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50 KB
  • 2021-06-07 发布

江西省南昌市二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校测(三)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南昌二中 2020 届高三校测(三)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 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 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 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 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艺”独特的内在美 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 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 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 “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坚决遏制疫情 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 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 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 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 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 感染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 礴力量。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 所未有。艺术的深度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 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 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 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 - 2 - 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 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 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 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 沉淀表达的问题,缘于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 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 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 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成 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 难本身的突发性、破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 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 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 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心灵、 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 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 选自李明泉《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光明日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 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精神。 B. 作者认为,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 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C. “抗疫文艺”扎根于现实生活,其创作必须客观描述、真实反映,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 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否则就是罔顾事实。 D. 在灾难刚刚来临的时候,文艺工作者因急于抗击灾难而创作的作品,会存在激情有余而审 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整体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问题,主体部分则运用并列结构提出解决问题的 办法,最后发出呼吁。 - 3 - B.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 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一点。 C. 文章从政策倾向、创作核心、创作原则、创作使命四个角度为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 指明了发展之路,论证有理有据,说服力强。 D. 第⑤段引用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从反面论证了抗疫文艺创作必须以客观事实为本,否 则就会失去艺术感染力。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抗疫文艺要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心百姓利益,在作品中融入生命关怀 和人性美善,才能发挥文艺作品特有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B. 艺术创作既需要以客观事实为本,书写符合生活的真实,也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酌奇”“玩华”。 C.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和群众心理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抗疫文艺 创作不应只停留在表象书写上,更应进行深度思考,创作出优质作品。 D. 灾难题材与其他题材的艺术创作不同,它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如在抗疫创作中,只有将 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题干指定材料的内容,尤其是对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 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下列关于原文 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是因为他们具有中国美学精神,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抗争的 精神”说法有误。结合文章第二自然段内容可知,不是因为文艺工作者具有中国美学精神, 而是要想深化“抗疫文化”书写,作品本身需要具备中国美学精神。 B 项,“要想进行‘抗疫文艺’创作,需要从……”说法有误。原文说“如何深化‘抗疫文艺’ 书写?笔者认为……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和提升艺 术表现水平”,选项表述对象错。 C 项,“不能因为艺术虚构而对客观事实有丝毫改动”说法有误。原文中说“以客观事实为本, 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现实……‘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理叙事与细微的客 - 4 - 观描述完美结合”,是艺术就要有创作虚构,选项说法太过绝对。