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7.50 KB
- 2021-06-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高2021届第7次周考试题
语 文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对于文学活动有不同影响。这些影响,最终将反映到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上来。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北方《诗经》和南国《楚辞》的不同文风,认为前者“辞约而旨丰”,后者“瑰诡而惠巧”。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明确将地理环境、种族与时代并列为文学生成“三要素”。
关于文化地理差异带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影响,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做过阐述。他说:“自然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审美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就像人的皮肤一样,长久地保持下来并渗透到人们精神的各个领域。”事实正是如此,地理环境以及据此而来的综合性人文氛围,不仅影响到区域习俗、文化传统、作家性格等,而且还会作用于文学文本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方式,而这一切都将以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为核心。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造就了郭沫若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塑造了沈从文敏感柔弱的个性心理。
地理区隔所造成的重要文化延异表征之一,便是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语际交往实际上指的是不同语种之间的跨文化交往,其中自然包含了不同区域不同语种间的文学对话。语际交往过程中的非对称原理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语际交往中暂时处于强势地位的语种对相对弱势语种的强迫性渗透,二是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的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文学语际交往中存在着“语言霸权”问题,比如西方的主流语种——英语对包括汉语在内的其他语种的霸权。我们有理由预期,英语霸权地位还将持续下去,据此进行的关于文学本质的种种讨论也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牵制。
- 21 -
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是经济原因。一般而言,经济实力强大或较强的国家、民族或地区的主流语种文学在文化交往中常常处于主导地位。这种“财大气粗”的交往原则的文化效应古今皆然。其次是政治原因。说到底,政治影响力仍以经济增长力为基础。经济发展了,政治强大了,说话的分量自然就加重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一种语言的广谱性常常成为政治地位的象征符号。其三是文化原因。语言和文化密切相关,准确地说,所有语种的语言都是文化的产物。
跨语际交往通常隐含着跨文化对话机制的“异地原理”。犹如巴赫金所言:“在文化方面,异地是理解最有力的手段。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他同时认为,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被绝对翻译,文学语言尤其如此。法国的舍普等人则认为,文学语言的翻译未必要追求绝对性,不饱和翻译或许正是语言艺术交往互动的诗意所在。他明确指出,“文化有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即区域性的东西。技术相反,某些技术语言是世界性的语言。技术与文化的不一致,造成了一种紧张状态。”这种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语言论转向之后或许会变得更加突出,并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
(摘编自龚举善《文学本质多向生成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家个性、作品风格、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族群特征、区域传承等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是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
B.研究一部文学作品的题材、主题、语言、文体、风格诸层面的综合指数,可以发现其背后的地理环境以及综合性人文氛围。
C.四川乐山依山抱水的开阔环境和凤凰封闭唯美的自然环境分别影响了郭沫若和沈从文,而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
D.不同语种之间相互翻译或转译具有非饱和性和不完满性,即可译又不可全译的文化征候,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一段列举中国刘勰和法国丹纳的著作观点,论证地理环境、区域差异、族群分布等对于文学活动的不同影响。
B.文章第二段引用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相关言论,论证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的功能性带来的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
- 21 -
C.文章第四段论述造成语际之间文化交往不对称的主要原因,是按经济、政治、文化的顺序进行的,论证结构严谨。
D.文章先指出文化地理差异给文学创作带来的影响,接着从语际交往中的非对称性进行论证,把论证逐步推向深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于文学本质的各种观点会受到英语表达惯性的影响,这个影响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与英语作为西方主流语种的霸权地位有关。
B.一个地域的经济、政治、文化三要素,共同制约着这个地域主流语种的特性,影响这个地域的主流语种在文化交往中的地位。
