形象。
D.孔远在巴林鸡血石拍卖会上沉稳自信地加价,既显现了这块巴林鸡血石的价值非凡,
也显示了他作为小镇奇人“相石”一绝的特点。
【解析】 C 项,“说明他具有商人贪财贪利的特点”是错误的。小说写到孔远在新开业
的石头城发现一块鸡血石的价格标错了,但是朋友并不相信,从侧面写出了孔远相石的能力。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
A.“面膛微红,恍若蒙古汉子酒后的酡颜”运用了肖像描写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
出孔远作为雕艺和相石艺人的特征。
B.孔远的两件雕艺作品“甜蜜”和“安居乐业”,都运用了侧面描写,通过真的蜜蜂和
蜗牛的到来表现孔远雕艺的高超绝妙。
C.“他们像鸭子一样,伸长了脖子,手持号牌,盯视着前台手持槌子的人”,运用动作
描写表达出人们对鸡血石的志在必得。
D.文章两次写到孔远笑眯眯的,开头描写重在呈现孔远的外貌特征,在拍卖会上的描写
- 7 -
侧重于表现孔远沉稳自信的心理状态。
【解析】 A 项,“比喻手法”是错误的。这句话并没有运用比喻的手法。
8.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个情节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①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
捐给村民建新房。②丰富了人物形象。孔远不仅雕艺和相石水平高,通过这一情节展现了他
还具有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高尚品格。③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__
【解析】 本题中,孔远最后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是因为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
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
新房,从而可以看出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这一情节引出了后
文孔远为了家乡建设毅然卖掉鸡血奇石“大红袍”捐给村民建新房的情节,推动了故事情节
的发展。前文说到孔远只卖掉了大红袍的三分之一,其余的一部分有人出 200 万元,他坚决
地摇了摇头,说什么也不卖了,但家乡铜台沟村书记找到他,说要搞脱贫攻坚移民搬迁时,
孔远把剩余的大红袍卖了捐给了村里,从而可以看出孔远的高贵品质,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
同时这一情节也和时代联系起来,使小说具有时代气息,富了小说的内涵。
9.小说结尾用“大红袍”给楼命名,有什么深刻含意? (6 分)
答:__①楼的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颜色殷红,用“大红袍”命名楼的名
字,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红袍的纪念;②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
样高贵的品格;③是对大红袍的主人孔远的感激,感激他对建设家乡做出的巨大贡献。__
【解析】 小说的结尾写到“形状是按那段藕样的大红袍设计的,殷红的颜色,书行楷
体三字:‘大红袍’”,因为这些楼是用孔远卖掉大红袍的钱建成的,所写楼的形状和颜色
都是按照大红袍设计的,并且命名“大红袍”,首先是对巴林鸡血石家族一个新石种——大
红袍的纪念,同时也写出大红袍的主人孔远为家乡建设所做出的贡献,是对孔远的一种赞美
和感激。赞扬孔远有着茶中名品大红袍一样高贵的品格。丰富了人物形象,升华了文章的主
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一)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
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 8 -
(二)
二月二十七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右谏议大夫司马光惶恐再拜,介甫参政诛议阁下:
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窃见介甫独负天下大名三十余年,才高而学富,难进而易退。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
肃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生民咸被其泽矣。天子用此,起介甫于不可起之中,引参大
政,岂非欲望众人之所望于介甫邪?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
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下至闾阎..细民、小吏走卒,亦窃窃怨叹,人人归咎于介甫,不知介
甫亦尝闻其言而知其故乎?窃意门下之士,方日誉盛德而赞功业,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
左右者也。非门下之士则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
二三年,彼将自败。”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
年则朝廷之患已深矣安可救乎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
之。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10.下列各项中句式说明与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B )
①举.先王之政 举:推举
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 期年:满一年
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 定语后置句
④下至闾阎..细民 闾阎:原指里巷的门,这里指平民百姓。
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 闻:听闻
⑥忝.备交游之末 忝:有愧于,谦辞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⑥
