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1.50 KB
  • 2021-06-07 发布

江西省红色七校19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 23 江西省红色七校 2019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科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渊源和特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 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 文化道路。 中国汉字的最早起源与祭祀、巫术、占卜有关,代表了人与天、地、祢灵的沟通。一画 开天,二分阴阳,三为天、地、人,汉字体现的这种神圣性,实际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的汉字文化一脉相承。汉字从甲骨文、金文、演变到楮书、宋体,前后相继又特色鲜明 从李斯的小篆到许慎的《说文解字》,从毕的雕版印刷到淸代的《康熙字典》,中国文字文化 的演变有非常清晰的传承谱系。中国汉字成千上万,它的发生与发展有自身的規律性。汉字 虽以象形造字开始,但绝大多数是形声字,既表音又表义;汉字构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 但都有一个中心,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方块字。同时,作为书写性文化,汉字最能体现中国人 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真、草、隶、篆、行,五体变化,气韵生动。书法家的一笔一画,结 构章法,都有情感和个性因素在里边。中国汉字还具有地域性特点。一方面各地方言百花齐 放,多姿多彩;另一方面它又基于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这种方言和汉字加强 了人们的交往,促进了人们的感情。 然而,近一百年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 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他们认为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应该废除汉字走拼音化道路。从 20 世 紀 20 年代开始,就有人过渡地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倡导文字改革, 即推行简化字、推广汉语拼音方案。人们出发点是好的,但事实上,这两项改革的效果并不理 想。 中国汉字是否非要走西方拼音化的道路?笔者认为,汉字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它是中 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个性。与西方的拼音文字相比,它主要 是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集形、音、义三位一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简明、最形象、最丰 富的一种文字体系。况且,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历来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这种吸收 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是通过翻译融入中国文化,实现外来文化的中国化。如我们的许多日 常用语,如世界、平等、相对、清规戒律等都来自佛教用语。正是基于上述道理汉字与西方 的拼音文字不是谁优谁劣、谁取代谁的问题,而是各自在保持文化个性和文化特点的同时, 相互学习、借鉴和共同发展的问题。正如《礼记·中庸》讲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 2 / 23 而不悖”,《论语·子路》讲的“君子和而不同”。 (节选自汪振军《汉字传承与国家文化安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因为共同的文字表述获得了多样的统一性。 B. 汉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因而具有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C. 在作者看来,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倡导两项文字改革的效果都并不理想。 D. 结尾提及《礼记》《论语》中的名言,意在说明汉字不必走西方拼音化道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祈,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首先总述自已的观点,然后以“汉字文化”为例,逐层深入地展开论证。 B. 文章在论证中列举了人们迷失文化方向的一些错误认识,矛头直指外来文化 C. 文章具体阐述汉字的渊源和特点,为下文同西方拼音文字进行对比做好铺垫。 D. 文章结尾与开篇紧密呼应,并具体阐述了汉字走白己文化道路的原因和策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字有左右、上下、内外之分,但都有一个中心,可见汉字具有对称、平衡等特点。 B. 汉字可被称为世界最简明、形象、丰富的文字体系,其主要压素是形声字占绝大部分。 C. 如果认清了本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就能在文化全球化过中走自己的文化道路。 D. 中国文化可以向西方文化学习、借鉴,但是要以保持本国文化个性和特点为前提。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 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 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中国汉字因为方言而多姿多彩”概 括不准确,文章认为,汉字具有地域性有两个原因,一为方言的多姿多彩,一为共同的文字 表述使方言能获得多样的统一性,这样使汉字因为融入了方言而具有地域性特点。B 项,“汉 字最早起源于祭祀、巫术、占卜”概述不准确,“因而”强加因果。C 项,“用拉丁字母取 代汉字”并未实行,所以也谈不上“不理想”。故选 D。 点睛: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 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 3 / 23 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 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 有依据。B 项,“矛头直指外来文化”概述错误。文章第三段论及“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 一些人迷失了自己的文化方向,丧失了应有的文化自信和理性认知”,可见矛头指向的是 “在外来文化冲击中送失自己文化方向的人”。故选 B。 【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 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 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 项,表述不合逻辑,根据文中第一 段内容“认清中国文化的渊源与特点,才能认清中西文化的差别”“从而在文化全球化的过 程中保持应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走自己的文化道路”分析可知,“认清中国文化的渊 源与特点”并非“走自己的文化道路”的唯一条件。故选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永不掉队 谢志强 1947 年冬,秦山第一次听见方歌唱歌。 团长命令:“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把脚磨破了。渐渐地 落在急行军的队伍后边。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方歌站在路边的一个小土坡上,齐耳短发,她旁边还站着两个女兵,是师文工团的团员. 秦山踏着歌声,赶上了队伍。 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秦山身负重伤,被送到野战 医院。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来医院慰问伤病员。 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 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 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了。 秦山家境穷困,爹娘却供他上学,念到初中,日本鬼子来扫荡,他就参了军。他受过五次伤, 4 / 23 这一次伤得最重。他说:一颗炮弹把我炸飞了。 方歌说:我见过你,看不出,你还是个英雄! 