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 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 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本题选“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强调了文艺创作会对社会和国家产生巨大影响。抗疫文艺宣传中国精神更是证明了这 一点”说法有误。“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段首,本段强调的是国家政策和社会 对文艺创作的影响。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 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 这类题目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 一项”。 D 项,“只有将个体感受融入到对国家与民族命运的思考中,才能讲好中国故事”说法有误。 原文中说“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中,深入到家国 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选项以 偏概全。 故选 D。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 (※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 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 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 性,还需仔细甄别。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 - 5 - 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 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 学问。 中医学理论体系约形成于战国至秦汉时期,“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中国古代哲学思 想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深刻 的影响。中医依靠中国传统哲学智慧的指引和自身经验的积累,提炼总结出了独特的医学理 论体系。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对人的生命、健康、疾病等医学重大问题的认识。“天 人相应”的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强调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顺应自然,人与自然的 融合共生。而阴阳五行学说是遵循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的辩证法思想,其推理体系 贯穿中医整个理论体系当中。辨证论治强调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通过中医四诊合参,由表 及里,由外及内,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必要的依据。在整个辨 证论治过程中,运用整体观来辨证施治,整体把握寒热属性,把人体当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 整体,体现了“人为贵”的人文精神。用整体观思想去理解人,去了解人与世界万物的关系, 倡导人的主体性作用。这些思维方式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一脉相承、同源同构。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阐述的不仅仅是医学理论体系,更承载了 深邃的哲学智慧。 (取材于李琳、胡志希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儒和医的关系在宋代已被高度强化,并生成“儒医”一词,“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 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者,谓之儒医,甚大惠也”。自此,由儒入 医、儒而兼医者成为一种潮流与趋势,二者关系密不可分。儒与医的结合激励着医者尽心尽 力救人性命,医之活人也诠释了儒学之大义的仁爱精神。 儒者无论何时何地,或富贵或贫贱,理想、信仰不可丢,这是儒生爱人、利民、济世的 根本动力。历史使命感与担当意识是儒者情怀的重要特征。医者活人、儒者济世,生命关爱 与人文情怀必须兼而有之。作为一名儒之医者,他要秉承济世情怀救治每一位病者;作为一 名医之儒者,他须以活人之术诠释儒家的仁爱精神。 儒学为中医奋勇抗疫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但更重要的是深受儒学浸润的人民大众对 源于自身传统的中医群体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信仰,进而生成心理认同,并在行为上对中医 治疫采取顺从与配合的态度。因此,儒学将中医与民众联结为一个浑然天成的抗疫整体,凝 聚成一股强大的抗疫力量,使其在抗疫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6 - (取材于王洪车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医日益受到国际关注,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逐渐被世人认可 和接受。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医条例》《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 的出台,以及国家财政对中医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些都为中医的国际化提供了较好的政 策环境,推动了中医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发展。 虽然如此,中医国际化仍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国中医行业国际化发展滞后的根本 原因,是我们的创新力度不够。加大创新是推动中医国际化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加大国外 布局模式的创新,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部门积极沟通合作,共同推动发展。其次,加快中医国 际标准的推陈出新,完善中医药行业“走出去”的顶层战略设计。此外,中医行业的国际化 发展必须要立足自身实际,加大中医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为更好的国际化奠定基础。 只有不断优化自身,中医行业才能更好地创新发展。具体而言,其一,要因势利导,加 大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如上海中医大学与产学研结合的单位协作,融合生物工程、电子 信息、仿生技术等,研发了中医智能手环、四诊仪、健康镜等。其中,中医四诊仪是一种智 能、便携的中医诊疗设备,集中医问诊、面诊、舌诊及脉诊于一体,并成功伴随中俄志愿者 结束 520 天模拟火星之旅。其二,中医还可以与很多产业联姻,共同发展,实现交叉领域的 业态创新。如发展中医药文化创意企业,推进中医药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打造中医药产 业链数据库集群,借助“互联网+”为中医行业提供全面、智慧的服务。要推动中医国际化的 快速发展,必须立足自身,充分利用科技创新、“互联网+”等机遇,为中医发展提供新的动 力。 (取材于刘辉的相关文章) 4. 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中医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的一项是( ) A. 研发中医智能手环 B. 520 天模拟火星之旅 C. 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D. 打造产业链数据库集群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综合性科学,其理论基础建立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入理解 上。 B. 中医论治强调用整体观去理解人,了解人与世间万物的关系,体现了“人为贵”的哲学智 慧。 