C.③④⑤⑥ D. ①②④⑥
【解析】 ①“举先王之政”意思是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举:推举”错误,应为“施
行”。排除 A、D 两项。②“今介甫从政始期年”意思是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期年:满
一年”正确。③“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意思是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
句式结构为 “中心词+修饰语+者”,正常语序为“在朝廷及自四方来士大夫”,定语后置
句说法正确。④“下至闾阎细民”意思是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闾阎:原指里巷的门,
这里指平民百姓”正确。⑤“未始有一人敢以此闻达于左右者也”意思是没有一个人敢把这
些情况通报给您。“闻:听闻”错误,应为“传报”。排除 C 项。⑥“忝备交游之末”意思
是有愧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忝:有愧于,谦辞”正确。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
A.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
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B.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
- 9 -
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C.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
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D.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若介甫果信此志/推而行之/及二三年/则朝廷之
患已深矣/安可救乎/
【解析】 “若是者”意思是想这样的人,作后两个并列句式“不唯不忠于介甫”“亦
不忠于朝廷”的主语,所以“若是者”之后应断开,排除 A 项。“此志”作动词“信”的宾
语,“此志推而行之”的主语应为“介甫”,“此志”之后应断开,排除 B 项。“之”,代
词,指代这个变法主张,作“推而行”的宾语,意思完整;“及”,等到,后接时间名词“二
三年”,意思是等到二三年之后,作时间状语,“及”后不能断开,排除 C 项。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王安石针对司马光提出的种种指责,引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
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B.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政见不同,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
达个人的观点,并坚持自己的政见。
C.司马光充分认可王安石的个人能力和学识,并且支持皇帝对王安石的重用,但他对王
安石坚持变法可能产生的后果深感忧虑。
D.司马光既不对王安石歌功颂德,也不坐观成败,而是客观地指出社会各阶层对变法的
态度,并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看法。
【解析】 B 项,“但是在书信往来中始终抱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观点”
错误,由文(一)“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
以为受命于人主,……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和文(二)“今
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如出一口”可知,两人都
是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而不是“态度委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__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不算拒绝批评。对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
镑,本来预先就知道会这样啊。__
(2)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译文:__意见屡有不合,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
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__
【解析】 (1)“辟”,批驳;“难”,排斥;“怨诽之多”,定语后置句;“固”,本
来。(2)“数”,屡次;“违戾”不合;“向慕”,向往、敬慕;“移”,改变。
14.简要说明文言文(一)的语言特点及效果。(3 分)
- 10 -
答:__特点:①多用短句,②句式整齐。效果:鲜明地表现了作者斩钉截铁的坚决态度,
增强了辩驳气势。__
【解析】 文(一)中“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意思是本来
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辨明,天
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文章以短句开头,语言简洁,观点明确,说理性强。之后“某则
以为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
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用一组短句兼排比的
形式,批驳对方的话,表明自己的观点,态度坚决,气势更强。
【参考译文】
(一)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名义和实际的关系一经
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解决了。如今您来信用以指教我的,认为我的做法是侵犯了官员