1948 年,秦山调进了王震所在的部队,当了独立旅某连的连长。挺进西北,开赴新疆---- 新疆和平解放 翻过祁连山,秦山第三次听见了方歌唱歌。 方歌所在的文工团跟秦山的连队在一起宿营。女兵很惹眼。秦山看见了方歌,风撩着齐 耳短发,像水边的垂柳。 秦山的心里奏起旋律。茫茫戈壁荒漠,一眼望不到尽头。 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 秦山站起来,走过去,说:你咋知道我在唱……我一点也没唱出声音呀。 方歌说:我似乎听见了一个旋律,有谁起了个头。 部队来到了南疆重镇阿克苏——驻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开始垦荒。 秦山第四次遇见方歌,是在团部。他乐了,说:是要来慰问一下我们了,戈壁荒滩听了你们 的歌声都会开花呢。 方歌说:这一回,是调到你们这儿了。 1952 年春,秦山独自骑马,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进入了沙漢。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 开垦一个新的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漢。 起了大沙暴。沙漠似乎要作弄一下英雄。两天里,风沙铺天盖地,仿佛真的要叫他进去出 不来。风一停,沙一落,像是什么事都没发生,沙漠异常美丽,移动过的沙丘,那纹路,如同水的 波纹。沙漠总是将进入它上边的物体含而不露地收藏起来。 幸亏有一棵枯死的胡杨树。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千,沙子已埋到他的腰。胡杨树仿 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 打电话给团部。方歌带了团部的两个女兵赶来,其中一位是女医生秦山像胡杨树一样, 一动不动。 方歌和女兵含泪唱歌,唱沂蒙山小调。 秦山是山东籍。但他对家乡的歌也没反应。 女医生听不见秦山的心脏跳动了,就用一块白布裹住秦山。 教导员拿来了军旗,盖到秦山的身上。 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嘁;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歌。 地窝子里一片宁静。 5 / 23 歌声响起: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 在阳光中飞舞。 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 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 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 (节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 年第 10 期)。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 秦山负伤醒来之后,“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这一细节写成了一个战斗英雄坚 定、乐观的情怀。 B. 翻过祁连山,“秦山心里奏起旋律”,“方歌突然唱起歌来”,说明两个人内心已经有了 难以言说的默契 C. 作者通过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方歌在面对生命“湮灭”的秦山时内心的悲痛,写得极富 感染力。 D. 文章结尾为闲笔,虽对前文做了补充交代,但对主旨帮助不大,可删除。 5. 小说以“秦山听方歌唱歌”谋篇布局,这样安排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6. 这篇小说洋溢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4. B 5. ①从情节上,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②从形象上,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的美好形象。 ③从主旨上,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主旨。 ④从效果上,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具有可读性。 6. ①英雄主义。不惧牺牲,战争时期,用双腿跑过汽车轮子,五次受伤;勇于奉献,新中 国建设时期,垦荒中,不畏恶劣条件,独自深入沙漠。 ②浪漫主义。歌声唤回生命,秦山受重伤时,方歌用歌声唤醒了他;歌声催生爱情,在共同 的革命理想中,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 【解析】 【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 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 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6 / 23 A 项,写出“坚定、乐观”错,理解拔高;C 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可知,还有语言描写。D 项,既是对前文的补充交待,同时通过写后人难以忘怀的追忆,表达了对前辈的崇敬,深化 了主旨,不能删除。故选 B。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 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 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 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 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 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答题一般先答出结构上的特 征,然后分析效果。效果一般从情节的推进、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主旨表达等角度分析。此题 分析的重点是文中谋篇布局的特征,从情节上看,以歌声为线索,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结 合文本内容“方歌扑过来,揭掉军旗,打开白布,向秦山嘁;我们早就讲好了,来,让我给你唱 歌。地窝子里一片宁静……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 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分析可知,展示了人物献身革命事业、追求爱情 的美好形象。结合“于是,他听见了那支歌:‘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 阳……’”“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过来。歌声飞进了他 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方歌突然唱起了歌:向前向前向前……”“歌声响起: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渐渐地,所有的人都跟着方歌唱了起来。阳光从地窝 子上边的天窗照进来,沙尘像音符,在阳光中飞舞”等内容分析,歌声多次出现,一步步强化 主旨;增添了故事的传奇色彩。 【6 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探究的对象是文中的“英 雄主义”“浪漫主义”,答题时要具体指出在文中的体现,注意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不 能脱离文本内容。如结合文本内容“‘我们的两条腿要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秦山穿草鞋, 把脚磨破了……部队准时到达了指定的地点,堵住了敌人的退路,激战三天”“他受过五次 伤,这一次伤得最重”分析可知,不惧牺牲;结合“他打算建立一个新的连队,开垦一个新的 荒原。按他的说法是,大口啃一块沙漠”“找到秦山的时候,他搂着树千,沙子已埋到他的腰。 胡杨树仿佛缩短了一截。秦山的嘴里灌满了沙粒,几乎没了脉搏”分析,勇于奉献。都体现 7 / 23 英雄主义的一面。结合文本内容“秦山在昏迷之中,仿佛又掉了队。他听见方歌的歌声,苏醒 过来。歌声飞进了他的里,他像在舔嘴唇,默默地跟着哼。医生对方歌说:你把这个英雄唱醒 了”“秦山的嘴唇居然动了。多年后,我了解到了各种版本的秦山和方歌的爱情故事。其中 一个讲述者是秦平沙,他是秦山和方歌的儿子,我们都是军垦第二代”分析可知,歌声唤回生 命,通过歌声他们产生了爱情,体现浪漫主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近日,教有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 “传承学校”),我市又有宁强县天津高级中学、南郑区城关小学、洋县青年路小学 3 所学校 入选。至此,我市已有 5 所中小学获“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称号。在全 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 信。 