C. 中医的特色和优势逐渐被世人认可和接受,但推动中医国际化还须加大自身创新力度。 - 7 - D. 中医浸润着儒学的历史使命感和担当意识等情怀,使之在抗疫中获得了大众信任。 6. 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中医”应如何发展。 【答案】4. B 5. A 6. ①重视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如思维方式)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②坚持行医济世,继 承和发扬仁爱精神,增强民众对中医的心理认同。③加大国家政策支持和自身创新力度,向 国际化发展。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把握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和筛选信息能力。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 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等。不管是概念含义题,还是信息筛选题,答题的关 键都是审清题干、找准答题区间、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三”选 出“下列不属于中医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的一项是” B 项,“520 天模拟火星之旅”不属于“中医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原文表达的是“上 海中医大学与产学研结合的单位协作,融合生物工程、电子信息、仿生技术等研发的四诊仪 成功伴随中俄志愿者结束 520 天模拟火星之旅”,“四诊仪”是中医在“交叉领域的业态创 新”,520 天模拟火星之旅不是“交叉领域的业态创新”。 故选 B。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 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 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 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A 项,“中医学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的综合性科学”不合文意,原文相关表述为“研究人类生 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选项扩 大了范围。 故选 A。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 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 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分析概括,回答问题。 - 8 - 本题要求结合上面三则材料,简述“中医”应如何发展。题目已经确定答题区域为题目所给 的三则材料,仔细阅读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根据材料一中“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其阐述的不仅仅是医学理论体系,更承载了深邃的哲学智慧”可概括出“应重 视中医的医学理论体系和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根据材料二中“作为一名儒之医者,他要 秉承济世情怀救治每一位病者;作为一名医之儒者,他须以活人之术诠释儒家的仁爱精神” 可概括出“坚持行医济世,继承和发扬仁爱精神”;根据材料二中“更重要的是深受儒学浸 润的人民大众对源于自身传统的中医群体有着与生俱来的文化信仰,进而生成心理认同,并 在行为上对中医治疫采取顺从与配合的态度”可概括出“增强民众对中医的心理认同”;根 据材料三中“国务院《中医条例》《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的出台, 以及国家财政对中医事业支持力度的加大,这些都为中医的国际化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推动了中医在世界各地的迅速发展”可概括出“加大国家政策支持”;根据材料三中“我国 中医行业国际化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创新力度不够。加大创新是推动中医国际化 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加大国外布局模式的创新,与相关国际组织和部门积极沟通合作,共 同推动发展。其次……”可概括出“要加大自身创新力度,向国际化发展”。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第一,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 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第二,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 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 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第三,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 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 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小英 凌叔华 自从三姑姑的婆家送了好日子来,小英每天早上总忘不了拉着她妈问“还有几天三姑姑 才做新娘子?”或是说“妈妈,三姑姑怎么还不装新娘子?” 有一晚上小英做梦见三姑姑装新娘子向着她笑,把她倒笑得羞了。 - 9 - 裁缝天天抱着一大包新做好的衣服送到祖母房里,小英常跟着进去,三姑姑站在玻璃柜 前面试穿新衣服,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镶着金边银边同各色花边的,小英看 得妈妈叫都听不见了,挨在祖母身边只说,“多好看!多好看!”老太太看她那付羡慕神情, 便搂着她笑问,“你也想做新娘子,是吗?” 好了,今天妈妈告诉小英还有三天,三姑姑就做新娘子了。 家内各人更忙起来,早上爸爸去衙门转个圈儿就回来忙着吩咐事了。未来的三姑丈也时 常来,笑嘻嘻的冲着人,三姑姑也不出门,整天躲在房内收拾东西。 好容易忙过三天,这天早上家里各人都比往常起得早,母亲同小英换上一身新做的粉红 衣服,小英跑出跑进的看大门前的扎彩,门口的板凳坐满了人。吃了午饭不多时,花车军乐 队都到了,客厅里,祖母和姑姑的房里也满了客人。一会儿奏起军乐,大家拥着三姑姑出来, 她果然也同张阿姨一样,披着长纱,抱着鲜花,上了花马车了。 晚上舅舅和舅妈,大姑妈和姑丈都在家吃饭,人虽多总觉不出热闹,祖母时时望着三姑 姑卧房的门帘出神,大家说话常常听不见。 晚饭后祖母吩咐大家早些休息,张妈就领小英去睡。 “你来,张妈!”小英作出撒娇的声音,“我怕得睡不着。” “三姑姑打扮的多好看!”她把夹被拉了拉,似乎带羞的问:“张妈,你想我还有多少 日子才做新娘子?” 到了第三天的早晨,因为夜里母亲告诉小英第二天早上父亲带她去接三姑,她在天没亮 就醒了。 马车进了一条胡同,在一家大门前停住。门口站着两三个穿长褂的男人,见车停下,那 个胖子立刻上前开车门,迎着父亲面就是请一个安,嘴说着“请进去。” 在一间大厅子里,彼此行完礼,大家坐下吃茶说话,三姑姑却站在一边,后来还替那老 太婆装烟袋。小英想“装烟,姑妈的秋杏才做这样事。” 她和三姑姑,父亲坐车回到家里,大家迎上堂屋去了。 一会儿小英走进祖母卧房的后面小屋子找东西,从门缝里望见三姑姑拉着祖母的手坐在 床上哭,一边说,“三天都是站着,腰脊骨都酸痛起来,他们晚上打牌到一两点都不睡觉, 我也伺候到那时分,……吃饭也不许坐到桌上吃,女婿同他母亲坐着吃,叫我站在一边伺候, 这是什么道理?”三姑姑说着,祖母搂着她,叫她躺下歇歇。 母亲由后院过,招手叫小英出来,吩咐她到自己屋里玩去。 吃午饭时,祖母和三姑的眼都红红的。她们吃了半碗饭便放下了,父亲也只吃了一碗。 - 10 - 预备的许多好菜都没吃多少。 下午太阳还没下去,三姑丈来了,说是接三姑姑回去。 不知因为什么,小英很不喜欢三姑丈的样子,她想起那个可怕的老太婆,就是他的母亲, 那个母亲待她姑姑很不好。 “母亲说没下太阳前就回去。你快收拾走吧。”三姑丈向三姑姑说。 小英望着三姑姑默默走去洗脸,擦粉的时候,眼泪一滴滴流下来。 合家怏怏的送三姑姑上车走了。 母亲出门买东西,祖母躺在床上拿手绢盖着眼睛睡,小英也觉冷静得难过,走到下房看 张妈补袜子去。 她翻着张妈的碎布包找好看的零碎布片,也盘腿坐在床上。一会儿她找出一块尺来宽的 大红绸子,说:“这块给我好罢?” 张妈看了看红绸说:“啊,这块好,美得很,替你的娃娃做一件做新娘的衣服罢。”听 说新娘子三个字忽然触动她今天好久要说没人可说的话。 “张妈,今天奶奶哭了,你看见没有?三姑姑也哭了,她为甚么哭?” “因她舍不得离开家,舍不得离开奶奶,舍不得离开你。” “不是。”她想了一想才说,“她是怕那个老太婆,一定那个老太婆欺侮她了。”张妈 向她瞪了一眼,她不敢再说了。可是从张妈的脸色,她知道她没有猜错,静默了一会,她一 面弄那块红绸子,一面又开了口:“张妈……” “唉?” “三姑姑不做新娘子行吗?” (摘编自《小哥儿俩》,1935 年 10 月,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粉红的,有淡绿的,紫的,花的”一句用精短的句子和词语,从颜色的角度、从小英 的视角描写三姑姑衣服的颜色,表现了小英观察关注的重点。 B. 故事的转折点是小英到三姑丈家看到三姑姑给她婆婆装烟袋的细节,小英认为这是下人的 工作,小说以此表达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孩子危害的愤懑之情。 C. 张妈对小英既有慈爱和耐心也有严格要求,如称赞小英找到的大红绸子美、解释三姑姑哭 的具体原因,还有小英乱说话时,张妈瞪她,让她不再这样说。 D. 小说主要讲述三姑姑出嫁前后的故事,对三姑姑的描写主要使用语言、动作等手法体现其 情感波澜,表现出作者对时代特有的敏感和独特的审美眼光等。 - 11 - 8. 小说开篇写小英急着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到后来不想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小说为何这样安 排?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文中有两个“世界”——小英的“儿童世界”和姑姑的“成人世界”,结合文本谈谈你对 这两个“世界”的理解,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7. B 8. ①结构:开头写小英羡慕三姑姑当新娘子,结尾写小英不愿意让三姑姑 当新娘子,首尾呼应,同时也给人强烈的反差。 ②形象:新娘子作为一种象征,是一种美好生活的体现,而文中的新娘子却很痛苦,让人深 思。 ③主题:小英的思想变化引发读者对旧式婚姻给女性带来危害的深人思考。 9. ①小英的儿童世界是纯美、明净的,是作者美好的理想体现。②姑姑的成人世界是凄凉、 寒冷的,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是作者批判的对象。③小英的世界和姑姑的世界交织,把 作者的主观追求和客观现实联系起来,有利于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也有利于读者从不 同的层面得到启示。 【解析】 【分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 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 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 得出正确结论。 B 项,“小说以此表达对封建伦理道德对孩子危害的愤懑之情”说法错误。小英看到三姑姑给 婆婆装烟袋,认为三姑丈家把三姑姑当成下人看待,而不是小英看不起下人。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情节的作用要从五个角度考虑:① 从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 虑;②从情节与人物的关系角度考虑;③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④从情节与小 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⑤从情节与读者的关系角度考虑。本题题干“小说开篇写小英急着 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到后来不想让三姑姑当新娘子。小说为何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简要分 析”,作答本题注重分析小英对三姑姑当新娘子的心理变化体现的情感变化,同时思考这种 变化在刻画人物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可以思考为何小英着急让三姑姑当新娘子,这体现 - 12 - 的是小英把“新娘子”作为一种美好生活的象征;从结构上看,这种前后态度的变化体现的 是呼应等;从主题上看,主要体现的是三姑姑的悲剧或者说旧式婚姻中女性的辛酸等。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主要内容以及考查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思能力。本题题干“文中有两个 ‘世界’——小英的‘儿童世界’和姑姑的‘成人世界’,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两个‘世 界’的理解,并指出这样写的作用”,作答本题要注重思考小英的世界和三姑姑的世界的不 同,结合“‘三姑姑打扮的多好看!’她把夹被拉了拉,似乎带羞的问:‘张妈,你想我还 有多少日子才做新娘子’”分析可知,小英的世界是美好理想的体现;结合“在一间大厅子 里,彼此行完礼,大家坐下吃茶说话,三姑姑却站在一边,后来还替那老太婆装烟袋。”分 析可知,姑姑的成人世界是凄凉、寒冷的,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是现实的世界,是作者 批判的对象。结合“小英想‘装烟,姑妈的秋杏才做这样事’”“不知因为什么,小英很不 喜欢三姑丈的样子,她想起那个可怕的老太婆,就是他的母亲,那个母亲待她姑姑很不好” 分析可知,作者通过小英的视角,小英的“儿童世界”和姑姑的“成人世界”,二者得以结 合起来,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也能够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些情节等。 【点睛】小说“6+1”答题法。“6+1”中的“6”指的是人物、情节、环境、标题、手法(效 果)、读者,“1”是指主题。无论答小说哪类题,都要兼顾主题,把“6”个要素考虑进去。 这种方法尤其适用小说中的作用、好处、效果题。这种“6+ 1”答题法在针对具体题目时, 要素组合相对灵活,如:“3+1”组合:情节+人物+标题→主题;“4+1”组合:情节+人物+ 环境+手法(效果)→主题;甚至还有“5+1”组合、“6+1” 组合、“7+1” 组合等多种组合 模式。这种“6+ 1”答题法的思维核心是抓住小说内部诸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外部(读者) 的联系,是一种联系性、整体性思维方式。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曾祖遂,密令。祖彖,水部郎中。父舆,精吏术。图, 成通末擢进士,礼部侍郎王凝特所奖待,俄而凝坐法贬商州,图感知己,往从之。凝起拜宣 歙观察使,乃辟置幕府。召为殿中侍御史,不忍去凝府,台劾,左迁光禄寺主簿,分司东都。 卢携以故宰相居洛,嘉图节,常与游。携还朝,过陕虢,属于观察使卢渥曰:“司空御史, 高士也。”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黄巢陷长安,天子出 幸,图从之不及。图弟有奴段章者,陷贼,执图手曰:“我所主张将军喜下士,可往见之, - 13 - 无虚死淘中。”图不肯往,章泣下。遂奔咸阳,间关至河中。僖宗次凤翔,即行在..拜知制诰, 迁中书舍人。后狩.宝鸡,不获从,又还河中。龙纪初,复拜旧官,以疾解。景福中,拜谏议 大夫,不赴。后再以户部侍郎召,身谢阙下,数日即引去。昭宗在华,召拜兵部侍郎,以足 疾固自乞。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图阳堕笏.,趣意 野耄。璨知无意于世,乃听还。图本居中条山王官谷,有先人田,遂隐不出。作亭观素室悉 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宜休之志因自目为耐辱居士。 其言诡激不常,以免当时祸灾云。豫为冢棺,遇胜曰,引客坐圹中赋诗,酌酒裴回。客或难 之,图曰:“君何不广邪?生死一致,吾宁暂游此中哉!”每岁时,祠祷鼓舞,图与闾里耆 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尝为作碑,赠绢数千,图置虞乡市,人得取之, 一日尽。时寇盗所过残暴,独不入王官谷,士人依以避难。 朱全忠已篡,召为礼部尚书,不起。哀帝弑.,图闻,不食而卒,年七十二。有文集三十 卷。 (节选自《新唐书·司空图传》,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 宜休之志 B. 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 宜休之志 C. 作亭观素室/悉图借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 宜休之志 D. 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 宜休之志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在,也称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后来专指皇帝巡行所到的地方。 