C.异地是理解一种文化的最有力手段,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D.法国的舍普等人认为,如果一味地追求文学语言翻译的绝对性,可能会破坏文化中一种珍贵的无法磨灭的诗意的东西。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桑斯坦认为当某一突发事件在网络空间中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话题时,一些较为激进、冒险的观点往往会更受网民的追捧,并集结为一种充满风险甚至叛逆的群体性话语。福柯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话语的背后意味着权力,在网络群体极化的趋势下,一些群体都意图在网络话语空间占据主导地位,掌握话语主导权,成为网络话语生产、传播和评判者。为使自身话语意见迅速产生影响,他们更加渴求自身话语内容的时效性、批判性、创新性甚至极端性,以期影响或主导网络话语议题和舆情发展方向。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出现多例话语内容失真引发的网络舆情危机。在湖北省个别党政干部由于“失职” “脱离岗位”等原因被免职或给予相关纪律处分时,网络上针对党和政府的话语攻击或谣言层出不穷。部分以“异见者”身份参与话题讨论的网民群体,利用不同方式在媒体平台或自媒体账号打着自由式反权力话语口号,裹挟民意,生产和传播有损政府权威话语身份的网络谣言,意图主导舆论话语导向。
(摘编自朱佳欣李云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中的话语失序及其治理》)
- 21 -
材料二
大数据时代的吊诡之处在于,数字信息海量增长的现象之下是受众往往无法获取有用信息的窘境。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推送系统被认为是解决这一悖论行之有效的方案。算法技术可以实时获取用户在数字空间中的各类浏览痕迹,从中挖掘出用户对媒介内容的偏好,并实现定制信息的精准推送,迎合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智能算法看似遵循着“数字化”与“标准化”的算法公式,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下隐藏的却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来源。同质化的信息来源让用户无法接触不同立场的声音,蕴含着统一而固化价值立场的信息流将受众封闭于数字化的“孤岛”中。“信息孤岛”中的群体在内部交流中固化了既有的偏执价值,并形成了网络“偏见共同体” 。当这种价值偏见遭遇“孤岛”外的其他价值理念时,会发生激烈的碰撞甚而引致相互诋毁与抨击,形成价值分裂格局。“意见的自由市场”由此淹没了理性讨论的声音,侵染了理性交往的网络公共空间,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理性基础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摘编自方正叶海涛《智媒时代凝聚社会价值共识的三点思索》)
材料三
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使得非主流意识形态有了生存的空间,加大了在网络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就目前来看,弥散在网络空间的非主流社会思潮不下十余种,如: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族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新左派、新自由主义、新权威主义等。它们以看似中立的态度发表看法,凭借似是而非的言论宣扬其主张,致使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培育的难度增加。与此同时,互联网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虚假主体的混杂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辨识度。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是网络媒介的一个突出特点,多元社会思潮以不必呈现全貌的方式潜藏其中。虚假的网络主体则意味着秉持某种信仰的网民能轻而易举地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将带有某种意图的信息通过包装后发布到网络空间。面对混杂的网络信息,我们难以准确判断信息源,也无法做到对所有信息逐一审查,这无疑为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基于上述原因,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不再是仅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便可为之,其难度明显加大。
摘编自王永贵路媛《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困境及其路径创新》)
- 21 -
4.下列对材料中“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异见者为了主导舆论的话语导向,在网络上生产和传播信息,从而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B.以算法为核心的智能推送系统并不能真正解决受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难题。
C.网络同质化的信息会固化受众既有的偏执价值,使受众群体形成网络“偏见共同体”。
D.网络空间会助长多元社会思潮传播,加大人们在网络空间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难度。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为了使自身话语意见迅速产生影响,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性话语的网络空间话语,具有时效性、批判性、创新性甚至极端性的特点。
B.大数据时代的信息传播利用算法技术虽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却也将用户封闭于数字化的“孤岛”中,不利于凝聚社会价值共识。
C.网络媒介容易以碎片化的方式传播一些掩盖真实意图的信息,众多混杂的网络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辨识度。
D.网络空间上的非主流意识形态会影响到人们对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政府应该打压网络空间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6.请针对材料中网络信息传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相应的建议。(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庙里的男人
林扶霄
清朝乾隆年间,江南杨桥县暴发了瘟疫,县令见疫情严重,便请南塘县名医杨福亭前来救急。
杨福亭带着徒弟阿世来到杨桥县,见过县令后,便去浮螺山采药。两人从山腰一直采到山顶,药材足足装了一箩筐。此时,两人觉得有些累,见山顶建有一座庙,便进去休息。
- 21 -
刚进大门,只见院子里烧着一堆火,两人正纳闷,一个蓬头垢面的中年男子抱着一捆干柴,从屋里走了出来。那男子的注意力全在那堆火上,根本没发现杨福亭师徒二人。然而杨福亭的神色却变了,一种恐惧与惊慌从他的眼睛里流露出来。阿世刚想问他怎么回事,杨福亭便拉着阿世,匆匆走了出去。
阿世从没见过师父有如此狼狈的神色,好奇地问道:“师父,你这是怎么了?”