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 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依托当地人文环境和历史文化传 统,充分发掘传统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传承项目包括 戏曲、书法(篆刻)、民族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音乐、民族民间舞蹈等多种类 型,各级非物质文化遣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 积极探索开发校本课程。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以师资队 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遣传承人进校园开 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 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 (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 材料二: 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 8 / 23 材料三: 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然而,传统文化进校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 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兴趣淡、重知识,课时紧、难安排,有活动、不持久,家校分、不整 合……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 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 资仍很欠缺。”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 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 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在表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 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节 材料四: 传坑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震陶和感染,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最重要的,而学生精神 9 / 23 层面要想有大收获,就需要结合文化进校园来总结反思。基础教育是普及教育,也是普惠性教 育,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采纳师生中的“金点子”,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 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 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 “术”是形式、方法。两者同属文化的一部分,而“道”承載的是价值观体系,关乎世道人心。 抽去“道”,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 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不能仅仅停留在活 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入心入脑来内化。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 谐文化,师生爱校如家,学生才能爱护校园花草树木,不浪费水电;师生爱校如家,才能生生互 爱,尊师爱生。和谐校园的核心是师生关系的和谐。和谐一旦成为一种校园文化,就能激活教 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 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小学语文、历史教材中体现最多,如古诗词欣赏、历史典故等。对于 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 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互联网十”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 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书法(篆刻)传统手工技艺、民族民间美术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学校中构 建一种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 B.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只是比赛拿奖,校园文化活动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的机会和平 台。 C. 虽然属于理念及文化的内核、本质的“道”和属于形式、方法的“术”同属文化的一部 分,但“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和世道人心相关,比“术”更为重要。 D. 近年来,虽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遍地开花,但实践中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师 资缺、涵养浅,碎片化、不系统等问题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侧重介绍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 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的特点 10 / 23 B. 材料二表明,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较少,这有可能成为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瓶颈; 被调查教师都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 C. 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强调要从师资培训和课程体系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有 序推进中华优秀文化艺术教育。 D. 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从对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总结反思、建设和谐校园文化、整合现 有教材、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等角度,来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9. 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请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7. B 8. A 9. ①思想理念方面:要“道”“术”并重,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大力营 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和谐的校园文化。②课程设置方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发校本 课程,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③师资培 养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④资金保障方 面:筹集专项资金,利用网络资源,以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实现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解析】 【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 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 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B 项,结合文本内容“校园文化活 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 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分析可知,“不只是”曲解文意。