B. 狩,可指帝王出外巡视,也讳称帝王被迫外出,文中为第一个意思。 C. 笏,即朝笏,古时君臣相见时臣子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多用玉、象牙等制成。 D. 弑,杀,封建时代专指臣子杀君王,子杀父母。例如,弑君、弑父、弑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空图出身官宦世家,有才学。司空图曾祖、祖、父都为官吏;他在咸通末年考中进士, 并有文集留于世。 - 14 - B. 司空图屡被提携,重情义。司空图先后被王凝、卢携、卢渥提拔;卢携遭贬时他追随左右, 与之倾心交游。 C. 司空图正直忠君,有气节。司空图拒绝见贼军将领,不愿和乱国奸臣同朝为官;闻听哀帝 被杀,绝食而死。 D. 司空图行为怪诞,轻名利。司空图常带领客人在为自己准备的墓穴中饮酒;多次辞去官职, 不受他人馈赠。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请。 (1)会迁洛阳,柳璨希贼臣意,诛天下才望,助丧王室,诏图入朝。 (2)图与闾里耆老相乐。王重荣父子雅重之,数馈遗,弗受。 【答案】10. D 11. B 12. B 13. (1)适逢(那时)迁都洛阳,柳璨迎合贼人的旨意,陷害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帮助削弱王 室。诏令司空图入朝。 (2)司空图与乡里老人们同乐。王重荣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不收。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AB 项,“作”是动词,建造,宾语是“亭观素室”,“亭观”和“素室”都是“作”的宾语, 意思是“建造了简陋的亭观等房子”,所以在“素室”后断开,排除 AB 两项; C 项,“拟”意思是“模仿”,宾语是“白居易醉吟传”,“醉吟传”是指白居易所写的《醉 吟先生传》,所以应在“传”后断开,排除 C 项。 再结合本句大概意思“建造了简陋的亭观等房子,在亭中画下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者及知名 文人的图像,并题名为‘休休亭’,曾经模仿白居易的《醉吟传》写了一篇《休休亭记》,来 展现他休官之志,并自称为‘耐辱居士’”,句子可断开为:作亭观素室/悉图唐兴节士文 人/名亭曰休休/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以见其宜休之志。 故选 D。 【11 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 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 - 15 - 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 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 项,“狩,可指帝王出外巡视,也讳称帝王被迫外出,文中为第一个意思”错误,结合前面 “黄巢陷长安,天子出幸”“僖宗次凤翔,即行在拜知制诰”等信息可知,文中的“狩”应 是指帝王被迫外出,即第二个意思。 故选 B。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 项,“司空图先后被王凝、卢携、卢渥提拔”错误,由原文“渥即表为僚佐。会携复执政, 召拜礼部员外郎,寻迁郎中”可知卢渥只是上表请求任命司空图为僚佐,并没有提拔他。 故选 B。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 中,“会”,恰逢,适逢;“希”,迎合;“才望”,有才能有声望的人;“丧”,削弱。(2) 中,“闾里”,乡里、民间;“耆老”,老年人;“雅”,非常,向来;“重”,看重;“数”, 多次;“馈遗”,同义复词,送东西。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 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 “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司空图,字表圣,河中虞乡人。曾祖司空遂,为密县县令。祖父司空彖,为水部郎中。 父亲司空舆,熟悉吏治。司空图咸通末年考中进士,礼部侍郎王凝对他特别赞许。不久,王 凝犯法贬为商州刺史。司空图感激他知己之恩,跟他同去商州。后来王凝被起用任宣歙观察 使,于是召他入幕府。皇帝召司空图任殿中侍御史,他不忍离开王凝府,台官指斥他误期之 - 16 - 罪,于是贬为光禄寺主簿,分管东都。卢携以原宰相的身分住在洛阳,赏识司空图的气节, 常与之交往。卢携回朝时经过陕虢,叮嘱观察使卢渥说:“司空御史,是志行高洁的人。” 渥即刻上表请任司空图为同僚官佐。正逢卢携重新执政,委任司空图为礼部员外郎,不久, 升为郎中。黄巢攻陷长安,天子出京避难,司空图将随天子避难,但未成行。司空图的弟弟 有个仆人段章在黄巢军中,拉着司空图的手说:“我的首领张将军喜欢结交读书人,可以去 见他,不要冤枉送命。”司空图不肯去,段章为之落泪。司空图去咸阳,从小路到达河中。 此时僖宗住在凤翔,就在行宫委任他为知制诰,升为中书舍人。后来皇帝巡狩宝鸡,没要司 空图随从,司空图就又回到河中。龙纪初年,他官复原职,因病辞官。景福年间又委任他为 谏议大夫,也不到任。后来又召他为户部侍郎。司空图到朝廷致谢,几天后又走了。昭宗在 华州,召他为兵部侍郎,他说自己腿有病坚持请辞。那时迁都洛阳,柳璨迎合贼人的旨意, 陷害有才能有声望的人,帮助削弱王室。诏令司空图入朝。司空图假装失态掉笏,意趣粗野。 柳璨知他无意于仕途,于是任凭他回山。司空图原住中条山王官谷,有祖上的田产,于是隐 居不出。建造了简陋的亭观等房子,在亭中画下唐兴以来全部有节操者及知名文人的图像, 并题名为“休休亭”,曾经模仿白居易的《醉吟传》写了一篇《休休亭记》,来展现他休官之 志,并自称为“耐辱居士”。他的言语奇特古怪,以此来免祸。他预先准备了棺材坟地,遇 到好天气就领客人们坐在墓穴里饮酒赋诗。客人觉得难堪,司空图说:“你为什么看不开呀? 生与死本是一回事,我哪里只是在此暂游呢?”每年过年时,村里集合击鼓跳舞祝祷,司空图 与乡里老人们同乐。王重荣父子非常看重他,多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不收。曾经替他作碑, 王重荣赠绢几千匹,司空图把绢放在虞乡市上,任人拾取,一天就拿光了。当时贼寇所经过 之处残暴异常,唯独不进入王官谷,士人依赖他得以避难。 朱全忠篡位,召司空图为礼部尚书,他不去。哀帝被杀,司空图听说后,绝食而死,享 年七十二岁。有文集三十卷。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星旗纷电举,日羽②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登山麾③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此诗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平定关东回师时创作。②日羽,太阳的光芒。③麾, - 17 - 通“挥”。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和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所用的刻画人物手法相同。 B. 诗歌中间六句,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写得凝练又具体。 C. 最后两句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并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D. 本诗把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脉络清晰,风格遒健。 15. 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B 15. ①前线将士流血牺牲,是为了“济世救民”,能辩证看待战争意义, 述出诗人高尚的为民情怀。②“济世岂邀名”,统一天下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述出诗人不计 虚名的豁达胸襟。③统军作战,指挥若定,述出诗人自信慷慨的豪情壮志。④“今来宇宙平”, 述出诗人平定叛乱、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 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 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B 项,“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解读有误,结 合诗歌应该先后描述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故选 B。