杨福亭有些气急败坏地说道:“你不要多嘴。我们采药的任务已经完成,赶紧下山去吧。”就这样,阿世稀里糊涂地被师父拉下了山。
几天后,他们采来的药材眼看就要用完,而杨福亭因为诊务缠身走不开,阿世便自告奋勇提出由他去采药。杨福亭点点头,又叮嘱道:“你去也行,不过快去快回,不要耽搁。”
就这样,阿世重新来到了浮螺山,不过他没心思采药,因为他想先到山顶的那座庙里去看看。
还没走到庙中,一股香味便已扑鼻而来。进去一看,原来是庙里的那个男人在烤野兔。阿世先在庙中供奉的神像前磕了几个头,接着便在旁边的凳子上坐了下来,不时看着那男人的动静。
男人转头看看阿世,突然问道:“你是大夫?”阿世浑身一激灵,回道:“你怎么知道的?”男人笑了笑说:“不是大夫,背着药筐干吗?”阿世不服气地说:“也有可能是采药夫啊。”男人笑道:“采药夫可没你这么细皮嫩肉的。”
阿世被他说得哑口无言,沉默了一会儿,问:“你是干吗的?怎么一直在这庙里住着?”
男人苦笑道:“我从外地来,因为身上一文钱也没了,只好先在浮螺山采几天药,等卖药赚了钱,再继续赶路。”
阿世点点头,劝道:“那你可要小心点,杨桥县正闹瘟疫呢。”
听到“瘟疫”两个字,男人的脸上突然显出兴奋的神采,也没兴趣烤兔子了,径直来到阿世身边,神秘地往四处看看,确定没人之后,这才重新问阿世:“你真的是大夫吗?”阿世有些生气,道:“这有什么可怀疑的?我来杨桥县,就是为了消灭这场瘟疫的。”
男人一拍大腿道:“太好了!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你听着,我现在有一条发财的好门路,你走不走?”阿世坦白道:“谁不想发财啊?到底是什么门路,你倒是说来听听啊。”
- 21 -
男人小声地说,他想跟阿世合作,让阿世利用大夫的身份,在治疗瘟疫的药中做手脚,使得瘟疫无法在短时间内被消灭。而他可以从某位道教宗师那里弄到一批符咒,待人们陷入了瘟疫蔓延的恐慌之中,那些符咒定能卖出高价,而阿世要做的,无非是不要过早使用有疗效的方子罢了。最后所得的钱财,两人平分。
男人说完了他的计划,得意地看着阿世,问阿世意下如何。阿世气得脸都红了,当场表示自己做不出这种卑鄙无耻的事来,并警告对方,小心天打雷劈。说完起身就走,不料却被男人叫住了。
男人嬉皮笑脸地说:“你装什么清高?这年头谁不爱钱?我问你,你可听说过南塘县的名医杨福亭啊?”
阿世心中一惊,不知男人提到师父作甚,便含糊道:“杨福亭的大名自然听过,怎么了?”
男人冷笑道:“五年前,寿湖县大疫,我与杨福亭联手,就赚了个盆满钵满。要不是我这几年染上赌瘾,我还是富人一个。不瞒你说,我此去南塘县,就是为了找杨福亭要点钱来花花。如果你愿意与我合作,我也不用跑去南塘县了。怎么样,心动了吗?连杨福亭这样的名医都不拒绝这种赚钱的捷径,你个小大夫还装什么?”
阿世彻底震惊了,也终于知道师父为什么害怕见庙里的这个男人了,原来是有把柄落在他的手里。
男人见阿世迟迟不动弹,便催促道:“怎么样,考虑清楚了吗?”
阿世不屑地白了他一眼道:“你还是去找杨福亭吧,他就在杨桥县。我就不奉陪了。”说完,阿世头也不回地拂袖而去。刚一出门,却迎头撞见了杨福亭。阿世也不打招呼,径自往前走,直到杨福亭喊了声“站住”,他才停下脚步。
杨福亭淡淡地问:“你知道‘非人不传’是什么意思吗?”