故选 B。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 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 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 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 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 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 的选项。 【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 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 11 / 23 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 题干的选项。A 项,结合材料一内容分析,“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偷换概念,原文“在 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并分别介绍了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 传承学校的特点”曲解文意。故选 A。 【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 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如何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结合文本内容分析。 结合“以辐射带动为拓展,既要带动周边学校,又要辐射社区文化建设。以成果展示为助推, 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 面。‘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分析可知,要“道”“术” 并重,找准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心和支撑点。结合“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 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分析可知,课程设置方 面,整合现有教材,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形成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结合“以师资队伍建 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遣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 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分析可知,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教学传承项目教学 活动。结合材料二的表格及“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 的‘短板’”分析可知,筹集专项资金,利用网络资源,提高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蓍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 府司马。神龙初,为吏部侍郎,以母丧解。服除,为晋州刺史。睿宗立,以故属拜黄侍郎,兼修 国史。 会造金仙、五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 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啼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 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 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 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順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萁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 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颙颙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 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 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厌于中国为患 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虛窥犯亭鄣复何以防 12 / 23 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 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 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黃门监改 紫微令。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罢政事。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璟闻而叹曰:“叔向古 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 /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B.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 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C.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 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D. 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则顺伏则骄逆/月满/骑肥若乘中国饥虚 /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第”是科举考试录取考选进士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 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 “服除”是古代丧礼仪式之一,即除去丧礼之服。亲族中,按五服制度,各人所服及服期不 同,除服时间亦先后不一 C. “赠幽州都督”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赐死者以官爵或荣誉称 号,也可追赠” D. “谥号”是古代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平民等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 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考中进士后 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吏部侍郎等职 B. 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进凍。他针对给公主造道观而劳民伤财一事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 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13 / 23 C. 魏知古忠于朝廷,敢于揭发。魏知古得知窦怀贞等将阴谋乱国,就秘密地揭发了他们的阴 谋,终使窦怀贞被杀,他被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 D. 魏知古深受赏识,屡受封赏。他先因皇上赞赏他耿直而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后在担任侍中期间,多次受到封地、财物的赏赐。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 (2)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 【答案】10. A 11. D 12. B 13. (1)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 议论纷纷。 (2)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 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久”修饰“患”, 排除 B 项、D 项。