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査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这类题目,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也 考查对诗句内容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涉及对诗歌思想感情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 审题,即明确题目的具体要求,然后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并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 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最后有条理的按照题目要求整理出答案即可。题目明确 要求简要分析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按照诗歌顺序依次把握情感即可。首联“慨 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是说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这一 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诗人能够辩证看待战争意义,表现出诗人 高尚的为民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作战是为了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不是 为了争名夺利,表现了诗人不计较虚名虚利的豁达胸襟;“星旌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 写行军场面,“星旌”、“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 - 18 - 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展现了一支军风严明、行 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也表现诗人统军作战,指挥若定,见出诗人自信慷慨 的豪情壮志;“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说昨天的战争必修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 的和平统一,表现出出诗人平定叛乱、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整理归纳以上就可以得出答案。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 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 “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 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 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 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 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写“客”被说服,满面春风,开怀畅饮,最后与苏轼“___________, ___________”,与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遥相呼应。 (2)自古以来,大爱情怀和自我牺牲是中华民族有良知的知识分子共有的精神特质,杜甫的《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特质。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向人们指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_________, ___________”这两个内外因素造成的。 【答案】 (1). 相与枕藉乎舟中 (2). 不知东方之既白 (3).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4).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5). 入则无法家拂士 (6).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型默写和理解型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型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藉、既、兀、庐、拂。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 19 -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语言是我们表达、沟通的主要工具,也是体现民族特性的重要元素。但是,( ), 甚至生造出一些________的概念和表达。因而,我们不厌其烦地制定一些语言规范,以此来 维护语言的纯洁性、准确性、完整性和表现力。不过,在心理学家看来,语言的规范________。 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有一种“语言本能”,同时,语言有其自身的发展逻辑和演化规律,需 尽量________一些人为干预;另一方面,语言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是因为他 们对现代语言科学一窍不通,且这些规定严重________了一般人的语言水平。然而,语言的 规范真的毫无必要吗?心理学家虽然看到了语言发展和演化的内在规律,也注意到了语言规 范对语言发展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制约,但他却忽视了规范对于语言的重要性。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伦不类 可有可无 避免 贬低 B. 异想天开 可有可无 取消 低估 C. 不伦不类 纯属多余 避免 低估 D. 异想天开 纯属多余 取消 贬低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也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B. 人们经常会说出一些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也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 C. 某些词语会经常被人们错误地使用,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D. 人们经常会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一些句子也不合语法规范 19. 下列引号的运用与文中“语言本能”的引号,作用相同的是( ) A. 《大学》里的“正心诚意”,意即行为背后的动机要与行为遵守的规范相一致。 B. 清朝初年,统治者更重武力,不重视儒学,于是传统的“读书人”就备受打压。 C. 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的是什么样的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D. 他平日里喜欢占小便宜,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为好。 【答案】17. C 18. A 19. B - 20 - 【解析】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 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 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 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 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本题中,第(1)空,不伦不类:既非这一类,又非那一类,形容人的着装不得体或说话没有 道理, 颠三倒四。异想天开:比喻荒唐离奇,想象着暂时无法实现的事,还比喻超强的想象 力。这里形容的是“概念和表达”,应选用“不伦不类”。第(2)空,可有可无:可以有, 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纯属多余:纯粹是多余的,指完全不必要的事物。