阿世没好气地答道:“如果一个人品行不良,那么,就不要把技艺传给他。”
杨福亭微笑着说:“过去三年中,我只教了你一些简单的药学知识。但从今天起,我打算教你真正的医术。过来,先见过你师叔。”
阿世惊讶地转过头,只见庙里的那个男人正笑嘻嘻地看着他呢。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庙里的男人”
- 21 -
为题目,赋予该人物以神秘色彩,有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同时庙里的男人作为故事的线索,也串联起了小说的情节。
B.小说善于用细节刻画人物,如写阿世警告男人小心天打雷劈后“起身就走”,这一细节凸显了阿世对这种“卑鄙无耻”的人和行为的强烈憎恶。
C.小说写庙里男人的“赚钱计划”时,没有用对话形式,而是用第三人称概述,这样就减省了笔墨,交代了计划内容,吸引读者关心以后的情节发展。
D.小说前面写男人“嬉皮笑脸”,最后写男人“笑嘻嘻”,两处“笑”内涵不同,前者是假装出来的,后者是清楚阿世品格后的欣慰,是真情流露。
8.庙里的男人和杨福亭的行动,有几次是他们事前商量好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6分)
9.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熙宁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宋史·玉安石传》有删改)
(乙)
论曰: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
- 21 -
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此天下之公言也。昔神宗欲命相,问韩琦曰:“安石何如?”对曰:“安石为翰林学士则有余,处辅弼之地则不可。”神宗不听,遂相安石。呜呼!此虽宋氏之不幸,亦安石之不幸也。
(明·张溥《宋史论》节选)
(丙)
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悠悠千年,间生伟人,此国史之光,而国民所当买丝以绣,铸金以祀也。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以不世出之杰,而蒙天下之诟,易世而未之湔者,在泰西则有克林威尔,而在吾国则荆公。
(清·梁启超《王荆公》节选)
[注]①二帝三王: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②三代:夏商周。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B.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C.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D. 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熙宁”,宋神宗的年号。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以后每位皇帝可以有一个或者多个年号,而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B. “三司”,古代官职名。宋代以“盐铁、度支、户部”为三司,专掌国家的财赋,都由朝廷重要的大臣掌管。
C. “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高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低的职务。
D. “荆公”是对王安石的尊称,因他曾被封为荆国公。古代对平辈或长辈也可称“字”表尊敬,如“王介甫”。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21 -
A. 王安石思维敏捷,志向远大。他写文章下笔如飞,文章精妙让人叹服;立有改变世事、风俗的志向。
B. 王安石刚愎自用,固执已见。遇事不管对与错,他都坚持自己的意见。当宰相时,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
C. 乙文中韩琦曾明确指出王安石不可担任宰相,神宗没有听取他的建议,明代张溥认为这是宋氏也是王安石的不幸。
D. 甲文主要通过叙述人物言行来突出王安石的特点,乙文主要引用朱熹之言来褒贬他,而丙文用克林威尔做类比来评价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俄直集贤院,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2) 距公之后,垂千年矣,此千年中,国民之视公何如,吾每读宋史,未尝不废书而恸也。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注]欧阳修为庆历新政中的政治革新人物范仲淹、杜衍等被贬而鸣不平,引起朝中保守派的极大不满。后在保守派打压下他被贬知滁州。
14. 下列对古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第一、二句从听觉与视觉角度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千啼百啭,高低飞舞,自由自在的景象。。
B. 本诗后二句以对比的写法对画眉鸟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评价。
C. 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借画眉鸟对友人范仲淹、杜衍遭贬而抒发了同情之心。
D. 这一首七言绝句,情景结合,描写生动形象,全诗的语言含蓄凝练而寓意深远。
15. 司马光曾说:“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请从意象角度分析本诗的“言外之意”。(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 21 -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的《离骚》中,诗人用反问句表明自己即使受挫甚至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原有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于谦《石灰吟》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异曲同工之妙。