“月满”“骑肥”是并列的,“窥犯亭鄣”的主语应该是“突厥”,结合 句意分析,排除 C 项。句意: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 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一旦时机成熟兵强马壮,如果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 又如何防备呢?”故选 A。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 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 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 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 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 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D 项,朝廷 不会给平民封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 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 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故选 D。 14 / 23 【12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 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B 项,“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错,应是“他 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故选 B。 【13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 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 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乖”译为违背;“之”,助词, 的;“崇”译为注重、推崇;“藉藉”译为议论纷纷、众口喧哗等。(2)“恨”译为遗憾; “手敕”译为手诏;“旌”译为表彰、表扬;“节”译为节操。 【点睛】参考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 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神龙初年,担任吏部侍郎一职,因为母亲去世而解职。守孝期满, 担任晋州刺史。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 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 ‘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 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 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 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百姓心里动荡不安,众人议论纷纷。陛下为民父母,想 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 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 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 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 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 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天下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 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一旦时机成熟兵强马壮,如果乘中原饥荒,窥 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 15 / 23 给予表扬,并且赏赐五十匹布帛锦缎。第二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 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 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 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与姚崇 不和睦,改授工部尚书,罢除参知政事的宰相职位。开元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 宋璟听说后感叹道: “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 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辛弃疾 千峰云起,骤雨一霎儿价①。更远树斜阳,风景怎生图画?青旗卖酒,山那畔别有人家。只 消山水光中,无事过这一夏。 午醉醒时,松窗竹户,万千潇洒。野鸟飞来,又是一般闲暇。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 旧盟都在,新来莫是,别有说话? 【注释】①一霎儿价:一会儿的功夫。“价”作语助词。②《列子·黄帝》记栽:“海上之人 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沤鸟皆从汝游, 汝取来,吾玩之。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多用以表示厌恶机心。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首词的上阕首写云,次写骤雨,再写放晴,写得颇有季节特点,特别是“骤雨一霎儿价”, 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夏日阵雨的特点。 B. “青旗”二句,作者由近及远,又由大到小,层层推进,富有吸引力。既交代了作者的去处, 又点出闲居生活的百无聊赖,别有一番风致。 C. “只消”这两个景中生情的句子,作者说只想在山色水光中度过这个清闲的夏天,既用以 收束上阕的书写闲情,也作为下阙景物描绘的张本。 D. 下阕是作者设想在此过生活的情景。作者酒醉之后,在这里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只见窗外 松竹环绕,气度萧洒脱俗,十分幽雅 15. 词的下阕“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二句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拟人的手法。说白鸥“觑着人”,似乎用眼偷觑观察人;说白鸥 “欲下未下”,形容它狐疑不决。将白鸥人格化,形象写出了它胆怯、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 ②运用典故。白鸥是最无机心的禽鸟,古来多用此典以示厌恶机心。如今说白鸥也不相信作 16 / 23 者,抒发了自己在官场上受猜忌的遭遇。 【解析】 【14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 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 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 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C 项,结合词内容分析可知,应该是上阕“景物描绘”、下阙“书写 闲情”。故选 C。 【15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 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 作用。“却怪白鸥,觑着人欲下未下”,紧接着由“野鸟”带出白鸥,由景入情,写得十分 自然。作者用了“鸥盟”的典故。鸥盟即是隐居者与鸥为伴侣。意在表明自己决心归隐,永 与鸥鹭为伴。“却怪”二句极显诙谐,旧友白鸥怎么啦?觑着词人欲下不下,若即若离。将 白鸥人格化,形象写出了它胆怯、犹豫不决的心理状态。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 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 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 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 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 应、托物言志等。