从后 文心理学家的观点来看,他们认为语言规范是多余的,是会对语言发展造成制约的,所以此 处应选用“纯属多余”。第(3)空,避免:设法不使某种情形发生;防止。取消:停止计划, 使原有的制度、规章、资格、权利等失去效力。这里修饰的是“人为干预”,应选用“避免”。 第(4)空,贬低:故意降低应有的评价。低估:不恰当地,过低地估计。这里的语境是“语 言的立法者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定”,“这些规定”并非故意去降低“一般人的语言水 平”,应选用“低估”。 故选 C。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抓住 7 个“是否”来进 行判断。1.看所讲述内容前后是否一致,主要指主旨或观点的统一。2.看事理是否相承。语 段在表达一定的意思时,总会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或者符合一定的事理,而这种逻辑顺序或者 生活事理恰恰就是句子衔接的思路或特征。3.看前后是否勾连。句子的重点往往在谓语部分, 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分句之间一般有明显的顺承、因果、并列等关系。4.看意境是否协调。文 段的画面、环境、情调、氛围、风格应和谐统一。5.看主语是否一致。主要指主语或陈述对 象的统一。6.看句式是否一致。比如句子结构、关联词语的搭配等,贵在找出对应点。7.看 音节是否和谐。要符合句子在字数、句式、平仄、音韵等格律方面特有的规定。 本题中,根据后文“甚至生造出”,可知这里应填句子的主语应该是“人们”,由此排除 C 项;根据句意的递进关系,先“错误地使用某些词语”,再“说出不合语法规范的句子”, 由此排除 B 项;根据前句的“经常会”,后文的“甚至”,可知后句应用“也会”来与之相 - 21 - 称,构成严密的递进关系,由此排除 D 项。 故选 A。 【1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标点符号的两大分类, 一是点号,一是标号。点号有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标号有 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专名号。点号主 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和语气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其次要了 解它涉及的知识点,可归纳为五个方面:1.能够正确理解语义,辨别语气,分析语言结构, 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前提。2.掌握七种点号和九种标号的用法,这是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的基础。3.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书写位置。4.具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5.具有识别、 改正错误标点符号的能力。最后,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根据常见标点符号的使用特点以 及句子之间的关系辨析正误。 本题中,“语言本能”的引号,表示着重强调。 A 项,“正心诚意”,表示引用。 B 项,“读书人”,表示着重强调。 C 项,“招牌”,表示特殊含义。 D 项,“聪明人”,表示反语讽刺。 故选 B。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伴随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____。第十六次全国 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在这种背 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老牌实体书店纷纷走上了转型的必由之路。实体书店或引进时尚 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成为“打卡圣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 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台。在拥抱新技术、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 实体书店的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值得注意的是,____,更是一座城市的“灯塔”,是广大读 者的心灵“栖息地”。它的核心是书籍,对象是读者。在书店转型的过程中,过于追求“吸 睛”“圈粉”“人气”,_____,可谓本末倒置。那会导致书店逐渐丧失其本身的价值与内涵。 【答案】 (1). 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不小冲击 (2). 书店不仅是文化体验场所 (3). 而忽略图书质量和服务 - 22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文, 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题, 第一处,根据横线前文“人们的读书方式、阅读习惯有了日新月异的改变”和横线后“中国 数字化阅读呈快速发展趋势,纸质阅读呈放缓趋势。在这种背景下,以新华书店为代表的老 牌实体书店纷纷走上了转型的必由之路”可推断出此处填写意思为“实体书店的发展受到冲 击”的句子;第二处,根据横线前“或引进时尚的设计理念与元素,打造‘高颜值’书店, 成为‘打卡圣地’”“或在原有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书店+’等方式打造复合式文化平 台”,以及横线后“更是一座城市的‘灯塔’,是广大读者的心灵‘栖息地’”,可推断出 横线填写表示“书店不仅是文化体验场所”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横线前“过于追求‘吸 睛’‘圈粉’‘人气’”以及横线后“可谓本末倒置”“会导致书店逐渐丧失其本身的价值 与内涵”,可知此处填写表示书店忽略其本质功能意思的句子,比如“忽略图书质量和服 务”。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 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 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 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 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 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 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 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 (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 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 要求,概括答案。 21.下图是某医院的废水处理工艺流程。请根据该图说明废气和污泥是如何产生及处理的,不 超过 100 字。 - 23 - 【答案】①废水经过 MBBR 生化池处理产生了废气,废气通过活性炭+紫外光催化净化后排出。 ②废水经过 MBBR 生化池和混凝沉淀池,在处理过程中产生了污泥,污泥排入污泥贮存池,经 污泥叠螺脱水机脱水消毒后被定期清运处理。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流程图。解答此类题目,先确定叙述顺序,方 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 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注意题干要求“请根 据该图说明废气和污泥是如何产生及处理的,不超过 100 字”,按照要求作答。 从图上来看,废气是废水经过 MBBR 生化池处理产生的;废气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活性炭+紫外 光催化净化后排出。而污泥是废水经过 MBBR 生化池和混凝沉淀池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 处理分三步,排入污泥贮存池,经污泥叠螺脱水机脱水消毒、定期清运处理。考生围绕这些 拟写即可。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曾国藩曾讲过一个故事,两个挑重担的人相遇在南方农村狭窄的田埂上,谁都不愿意让 路,这时候来了一个旁观者,自己跳到了水田里,对其中一位说,来,把担子交给我,我替 你挑一会儿, 你侧身过去。