(2)文人学者为了表明志向寄托情怀,常从名篇佳句中选字取意,命名书屋或居室。如清代学者钱大昕“十驾斋”取意于《荀子》“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现代诗人柳亚子有一书房曰“磨剑室”,即取意于贾岛的诗句“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清末爱国诗人黄遵宪的书屋“人境庐”则取意于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次北固山下》中,诗人王湾借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暗示人类的发展变化,表现出诗人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这是一个大流动的时代。大流动时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面对的挑战,是非户籍人口的高度聚集形成的主客替代。高度集聚的流动人口出现了主客替代现象,也制造了潜在的矛盾问题,本质上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结果。对于流动人口,本地人多持 的眼光。在城市人口规模控制的宏大叙事之下,城市的管理者如何 本地人与“外地人”的冲突,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_ ,是一个考验其管理能力的大问题。
现代城市发展的灵魂在于开放。一个开放的城市,才能够在高流动性的时代,以其独特的魅力源源不断地吸引四面八方的人们。面对激增的人口规模、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元的阶层、主体、诉求,城市的发展越发需要更高水平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提供支撑。这种_ 的社会治理,( )。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主客替代现象使高度集聚流动人口形成了潜在的矛盾问题
B. 主客替代现象及其潜在的矛盾问题是由流动人口高度集聚制造的
C. 流动人口高度集聚形成的主客替代现象及其潜在的矛盾问题
D. 流动人口高度集聚形成主客替代现象及制造的潜在的矛盾问题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异样 平衡 权力 精准化
- 21 -
B. 异样 平衡 权利 精细化
C. 另类 平衡 权力 精准化
D. 另类 权衡 权利 精细化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技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则在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B. 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技术,其归宿点和出发点则在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C. 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其归宿点和出发点则在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D. 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则在于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
20. 阅读下面一则漫画,按要求完成题目。(6分)
(1) 描述画面主要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4)
(2)用一句话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0字)。(2分)
21. 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50个字。(5分)
针对东北当时鼠疫的烈性传染,伍连德发明了一种更加有效的针对性的口罩——“伍氏口罩”,它用双层纱布缝制而成,能够相对有效地防止飞沫的传染,达到了隔离病毒的作用。伍氏口罩制造简单,使用方便,经过不断地推广,被
- 21 -
当时东北疫区的医护人员纷纷使用。最终实践证明,这种口罩能够降低鼠疫扩散过程中的死亡率和传染率。“伍氏口罩”由此一战成名,受到世界各地医界人士好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应当“以变应变”,也有人认为“万变不离其宗”,不妨“以不变应万变”。2020年是充满变数的一年,一场疫情,改变了太多,而且还将对世界未来产生深远影响。有人说,新冠疫情过后,旧世界“不复存在”,“新世界”喜忧参半。更有学者认为,“我们正见证人类历史大转折,世界快速向中国倾斜”。
面对今天“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深刻的变化,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应当如何应对?是“以变应变”,还是“以不变应万变”?是锐意“变”,还是坚守“不变”?为此,学校校刊开辟了名为“指点江山”的时评专栏,让同学们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提升认识、明确使命。
请结合上述内容,选取一个或几个方面,联系实际,积极撰文投稿,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50字。
第十五中学校高2021届第7次周考
- 21 -
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由其所处的地域决定的”表述绝对化,由原文首句可知,除了“地域差异”外,还有地理环境、族群分布、文化区隔等都会影响文学活动,从而影响作家的创作个性与风格;C项,“前者的作品比后者的作品风格更鲜明”错,原文第二段只是提到两种不同的风格,并没有指出谁的风格更鲜明;D项,据原文末尾句“可能由此加剧全球化时代文学语际交往的挑战性”,可知“在全球化时代将逐渐消失”错。
2.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项,“正面和负面思维影响”错,文章并无正面和负面之意,只是客观阐述某种观点。
3.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一种文化只有找到最能解释自己的另一种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曲解文意,原文末段为“只有通过另一种文化的视点,一种外国文化才能完整地、深刻地表现出来”。