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反对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
恨和诽谤。我则认为遵从皇上的旨意,在朝堂上公开讨论和修订法令制度,责成有关部门官
吏去执行,这不是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英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
生非;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是搜括钱财;抨击荒谬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
至于怨恨和诽谤如此众多,那是早就预知它会这样的。
(二)
从前,跟您议论起朝廷的政事,意见屡有不合,对此,不知道您已经察觉到了或是没有
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私下观察您独享天下的大
名已经有三十多年,才能出众,学识丰富,难于起用,易于引退,远近的士人,认识的或不
认识的,都说介甫不起用便罢了,一起用就会立即求得天下太平,黎民百姓都会受到他的恩
泽。天子因此起用您于不可起之中,任用您参与国家大政,岂不是把希望寄托在众人所厚望
的您身上吗?到现在您执政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
您,就像是从一个人的嘴里说出来的;下至平民百姓、小吏差役,也都窃窃私语,埋怨叹息,
所有的人都把罪责推给您,不知道您可曾听到过这些议论并且知道是什么原因吧?我私下认
为您的门下之士,正在天天称誉您的盛德,赞颂您的功业,没有一个人敢把这些情况通报给
您。而不是您的门下之士就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
祸,不如坐着等待,不出二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像这样的人不仅是不忠于您,也是
不忠于朝廷的。如果您真的坚信变法主张,推广实行,等到二三年之后,则朝廷所受的祸害
已经很深重了,怎么能够挽救呢?像我就跟门下之士和非门下之士的态度不同,有愧作为你
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恳诚。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 15~16 题。
- 11 -
寓江宁村居病起写怀(其十)
杨 基
门外春泥一尺深,窗间云气十分阴。
寒毡溜雨衾如铁,湿灶凝烟火似金。
酒解驱愁时强饮,诗多感旧懒长吟。
贫家不愿千金粟,但得阳乌①照晚林。
【注】 ①阳乌:指太阳,传说太阳中有三足乌,故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C )
A.首联写户外的萧索景象,阴雨黄昏,地上泥泞一尺深,窗外是满天的乌云。
B.颔联写居室的简陋场景,衣被因房屋漏水而湿冷,炉灶因受潮而冒着浓烟。
C.颈联写作者的日常生活,作者贫病交加,只想借酒浇愁,却懒惰于吟诗遣怀。
D.尾联表达作者的低微请求,不愿得到千金粟,只希望得到一缕阳光的照耀。
【解析】 C 项,“却懒惰于吟诗遣怀”赏析有误,不是作者懒惰于吟诗,而是因为诗篇
都是感旧之作,以至于作者不敢放声长吟。所以选 C 项。
16.此诗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6 分)
答:__①比喻。衣被湿冷,如铁甲;炉火闪亮,如金光一样。②衬托。以炉火的闪亮衬
托屋内光线的昏暗,也映衬出作者的孤独、凄凉。③拟人。酒善解人意,懂得为人驱愁而劝
作者强饮。__
【解析】 本题要求分析此诗使用的多种艺术手法。“寒毡溜雨衾如铁”“湿灶凝烟火
似金”中,“衾如铁”“火似金”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被寒雨打湿的衣被比作铁甲,将
炉灶中明亮的火光比作金光。其中,“湿灶凝烟火似金”,诗中,“火似金”,以屋内炉火
的光亮来衬托屋内的昏暗,结合前句的寒雨打湿衣被,更能表现诗人处境的凄苦艰难。“酒
解驱愁时强饮”中,“酒解驱愁”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酒以人的心理情态,酒能善解人意,
劝人饮为人驱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杜牧《阿房宫赋》中说“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__族秦者秦也__,非天下也”,借秦灭亡的教训批评唐敬宗广建宫室;苏洵《六国论》中说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
所劫哉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2)《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有善始者实繁__,__能克终者盖寡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
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3)《答司马谏议书》中以“__名实已明__,__而天下之理得矣__”为论证的立足点,对
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 12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____①____: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
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
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____②____。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
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
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
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
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满枝头的绿叶,
依然青翠。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很多时候,草木只是草木,相视