曾国藩总结说:“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 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他的《树上的男爵》里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树上却始终热爱大地的 形象, 提出“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距离”。荣者自安安,庸者自碌碌, 关怀则乱,当局者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超脱,于人于事, 都是大有裨益。 请综合以上材料,对“躬身入局”和“置身事外”这两种态度,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文体明确,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 800 字。 - 24 - ④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做“躬身入局”之人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耀眼的光辉不在道路坦途,未经风浪,而是在能够于 磨难中坚强、于困顿中奋起、经风雨而初心依旧。疫情防控是一场关乎全民的战役,坚决打 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辈皆应躬身入局。 领导干部“躬身入局”,于“大战”中践行初心使命,向人民群众交出合格答卷。“兵 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疫情防控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要赢得这场战斗 的最终胜利,“关键少数”有着关键作用。领导干部“躬身入局”,走入疫情防控的最前线, 坚决不做“一问三不知”的挂名干部。躬身入局掌握真实、准确的一手资料,才能制定出关 乎决胜的方向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防疫方案,才能切实增强责任之心,在疫情防控的大战 中践行初心使命,奋勇担当、积极作为,才能增强仁爱之心,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进行防疫 考量,统筹布局、精准施策,既做到严防疫情扩散,保障群众生命安全,又不会防疫过度, 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 党员同志“躬身入局”,把初心落在实处,把使命抗在肩上,在群众中扬起鲜红的旗帜。 疫情就是命令、就是集结的号角,党员同志们无论身处哪个岗位、担任何种工作,此刻都要 以各自的方式“躬身入局”,逆行进入疫情战场。他们是奋战在疫情最严重的湖北省、武汉 市的医护人员,他们是日刷步数三万多、入户排查的基层工作者,他们是散落在街道、社区、 机场、火车站的志愿者。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寻常时候看得出,关键时候顶得上,党员同 志躬身入局,把自己放到疫情中去,放到群众中去,而后扬起一面面鲜红的旗帜,筑牢疫情 防控线,共同守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媒体人“躬身入局”,聚民心、暖人心,用镜头和笔尖传递着“疫”情之下的中国声音。 不实地采访、不深入一线就不能传达出准确的疫情战况,就无法生动地记录下白衣天使奋战 的模样,就无法把即使被病毒感染却依旧乐观向上的精神传递给大家,于是媒体朋友们全副 武装“躬身入局”,在疫情一线捕捉那忙碌而坚定的身影,记录下最美的“口罩妆”,向大 家传出战“疫”的最新进展情况。每个镜头、每篇文字的主角都不是他们,但媒体人早已“躬 身入局”。 普通群众“躬身入局”,守好自己的阵地,共同赢得战役胜利。朋友圈流传着一句玩笑 话,“现在是躺在家里就是为国家做贡献”,虽说是玩笑话却透露着普通群众共抗疫情的决 心,正是因为千千万万的群众闭门不出,才阻断了病毒的传播,为赢得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 - 25 - 条件。“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有许多群众主动报名支援防疫工作,主动为 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生捐献物资,无论是自我隔离还是尽己所能支援防疫的群众,他们都早 已“躬身入局”,进入了疫情战场,为赢得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躬身入局者,皆为我辈。鲁迅先生说中国青年要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 热,发一分光,如今疫情防控进入了关键期、决胜期,我辈皆躬身入局,能做事的做事,能 发声的发声,大获全胜、鸣金收兵的时刻就在眼前!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一般注意材料 中的关键词,材料的主旨,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此题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和分析要素 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立意。 首先分析材料,第一则材料中曾国藩强调“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 局,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意思是说做任何事,仅仅在局外呐喊议论是没有用的, 必须要自己投身其中,才有可能成功。对于“躬身入局”的观点,我们可以衍生开来,联想 到“参与”、“行动”、“付出”等关键词。第二则材料主张“置身事外,可以多一分自由 超脱,于人于事,都是大有裨益”,认为我们要学会置身事外,不必事事都参与其中,保持 一份距离,反倒更容易看清本质。对于“置身事外”的观点,我们可以联想到“距离”、“旁 观者清”、“超脱”等关键词。两则材料看起来是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我们在写作时,可 以选择其中一种进行立意,但是其实两则材料的观点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躬身入局”强 调的是做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态度,要参与其中,付出行动,而“置身事外”则 强调的是面对大千世界的一种平和的心态,有时候我们要学会置身事外,因为距离产生美, 距离让人更容易看清事情的本质。所以在写作时,也可以对两种观点加以综合,阐述自己的 见解,观点要明确,立意要深刻。 立意: 1.躬身入局,参与才有机遇 2.躬身入局,行动胜过呐喊 3.躬身入局,付出才有收获 4.直面挑战,躬身入局 5.置身事外,旁观者清 6.既要能躬身入局,也要会置身事外 - 26 - 素材: 1.抗疫阵前,每个人都应“躬身入局” “躬身入局”出自于曾国藩的名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 挺膺负责,乃有成事之可冀。”意思是面对大事,置身其外议论指点,并无作用,必须参与 其中,敢于担当,才可能做好事情。面对席卷各地的疫情,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置身事外,应 该“躬身入局”,做好分内的事情。 2. 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耀眼的光辉不在道路坦途,未经风浪,而是在能够于磨 难中坚强、于困顿中奋起、经风雨而初心依旧。疫情防控是一场关乎全民的战役,坚决打赢 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我辈皆应躬身入局。 3. 什么叫“做事的人”?不是置身事外,指点江山。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进去,把自己 变成解决问题的关键变量。 4. 在美国登月之前,中国早已流传着嫦娥奔月等关于月亮的美丽的传说,然而,当宇航员带 回来几块冰冷的石头,发回几幅月球“满目疮痍”的图片后,童话、传说便不复存在了。从 此,人们说起月亮,脑海中只会浮现出一个荒凉的大球,而不再有玉兔、广寒宫与吴刚了。 远 观月亮,人们产生了美好的遐想;近观月球,人们得到的却只有几块冰冷的石头,这便是距 离的奇妙作用吧。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采用并列式的结构行文,首先 通过分析材料得出自己的观点,;然后采用并列的方式进行论述,并列式注意分论点的提取, 如此题可围绕“我们都应‘躬身入局’”这一中心论点从“领导干部、党员同志、媒体人、 普通群众”这些不同的主体来论述在特殊时期应该如何“躬身入局”以及“躬身入局”的重 要性;最后回扣论点总结全文。安排结果时刻意凸显一下标题、开头、结尾的照应关系。 - 27 -