4.A 【解析】真正的“异见者”生产和传播的信息,不一定会引发网络舆情危机;对照原文“部分以异见者身份参与话题讨论的网民群体” ,也存在范围的差异和真假的不同。
5.C 【解析】 A项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部分网络空间话语具有上述特点,从“一些群体”可以看出: “具有”表示已然时态,文中“渴求”表示未然时态,两者不同。B项错在“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所谓的个性化定制下隐藏的却是高度同质化的信息来源”可看出实际上并未能“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D项“政府应该打压网络空间上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属于无中生有。
6. (共6分)
(1)公众:①提升媒介素养,全面认识网络媒体的利与弊;②理性、客观、全面对待网络媒体,不盲信,不偏执。
(2)政府:①加强网络空间治理,依法禁止不实信息的传播; ②健全网络对话沟通机制,满足受众的合理诉求;③创新主流价值观在网络空间的传播与引领。
(3)媒体:①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履行媒体责任,发挥媒体积极作用。②积极探索满足受众获取有用信息的技术。
7.A [解析]A项,错在“作为故事的线索,也串联起了小说的情节”,庙里的男人不是故事的线索,情节也不是围绕着他来展开的。
8.①杨福亭帶阿世采药时走进破庙、见到庙里的男人而恐慌,是有预谋的行为,目的在于引起阿世的疑惑。②庙里的男人到破庙中生话,见到阿世后引诱他赚大钱,是有预谋的行为,目的是试探阿世的品格。③杨福亭在阿世出庙时与之相遇,是有预谋的行为,目的是在知道试探的结果后说明真相。(每点2分)
- 21 -
9.特点:情节发生逆转,既在读者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呈现一定的戏剧性特征。(2分)
艺术效果:①结局出人意料,引发读者对小说内容的思考,凸显了正直为人、博爱众生、注重医德传承的主旨:②结局完善了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使读者理解了人物的所作所为,从而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印象;③与前文相呼应,避免了平铺直叙、一览无余,造成尺水兴波的艺术效果,产生了强烈的阅读冲击力。(每点2分,任答两点可得4分,意思对即可)
10.D (本题中划线句的意思是“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先务”的意思是首要的事务,“引用凶邪”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务”和“引”之间断开,排除AC;“使天下之人”,意思是致使天下的人,属于动宾短语,所以应在“使”前断开,排除B。)
11. C (C项,“领”,兼任,指以本官兼较低职,同样意思的还有“判”,而“摄”指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
12. B (B项,“因为旱灾,被罢免官职”错误,原文“久之,以旱引去”,可知旱灾时,王安石是自己引退。)
13. (1)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俄”,不久;“终”,一直到,直到;“起”,就职。大意2分。)
(2) 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垂”,将近,快要;“何如”,怎样,怎么样;“恸”,十分悲痛。大意2分。)
参考译文:
(甲)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
不久王安石担任直集贤院,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就职。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得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
- 21 -
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其八年。
(乙)
史作者评论:朱熹曾评论王安石“以文章、节操品行享誉一世,更突出的是以崇尚道德、经世济民为己任。承蒙宋神宗恩遇,官至宰相位,世人才有机会得以景仰他的才干作为,本来,社会或许可以重新见到唐尧、虞舜及夏禹、商汤、周文(武)王时期的那种强盛。而王安石竟迫不及待地将财物货利、征战作为国家首要的事务,任用凶邪小人,排挤忠良正直之士,狂躁冒进,致使天下的人,忧愁不安丧失了安居乐业的平和心态。最终导致众多奸邪小人相继为虐,贻害社会(毒害流传天下),到了崇宁,宣和年间,祸乱达到了极点。”这种观点是社会共识。当时宋神宗打算任命宰相时,问过韩琦:“王安石怎么样?”韩琦回答说:“安石当翰林学士则才学有余,而担任宰相身处辅弼的地位则不可。”神宗没有听取这个意见,还是用王安石为相。悲哀啊!这虽然是宋朝的不幸,也是王安石本人的不幸呀。
(丙)
如果是在夏商周三代之后寻求完美的人,差不多只有王安石能够担当这个盛名。悠悠千年,偶尔产生一个伟人,这是国家历史上的荣光,国内百姓应该买丝线为他绣像或者给他铸像来祭祀他。距离王安石死到现在,将近千年了,在这千年之中,国民怎样看待你,我每次读宋史,都要放下书悲痛万分。凭借世间少有的杰出才能,却蒙受世人的诟骂,时代变迁,罪名却没有洗雪,在西方有克林威尔,而在我国有王荆公。
14. C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综合能力。C项,“对友人范仲淹、杜衍遭贬而抒发了同情之心”错误。这首诗借咏画眉抒发了诗人贬官外任后的忧郁情怀,表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自由生活的热切愿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压抑人才的种种拘系与禁钢的强烈憎恶和否定。表达的情感主要是对自己,而非友人。故选C。
15. 示例1:①作者羡慕“画眉鸟”在林间的自在飞行,不受任何羁绊; 然而笼中的画眉鸟失去了自由,必然比不上林间自在的画眉鸟。②作者表达了对不受羁绊的向往,也表达了对朝廷中保守派的不满。
示例2:①“画眉鸟”千啼百啭,在林间上下翩飞,其自由自在的特点,实则与诗人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的处境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读自由的向往。②金笼”虽美,却不如“林间”自在,实则表达了作者对“金笼”一般看似富贵实则羁绊的仕途的无奈与厌倦。