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三峡》中,________________ 句描写了两岸重叠的悬崖峭壁雄伟的情状,若不是在正午 半夜从侧面烘托了山峰的幽深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诗人饱经沧桑、 年华已老、因病戒酒的境况 (3)《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 句诗人运用多个动词写出弹奏琵琶的手法,同时也从正 面体现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________________ 则运用自然环境描写,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 技艺高超。 【答案】 (1). (1)隐天蔽日,不见曦月 (2). (2)艰难苦恨繁霜鬓, (3). 潦 17 / 23 倒新停浊酒杯 (4). (3)轻拢慢捻抹复挑 (5). 唯见江心秋月白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 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 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 “蔽”“霜”“潦”“拢”“唯”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 思。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西安的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 ,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 工坊前,看得出神。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 纸上,一幅牛耕图 ,在日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 特色产品……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一大唐工坊”。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 世界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 如磨。”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两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 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难道 2000 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秦始 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 核工匠技艺。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 工艺如何 ,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丝绸,( )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变得强 烈。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 40 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果。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 群 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 说。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络绎不绝 呼之欲出 推陈出新 卓尔不群 B. 不绝如缕 惟妙惟肖 推陈出新 特立独行 C. 络绎不绝 惟妙惟肖 革故鼎新 特立独行 D. 不绝如缕 呼之欲出 革故鼎新 卓尔不群 18. 文中画横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 18 / 23 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B. 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向来自世界各地 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C.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世界 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D.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与游客进行零距离互动,向来自各地 的游客表现中国的匠人精神。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匠人的初心始终是追求精益求精的匠心 B.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们的终极目标 C. 匠人们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其终极目标 D. 精益求精的匠心始终是匠人的初心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 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连续不断。符 合语境。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不能形容人来来往往不断。句子强调的是人来人往,故不合语境。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 仿得非常逼真。不符合语境。呼之欲出:形容画像非常逼真,似乎一叫就将走出来,泛指文 学作品中人物的肖像十分生动。也指某件事即将揭晓或出现。符合语境。推陈出新:去掉旧 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此处形容工料、工 艺,符合语境。革故鼎新:去掉旧的,建立新的。多指改朝换代或重大变革。不能用来形容 “工料”“工艺”。卓尔不群:优秀卓越,超出常人。符合语境。特立独行:保持独特高尚 的品行,不随波逐流。此处没有“随波逐流”的意思。故选 A。 【18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 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 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 度不大。文段画线的句子中,“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语序不当,“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 19 / 23 客表现……精神”搭配不当。A 项,语序不当,“零距离”应放在“互动”之前。B 项,成 分残缺,主语残缺,应在句首加“活动”。D 项,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展示”。 故选 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 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 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 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 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 组词。 【19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 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 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 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从语意连贯程度上看,本段强调的是“匠心”,而 不是“匠人”,而且括号前说的是玉器、青铜器和瓷器丝绸,所以括号内的文字应以“匠心” 为陈述对象,由此排除 A 项、C 项。B 项、D 项的区别在于“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对于“历 朝历代”的匠人而言有些空洞,所以,“初心”比“终极目标”更贴合文段意思。故选 D。 20.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情境一 某杂志上有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家中备下薄酒…” 情境二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 哥,那我就笑纳了。” 