只是相视。时光带走了一切,只有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我们才可能发现它所赋予的微妙而
惊心动魄的情感。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 分)( A )
A. 对比、比喻、对偶、排比 B. 拟人、比喻、借代、对比
C. 借代、比喻、对偶、夸张 D. 排比、夸张、借代、拟人
【解析】 “雨季来临,夹竹桃在一夜之间,将颓废之美写到了极致。而构树这小小的
满枝头的绿叶,依然青翠”使用对比;如“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自然是指它的叶子”
使用比喻;如“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使用对偶;如“论形体,不足以观
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使用排比。文段中没有借代、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排除 B、C、D 三项。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果改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它所赋予的微妙而惊心动魄
的情感被我们发现”好不好?为什么?(4 分)
答:__不好。①根据上文“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视只是
相视”的内容,这里应该强调“我们”主动“发现”,改句强调的是“草木”被动“发现”。
②原文有“只有……才”构成条件关系,强化了“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
结果,去掉关联词语,就成为一般的叙述句,缺少了原句的严密准确性。__
【解析】 比较这两个句子发现,原句与改句相比有两处改动:一是原句的第一小句比
改句的第一小句多了关联词语“只有……才”;二是原句的第二小句是主动句,而改句的第
二小句用被动句。这样改动不好。原文用“只有……才”的关联词语,表示的是这两句之间
是条件关系,表示“当草木模糊成了影像”这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而改句去掉“只有……
才”关联词语后,就变成一般叙述句,从语言运用的严密性、准确性来看,不如原句的表达。
此外,联系上文内容看,上文说的是“北窗正对着构树,或许也有同我一样远视的人”“相
视只是相视”,此处应用主动句,应强调“我们”主动“发现”,而不应是改句强调的“草
木”被动“发现”。所以,综上分析,从关联词语的运用和句式的运用两个方面分析改句不
- 13 -
好。
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0 个字。(4 分)
答:__①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 ②我却时常走到树边__
【解析】 本题,第①处,结合后句“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
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
理解,此处是说构树不惹人注意,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第②处,句中的“但”可知语意转
折,可知此句说的是它引起了“我”的注意,结合后句“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理
解,可推知此处填写“我却时常走到树边”。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
准确流畅。(4 分)
①汹涌而来的疫情,②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③更是对民族意志
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严重考验。④从人民解放军闻令而动勇挑重担,到兄弟省市守望相助对口
支援;⑤从企业的不遗余力捐钱送物,到增援医生带着治愈病人的血浆“上一线”救人;⑥
基层民警和社区挺身而出,排查消杀;⑦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筑起一道道守卫生命、维
护安全的坚实屏障不放松……⑧举国上下勠力同心,14 亿中国人民风雨同舟,⑨展现出一个
国家强大的凝聚力和“软实力”,⑩我们向全世界再次展示出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
答:__②在“国家”前加“对”。③“严重”改为“严峻”。
⑥在“社区”后面加上“人员”或“工作者”。⑦删掉“不放松”。__
【解析】 ②“不仅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一句,缺少介词,可以在
“国家”前加“对”;③“更是对民族意志和民族精神的一次严重考验” 一句中,“严重”
与“考验”搭配不当,可以将“严重”改为“严峻”;⑥“基层民警和社区挺身而出” 一句
中,“社区”与“挺身而出”搭配不当,可以在“社区”后面加上“人员”或“工作者”;
⑦“各级党员干部坚守岗位,筑起一道道守卫生命、维护安全的坚实屏障不放松……” 一句
中,“筑起……不放松”句式杂糅,可以删掉“不放松”。
22.把下面文字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55 个字。(5 分)
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第二轮试
采日前取得成功并超额完成目标任务。在水深 1 225 米的南海神狐海域,试采创造了“产气总
量 86.1 年万立方米,日均产气量 2.87 万立方米”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浅软地层水
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实现了从“探索性试采”向“试验性试采”的重大跨越,在产业化进程
中,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答:__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采创造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
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__