示例3:①诗中的笼中画眉鸟意象就是作者的化身,金笼象征官场,树林象征隐居之地。②作者借不同环境中的两种画眉的对比来表达对官场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象及情感的能力。诗歌
- 21 -
前两句写景:画眉鸟千啼百啭,一高一低舞姿翩翩,使得嫣红姹紫的山花更是赏心悦目。后两句抒情:看到那些关在笼里的鸟儿,真羡慕飞啭在林间的画眉鸟,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也要了解的是,作者欧阳修此时因在朝中受到排挤而被贬到滁州,写作此诗的心情也就可知了。前二句,通过声音与色彩的对比,突出了林间画眉鸟的自在飞行,不受任何羁绊:画眉鸟自由自在,鸣声婉转动人,其生存环境又是那样美好。作者这种写法的真正用意,在于和后二句构成鲜明的对比。后二句将“金笼”与“山间”的对比,而“金笼”虽美,却不如“林间”自在,实则表达了作者对“金笼”一般看似富贵实则羁绊的仕途的无奈与厌倦。诗中的笼中画眉鸟意象就是作者的化身,金笼象征官场,树林象征隐居之地。“锁向金笼听”远远不如“山间自在啼”的歌声优美,其原因就在它受到拘禁,失掉了自由。这样,“锁向金笼”四个字,使得“笼中的画眉鸟”与“林间画眉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诗人由此抒发了深长的感慨,呼唤自由,歌唱自由,追求自由,使自由成为全诗的主旋律。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对照分明,反差强烈,有利于突出诗歌的主旨。
16.(6分)(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
(2)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17. C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
原句,“人口”是主语,和“出现现象”“制造问题”搭配不当,应改为“流动人口高度集聚形成的主客替代现象及其潜在的矛盾问题”。A项,“使高度集聚流动人口形成了……”句式杂糅。应改为“流动人口高度集聚形成的主客替代现象及其潜在的矛盾问题”。B项,“由流动人口高度集聚”缺宾语,且与下文衔接失当。应改为“流动人口高度集聚形成的土客替代现象及其潜在的矛盾问题”。D项,“主客替代现象及制造的潜在的矛盾问题”缺主语。应改为“流动人口高度集聚形成的主客替代现象及其潜在的矛盾问题”。
故选C。
18. B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 21 -
第一空,异样:不同寻常的、特殊的,多形容眼光。另类:与众不同,多是年轻人的事,是率意直为。语境说的是本地人用特殊的眼光看流动人口,故选用“异样”。第二空,平衡:指矛盾暂时的、相对的统一,使之谓保持平稳。权衡:使事物在动态中维持平衡的状态,更具有主观色彩,比喻衡量、考虑比较。语境说的是城市的管理者要使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的冲突趋向平稳,故选用“平衡”。第三空,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与“义务”相对。权力: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语境说的是保障流动人口在各方面所享有的权力和利益,故选用“权利”。第四空,精细化:侧重精密、细致;精准化:侧重准确、精确。如时间概念中精准或空间位置上的准确。针对语境说的“对激增的人口规模、复杂的社会结构和多元的阶层、主体、诉求”,社会治理要更细致,故选用“精细化”。故选B。
19. 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句的连贯性的能力。
本题的关联词语“不仅……,更是……”时递进关系的复句,而且“艺术”高于“技术”,所以应先说“技术”,后说“艺术”,这样就排除A、B两项。然后考虑词语“出发点”和“归宿点”的顺序,“出发点”先于“归宿点”,所以应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样就排除C项。 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20.(6分)
(1)画面上是一位身材高大壮实、器宇轩昂的男子站在一道比他低了许多的打开的门前,门外展现的是蓝天白云,阳光普照的美景。画的两边写了一句话:有些时候,你需弯下腰来,才能迈过一道门坎。(4分)
(2)人生的某些时候需要妥协。(意思对即可)(2分)
【解析】本题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描述画面,一是概括寓意,都是漫画常考的题型。描述的时候,首先看漫画由几部分组成,主体是什么,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内容描述出来即可。这幅漫画由三个部分组成,男子、门、文字的注释;可以按照男子、门、文字的内容这一顺序来描述。概括寓意,有文字注释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注释;没有文字注释的时候,要重点关注漫画变形夸张的部分。
21. 5分
能有效隔离病毒、制造简单、使用方便的伍氏口罩在东北防控鼠疫中一战成名。或:伍连德发明的“伍氏口罩”能够有效隔离病毒。它制造简单,使用方便,在东北防控鼠疫扩散过程中一战成名。(要点4分,句意通顺连贯1分。)
22. 审题立意
- 21 -
本题具有时评写作的特点,侧重于写作的思辨性,符合近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趋势,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完成特定的任务、解决特定的问题时,展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该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和要求三部分组成。考生应读懂“材料”含意,进入“情境”,接受“任务”。材料中的某些词句暗示了考生思考以及立意的方向,依据这些词句,考生不难推知该材料的命题意旨。
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①“以变应变”:以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锐意“变”——洞悉国际风云,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应变能力,增强改革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②“以不变应万变”;以有利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为目的,坚守“不变”——民族自信,保持定力;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热爱国家,守望家园,爱国爱民,奋发有为;做好自己,坚信未来……