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 琼枝,我都领略过 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 日以来的多场豪雨,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 回住地。 20 / 23 【答案】(1)“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 (2)“笑纳”改为“收下”。 (3)“光顾”改为“游览”。 (4)“豪雨”改为“暴雨”。 (5)“可望”改为“有望”。(广播不能出现谐音)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从病句、词语以及语言的 得体与否等角度综合考虑。语言要符合表达者身份和接受者的接受因素;语言表达能符合特 定的场合、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考试题型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 场合相配、依据语境进行角色转换、书面语与口头语的转换等。“乔迁”,祝贺别人迁居或 升官的话,不能用于“我“搬家;“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不合语境 内容;“光顾”,敬辞,称客人来到,商家多用来欢迎顾客,语境为表示多次到滨河游园游 玩,不合语境;“豪雨”“可望”和“好雨”“渴望”谐音,不符合电台新闻广播稿的要求。 【点睛】第—,恰当利用词语的感情色彩。现代汉语中不少词语的褒贬色彩很浓,利用得好, 不但语言得体,还能产生极好的表达效果。有时还可以故意改变词语的褒贬色彩。第二,正 确使用书面用语和口语。书面用语比较庄重正规,口语比较平和亲近,它们不分孰优孰劣, 只是应当使用在不同的地方。第三,正确使用敬辞和谦辞。对上级、长辈等应当使用敬辞, 把敬辞用在自己身上就很可笑;谦辞要用在自己身上,把谦辞用在对方身上,就显得不尊重 对方。第四,正确选用传达话语的手段。要根据不同的表达目的选用不用的传达话语的手段。 第五,根据场合、对象准确遣词造句。 21.下面是介绍“端午节”的思维导图,其中有几处空白,请根据图表内容,合理推断,在 空白处填入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1 / 23 ⑤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农历五月初五 (2). ②起源(或:由来、来由) (3). ③别称 (4). ④习俗 (5). ⑤划龙舟(或挂菖蒲、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等其他端午节活动均可) (6). ⑥影响(或:价值) 【解析】 试题分析: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是一种将思维 形象化的方法,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题干要求介绍“端午节”的 思维导图,根据图表内容,补写出其中的几处空白,合理推断。端午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 重要部分,对此要有一定的了解。另外本题结合高考推断题型,利用图标来考查学生的逻辑 思维能力,难度并不太大。①空白对应的是“时间”,考生只需知道端午节的农历时间即可。 ②空白根据图中“纪念屈原、曹娥、伍子胥等不同说法”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起源。③ 空白根据图中“龙舟节、五月节、五日节、诗人节”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别称。④空白 根据图中“赛龙舟、包粽子、饮雄黄酒、系彩线”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习俗。⑤空白根 据图中“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推断,对应的是端午节的影响。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节期间,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这些话语引人关注: ①我喜欢上海,它有国际视野和大都市气息。 ②老家很漂亮,又有新政策支持,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伴家人。 ⑧我哥在国外,好几个春节都没有回家了,父母一直念叨。 ④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有点跟不上。 ⑤我想接爸妈和孩子到城里生活可爸妈不愿意离开家乡。 身处大发展的时代,作为“00 后”的你读了上面材料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的两三 条话语为基础确定立意,表达你的人生愿景。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例文】 于繁华处诗意栖居 观京华烟云,赏开封古都,城市的繁华大气让人心生向往。泛舟秦淮,西子湖畔,平凡的烟 火气却更贴近人心。以人为本养都市之气,让人文与发展齐飞,繁华共优雅一色。 大城市犹如时代明镜,既见证着个体的逐梦之旅,也折射着时代发展的弊病。城市,以国际 视野包容人才,以规则秩序塑造格局,以都市气息点亮万千梦想。让个人价值与城市发展乘 22 / 23 风前行。但,原子化的城市人际疏解了温情,空巢青年的孤独亦是时代痛点。快节奏与压力 蚕食着个体的幸福感,繁华的幻景与生活困境如影随形,难道城市只是资本与建筑的集聚? 非也!城市的竞争高压与生活成本固然严峻,但以人为本的设计亦能让都市洋溢人文气息。 纽约的中央公园以四时美景与都市同呼吸,市民于摩天大楼间也可采撷一份盎然绿意;翡冷 翠的古建筑壁画保存至今,走近艺术殿堂便可一览灵心慧意;杭州西湖享誉千年,现代便捷 的基础设施又可给予市民舒心之旅……时间沾染了人的呼吸便成了历史。建筑熏染了人间烟 火便成了文明,当城市吸取了以人为本的理念,繁重的压力也可得到释放,快节奏也挡不住 诗意的绽放。 作为千禧之年出生的新一代,青年对城市的期盼、对个人价值的实现已有新的理解。周国平 笔下“现代人只能从一杯早茶品尝出原野的新绿”,王开岭笔下“蛙声消亡,荷塘寂寥”的 古典之殇不是我们的愿景。正如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对人类需求的精准分级,青年人对城市空 间的愿景也正转向升级——城市,要有快的便捷,也要有慢的优雅;既是奋斗拼搏的新起点, 也是安身立命的港湾。大都市需要有人文关怀、精准管理呵护新一代的获得感。 城市以人为本的精准设计与管理固然成本高昂,但又何尝不会反作用于城市的深度发展呢? 成都建立交通便捷、风景优美的云栖小镇,吸纳人才扬起西南创新潮流;北京工业旧址化身 艺术工厂,减排除霾的同时亦捕捉到文化产业的生机。其实,城市与人并非简单的依附、容 纳关系,二者实为共生共荣的一体。城市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一直与居民的幸福感并肩前行。 新一代青年的胸怀与心态,始终与城市的人文气息密不可分。 生于千禧之年,乘发展之风,愿城市以宏大格局意识容细微之美,愿青年于繁华中诗意栖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要求从给出的几个句子中选取两三句确定立意 行文,首先明确几个句子的内容,第一句肯定都市的生活,第二句体现的是乡土情结,第三 句是出国的弊端,第四局是都市的压力,第五句是父母的要求。可以自由自合,如第一句和 第四局组合谈论都市的生活,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谈论都市和乡村,第二句和第五句谈 论乡土情结,第三句和第五句谈论工作和亲情等,行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 自己的身份“00”后谈自己的感触和思考,注意观点明确,结构清晰。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 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 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 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23 / 23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 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 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 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 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 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 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 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 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 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