- 14 -
【解析】 本题第一个分句可以概括为: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
第二个分句可以概括为:试采创造了产气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攻克了深海
浅软地层水平井钻采核心技术,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然后筛选信息,删除枝叶信息,保留
并概括主干信息得出正确答案: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取得成功,试采创造产气
总量和日均产气量两项新的世界纪录,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11 月 22 日,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规
则》), 公开征求意见。《规则》规定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
权。教师对学生违反学生守则、校规校纪、社会公序良俗、法律法规,或者有其他妨碍教学
活动正常进行、有害身心健康行为的,应当给予批评教育,并可以视情况予以适当惩戒。《规
则》明确了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与权利,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适度的惩
戒提供了法律依据。
该征求意见稿发出后,立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人认为《规则》的出台是“众
望所归”。
请从下列任选一个身份表达你的观点和看法,完成写作。
①以在校学生的身份;
②以一线教师的身份;
③以社会热心人士的身份。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
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 材料聚焦社会热点问题,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
求意见稿)》,此事在社会上,特别是教育界引起较大反响,对学生如何惩戒和管理展开了热烈
讨论。对此,学生、教育工作者、社会人士都可以献言献策,只要发表的意见对规范学生行
为、教师惩戒与管理有借鉴意义、观点正确、分析有理皆可。因为是任务驱动型作文,文章
要符合作者的身份。
【参考立意】 教育惩戒是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必要手段和法定职权;为《中小学
教师实施教育惩戒规则(征求意见稿)》的拟定叫好;标准可行,尺度待细化;惩戒也应尊重人
权。
【学生范文】
让惩戒教育有理有度
随着未成年人权利保护意识的提升,被误认为体罚的惩戒逐渐远离校园。加上有些家长
对学生进行过度保护,舆论对少数老师不当教育行为的过度渲染,造成老师该管而不敢管。
最极端的案例是“老师罚学生,警察抓老师”所激起的纷扰。当教师因管教学生而要为自己
- 15 -
的人身安全担忧时,惩戒教育自然就成了禁区。
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教育,最完整的方式是奖惩并举,该表扬的表扬,该修正的修正。
所以,问题的关键不是该不该惩戒,而在于如何把握惩戒和体罚的边界,怎样获得家长的理
解、认同和支持,以消除误会,减少阻力,赢得信任,达成最佳的教育效果。去年底,常州
市局前街小学力排众议,酝酿推出惩戒制度,为此,专门召开了一场由教师、心理学专家、
法律界代表,以及学生和家长参加的听证会,论及的惩戒方式包括批评、加倍劳动、取消部
分特权、没收、静坐、诵读、隔离、陪读等八种,此举在社会上产生强烈反响,获得很多家
长的肯定,为家校联合推进惩戒教育回归校园提供了很好的样本。
惩戒没错,体罚不该;赏识可以有,管教不能少。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有教育的权利,
学校有处分的权利。赋予教师惩戒的权利与义务,首先必须明确其目的是纠正“熊孩子”的
不良行为,最终使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同时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具体考虑未成年人的
心理承受能力,并和家长及时沟通,增进共识。此外,惩戒还要在有效的监督之下实施,或
请家长配合完成,确保其合情、合理、合法,不被滥用。
好的教育集教书和育人于一体,好的老师要做到宽严相济。曾经被一篇题为《希望你能
遇见一位手持戒尺、眼中有光的老师》的文章彻底感动,作者是一位怀有深爱的母亲,她不
赞同“暴力喂养”的棍棒教育,更反对变态凶残的体罚教育,但支持有理有度的惩戒教育。
这位妈妈告诉她刚刚入学的孩子:对你要求严厉的老师,你不要心生敌意,反而要心怀感激。
因为,只有负责的老师才会顶着种种压力和风险,去苦口婆心或大动干戈地管教你。他期待
你成才变好,才如此出力不讨好。这是传道授业的悖论,也是为人师者的深情……如此真诚
的文字,道出了很多父母的心声,赢得广泛共鸣。这是多么美妙的家校合一的愿景!
教不严,师之过。如果教师不敢管,不想管,定会增加家长的忧烦,更是学生的悲哀。
期待学校把惩戒权还给老师,让惩戒教育有理有度,这是对教师负责,也是对家庭和未来负
责。
相关文档
-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素质2021-06-0717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6-0713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6-0713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6-0713页
- 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第三单2021-06-0717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6-0513页
- 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第二单2021-06-0515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6-0514页
- 人教选修《中国小说欣赏》配套作业2021-06-0514页
- 人教版(2019)必修下册配套练习:第六单2021-06-04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