③综合、辩证立意,有“变”,也有“不变”:核心观点同上。
注意向“指点江山”时评专栏投稿的写作任务,写成议论文为宜。
好标题示例(部分来自考场佳作,部分来自央媒时评)
(1)时代变,我亦变 (2)顺势善变,经久不息 (3)大变局中,顺时而变 (4)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5)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人民日报评论) (6)明者因时而变 (7)善于变革,勇于突破 (8)识变求变应变(人民日报评论) (9)打好应对大变局的主动战 (10)变通革弊,顺势应时 (11)变则通,通则达 (12)察变者智,驭变者赢 (13)迎风而行,处变不惊 (14)志不改,道不变 5)沧海桑田,守护心灵的月亮 (16)保持追梦的姿态 (17)时移世易,追求不改 (18)时代向前,初心不渝 (19)秉持初心,寻梦未来 (20)迎变而上,行稳致远 (21)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22)在大变局中,请理性沉着 (23)手把红旗旗不湿 (24)把握转型时代的变与不变 (25)应对大变局,砥砺大担当
作文示例
大变局中,我自“不变”
常言道:“不通则变。”这话讲得很有道理,譬如行路,我们都不愿步入穷途,一旦此路不通,就要另择去处。但如果明明路是通的,方向是对的,就莫管它风云莫测,就需要沉着辨识,冷静以对,以不变应万变,或许走出个柳暗花明,大路朝天。
【简评:开篇切题,不蔓不枝,亮明中心观点。】
- 21 -
时下,确实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今天的繁华似锦可能是明天的枯枝败叶,今天的前头病树可能是明天的万木逢春,今天的十里春风可能是明天的凛冽冬风,今天的风雨雷霆可能是明天的风和日丽。时移世易,不止不息,这是自然的规律。但我们如果闻风而“变”,乃至“变”不择路,那么,迟早会被大风卷进深渊。
【简评:照应材料,以形式整饬的比喻句,形象描述世界之“变”。】
当大风来袭,如何看清了,辩明了,如何站直了,坐稳了,可见智慧,亦显精神。“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柳宗元的“不变”,任凭外界风云涌动,一身孤高不变;“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谭嗣同的“不变”,面对诱惑与威胁,心中操守不改;“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是黄旭华的“不变”,他埋头苦干,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简评:紧承上文,自然过渡,以简例组合拳,叩击“不变”的核心。】
是的,我们需要有“不变”的勇气,“不变”的定力,“不变”的信心。所谓“不变”,是指守住可贵的初衷,葆有优良的品质,相信自己的选择。如果定力没了,初心变了,就容易在所谓“以变应变”的“明智”中迷失自我,做了无头苍蝇。
【简评:继续强调“不变”,并阐释“不变”的内涵。】
你看,我们很多企业,忙着追逐热点,炒作概念,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往往顾此失彼,走向衰落。华为坚守自己的阵地,打造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以静制动,却赢得了尊重与生存空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颜色革命……世界格局剧烈震荡,这都让我们意识到:面对浪潮汹涌,我们需要自信的心态,需要刚毅的坚守,手把红旗旗不湿,我们相信会是最后的赢家。2020庚子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国人的心何曾没有忧惧与激荡?但我们秉持“生命至上,共克时艰”的初心,守住了自己的家园和阵地,取得的胜利,令世界注目。
【简评:列举“企业”与“世界格局”的事例,多组正反对比论证,进一步写“不变”的意义。】
改革到了深水区,我们的路上也是险阻重重。“行百里者半九十”,该是我们坚持的时候了。当然,我们“不变”,并非一根筋的无谓坚持,不是固守傲慢与偏见,也不是撞了南墙还死不回头。与时俱进还是不可少,不符合潮流的,不顺应大势的弊病,我们要及时剔除。
【简评:理性分析“不变”的涵义,体现作文材料中“不变”和“变”的思辨色彩。】
中国青年一代正在担起重任,面对危机四伏,噪音四起,当如鲁迅先生所云,“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要清醒认识到,“变”未必是捷径,“不变”可能是正道,而不落下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的笑柄。
【简评:末段落笔在“中国青年”上,重申观点。】
- 21 -
- 21 -
相关文档
-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2021-06-0620页
-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校2021届2021-06-0619页
-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2021-06-0518页
- 【语文】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21-06-0516页
-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2021-06-0514页
- 【语文】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21-06-0516页
-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2021-06-0418页
-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2021-06-0422页
- 【语文】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21-06-0315页
-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十五中学2019-2022021-06-0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